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论文范例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1

一、注意游戏的信息差

游戏的设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信息差”,即教师要把教学游戏难度控制在学生现在并没有掌握但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以及在师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下能够掌握的范围内。信息差本是经济学术语,指信息的不对称性。具体说来,在游戏教学中,信息差指游戏双方或多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与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教师若能利用好信息差,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充满悬念与挑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乐于尝试并有机会在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但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信息差的大小,若信息差大也即难度太大,难以面向全体学生;信息差太小,没有挑战性,也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一]:在复习水果名称如apple,banana,grape,peach,strawberry等和表示颜色的词red,white,green等时,可在游戏前用幻灯片或卡片把具体事物展示给学生,然后迅速收起来,以让学生略知游戏内容并领会游戏的主要目标,然后挑选学生上讲台上抽取表示水果的卡片,台下学生并不知具体事物是什么。这样造成的信息差便可用猜测式的游戏使教学内容进行下去。由下面的学生猜Whatisit?如,A:Isitanapple?Answer:NoB:Isityellow?Answer:YesC:Isitabanana?Answer:Yes.You’resobright.这样,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容易掌握日常简单用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更自由的英语交流机会,教师也可以鼓励台上的学生用已有词汇对所要猜的单词做简单的描述,再由台下的学生竞猜。或者让邻座之间的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画出一些图形,互相竞猜,能够最先掌握并用这些词进行交流的邻座为胜方。

二、注意游戏的多样性

游戏活动的生命力在于求新求变,如果只停留在模仿或复制阶段,不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任何活动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设计,让英语课堂“课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新鲜感和充实感,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如何设计多样化的游戏?首先,教师要注意搜集并整理各种类型的英语教学游戏;其次,要注意借鉴其他学科或各种媒体上的相关游戏,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加以改造和整理;再次,同一教学游戏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游戏达到教学目的。案例[二]:在学习head,nose,leg,arm,stomach等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采用“Simonsays”游戏。(Simonsays的主要游戏内容是:当老师或一名学生说:“Touchyourhead”时,你不必摸头部;但是当他说Simonsays:“Touchyournose”时,你才可以做摸头这种动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此游戏加以改造,让学生除了做动作,还可以做表情,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创造接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能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景。例如,在教数字单词时,很多教师随便写一串号码来强化练习学生对数字的掌握,因为远离生活,显得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用英语写好自家的电话号码或自己的生日,再交于老师,等老师(或选出学生代表)以抽签的形式念出并且自己能够流利复读出来者即可作为当天的幸运儿,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会更高。此外,还可以编成数字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注意游戏的有效性

这里的有效性是指游戏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两方面,如果不能预见游戏所需时间,往往出现一玩不可收拾的局面。虽然有令学生开心的效果,但却没有效率,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不能取得应有的进步。所以,教师设计游戏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突出重点和难点。比如“击鼓传花”游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在传花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基本都集中在花传到哪儿了,而不是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的游戏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其所用的时间加以限制。因此,为了验证游戏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备课、上课和课后经常反思以下内容,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采用游戏教学是否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教学培养目标?本课时最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游戏?何时插入游戏最好?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是否有快乐、成功的体验?学生在重、难点处花了多长时间,是不是因为游戏而本末倒置了?等等。

四、注意教师应参与游戏

在游戏运用于英语教学的案例中,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起着导演作用,学生处于演员的角色。教师只是宏观指导表演,学生则要微观具体地表演操作。所以,在大量的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介绍完游戏规则之后,把游戏自主权全部交给学生,下面的任务是欣赏学生的游戏表演过程,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导”学生“演”的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并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发音习惯和正确的表达习惯。因此,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发音和使用正确表达法的表率,要参与游戏活动,并且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而不只是做游戏过程的欣赏者。

五、总结

总之,游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是肯花一点时间去设计、组织游戏,应该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轻松,更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游戏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把游戏用于中小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正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作者:黄艳云 单位: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第二篇:工作过程导向高职医护英语教学设计

一、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医护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教材及开设的课程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无法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提出的需求。教学工作主要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以高职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为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让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现状与学生和社会提出的需求无法衔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所学知识无法满足今后工作的需求。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工作作为系统的工程,与普通的公共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工作都是由公共英语教学完成,缺乏专业知识的要求,难以解决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等相关问题,从而导致很多高职医护毕业的学生缺乏工作中需要的基本应对能力及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从工作过程导向出发的高职医护英语教学设计措施

(一)掌握专业技能培养所需要的专业语句和词汇。

高职医护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系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学会更多专业语句的运用方法,从而为拓展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职业知识、岗位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知识的培养及职业能力结构的丰富服务。所以,高职医护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语句运用能力和专业词汇作为教学目标。

(二)了解工作过程导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相关内容。

高职医护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目标。高职医护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性和基础性教学工作,主要是坚持专业教学的理念[3]。所以,高职医护英语教师要能够系统了解工作过程导向的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是开展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只有对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情景及教学内容作为前提,才能够针对性、有目的地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工作,从根本上实现高职医护专业技能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有效统一。

(三)从专业技能培养的情景设计来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高中医护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能够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高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教学工作能够与医护学生工作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紧密结合。所以,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各种教学情景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护理过程中的专业语句或者专业词汇进行操练,避免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护理工作中的岗位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

(四)在高职医护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语句和词汇运用能力。

情景学习英语教学工作主要以护理工作需求作为教学目标,所以,高职医护英语教师要能够从专业教学衔接角度出发继续教学组织及实施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关专业技能加以演讲或者讲授,根据护理专业今后的工作需求、不同教学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语句及词汇的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在同一岗位、同一教学情景下,引导学生实现基础会话、技能培养,以及专业语句和专业词汇运用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高中医护英语教学设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要能够从工作过程导向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培养,从根本上体现出教学工作的实用性和职业性需求,并满足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工作的需求,造就和培养更多满足医护工作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作者:张利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

第三篇: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策略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准确定位以后,将各个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形成符合课程要求,符合自己,符合学生学习的过程。(施建萍,2012)。初中英语,对于学生而言,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做铺垫的阶段,对于教师而言,英语课教学不能简单那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综合相关的教学因素,做好教学设计,才能保证英语课的顺畅、有序地进行。教学前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是英语教学顺畅高效进行的关键,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同的策略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过程

“新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做到协调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目标的预设中必须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茌庆梅,2011)。初中英语课教学设计关系到本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理清思路,做好课前工作,确定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思路,列出教学设计过程,才能做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如选取八年级下册,首先,明白本节课的三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单词、短语等基础知识,学习和巩固礼貌的表达请求的方式;能力目标指运用礼貌语言进行简单交流对话的能力;情感目标包括教会文明礼仪及协作精神。其次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的请求方式熟练地进行会话及礼貌的表达请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最后,清楚教学流程,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所要讲解学习的知识。

三、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1.热身训练环节设计策略

热身训练是一节课的开始,它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以及引导学生思维开始转向英语课程。对于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运用巧妙的热身训练方法,创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比如本节课热身训练时,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已学习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此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转向英语学习。任何教学都以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为先决条件,运用播放歌曲创设轻松的英语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当学生处于注意力集中状态时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本课在热身训练环节还设置了相关的知识链接,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为新课程的学习做良好的情感与知识铺垫,为一堂成功的英语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导入环节设计策略

课堂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在随后的新知识的学习环节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本节课可以采用复习导入法和图片导入法,教师首先要对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没有经过打扫卫生的教室图,或者东西杂乱摆放的卧室等,然后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进行评价图片。学生则首先对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图片进行单独评价,然后小组讨论如何有礼貌的请求别人做某事。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学生评价图片内容方法,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礼貌的表达请求方式巧妙的导入新课,自然过渡到本课时新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讲授新课环节设计策略

讲授新课程需要考虑新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讲授难点,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教师将较难的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讲解,抓住语言学习的规律,运用比较的教学方式,力求找出它们之间差别,化解难点,转化为学生较容易接受的知识。讲解通俗易懂,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克服了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活学活用。如果学生感觉到教师讲解易懂,大脑皮层便处于活跃的状态,随之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使得学习状态处在良性循环,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以本节课为例首先讲解重点单词、短语等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对单词和短语有初步的了解,减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信息的障碍,然后设置问题询问学生对客气地请求别人的句型的了解程度及掌握运用的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图片、信息及内容对别人客气的进行请求的方式:Wouldyouminddoing.....?Wouldyoumindnotdoing....?分析每一个句子的构成成分及特点,创设进行对话教学,直到学生对该句子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为止。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不同的幻灯片,呈现不同的情景图,让学生两人为一组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上述两种句型对图片进行描述,并且有礼貌地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需要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以前学过的句型:Couldyoupleasedo……?/Couldyoupleasenotdo……?/Whynotdo……?/Whydonotyoudo……?/Wouldyoupleasedo......?/Wouldyoupleasenotdo....?新句型Wouldyoupleaseminddoing…..?/Wouldyoupleasemindnotdoing....?对比的过程需要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可以采用对比讲解法、例句训练法等,让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针对课本中的图片运用不同句型进行礼貌的请求别人做某事,然后自编对话,最后选两组同学把本组的对话给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为了改变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可以在讲授、练习的过程中开展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可以二人一组也可以多人一组,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编对话,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包括对自编的对话的讲解、朗读、自评和互评,对表现比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游戏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学习好的学生在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运用语法和词汇对话的同时,自己也复习了所学知识,学习差的学生在好学生的带动下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机会,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中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4.课堂总结及练习环节的设计策略

课堂总结就是把课堂讲过的重点知识做框架、提纲挈领式的概括,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与回顾,然后通过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本节课以教学目标为线索,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小结回顾,可以通过教师进行概括总结,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列出提纲,或者画出框架图,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提纲的扩充或者对框架图的完善。然后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以及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适合不同学习能力的训练题进行分层次强化训练,最后讲解、指正错误、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结语

教学设计需要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教学的关键环节及相应策略,才能使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教师的教学成果最大化。

作者:甄秀玲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第四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设计

一、生态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生态化教学利用了生态学的理论解决教学问题,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谐性、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按照这一理念,教学活动就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张红,2008),该系统由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三个主导因素构成。其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加工者和传播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学生不应简单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为两者的角色互换提供可能。教学环境则最大限度地为上述主体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协助实现生态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因此,作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环节,融入生态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需要将教学要素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令其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和价值选择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并在学生之间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有利态势,从而营造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二、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现有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失衡状况,具体表现为师生二元对立、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创新意识不足,教学评价手段单一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学效果完全受制于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

专业英语不同于双语教学,其要求学生巩固已有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并实现知识拓展,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既有专业知识的深入获取,又有英语技能的训练提高,并且后者应为前者服务。目前,各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多以翻译式为主,教学过程注重专业词汇的解释与记忆,进而注重英文资料的阅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完全寄托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上。由于地方院校相对缺乏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英语培训背景的专业教师,因此出现了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的现象,这门课程如同选修课,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行为特点

在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难以培养,从众行为表现突出。具体而言,学生习惯于课堂“大合唱”式的问答方式,尤其不善于开口讲英语。小组讨论也不积极参与,“搭便车”的情况难以遏止。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屡禁不止,对于英文文献的翻译任务更是普遍依赖各种翻译软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三)大班授课,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难以支撑教学主体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地方院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班级容量逐年增加导致教学资源更为有限。例如我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办学10年,招生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班级容量由30人左右增至70人左右,班级的扩容与课时的有限,增加了差异化教学的难度。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学主体的不可控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拓展并有效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将难以支撑教学主体的和谐发展。

三、生态化教学理念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设计

针对目前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英语非生态化的教学现状,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有必要引入生态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设计,变单纯的知识传播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变简单的“平时+期末”成绩评定方式为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解决难题能力以及探究学科前沿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能力体系。

(一)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安排是生态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生态化的核心是打破原有的单一教材内容模式,拓宽知识来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搭建教学互动平台。首先,教材选用有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编写教材和国外财务类资格考试用书三种选择。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看,原版教材和编写教材相对具有优势,因此可以根据课时及学生英语水平来选择教材。教材选择解决了基础知识系统性架构问题,便于通过课堂讲授建立基本内容框架、表述及思维方式。其次,配合课堂教学的知识拓展也十分必要。课后学习小组合作进行英文文献的查阅及研讨,将为学生熟悉经典理论、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提供契机,考核文献阅读成效的方式是文献综述的撰写。如此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及学术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潜力。毋庸置疑,专业英语是一门工具。结合财务管理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学习与掌握这门工具的目的是提升理论水平,有效解决公司理财实际问题。根据财务管理知识单元特点,基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定位于方法应用及理论提升两条主线上,形成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案例研讨和学术训练三个模块。其中财务分析模块,旨在引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并兼顾专业词汇掌握和听力训练;投资决策案例研讨模块,采取“课堂+课后”讨论模式,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其英文表达及沟通能力;学术训练专题,是对教材阅读的深度拓展,旨在训练学生的英文文献查阅能力,培训文献综述、英文摘要写作技能,并采用小组互评方式提高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环节奠定基础。上述每个专题都集中训练了一类能力,未涵盖的内容可以作为课后学习资料发放给学生进行自主训练,如此安排教学内容,不但兼顾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而且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可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也需拓展,除了传统的课堂交流外,还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网络教学手段,增加教师与学生个别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考核体系设计

生态化教学设计必然要求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因此案例研讨不仅有助于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还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创造机会;学术训练专题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的拓展和提升。教学方式的改进意味着简单的“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应综合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拓展知识的探索效果,兼顾个人在小组研讨中的贡献以及个人、小组的进步程度。评价内容包括课堂出勤、基础知识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个人及小组案例研讨结果以及文献综述写作等。考核点包括学习主动性、个人学习能力及小组协作研究能力等。考核体系侧重过程,并对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加以激励,期望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考核机制中,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表现,尽量消除大班授课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以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华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

第五篇:高职英语抛锚式教学设计探究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高职英语教育的需求,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利用信息资源和抛锚式教学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黎加厚教授指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性教学”、“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所谓抛锚式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时为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并设置问题,并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该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抛锚式教学中的“锚”就是由教师所创设问题和任务,轮船的锚一旦固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使学生在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在抛锚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学、帮学以及学习小组成员互动、交流和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根据我国目前高职生源的现状和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不可能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然后由教师在课堂进行检查和评价,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就相关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对其进行点评,最终在汇总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世界大学城、微信等方式与同学和教师交流甚至递交作业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同时课上的发言和讨论也有助于学生们提高自我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们提高自信和胆量,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2.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

从事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个性都是丰富的,也有一些学生个性比较腼腆,拘谨,不善于和老师交流讨论,在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时候难免会紧张,从而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这样就不利于老师及时为其释疑。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化教学成为了可能,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不必面对老师或其他同学,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害羞和自卑的心理,使学生能够获得轻松感和安全感自愿参加学习活动和任务,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学生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及时在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请教,极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性

在信息化环境和“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摆脱了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依赖,必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意愿和努力来完成,自己必须要独立控制,独立开展学习活动。遇到问题可以首先通过信息化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取得相关线索,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资料分析汇总能力,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自己的独立性。

4.可以调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总体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抛锚式教学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水平、能力和性格。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调动整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另外,信息化环境提供了大量丰富真实的语言教学资源,能提高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其展示得活灵活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也便于学生理解更好的学习,也极大的方便老师教学,让其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本次课利用了微信、资源库、大学城、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使用微信、spell-inggame和世界大学城等信息化手段充分体现了“抛锚式”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高效轻松地掌握了教学内容;使用视频、网站、大学城空间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便于课后拓展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旅行社情境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最终凸显“抛锚式”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刘艳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认知负荷理论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相关理论简介

多媒体学习理论中有两条研究线索最为重要,一是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研究专家斯维勒(Sweller,J)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二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多媒体教学专家梅耶(Mayer,R.E)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前者直接以认知负荷命名,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教学过程中工作记忆中的负荷应该成为教学设计之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后者是探索最佳利用文字和图示的认知心理学依据。认知科学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具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加工听觉输入信息和言语表征;视觉通道加工视觉输入信息和图像表征。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每条通道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任一时间点上听觉、视觉通道认知加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Mayer等人认为这种认知加工有三种:实质性加工、临时性加工和表征保存。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时,必须是视听信息通道中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性加工活动发生。如果在多媒体学习的过程中,上述三种认知加工的总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出现认知超负荷现象,反而造成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下面就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对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认知超负荷的现象进行梳理,并对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认知超负荷现象

1.视觉信息过量,听觉信息不足。

英语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教学时,除了课本必需的听力活动外,教师最易忽视的往往是听觉信息的呈现。多媒体课件中的单词、句子、文章多以文本、图示等视觉信息出现,并不配合相应的语音。学生虽然接触到了大量视觉信息,但仅有部分信息被选择进入工作记忆进一步加工,造成了由实质性加工要求引起的视觉信息加工通道认知超负荷,而此时听觉通道却被闲置不用。

2.信息内容多,呈现快。

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习惯将所有能展示的内容全部编进计算机,一节课的教学PPT课件,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张幻灯片。课堂上,教师围着键盘鼠标转,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看电影”,学生接受了大量信息,却来不及思考,认知活动处于停滞状态。多媒体教学中,信息内容过多且呈现的速度过快时,无论是视觉信息,还是听觉信息,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导致实质性加工要求引起的两条信息加工通道同时认知超负荷。

3.无关、冗余信息干扰。

在多媒体材料中添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视频、动画、音乐能增加教学的吸引力,这是很多教师的主观认为。其实无组织、无条理的信息不仅不能构成有效的学习资源,反而会阻碍视听通道接收实质性信息。有的教师在信息呈现时添加了一些自认为对学生理解有帮助的内容,例如在听力训练时,给听力素材添加相应的动画,就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听力内容,削弱听力训练的效果。学生对这些无关或冗余信息的认知,可能既有实质性加工,又有临时性加工,它们合在一起的加工总量超出了学生实际的加工能力,从而减少有效学习必需的实质性内容的加工,成为学习的障碍。

4.信息呈现方式不合理。

有的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大段的文字或者复杂的图片,却不用提示标注将学生的注意引向需要关注的重点地方,从而引起由实质性内容不合理的呈现方式导致的认知超负荷。还有将需要相互对照的内容分离呈现的现象,如在一张幻灯片上呈现课文,在对课文中新单词讲解时,将单词的释义超链接到另外的幻灯片上,教学时回翻页做讲解。学生在认知加工时,只能先启用表征保存,将信息暂时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当与其对应的另一张幻灯片被呈现时,再进行实质性加工。部分认知能力被用来保存表征,减弱了学生进行选择、组织、整合的认知加工能力。

三、减少认知负荷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法

1.课前设计导学案,课上片段呈现信息。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知加工,必然对强化学习的效果有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信息加工时,学生先建立组成模式,获得零碎具体知识;再建立因果模式,形成有序的认知结构,是有效学习的必经过程。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之前,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上课前接受零碎具体知识,建立组成模式;在教学时,将连续呈现的信息设计成片段呈现,给学生足够的认知加工时间,在呈现的信息中选择文字和图像,同时有时间和能力来组织、整合选择的文字和图像,建立因果模式的加工。这样学生能将全部的认知能力投入到加工中,利用多媒体更好的理解知识,使知识由无序走向局部有序再到整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去除无关、冗余信息,标识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时大可不必花时间寻找有趣的图片、视频、音乐之类的材料。同样,也不需要费力准备过多的图示和文字,呈现给学生的信息只要足够说明问题就行。教师要尽量使呈现的信息简洁、连贯,学生无需进行临时性加工,直接进入实质性加工。例如由动画加解说的呈现要比动画加解说再加文本的效果要好。例如学习分词的用法,therisensun/therisingsun的区别,教师设计对比动画(一个已经升起的太阳,一个正在升起的太阳),利用动态演示学生很快就能区别掌握。如果在动画的旁边再加上文字的解释、例句等,就会产生冗余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外在认知负荷。所以,用不同的形式再现相同的内容是不必要的。还有上文提到的听力信息呈现中添加动画的问题,应避免使用,必要使用时也要改为能隐藏的外挂信息,需要时打开,不需要时隐藏。当然,去除多媒体呈现信息中所有无关内容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标识重点难点就成为减少认知负荷的必要方式。在设计教学信息呈现之时,大标题、粗体、斜体、不同的颜色和高亮标示等都是标识英语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子的好的方法;语音信息的呈现可以利用有意的停顿和重音来提示学生。

3.分离视听负荷,同步视听信息。

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闲置通道来促进有效学习,将需要视觉通道加工的部分信息转移到听觉通道进行加工,使两条通道处理平衡状态。如短文、对话教学,给屏幕上呈现的文本配上语音朗读,同一个信息由两条通道加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避免某一条通过超负荷的现象。分离视听负荷,保证视听通道信息量上的平衡后,教师还要注意其呈现的时间。认知理论研究证明,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在时间上同步呈现,能够避免工作记忆超量负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里的录制旁白功能,先录制好英文的朗读,再插入到文本中,播放时同时呈现语音和文本,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将视觉和听觉信息同步对应起来,减少认知负荷。

4.重新排列信息,合理设计界面。

用多媒体教学时,实质性文本和图像分开呈现的或呈现顺序不合理,会导致临时性认知加工增多,需要重新排列信息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投入更多的认知能力进行实质性加工。前面举例说到教授新单词时采用的超链接方式就需要改进,因为它和传统的借助书后附录单词表获取释义并无不同,仅是将书本呈现的内容换成了屏幕呈现而已。这看似简单的超链接,对于学生来说却需要先将获得的文本信息存储于短时记忆中,然后在其他界面获取释义信息,再从记忆中提取文本信息,最后进行整合来构成完整的意群。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将课文与释义同一界面显示并不困难。以PPT为例,教学设计时将同一幻灯片划分为两个区域,一区域呈现课文,另一区域呈现释义,且不同单词的释义设计自定义动画,播放时根据课文的讲解进度,通过点击鼠标显示。这样课文与释义主次清晰,记忆跨度小,学生无需分散过多的注意力,就可以对整合好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降低认知超负荷产生的可能。

四、总结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2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3

理论课程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理论课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在优化理论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借助比喻引起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利用形象比喻解释枯燥难懂的理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周期律”的教学方案时,可以借助如下生动比喻:孩童时期离不开父母,学龄期对于父母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当年龄变大及生活能力变强时,与父母的距离可能会变远,这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规律相一致.由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用有趣的方法理解记忆知识.

(2)明确理论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保证学生可以在理清逻辑及思路明了的基础上学习各个知识点.例如,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案时,应明确失氧、得氧可导致化合价上升或下降的知识主线,同时理清化合价上升或下降与电子偏移、电子得失之间的联系.随后为学生理清氧化还原这一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与本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够明确掌握该知识点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学会对氧化还原现象进行判断,并由此深刻理解该反应的内涵.

2.优化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不仅是化学学科得以实现生存及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为了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则首先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实验教学素材.例如,在设计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中第一节“原电池”的教学方案时,可以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初中的物理知识提出以下问题“让小灯泡发出亮光的干电池为何可以产生电能,化学能如何才能转化为电能?”随后设计以下化学实验:首先,在稀硫酸中分别插入铜片、锌片,让学生观察出现的化学反应;随后在溶液中同时插入铜片、锌片,并让学生观察记录发生的现象.其次,采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的铜片、锌片,将电流计连接在导线的中部,让学生观察记录现象.教师示范实验方法后,设计问题让学生解答,如稀硫酸与锌发生反应时会产生何种气体等,并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实验,从而有效联系理论与实验操作.

(2)注重保证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可以设计“写密信”实验,先采用酚酞试剂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利用浓氨水熏白纸便可以显示红色字迹,随后将白纸置于通风处可见红色字迹消失.“密信”不但具有趣味性,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激发学生探索酚酞与氨水之间发生的反应,即酚酞遇浓氨可变红.

3.优化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习题教学是巩固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扩展学生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对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适当设计开放类习题.开放类习题具有答案多样化的特点,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以下习题“过量硝酸银溶液与1g含铁氯化物溶液发生反应后生成氯化银,沉淀物为2.65g,求氯化物?”同时告知学生可采用离子反应原理求物质量,利用分子组成原理求含氯量,或利用假设法及联立方程等方法求解.

(2)注重典型习题的剖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精选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化习题进行重点剖析,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方法,并提醒学生解答典型例题时需要运用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解题的关键,从而逐渐形成高效解题思路及方案.实践证明,剖析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习题,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举一反三、以题及类等应用能力.

4.总结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4

课程组教师通过走访宁德地区模具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获悉冲压(五金)模具相关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冲裁模具、拉深模具、弯曲模具等为主.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冲压成形基础、冲压模具与设备、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成形模具设计、冲压模具制造与装配共七个教学单元,30个工作任务.每个单元以典型冲压件为载体,载体由简单到复杂,涵盖了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制造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冲压制件完整的模具设计及其主要零部件制造的过程.学生由易到难完成这些项目,逐步掌握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的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冲压三级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到“准员工”的转换.

2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冲压成形基础”,计划6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到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参观讲解及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掌握冲压成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以及冲压成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第二单元“冲压模具与设备”,计划10学时,拟安排在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到模具企业参观,在模具制造中心进行模具拆装及安装调试,并进行模具测绘,了解冲压模具及冲压设备的种类,知道冲压模具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模具在压力机中的固定方式及简单调试,了解现代模具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了解模具的设计制造流程.第三单元“冲裁模设计”,计划40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闽东常见的一种Y70电机定子冲片冲裁工艺及模具的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使学生明白冲裁的基本概念,冲裁变形过程分析,冲裁工艺及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冲裁模间隙对冲裁质量的影响,冲裁模设计程序;能进行排样设计,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冲裁力和压力中心的计算,冲裁模的结构设计及其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和标准选用.第四单元“弯曲模设计”,计划26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保持架弯曲工艺及模具的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使学生明白弯曲成形的概念、特点和用途,弯曲变形的过程及变形特点,弯曲工艺及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弯曲件的工艺性影响因素,卸载后弯曲件的回弹对弯曲件的影响;会弯曲件坯料尺寸的计算,弯曲回弹值的确定,弯曲力的计算及压力机的选择,弯曲件的工艺设计,弯曲模结构及各零部件的设计或选用.第五单元“拉深模设计”,计划32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盖零件拉深工艺及模具的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让学生知道拉深成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圆筒形件拉深变形的过程和力学特征,拉深工艺及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其它形状拉深件的工艺;能进行拉深件工艺性分析,分析拉深工艺中的起皱和拉裂现象,回转体件的拉深坯料尺寸计算,圆筒形件拉深工序尺寸计算,拉深力计算及压力机的选用,拉深工艺的辅助性工序的选用,拉深模具的典型结构及工作零件的设计.第六单元“成形模具设计”,计划18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了解成形工艺的分类和模具特点,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的变形特点和极限变形程度;学会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工艺设计及其计算,正确选择压力机,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模具结构及零部件的设计.第七单元“冲压模具制造与装配”,计划24学时,拟安排在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生产现场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普通机械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方法、及典型冲压模具常用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工艺路线等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模具结构类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以及工艺系统的选择方法,会分析加工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掌握模具工作零件常见特种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精度,会分析加工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会拟定和编制中等复杂程度模具的装配工艺,会分析、解决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七个教学单元———冲压成形基础、冲压模具与设备、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成形模具设计、冲压模具制造与装配———共设计出30个工作任务.这30个工作任务分别为:冲压成形技术与模具材料选用;冲压变形理论基础;冲压模具与冲压工序;冲压设备及选用;冲裁变形过程分析;冲裁工艺计算;冲裁工艺规程制定;冲裁模典型结构;冲裁模零部件设计;冲裁模设计程序;弯曲变形过程分析;弯曲工艺计算;弯曲工艺规程制定;弯曲模典型结构;弯曲模零部件设计;弯曲模设计程序;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工艺计算;拉深工艺规程制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零部件设计;拉深模设计程序;复杂形状工件拉深模设计;胀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翻边工艺与模具设计;缩口工艺与模具设计;校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冲裁模的制造与装配;弯曲模的制造与装配;拉深模的制造与装配.根据这些工作任务,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冲压三级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本领.根据这30个工作任务各自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按照统一的栏目内容和顺序分别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案设计,使之满足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教师制定并完善了工作任务教学方案的栏目内容和顺序,共16项:单元三、教学任务三、教学参考学时、学时分配、学习目标、教学主要内容、教学实施、教学参考综合案例、学生综合实训案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标准与评价(对知识与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课程教学实施条件、教学准备与实施、课后强化.比如“冲裁模设计程序”工作任务中“教师参考综合案例”所选取的企业典型产品为闽东地区企业中非常常见的电机定子片的模具设计实例.电机电器是闽东地区最大的支柱产业,而定子片是电机里一个非常常见的零部件.其形状尺寸与要求,该载体的工作任务具有综合性、完整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同时源于企业真实产品,并经过教学加工,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冲裁模设计程序”工作任务中“学生综合实训案例”中,给出了上述电机定子片模具设计工作任务的一种设计结果.要求学生根据其装配图与排样图,进行其非标准零件图的进一步设计和完善,并在标准图纸上完成该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

4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开发教师ppt课件、教学辅助光盘、网上在线答疑与测试等,通过搭建多功能动态的课程学习与训练平台,使学生的兴趣、热情、创造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和提高.

(2)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模具库和模具动画素材,将模具拆装、典型模具结构等视频上网,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模具技术方面的素材、辅助资料以及在线帮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内容.

(3)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专业期刊、行业企业网站等多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朝多元化发展,以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

(4)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及模具CAE软件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项目、虚拟设计、质量分析等,提高教学效率.这些技术的合理利用,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5

1.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教学过程

1.课前思考问题的创设.设问1:地球上的水如果全部消失会是什么样的,各种物种还能生存吗?设问2: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间真的毫无关联吗?设问3: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黄河水和海水间怎样的关系呢?设计意图:透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及背景知识引入“水”的主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探究的问题,为知识教学提供铺垫.学生在思考与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地球如果没有水,所有的物种都无法再生存;井水和河水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两者间可以以某种途径相连通;黄河水和海水,不是孤立的两个个体,两者间也可以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连通.这样,“水循环”的一些基本观念已经在学生头脑中产生.

2.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内容,让学生明白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开“水圈”的构成图,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循环过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结合这种“水循环”的解析图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补给、互相补充,并且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构成一个大的整体.在学生对于“水循环”形成基本认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下水、湖泊水、大气降水以及冰川融水等几种最有代表性的水体为例来阐明水体间的循环与补充的方式,进而增进学生对于“水循环”的掌握程度.

3.水循环的意义的探究.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来理解与归纳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教师对于每个意义的体现形式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有更清晰的理解与体会.

4.水资源忧患意识教育.(1)出示资料: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2)教师引导:以上有关“水”的报道可以看出,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的关注.

5.知识归纳与总结.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以固、液、气形态分别存在,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且不规则的,水圈.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补给,并且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构成一个大的整体,这就是“水循环”的体现形式.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今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节约用水应当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课外拓展

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

1.本节课的教学中知识偏理论化,知识点的理解上难度并不大,但是让学生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形成准确而清晰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些有代表性的水体的循环过程为例,透过单个形态的水体的循环过程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自然界内水体的循环方式与循环规律,这对于加深学生对于“水循环”的认知很有帮助.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6

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历程还比较短,其产生是伴随着其母学科教学设计的产生而逐渐受到体育学者的重视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是发轫于二十世纪60年代,繁荣于二十世纪90年代末。体育学者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学者蔡宝忠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名为《浅谈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课题》一文,至此体育学界拉开了“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序幕。对体育教学设计概念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

其一:体育教学设计是一种方案。学者蔡宝忠在解释什么是体育教学设计时,曾这样认为其是为了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效果,体育教师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构想。他还进一步阐述到,这种构想类似于工程师编制的设计图。学者杨雪芹等人则将体育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操作方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在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之前,以系统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思想,以体育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与体育课程有关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所制定的一种“低耗高效”的操作方案。以上两位学者更多的是把体育教学设计定义为一种静态的“方案论”,指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其二:体育教学设计是一种计划。学者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这种定义虽然是从狭义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教学设计,但它将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计划等同了,这种理论取向很容易混淆视听。

其三:体育教学设计是一种规划过程。学者周登嵩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详细分析体育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行动方案,并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行动方案可靠性,同时做出修正,直到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止。

学者焦敬伟也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学者周登嵩和焦敬伟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动态的“过程论”上。学者于素梅从微观层面探讨了体育教学设计的定义,认为其应该指向课堂,根据课标、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条件、教师等诸多因素,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合理组织与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指的是对课堂教学本身的规划,更进一步说,还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它要解决体育课“如何上”的问题。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了解释,只是理论视觉不同,诚如美国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所言,对“教学设计”这一术语的理解,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你可以将教学设计看成是结果,那么你所关注的是教学设计最后要形成的产品或者要实现的任务。如果你将教学设计看成是过程,则你考虑的重点是探讨如何指导教师制定计划,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所以,不管怎么阐释“体育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教学实施更加有效,获得优质的体育教学效果。因而,只要观点明确合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任何观点都是可取的。

2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学者焦敬伟认为,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结构设计。学者苏正南则提出不尽相同的观点,认为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包括内容分析与教学主题设计、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学者王丽君则认为,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建立系统教学目的、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分类及学习条件的具体化、选择方法与媒体、系统综合与编写教案、评价与反馈。学者于素梅在对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式: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安全隐患和教案。

许多学者都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但总的来看,都没有脱离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分析、设计和评价三个部分,这说明大家在认识上还是比较统一的,只是在表述时有所差别而已。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已经摆脱了依靠个人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框架,它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是连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将相关理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是侧重于实践应用,每一种过程模式都应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具有明确的步骤。但是,在体育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中,不管选用何种过程模式,都应该具有如下要素: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的修改。当然,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具体情况添加上场地设施的设计。

3体育教学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专有名词规范化不够。从教学设计的研究来看,其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过程论”,旨在指导教学实践者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学过程。另一是“方案论”,旨在说明教学设计表现形式。从这两种观点来说,现实指导意义还是很强的。当然,对于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的认识存在不同的理解,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其理论体系中的其他专有名词的使用出现混乱的局面就令人难以接受了,这不利于学科内的交流。因此,规范和统一体育教学设计专有名词用语迫在眉睫,需要体育理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得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达成共识,减少理论指导上的偏差和混淆。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成长的营养源泉,如果对此认识不清或不够,就会阻碍体育教学设计成为一门学科。

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解释力不够,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对于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学者的认识大同小异。但是对于每一个要素如何分析、设计和评价,解释不够具体详细,甚至出现用词空泛、千篇一律的现象,给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觉,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这种现象体育教学设计的实践运用中比较突出,尤其在体育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部分(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三部分),几乎没有提供准确详细的分析方法。面对不同的教学问题、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其分析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应加强分析部分的理论研究,以提供更多的分析方法和内容。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力量分布不均衡。目前,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这部分人主要是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运用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其大部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导致其问题分析的力度不够,继而影响研究的质量。另一部分研究力量主要是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现实问题的了解,所以其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就显得微不足道,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因此,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时,应加强两股力量的合作研究,以便理论研究有根基,实践应用有指导。

4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脚步,踯躅地前行在崎岖的小道上,时至今日业已取得些许成绩,尽管在许多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其探索却也呈现出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和发展趋势。

4.1正本清源:厘清体育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对于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学界已经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为了能在认识上趋于统一,我们还需要剖析已有研究成果,在借鉴经验、汲取教训的指引下,改善相关研究方式。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体育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没有形成系统性研究,如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还鲜有问津。而这些问题是体育教学设计能否成长为一门学科最为关键的问题,因此,需要从体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加强合作共同研究,以便为体育教学设计的学科成长理清思路扫除障碍。

4.2多维探索:强化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联系

理论不在于其博大精深或高深莫测,而在于其能否有效地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对于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探索和研究。体育教学设计不是一份简单的教学方案,它需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是其神圣使命。如果体育教学设计不能完成,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荡然无存。因此,作为理论研究者要深入基层、走进课堂,与老师交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态势,必然会为体育教学设计学科成长带来丰富的营养素。

4.3整体观照:夯实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架

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架需要理性的原子式的分析论断。这是因为其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元素如何操作还存在着理论指导上的缺陷,因此需要研究者抽丝剥茧般的科学韧劲去探究。但是,这种探究更需要在尊重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呼唤的基础上,能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综合、有机的整体观照。

5结语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7

经过对园林行业、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为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土方工程模块、园林给排水工程模块、花坛砌体工程模块、假山工程模块、水景工程模块、园路工程模块、栽植工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并细化为17个教学任务。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让学生看一些与所做任务相近的图纸、施工现场或施工视频,培养学生对园林工程的识图能力,并积累一些素材。明白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作品所具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看施工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内部的构造做法,掌握园林隐蔽工程的教学设计。

2.3动手操作

根据之前的任务分析和观摩相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或工程成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形成图纸表达出来,比如地形设计、喷泉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或通过现场操作,把实物做出来,比如模型制作,地形放线等任务。工作量小的任务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量大的或重复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4分级评价

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成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分级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考核标准自评,找出不足进行修改;然后把整个小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互评,把其他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指出,由完成人修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并指出不完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3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所设置的教学任务,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每学期结束前不安排集中考试时间。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园林工程施工员对园林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园林工程课程特点,以突出能力考核为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考查课,完成土方工程、园路工程、栽植工程和花坛砌体工程教学及考核。第二学期为考试课,完成假山工程、水景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教学及考核(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小游园施工图设计任务)。考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情况,考试课除了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园林单项工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8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兴趣和动机,特别是具有悬念性的导言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我们在教学“水分代谢”一节知识的时候,我就是设计了这样的引言进行新课的引入的: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过后它的重量会增加;但是如果把它放在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重量反而会减小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样一个比较有趣味性的悬念设置,可以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思考,他们探究知识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接着教师再把学生的这种兴趣迁移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通过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了“水分代谢”的相关知识,进而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创设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既是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情境创设是很有必要的。

(1)通过简单的情境设置,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教学“酶的本质”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酶本质的探究历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也可以通过利用巴斯德、李比希、毕西纳、萨姆纳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展开。这样的情境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简单的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高中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内容的时候,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组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玩膝跳反应的简单游戏,当一个同学伸手后另一个同学将左腿置于右腿之上,在1分钟内让伸手的同学去触摸另一同学的左腿,并且观察其的反应。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置身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的浓厚,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和提供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v生物知识的特点也是比较细微、动态并且抽象的,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新颖有趣。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我们在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这些内容就是涉及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由于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豌豆植株,豌豆花的结构的彩色图片以及有关植物的闭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视频,通过动态视频的播放可以使学生们易于接受和理解异花传粉、杂交以及自交等的相关概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我们在讲授“遗传的基本定律”一节内容的时候,高中生物老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些关于孟德尔的生平轶事,将孟德尔的实验以及探索的定律的艰难过程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让同学们通过材料学习孟德尔的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动力。

四、课后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做好记录的反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当我们教授完一节课后要及时地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分析问题,认真反思,同时及时地与同课的老师进行交流切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然后在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