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重点范例6篇

婴幼儿保健重点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1

[关键词] 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骤

1.1 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 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 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 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 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 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 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 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 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 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 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 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 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 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 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 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 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 结果

3.1 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 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 讨论

4.1 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2

【关键词】营养不良、婴幼儿、社区护理干预

婴幼儿期作为人一生中身体、头脑发育最为迅速和旺盛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不仅会对智力和健康造成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后代[1]。所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对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与其父母的饮食习惯、营养态度、文化程度以及营养知识等有关。因此,社区儿保部门在对本社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改善上,效果显著,先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社区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体检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0-36个月,平均年龄为(14.5±5.6)月,在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有87例在临床诊断上为中度营养不良,有6例在临床诊断上位重度营养不良。

1.2方法

1.2.1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有效评估方法

在对社区婴幼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时,主要将体重和身高作为判断标准,在进行具体测量时,运用统一的体重计、身高计以及量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2病例分组

在本组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87例为中度营养不良,6例为重度营养不良,在进行病例分组时,主要采取随机形式将87例中度营养不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1例,实验组56例,而6例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则被全部划入实验组。

1.2.3干预护理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

在对社区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护理干预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查喂养现状。在对本社区的婴幼儿喂养现状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饮食习惯”和“基本情况”两部分内容,全面了解婴幼儿的喂养现状、父母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等;(2)在社区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两组婴幼儿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派发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婴幼儿喂养知识,提高家长的婴幼儿喂养水平;(3)对照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部门应该定期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基础保健;(3)实验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在对实验组婴幼儿进行基础护理保健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问卷调查找出的问题,将婴幼儿家长可能存在的喂养误区、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喂养态度等找出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正确指导家长对家庭饮食环境进行改善、合理安排营养膳食;引导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进食特点,尤其需要掌握喂养固体食物、糊状食物的技巧;指导家长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变化,根据婴幼儿的成长需要,添加相应地辅食。在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之后,儿保门诊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月对家长进行回访一次,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指导家长不断改进。

1.2.4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在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干预效果作出正确地评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1)评价内容和时间。干预后,对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三个月一次的回访调查,分别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及时了解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具体改善状况;(2)干预效果基本判断标准。在测量出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之后,要参照WHO的标准值进行有效判断,分为:有效(包括好转、痊愈)和无效(包括加重、不变)。

1.2.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相比较过去而言,我国婴幼儿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改善明显,但是,从当前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健康营养知识,存在比较多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以及喂养态度,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2],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在本次研究中,对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的家长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婴幼儿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不重视营养搭配。如果家长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婴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求,及时对营养膳食进行改善,添加正确辅食,就可以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现状[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基本情况相似,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对照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只给予了基本护理保健,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在给予基本护理保健的同时,儿保门诊部门还对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分析,找出喂养误区和不正确喂养行为与态度,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这一现状,对其进行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有效改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江丽.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5):353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3

【关键词】 婴幼儿;贫血;监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18-01

贫血是儿童期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婴幼儿阶段发病率高,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是卫生部重点防治的儿童四大疾病之一[1]。婴幼儿贫血可影响体格发育和免疫功能,并续发其他疾病。所以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选择在我院体检的430名婴幼儿进行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导致缺铁性贫血原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体检和系统管理的430名婴幼儿,其中男240名,女190名。6个月-1岁健康婴幼儿250名,1-2岁年龄组180名。

12 系统管理方法 接受系统管理的婴幼儿,按照《广西儿童保健手册》要求,分别在3、6、9月、1岁、1岁半、2岁时接受健康体检。

13 血红蛋白浓度检测 分别在儿童3、9月及1岁半检查时,采集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液,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按照儿科学规定的诊断标准,0-2岁Hb

14 辅食添加调查 询问家长给婴儿添加蛋黄、米糊、菜泥、肝泥、鱼泥、肉泥等辅食的月龄。在4-6个月添加上述食品为辅食添加及时。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所选对象贫血检出结果 6个月-1岁婴儿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1-2岁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2岁男女婴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岁男婴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1岁-2岁男婴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婴幼儿体内铁的来源有两个[2]:通过进食摄入食物中的铁,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内源铁。1岁内婴儿由于咀嚼和消化功能还不完善,饮食较单纯,人乳和牛乳含铁量低,铁的摄入相对不足,易发生缺铁,成为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此外,婴幼儿脑发育对缺铁尤其敏感,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脑发育的影响不能纠正[3],所以正确有效添加辅食,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极其重要。

本文结果显示,及时添加辅食儿童的贫血检出率显著低于未及时添加辅食儿童,说明及时添加辅食能够降低缺血性贫血发生率。婴儿出生时肝脏储备的铁在出生后 6 个月左右基本耗尽,需要通过添加辅食来获取铁,可摄入含铁质较多的蛋黄、动物血、鱼肝油等,如果机体储存的铁不足就容易导致贫血[4]。合理添加辅食是防治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做好家庭和儿童集体机构的营养知识指导,正确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摒弃不合理膳食习惯,保持膳食平衡,要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供给充分,有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5]。因此,4 个月婴儿应开始添加蛋黄、米粉、果汁、菜泥,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肝泥和肉泥。

研究表明,铁缺乏除了能够导致缺铁性贫血外,同时对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也造成伤害,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综上所述,6 个月-1 岁的婴幼儿容易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做好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工作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王新利婴儿期营养性贫血多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3(1):112-113

[2] 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12

[3] 李延玉,婴幼儿铁缺乏时对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3):202-203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4

一、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

不少家长对“现代的三维健康观”理解偏颇,将幼儿健康简单局限为生理健康,尤其看重幼儿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幼儿园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等,没有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家长和教师比较偏重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较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等更是关注不足。

(二)忽略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从主观上将幼儿的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幼儿园,忽视家庭作为第一环境的教育与影响作用。有的幼儿园只关注园内的教育,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如何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调查发现,家长普遍缺乏基本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也很落后,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或者专业心理医生的职责。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社会教育、德育工作代替了,把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片面地归为思想品德问题等,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指导,家长对提到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普遍感到一筹莫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家庭是婴幼儿来到人世间的第一生活环境,也是伴随他们终生成长的特殊环境。因此,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融合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在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养育行为,适度调整并构建科学的亲子关系。通过多方努力使婴幼儿保持积极情绪,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实现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环境渗透———提供适合婴幼儿需要的物质条件

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须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到家庭中的环境条件,首先装修要适当,避免“成人化”和“贵族化”。一方面,应考虑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防止“成人化”。要求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造型等,营造遐想、天真、烂漫的氛围,以激发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引起轻松愉悦的感受。要给他们提供拼、插、撕、搭等自作和探索的材料,便于自主选择游戏,不能画地为牢地限制婴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家庭条件,防止片面追求“贵族化”。豪华的装饰并不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反,虽然家庭居住条件有限、生活简朴,但父母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因陋就简“挤出”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留出一个墙角或是腾出一个抽屉,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好好珍藏、仔细保管,甚至在客厅或阳台划出一角,作为孩子展示自己作品的“展览区”。这对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婴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家长考虑到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有限,注重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创设一定的便利条件,布置合理、简洁大方、清洁卫生。这样不仅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以锻炼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体验到“劳动”的喜悦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为幼儿选购玩具时,除了要符合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应有良好的作用。玩具在外形和功能上要能够吸引幼儿,引起幼儿良好的感知觉和情绪情感,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的兴趣和愿望。那些带有恐怖色彩、易引起感知觉不适以及具有迷信、色情意味的玩具,不宜给婴幼儿使用。

(二)营造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家庭精神环境

与相对显性的物质环境相比,家庭的精神氛围对婴幼儿的成长影响更加深刻而长远。一般来说,亲子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父母是否理解、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能否与孩子推心置腹地沟通交流,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满足婴幼儿成长的特殊心理需要。依恋是人类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婴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出生后5个月~6个月至9个月~10个月明显表现出来,在1.5岁~2.5岁时达到高峰。对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来讲,特别需要父母给予充分的和照顾,多抱孩子、多陪孩子,为其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避免孩子恐惧和焦虑情绪状态的出现。要为婴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父母作为婴幼儿的重要模仿对象,自身的言行对他们的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面对婴幼儿时应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将烦恼和忧虑等消极情绪置于一边,饱含激情地生活,努力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感染孩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形成一种乐观活泼、积极向上、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婴幼儿逐步学会宽容别人、悦纳自己,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这些恰好是婴幼儿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养成教育———坚持科学的教养观念

要尊重、理解、关爱幼儿。长期以来,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独断专制型———“严”得过头,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被认为无独立人格、不存在个人意志,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处理方法简单粗暴。另一极端则是溺爱迁就型———“爱”得过分,把子女当“小祖宗”、“小皇帝”,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两种关系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当我们把无私的爱赋予孩子时,一定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否则这种关爱就成了溺爱和放纵。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1〕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特殊环境,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进餐、排泄等生活习惯,这是孩子适应将来生活的必修课。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能力大小。婴幼儿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既要为他们的现实发展负责,又要有助于拓展经验和视野,更要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此外,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出牙时间的早晚、动作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可能不完全一致。要学会欣赏幼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及时发现。合格的父母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不必过多采取物质奖励,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同样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四)引领成长———给予婴幼儿共同指导与引领

父母要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家庭教育要走出“提前传授书本知识”、“只看重考试成绩”的狭隘境地。现代父母应该把家庭当作培养孩子情感、意志、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为孩子的童年幸福和终生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在提倡“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勇于进取,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接受锻炼,这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全家人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为幼儿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家庭中要有意识为孩子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和条件,主动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共玩同乐的亲密伙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尤其是父亲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和个性特点,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父子或父女游戏更有助于孩子果敢独立、自信坚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

(五)同伴学习———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5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6

通知要求,要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遴选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高质量的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引导基层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参观学习;要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紧密联系十八大报告中的重大部署,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要深入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开展专业实践;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领导,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焦新)教育部在14个地区启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并对试点任务、内容和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知指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部署和“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充分整合公共教育、卫生和社区资源,努力构建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要以发展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为目标,落实政府在早期教育中的规划、投入和监管等方面责任,重点在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服务模式和内涵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通知提出了6个方面的试点内容。一是明确管理体制。要求试点地区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工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分工,切实把0~3岁早期教育指导纳入公共卫生和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合理配置资源。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促进婴幼儿在健康、情绪与社会性、语言、智力等方面协调发展。三是培养培训师资。依托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医学专业,研究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课程、培养模式、从业资格与专业素质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四是加强规范管理。探索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的准入、从业人员管理、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五是合理分担成本。坚持公益性普惠性,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家长合理分担成本的早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六是促进内涵发展。积极开展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研究开发婴幼儿喂养、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以及情绪与社会性、语言、智力等方面教育的具体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