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例6篇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1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病因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89-03

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就是新生儿黄疸,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分,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5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来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根据病因提出防治措施,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258例,男 132例,女126例;足月儿215例,过期产儿 11例,早产儿 32例;日龄≤2 d 34例,3~7 d158例,8~14 d 52例,>14 d14例。24 h内出现黄疸的 15 例( 5.81%) ,24 h~7 d出现黄疸的215例( 83.33%),7 d以后出现黄疸的 28 例(10.85) 。血清总胆红素值为263.5~425 μmol/L(280.5±51)μmol/L,血清总胆红素>340 μmol/L 30 例(11.63%)。

1.2 诊断评判标准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符合《儿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1]。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①黄疸在出生后1 d之内出现;②已达到危险因素下及相应日龄的光疗干预标准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或血清胆红素值每小时>0.85 μmol/L,或每天上升>85 μmol/L;③有较长的黄疸持续时间,早产儿超过4周,足月儿超过2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1.3 方法

入院后即查28项血分析、血糖、母婴血型、CRP、尿分析、大便常规、头颅彩超检查;次晨抽空腹静脉血,直接胆红素、血总胆红素、血清总蛋白、间接胆红素,以及白蛋白、球蛋白、ALT、LDH、AST、ALP采用全血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肝2对半、梅毒检测、肝胆脾肾彩超等;根据患者病情有选择性地进行TORCH、有无溶血、头颅CT等检查。根据辅助检查,结合孕母因素、新生儿生产史,包括羊水、胎盘、脐带、产程、窒息、生产方式、孕周等因素,查找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根据病因探究预防措施,评估高危因素,并及时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库建立使用Epidata3.1软件,通过双录入法对数据进行采用;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2 相关结果

①统计分析258例新生儿黄疸病因,如表1所示。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第一位为围产期因素( 121例,占 46.90%) ,第二位为感染因素( 82例,占31.78% ) ,第三位为母乳性黄疸( 36 例,占 13.95%),第四位为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黄疸(共19例,占 7.36%);围产期因素中,围生期窒息所占比例最高,共44例(36.36%),其次为早产或低体重39例(32.23%),第三位为剖宫产,15例(12.40%),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应用催产素、产前进行保胎、胎膜早破、过期产、原发病用药等)23例(19.01%;感染因素中,新生儿肺炎所占比例最高,共41例(50.00%),其次为脓疱疹,共19例(23.17%),再次为结膜炎,共8例(9.76%),其他(脐炎、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宫内感染等)14例(17.07%);母乳性黄疸36例中,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22例(61.11%)、母乳性黄疸晚发型14 例(38.89%); AB0 溶血 5例( 1.94%) ; 低蛋白血症等其他新生儿疾病14 例( 5.43%)。

②入院后依据患儿原发病因,评估高危因素,有高危因素者尽早干预,有感染者予以抗感染,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贫血者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人血白蛋白,酶诱导剂及予以光疗和茵栀黄,母乳性黄疸早发型者加强喂养,晚发型者停喂母乳。治愈225例,好转 21例,转诊12例,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常为多种病因同时存在,常见于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严重者可造成不可逆脑损伤,尤其早产儿,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更易引起胆红素脑病。

该研究分析25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的相关结论:最主要的因素是围产期因素,占46.90%,包括产前进行保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应用催产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胎吸助产、剖宫产、宫内窒息、产时窒息、过期生产、早生产或低体重等。上述诸病中尤为常见的是围生期窒息,所占比例为36.36%。出生窒息或者是宫内窘迫会导致缺少氧气,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进而代谢性酸中毒,氧离曲线右移,Hb对氧亲和力下降,在肺部表现为血液携氧减少,继而组织供氧不足,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各种酶活性下降,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引起黄疸[2]。有研究发现,新生儿产后窒息的发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位异常、产程、分娩方式密切相关[3-4],故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分娩期监护,及早发现引起窒息的高危因素,及早治疗,预防宫内及出生窒息,一旦发生窒息,积极有效的实施复苏技术,减轻缺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以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围产因素中,早产因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容易发生,影响胆红素与血清蛋白联结以及降低肝酶活力。与此同时,这些患儿因为进食少、晚开奶、应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也逐渐减少,从而增加了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再吸收,进而增加了肠肝循环量,最终引发黄疸[5],且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更易引起胆红素脑病。故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积极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围产因素中,分娩方式对病理性黄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剖宫产,剖宫产手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胎儿肠蠕动减弱,胎便排出减少,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而且增加了红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胎儿因为剖宫产导致没有建立完善的首次呼吸功能,产生红细胞也大量压积增高,被破坏的红细胞破不断增加,使得胆红素也不断增加[6]。因此,在分娩期因加强监护加强,降低难产发生率,控制非医学指针剖宫产,以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该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因素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第二位因素,占31.78%,主要疾病有新生儿肺炎、脐炎、上呼吸道感染、脓疱疹、腹泻、结膜炎、臀炎、宫内感染,以新生儿肺炎最为常见(占50.00%),包括胎粪吸入性肺炎。同样,不能忽视脐炎、脓疱疹及宫内感染。病原体分泌毒素或其本身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胆红素增多,这些可能是因感染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与此同时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使血清胆红素增加了[7]。此外,严重的胎粪吸入综合征,可并发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缺氧缺血性脑病,使胆红素产生过多。普及孕前优生优育项目的检查,减少宫内感染的几率,加强分娩期监护,减少胎粪污染,普及新法接生,杜绝脐部的感染,加强新生儿的护理,降低细菌感染率,发生感染者,根据感染源,积极抗感染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引起黄疸的第三位因素(13.95%),可分为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晚发型),前者多发生于生后3~4 d,因不合适的母乳喂养方式引起黄疸,由于产妇泌乳不足、哺乳次数少、胎粪排泄延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等引起[8]。后者多发生于生后5~15 d,持续2~12周才消退,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9]。该组母乳喂养性黄疸所占比例相对高(61.11%),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采取早开奶、按需哺乳、24 h母婴同室等成功母乳喂养方法,充足的母乳喂养和热卡摄入可减少黄疸的严重程度。目前,尚缺乏对晚发型的母乳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因此,通常情况下都是把引发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逐一鉴别排除后再做出对母乳性黄疸临床诊断。母乳性黄疸也可用试验性诊断,通过黄疸对出生3 d后的新生儿进行血清胆红素监测,如果血清胆红素达到205 μmol/L以上,可试着停止喂养停母乳,利用3~5 d的时间待黄疸消退,胆红素下降到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考虑母乳性黄疸[10],诊断明确,待黄疸减轻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位居前三的主要病因依次是围产期因素、感染因素和母乳性黄疸,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分娩期监护,防止早产及低出生体重,预防出生窒息等产科因素、防止感染、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重要举措;对于黄疸病例首先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积极寻找病因,给予积极的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毛萌,李廷玉,等.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9-122.

[2] 黄可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4):53-54.

[3] 蔡凤娥,万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612-614.

[4] 金翠青.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肌酸激酸同工酶变化与感染分析[J].中华感染学杂志,2011,21(7):815-816.

[5] 朱桂芳,汤利,陈新明,等.新生儿黄疸136例病因分析[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3,34(19):2870-2871.

[6] 雷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7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蓝光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应用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66.

[7] 寸丽苹,赵琳,李艳红,等.昆明地区508 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54-55.

[8] 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诊治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5):779-780.

[9] 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0-171.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17-01

医学上把未满月婴儿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它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于皮肤、粘膜及巩膜出现以黄疸为特征的病症。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1]。现对我科2010年1―10月收治的5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新生儿黄疸病患儿54例,其中男婴28例,女婴26名。患生理性黄疸29例、溶血性黄疸2例、感染性黄疸12例、阻塞性黄疸4例、母乳性黄疸7例。针对黄疸发生的原因,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54例患儿中1例因溶血性黄疸出现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 53例患儿经1-3周治疗均康复出院, 治疗有效率96.1%(见表1)。

表1 五组患儿病因比较

X2=9.6, 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定时测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随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部位和颜色的变化,以观察黄疸病的严重程度,若黄疸从头面部和巩膜逐渐扩散到四肢,并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病逐渐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若黄疸患儿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应警惕新生儿脑病的发生;观察患儿粪便和尿液颜色的变化,也可反映新生儿黄疸病的轻重,若尿液呈酱黄色,应考虑到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若粪便由浅黄色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观察患儿喂奶量,也可诊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2.2 新生儿黄疸病的治疗,对生理性黄疸采取静脉输入葡萄糖液,补充维生素等治疗; 对大便内无胆红素患儿,应使用维生素A、D、K肌肉注射,或口服其水溶性制剂,如维生素K3、K4等。积极纠正缺氧、失水、酸中毒,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重视人工喂养, 对母乳性黄疸应及早用牛奶、米粉等人工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常用方法是输血浆,每次25ml或白蛋白1g/kg,以降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的处理 ,应在新生儿出生后1天内,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患儿水肿, 2-7天降低患儿胆红素防止核黄疸;做好保暧,避免低体温,纠正酸中毒; 采取光照疗法降低新生儿胆红素[3]。

2 结果 54例黄疸病患儿中, 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因发生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其他53例患儿经过2-3周护理治疗均健康出院,治疗有效率96.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一般情况下很多新生儿可在出身后2-5天内出现黄疸,但一般情况良好,经过输液等治疗后,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内消退,诊断为生理性黄疸。但黄疸出现在24小时内;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对新生儿黄疸病根据黄疸发生的时间顺序、黄疸发展速度、婴儿大小便颜色、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血中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皮肤、巩膜和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尤其是在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有很多都会因为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体循环,从而进入皮肤、巩膜及粘膜,因此引起黄疸的发生[4]。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在医院适当用葡萄糖水输液或口服,黄疸就会逐渐消退,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查明病因积极进行治疗,以预防黄疸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114.

[2] 蒋胜,张敬.临床医师[M].新世界出版社,2008,2(2):1273.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3

【关键词】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因;诊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组疾病,区别于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婴儿刚出生后2~3 d,并于4~6 d达到高峰期,7~10 d才开始消退。临床中不论是那种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严重时都可能引发“核黄疸”,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引发死亡。因此,及早的诊断并治疗病理性黄疸,对于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的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疾病的发病原因和诊治方法,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其中男孩有50例,女孩有32例,年龄1~28 d,平均12.4 d。所有的患儿中有4例为早产儿,78例为足月儿,采用剖宫产的有60例,自然分娩者有22例。患儿出现黄疸的时间不同,其中在出生后7 d内出现者有60例,7 d后出现者有22例。所有的患儿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面目、周身皮肤黏膜黄染的症状。发生黄疸的病因有窒息、缺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早产、胎膜早破等,另外和感染也有关系,如肺炎、尿布皮炎、脐炎等炎症感染,有的还和母乳性黄疸有关。

1.2 检查方法 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检查方法主要有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和肝功能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电解质等多方面检查,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血培养、胸片、肝胆B超等全套的相关检查方法。

1.3 诊断标准 婴儿于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并且早产儿的持续时间>4周,足月儿的持续时间>2周者,黄疸退去但却又再次出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 mg/dl,当新生儿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变可以确诊为是病理性黄疸。

1.4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的患儿以光疗退黄和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的方法。光疗法中使用蓝光间断性方法进行治疗,每8~12 h停16~12 h,治疗期间需要将双眼和生殖器用黑布遮盖住,防止辐射受到伤害,治疗直至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到7 mg/L时停止。为了防止新生儿出现溶血现象,可以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抑制剂,用量一般以500 mg/(kg•d)为宜,也可以使用5 mg/(kg•d)的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另外,在光疗的基础上还应该配合碱化血液和白蛋白的综合治疗,以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1.5 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研究中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取得的疗效分为3类,即治愈、有效、无效。①治愈: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症状完全消失,即皮肤黏膜黄疸消失,且无复发,足月儿的血清胆红素降到85 mol/L221 mol/L。

2 结果

所有的患儿在入院后均得到了相应的对抗感染对因治疗和退黄综合治疗,包括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和蓝光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本组研究中经过3 d治疗后治愈者有17例,有效者有58例,无效者有7例,总有效率为91.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脐带结扎后1个月内出现的黄疸,大多和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和巩膜黄疸等症状,临床中将新生儿黄疸分为两种,即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发生1周内便会自行消退,在早产儿中其持续的时间可能会稍微延长一些,如若生理性黄疸在婴儿出生后24 h内就出现,且一直持续到20 d内未曾消失,或者在此期间消退后又重复出现,则可以认为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可以诱发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严重的可以还会引起死亡。因此,临床中及早发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临床中研究新生儿疾病的重点内容。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多种因素有关,病因较为复杂,其中以围产因素较为常见,其次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等也是引发病理性黄疸的因素。围产期的窒息缺氧会使患儿出现酸中毒、低血糖等症状,这些均会对肝酶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升高。同时,在窒息情况下,婴儿的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紊乱,使得肠肝循环对胆红素的循环增加,葡萄糖摄入不足,加重黄疸病情。而在接生的方式中,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相比较,更容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1~3]。

为减少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概率,临床中应加强对新生儿的管理,接生工作中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另外还应提倡早吸允,增加母乳喂哺的次数,以增加婴儿的肠蠕动,促进其排便,使胆红素的排泄量增加,减少在体内的积聚量;保护新生儿的肝脏,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和会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及时纠正缺氧环境和酸中毒症状。一旦发现异常症状,要及早进行检查和诊断,争取时间进行治疗,降低新生儿生命的危险性。

总之,通过本组研究表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有多种,且较为复杂,临床中需要及早的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加强对新生儿的管理工作和制度,一旦发现要及早进行治疗干预,改善患儿的预后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孙淑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诊治分析.中外医疗,2011,30(22):103104.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4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67-01

新生儿黄疸临床十分常见,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则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新生儿患者,男,28例,女,32例,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且均通过超声等检查排除先天性胆道闭塞。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生理性黄疸:生后2~4天出现,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出现较晚,程度较重,可延至3~4周才消退。病理性黄疸:有下列之一可考虑。(1)黄疸于生后24小时内

出现。(2)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205umol/dl。(3)黄疸持续时间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dl。

2 方法

2.1 西医组均住院治疗。(1)对症治疗。注意保暖,供给热量。(2)光照,用420~470nm蓝色荧光照射,需注意保护眼睛及生殖器。(3)药物治疗,给予高糖、白蛋白、鲁米那等。(4)换血疗法。

2.2 中医组采用茵栀颗粒口服,加黄柏外洗,将茵栀颗粒用温水冲好,加入白糖给患儿喂服。每次1/3袋,3次/日。另外取黄柏30g,放入瓷盆中,加水浸过药物,浸泡30分钟;

而后再加水至半盆即可,煮沸10分钟,去渣备用。待水温适宜将患儿放入药液浸浴,反复擦洗。注意保护脐部。2日/次,药液可用反复4两次。中、西两法均7天1疗程。需要指

出的是,中医还特别注重预防,妊娠期就注意饮食起居;孕母有肝炎史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婴儿出生后。加强护理,高度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3 结果西医组:治愈27例,好转3例,其中1疗程治愈者仅8例。22例约用了2~4个疗程,平均住院约20天。中医组:治愈28例,好转2例,1疗程治愈21例,2~4疗程治愈9例,平均约l4天。经过统计分析,中医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西医法治疗效果明显,二者有明显差异,而但中医疗法疗程明显缩短。不需住院。

4 讨论《诸病源侯论・A,JL杂病诸侯・胎黄侯》曾记载:

“小儿胎黄,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A,JL体皆黄,谓之胎黄。”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多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热,透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或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脉络阻滞,湿浊内生,从而导致脾胃湿热,肝失疏泄,胆汁外溢。病变在肝胆脾胃。故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茵板颗粒治疗此病。茵陈《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善消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人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现代医学研究。茵陈蒿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除,是治疗黄疸的良药。桅子《药性论》记载“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疸,明目。”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二药合用,可增强退黄的疗效。黄柏,能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用它外洗可进一步加强茵桅颗粒的功效。

总之,二者比较,西医需住院,需专用设备,专业人员护理,且疗程较长,费用高。而中医采用中药口服、外洗。方法简便,经济实惠,疗效可观,患儿家属易接受,特别适合偏远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者。此法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Valas T.Problem with prediction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Pediˉatrics,2001,108(1):175.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病因分析; 临床治疗

黄疸是一种常见新生儿疾病,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 Jaundice, PJ)若救治不及时,未结合胆红素会在脑细胞内沉积导致胆红素脑病,急性期患儿病死率较高[1],部分患儿会有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方面后遗症[2]。因此,及时准确诊断及对症治疗新生儿PJ尤为重要。笔者就新生儿PJ的相关因素及诊治做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1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诊断为PJ的患儿。年龄0.5~34 d,平均(14.5±4.9)d,发生黄疸的日龄小于1周的有61例,大于7 d的有25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自然分娩34例,剖宫产52例。

1.2 诊断标准 患儿均依据新生儿PJ相关诊断标准:出生后24 h内发生黄疸且血胆红素水平高于102 μmol/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高于220.6 μmol/L,早产儿高于255 μmol/L;血清中结合胆红素高于26 μmol /L;血胆红素值上升数值>85 μmol/(L·d);黄疸持续长于2~4周,或黄疸呈进行性加重趋势[3]。

1.3 方法

1.3.1 检测方法 入院后开展CRP、血常规、血培养、腹部B超、胸片、总胆红素、肝功、生化、Coomb检查,其他检查依据病种、病情进行选择。

1.3.2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首先明确黄疸病因,治疗策略及药物的选择应针对病因。(2)药物治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48 mg/(kg·d),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吮奶缓慢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2 mg/(kg·d),地塞米松0.3~0.5 mg/(kg·d),还可应用肠道菌群调节类药物,来降低胆红素的肠道重吸收;中药治疗:依据患儿年龄大小,可选择性应用茵陈蒿汤。(3)光疗:在光疗治疗过程中,要保证光疗箱湿度维持在60%,温度约30℃,婴儿全身,并以黑纸遮挡保护婴儿双眼及,光疗要持续进行。光疗中患儿可能会并发发热、皮疹、腹泻、血小板降低、青酮症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对症护理,但此类症状一般都会在光疗停止后消失。(4)病情危重:有核黄疸危象患儿可选择性使用换血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致病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在新生儿PJ致病病因中,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感染、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窒息、ABO溶血症、难产剖宫产,所占比例分别为24.4%、19.8%、18.6%、10.5%及5.8%。见表1。

2.2 疗效分析 根据患儿基本情况,予静脉滴注清蛋白、感染控制、蓝光照射、对症药物退黄、纠正酸中毒等治疗1周后,痊愈70例(81.4%),明显好转15例(17.4%),因原发病救治无效而死亡1例(1.2%)。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5例(5.8%)听力异常,确诊出现听力损害的2例(2.3%)。

3 讨论

新生儿PJ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清楚[4-5]。在本研究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致病因素中,按比例依次分别为感染、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窒息、ABO溶血症、难产剖宫产,所占比率分别为24.4%、19.8%、18.6%、10.5%及5.8%。其中,感染可破坏红细胞,同时抑制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或病毒对肝的代谢及排泄产生抑制,引起黄疸。不合适的母乳喂养也可诱发黄疸,称为母乳喂养性黄疸,因为产妇泌乳量少或是哺乳次数降低,均可导致胎粪排泄延迟,增加了胆色素肝肠循环[6]。因此,为预防新生儿PJ,应保证母乳喂养次数,增加胎粪排泄,降低胆色素吸收,降低喂养性黄疸发生率。发生新生儿窒息发生,因缺氧导致葡萄糖无氧酵解,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血红细胞携氧能力减低,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结合、摄取,诱发黄疸[7]。新生儿窒息还会累及消化道器官,引起患儿分泌、运动功能失调而致腹胀、便秘等,进一步加重黄疸[8]。新生儿溶血也可间接引起总胆红素水平的增高,诱发黄疸[9]。

总之,应重视提高产科质量,强化围产期妇幼保健,对高危儿开展胆红素监测,及早诊治干预,以减低新生儿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几率;同时,强化新生儿的管理,严格隔离消毒制度,预防感染。近年来,随着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已变成高胆红素血症一种重要致病因素。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应该由初期的母乳量较少、胎便排泄不及时、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高所致,提倡早吸吮,提高母乳次数,刺激肠蠕动,尽早排出胎便,同时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如有必要,及时给予光疗等疗法。

参考文献

[1]刘小芸,彭云中.5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3):87.

[2] Huibregtse K, Carr Locke D L, Cremer M, et al. Biliary stent occlusion a problem solved with self expanding metal stents? Eur opean Wallstent Study Group[J]. Endoscopy,2005,24(5):391-394.

[3]唐仕芳,李华强,赵锦宁,等.新生儿黄疸288例临床病因分析及防治[J].重庆医学,2004,33(4):532-533.

[4]李振华,夏荣华,吴金波.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5):564-565.

[5] Talar-Wojnarowskar, Szulcg, Wo Niakb, et al. Assessment of frequen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patients over 80 years of age[J]. PolArch Med Wewn,2009,119(3):136-140.

[6]金翠青.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与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815-816.

[7]李琴.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7):1-2.

[8]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 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s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 Pediatrics,2004,11(4):297-316.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早期护理;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10-02

Analysis of neonatal jaundice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LAN Haiying, XIA Aihong, TANG Lihua

People's Hospital ofGuiyangCountry in Hunan Province, Guiyang 424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neonatal jaundic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May 2009 68 cases of our newborn cases of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of 34 cases were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conventional therapy gave early feeding, swimming and touchingnursing. Compa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ody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Early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birth weight, lower bilirubi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rate.

[Key words] Newborns jaundice;Nursing intervention;Early Care;Lessons learned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且迁延难愈,病理性黄疽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也多留有后遗症[1]。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2006年1月~2009年5月本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新生儿黄疸68例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儿68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均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32例,就诊时日龄为24 h~35 d,平均(14.0±3.5)d,出生体重为2 100~4 500 g,平均(3 250±650) g,胎龄平均为(38.6±3.2)周。早产儿6例,足月儿62例,入院时间接胆红素为(IBiL)196.6~490.8 μmol/L,平均(290.1±45.3) μmol/L,血清总胆红素(TBiL)为222.0~538.2 μmol/L,平均(318.5±26.8) μmol/L。黄疽出现时间≤24 h 1例,2~7 d 30例,8~14 d 16例,15~28 d 21例。表现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将该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在患儿病因、性别、日龄、胎龄、血清胆红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新生儿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出生行常规处理后给予开塞露5 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 min。12 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 ml,共3 d。对照组80例进行常规处理后,行纯母乳喂养,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 min,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

1.2.2 黄疸测定因经皮测黄疸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存在正相关关系[1],额部和胸部经皮测黄疸值与血清胆红素吻合度较好[2]。第4天采用国产JH20-1B经皮胆红素测量仪监测,取额部、胸部平均值。测量值最高读数为22,最低读数为5,以额部、胸部平均数12为界定值判断黄疸发生率。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治疗5 d后,面部、全身发黄全部消退,患儿吃奶、睡觉均正常,血清胆红素<119.7 μmol/L。②有效:治疗5 d后,面部全身发黄大部分消退,患儿症状明显缓解,病程缩短、血清胆红素为119.7~171.0 μmol/L。③无效:治疗5 d后,面部全身发黄无消退,病情改善或加重[3]。

1.4 数据分析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均为胎便早排,且都在60 min内排出,对照组只有8例早排,第1次胎粪排泄量明显高排较多,低排量新生儿减少。第1次胎便早变黄新生儿明显增加,且都在正常变黄时间内变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出现例数,观察组只有4例,对照组有7例。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1。两组胎粪变黄时间及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两组比较,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其病因复杂,按其病因可以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系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不久后出现的黄疸,多在出生后2~8 d发生,无其他全身症状,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高,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胆红素不易排出,进而导致黄疸[4],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一旦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就会引发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害。

新生儿水疗是一项良好的健康保健项目,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即兴起婴儿游泳,近年来,这一技术推广到新生儿时期。我国开展新生儿游泳较晚,最早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于2002年10月开始。新生儿游泳是母亲子宫内羊水生活环境的延续,有利于新生儿和婴儿心理的发展。 由于新生儿游泳在水中活动量大,水的浮力、水压及婴儿的运动使呼吸加深,肺活量加大,心血管耗氧量增大,从而使代谢增加,此外游泳刺激副交感神经使胃泌素、胰岛素及胃酸分泌增加,故婴儿易出现饥饿,且食欲增加。同时,腹肌收缩, 能促进肠蠕动,使胎粪尽早排净,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病率。

在出现黄疸时,要耐心呵护,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6~8次,再次喂养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至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 d期间,母亲定时挤奶,仍保持乳汁通畅。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排出,奶液过稀会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罗泽明,欧明才,沈蓉文.单纯光疗与配合利胆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6(1):41-42.

[2]徐华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624-4625.

[3]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643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