教学专题研究范例6篇

教学专题研究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农学专业;教学;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十以来,党和政府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为生力军,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县级职教中心农学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培育本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农业技术人才。从教近三十年来,我始终在职教中心从事农学专业教学工作,经常参与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对于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变化深有体会,经常为各位同行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但对于教学当中所出现的失误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此梳理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直奔主题,前后内容缺乏衔接

在教学当中,我们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如此导入直接切入主题,确实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是由于没有对已经学过知识的衔接性复习,学生对于新的课程内容也难以真正理解,往往辛辛苦苦地听一节课,却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二)内容设计不当,忽略了教学主题

在题目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当中,应该重点讲述棉花不同生长期的管理要点和注意事项,结果有的教师在棉花的栽培流程上花了较大的篇幅,而这些本应该是上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这样做,过多地复习已经讲过的内容,势必会冲淡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在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是不能否定的。但必须注意,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教师必须把握好温故和知新的度,由于温故而影响知新的做法是断不可取的。

(三)要求任意拔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符合,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中职农学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理论课程,一直延续使用大学教材“精简版”的做法,教师在教学当中经常会出现教学要求“大专化”的现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如此随意拔高,学生如何接受得了。

(四)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现实情况来看,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应该随之更新,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教室当中面对教材和黑板,静静地听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解。教师则一直在自问自答式的表演,极少甚至完全不与学生交流。如此教学,教师完全没有考虑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影像资料,学生定然会形成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将会大不相同。

(五)过于重视理论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中职农学教学仍以理论考试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考核,这就造成了过程性评价的先天缺失。从当前来看,中职农学专业重在服务“三农”,如果仍延续过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就违背了中职教育以就业为本的原则,使教学过程性评价被忽视,最终导致职普教育难以分清的结局。因此,职教中心农学专业教学应该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原则,突出职业化的评价理念,将就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引入到教学评价当中来。

二、解决策略与建议

(一)抓住教学当中的主要矛盾,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教学实际上就是处理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所经历的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教师所做的则是正确处理自己“已知”和学生“不知”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教学的主要矛盾。这里所说的“已知”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实践来看,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基本了解农业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但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细节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精读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二)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培养

中职教师需要钻研教材,但更应该钻研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钻研教材最为重要的是挖掘教材当中所有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成长的要素。如梳理解题思路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定律,也有利于学生总结能力的提升。由于教学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学校当中只能够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对其日后走上社会有指导意义的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能力。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其能力会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扩展和更新,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其他学科相比,农学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表现为综合性和应用性上。所谓的综合性就是指农学与生物、化学、统计学等学科之间联系密切。所谓的应用性就是指农学与农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之上,而应该面向农业生产实践,建立与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实验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实验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职教中心根本没有建立富有针对性的实验科目,实验教学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直观感觉,这便给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新调整实验教材的结构布局,整理和总结以往的实验内容,汇编成册,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参考。

(四)注重执行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专题性教学实验模式高分子专业实验能力

论文摘要:专题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它从生产实践选择研究专题,并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将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有机地结合统一。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中是可行的,它改变了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1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一直以上述目的为任务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向前两项倾斜,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工作适应期较长,难以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改变上述状况,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高分子材料系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专题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专题性教学的内涵及应用

2.1专题性教学的内涵

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着眼,结合教学实验现状,精选实验教学专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专业体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验、实训内容及企业生产需求提出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围绕拟定专题,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专题研究。专题性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实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2专题性教学在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精选实验课题,以所选专题作为主线和载体,贯穿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

(1)精选实验课专题。经过专业教师到我系校外实习基地及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进行调研,近几年来先后选择了如下专题性实验专题:①木粉填充聚丙烯的研究;②无卤阻燃塑料的研究;③纳米金刚石添加在塑料中的应用。教师精选好实验课题后,于专业课开设前的上一学期下达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综述,并于专业课开设学期初提交给教师。

(2)统一规,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整体改革方案,整合多门专业课“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高分子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3个专题实验课组。合理安排实验时问,由各实验课负责人集体讨论核定每门实验课在该专题中应当承担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实验课负责人再分别就各自承担的内容进行实验规划,做到每一个专题实验都要有明确、合理、全面的设计思想。各实验课负责人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实验课组。

“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实验课为一实验课组,主要根据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关系、材料的选用和塑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专题材料进行选料及各种配方设计,制定出多套实验配方方案。如200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木粉填充聚丙烯课题组,其设计的几个配方中,充分考虑木粉与聚丙烯的极性差异大、相容性差等问题,配方中填加各种份额的接枝材料、相容剂,考虑易于成型加工、增强等方面的问题,配方中填加不同份额的增强剂、内外剂等。尤其在木粉的添加量、粒径方面作了研究。在无卤阻燃材料的研制配方中,选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红磷等无卤阻燃剂及具有阻燃性能的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阻燃性能的研究,以及对树脂的力学能和加工性能影响的研究。

“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2门实验课为同一实验课组,主要研究同一配方下,选用不同的成型加工设备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制出标准样件。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都有不可遇见的问题出现。每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修改工艺参数,而后再进行实验,反复数次,最后加工出较为理想的材料,以便对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高分子性能测试”课为另一课组,综合分析检测各实验课组的各种材料样件的有关性能。综合评价各种配方、各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是否符合社会生产需求。这样以精选的研究专题为载体,把相关的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学生较早体验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乐趣。(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在专题性专业实验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书本照办,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强,但也显得不知所措。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去掉急于求成的心理,认识到专题性专业实验课题并非1节课、1本书、1门专业课和1种学习方式就能完成的,要注意把长期学习的各门课程知识形成体系。注意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专业基础理论,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专题性实验课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孤立、陈旧,也改变了以往按课程进行各自的专业实验,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会相互重复,导致有限的实验经费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弊端。对专题性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实验内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自由选择做实验的时间。

专题性专业实验课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资料的查找、课题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技能的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诸方面。考核的视角不仅注重结果,而更重视过程。在成绩评定上实行“两紧”,①开题报告的答辩从紧,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进行综述,讲清实验配方及选用工艺条件的依据;②实验所用大型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从紧,严格规范按照操作程序操纵大型设备。

3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意义

2004级学生就将专题型教学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由于内容新、措施完善、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实验课体系科学合理。专题性教学模式将多门专业实验课,统一规划整合,并有机地结合统一,使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内在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有效地避免了各学科实验的重复和浪费,使有限的教学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专题性教学中,每一个专题都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基本按照科研流程进行;而选题又多来自企业生产的需求,其内容新,科学体系合理,完成这样的专题,既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易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注重实验全过程。由于每一专题是贯穿于学生在学校一年半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学生集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为一体,不单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以渗透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和不追求功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严谨的科学方法。

(4)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题性教学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它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体现了它的服务性。

(5)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将专题性教学实验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嫁接,较早地引导学生撰写课题综述、开题报告,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移与专业课实验融合贯通这对于解决困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等问题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专题性教学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问题研究

会计专业人才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中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工院校能够实现教育和企业的直接对接,成为当前我国重要的教育模式。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不断显现,课程标准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缺乏完善的一体化校本教材等成为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最大程度上提升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标准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符

技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同时要以教学对象的广泛性、培养目标的直接性和专业设置的市场性对其教育教学进行组织和完善。但是,当前很多技工院校在实际的会计教育教学过程中,开设的课程较多、相对十分杂乱、对技校学生要求较高,很多的课程内容已经过时,这使得技工院校的课程标准与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使得会计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成为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技工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很少能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企业难以根据其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工作,其大部分会计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学起。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国技工院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其难以与各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应用模式,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这同样是其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缺乏完善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技工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根据学校和其所在地区经济尤其是企业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遵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基础之上,根据工学合一的形式编制一体化的校本教材。但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所采用的会计教学课本与一般性高校的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很多授课教师都是从其他院校直接引进,各校本教材的编写未能真正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难以以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二、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重新设计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

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坚持培养目标的直接性、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导向性、教学对象的广泛性来进行有效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同时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采用最新的会计专业教学课程标准,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提升技工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择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充分提升当前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

一方面,要根据最新的会计教育教学变化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使其能够充分接收到最新的理论教学,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能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真正的会计实习工作,进而不断提升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和丰富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和丰富一体化的校本教材,要根据当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目前我国对技工学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其校本教材进行重新编制,严格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使其校本教材能够真正服务于技工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满足企业及学生的需求,增强技工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能力。

三、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使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因此必须要重新设计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完善和丰富一体化的校本教材等切实改进和提升新时期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工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品牌,2014(04).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4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一部分,翻译教学涉及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教学模式、翻译测试、教学评估等,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法植根于外语教学法,但具备独特个性。

    在翻译教学法中,首先要区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类型。这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在1988年提出的,教学翻译又称“学校翻译”,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应用技能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旨在考核外语学习的成果,附属于外语教学;翻译教学目的不在于学习语言,而在于培养双语转换和翻译能力,归属于翻译学。对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区别,翻译界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教学分类,分别满足不同的功能和要求,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是以外语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翻译,还是旨在培养专业人才的翻译教学,这一原则的建立决定着整个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模式、思维培养、教学内容和评估标杆等。

    二、翻译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翻译教学对于大学外语教学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科设置而言,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手段。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针对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前景的必要准备。

    (一)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手段

    英语技能的五个方面为“听说读写译”,这种的翻译并不仅仅是说专业英语中的翻译能力提高,在广度和维度上可以扩展到教学翻译的范畴中。过去的认识翻译是听说读写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翻译作为教学手段的低估。而实际上,翻译教学是外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过去两年中基础知识学习程度的必要手段。

    (二)翻译教学是针对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前景的必要准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知识国际化和全面化的要求逐渐升级,各个领域的对外合作要求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要想学生更有竞争力,就业前景更好,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是必要的,在本专业中较强的翻译水平也是很必要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要顺应这一形势,更好地提高翻译教学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三、翻译教学的特性

    (一)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学科意识增强

    翻译教学的走势依赖于翻译学科独立健康的发展,只有准确地定位才能保证认识、规划和指导的开展。翻译教学已经不再附属于外语语言教学。从这一点上来说,翻译教学具备了良好的生长土壤,研究者的任务是如何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加强

    翻译教学是一个严谨系统的工程,理论研究的缺失会导致认识的偏差。对翻译技巧的讨论确实可以从感性层面得出经验之谈,但如果不抽象到理论层面,就没有科学的指导。

    (三)翻译教学经验交流增多

    为了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海内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建立翻译学研究中心、设置翻译院系,在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等方面可圈可点、成绩斐然。

    四、翻译教学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日益成熟和完善,不过对翻译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仍处于萌芽状态,对于翻译教学的探讨也要逐渐深入、逐渐细化。由于翻译教学的起步晚,面临的困难很多。翻译教学的不足:翻译教学论着缺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翻译培训的研究仍需深入,翻译测试和评估机制未有效确立,教材研究仍显薄弱。随着对翻译教学的历史、现状、成就、问题的逐一梳理,对翻译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方法的系统认识,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步伐会更坚实,道路会更宽广。

    (一)翻译教学研究投入缺乏

    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很少的,相对于整个翻译教学的研究的情况,只是在专业英语的教学和教材中有所涉猎,内容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针对具体的专业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的有效的翻译教学的研究,才能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意义,才能对学生外语水平和翻译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二)翻译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要想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除了对教学本身规律的研究,还要求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在外语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丰富,人文百科知识要丰富,还要对于所教授的各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于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动态有所熟悉,还要对较纷繁复杂各类翻译内容有兴趣。

    (三)翻译教学教材有限

    翻译教材的编写较少,审核不严格,导致了本来就数量有限的翻译教材在质量上更是差强人意。所以我国翻译教材多为针对人文社科类的内容,体裁和题材十分有限,具体化到专业资料是很困难的。此外,对于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很不够的,教材只局限在书本,没有形成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全面利用,在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和音像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差强人意。

    五、翻译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

    翻译教学课程设置应包括语言课程、翻译课程、百科知识课程等三大板块,其中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双语能力,翻译课程包括针对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内容,百科知识课程是为发挥各校优势而设,旨在根据相关专业培养不同领域的专才。

    (二)翻译教学的内容选择

    在翻译教学中,只泛泛地讲授翻译技巧,无论在讲授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讲授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上的对比和差异,为进一步学习翻译理论、实践知识打基础。其次,结合翻译技巧的讲授,配有大量的翻译练习,练习的选择也应改变过去从词、词组到句,再到段落和篇章的安排,应从段落开始翻译,培养学生的语篇知识。另外,对于翻译理论的讲解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理论比来源与实践还会反过来指导实践。在翻译理论中讲解了中国翻译长期关注的问题,如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标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等问题开阔学生的专业理论视野。此外,还有对于翻译史的简单介绍,包括中国翻译史和西方翻译史等。此外,还有译文的比较和误译评析等方面的介绍。丰富的翻译教学内容必然对于翻译教学的进步带来促进和提高。

    (三)翻译教学的教材选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翻译教材层出不穷,根据张美芳的说法,翻译教材的模式和内容受社会政治、经济、外语教学大纲、教学法、学生的外语水平、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存在一部能运用于各个时期不同需要的教材。因此,我们在研究翻译教材时,要把视点从教材本身扩大到影响其形成的社会因素,对影响教材发展的各个因素进一步了解,有助于翻译教材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各种因素去选择和预测翻译教材的发展方向。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5

以市场为依据,根据课程特点,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3级:导论课程和毕业设计为1级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2级项目包含1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以知识能力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来划分,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3级项目是为单门课程而设的项目,是2级项目的支撑课程,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相关能力。

根据商业空间的功能特征:展示性、促销性、服务性、文化性、科技性,可以把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定义为2级项目。但是它又不同于居住空间专题设计、公共空间专题设计这一类2级项目,因为居住空间专题设计和公共空间专题设计,是以空间研究为主,空间设计占较大的课时比例;而商业空间设计包括CI(Corporate Identity)策划和空间研究,因此,对于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而言,理念(Mind Identity)设计、行为(Behavior Identity)设计、视觉(Visual Identity)设计、装置设计等内容和空间设计同等重要,必须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它们的课时比例。

1. 以一人一题,打造自主品牌的方式作为导向

以往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是以商业空间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展览馆、商场、步行街、超市、宾馆、餐饮店、专卖店等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虽然能站在市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空间的本质进行研究,但过于流水账的教学安排,在有限的课时下,每一个内容都只能点到即止,无法深入;另外,如餐饮店、专卖店等空间设计,虽然类型不同,但毕竟都是以商业用途为主,放在1个课程内讲解,会导致很多方面的知识点重复;其次,不同的学生喜欢的空间类型不一样,以灌输的方式把所有类型的商业空间讲解一遍,不符合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不能合理的贯穿支撑该2级项目的课程群体系。

因此,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应以“一人一题”作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商业空间类型作为设计的课题。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会因自主选择而容易产生责任感,因喜欢而容易掌握知识,更好达到让学生了解商业空间设计的要求和流程,掌握商业空间设计方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一人一题”的方式会出现2种情况:第1种,服务于市场上现有的品牌;第2种,服务于自主品牌。根据《硬球》的作者克里思马修斯“你在一个人身上付出越多,你对他就会变得越忠诚”的思想,打造自主品牌比服务现有品牌更好,因为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学生所要付出的努力多于服务现有品牌.付出越多,就不会因遇到困难而轻易放弃;另外,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学生能比较深入地了解CI策划过程,体验品牌的出生与成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现有品牌服务,只仅仅锻炼分析能力而已;其次,自主品牌的分析比现有品牌的分析容易,因为现有品牌有很多数据属于商业秘密,他们不轻易透露,无法查阅,成为分析的障碍;再有,对于服务现有品牌而言,自主品牌的自由度比较大,适合给学生作为课题使用,例如,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加入新的标准色,只需要在自主品牌的标准色中多增加一个色标就行了,但是如果为现有品牌服务,那么标准色就必须严格根据该品牌的规定执行,无法改变。

2. 以市场为依据,结合课程群,构建新教学体系

根据目前市场上商业空间设计的程序:第1步,与业主充分交流;第2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第3步,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第4步,设计方案研究与对比;第5步,再次交流与沟通逐步完善并确定方案,这5步作为新教学体系的依据;以一人一题,打造自主品牌的方式作为导向;去掉过往流水账式的教学安排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删减课程中的重复内容;结合CI策划、编排设计、建筑外观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课程相关知识;构建新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体系(表1)。

表1 商业空间专题设计教学计划

教学环节 学时 教学内容 教学特点

第1部分 CI策划 40 第1章 CI设计概念

第2章 相关品牌CI调研

第3章 自主品牌分析

第4章 自主品牌VI设计

考核:自主品牌成果讲座 明确品牌概念

品牌资料收集

讨论、分析与演讲

讨论与设计

学生讲座

第2部分 空间设计 48 第5章 市场调研

第6章 相关设计分析

第7章 建筑外观设计

第8章 室内空间设计

考核:空间设计成果讲座 选址和相关资料收集

讨论、分析与演讲

讨论与设计

讨论与设计

学生讲座

第3部分 图册与展板设计 16 第9章 编排设计

第10章 图册设计

第11章 展板设计

考核:作品展示 讲解演示编排技巧

讨论与设计

讨论与设计

展示设计

整个课程体系的执行,重点把握2个方面:

(1)与市场接轨为核心,以体验设计过程为宗旨.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走入市场,进行相关类型品牌的调研、资料收集和分析,例如,选择服装专卖店设计作为课题的学生,以市场上的已有服装品牌的专卖店设计作为参考资料,增加对市场品牌成功案例的分析,便于学生的借鉴,分析这些品牌的CI策划和专卖店设计特点,分析它们如何把CI运用到专卖店的空间设计中;并根据这些资料和分析结果,完成自己的设计。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从中总结出商业空间设计的规律,掌握商业空间设计的方法。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课题开展,而学生的课题进度,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完成。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讨论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不断交换意见,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相互帮助,教师的教学也主要以和学生讨论为主,演示案例为辅。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CI策划还是CI在空间中的运用,所有环节都与实际工作情况结合。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学生CI策划和商业空间设计方面实际应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并且通过多次讨论和演讲,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商业空间设计的市场状况,观摩众多竞争对手的设计方法,深入了解行业知识和发展趋势。

以讨论和演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教师以共同参与课题设计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以往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教师教学就是分析一些案例,讲一些理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课题,示范也只是片段,极少教师愿意和学生一起从草图开始到整套方案完成,演示一套完整的方案设计过程.实际上,这种演示是必须的,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改革后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演示教学部分,教师以共同参与课题设计的方式开展.教师在演示方案设计的过程时,重点把握3个方面:

(1)教师必需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以便通过学生能观摩设计过程,来了解教师设计时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师演示过程中允许犯错,但必须说明错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人无完人,没有犯错就不会有成功,犯错不是问题,问题是当知道哪里错了,就需要学会改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犯错才有真正的价值,所以演示犯错过程和改正过程也是必须的一环;

(3)保持进度与学生平均水平一致,教师演示的方案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不要在课后进行,以便让学生尽可能看到最完整的效果,除非出现滞后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后进行进度调整。

教师以共同参与课题设计的方式进行课堂演示教学改革,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以便建立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防止学生缺课现象,因为进度控制一致,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的课题讨论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2.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

虽然改革后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是“以一人一题”作为导向,但不代表不合作、不讨论,反而更需要合作和讨论,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合作和讨论效果。

当“一题多人”的时候,因为分工合作的原因,会出现两个问题:第1是分工后的工作量不平均,有些学生工作量大,有些学生工作量少,一但出现不公平现象,很容易掉入“囚犯困境(Prisoner dilemma)”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第2是分工后,会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完整的设计流程,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一人一题”的好处是保证学生无法偷懒和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完整的设计流程。

当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题时,他们更加渴望能通过和别人的讨论中得到有用的资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灵感需要相互激发.老师应根据学生课题的类型划分小组,以便开展讨论和实行教学管理。

但是,“一人一题”会出现2类情况:第1是热门课题,选择该类型的人数过多,例如餐饮店设计和专卖店设计;第2是冷门课题,选择该类型的人数只有1-2人,例如宾馆设计、超市设计等.当热门课题人数过多时,应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在3-6人;而选择冷门课题的同学,适当整合到一些热门课题小组中,或者独立成为一个小组。

另外,每次讨论,小组的结构应适当调整,主要把握2点:

(1)进度快的学生和进度慢的学生尽量安排在一起,可以让进度慢的学生得到帮助,不会落下太多;

(2)每组尽量混合1-2名不同课题的学生,以便听取第三方的意见,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进行阶段汇报

改革后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实行2种形式的汇报,1种是阶段性的进度汇报,在课堂上完成,第2种是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面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讲座。

阶段性汇报是根据教学计划,每1章任务完成后,下1章开始时开展,要求每位学生在5-10分钟内把上1章完成的情况作简单的总结,学生需要上台演讲,陈述当前的方案情况。因阶段性汇报的实施,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因此学生课题的进度可以得到保证;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能随时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赋予解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学习对方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产生竞争意识;并且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能以汇报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

当CI策划或空间设计部份完成后,会根据阶段汇报的情况,从中挑选10-12位优秀的学生,开展面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讲座.学生能获得讲座的演讲名额,是对其学习成绩的肯定,使之得到更多鼓励;其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整个课程共有2次讲座机会,在有限的名额情况下,第2次讲座的演讲名额竞争会比第1次激烈,所以更好的达到促进课题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讲座是面对各个专业的,以班为单位承办,虽然大部分同学没能得到演讲名额,但是他们都会积极参与到组织工作当中,同样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因为演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班集体的形象和实力。

通过1个学期多次的工作汇报和讲座的开展,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充分体验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特别是学生讲座的开展,能让其他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得到学习的机会。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商业空间专题设计的考核分为2个部分:1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2是教师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

学生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CI策划成绩、空间设计成绩和图册展板成绩4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CI策划成绩30%、空间设计成绩30%、图册展板成绩10%,但因为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例如,女生普遍CI策划能力比较强,而男生则是空间设计能力较强.成绩不是一种惩罚的工具,而是一种鼓励的手段,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CI策划部分和空间设计部分的成绩比例,不会导致偏科的学生在成绩上产生太大的差距,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获得相应的鼓励;为让评分公平进行,最后还会实行对学生公开成绩考核标准的措施,最终成绩需学生签名同意,方可落实。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是根据5个方面:

(1)各个阶段,学生的课题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

(2)各种教学活动是否按时进行并顺利完成;

(3)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良好;

(4)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5)对于课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及时改进.

结语

因为商业活动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商业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因结合多个课程群,所以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必须不断的探讨和研究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单纯从1个专业的角度去寻找改革方案,是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所以必须整合各个课程的资源,通过所有的教师共努力,才能科学有效得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口译;技能;焦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01-02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达到完整和流利地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沟通方式[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那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质量如何呢?

王文宇等学者分析了73633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2004―2012年度“八级口语与口译考试”中的口译成绩,得出了以下结论[2]:在英译汉部分,约有30%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得分50分以下),约20%的考生勉强能传达原文的大意(得分50-59)。约20%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得分60-69),另有不到20%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得分70-79),而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的考生所占比例基本低于15%(得分80-100)。汉译英部分的成绩虽相对较好,但也不容乐观:约有15%的考生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约25%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另有约30%的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20%的考生勉强传达原文大意,而10%左右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这一调查数据无疑给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质量敲响了警钟,需要口译教学参与者的反思。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口译教学中的问题

1.课时安排。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首先是技能教学。口译技能指的是“口译语言转换策略与技巧,包括口译信息的合理判断、各种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等。”具体说来包括短期记忆技能,信息理解与存储技能,语义转换技能,目的语信息重组技能,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能等[3]。培养具备口译实战技能,能够担任口译任务的人才,是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刘和平教授曾提出140课时的口译教学时长[4]。但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还是按照《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规定,口译课程开设一个学年,总课时在7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课时之内,要让学生掌握、内化上述的口译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口译专题知识,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要增加口译的课时,在现行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下,各高校都有具体的困难。

2.口译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料。目前口译教材的状况是:数量不少,质量令人担忧。高彬等学者选择了82种口译教材进行了分析。这些教材基本涵盖了1990-2011年间国内出版的知名度较高、发行量较大的英汉语口译实践类教材。她们的研究结果是:教材内容时效性欠缺,教材难度没有循序渐进,教材的多媒体形式过于单一等[5]。

欠缺时效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口译主题知识的储备意义也不大。而教材难度忽高忽低,更是不利于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汉译英部分的练习内容。大部分教材的汉译英练习都选自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这些演讲,句子长,结构复杂,信息集中,难度较大。刘和平教授指出:“若口译内容远超出学生理解、表达能力,技能训练势必让位于语言训练。”[6]口译课也就偏离了对口译技能的训练,成了语言提高课,有违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口译教材基本都配有有声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后期在录音棚录制的,语音标准,语速均匀,失去了现场性这一口译的重要特点。

3.口译焦虑。口译是一种高认知负荷的语言在线加工任务[7]。口译译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康志峰将口译焦虑定义为:口译初学者尤其是学生在做口译时由于口译的即时性、源语的复杂性、源语与目标语结构的相异性以及异常心理因素等引起的焦虑现象[8]。董燕萍等学者考察了17个可能与口译能力相关的语言能力因素和心理能力因素,其中与两个翻译方向口译绩效都相关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口译焦虑[9]。可见口译焦虑对于口译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口译教学中,对口译焦虑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二、问题的解决

1.课上课下,联动互补。对于口译课时不足,有学者提出将口译的一些技能训练移植到其他专业课中,比如听辨技能可在大二的听力课中解决,公共演讲能力在口语课中练习,而主题知识则在阅读课中积累[10]。这的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各门课的任课教师需要对口译的技能有所研究;其次,这些课的教材也需调整,以适应某项口译技能的训练;最后,口译技能该如何安排、编织到某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也需探索。这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笔者认为,对于口译课时不足的事实,刘和平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11],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如前所述,口译的各种技巧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而各种专题知识和基本词汇的储备也需要时间。所以,口译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两条线路:一是各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二是对学生表现的点评和讨论。教师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并展示各种技巧,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主题做相应的技巧练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实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并和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对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除了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外,还可以推荐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百科知识,练习口译技巧。既然要做到“课后练习”为重点,教师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就必须跟上。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做的课后练习进行录音,并针对自己的录音表现,写出小结。这样做,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听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时数和练习质量。课堂上的讲解、示范、点评和讨论,辅以课下的大量、高质量的练习,才能保证技巧的内化和百科知识的积累。

2.练技为主,难易有度。必须明确口译练习的目的首先是对各种技巧的习得。所以,在选教材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基本适合其语言水平的教材。如果教材中出现了过难的练习,要坚决弃用,并补充其他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语言问题而沮丧,进而对口译产生畏惧心理。口译课也才不会成为语言提高课。除教材外,学生往往会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热点编排到课堂练习中去,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需要精心的选择,并通过CoolEdit等音、视频编辑软件,对其进行裁剪和拼接,以适合口译技巧的训练。而对于没有音视频资源的文字材料,可以模拟真实的口译现场,要求一部分学生用角色扮演、发表演讲的方式来发表原文,要求其他学生担当口译和听众。鲜活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适宜的难度,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口译课堂,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3.关注焦虑,有张有弛。如前所述,口译焦虑影响口译表现,需要关注。康志峰进一步将口译焦虑划分为三个级别,即高焦虑、中焦虑和低焦虑,并指出,中焦虑有利于口译的产出,而高焦虑和低焦虑则与口译表现负相关。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高焦虑的状态。对自己的口译技能、语言能力缺乏信心,对口译主题不熟悉,都会导致高焦虑,而越焦虑,口译表现越不能令人满意,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如何让学生从高焦虑状态下降一个等级,保持适当焦虑,从而帮助口译产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期初,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安排,课前做好课堂口译练习的主题准备,包括词汇准备和背景知识准备。这样,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百科知识储备,降低口译难度,增强信心,缓解口译焦虑。其次,口译练习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专业性强的学术报告,语速快,有口音的演讲如安排在口译学习初期,只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口译教学。

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材出版、硬件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对今后的口译教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文宇,段燕.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问题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9,(4).

[4]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高彬,等.口译教材与口译人才培养契合之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出版社的教材统计分析(1990-2011)[J].外语界2012,(5).

[6]刘和平,等.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中国翻译[J].中国翻译,1994,(06).

[7]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1995.

[8]康志峰.口译焦虑的动因、级度及其影响[J].外语研究,2011,(4).

[9]董燕萍,等.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结构的测试与分析[J].外国语,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