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例6篇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文1

关键词:生物防护;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生物防护就是对这些能够将疾病传染给人群的微生物进行安全防护,将致病微生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传染。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要对病原生物进行具体的化验,实验的操作者要避免直接感染或间接感染,防止致病微生物外泄。安全防护涉及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正规的实验都离不开生物安全防护。中小学各学科实验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存在对人体有害风险的操作项目。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的同时,也会不断向学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一、生物防护在中学各科实验教学中意义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中生物安全是保证整个实验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一旦病原体外泄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多要根据教师的指导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接触细菌、进行血清使用操作、接触动物实验,在实验中如果不妥善进行操作病原体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在检验实验中如果致病细菌外泄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生物防护在检验实验教学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将该项目重视起来。在实验中按照步骤谨慎操作,严格要求学生。仔细处理实验用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们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产生了一些医疗危机。在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疾病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防护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生物防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各科实验教学中的生物防护被人们重视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护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创新,新型的生物防护工具被从业者研究并投入使用。生物防护涉及的范围更加全面,防护手段更加有力。

二、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

1.学生没有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学生大都处于实验中的初级阶段,学生没有建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处在了解阶段防护意识薄弱。大多数学生认为穿上实验服,戴上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工具就可以安全的进入实验室了。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些致病细菌不是通过基础的安全防护就可以完全的避免感染的。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生物安全意识,甚至在实验室食用零食。在实验之后随意堆放实验器材,没有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学生在实验项目结束之后没有对自身进行安全消毒。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不重视

由于目前学生进行的实验都是最基础的实验,教师的对实验的生物防护问题重视度有限。实验指导教师都有着多年的执教经验,指导过多年级毕业生。每一个实验项目教师都进行过多次指导,早已成竹在胸。教师的生物防护的重视程度有限,对学生的生物防护指导有限。教师没有完全为学生树立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不能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得到的教师指导都是统一的,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失误。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进行不够精细。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一些病毒、细菌的变异没有学习了解,不知道如何防护。

3.实验教学设备与医疗垃圾处理

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中现有的实验设备落后。学校对实验的资金投入有限,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就会延续使用多年。在设备的具体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对设备的操作不当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生物安全。对检验设备的养护不当也会造成生物安全隐患问题。学生对设备使用不当直接影响到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废弃的实验样本,一次性的实验工具等。在实验之后医疗垃圾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与处理规定,教师对实验垃圾的处理也不够重视,学生对实验垃圾按生活垃圾进行随意处理。学生在处理医疗垃圾是疏忽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三、中小学实验教学中生物防护措施

1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既要保留学生对新的课题的探究精神,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生对安全性。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要求学生穿好实验服,戴上好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工具。在实验之前对该项实验的生物危害做出明确的讲解,向学生讲述如何做好安全防护。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紧急处理。加强学生对致病细菌的全面认识,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室中的规定进行操作,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学生在实验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后将实验器材妥善摆放。学生在实验前后需要对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消毒,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的重视

在进行实验项目时教师需要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以后的检验生涯中将生物防护重视起来。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科学完整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尽量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少失误的出现。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教学工作的力度。教师本身要参加国内、国外有关生物防护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一些病毒、细菌的变异学习了解,知道如何防护。

3对实验教学设备与医疗垃圾处理

学校及时对实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保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与设备的可靠性。在设备的具体使用要严格规定学生的设备的操作步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设备使用指导,保证设备不会在使用中造成损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的生物安全。学校需要及时的对实验设备进行检验与养护解决设备的造成生物安全隐患,保持设备的活力。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设备使用,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在医疗检验实验操作中会产生医疗垃圾,如废弃的实验样本,一次性的实验工具等需要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制定明确的处理办法与处理规定。教师需要将实验垃圾的处理重视起来,学生需要对实验垃圾进行妥善处理,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 生物安全 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39-01

医院检验科在医院日常运行中地位特殊,作用也比较重要,但同时其危险性也是最大的,尤其是条件较差的医院,其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令人担忧。检验科要负责医院日常病原体标本的检查、诊断,是医院病原体的集散地和传播源,尤其是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来说,其危害性则更大。因此,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就成为了科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检验科室的标本管理、废弃物处理、人员安全操作管理及重大生物事故的应急处理制度管理等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安全与管理的概念

1.1 生物安全。检验科生物安全是指医院检验科从事病毒微生物研究实验的工作人员要保护实验标本及材料免受污染,泄漏等,同时要避免病原体微生物对人员自身以及环境和人民大众造成生物伤害。

1.2 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是指管理者使用一定的安全防护设备对实验标本进行安全操作和日常维护,以防止其泄漏和交叉感染、出现不可控的局面。生物安全管理一般包括安全制度、应急预案两个方面。

2 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医院检验科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科室人员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上面,同时也由于我国对于生物安全的制度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从而也导致了医院对于生物安全管理经验的缺乏。

2.1 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对日常防护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些医院检验科的检验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于日常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意识认识不足,同时对发生生物灾害时的处理意识不够,尤其是基层医院,其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的标本以及样本等防护力度较弱,并且对个人防护和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管理者往往并非专业人员,从而使得我国中下级医院在检验科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2 对生物检疫、防护的安全设备投入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一些医院对于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投入十分少,其安全设备、实验设备以及检验设备等都非常陈旧,对于新式生物病菌并没有多少防护能力,从而导致检验人员极易受到生物病菌的侵袭。

2.3 医院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了解较少,未系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在检验科室工作的人员大多偏向于专业的检疫、检查专业,他们并未真正、系统地研习过生物安全防护,对具体的防护措施操作缺乏经验。

3 加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措施

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关乎整个医院乃至区域的安全,其安全管理必须得到最严格的执行,针对现阶段我国检验科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3.1 加强资金投入,更新检验科室的安全设备、材料及检验设施。医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检验科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管理人员要积极听取检验人员的建议,对科室进行设备更新和采购。所有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物化标准,同时根据地方医院实际情况配比安全防护设备,安装符合生物安全的设备。并且要根据最新疫情来配比相应的防疫设备和检验设备,以便能够及时检测和防护最新生物疾病。

3.2 合理布局医院检验科的地理位置,与其他科室有机统一起来,方便生物防护。医院检验科的布局应该结合医院的实际科室配比,将最有利于生物防疫的科室进行就近安排,发挥现有资源和其他检测设备的潜在助力,同时要便于进行疫情的防疫、疏散、管理及日常诊断等。检验科要配置相应的消毒装置、排风装置、应急药品、标本接受安全窗口、可感应水系统以及安全柜、醒目生物安全提醒标志等等。

3.3 检验科要做好生物标本的管理和安全防护。检验科室在进行日常检验时要做好标本的管理和防护,在生化实验室、生物病菌检测实验室等敏感地区张贴醒目标志,并对进出进行严格管制。对体液、血清、尿液等标本在实验后需消毒再冷冻保存,日常标本要进行安全的检测,并准确贴上相应的检测目录及其他信息,妥善放置保存于安全标本架、生物容器、冷冻室等之中,对有重大传染或其他生物病毒感染病史病人的标本要实行全面安全防护,避免检验科实验室的其他标本和建验人员受到感染。

3.4 加强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升其防护意识。医院定期对检验科室人员进行最新生物病毒知识培训,系统地加强其生物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对日常安全操作进行记录和评估,加强其对生化泄漏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其日常安全操作行为。

3.5 严格执行检验科室的废弃物处理规范。医院检验科室的日常废弃物必须按照特殊的处理程序给与处理,对检验本在收集时必须对其进行安全消毒和稀释、灭菌处理,最后进行医疗废弃物密封,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督、执行、运输,并在远离人群地区进行焚烧、深埋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生物病菌的扩散和再次污染泄漏。

总结:医院检验科是医院的核心科室之一,其重要性对于医院的日常运行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是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生物病菌的泄漏将会导致不可估量的灾难,必须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的作用,降低生化病毒的侵袭,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文3

作为担负医疗护理工作任务的医护人员,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职业性危害。主要有:①生物性损伤:如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结核病等。② 物理性损伤:包括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辐射损伤、负重伤及噪音的影响等。③化学性损伤: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剂、抗肿瘤药物等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损害。④ 心理、社会性损伤。

2 职业暴露危害性

2.1 生物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近100年来,医学文献中证实至少有30种不同的病原体或疾病可经皮肤刺伤传播,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2 化学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诊疗(消毒、治疗、换药)等操作过程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药物穷而后工物质等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

常见的抗肿瘤药物:目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细胞毒制剂,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性。

我国有学者对5个医院590名护士的715次妊娠做了分析,结果发现抗肿瘤药物接触组护士自然流产率为13.5%,明显高于对照组自然流产率8.6%。

麻醉剂:有学者报道美国手术室麻醉护士因慢性麻醉气体氟烷、氧化亚氮致流产率高达28%,而一般护士为9%,女麻醉师的自然流产率为38%,一般医师为10%。英国、芬兰、丹麦等亦发现女麻醉师中流产率增高。还有研究发现接触麻醉剂的医务人员有肝病、肾脏病等。

物理性职业暴露危害性: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放射线、激光和锐器等各种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①辐射:有报道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②锐器伤:针刺伤与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不仅会引起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感染血源性疾病。

2.3心理、社会性损伤 心理、社会性损伤主要是指职业性睡眠障碍、工作疲劳感、心理疲劳等。护士职业的心理社会危害主要指工作压力。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护士的最大压力是护-患关系压力 。在工作中受到攻击事件的发生也会使护士出现心理障碍。

3 职业防护现状堪忧

3.1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防护措施不到位 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是确保其在职业活动中自觉采取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险性的重要保证。但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薄弱,防护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在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可能溅到面部或眼内时,戴防护眼罩的极少;未按要求搁乙肝疫苗;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操作中,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的极少,能正确戴手套、符合防护要求的也很少,不少护士接触抗肿瘤药物时从不戴手套;徒手掰折安瓿;被锐器刺伤后,有的护士只是采取一般的消毒处理;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不可能接触到艾滋患者或乙肝患者感染者。例如2003年我国SARS流行期间,曾发生过为抢救1例SARS患者而导致数10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正是由于医护人员的侥幸心理和不设防的态度,在工作中防护措施不到位,因此受到职业性伤害的风险大为增加。

3.2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知识缺乏是影响医护人员形成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掌握不够,如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有的护士认识不到戴手套降低感染的重要性,有的护士不知道墙壁,地面等年血渍的正面处理方法,有的护士不知道如何处理细胞毒性药物外溢等。有的护士在使用抗肿瘤药物过程中,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有的放射科医生、护士不使用防护服等。

3.3医疗单位职业安全管理向度不健全,防护设施不完善 有的医院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防护设施并不完善,安全注射用具在临床使用,有的医院不具备密闭式锐物集科室对使用后的针头不做任何处理而直接扔进垃圾箱,有的医院未配有针头毁形器,未使用带有安全保护装置的注射、输液、采血针具,也没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4 职业防护措施

4.1医院应健全职业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医院应建立健全防护机制与保障体系,通过相应的组织督促和制度约束,使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得到重视。制度的约束能强化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职业行为,减少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

医院应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以使医护人员在意外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收集这些数据,可定期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2增强防护意识,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许多研究证明,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防护知识缺乏是导致各种职业性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医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务人员,目的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医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医护人员要严格遵照操作流程,使用防护屏障,如使用手套、防护围裙、防护眼镜等,能有效减少职业暴露引发的危险。医护人员应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均应戴手套,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护人员的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医护手部皮肤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3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医疗环境和完善的防护设施是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基础。尽力改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医院肿瘤科化疗药物应由静脉输液配制中心集中配制,配备层流生物安全柜,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操作。治疗室和处置室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或排气扇,以减少空气中细胞毒性气溶胶的储量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降低空气中消毒剂微粒的浓度。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等。

针对放射性损伤,医院应配备足量的防护设备,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防护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特殊的工作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安排休假等。

4.4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院应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有关部门应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

4.5意外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 当医务人员被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请示,启动紧急的处理流程,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如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和用药,并进行追踪。

4.6医疗废物集中管理,专人回收 医疗废物要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分门别类放置、专人回收。医院设置有专门的容器,一般的放一层包装袋,如为感染性废物应放2层包装袋,并分层包扎;每天由专人在医务人员的非工作时间从病区收走,2~3次/d。设有双向登记本,双方签字。医院要对保洁员、被服中心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避免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文4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300222)

摘要:当前,卫生高职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水平都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医务工作者安全意识及卫生高职教育中职业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结合卫生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提出职业安全教育要通过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加强、实习中的巩固和岗前再加强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

关键词 :卫生高职院校;职业安全教育;职业风险;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49-03

卫生行业职业安全关乎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生命健康。复杂的医疗工作、社会、环境、制度、职业自身特点、个体压力、情绪、职业能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医务工作者个人健康及职业安全。卫生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高职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让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顺利承担起职业责任,规避掉可控的职业风险,具备确保职业安全的职业能力。

卫生行业的职业安全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卫生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在医疗卫生机构仍会发生各种职业安全事件。职业安全既与职业环境密切相关,也与职业工作者本身的重视与防护有关。发达国家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较完善,综合执法机构独立且专业,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机构的层级监管体制和投资保障使得医务工作者职业安全现状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安全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作为社会进步重要标志之一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却远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卫生行业职业安全更是形势严峻,法规落实不到位、安全防护制度不完善,防护意识、防护知识的缺乏以及防护设施的滞后都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风险面前如履薄冰。

卫生行业的职业风险 医务工作者是高危职业群体,职业风险较大。卫生行业常见职业风险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理及心理性因素等。(1)生物性因素指锐器刺伤,体液、血液、空气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所引起的病原体感染。其中,锐器刺伤引起的血源性感染一直是威胁医务工作者的主要原因。(2)化学性因素指抗肿瘤药物、化学消毒剂和汞污染等,尤其是肿瘤医院、病房、消毒供应室等地点对医护人员健康威胁最大。(3)物理性因素如紫外线或电离辐射,激光的光化效应,负重及运动性危害,高温、噪音危害等,在医护日常工作中如影随形。(4)生理及心理性因素源于医务工作者繁杂的工作性质、重大的工作责任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另外,随着新病原体的出现,高科技医疗设备和化学药物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医疗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

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防护能力面对职业风险,我国的职业防护管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颁布十年之久的《职业安全卫生法》才被引入我国。2004年,《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才由卫生部正式颁布。近年来,国家虽然对职业防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体制的诸多弊端,使职业防护中的软、硬件建设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医务工作者防护意识、防护知识薄弱:工作环境、医疗器具及防护设备、用品等有效的职业防护保障不到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追踪困难,保险难以落实。

卫生高职开展职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卫生行业职业风险能够通过规范操作行为、应用防护措施得以规避。早在2000年美国CDC的评估报告中就显示,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可达60~80万人,而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避免的。以最简单的戴手套为例,恰恰是预防接触性传染和锐器刺伤感染的有效方法,而良好专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关键要意识先行,即重在教育。

我国医务工作者防护知识匮乏是导致防护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国家已经认可职业防护教育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发达国家在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已融入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和“普遍预防”的策略。有报道称,在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接受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上岗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卫生教育一直重视以患者为本,强调职业奉献精神,忽视了在“以人为本”理念中医务工作者同样有生命之重。现在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已经认识到了职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增设了相关教育,如一些卫生高职院校设置了“护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一些教师在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也开始渗透职业安全教育。

在实习生职业安全认知与防护现状的调查中显示,98名学生中有40.8%的人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方面的教育,而掌握“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概念的人分别占41.8%和39.8%.说明学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尽管受到了重视,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SARS流行期间,国内医务人员SARS感染事件,以及诸多实习生及在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告诉我们,卫生高职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需要,是医学生建立职业信心的需要,也是保障大众健康的需要。

关于卫生高职教育中职业安全教育的思考

卫生高职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授课比接近1:1。理论知识学习时间短且科目多,难以再单独增设职业安全类课程,因此多学科渗透教育不失为好的选择。

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安全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是为医学生开启的第一扇职业之门,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职业安全知识的正确认知,养成实验中良好职业习惯。例如,通过“病原生物学”课,医学生既可掌握学科知识,又可了解卫生工作的感染风险,培养双重保护的意识——保护患者,保护自己。又如,讲授“细菌的传播途径”部分内容时,提醒学生临床操作中采取防护措施(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的重要性:在进行“医院内感染”内容介绍时,强调感染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在进行“病原生物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观念,让学生思考可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和防护才能防止污染和感染的发生,以指导实验操作:在“免疫学”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知道免疫力是最好的药,而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健康网络,所以身心健康是职业安全的有效保障。心理健康包括乐观向上的态度,良好的职业承受能力和面对风险时从容的职业素质……可见,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多个环节均可渗透职业安全教育,教师应细心挖掘。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形成专业知识、专业习惯和专业意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因此,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对保护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护理学专业理论教学中,除了讲授规范操作法外,还要加强标准防护知识的宣教,授课内容兼顾护理技术和无菌技术操作基本原则.七步洗手法和穿脱隔离衣法.无菌技术和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技术和分级防护技术,针刺伤防护技术和应急处理技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在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技术,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与处理,疫苗预防内容和护士管理办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居安思危,重视防护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处理职业暴露的方法,从容应对职业风险。实践教学是理论转化为行为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职业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恰当的情境教学、演示教学能使职业安全教育更加有效且令学生印象深刻。

在实习中巩固职业安全教育实习是身临其境的历练,实习生的职业安全意识、行为能否知行合一还取决于带教教师的规范指导、言传身教以及严格管理。实习阶段,带教教师往往是学生心中的榜样,真实且复杂的工作情境和榜样的示范力量都能使职业安全教育比课堂教学更加深入人心。带教教师对职业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得心应手的规范操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职业安全的态度和职业信心。因此,加强带教教师的职业安全培训,以一带十的放大效应不但会使职业安全教育在实习中得以加强,甚至会影响整个卫生行业的职业安全发展趋势。

加强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而且要有广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1)广泛性。学生在卫生行业上岗实习需要定期轮转,因此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岗位的职业风险,职业安全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都要具有广泛性。(2)针对性。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要因材施教。例如,肿瘤科护士常接触到细胞毒性药剂,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正确配置和使用该类药物,学习如何正确戴双层手套(聚乙烯手套外再套一层乳胶手套)等防护措施。(3)实用性。是指根据岗位条件因地制宜,对职业安全知识活学活用。在我国,卫生行业职业安全防护设备和用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安全教育中要结合实际,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文5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护理的关键[4-6]。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等,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术操作培训,强调主动服务,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对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定期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及防范措施。

2正确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

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7]。病人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病人,帮助病人调整好心理状态,适应角色转换,调动其自身潜能,使其主动配合治疗[8]。加强护士对跌倒/坠床评估能力及预防措施的培训,同时提高护士安全预见性的评估能力。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主动告知跌倒/坠床的危险性。根据制定的《住院病人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要求》进行评估,总分≥4分即视为高危性伤害/跌倒/坠床病人,让病人与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为可能引起法律纠纷提供依据。护士向病人及家属讲明相关防护措施,如在床头放置温馨提示卡、上床护栏、预防坠床等,在病人护理记录中记录。每日交班及行床头交接班。病室内的物品摆放有序,及时清理有潜在危险的障碍物。走廊或浴室设有扶手,根据病人需要配有活动坐厕凳;保持地面干燥、无积水;清洁卫生后的走廊、楼梯、卫生间放置防滑标识。保证病房光线充足,尤其是病房床头灯、地灯、床栏应每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9]。

3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安全指导

责任护士每天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记录在责任护士护理工作记录本上。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护理安全宣教,反复告知病人及家属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加强病人防护应做到:告知病人选择合适的裤子,穿防滑鞋;如出现头晕或服用镇静安眠药物,请不要随意走动,学会使用呼叫器;常用物品固定放置或放在易取之处。改变应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再行走。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并与随机巡视相结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指导,让其掌握一些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及医嘱执行制度。发放眼药水时应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床号、手腕带及眼药水,滴眼药水时再次核对病人床号、姓名、眼别及眼药水的用法。发口服药应送药到口,确认病人把药服下后才离开。静脉用药时应按要求严格控制滴速,同时注意用药前向病人及家属提供合理用药方法的指导,用药时还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药物使用中和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病人和家属的沟通工作。责任护士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人用药后疗效及注意有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4小结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范文6

近年来,临床实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医学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传染病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传染性的患者标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天都处于潜在的生物危害环境中,如果病原微生物从实验室泄露,还可能在实验室及其周围,甚至更广的范围内造成疾病传播或流行[1]。因此,加强传染病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管理与全安全防护措施非常重要,它既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也是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需要。本文皆在探讨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1.1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源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源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为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的外泄,采取恰当的实验室操作和实验程序,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对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2]。

2 实验室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尚不够高,在思想上、管理制度上准备不充分,对于个人防护及环境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条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管理力度不足。

2.2 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欠缺 多年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大多数专业人员只偏向于检验专业技术的提高,未系统学习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对预防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缺乏具体的技术操作规范。

2.3 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各项制度规范起步较晚,对实验室的消毒灭活、个人防护及隔离设备等投入不足、 导致设施、设备达不到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从而使各种标本中细菌、病毒的灭活没有,套严格规定的灭活方法、程序和监督的细则,以及规范如何检验灭活效果是否达标[3]。否则,一旦操作不当,造成消毒灭活不全,给工作人员及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2.4 实验室工作人员存在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是一个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病源体通过播散,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人体,病源体的毒力进入人体后达到一定的剂量,使机体发生感染。如:离心、溅洒、溢出、混旋、研磨、混合等,在操作不当时吸入含病源体的气溶胶而造成感染。在实验室吃东西、饮水、抽烟、液体溅入口中等,都能造成经口摄入病菌而感染。意外被污染的采血针刺伤,被碎玻璃片或刀片割伤,操作时不小心被含病菌的液体溅洒在了皮肤或黏膜上(如溅到眼睛里)等。

3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实施措施、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因我院是传染病院, 实验室所有设施、设备和材料都应按传染病医院要求和标准配备生物安全设备。根据实验室的要求安装符合生物安全和工作要求的Ⅱ级或Ⅲ级生物安全柜、负压罩、高压灭菌器、洗眼器等。生物安全柜安装要求远离污染区入口处和人员频繁走动的区域,污染区内应设置消毒装置,有独立的排风系统,确保实验室的气流方向是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高效过滤后经专用排风管道排出。

3.2 实验室生物安全隔离制度及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 因我院是一所传染病院,按照传染病的消毒隔离要求,实验室应明确分隔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区和区之间设缓冲间。应保证对技术试验区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相应风险范围内,保证足够的通风和防止潜在传染因子及有害气体的扩散,防止危害进入周围区域。在实验室的每个进、出口处都应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标识,各实验室建立好各项试验记录和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程及管理文件。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各实验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生物安全装置和足够的个体防护设备,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人防护设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在实验室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其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工作帽、工作鞋、面罩、一次性塑胶手套等。另外,实验室应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当操作可能含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标本或接触患有烈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标本时,工作人员要戴N95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加强保护。实验室应配有急救药品箱等装置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做好样本采集接收和废弃物处置

3.4 样本接收 在传染病医院,由于患者大都患有传染性疾病,其血液、体液或其他的样本中均可能含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样本采集、运送、操作及高压消毒时,除了要做好个体防护外,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操作规范。 在实验室工作中,样本的采集、接收的方法不当,都可使相关人员造成感染及环境污染,为此应制定出相关的SOP规范管理文件。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样本容器应采用防漏、加盖、坚固、安全的容器,标本的运送由接受过培训的专门人员负责。接收标本应在专设的房间内,而且要建立标本接收登记记录。

3.5 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的废弃物是造成医院内潜在的生物污染源,废弃物的处理须经过专项培训的人员专人负责,利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应直接弃置于一次性使用的利器盒内,所有弃置的实验室废弃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物,需交由专门有资质的人员经过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出实验室区,严格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的规范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指定地点,由专人集运送中焚烧处理并做好记录。

4 实验室人员培训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4.1 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尚缺乏,加强人员培训是预防和控制实验室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都会经常遇到一些高危操作,不管是人为的失误还是不规范的操作都造成安全隐患或事故[4]。因此,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是非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非常必要。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不论在控制实验室生物危害,预防生物危害感染,预防实验室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个原因每年应至少培训一次,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生物安全专业知识、操作规范等。

4.2 实验室应建立操作规范及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活动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行为,避免和减少实验活动或其他相关活动中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等,并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整理成生物安全手册,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遵守。所有人员应熟悉职业暴露后所执行的程序、各种紧急医学处理措施,切实把生物安全预防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工作备受重视,作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检验科,建立良好适合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验室操作规范,及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对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防止病原微生物生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和外泄,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起到良好的作用。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最大限度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切实把生物安全预防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中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自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

[2] 王平,乔冬梅.提高认识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1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