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例6篇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1

【关键词】婴幼儿;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下属机构郑州黄河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接诊97例手足口病患儿(共7种)。13例为复查,上报84例。婴幼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多为1-3岁,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在5-7月。本组无死亡病例。

1.2方法本组患儿确诊后填写社区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患儿家长在社区医护人员组织下参加社区健康大讲堂进行培训,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取得良好效果。

1.3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长不同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采取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达到手足口病防治家喻户晓的目的。

1.3.1健康教育形式社区医护人员在流行季节,每周六开展健康大讲堂,以课堂授课、现场交流、座谈、个别提问、现场示教等为主要形式。以广播、宣传海报、图画、个别访谈等为辅助形式,进行多途径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掌握婴幼儿手足口病防治和护理。

1.3.2健康教育对象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首次带宝宝进行预防接种的家长、托幼机构的婴幼儿和幼儿教师为主要对象。分类进行教育,防治交叉感染。并进行筛查,发现可疑病例,立即诊治,确诊后上报,填写社区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1.3.3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社区防治及护理。

1.3.3.1传染源手足口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携带者。患者潜伏期:2-7天,此期患儿咽部和粪便可检出病毒,由于无明显症状疏于防范而易造成传染。多数病人在发病1-2周内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约3-5周)。

1.3.3.2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源可经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一般多是在婴幼儿中暴发流行[2]。

1.3.3.3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

1.3.3.4流行特点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男女均可发病,男:女1.8:1,全年均可发病,最常见于春末夏初,5-7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因此教育幼儿教师及家长帮助做好婴幼儿个人及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1.3.4临床表现

1.3.4.1普通型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数可自愈。

1.3.4.2重症型个别年龄小、体质差、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的病例,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神经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救治不及时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4]。

1.3.5手足口病的社区防治和护理

1.3.5.1控制传染源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需隔离2周,患儿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愈合后方可解除隔离,一般自诊断之日至痊愈后7天。

1.3.5.1.1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较大儿童进餐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注意棉棒不可过干引起疼痛不适,更不可过湿,以免引起误吸或棉棒脱落。

1.3.5.1.2皮疹的护理①指导居家隔离患儿家长给患儿穿宽松、柔软舒适的纯棉质衣服、勤清洗、勤更换,被褥要清洁,床铺应平整干燥,勤晒衣被。②剪短患儿指甲,勤洗手,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③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铺柔软小棉垫,勤换、勤洗、勤晒,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并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1.3.5.1.3发热的护理教会居家观察患儿家长测量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每天上报社区护士。鼓励患儿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可在片医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1.3.5.1.4心理护理由于居家隔离患儿离开幼儿园单独隔离,加上疱疹疼痛的刺激,使患儿产生紧张、孤独,哭闹不安,社区医生、应每天1-2次进行家访,主动和家长、患儿沟通,态度和蔼,取得信任和配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5]。

1.3.5.1.5做好居家患儿消毒隔离居家隔离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混匀消毒2小时后倾倒。

1.3.5.1.6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通风换气,温度适宜,避免过多探视,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1.3.5.1.7休息及饮食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发热患儿、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流质食物。

1.3.5.1.8注意观察居家隔离患儿病情变化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3.5.2切断传播途径

1.3.5.2.1严格执行手卫生现场示教,指导患儿及家属饭前便后、外出后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给儿童洗手,教会家长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15秒,避免交叉感染。

1.3.5.2.2看护人接触婴幼儿前、替婴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对患儿排泄物应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1.3.5.2.3居家治疗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3.5.3保护易感患儿

1.3.5.3.1幼儿园、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可疑患儿,应立即带患儿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轻症者建议患儿居家隔离治疗,重症者立即住院隔离治疗。以免造成广泛传播。

1.3.5.3.2本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提高儿童免疫力。

2小结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多发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控制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廖炯,黄萍.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51-4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11.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鹅口疮婴幼儿患者60例,单纯性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每3小时一次,患者晚上休息不擦洗。结果:60例患者的治疗数据表明,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疗效十分显著。

【关键词】婴幼儿;碳酸氢钠溶液;鹅口疮;患儿;治疗;效果观察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主要是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损害的临床表现为凝乳状的假膜,有“雪口”病之称。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病多发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机体发育尚未完善,自身免疫力低下,一旦条件适合很容易感染鹅口疮。近年来,念珠菌的抗药性增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然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对婴幼儿的身体损伤较大,为此作者利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鹅口疮患儿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0-3岁。

方法:用2.5%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洗患儿口腔,每3小时一次,晚上休息不擦洗。治疗时间5天。治疗期间未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的凝乳状斑点、白色片状假膜、发热。依据体征以0、1、2、3四个等级评价病变的程度(3级: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2级:白色片状假膜;1级:散在的凝乳状斑点;0级:粘膜充血水肿)。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的第5天末对病变体征进行评价。明显有效:下降三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75%;中度有效:下降俩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50%;轻度有效:下降一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25%;无效:病变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二 结果

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后,60例鹅口疮患者病变体征好转,情况统计如下:口腔粘膜充血水肿60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9例,轻度有效9例,无效2例,好转率96.67%。散在的凝乳状斑点60例,明显有效50例,中度有效5例,轻度有效5例,无效0例,好转率100%。白色片状假膜49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6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7.96%。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30例,明显有效26例,中度有效1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6.67%。

三 讨论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所谓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真菌,它可以侵犯人体的多个部位。在正常人体中白色念珠菌的含量极少,一般不会引发疾病,但当人的免疫力低下或失去免疫力时,失去对该致病菌制约作用,它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婴幼儿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病症,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口腔内菌群受外界环境或抗性素类药物刺激时,很容易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产生鹅口疮。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口底、软腭、颊、舌等处多见。婴幼儿鹅口疮发病初期,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块,而这些白色的斑块不易用纱布或棉签擦掉。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宝宝在进食时会有痛苦的表情,严重时痛感表现更加明显,啼哭不止,哺乳困难,甚至一些宝宝的体温还会轻度上升。鹅口疮还会扩散至牙龈、扁桃体、咽部、食道等位置,会使宝宝吞咽困难,并发各类支气管或肺部疾病,更为严重的可致败血症。其实,鹅口疮并非什么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只要在发病初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家长如发现宝宝有类似鹅口疮的初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恶化,“亡羊补牢”。

婴幼儿感染鹅口疮的原因:(1)在给宝宝喂奶时,很容易出现溢奶现象,此时家长用纱布蘸水去擦宝宝的口颊内或舌上残留的奶块,很容易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导致感染;(2)婴幼儿的免疫抵抗力弱,同时口腔自洁能力差,很容易使潜伏于口腔内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3)口腔内的生物菌群有10多种,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受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刺激,菌群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革兰阴性和能合成维成素B族的细菌生长受阻,而白色念珠菌则活跃起来;(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如果婴幼儿口腔pH长期低于正常水平,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必须引起重视的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感染,再想办法去补救,就会使治疗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应时常监测婴幼儿的口腔PH值,一旦低于正常水平就应当引起重视,以防此环境下促使白色念珠菌滋生。作者对60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观察,认为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治疗鹅口疮效果非常明显。原因在于碳酸氢钠呈弱碱性,可溶解粘蛋白,清除有机物,还可改变微生物地酸性环境而抑菌。同时,应注意碳酸氢钠不宜食用,容易使患儿产生代谢性碱中毒,作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试口腔,吸收量轻微,不会产生碱中毒现象。实验的好转率为96.67%,虽然结果喜人,但仍然不是100%,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和最佳有效浓度仍待进一步研究。此法优点在于用药简便经济,易于观察疗效,适用农村群众,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婴幼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仍非常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预防用药,甚至有少数既无治疗也无预防指征的用药。因此,严格掌握指征,减少和避免无指征及多联合用药,规范使用抗生素是每个儿科医生抗感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维恒.孩子得了鹅口疮怎么办[J].中华养生保健,2011,(03).

[2] 庞雪晶,江茹,蔡绍富.婴儿鹅口疮145例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3,(04).

[3] 口咽部鹅口疮与多种微生物有关[J].中国社区医师,1986,(04).

[4] 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6,(06).

[5] 郑肇敏,张雪岚,周坤,刘瑞英.碳酸氢钠清洗口腔预防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5,(09).

[6] 陈进文,陈幻,何芳,宁成诚,王振稳,庞秋华. 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口腔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01).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3

婴幼儿发生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而婴幼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源自

>> “奶瓶龋齿”不要来! 小儿乳牙龋齿要不要拔? 360°全面呵护宝宝的小乳牙 预防乳牙龋齿要趁早 晦暗面色不要来 成人病不要来 夏季,腹泻不要来 冬天不要来 新衣病,不要来 不服不要来辩 乳牙不要轻易拔 细心呵护宝宝的乳牙 如何呵护宝宝的乳牙 乳牙龋齿:及时治疗+清洁口腔 预防乳牙龋齿的方法探索 儿童乳牙龋齿也得治! 乳牙龋齿的危害及预防 乳牙保卫战之“奶瓶龋齿” 乳牙龋齿的惑与祸 婴幼儿乳牙龋齿的防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呵护小乳牙 龋齿不要来 呵护小乳牙 龋齿不要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思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婴幼儿也会有龋齿

婴幼儿发生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而婴幼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源自母亲或其他看护人。如果婴幼儿出现早期龋齿不但可以破坏乳牙的结构,影响咀嚼和进食,造成营养不良乃至影响全身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颌骨发育。严重的龋齿还会影响乳牙下面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导致恒牙排列不齐。尤其是患有严重的龋齿时,变形链球菌可以进入血液中,影响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因此,龋齿以及龋齿所造成的后果,不但有损婴幼儿的健康和容貌,而且还会影响其语言的发育,这些严重的后果往往还会在孩子懂事后影响他的心理发育。因此,预防婴幼儿龋齿,是每个家长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新生儿就要口腔清洁

宝宝出生后就要开始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尤其是舌面,更需要进行清洁护理。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小婴儿的舌面有一层薄薄的舌苔,舌体黏膜上不同形态的舌凸起,其中丝状细而长,呈白色丝绒状,遍布舌体表面,由于其浅层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并和食物残渣、唾液、细菌、渗出白细胞共同附着在舌黏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其中各种繁殖旺盛的细菌是构成舌苔的主要成分。咀嚼食物伴有吞咽活动,对舌有摩擦作用,促使舌苔脱落清除。但是小宝宝的唾液腺不发达、分泌量极少、口腔较干燥,而且以流食(母乳或配方奶)为主,直接吞咽,还不会咀嚼,舌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所以自洁能力很弱。反流的奶液或者滞留在口腔中的奶液沉着或吸附在舌表面,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最好培养皿。这些细菌包括致病菌,不但可以寄生在口腔内,也可以随着吞咽动作直接进入胃肠。当宝宝发热、营养不良或者微量元素缺乏的时候,抵抗力下降,就可以引发感染性疾病。

因此,宝宝出生后就需要做口腔清洁护理。每天早晚2次(清晨醒后以及晚上临睡前),可以使用指刷或者消毒好的纱布缠在大人洗干净的食指上,蘸着清水轻轻擦拭口腔的舌面、牙龈以及两颊黏膜。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护理,以后家长再给其刷牙就不会拒绝和抗拒了。 宝宝出牙后要注意日常护理

宝宝出生后,要用消毒好的棉签,蘸着清水在每天早晨和临睡前分别给宝宝擦拭口腔的牙龈、颊部和舌面,一方面起到按摩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清洁口腔。需要知道的是,舌苔也是大量细菌的滋生地。

宝宝出牙后,更要注意口腔的清洁护理。每次喂完奶后,一定要再喂少许白开水,其目的是清洗口腔和牙齿。因为残留在宝宝口腔里的配方奶粉和甜食中的糖类会被细菌分解产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

在宝宝牙齿萌出后,家长还需注意以下细节:

绝不允许宝宝躺着吃奶。要开始让宝宝使用鸭嘴杯练习喝水,可以为以后早日戒掉奶瓶喂养做好准备。同时,这样做还能很好地避免出现牙齿反咬合、颌骨发育异常以及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良影响。

宝宝进食的用具要专人专用,严禁与大人合用同一套进食餐具,防止成人的口腔细菌传给孩子。尤其到了1岁以后宝宝就可以吃大人的饭菜了,这时有的家长就禁不住拿自己的筷子、饭碗或杯子让宝宝尝一点儿。这种行为应该坚决禁止,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大人口腔里的细菌很容易传到宝宝的口腔中,这是儿童口腔科医生一再告诫的。

家长每天要用手指缠上消好毒的湿润纱布,轻轻按摩宝宝的牙齿、牙龈和舌面,帮助宝宝进行口腔和牙齿的清洁护理。记得每日一次。

禁止嘴对嘴地亲吻宝宝。

家中的大人也要注意口腔卫生。尽量做到定期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发现有龋齿及时处理。日常生活中,大人也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像糖、饼干、膨化食品、蛋糕、面包、绵软过细的糯米团、冷饮这类的零食坚决不能给宝宝吃。这些食品含糖量高、食品添加剂多,又有反式脂肪酸,不但会影响正餐并对健康无利,而且很容易损害宝宝的牙齿。

贴心提示:宝宝牙具如何选择

儿童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可以从消毒好的纱布到指刷,1岁以后使用像狼牙棒一样的软胶牙刷,1岁半就开始使用这个年龄段的专用牙刷。近来,一些口腔科医生建议宝宝只要出牙就可以使用相应年龄段的牙刷了。美国牙科协会最新研究显示,除高氟地区,3岁内的宝宝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但只是在牙刷上涂上薄薄的一层,并且需要家长帮助刷牙和监管牙膏用量,尽量避免宝宝吞噬牙膏。3~6岁可以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因此,美国儿童牙医建议,当孩子出第一颗牙齿时就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且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

要经常使用牙线为孩子清洁牙齿间隙,因为按现在儿童口腔医生的观点,应该天天使用牙线。用完的牙刷和口杯都要进行消毒(臭氧消毒),因为潮湿的牙刷最容易滋长细菌。另外,牙刷一般2~3个月就要换一把。

Tips:3个护牙要点

一位牙医曾说:“不要嫌麻烦,帮助孩子刷牙最好到上学,否则孩子自己没刷掉的食物残渣会生成龋齿。”

每次饭后都让孩子喝几口清水清洗口腔中的残渣,晚饭后坚决不再给孩子吃任何食品。建议家长最好每间隔3~4个月给孩子做一次牙科保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做不到,也要保证每年一次牙齿保健检查。

关于宝宝出牙的2个问题

Q:如何缓解宝宝的出牙不适?

出牙前,宝宝的口水会突然增多,常常浸湿了衣服。为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宝宝有时会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或者啃咬东西,咬自己的手,咬妈妈的,喜欢咬嚼冰冷的东西,什么东西都拿来放到嘴里啃咬一下,以减轻牙床的疼痛。在出牙过程中,尤其是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因为疼痛和不舒服,宝宝会变得烦躁、易怒,拒绝进食。为了减轻或缓解牙萌出的胀感和疼痛,有的宝宝会出现拉、抓自己的耳朵或频繁拍打自己脸颊的现象,这是因为牙床的疼痛可能沿着神经传到耳朵及颚部所致。有的宝宝还可能出现低热,如查看宝宝的口腔可以发现局部牙龈发白或者轻微充血红肿。因此,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在大人的看护下,把凉一点儿的香蕉、胡萝卜、苹果,还有消过毒的、凹凸不平的牙胶或磨牙棒等让宝宝啃咬。此时选择合适的牙胶或者磨牙棒(需要注意磨牙棒必须坚硬,不容易掉渣)给孩子啃咬就很有必要了。牙胶还可以作为早教和安抚工具使用,有助于宝宝发育,满足了宝宝的口欲并获得情感上的安慰。

如果孩子牙龈部位出现萌出性血肿(牙齿长出部位充血肿大),应及时请口腔科医生诊治,防止破溃继发感染。

Q:出牙顺序不对会影响牙齿发育吗?

牙齿萌出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乳牙萌出是有一定的时间的。正常的宝宝6~8个月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但是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上宝宝1岁左右出牙仍视为正常生理范围。乳牙都是左右成对萌出。

一般乳牙萌出的平均年龄和顺序(一般下牙稍早)如下:

下中切牙4~17个月,上切牙5~15个月,下侧牙6~27个月,上侧牙6~21个月,下尖牙8~27个月,上尖牙8~29个月,下第一乳磨牙8~27个月,上第一乳磨牙8~28个月,下第二乳磨牙8~34个月,上第二乳磨牙8~34个月。牙齿萌出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只要在以上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乳牙萌出是有一定顺序的,一般顺序为:下颌中切牙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侧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下颌乳尖牙上颌乳尖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牙齿萌出顺序也存在个体差异,如出牙顺序不对属于正常变异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乳尖牙的萌出在第一乳磨牙萌出的后面,这是正常的,不能视为异常。但是由于萌出的顺序与牙齿排列有密切关系,所以它比萌出时间更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萌出顺序紊乱,可能会导致牙齿排列不齐或者错颌。你孩子的情况应当属于正常变异现象,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要有顾虑。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4

【关键词】 小儿肺炎;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35

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指各种不同病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炎症。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发病率高,起病急,病情较重,病情变化较快,严重威胁了小儿的身体健康。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小儿肺炎的治愈率,缩短病程。现总结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对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2011年10月-12月收治肺炎患儿556例。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胸部X线见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其中男392例,女164例,年龄1个月~3岁365例,3岁~12岁191例。

2 护理措施

2.1 防止病室干燥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维持病室正常湿度,保持室内安静以利于患儿休息。

2.2 嘱患儿家属使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为半卧位,利于呼吸,平卧位时垫高颈肩部,经常交换,婴幼儿易多怀抱,以减轻肺淤血,防止肺不张。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引起不安和出汗;内衣应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舒适,以利于休息。各种操作处置应集中进行,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剧烈哭闹,减少其耗氧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缺乏肺弹力组织,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清除能力弱,易感染使痰液阻塞呼吸道,影响治疗,因此,保护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首先观察呼吸道分泌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若痰液较粘稠,会阻塞呼吸道,可给予沐舒坦7.5~15 mg加生理盐水2 ml空气压缩器雾化或氧气驱动雾化(氧流量为4~6 L/min)吸入,2~4次/d,使药物达到气管、肺部及细支气管,痰液变稀薄利于咳出。如果患儿面色发灰、口周发绀、呼吸困难、即给予拍背、吸痰、吸氧,缓解后再继续雾化。排痰前给予空气压缩器雾化、引流、肺部叩击。根据重力作用的原理,通过改变的方法,促使肺部分泌物从小气管向大气管引流,下叶分泌物多时,采取俯卧位,床头放低30°,上叶分泌物多引流采取卧位或侧位,左侧分泌物多,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采取左侧卧位。肺部叩击时,用手指或五指并拢空心掌,叩击前胸、腋下、肩胛、肩胛下左右共8个部位,叩击速度为100~200 次/min,每个部位叩击6~7次,总时间不超过10 min,吸氧患儿叩击前适当提高氧浓度10%~15%。年龄较大患儿可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婴幼儿给予电动吸引器吸痰。吸痰时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调节好吸引器压力,以能够吸出分泌物的负压为合适,以免损伤黏膜。先吸口腔,换管后再吸鼻腔。每次从吸引管放入、吸引至退出鼻或口腔的总时间

2.4 吸氧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变化,出现面色青灰、口周发绀、气促、呼吸困难加重,即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1 L/min,缺氧明显易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 L/min,氧浓度不超过40%。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是否通畅,观察缺氧症状是否改善。长期吸氧患儿应每日更换鼻导管和湿化瓶,及时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鼻痂。

2.5 体温的护理 婴幼儿体温变化快,应定时测体温。嘱其家长衣被不易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引起体温升高。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擦浴时室温控制在27 ℃左右,关闭门窗,以免受凉。及时更换被汗液侵湿的衣被。高热患儿每2 h测体温1次,体温超过38.5 ℃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高热惊厥。退热处理后30 min~1 h复测体温。如有虚脱及给予保暖,饮热水,严重者给予补液,注意严格控制滴速,避免滴速过快引起心力衰竭。鼓励患儿多饮水。

2.6 口腔护理 发热咳喘患儿口腔唾液腺分泌减少,水流失过多,口腔内食物残渣易发酵,细菌繁殖;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易引起菌群失调,引起口腔内细菌、真菌感染,发生口腔溃疡。可用0.9%生理盐水棉签擦口腔,2次/d。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糖皮质激素,易诱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用此药的患儿,可用0.9%生理盐水加捻成沫状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甘油涂擦口腔。年长患儿可嘱其晨起、餐后、睡前漱口。

2.7 饮食的护理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以免因咳嗽引呕吐。小婴儿哺喂时,每次哺喂需将头部抬起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鼓励患儿多以水,使呼吸道黏膜湿润,以利于痰液排出。

2.8 输液的护理 笔者所在医院为了减少患儿痛苦,方便于患儿病情变化时及时用药,采用BD公司生产的第四代静脉留置针输液。输液前后分别用0.9%的灭菌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及静脉炎的发生。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保持液体匀速地入,以免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9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9.1 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呼吸加快>60次/min,婴儿心率>180次/min,幼儿心率>160次/min,心音低钝、奔马律、肝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吸氧、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心电监护仪,做好抢救工作的准备。

2.9.2 如果患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提示是肺水肿的表现,应急给予20%~30%乙醇湿化氧气吸入,每次吸入不超过20 min。

2.9.3 如果患儿出现激烈咳嗽,提示病情加重。呼吸困难、胸痛、面色青紫,患侧呼吸运动受限等,提示可能并发了脓胸或脓气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

2.10 心理护理 对患儿态度要亲切和蔼,多关心体贴患儿,多与患儿接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每次操作前要与家长及患儿做好解释工作,及时消除家长的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治愈469例,好转86例,要求转院1例。

4 讨论

对病室环境的改善,如定时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湿度温度,可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减少患儿肺部的反复感染。物理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小儿肺炎除了使用药物治疗外相当重要的物理治疗,对婴幼儿肺炎有效的稀释、排出痰液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大大减轻病情,缩短疗程。正确的指导患儿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强患儿免疫力,有助于患儿康复。正确的哺乳方法可以减少呛咳引起不免的病情加重。定时测体温,可了解患儿的病情,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清洁口腔,可有效避免口腔溃疡,减少患儿痛苦。婴幼儿肺炎患儿,输液时严格控制静脉点滴速度,可避免肺水肿、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心理护理,与患儿多接触、沟通,可减轻患儿对医院和护理治疗时的恐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5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

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十分必要。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房间,病房门把手、床头柜以及患儿的玩具,口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30—60min。医生护士诊断护理每位患儿后,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的床单元,病房物品,儿童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 发热护理

体温在38.5℃以下者给予散热,多和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者,应适当降温。降温的方法有:①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②口服百服宁口服液,并鼓励患儿多饮水,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和水和氯醛灌肠等。

3 口腔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者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思密达或锡类散涂擦,以消炎止疼保护口腔粘膜促进溃疡愈合。

4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要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婴幼儿禁止使用尿不湿,可选择柔软舒适的棉织品尿布,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可予以0.25%炉甘石洗剂,若手足部疱疹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1%甲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5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泡疹溃疡,胃口差,口腔疼痛,不愿进食,应配以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禁食生冷辛辣咸等食物以免刺激破溃口腔粘膜。

6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多是独生子女,加上曾有死亡病例报道,患儿家长比较紧张和恐慌,医护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以得到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由于患儿处于陌生且被隔离的状态境,以及疾病带来的疼痛,容易恐惧焦躁和烦哭不止。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爱护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7 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

7.1观察体温变化,包括入院时,降温处理后。

7.2神智情况:观察是否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7.3呼吸系统: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是否口唇紫绀,是否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及肺部罗音。

7.4神经系统: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头痛,呕吐,抽搐,肌张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

7.5循环系统:观察是否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肝肿大,血压升高或降低。

如出现以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出相应的处理。

8预防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6

【关键词】婴幼儿;辅食添加;生长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2-02

婴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为今后的健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婴幼儿时期掌握婴儿身体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在婴儿时期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就慢慢跟不上了,此时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增加一些食品来增加孩子的营养素,但是这个过程不可着急,营养的摄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对食品进行甄别,因为不是所有的营养食品都是适合婴幼儿的,进行营养的摄入,要讲究平衡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孩子身体的不适,为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的发展埋下祸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及我国的《婴幼儿喂养策略》提到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1090万死亡的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因此科学喂养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营养不良率的关键要素。笔者对辅食添加的时间、原则等对婴幼儿饮食结构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对临床护理人员及看护人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提供参考和建议。

1婴幼儿及辅食的相关定义

婴儿:指所有小于12个月的儿童;幼儿:1-3岁的儿童。

辅食:辅食添加(或者断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含有营养素,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营养的物质。具有营养价值的无论是固态或者液态的都可以作为婴幼儿的辅食营养品,在进行辅食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食物的渐变性,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吸收问题,一步一步来,完成过度再进行食物的跟进。

2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消化系统也逐渐成熟,胃容量随之增加,4-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出,口腔有咬切、咀嚼、吞吐非液体食物的能力,神经肌肉协调不断发育;这个阶段是婴幼儿味觉的重要时期,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练习吞咽,此时培养孩子的吞咽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此时对婴儿提供了各种味觉的食物,我们就可以慢慢培养他完善的味觉系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我们就要靠一些营养素来补充了,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使婴幼儿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以母乳喂养为主,改变为以辅食为主。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在3、4个月对婴儿进行辅食的使用,婴儿的身体素质和正常的人员相比素质会下降,发生腹泻的概率也是高于食物母乳的概率,这种是因为母乳是天然的,无污染的,有着丰富的营养,并且有抗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进行辅食,切不可偷懒过早地对孩子使用这个物质。

而在6月后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由于嗅觉、味觉和咀嚼功能的发育锻炼受到影响,可发现随其年龄的增长,幼儿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挑食厌食,只喜好某些食物,对其余的食物产生厌恶,甚至恶心。在我院儿保门诊中有35%幼儿对主食(谷类、淀粉类、禽肉类、蔬菜类等)不敏感,只喜好乳制品类食物,尤其对乳制品饮料感兴趣。每日乳制品摄入量可达到800-1200ml。这类幼儿虽其每日蛋白摄入量达标,但由于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反而加重了幼儿胃肠道负担,消化不良、积食、吸收等问题接踵而来。而有30%幼儿对食物的软硬度表现出一定的喜好,由于婴幼儿期添加辅食过晚或者食物软硬度过渡性不好,在幼儿期出现了对成人食物的拒绝,只喜欢流质及半流质类食物。这类幼儿往往在家中身体情况表现的很好,可一旦进入幼儿机构后就出现某些消化系统类疾病。因此从4-6个月龄时合理有序地添加乳类、淀粉类、水果和蛋类等辅助食品对儿童饮食结构及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5]。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尝试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早晚要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食欲好坏而定,每个婴儿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宜机械地硬性规定。

3辅食添加原则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给婴儿选择的食物应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产生过敏。因4-6个月龄的婴儿体内储存铁消耗已尽,选择食物还应给婴儿补充铁。首先添加的是淀粉类主食,特别是含强化铁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块茎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营养。随之逐渐引入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等。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乳类仍为婴儿基础食物。6-8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不应低于总能量的2/3(约250kJ/kg),10-12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仍不应低于总能量的1/2(188-209kJ/kg)。婴儿接受食物有一习惯过程,应由少到多,从l勺、2勺、多勺到一餐,一种到多种。如蔬菜添加,即适应第1种蔬菜后几天后再引人第2种蔬菜,每种3-7d。这样既可发现婴儿过敏的食物,又可刺激味觉发育,使婴儿有尝试,习惯不同食物味道的机会。在辅食添加中,喂养人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婴幼儿常常表现出对熟悉事物(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新口感恐惧拒绝,即使进食后,部分小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对某一新食物拒绝2-3次后,喂养人误认为婴儿是“不爱吃”、“不能吃”、“不会吃”,从而停止辅食添加。这样就剥夺婴儿吃这种辅食的权利,婴儿也失去了学习进食新鲜食物的机会[3]。研究表明:90%的婴儿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另外10%的婴儿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经反复多次(10-15次)的喂养,最终也接受每一种新食物。因此喂养人应正确对待婴儿“厌新”问题,耐心反复多次地喂养,就会改变婴儿恐惧新食物的心理。同时食物的添加应注意由细到粗的过渡,即泥、茸状(半固体食物)、碎沫、成人食品(固体食物);6个月的婴儿出现将固体食物向后送达咽部的功能,且婴儿开始出牙,消化系统能分泌较多消化酶,肾功能逐渐成熟,此时,应适时给予婴儿固体食物,这是人类吞咽固体食物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6个月迟迟不喂固体食物,这一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婴儿吞咽固体食物的功能会下降。因此7-8月龄后应将食物做成“指状”或“条状”,便于婴儿抓、握到口中,促进婴儿咀嚼吞咽功能发育,也有利于牙齿发育。防止日后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6]。若在此期的辅食添加过程中辅食品种单一化、流质化、重口味化,对幼儿口腔发育及饮食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口腔发育不良,小儿表现为咬—嚼一吞咽的不协调,进而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食物,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使得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儿童厌食的主要影响因素。到12个月左右,幼儿口腔的下颌运动产生了食物在口腔内的转动,这对磨咬纤维性食物和感觉食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婴幼儿期尤其是出生后12个月,应根据他们的发育状况,逐步改变食物性状和摄食方式。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婴幼儿身体的负担,造成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对其健康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4改善辅食添加的建议

目前母乳喂养已有广泛的知晓度,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虽然能从一定层面上得到推广,由于认识不到位常出现辅食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且种类少、质量差、添加顺序及性状过渡等问题,使得婴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儿良好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饮食指导应起着积极的作用。建议定期对婴幼儿喂养及看护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指导婴幼儿喂养和辅食添加,提高看护人员的营养知识,进而提高婴幼儿的喂养能力,通过喂养及看护人员与儿科医务人员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使婴幼儿的辅食品种更加丰富,添加时间趋于合理,婴幼儿摄取的营养更均衡。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婴幼儿饮食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王燕婴幼儿喂养习惯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89-190

[2]汪罡传,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3

[3]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姜桅,冉隆容,等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知识及喂养行为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5(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