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科论文范例

教学学科论文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1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2

一、实验材料的更新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平时教学中的实验材料有些来自学校实验室、有些来自社会市场,有些来自学生家庭,但也有一些材料在自己周围很难找到,这时我们往往可以求助于网络。一些网站通常可以为我们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材料。比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教材中有关于“养蚕”的单元,但由于社会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在当地已经很难找到养蚕所需的材料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淘宝等购物网站,你会发现包括蚕种、桑叶等的养蚕材料应有尽有,甚至连帮蚕蚁移动身体的鹅毛都能够买到,这为我们的养蚕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学生们对这项探究活动也是兴致勃勃的。当然,在科学教学中要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在市场上难以寻觅,我们同样可以求助购物网站,还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产品,像烧杯、标本、显微镜等。这时网络上的顾客还会成为你的购物指导,因为通常在他们购买后都会留下相应评价和晒单,为你的购物提供参考。

二、教学资源的更新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丰富的探究性课程资源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出来,网络课程资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网络环境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通过课程的整合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它储有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并且学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例如教学“养蚕”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在饲养活动前先搜集与养蚕活动相关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初步了解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养蚕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媒体的更新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电脑、投影、展台等多种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既优化了教学环境,又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科学实验课中,有一些内容是在课堂上难以观察的,比如月相、星空等。以前在教学《看星座》的内容时,我通常是采用一些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利用电脑、投影仪和学生一起来认识各种星座,了解关于星空的知识,可这是平面的,和实际从天空中寻找星座还是有些不同的。在一次学科活动中,我和同行进行交流,她介绍了一款新的应用软件——starwalk,这是一款让你接近星空和天文学的应用程序。利用这款软件,只要将你的iPad对着天空的方向,就可以让学生看到实时星空,寻找不同的星座,不仅可以从当时所处的位置观察,还可以从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观察星空星座。这也意味着你不仅可以看见中国的星空,还可以看见美国的星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样的教学,引入了学生生活中常用的iPad扫除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形象生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iPad并非只能用来玩游戏,很多强大的学习功能才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软件完全可以为我们科学教学所用。

四、交流平台的更新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以及通讯方式的便捷,博客、微博、论坛、贴吧、朋友圈、说说等信息传递方式的悄然兴起,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自媒体的全新时代。即,全民随时随地分享、爆料、传递第一手信息。网络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接受教师指导、帮助。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记得在教学“消失了的恐龙”时,对于恐龙这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生物,有的学生如数家珍,知识非常丰富,而有的学生却知之甚少,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觉他们想了解恐龙,于是我指导学生们以科学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想了解的恐龙展开研究,要求他们必须人人参与,人人有所贡献,评价时不仅要看个人的成果,更要看集体的展示。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没有电脑的就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读时间查找,还可以查找相关书籍,访问知情人士,可以用话语、文字、图片、PPT等多种形式来交流。这种研究绝不局限于课堂,还要利用课后的时间。在第二次科学课上,学生们都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文字,有的用PPT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有的PPT的制作效果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在这次的交流中,学生充分利用PPT、图片、电子文档等现代技术,在这种成果的共享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一些平时不太吭声的学生也大胆进行了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没来得及上台,他们还要求下一节课再交流,看到他们这么积极,我又找时间让他们都进行了展示,还展开了互评,这样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方式更生动、更有益。

五、总结

总之,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科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用网络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让科学教学不断更新。

作者:刘萍 单位:江苏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研究

一、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分析

1.关于教材

现在小学科学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材在选择和编排方面的科学性不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科学课主要在于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但是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仅排版的质量比较差,而且其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区特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开展教学。2.关于教学现在小学在开展科学课的时候都没有系统的规范,很多科学课的教师并不是具体的专业人员,科学课知识作为一门副课在大多数的小学存在,班级里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负担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需要跨年级进行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而且需要学校提供大量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并且配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对科学课教师而言,他们要承担的任务更是重上加重。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的教学设施欠缺,这些因素不利于教师将规定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有关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问题的对策探讨

1.通过不断研究编写科学教材

现在很多小学运用的科学教材都是结论性知识偏多的版本,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难度,纯粹知识的学习是违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需求编写更加有针对性的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可以配置一些插图,这样形象化的编排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上课之前还可以自制一些科学的教具,将科学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科学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产生困惑,再加上有些小学缺少教学资源来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积极地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科学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提出自己在科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3.学校要重视科学课

学校要改变对科学课的态度,在科学课教师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在科学课中,因为科学课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开展,而且学校应该注重科学教师提出的意见,投入资金来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才能够达到新课程规定的要求,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其专业素质的影响,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不断学习的科学态度。仅仅靠有限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要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教学要求。

作者:严丽娜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

一、采取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目前绝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本地的小学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报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极强和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而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迎合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校园的树木”这个课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搜寻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情况。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负责收集不同树木种类的树叶、树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树叶和树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好哪些是属于大树的,哪些属于小树或者小草类的。最后教师教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来对这些树叶和树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好这些树叶和树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树叶的叶子长度、叶子的茎向、叶子的厚度,还比如树皮的厚度、树皮的粗糙程度、树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内容。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植物标本,作为自己的珍藏品。这个环节也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发着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能够顺利带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地爱上这门学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身边常常见到的动物作为实验的对象,例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中“寻访小动物”这个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比如“金鱼”、“蚂蚁”、“蚯蚓”、“蜗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见到的动物。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金鱼游泳时嘴巴的运动状态,蚂蚁是如何进行食物搬运的,蚯蚓是如何钻进土堆里的,蜗牛爬行的痕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平时会感到好奇的问题,所以这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去观察和探讨。学生们自己拿着放大镜和其他工具进行探索体现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状态,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能够体会到实验观察带来的快乐,增加了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作者:叶瑶瑶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赤岸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作者:包洪水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二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听,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难。一些老师对那些在上课时总是好动的孩子会采取批评的方式,责怪他们“不听话”,其实这样不对,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并且加以利用。这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单纯地讲课,而可以换一种方式,以玩促学,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让学生得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再觉得上课很无聊,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直纹丝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动态的学比静态的听有意思很多。只要学生有兴趣,通过主动参与,在玩乐中学习,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会好很多。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

小学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走在时展前沿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最科学、最真实的解释,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一个劲地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学生好像就只是一个接收器,牢牢记住老师所讲的东西,这样很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这件事、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要知道,孩子们自己找到、总结的答案,肯定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印象深刻。这样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就可以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不仅掌握了老师想要告诉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这种能力,在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完全可以凭自己去解决、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做学习的接收器,而是主动进攻,积极学习。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所讲的某一个点,而是可以扩散开来,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培养,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作者:吕崇文 单位:山东省铜川路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探讨

一、创新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显得过于程式化,不过就是在简简单单地重复着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书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实验方面,不看具体环境,不看实验的合理程度以及与现实情况的满足程度,一味地简单照搬,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喜欢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对教学实验进行充分的自主创新设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摆》一课教学中,原教材里,在本节实验上选择了单摆来进行。但这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而且两次试验的设计也略显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过程进行改进,结果很多学生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摆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对来说,实验时间缩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完成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二、巧妙问答,让学生自主理解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答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巧妙问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化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极为有用的,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植物有哪几种?”“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构成?”“这些植物有哪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与动物的区别以及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部分之间和生命体的特性、生命周期复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基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化自由学习。巧妙问答,是教学中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实现自由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方式。通过巧妙问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三、互动多样,让学生自主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不但需要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还需要运用其它多种多样的互动方法进行辅助,比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等。经过实际教学证明,这些方式都是极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一课的学习,我让每位学生都模仿残疾人,进行了实验互动。我让每位学生模仿体验了一只手系红领巾的费时与不灵活,与一只脚来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难度。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帮助学生意识到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是很重要的,进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个完整健康的身体?”“残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残疾人就一定是命运的弱者吗?”等此类问题。体验结束后,通过采取小组讨论与汇报的形式,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让学生知道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我们更困难的人都在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生活,进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动多样,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的科学途径。

四、总结

前文所述,是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根据科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属性总结出来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尝试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科学是一门需要创新与思维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展翅高飞。

作者:吴彩霞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现学生主动探究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五、总结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作者:李占奎 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八道河总校

第八篇: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作者:王震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南麻小学

第九篇: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基础,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是关键,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内容,这能着实提高我校的科学教学质量。

作者:向泽会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三河镇小学校

第十篇: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运用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在星空中》的章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牵扯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把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呈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把美丽的星空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技术诠释理论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小学科学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板书版画授课,使用挂图,纯碎的语言描述等,这些途径小学生一般不是很喜欢,虽然老师讲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悬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得不到激发。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通过声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知识,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视觉、听觉和体验上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在辅助教学上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图像、动画等,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小学生天性好动、贪耍,如果课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兴趣,他就会脱离课堂,甚至思想逃离到课堂之外。而多媒体以声文图茂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着他们,有利于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对于课堂中牵扯的知识点,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小学生生活阅历肤浅,了解的生活常识也比较少,讲授式的授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攻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通过视频讲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的话,学生就会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3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地处西部的一所财经类大学,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从2008年开设以来,一直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授课,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经历了从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变更,课时安排为32学时,周学时2学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不好学,理由是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让他们感觉既不像纯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课,又不像文学史课程。鉴于课程学时少、学理性强、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情况,笔者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不再对教材内容按照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顺序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侧重于普及学理知识,有选择性地以专题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分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概述、研究类型介绍、中西文学比较经典案例赏析等。因为学生并非专攻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所以只要能让他们建立起对已学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文学现象和形成比较的意识,即意味着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利用专题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强调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只有厘清了基本概念,才能建立对该学科的理论认识。例如,在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时,“比较”就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立足相应的阅读文献,调动学生探寻不同理论家围绕“比较”所进行争论的意义,探讨“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学”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之“比较”的独特含义奠定了基础。但仅拘泥于基本概念是不够的,还应该适时将当前的学术动态带入课堂,这也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放性所决定的。恰如陈惇先生所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教学如果在理论上兜圈子,必然把一门生动的课程讲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打开过去未能注意的天地,解决了未能解决的问题。新的学术领域、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是本学科的特长。”事实上,比较文学学科从19世纪末建立开始,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而这也为其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女性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研究等冲击和影响下,关于比较文学学科是否死亡在中外学界都引起极大争论,为此,适时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这种信息的“单向传递”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只能依靠期末考试的分数来判定。鉴于比较文学的学理性和专业性较强,如果仍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很有可能将比较文学课程变成死气沉沉的理论课。为此,在教学模式上笔者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力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正如诸多教改成果所示,课堂讨论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从地位,让学生从单纯地听课变成主动参与课程。但课堂讨论必须有的放矢,且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并把控好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又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既可以避免学生对理论感到“空而玄”,又能通过例证印证学理阐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并吃透艰深的学理知识。举例来说,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讲授形式来呈现,笔者为每个专题选择了两到三篇中英文阅读文献作为典型案例,每篇文献皆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在课后阅读时回答。根据阅读文献的难易程度,笔者或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或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口头汇报。在听取学生汇报后,教师应该给予点评,形成自由的师生互动的讨论氛围。比方说,在讲授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专题时,对于法国学派提出的影响研究,由于涉及史料考证、翻译、传播等多种学科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两篇学术论文作为案例,一篇是英文范文《寒山诗在远东和美国的接受》,一篇则是中文范文,即范存忠先生的《<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笔者要求他们除了写出每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外,还要梳理出作品传播的时间、媒介、路线、价值及意义等,这就把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讨论,教师最后在点评时又结合学理进行总结,这就让学生对影响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等建立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这体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管比较文学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同时也面临着写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但在课后调查中笔者发现,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查找资料只会借助“百度”作为唯一的网络渠道,而从未使用过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事实上,在我校的图书馆网站上,除了购买各种电子图书之外,还购买了如维普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资料。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帮助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借助这些网络资源参与进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平行研究这一研究类型时,笔者推荐了《中国比较文学》刊物,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站上查找发表在该杂志上的平行研究方面的论文,要求学生从中挑选一篇认真研读,并在课堂进行“论文推荐”展示。在结束该章教学后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该研究方法的认识,而且对自己写作毕业论文帮助很大。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视频资源,调剂学生听课情绪。在高校教学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当下,影视媒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已逐渐受到教学同人的重视。在比较文学课堂上适当运用一些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源,可以减少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例如,关于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就可以选择一两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并让学生在结束观影后讨论电影和文学之间建立跨学科比较的依据、电影作品对文学作品是否有改编、其体现在哪些方面、电影对于文学叙述方式的运用等问题。利用这些视频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而且也从实践的层面有助于他们掌握研究方法。除了影视媒介资源之外,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名家讲座的视频资源进行播放,超星学术视频网站上有大量类似的资料可供免费下载。例如笔者在讲授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概述时,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乐黛云先生的《21世纪的比较文学》讲座的部分片段,既让学生领略到名家风采,又有利于比较文学教学的多样化和形象化。

四、小结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讲读课文教学;德育现状;渗透方法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新的使命。德育不再是班主任班会课上的内容,也不该局限于政治课,而是应该融入到各学科中,成为各学科的一部分。其中,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来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应自觉加强德育教学意识,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讲读课文教学当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

(一)隐性的唯分数论,忽视德育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唯分数论这一观念依然潜藏在师生的意识中,师生受着沉重的考试压力。对于教师而言,衡量其能力最基本标准通常是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分数几乎决定了其人生发展方向。隐性的唯分数论是师生共同忽视德育的潜在原因。相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大部分教师更注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对考试习题的讲解。学生也一样,学生更重视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立足于大量的习题演练之中,自身缺乏接受德育的意识。

(二)德育模式单一,过于依赖班主任和政治老师

中学生的德育通常由班主任全盘把关在班会课上专门开展,或者依赖于政治老师,这就造成了德育模式较为单一的局面。模式单一,也就意味着以班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的德育,说教成分占主体地位[2]。说教成分为主的德育,模式单一、方式陈旧,执行过程机械化,容易引起学生的视听疲劳甚至抵触心理。

(三)德育内容与当下热点脱节,学生兴趣不大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层出不穷、千变万化[3-4]。中学生身处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比起阅读凝聚着人类智慧精华的文学名著,更热衷于关注流量明星的花边新闻、八卦段子,痴迷于某热门视频软件上爆出的恶趣味视频等。这些为中学生所津津乐道的生活调味剂,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毫无益处,对其人格的养成及道德修养的发展更缺乏正面影响。而德育的内容与当下热点脱节,德育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这样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普遍引起学生的冷漠甚至轻视心理,德育效果收效甚微。

(四)德育过于偏重理论灌输,形而上学

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形成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了终身发展而做准备[5]。当前阶段的德育仍然偏重于理论灌输,形而上学。就语文课而言,有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虽然在开展德育工作,但是依然倾向于在班会课上进行理论灌输。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德育,没有很好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资源,将语文课堂也作为德育的阵地,将德育内容剥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停留在书本和课件上的理论知识。长期下去,德育工作形而上学,难以有效落实。

二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从导入新课着手,开好德育的头

一堂课的导入方式决定了这堂课的整体基调。导入新课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情绪表情,导入的内容与用语,都对德育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凝重的,语气应该是深沉的,缓慢的;板书课题后,教师应抓住“记”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个“记”,而不是通常使用的“纪”,你由课文标题联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德育开个好头。

(二)品味语言,于无声处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很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们而言,有些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以及体现的意义并非会被理解。以《祝福》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鲁迅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深刻,对中学生而言很难揣摩[6]。其作品的讽刺性鞭辟入里,其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性鲜明透彻,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明白于无声处进行德育渗透,不可简单地给出一段总结作品思想主题的话来结束授课,而是要善于耐心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分析人物语言时,要把握住祥林嫂与不同的人对话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深层因素:通过与“我”对话展现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在对四婶讲阿毛时的语言,表现的是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在对大家讲阿毛时的语言则体现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虚;与柳妈的对话表达的是祥林嫂可怕的精神重压和恐惧。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表达的是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但从总体上表达的都是她的一种悲惨生活状态,一种痛苦的境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挖掘作品的德育价值。通过在德育价值的应用,就能够让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效发挥。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更能够进一步去了解其思想主题,教师也于无声处渗透了德育。

(三)推敲与揣摩双管齐下进行德育渗透

生动的字词、含义深刻的句段、精妙的篇章以及作者倾注在作品中深邃的思想价值组成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忽略字词、句段,只重视篇章与主题思想的教学并不保证一定能够让德育目标顺利达成,而应紧抓字词、句段,对其进行推敲与揣摩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中体味与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渗透德育。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子情深,全文却从始至终都没有用一个“关心”、“爱护”、“感激”等词,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文中用词造句都值得细细推敲与揣摩。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巧妙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和对儿子的不舍。“再三嘱咐”,表明父亲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7]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这些词句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其中的词语,揣摩人物的形象,领会言外之意,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与父亲那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的,学生自然很难联系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细节中,德育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中字词、句段进行反复推敲,才能使学生感知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在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从而领悟到父爱的伟大,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亲的感情。

三结语

怎样在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这是一项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很多,需要教师用心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德育的机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长远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2):131-132.

[2]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496.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44.

[4]王荣生.阅读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259.

[5]今声.中学语文教学应自觉地进行思想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3(01):9-12.

[6]黄瑞君.内蒙古扎兰屯市一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学位论文,2014.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5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金融活动已日益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内外金融活动的频繁变化,使微观金融领域和宏观金融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融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传统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必须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纳入其教学体系,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新信息。根据最新的金融领域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与更新,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本课程的前瞻性。

2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性、应用性、时间性教学内容三大类,按各类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对于理论性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理论性教学内容主要是对金融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宜采用科任老师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2.2对于应用性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应用性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对其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先在课堂讲授,然后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再安排课后讨论题,让学生回去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增强他们的分析应用能力。如在讲到货币政策时,教师先教授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再分析货币政策的应用,然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安排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完存款准备金政策,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我国近些年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并结合实际分析每一次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讲完公开市场业务,同样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安排讨论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最后由老师点评。

2.3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宜采用现场调查、走访及交流等方式

实践性教学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我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是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证券交易所及企业联系,建立金融实训基地,通过调查、走访、作报告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或课题论文,并做出成绩评定。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金融学模拟实验室,课程相关的书本知识学完后,学生可以到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比如,在学习完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知识后,可以到模拟实验室模拟商业银行存款的实际操作,这样通过实践实验教学验证了课本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趣味性,缩短了从书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3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培养人才,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有深刻的研究,对所授课程的内容熟悉,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道德高尚,富有爱心,正直无私。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学生和教化学生。

4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师和学生要经常性地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每一章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可鼓励学生针对本章难以掌握的内容或现实中的问题对老师进行提问,然后由老师进行解答,或积极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回答。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和发明的过程,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根据情况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由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或课后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同学们之间分组展开讨论等方式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做点评。这种双方互动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及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增进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5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关注经济、金融方面发展变化

要求学生经常阅读财经类报刊,收看财经新闻;通过参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以某一热点问题作为深入研究的目标,不断地收集资料,掌握其发展动态,扩充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一可以扩大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二可以增强金融术语的语感,三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面向世界,为我国培养一批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具有较强国际意识,能掌握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高等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培训中心。为尽快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院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其方式有联合培养学生、师生互换、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既可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提高自身师资水平,也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出国门就实现国际化教育的需求。要提高货币金融学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还要与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大资金的投入,开办网上教学和金融学教学模拟实验室,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7结语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6

1.1培养临床诊疗思维,改善教学效果

我系所采用的多媒体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典型病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为患者制定眼科检查、诊疗方案,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诊疗思维。如我们让屏幕起初展示眼痛患者就诊,随着教师对疾病诊断思路的引导及同学的自主讨论,最终得出眼痛患者初步诊断为青光眼。从而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加深对青光眼的认识。

1.2扩大知识来源

我系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单一性的知识来源,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课堂分析中得到知识来源,也可以通过同学的不同分析视角,分析思路及团队协作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自主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知识。

2多媒体案例的分类

2.1多媒体案例教学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单项案例和综合案例

单项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个具体环节或某个治疗项目选取或处理案例。如眼科检查的操作步骤。单项案例具备独立性,侧重对个别具体环节或方法的选取。综合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环节选取或处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统疾病的眼科就诊病人,进行几个检查及采取几项相应治疗措施的案例。综合案例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广,多种知识与方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2多媒体案例教学从其运用上分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据提供的治疗背景,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某项检查或某个治疗。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某项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对某个眼部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案例。

3多媒体案例选择的原则

3.1紧扣教学大纲,突出眼科特点

我系选择案例时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进行选择。设计的问题经推理后与相应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呼应。所选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学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眼部疾病的系统认识。我们将眼科疾病治疗特点直观表现给学生。如眼外伤患者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眼压高,头痛等伴随症状。

3.2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

强调真实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应接近实际,准确反应实践活动。我们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学生能直观掌握疾病特点。在实验操作阶段,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感受治疗情镜,观看规范的具体技术操作步骤,再现书本中叙述的操作步骤,使多媒体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能立即胜任实际专业工作,而是要有一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能力,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案例时,选择应立足于教学大纲,但不能完全受教学大纲所限,可融入一些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的检查治疗操作技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能够通过学习运用最新技术来治疗眼科疾病。这就要求选择的多媒体案例要新。

4多媒体案例的实施

4.1多媒体案例的编写,课件的制作

我系教师按体现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选择真实案例,拍照、录像,将真实案例输入电脑,精心编排制作。首先,我们恰当的使用背景、动画、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释。其次,我们注意做到不剥夺医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参考答案链接在最后,既方便学生查询,又不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

4.2引入课件,提出问题

我系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展示患者眼部症状、裂隙灯、眼部B超等检查报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绕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阅相关资料。

4.3多媒体案例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7

1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技术课程,高校中开设的电气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都要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基础课程,其教学要适应就业方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技术这门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2改革教学模式

第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技术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且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环节,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设计任务。第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除了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以外,还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优点;此外,还掌握了电子技术设计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查阅和收集资料,选择要用的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到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在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是非常为有利的。

3改革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选用生活中的工程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开展课题设计或探讨活动时,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选取的素材要有研究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每一学科的教学和发展都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学的内容也不是说变就变的,但是教师要学会灵活的变通。当前社会的科学和技术正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快,如果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必然会滞后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深度地挖掘教材内容,并将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掌握更先进的电子技术,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

4改革教学手段

第一,加强练习和互动。在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要讲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延展,引导学生明确电子技术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在讲授电路计算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电路公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更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技术中有各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这些图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电路图。第三,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将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改革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对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型学科,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他大部分都是实践技术的应用学习,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实践课中,教师一般只看重学生实践的结果,其实践课的考核和评价也是以实践成果为参考依据,教师忽略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因此最终的考核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也无法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核应该以比例进行划分,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考核分为基础知识、实验研究、课题设计等环节,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划分这些考核环节所占的比例,综合以上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

6结束语

电子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新型的电子技术。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高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跟上时展的潮流,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电子技术人才。

作者:陈瑶 单位: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了解学情

在校学生中,许多人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他们的事情多由家长包办,所以他们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同学来至单亲家庭、低保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虽然在初中阶段,他们学习过德育教育课程。但是,时代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还要对毕业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还是升入全日制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然而,他们对辩证法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还有难点和误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有针对性的备好课

教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是前提条件。备课有很多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人为本”,备学生。据了解,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想法是进入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就业问题;有的学生的愿望是根据改革后的现行政策继续升学。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课呢?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上课前,每个老师采用单独备课的方式。而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老师将个人初备教案拿出来,在教研室进行集体研讨,这样可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对于不同愿望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备课。对于毕业以后想就业的同学,可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备课;而对于想继续升学的同学,则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备课。

3.科学的使用教学方法

据了解,13-18岁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会产生对其一生都有益的影响。(1)讨论法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讲,学生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教改实践证明:组织他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小组讨论,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全班组织辩论的时候,找一、两个思想活跃的同学起来带头发表他们的观点,很快就会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2)兴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的讲解,任课老师是否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呆板僵化的教学不会令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例如,直接把教材第六课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之矛盾的观点拿出来讲解,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改变一下,则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先讲周星驰,讲他如何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演员,成长为华语喜剧巨星的。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入手,引出内因和外因,进而阐述矛盾的观点。那么,学生在好奇心、兴趣的驱动下,会饶有兴致的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

4.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教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需要理性思维来把握,而学生理性认识水平有限,学习抽象的哲学原理有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教改的实践显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老师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采用授课、问题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老师可以事先把《哲学与人生》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下载到教师机中。上课的时候,根据教案的安排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对于教学难点,老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在计算机机房,老师可以运用局域网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把课程相关的教学图片、案例分析等同传到全班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面。让同学们都来了解成功人士的典型个案,以及道德楷模、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5.总结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同学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期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让每个同学健康成长,让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国家建设的栋梁。

作者:王更生 单位:武汉市交通科技学校

第三篇: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教育制度,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革策略、人才培养计划和办学定位等,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1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对健美操就业岗位、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等进行合理分析后,结合健美操的教育特点可知,其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训练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上述所说的人才。

1.2教学改革方面的目标

根据健美操教育的发展需求,注重健美操基本技能的提升,加强健美操基本创编方法、裁判方法等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编排和裁判等方面的能力,以确保他们可以担负起小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掌握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以帮助小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提高小学健美操教学水平。

2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2.1.1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有大众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在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软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拉丁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要领和步法,并将一套拉丁健美操完整地演绎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

2.1.2高度重视教学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促进其改革不断创新。在所有的教学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在本科层次的教学中需要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与此同时,大众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竞技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拉丁健美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舞蹈啦啦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

2.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来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分层教学、实验教学、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多媒体演示、模仿练习、讨论和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2.3合理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

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技能,必须对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并在教学期间设置各种自主形式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俊杰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说“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是因为这门课程要讲解有关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古代汉语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古文的技能。说“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古文字、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要阐述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的发展特点,并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奠定重要的语言基础。“古代汉语”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和文化传承课。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记载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中,通过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经典文章和优秀文选,可以洞察到蕴含于这些优秀篇章中的古代哲学、文艺、经济、社会、外交、军事、医药、政治思想等,深刻感到古人在语言艺术、天文认识、社会交际、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验到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中获取优秀的中化精髓文化、先进的社会礼仪文明、优美的语言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学习“古代汉语”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殿堂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从初中到大学都要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以外,秘书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外国语言历史等专业也都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无论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是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学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针对性不强

从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所使用教材来看,除医学类专业所使用的古汉语教材偏重于医古文和医古汉语外,其他专业在“古代汉语”的教材选用上专业重点不明显,还没有紧密结合专业而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汪业全、孙月香筛选了国内普通高校20部《古代汉语》教材:“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196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981),曹翠云《民族院校古代汉语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990),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重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1),荆贵生《古代汉语》(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95),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98),宋学农等《古代汉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王彦坤等《古代汉语教程》(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000),蔡正发等《古代汉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汪启明等《古代汉语》(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胡安顺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2006.9),殷国光等《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周及徐《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7),施向东等《古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俞理明等《古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蒋冀骋《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董志翘等《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宋绍年《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毛远明等《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36着重对它们的体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论部分包括文字史、词汇史、语法史及音韵学。这些教材是比较有影响力,但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或者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理论性偏强,应用性不突出,切合度不大、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繁富,除了在通论部分要讲解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史、语法以及诗律、词格等知识外,古文选中涉及的知识更是广泛,囊括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制度、经济学、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学、艺术学、军事等,包蕴的知识异常丰富。想把文选部分讲解得有声有色、生动、透彻,使学生真正领略、体味到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中不断加强选修课、通识课,对像“古代汉语”这样的基础课或专业课非但不增加课时,反而还在进行省简,使教师只好压缩原计划详细讲解的内容,造成原本生动、立体的语言文化课变得索然无味。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赶“进度”而很少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小古代汉语作为一种过去使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和涉及。因此,应该像对待一种新语言教学那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借鉴外语教学或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可以因内容而异。当前,不少应用型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仍采用“学究式”和“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互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笔记和文章片断。例如,在“辞书”教学部分,教师用很多课时对各类字书、韵书、辞书的体例、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如果“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不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势必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形体演变”时,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个象形字符,滔滔不绝地讲不同阶段汉字的形体特点、载体材料、发展变化等,缺少直观表现,使学生很难理解或领悟汉语形体演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课程教学思想上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定位,并将之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课程应该是为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实际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和设计其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古汉语的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重新改革、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深化“古代汉语”课程对古代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古代汉语”只当成一门语言工具课而重点讲解古文字、音韵等知识,而要给学生讲解传授语言和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文化。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搭建古代汉语与汉代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感受和学习古代语言文化。再次,要加强专门教材建设。应用型院校不同专业在“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不应相同,要结合专业特点,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多样化地组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和效果评价。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补充和删改,突破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使用古汉语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讲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时,可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语言学、文字学理论进行阐述。还可以向学生讲授古汉语文选中涉及到的古代历史、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语文教育等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理论讲解不必太深,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突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和专门训练来巩固古汉语理论知识、提高古文阅读技能。这种阅读训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边读边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翻译训练;也可以在课下进行,由任课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和篇章,采取措施督促、检查阅读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古文碑林、博物馆、图书馆、古迹名胜等,让他们亲自见识古文字形体,认识古籍原貌,感受古代文化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关于用字、用词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诗词格律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填词,锻炼学生的思维,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必备的条件。原来通行于普通本科教学的《古代汉语》已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中有几部《古代汉语》教材,但其编写初衷和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专科学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前,适合应用型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没有。不同的专业应该选用或编写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和专业适用性。例如,“秘书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不应与“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材相同。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其他课程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式教学法,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式教学法、学术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起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当注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从教师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等都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手段。早在1960年,陆定一所做《教育必须改革》的报告就指出,教育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充分配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教具。”P40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应紧跟现代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科技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既可利用院校内部专门的教学资源库,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上各种音频、图文等资料。在课堂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展台将古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题材通过已有的影视资料、三维动画、教学视频、相关图片播放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教学立体效果。

(六)加强网络教学

现代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网络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数字化,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古代汉语网络课堂”网站,将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要求、课程作业放到网络上,实现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全部环节的网络化。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网络资料综合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OOC),优化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习,使得网络学习更加便利。“古代汉语”课程应加强网络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要适应应用型院校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培养掌握古代汉语言知识、具备古汉语应用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课程性质和目标;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加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督导和信息反馈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作者:李永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第五篇:变频器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本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根据具体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课程任务和学生实际基础,明确了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变频器的操作与维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本课程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贯彻“必需、够用”原则,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组合。

2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设计思路,本项目坚持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本课程共有四个项目,其中项目一为变频器的认识与安装、项目二为变频器的基本功能训练、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运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维修与维护。项目一分解为三个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此产生学习兴趣,并在对变频器进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变频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接线练习,并通电运行,体验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功能。项目二分解为七个任务,分别是变频器面板的使用、变频器的数字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模拟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异地控制、电动机的多段速控制、PID控制、网络控制。前三个任务是变频器的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任务4、5是变频器的一般功能,任务6、7是变频器的特殊功能,通过这部分的训练学生能熟练操作变频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应用,本项目选择了“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的应用”和“变频器在通风系统的应用”为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变频器的操作,并能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变频器应用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仿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四可分解为四个任务,通过这四个任务.使学生能拆装变频器;能对常见模块进行测试与更新;能对变频器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排除;会对变频器进行性能测试和维护。

2.2课程单元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课程单元设计方案以两学时为单元编制,每个单元一个教学方案。单元设计方案中包括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作业布置等要素。通过课程单元设计方案,教师与学生按设计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2.3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本项目的课程考核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项目实施成果、实操考核、理论过关测试四个方面。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占10%,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勤、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组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此方面的考核以教师跟踪巡查中掌握的情况为依据。项目实施成果占40%,主要考核学生在每项任务完成情况,以项目组工作日志、任务报告单为依据。实操考核占30%,此方面的考核在学期末对每位学生进行实操考试,以对变频器的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过关测试占20%,本方面的考试始终贯穿整个学期,每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理论过关测试,未达到过关的同学再次通过自己的学习再次测试,直到过关为止。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从任务要求出发,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安装、调试。既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职业素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寻求对策。1.关于教学考核的思考。本项目设计的教学考核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是教师的工作量繁重。能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此评价方法简单化、智能化,需在此方面进一步研究与实践。2.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改革也迫切要求教师需要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要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作者:梁波 田亚立 单位: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第六篇: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背景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兴起,物流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校特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在此背景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说明。“物流工程”是物流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逐步实践研究性教学机制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并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建议

1.以教材为本,结合文献研读

在传统本科教学中,教材通常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平台。在物流工程的教学改革中,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学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构建教学结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宏观上,把“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划分为教材专业知识讲解、参考书籍阅读及文献学习、物流企业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具体方案等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周期内,至少在图书馆借阅三本与“物流工程”相关的专业书籍,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文献的研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同时并对文献重点进行引导式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们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为今后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

2.启动研讨式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世界很多学校中得到广泛推广

2.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学期中段,指导学生自主搜索文献进行独立研读,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3-4人),对文献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模型建立以及文献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的形式,或采取同学提问的形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相比讲解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文献研讨包括小组成员研讨和师生研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纯式教学,研讨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而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开展“双师”教学

开展“双师”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与苏宁和顺丰速运等物流公司洽谈合作项目,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经验,而教材内容又相对滞后,这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物流企业现状存在一定距离,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差距尤为明显,这使得学生所学非企业所需,直接影响了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在信息化时代,物流企业的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很快,由于学校对物流企业现状缺乏了解,再加上专业建设费用有限,学校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使得现有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鉴于以上分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至少邀请一次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介绍企业背景、业务流程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把握未来学习及就业方向。通过开展“双师”教学,安排学生与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中组织一次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的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

4.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物流工程”课程采取多样化成绩评定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小组文献讨论、实践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0%,10%,10%。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大大降低了试卷成绩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研读文献,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和“双师”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来逐渐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对象,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阐述了开展研讨型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提升物流工程教学质量,将物流工程系的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作者:郑琰 张骏 黄银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七篇: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

3总结

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周本胡 曾爱华 刘英 单位: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第八篇: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

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定位,首先需要思考“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之后,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了解英文专业文献中的语法和句型特点,能较流利地阅读并较正确地理解一般的专业英文资料。然而,在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许多专业课程需要在外方学校学习或由外方教师在中方学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顺利获得国外高校的学位,学生需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这些变化,决定我们必须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基于此,我们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将“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了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并在教学目标上做了重新设定。具体地,一方面我们要求本课程与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相互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本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即以理解和掌握食品类专业相关基本术语和基本理论作为另一教学目标。亦即,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既作为整个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部分,也作为一门专业导论性的课程。

2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为此我们在综合现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科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门类划分的相关规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深入的思考,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食品类专业的全貌。具体地,我们将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了8个主题(表1),每个主题既相对独立也密切联系。

3教学模式手段探索

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概况起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手段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强化课程“穿透力”,构建课堂讲与课外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每堂课之前教师将教学课件提前与学生共享,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学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件中的新词汇和新术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网络MOOC资源,要求每两位同学在课外共同研修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并安排一定学时供学生用英语汇报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外网络课程研修的情况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评体系。二是,突出学生“参与度”,构建学生问与教师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教学课件的时候,需根据课件内容凝练出2~3个具体问题,并用英语向教师提出;课堂上教师综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况,以答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

4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课程考核体系的科学设计,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了以“突出过程考核”为特点的课程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考勤,出勤课堂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每堂课以签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考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5%。(2)课堂小测验,通过随堂的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每一个教学主题结束进行一次小测验,小测验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课程参与度,参与课堂的情况能够反应学生对课程的付出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每堂课提问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对其课程参与度进评价,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4)课外研修情况,课外研修情况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课外网络课程学习的情况情况进行评分,并以25%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5)期末考评,期末考评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对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5结语

我们按照上述措施进行食品类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逐步由应付式的被动学向兴趣性的主动学转变。二是,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雅思等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的突破。三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食品类专业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进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同时,上述改革措施中有部分措施我们仅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另外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作者:贺江 李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

第九篇: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有20年的历史了,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该课程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用四个词概括了这个课程的四个主要鲜明特点:由点及面、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以静制动。1)由点及面,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先修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分散知识点综合应用到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如何运用计算机、微机、嵌入式等工具进行项目设计,如何运用各种现代系统仿真工具解决近代电子技术有关课题。2)承上启下,主要是如何通过课程中各个课题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地过渡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科研训练,3)与时俱进,主要是如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近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专业水平。4)以静制动,主要是如何通过课题训练,给学生说明设计的方法及设计的思路是可以举一反三,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四个特点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课程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的改革基本思路

如何把握课程的四个特点,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把握课程中的“变”与“不变”,主要是要做到:(1)课题取材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水平,尤其是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技术、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2)如何使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相对不变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来解决课程中提供的实验内容。(3)如何结合在课程中,通过工程系统设计的方法结合教学中的创新要求,在较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共有64学时,分布在连续的2周时间内。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电子技术知识,掌握一些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作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设计素质;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方面根据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在课题取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更新,课程实施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训练。

3.1课题取材

在课题的来源上,做到与时俱进,课题取材反映当前主要技术的发展,同时,能涵盖通信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做到由点及面,承上启下。根据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发展情况也更新了课程设计的电路搭接部分,去掉了原来“锁相环原理实验”,引人了“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子课题;去掉了“pic单片机实践”课题,引人了“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从而全面更新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组的老师每年都会根据课题的变化调整讲义的相应部分,目前更新的讲义有《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大胆创新,使用适合自己实验设备,自主创新的自制实验设备。课题设计组的老师,就课程设计的电子系统设计部分做了专项研究,按照本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定制的自己的实验箱系统,同年使用了自主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箱”;

3.2分阶段的训练

课程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综合训练阶段及创新训练阶段,各占32学时。(1)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硬件方面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概念的培养,学生根据既定的课题目标进行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联调的方式,最终在面包板上实现设计方案。该阶段规定了课题的设计参数、原理框图及器件,通过软件仿真等辅助设计手段来设计电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设计电路,同时,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对器件的数据表有所了解,不至于原版照抄,一定程度上学习了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方案的实现是在面包板上进行的。该阶段我们一直坚持在面包板上进行方案实现,这是因为面包板是问题的“放大镜”,很多直接使用PCB制版的电路不会出现的问题,在面包板上都会出现。例如,在面包板上很容易看出不同模块之间的干扰,电源线上的干扰可以通过示波器看到,器件使用去耦电容前后的电源波形,长线与短线对电路的影响,模拟电路中干扰的产生,测试点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在面包板上能很容易观察。在面包上问题容易产生,调试过程的难度也增加了,必须想办法来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训练的题目是不断在变化的,目前使用的题目是“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主要侧重以下电路的设计调试:时钟产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放大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噪声信号产生电路,加法器和衰减器设计,同步提取和译码电路设计,数字信号观测,低通滤波器性能分析,同步提取模块测试,眼图观测实验。(2)创新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对电子线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根据所给定的题目要求,拟定设计方案,利用辅助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原理分析、电路设计和模拟仿真。在仿真通过的基础上,经过选定元器件、制板、组装、焊接、调试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项目。和综合训练阶段不同的是,本阶段侧重的是软件和硬件综合的训练。同时,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设计的方法,通过团队(一般是3人一组)的运作配合完成给定或自选的项目设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还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了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如“手持示波器”,“模拟驾驶装备”,“四轴飞行器”等课题研究。其中拟定的基本题目是“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主要内容是CORTEX-M3核心板硬件资源及开发环境,CORTEX-M3核心板的主要外部设备实验(按键、lcd显示,AD/DA实验),正弦信号失真度仪原理,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信号频率分量的功率值表示,提高输入信号动态范围测试,提高测试灵敏度实验。

4结语

通过几年来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综合训练及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使他们的专业素质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林和志 谢作生 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十篇: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之利敝

多媒体课件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授课方便、教师授课劳动强度相对减小等优点,目前在我校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比例在逐渐增大,由于它的上述优点,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目前的工科数学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和概率统计,笔者在文中对上述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抓住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这些传统的、根据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难以表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狠下功夫,把各种可能的想法和推导方式写进课件之中,如果这样,其超量的信息又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相悖。另一种解决方式则是,课件制作简捷,大量推导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但这往往又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初衷。笔者曾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评价,结果令人惊诧,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多媒体授课,其理由非常简单:速度快、信息量大、印象不深。笔者认为: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以达到多媒体课件的最佳使用效果。首先。从课程特点方面考虑,多媒体课件更适应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量使用文字语言,更多地反映概念内容,反映系统的各种分支结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动画幻灯放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趣味性。而数学等理工类学科具有大量的推导过程,这些推导不能以制作完毕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而必须将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推导中还须说明各种可能的想法,基于此,对数学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抓住两个重要环节:课件的制作和课件的讲授。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尽量让课件只反映陈述性内容如定义内容、定理叙述等,而对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应当使用传统的板书为宜。在课件的讲授方面,注意授课节奏,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课件时间,尽量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已逐步意识到板书教学的优越性,认为这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要求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必须在第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合理回归的明智之举。其次,从学生特点方面考虑,对层次高的学生可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尽量少使用。因为高层次的学生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他们对课程的了解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他们对题纲结领的东西更加感兴趣,而对具体推导过程他们则可通过课外时间来完成,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他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容量大、表述清楚、占用时间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欢迎,正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报告形式。总之,多媒体课件更适用于文字型学科的讲授、授课对象以高层次学生为宜,同时,它完全适合于学术报告场合。要在低年级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在网络上展示的如加州大学、MIT、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显示了它们的数学课程教学大多使用板书,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另一角度诠释。我们必须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讲授上狠下功夫,探索一套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色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辅导答疑及作业批阅程序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前公共数学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大班授课以及辅导答疑与批阅作业的程序化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的矛盾而不得不为之的措施和手段。在这个大前提下,怎样避免把学生当作批量生产的产品、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则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五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师可以熟悉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到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程度等。而目前教师所面临的都是150人以上的大班学生,而且除了高等数学的总学时和周学时略多一些外,其他几门公共数学课的总学时和周学时都很少,也就是说教师与所授课学生见面机会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所授课学生信息的了解就基本上来自于辅导答疑和作业了。当前的集体答疑制度和作业的助教批阅制度充分发挥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但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延缓了教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那么,怎样弥补规模化教学的上述缺陷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以解决此问题。1.实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的随机抽检制度教师在大班授课时,以专业小班为单位,每班定期抽取1~2人,检查其作业完成情况,并指定他们在本教师辅导答疑时间与教师见面,询问其学习情况及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意见,这样即可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习题中大面积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授课时安排专门的时间予以讲解。2.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园网建立已初步完善,校内以学院为单位的网络站点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网络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交流媒介。如何完善地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利用好网络,必须处理好发挥集体智慧和保留个体特点的关系。在答疑站点的建设上,必须成立专门的站点建设小组,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搜集完整,建立一套完善的答疑数据库,使学生能在网上能最大限度地查阅到他们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教师值守,使教师和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当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问题。

三、我校在数学基础课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途径及其思考

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本科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尽早融入各自专业的科研团队,学校在本科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逐步推出如下措施:1.在大面积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拟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长时间(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要求其以小论文方式完成并在教学课堂上展示。这种方式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展现了个性,初步明白什么是科研,对其后续学业及工作极其有利。但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相应政策予以保证。2.在全校范围内选?学生组成“英才班”,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加深课程难度拓广课程宽度的方法,这也是国?高校的普遍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分层次教育,有利于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但这种模式对大量的非“英才班”的个性化教育无关,即使入选“英才班”,也因为没有在具体学院的“归属感”而难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文化氛围。因此,对这种学生集体的管理方式只能在过程中摸索。

四、总结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8

[摘要]

网络时代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外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广大学者和教师努力探索研究符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本文探索的是“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对分课堂;泛在学习;大学英语;写作课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前所未有。在信息科学的引领下,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现了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大型网络公开课(简称慕课)和微课程等一系列新型网络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外语教学。[1]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无疑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新型网络课程在我国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例如成本高昂、教学过程复杂以及学生弃学率高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是混合式教育,到2020年,混合式教学将占据80%[2],“课堂教学”将向“课内外一体化”转变[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十分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探索研究一套实操性强、真正符合我国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就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不少大学英语的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3]上海理工大学的何玲教师是全国最早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即《研究生中级口语》课的英语老师。两年来,结合教学实践,何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分设计经验,并将“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适合外语教学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模式。这就为我们外语教师使用“对分法”教学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术语介绍

1.对分课堂。

在传统授课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张学新(2014)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4]该教学法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将课堂时间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教师讲授时间,另一部分为学生学习时间,学生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该教学模式的特色是,从时间上将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分隔开来(例如相隔一周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内化吸收教师的授课内容。此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对分课堂从时间上将教学流程分离为三个部分,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D课堂。还有教师将这三个部分阐释为讲授(Presentation)、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Study),因此对分课堂还可以简称为PIC课堂。对分课堂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促进教师的科研和教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科学实用、简便经济,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泛在学习模式。

泛在学习(U-Learning)指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沟通和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意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包含四个要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也称4A学习。

二、对分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的实施措施

笔者此前已就大学英语写作课进行过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包括尝试四部分栏写作法[5],关注音体美特长生以及退役军人等大学生特殊群体[6],并对大学英语写作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过积极地思考和探索[7]。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对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授课模式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现就“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提出如下实施措施。

1.写作课程概况。

本课程的授课班级人数基本在60人左右,六人一组,大约有10组,每组都有组长和秘书,以便于展开小组活动。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包括英语写作,但由于教师授课班级多、同时又承担阅读和听力课程,所以写作课是每三周一次课,即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上一次写作课。加之,本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阅读和听力以及翻译上,绝大多数学生几乎从不动笔写英语作文,只是突击背诵范文以应付考试。因此,本校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十分薄弱。

2.具体实施措施。

本教学假设包括一次完整的写作课程设计。第一次课第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本学期的写作教学安排(研读范文(英语小说或汉语经典著作英译节选300~400字),范文改写,话剧排练,PPT制作,话剧表演,参加学校话剧比赛),第二课时布置写作任务。第一次课的课时用于完成教师讲授(Presentation)环节。第一次课后一周内,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关内容的英语电影或视频,了解话剧以及英文话剧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词句积累和情景模拟等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于答疑时间找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并展示学习日志。第二周内,各小组组员集体讨论各自搜索和学习到的内容,并完成剧本改写初稿(600字左右),利用微信或QQ将初稿电子版发送给老师进行修改,并依据老师的修改稿排练话剧,在答疑时间向老师汇报演出。这主要完成对分模式的吸收内化(As-similation)环节。第三周,学生用5-8分钟时间表演话剧,同时展示6-8张PPT话剧内容,以帮助其他学生理解表演内容。第二次课的课时分配分为三个部分:10分钟的小组讨论,20分钟的话剧表演(课上话剧表演每次两个组),15分钟的组际讨论和点评。这主要完成了讨论(Discussion)环节。至此,第一单元的写作课结束。第二次课的第二课时开始新的单元。

三、新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我校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从学生写作基础差、写作教学时数得不到保障,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分模式可以推广到我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首先,该模式自身具有灵活、可调节性强等特点,便于教师操控,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内化吸收延伸到实体课堂之外。其次,小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此外,课堂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上三点是实施对分模式的内在条件和保障。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我校的外语教学基地组织的第二课堂———英文话剧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每年的11月底举办一次)。该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话剧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自编自创剧本。这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和目标。将对分模式引入我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剧本改编、仿写等写作练习,在学期末,选取优秀话剧参加学校的英语话剧比赛。其次,我校外语教师形成了几支教学与科研团队,其中一支便是翻译理论实践与英语写作团队,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保证对分模式的开展。将对分模式引入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这又恰恰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的时代要求。

四、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PAD教学模式与4A学习模式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工具,能够深度融合课程学习和小组讨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包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便利通道,即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大学校园。这也是我国大学需要共同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的方向。本文提出的“对分课堂假设”,如果能够对英语教师同仁的教学有所启发或帮助,便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同时,作者也希望对分模式可以推广到英语教学的其他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去,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曹帅 付慧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于学勇.高校网络化外语教学模式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5]付慧.团队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大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2(3).

[6]付慧.大学英语教学对象之特殊群体研究[J].语文学刊,2014(9).

[7]付慧.关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J].语文学刊,2015(4).

第二篇: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学生焦虑情绪

摘要: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焦虑是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极易受到学生心里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妨碍语言的输人与产出,造成语言学习和交流上的障碍。本文以语言学家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为指导,探究了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焦虑情绪;措施

基金项目: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CJ201401)

随着20世纪中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针对英语听力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调查并找出产生听力焦虑的因素更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探究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一、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

Kim曾对韩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听力焦虑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准确的测试学习者的听力焦虑,Kim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听力学习的焦虑量表。结果表明,在测试学习者听力学习中存在的焦虑情绪时,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该量表成为了后来诸多学者研究语言焦虑的一个理论基础。在分析总结了学者们对英语听力焦虑来源的研究之后,笔者归纳总结了三大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和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Kim的焦虑量表进行了稍微的调整,设计出了适合本研究的英语听力焦虑量表。

二、基于听力焦虑量表的调查

为了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我院每周都会召开一次教学交流会议。在会议上,老师普遍反映听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焦虑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此现状,笔者参考了kim的有关听力焦虑的问卷,设计了英语听力学生焦虑心理调查问卷,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89名堪工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实时问卷调查。该问卷除了基本的调查对象信息外,问卷由三十个选择题构成。其中,1-10题是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11-20题是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21-30题是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在此基础上抽取了焦虑情绪表现严重的20名学生,进行访谈,旨在找寻产生听力焦虑心理的因素,由此得出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果及对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导致学生英语听力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经总结归纳共有5个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是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考试和负评价的影响。针对以上产生焦虑的五大因素,结合学生访谈得到的数据,可以从教师教学、学生个人努力、听力材料的筛选、听力课堂的营造和对待考试和负评价的态度这五个方面着手降低学生的英语听力焦虑情绪。

(一)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降低学生的听力焦虑情绪。按照听力教学的三个步骤,!)在听力训练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提示和背景知识介绍等;甚至老师还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语言输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2)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任务教学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任务,包括选择、填空、排序、听写等。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困惑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已经掌握和没有掌握的部分,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就感,有助于降低焦虑。3)听力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当继续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话题总结或者是写作来强化听力材料中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加深了对之前听力材料的了解,并且有了语言的输出,这种学习的乐趣可以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

(二)学生作为听力教学的主体,为了缓解听力焦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听力学习的信心、并且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此外,听力学习中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英语基础的薄弱,所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是缓解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巩固,注重“听、说、读、写、译”五种学习技能的交互养成。最后还要在平时的听力训练和课外学习中,注重积累听力策略,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听力策略。

(三)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不用担心备受歧视,此外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称赞和鼓励。

(四)面对考试和负面评价带给学生的焦虑,老师一方面应当调整测试的难度和内容;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感受成功。学生在不断的进步和时不时的鼓励中,慢慢会获得自信,由此逐步消除焦虑情绪。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付出努力,以期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由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者:袁海燕 黄宴 张弘文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2]刘航,张晓君.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听力焦虑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5.

[3]朱艳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2009,05.

[4]杨晋.英语学生焦虑感和听力理解的关系[J].外语研究,2000,01.•203•年期语言广角

第三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听说教学应用

[摘要]

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翻转课堂模式对其指导意义,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进行了尝试,并对新的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

翻转课堂;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源于美国高中并已被美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和推广的翻转课堂模式逐渐受到我国大学外语学界的关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这一全新的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能否科学、合理地引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成为高校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是该校教师自创的一种由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解讨论的教学模式,后经萨尔曼汗和他所创建的可汗学院的传播和推动,逐渐被美国各类学校予以试验、应用和推广,进而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使教学活动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因而主要是从其操作和实践过程进行定义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张跃国、张渝江的定义较为全面和清晰,他们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的翻转,其主要特点在于学生可以自主地决定学习节奏和步调,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指导,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教学正面临一个相当尴尬的困境,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规模过大,互动难以实现。

基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教学最为理想的条件是实现小班制授课,以达到师生有效互动并兼顾学生基础差异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以笔者任教的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非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分为精读和听说两门课程,其中精读课为120人左右的合堂班在多媒体大教室进行,听说课则以行政班(一般为60人左右)为单位在语音教室进行。尽管听说课的班级人数已经明显少于精读课,但仍然远远超过小班制教学的人数要求,几乎无法实现足够的师生互动,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和效率更是难以保证。

2.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

根据《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及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对此,各种听说教材的内容编排设计中也有明显体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为例,每册教材各设有10个单元内容,每个单元由warmingup,listening,speaking,homework等部分构成,其中听和说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听说课的学时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要疲于完成每个单元听力理解部分的练习和讲解,几乎没有时间涉及口语部分的内容,英语听说课变成了单纯的听力课,无法实现听说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3.教学模式刻板,学生缺乏动机。

受到教学班级规模、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固定等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突破和创新。课堂设计较为程式化,缺少趣味性,通常是在课堂上播放听力录音,然后由学生对听力理解的问题进行作答,继而由教师对录音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并由此总结和阐释相关听力技巧。口语方面的练习往往被忽略,或者仅限于少量教材内容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全神贯注地听课和做笔记,逐渐失去开口用英语表达的意愿,造成即使提供机会进行说的联系也不愿参与和配合的结果。由于目前各类英语水平考试和能力测试均侧重听力考查,对口语的考查较少,因此,出于应试的目的,教师和学生也将听说课的教学和学习重点向听力部分倾斜,严重影响了听说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指导意义

针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引入和应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翻转课堂将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部分内容进行翻转,开创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全新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观看听说教学视频,并完成相关练习,对学习效果进行初步的自我测试,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在课堂上实现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和融会贯通,以完成较高质量的知识内化。

1.开创全新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且所有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效果决定是否对视频进行暂停、回放和重复播放等相关操作,突破的原有的固定班级人数限制,实现了不同水平学生不同步调的学习。

2.转换师生角色,实现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将原来用于知识讲解的时间放在了课下,课堂教学活动将发生戏剧性变化,教师角色也将发生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指导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增进师生交流和互动,优化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翻转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突破地域甚至国家界限,运用网络和现代化信息手段,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教学视频中,使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都能享受到这些资源,这种对教育资源的科学重组和合理配置能够促进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四、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如下设计。

1.教学材料制作和。

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视频的素材收集与制作。视频播放时长一般应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容可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编排,听力和口语两大板块应做到比例相当。视频制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可将教师的讲授过程直接拍摄下来通过剪辑、合成等方式进行视频制作,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和话筒输入将教学演示与声音进行合成,或者综合采用前面两种形式,对视频进行综合编辑。此外,视频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合理添加字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一般都同步提供有课本、光盘和网络三种载体,这也为视频素材的收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来源和途径。教学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应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网络平台对视频进行及时,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观看和学习。

2.课前观看和学习。

学生在课前应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进程和教学安排,完成对教学视频的自主观看和学习。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反复观看、收听或重点关注视频中的相关内容,并将难点和疑点进行及时的在线反馈。

3.课堂讲解与练习。

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反馈情况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突出的深入讲解,并对疑点进行解答。难点和疑点排除后,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组织开展课堂听力和口语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充分训练,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巩固,还可查缺补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困难,并在以后地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和活动,予以有效的解决。

4.课后反思与评价。

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在课后进行进一步地教学和学习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听和说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手段是否高效,教学视频制作是否科学合理,以促进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展。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成果对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优势和弱点,总结更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反思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开展广泛交流和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翻转课堂对于改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解决困扰大学英语听说教师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新的教学模式,生动的教学视频,灵活的学习时间,高效的课堂互动,充分的课后反思和交流都将有利于弥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模式的不足,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然而,翻转课堂模式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广大教师应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契机,尽快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角色定位,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动新的教学模式的尽快构建和成熟。

作者:曲悃 李成华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3]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4]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5]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6]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第四篇: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元素教学设想

摘要: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授比较缺乏,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因此,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忽略现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促进中西方文化在学生脑中的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培养出具有高质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一、在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引自胡文仲,1999)。翻开各大高校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上几乎所有的阅读材料都与西方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另外,许多大学英语课程的平时小考和期末考试内容都是以西方文化为出发点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只接触了西方文化而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所以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英美文化信息,而不会主动提及中国优秀文化并将之传递给对方,这种现象被中国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2000)。因此,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培养出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与学生分享本国的优秀文化,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始终保持一份对祖国的热爱与骄傲。另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并用英语与学生讨论当下中国的热点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新生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西方食物时,可以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饺子”,“豆腐”,“火锅”,“包子”等,让学生掌握这些食物的英语表达方式,如此便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方法,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能够与对方进行更好的文化交流,向西方输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的点滴中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尝试提出如下教学设想来提高大学英语母语文化的输入力度和效果。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英语教育者应该改变只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传统教学理念,坚持文化平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教材所包含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点点滴滴,并与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掌握。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鼓励学生怀有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远大理想。文化意识,是指对多元文化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一虹,2002)。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本土文化之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在讲解涉及到英美文化内容的文章时,应有意识地将其与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总体印象,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与观念,帮助学生清除自高自大的民族中心主义与自卑自弃的民族低劣主义错误思维,在积极乐观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学习掌握本土文化,最终克服交流障碍,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目前中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少涉及到本国文化元素,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经验,用中国文化元素充实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如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叶郎,朱良志著)就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事实上,文化可以作为教育的润滑剂(BYRAMM,1989),将本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一方面可以深刻揭示外族和本族语言和文化的特征以及特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进行对比,可以加强自身对本族文化和英美文化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态度,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将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同时,学生也能够借助英语来学习本土文化,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途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其中就包括丰富的外文资源。英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优秀英语教学资源,并且对如今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不足的缺陷进行弥补,便能使英语课堂的文化韵味更加浓厚。许多的国内网站,如ChinaDaily中就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内涵丰富却又趣味十足,并且大多数与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息息相关,与内容一层不变的英语教材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因此,这类文章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材料的一部分。

三、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体现

具体说来,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体现在词汇教学、句型教学以及篇章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一)在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词汇是较小的语言单位,虽然零散分散,但涉及面十分广泛,同时,词汇也是最活跃的语言组成部分。词汇通常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化程度,发展程度以及习惯特征。而且,词汇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步骤。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例举出与所讲的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元素。例如,在讲解“pyramid”时,可以由埃及的金字塔引申到中国的长城或者秦始皇兵马俑,并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建造历史或兵马俑的由来以及发现过程;在讲到“opera”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关于中国国粹———京剧的相关知识;在讲到“Thanks-givingDay”时,除了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和西方人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告知学生端午节的历史来源以及人们为什么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等等。上述方法可以贯穿整个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始末。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多更全面地接触本族文化,了解并掌握本族文化英语表达方式。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和英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句型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的精华。习语的音节优美,音律协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使用一些习语。有一些英语习语可以匹配到合适的汉语翻译,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到这些习语时,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对应的汉语翻译或汉语俗语,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固定搭配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中国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例如,“Afoxmaygrowgraybutnev-ergood”可以翻译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首先,教师可以简单翻译上述英语句子并向学生讲解这句话的内涵,然后向学生介绍将此句翻译成汉语俗语的传神之处;“Agoodmedicinetastesbit-ter”可以译为“良药苦口”,此处是将英语俗语译成了汉语成语。汉语成语有表达生动简洁的特点,即充分传达了原英语俗语的神医,又言简意赅,简洁易懂。但是,英语教师在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句型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文化平等的原则。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凌驾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之上。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带有过分的民族自豪感或民族自卑感,给学生造成困惑和误导。

(三)在篇章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课文是中国学生,包括大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解读课文这一环节,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并加以区分介绍,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教师在讲解一篇关于美国的重要节日———圣诞节的文章时,篇章中一定会涉及到圣诞节的起源,时间,圣诞节的发展过程,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习俗,圣诞树、圣诞老人的由来,以及圣诞节对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的影响等。教师在进行上述内容的讲解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教师运用英语向学生讲解中秋节的英文表达方法———TheMid-autumnFestival,以及中秋节的一些别称和日期等,然后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对中秋节风俗习惯的介绍之上,例如一些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赏月、猜灯谜、吃月饼等的英语表达方法,让学生将美国人为庆祝圣诞节而举行的一些特色活动与中国人庆祝中秋节而举行的传统活动进行简单对比,使学生既掌握新授知识,加强自身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又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本族文化缺失”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并逐渐掌握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也有信心向外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让世界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英语教育者应本着上述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出具有双语、双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庞思宇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989.

第五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反思与建议

摘要:

自2007年“翻转课堂”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以来,教育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然而,不管是支持还是批判,对“翻转课堂”的态度都应该结合课程特征和社会现实进行客观评价。文章回顾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外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彻底“翻转”的不适切性,指出了彻底“翻转”的可能后果以及对今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若干建议,旨在促进外语界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辩证思考,推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

翻转课堂;大学英语;适切性

一、引言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指通过网络设施将传统授课内容移至课外,将课外的作业或任务移至课内,即学生观看在线视频讲座,参与在线讨论,在家进行研究;回到课堂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新的概念知识体系。[1]“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座型的教学模式。随着2012年国外慕课(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轰轰烈烈地崛起,“翻转课堂”迅速席卷全球教育界,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2]近年来,中国很多中小学尝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少高校也组织了有关翻转课堂的论坛,或者成立相关研究中心。其中“翻转”试验比较著名的有重庆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也于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助力舶来品“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不少高校也尝试使用这一全新教学模式来促进课堂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大学英语课程。通过知网“翻转课堂”主题词的搜索,共有53篇论文讨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其中6篇为核心期刊文章。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粗略的推论,大学英语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部分高校进行,并且受到较大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笔者认为从大学英语课程特征和社会现实条件角度而言,大学英语课堂不该照仿美国教育进行彻底翻转。本文将回顾“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学者对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和外语学习的性质,分析彻底翻转课堂对于语言教学的不适切性,以及彻底“翻转”的可能后果,并就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二、“翻转课堂”的美国起源与中国影响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说起。当他们发现一些学生因病、因事或住家过远而无法按时上课,跟不上教学进度时,他们开始尝试着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课堂上使用的PPT讲稿和教师实时讲课的音频,然后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供这些学生下载学习,补回落下的课程。由于这些在线视频同时也被其他无需补课的同学下载复习,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位教师就逐渐以在家看视频学习新知识,腾出课堂时间用于完成作业和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由此,“翻转课堂”逐渐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翻转课堂”那时仅限于科罗拉多州的部分地区,因为不少教师即使认可并愿意参加这种教学试验,制作教学视频和网站的建设及运行仍是难题。真正使“翻转课堂”的影响力扩至全美乃至全球的尚要从“可汗学院(KhanAcademy)”说起。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为了帮其13岁的侄女纳迪亚辅导数学,先尝试着用电话和涂鸦结合起来辅导,后又用windows画图工具讲解并录制视频上传YouTube供纳迪亚下载。出乎意料,纳迪亚自此就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可汗也由此激发灵感,开始录制大量的教学视频供更多的人学习。2007年,可汗把教学视频和互动联系软件结合起来,创建了涵盖数、理、化、经济等多个学科的非营利网站。2009年,可汗辞去原有工作,全身心投入网站的运行与维护,并正式将网站命名为“可汗学院”。2010秋,“可汗学院”得到了比尔•盖茨和谷歌的数百万美元的资助,使网站视频的质量及其他相关学习支持工具的性能得到了提升。“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推进下发展迅速。中国关于“翻转课堂”的引介、尝试与研究也随之升温。以此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成果,共计183条,其中114条为“翻转课堂”,其他为“微课”、“慕课”、视频教学、网络辅助等等相关研究成果。在114条“翻转课堂”中,有关翻转教学宏观思考的23篇,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论文有16篇,高校实验类课程教学26篇,中小学教学22篇,成人、职业、及其他培训等15篇,对美国翻转课堂的评价6篇,大学英语教学6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为主题的论文分别有2篇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2篇《中国电化教学》、1篇《教育探索》、1篇《中国外语》,发表时间均在2013年至2015年间。由上述搜索结果可见,翻转课堂在近两年的教育界讨论比较热烈,引介日益增多,讨论主要集中于对翻转教学宏观思考和信息技术问题,以及高校中实验、技能、艺术类课程中的翻转实践,而对美国作为翻转课堂起源地的各种深入调查以及与课程本身的普及性相对照的文章也并不多。

三、外语教学基于互动交际

首先,就语言的本质来说,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交际活动造就了语言,离开了社会交际,语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要真正学好语言离不开涉及到一系列具体情境的人际互动。从目前西方大部分语言学家暂时同意的关于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性系统。”从中就可以看出:“交际”是语言的功能。其次,从语言学习角度看,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3]Swain(1985)挑战Krashen而提出的“输出假设”[4],认为包括“写”在内的语言产生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地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此外,中国学者文秋芳(2013)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语言的输出能够盘活已学的外语知识。[5]Long(1983)的互动假设指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6]文秋芳(2014)更认为翻转课堂中课堂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必须协同起来进行,做到语言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技能的同步提高,最大发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二位一体功能。[7]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亦或是互动,这些外语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课堂教学更需要的是人际交流而不是人机交流。再者,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看,经历过高考的高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语言基础,如语法等。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逐渐从语言知识性的教授转向使用语言完成社会活动的能力的提升。与此教学目标相契合的ESP教学强调英语学习者能使用英语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活动。正如余樟亚(2012)认为“一刀切”的大学英语教学和

四、六级考试导向下的纯通用英语教学,从EGP向ESP逐渐过渡或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8]

因此,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理论以及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走向可以看出,当前有效的大学英语学习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的输入,更需要语言在特定环境下各项技能的训练。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四、大学英语课程彻底“翻转”的不适切性不可否认,“翻转课堂”利用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共享的灵活性,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展示,使课外自学和复习得到满足。“乔伊斯指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个有力但又脆弱的工具。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指向。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都必须要在教学的基本关系中加以考量,进而对其应用的范围与程度做出某种限定”[9]。决定某一知识是否能够翻转,取决于它是程序性知识还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0]鉴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知识类型和英语学习在中国的特点以及翻转的具体条件,彻底“翻转”并不适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一)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

英语在中国并不是第二语言,这一性质决定中国学生除系统的语言学习课之外,无法随时接受任何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交流的影响。不同于印度等英语亦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中国,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浸没式语言学习的语境。大学英语课堂本是中国学生综合训练语言技能的黄金时段。倘若课堂“翻转”,“视频”学习将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有限的信息接受者,真实交际性语言环境缺失。学生接触英语、实践英语的机会将明显减少。

(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并非信息内容习得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课,学生课外复习巩固。“翻转课堂”则是将这一程序颠倒为学生课外看视频学习,课堂上复习巩固。从“翻转课堂”的实现过程来看,其初衷是能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将宝贵的课堂用于释疑。然而,从美国的高中化学课到可汗辅导侄女学数学,再到“可汗学院”的在线学习网站,不难发现他们所“翻转”的都是知识性特别强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指中小学STEM课程,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杠杆原理等等,直观的动画技术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加感性的理解。推而论之,大学英语“翻转”,意味着学生在课外独立静态观看教师授课视频,在课内提问答疑。英语综合技能的实践环节缺失。结合课本的语用、文化、语境等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因为“翻转”而被移至课外,做练习、对答案的环节“颠倒”至课内。静态的视频观看将语言学习限制在零互动状态。“翻转”效果仅为课文内容习得与作业纠错。然而,大学英语是一门结合语境、文化、语用等多种实践的语言技能培训课程,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学生的交际参与。现代大学英语课堂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活动,但不能弱化课堂实践,也不能将课本内容教授作为唯一的信息输入。

(三)“翻转”所需的硬件条件

最初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尝试的是将PPT讲稿和上课音频结合起来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学习;可汗先是利用画图工具录制讲解,后在“可汗学院”网站上提供视频。“翻转课堂”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学习工具软件和网站平台等。大学英语是高校中修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以一个高校年录取学生3000名计,网站服务器必须能应付两个年级6000名学生在相同时段上线阅读、观看视频、下载文件、递交作业等操作。如果大学英语课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转”,有可能引起在线课程的拥堵与混乱,甚至导致学校或特定网站的瘫痪。

五、大学英语课堂彻底“翻转”的可能后果

鉴于大学英语作为中国语境下唯一的英语实践场所,大学英语课程的非信息内容习得特征,以及“翻转”条件的技术难度,若盲目按照国外“翻转课堂”模式,彻底“翻转”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我们有可能看到以下“伪创新”的后果:

(一)内容为主、交际缺失的视频学习

教学视频的制作是一种演示,人为多于自然,表演多于互动。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视频是教师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制作,而对于学生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包括看完教学视频后将理解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什么质疑等等问题都无法知晓。尽管少量沟通可以借助在线互动,但无法达到课堂内师生和生生的面对面全方位的交流。人机交流并非人际交流,英语课堂需要由教师根据学习节奏来控制,课堂交互所独有的临场应对是“翻转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二)作业解释、练习核对的答疑

按照“翻转课堂”的常规,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作业或在线递交。之后,他们来到课堂,提出各种难点疑问,由教师进行实时解答。“翻转课堂”的初衷是“使用技术手段异步传授知识,解放课堂时间,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活动”[11]。它“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12]由于巨大的师生比例,大学英语课程如果实行“翻转”,学生有可能在课堂上就视频中的课文理解、作业练习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针对问题解释语言点的理解,进行作业分析。实践性、交际性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纠错环节占用,甚难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看似创新的理念,实为语法翻译法教学的翻版。

(三)走马观花、诚信不足的“翻转”

“翻转课堂”强调课外时间的利用,要求学生主观上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大学英语为大一、大二的公共课。这两年里,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或其他社会化英语考试。由于水平考试与大学英语教材视频内容无直接相关性,学生视频学习的欲望较弱,重视不足,应付登录,走马观花。并且,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缺乏诚信的作业拷贝、伪设学习计时、非真人账号登录等情况将时有可能发生,导致欺骗性学习行为的产生与蔓延。

六、新常态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部分翻转”

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并不是某一教学方法的唯一展台。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主张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扬长避短。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流派就反对单一的、凝固的、锦囊妙计式的教学法。[13]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灵活、动态、开放。“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提出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被尊为当下最先进的、普适各类各式课程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引进应用需考虑学科课程的适切性,特别是对于外语教学不能一刀切,需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和实施方法,如何将与MOOC融合的翻转课堂应用于外语教学是亟待研究的问题。[12]“翻转课堂”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大学英语实体课堂,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境,组织互动,交流沟通。但是,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的“部分翻转”,可以作为当下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一)合理利用相关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国际交流增加,课外相关学习素材的搜集日趋便利。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有意识地建立每一个单元相关优秀英语小视频的语料库,记录优秀的网络资源地址,汇编难度合适的阅读材料,布置趣味性较强的输出型作业,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深化各单元的学习效果,避免单纯观看教学视频的枯燥,纠正“翻转”过程中的输出缺失。合理利用资源优于自行制作资源,制作所需的时间精力过大,语言质量难以保证。在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逐步积累英语国家的语言学习资源,并根据材料特点合理运用于教学。

(二)适度依靠交流工具

电子产品凭借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福音。目前许许多多的交流工具可以方便我们随时随地学习,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微信上建立群组,发送相关的音频到平台,作为学生的听力和翻译作业。学生们可以在线完成,在线上交。教师就个人问题,做出即时回应,或就普遍性问题在课堂进行集中分析。这种部分“翻转”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高效地完成作业。现有的大型商业类在线工具成本低廉,上手便捷,完全可以满足即时求助,没有必要为大学英语课堂的彻底“翻转”而耗费大量资金,建设大型服务网站。

(三)及时引介学习平台

目前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也可以助大学英语课堂一臂之力。在大学英语部分“翻转”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及时引介英语学习网站作为课堂的补充。各高校也可以与这些英语学习网站、英文报刊网站、外文出版机构等进行合作,设计高质量的相关软件,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综合技能的配套训练。中国没有像美国“可汗学院”般免费提供教学素材的在线学习网站,但也许中国外语界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大学英语“部分翻转”之路。

七、结语

“翻转课堂”究竟应该被采用、受到鼓励、还是应该被拒绝,尚无法定论。由于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因多种原因,其教学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翻转”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创新,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分析、去小规模试验。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引进情结”和“破坏式创新”[14],不可对任何一种新生的教学方法趋之若鹜,奉为灵丹妙药,不论根源虚实,追赶时尚,拿来主义,大干快上,投入大笔的资金和时间精力,开发软件、建设网站,为大学英语这门大规模的公共课带来更多的折腾。

作者:娄伟红 陈明瑶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7]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8]余樟亚.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88-96.

[9]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10]杨斌,王以宁,任建四,张海.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22,128.

[12]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J].外语电化教学,2015,(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