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例6篇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1

依恋是儿童与养育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神情的感情联结,是婴儿与母亲在相互行为交往和感情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幼儿喂养过程是一个母婴建立情感联系、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的过程[2]。喂养时母子肌肤之间的亲密接触、微笑的脸、温柔的爱抚、对视使婴儿在生理、心理上均得到满足[3]。喂养者的亲密接触和精心照管,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和建立起依恋关系,在这基础上,进而发展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如不能满足婴儿对母亲爱抚及亲密接触的渴求,会使孩子学习和沟通机会受到限制,接触各种信息和刺激的机会也相对减少,不可避免的影响孩子活动和探索的兴趣,各种技能发展也会迟缓。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婴幼儿表现出反应淡漠、消极或情绪不稳定[4]。因此,缺乏和忽略这种早期关系和早期经验,有可能导致胆小恐惧、焦虑、呆板迟钝、孤僻不合群、好哭闹、人际交往障碍等。

2 饮食行为与人格的形成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正常发育与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亲情满足、行为发育和安全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5]。出生后至1岁左右为口腔期。此时婴儿的心理本能或驱力主要集中在口腔部位,通过吸 吮、咀嚼来获得心理满足。口腔期又分为两个亚期,0~8个月为“前口腔期”,嘴唇和舌为动欲带,婴儿通过吸吮和吞咽活动来获得心理满足。8个月~1岁左右为“后口腔期”,主要动欲带为牙、牙龈和咽部,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和吞食活动中获得满足。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相应阶段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儿童人格的发展受挫,出现固着或倒退的情况,在成年后表现出人格的异常。典型的口腔型人格特征包括苛求、无耐心、羡慕、贪婪、嫉妒、狂怒、压抑、不信任、悲观等。

3 饮食行为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的认知发生发展过程是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构建、不断改进的过程[6]。触觉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其认知活动和依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婴儿可以由口腔触觉建立条件反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有研究报道[7],1个月的婴儿已能凭借口腔触觉辨别不同软硬度的乳头,4个月的婴儿则能同时辨别不同形状和软硬程度的乳头,而8~9个月婴儿对新事物用口腔活动进行探索要比用观看、用手探索的频率高。换奶期及时添加泥状食物是锻炼和促进咀嚼、吞咽功能发育的适宜刺激。咀嚼功能发育完善对语言能力(如构音、音词、短句)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发展了嗅觉、味觉、触觉、温度、压力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既受基因等内在因素的调控,又受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8,9]。正是婴儿的不断感知和运动,才刺激了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提高智力[10]。

4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心理发育

应在重视婴幼儿营养需要的基础上,适合其神经系统等功能发育和心理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积极的喂养关系。婴幼儿进食行为的发展受感觉运动功能、神经成熟、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交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以亲子关系影响最大。亲密和谐的亲子喂养关系是喂养成功的关键;而紧张冲突的亲子关系则常为喂养困难、饮食行为偏异的诱因。因此,家长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不但要合理搭配婴幼儿膳食营养,也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Pinellij,Saigal S,Atkinson SA.Effect of breast-milk consumption on neurodevelopment outcomes at 6 and 12 months of age in VLBW infants.Adv Nepnatal Care,2003,3:76-87.

2 Rao MR,Hediger ML,Levine RJ,et al.Effect of breast feeding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infants born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Acta Paediatr,2002,91:267-274.

3 徐海青,熊忠贵,周爱琴,等.喂养方式与婴儿智能、运动发育的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71-72.

4 Thompson RA,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years of life.Future Child,2001,11(1):22.

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03-115.

6 樊利春,张静.早期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67-768.

7 闵丽华,杨俊华,尹琼英,等.新生儿吸乳行为对母亲的影响研究.现代护理,2006,12(1):11-12.

8 Pascura R,Figueroa H.Effect of preweaning sensoringotor stimulation on behavioral and neuronal development in motor and visual of the rat.Biol Neonate,1996,69:399-404.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2

婴幼儿是龋齿高发危险人群。根据我国最新的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城市和农村中婴幼儿龋齿发病率平均为19.2%。其中,相比之下,城市中婴幼儿龋齿发病率高于农村。因此,做好龋齿的防与治是婴幼儿保健的重要内容。

龋齿的发生原因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龋齿的发生原因只有三个,即唾液变形链球菌、牙齿钙化有缺陷以及经常吃产生酸的饮食。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个因素是如何集中在孩子口腔中的。婴幼儿口中引起龋齿的链球菌一般来自于父母的口腔,这是因为父母在喂养孩子时,通常会先尝一尝孩子食物的冷热,在不经意间将口腔中的细菌传播给了孩子。婴幼儿的乳牙发育在胚胎期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2岁农右。在这期间,母亲或婴幼儿出现疾病或饮食障碍,都有可能导致宝宝的乳牙钙化不良,从而为以后龋齿的发生埋下隐患。婴幼儿的食物中,有很多都能产生酸性物质,这是无法避免的,甚至连牛奶也是如此。所以,理论上说,婴幼儿患龋齿的因素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婴幼儿龋齿的防与治呢?

婴幼儿龋齿的特点

婴幼儿的生活和饮食毕竟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和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区别。婴幼儿容易患“奶瓶龋”和“可乐牙”。婴儿睡眠之前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医学上称为“奶瓶龋”,表现为上颔门牙的表面、邻面大面积龋坏,牙齿呈棕褐色,表层釉质脱落。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患龋齿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因此积极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奶瓶龋”主要原因是家长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孩子躺着的姿势使奶瓶嘴直接贴附于上颌乳切牙,让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中,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而破坏牙齿。当婴幼儿清醒时,可以通过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内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而当婴幼儿入睡后,唾液分泌会减少,吞咽动作停止,口腔的自洁、稀释和中和作用均下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环绕在牙齿周围,很容易发生龋齿。“奶瓶龋”的主要特点是:以侵犯上颔乳门牙为主,这也与上颌乳切牙最先萌出有关。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能波及后面的牙齿。婴幼儿的乳牙钙化程度低,牙质软,又是多个牙齿同时浸泡在奶液里,故龋坏速度快,龋坏牙数多。这也是“奶瓶龋”的一大特点。

幼儿发生龋齿的另一个常见的因素是经常大量地喝可乐等碳酸饮料,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碳酸和糖分,碳酸可夺走牙齿中钙等物质,腐蚀牙齿,使牙齿脱矿,从而容易引发龋齿等口腔疾病。碳酸饮料中的碳酸还会夺走血液中的钙等物质,引起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到全身的健康。喝甜饮料引发的龋齿特点与奶瓶龋齿有相似之处,即多颗牙齿同时受到损害,牙齿表面釉质脱落,牙齿病损区呈黄褐色,病损进展比较快。

虽然“奶瓶龋”和“可乐牙”是婴幼儿常见病。但不是说不能喝牛奶和可乐等碳酸饮料,而是应该注意如何避免“奶瓶龋”和“可乐牙”的发生。

婴幼儿龋齿的防治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3

关键词:手足口病;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较常见;多发生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其中男性102例,占60.7%;女性64例,占39.3%。其中0~2岁38例,3~4岁76例,5岁5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所有患儿均以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红色小斑疹或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部分患儿表现不典型,以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病情较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在0~3岁儿童,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本组病例38℃~40℃的患儿有11例,高热的患儿大多为0~3岁儿童或未经合理治疗的;其中转诊2例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差、嗜睡、哭闹、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肌阵挛、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和巴氏征阳性。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浅促,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面色灰白,四肢发凉,末梢循环障碍等。

1.3治疗方法与预后 临床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加强营养、补液及对症治疗;结果本组168例患儿,在我院治疗痊愈166例,另2例因高热不退,病情危重,转入上一级医院治疗。

2门诊及院外宣教

2.1我科制作了小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在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儿科门诊、皮肤病门诊对易感人群进行重点宣教;要求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原则。

2.2家长宣教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②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3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①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②每日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③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④消毒的必备品:84消毒液、碘酊、消毒棉球等。

3护理措施

3.1住院患儿的常规护理 嘱患儿尽量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禁食辛辣、油腻、冰冷等刺激性食物;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患儿制定不同的护理原则;如对口腔疱疹、溃疡的患儿因嘴疼、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当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如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在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

3.2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用淡盐水或温水清洁口腔,口腔有疱疹或溃疡者尤为注意,清理口腔2~3次/d,并用消炎止疼药外敷,如:口腔溃疡散、西瓜霜喷剂等以促进溃疡的愈合。保持皮肤清洁,给患儿剪短指甲,避免因皮肤有痒感而搔抓,或使水泡破裂而感染;衣着要宽松,床铺干燥清洁,手足有疱疹或破溃的,用炉甘石洗剂或外涂1%龙胆紫,保持皮肤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4

关键词:发热;病因;护理

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机体会与病菌进行抗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热。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会见到婴幼儿生病发烧,但成年人却较为少见,这是因为婴幼儿自身的保护屏障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加之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 ,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因此婴幼儿较成年人更易产生发热、高热的情况。如果一旦治疗不当、不及时 ,很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加强对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的了解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集本院收治的190例入院患儿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0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小儿采用腋下测量,低热:腋温37.3℃~38.0℃,中等度热:腋温38.1℃~39.0℃,高热:腋温39.1℃~41℃,超高热:腋温41℃以上)其中低热62例,中等度热71例,高热41例,超高热16例;男童98例,女童92例;年龄在3个月~6岁间。

1.2方法 患儿入院时建立患儿情况登记表,同时建立患儿档案,追踪了解和观察患儿发热情况和治疗情况,并向患儿家属详细了解病程,向医生了解患儿的发热原因,如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肠炎、胃炎、流脑等,并分类统计。

1.3发热原因总结 经过统计,登记的190例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78例,占41.1%,,肺炎54例,占28.4%,急性肠胃炎32例,占16.8%,肺结核15例,占7.8%,麻疹8例,占4.2%,乙脑1例,占0.5%,其它2例,占1.2%。

通过数据分析:小儿发热常见的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急性肠胃炎、麻疹等,占引起小儿发热病因的大多数。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掌握患儿发热的病因后进行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2 发热护理建议

由于婴幼儿的生活认知和自理能力有限,所以在发热时更需要科学、细致、耐心的护理,在婴幼儿发热护理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发热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和精确记录患儿体温,一般每4 h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记录。这有助于详细了解患儿的体温变化。但进行体温测量时要注意避免在患儿进食、哭闹、运动或过度保暖时测量,这些情况下会患儿体温会升高,造成测量不准确。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在患儿休息30 min后,饭后1 h后,患儿安静时为宜;如果患儿出现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趋势时则需加强体温检测,应每1~2 h测量 1 次。患儿在进行了退热处置后的1 h内需重复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观察患儿热型、热度、尿量及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等情况,如有虚脱、昏迷、腹痛、腹泻、结膜充血、出血、关节痛、皮疹等表现时,应及时给予处置。

2.2饮食护理 发热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减少。所以,当患儿发热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多给患儿饮用温开水,促进其多排汗、排尿,通过体液的排出使身体降温排泄毒素。注意不要给患儿饮用冷开水,因为患儿发热时经常伴随有胃肠不适和咳嗽,饮用冷开水会加重这些症状。

发热时,体内的消化液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会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患儿的饮食护理上要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不宜食用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同时注意平衡营养膳食,多添加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青菜、西蓝花、南瓜、西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水份,有利于患儿身体恢复。

临床上常见有些孩子爱吃肉类、零食、奶制品等食物,而对蔬菜望而远之,这类小儿较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扁桃体炎或化脓。所以在小儿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高营养,而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2.3身体护理 如果患儿的发热时间长,温度过高会使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所以,患儿发热时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最好卧床休息。

高热的退热过程中患儿会大量排汗,护理时要及时的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保持患儿的清洁和舒适,衣服和被褥都不可过厚。可以用温毛巾擦试患儿皮肤,使皮肤的血管扩张,以利散热,但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发热时由于口腔唾液分泌的减少,患儿口腔粘膜会较干燥,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容易发酵,口腔细菌大量繁殖,可能会引起舌炎、牙龈炎等。所以,为保证患儿口腔的清洁,最好每日早晚和每次进食后都用盐水漱口。

2.4环境护理 患儿所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注意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可早晚各一次开窗30 min进行通风,尽量将室温维持在 18℃~22℃左右,让患儿感觉舒适为宜。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各个器官的功能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特别是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由于缺乏母体的IgG抗体,所以极易感染病菌引起发热。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比率得提高,家庭成员对婴幼儿极为娇惯和宠爱,所以许多家长对儿童发热特别是高热都普遍存在着恐惧、焦急的心理,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快给孩子降温,如退热不及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造成盲目使用退热药物问题;还有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小儿疼痛哭闹等原因,不愿意采集患儿血样进行血常规化验,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影响医生对患儿病因的判断,影响患儿的康复。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在小儿发热后,既要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更要向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患儿家长配合医护人员依据患儿的病情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让患儿家长明白发热是一种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的代偿反应,并非所有的发热都要给予降温,大多数发热是否给退热药处理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只有在高热对机体造成损害时才给予降温处理,如5 岁以下有发热惊厥史或有严重肺部、心血管等疾病的患儿。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门诊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等最为常见,了解小儿发热的病因,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盲目用药和不当护理对小儿机体的损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诊断学[M].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2]张玉玲.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J].医学创新研究,2007,10(4):116

[3]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19(1):106-107.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5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以手、足及口腔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1]。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在婴幼儿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段部位。2008年5月1日~7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58例,经过我们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新增病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8例中,男146例,女112例,年龄7个月~13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mm,数量不等,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25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258例临床治愈出院。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性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有些病例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都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1.4 治疗与转归 对发热的患儿,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用开喉剑喷雾剂喷雾。本组病例除5例因并发症治疗达10天后痊愈外,其余经3~5天治疗,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后痊愈。

2 护理体会

2.1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消化道传染,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在患儿及家长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尊重和满足病人需求。首先,在实施护理措施和护理行为方面,做到语言文明、仪表文明、举止文明,既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又关注其心理感受,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和隐私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其有温馨感、亲情感。其次,我们开展护理工作“三贴近”服务,即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抓住“第一次接触”这个关键点,即第一声问候、第一次健康教育、第一次静脉输液,争取在与病人首次接触时就赢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更加配合后续的护理服务。最后,我们还开展医学人文教育,要求护士在操作中要充满爱心,充满温情,在增强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将整体护理与人性化护理有效整合。

2.2 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2.2.1 皮肤护理 对手足口病的患儿,皮肤护理尤为重要,以外用药为主,擦药前清洗局部,然后用阿昔洛韦软膏擦患处,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用药5天,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浴,第6天用温水擦澡,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勤剪指甲,嘱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

2.2.2 口腔护理 病人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每2h 1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拭去坏死组织,再用开喉剑喷雾剂喷雾,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涂药后,嘱病人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2.3 饮食护理 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要保持营养均衡,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每次进食前后,嘱患者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进创面愈合,吃饭要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因吃零食能加重口腔黏膜的刺激,减少唾液分泌。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2.4 注意观察并发症 观察有无继发性感染的征兆,如有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肾脏损害的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注意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等变化。如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巡视,并做好抢救准备。本病区有5例从乡村医院转入的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早期症状,护士及时发现报告了医生,病人得到及时的处理,均治愈出院。

2.2.5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到陌生的地方,加上因口唇溃疡并结痂及手足部疱疹,感到难堪,怕别人耻笑,不愿见人。加之疼痛不能张口,使之产生忧虑、烦躁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病房内适当贴一些动画图片,以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同时应给予耐心的医学知识宣教,让病人及其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等。并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护理需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消除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6 健康宣传教育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2.3 消毒隔离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并固定病区收治病人。护理患儿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对出院患儿床单位应先用紫外线灯照射1h,再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3 小结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4~7月份即春、夏季为多,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消化道传染,应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在护理时给病人以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关心、爱护病人,贴近病人,让病人住院也感觉到家庭的关爱及温暖,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便早日康复出院。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6

关键词 婴儿 生长发育 辅食添加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47

Status and Guiding Strategy Inquiry of Infant Food Supplement

WANG Xiaomei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fant after birth length and weight of the fastest growing year, enough energy, high-quality protein, vitamins and minerals is the basi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Untimely or inappropriate complementary feeding can cause infant malnutrition or nutrition, and thus adverse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mmediate or long-term physical and mental. In this paper, added from the complementary time, principles, content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infant; growth; food supplement

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是个体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营养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儿童营养问题在世界各国备受重视,辅食添加的研究方兴未艾。①婴儿辅食添加受婴儿本身生理特点、发育水平、看护人素质以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影响,导致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因地域、人群不一而差异明显。

1 辅食添加的时间

母乳喂养虽好,也有不足之处。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单纯的母乳喂养,母乳中所含营养素无法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例如:胎儿期储存的铁,在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内耗尽,婴儿每日需要铁10mg,母乳或其他乳类每升只含铁1mg;婴儿每日需要4-8mg维生素B1,而母乳中每升维生素B1只有0.1mg。婴儿满4个月后,挺舌反射消失、消化系统不断发育完善,可逐步添加辅食。WHO在2002年专家会议上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婴儿满6个月以后,在继续母乳的基础上逐渐添加各种辅食,既不能过早也不可过晚。②

1.1 辅食添加太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大多发展中国家受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将淀粉类或谷类食物作为断奶期食品的首选。婴儿期太早添加辅食,由于胃肠道消化酶发育不完善以及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强而屏障作用差,那些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或者蛋白质在肠内酵解,产生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增加胃肠道感染的风险。另外,婴儿过早进食辅食后,会相应的减少母乳摄入量,不能及时吸空母亲分泌的乳汁,以致母乳分泌量逐渐减少,母乳分泌避孕系统也被破坏,泌乳反射被削弱,不利于母子健康。

1.2 辅食添加太晚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婴儿出生6个月后,乳牙逐渐萌出,各种消化酶发育趋于完善,肾功能、口腔吞咽能力成熟,营养需求量增大,胃肠蠕动加快。单纯的母乳喂养导致营养素不足,长时间可引起营养不良,容易诱发佝偻病、贫血,甚至影响智力发育。研究表明,4~7个月是婴儿味觉敏感期,③也是训练婴儿学习咀嚼吞咽的关键期。④这时期婴儿因不能及时接触各种不同质地和味道的食物,日后发生偏食、挑食、厌食的几率增大。同时因为卷舌、咀嚼吞咽、面部肌肉的协调能力未在这关键时期得到锻炼,减弱了口腔协调技能,以后再接受固体类食物就比较困难,也会影响嚼字发音、语言表达。

2 辅食添加的原则

应结合婴儿月龄特点,依据其自身发育情况合理选择制作辅食。每次添加新的食物,均应观察3天以上,若无腹泻或皮疹等过敏现象,才能加量,待数日后添加新品种。4-6个月时,选择用小汤匙喂婴儿半流质状食物,训练婴儿的口、舌、咽的协调能力,6个月后,婴儿逐渐萌牙,可选择饼干、肉末等固体状食物训练婴儿咀嚼,同时可刺激牙床,有利于乳牙萌出。9个月时,婴儿已能用拇、食指捡起细小东西,鼓励婴儿用手抓食,训练手眼协调能力。12个月左右,口腔的下颌运动产生了食物在口腔内的运动,这时磨咬纤维性和感觉食物很重要。⑤总之,婴儿的进食方式,最初是吸吮,然后学会咀嚼,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婴儿的进食能力才会逐渐发展进步。

3 辅食添加的内容

辅食主要包括营养米粉、谷类、蔬菜水果、豆类、蛋类、鱼肉海鲜类等。大量研究表明,辅食质量和种类多样化对小儿的营养状况、身体素质具有明早促进作用。特别是蔬菜水果类以及动物性食物,供给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动物性蛋白对于婴儿的身长、体重具有密切关系。

4 辅食添加存在的问题

4.1 婴儿“厌新”,看护人放弃添加辅食

当婴儿开始吃一种新食物时,会本能地用舌头将食物推出或恶心,于是很多家长就放弃继续喂养此种食物。婴儿的这种拒食表现并不表示婴儿不喜欢吃,而只是他自身的一种保护动作。所有引入的食物对婴儿来说都是新的,开始都不熟悉,可表现出拒绝,这叫“厌新”。⑤看护人担心孩子营养需求量不足,而影响健康成长,表现出过分焦虑,采取引诱或强迫的方法干涉孩子进食,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而会对进食新食物表示抵触、害怕情绪,引起食欲降低。

4.2 看护人喂养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

母乳作为婴儿天然食品,不易过敏,各营养素搭配合理,母乳中含有的抗体、牛磺酸,可增强婴儿抵抗力,有利于脑的发育。而当我们重视母乳喂养的同时,受我国社会习俗和家庭成员结构的影响,除了婴儿的母亲以外,婴儿的(外)祖父母也会参与喂养任务,这一代人的喂养观念相对陈旧,会过分注重坚持母乳喂养,认为母乳既安全卫生又经济,而婴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乳牙未完全萌出,不利于咀嚼固体食物,往往错过辅食添加的关键期为婴儿有计划的添加辅食。

4.3 婴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发达的地区,因为制作辅食的设备先进,卫生条件好,被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少,辅食的质量相对安全有保障,而经济落后地区,受生经济条件的制约,辅食质量差并且进口辅食面粉量少。近年来由于婴儿保健食品需求大、利润高,各种婴儿保健食品充斥于市场,但真正遵照我国特殊人群膳食指南中有关婴幼儿营养摄入标准进行生产的优质产品并不多。

5 合理添加辅食的建议

5.1 多渠道宣传科学喂养知识

研究发现,目前看护人了解辅食添加的途径,主要通过从家人、朋友交流中获得,也有部分看护人会买相关书籍进行查阅学习。研究表明,高文化程度看护人因为掌握较多正确的喂养知识,能够更为合理地为婴儿添加辅食,儿童发育迟缓明显减少。为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看护人还应重视定期带小儿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以便尽早发现各种不利因素。儿保医生在对儿童健康检查后,应根据儿童不同的生长发育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分别指导教育,纠正家长在辅食添加中已出现的误区。社区应该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开展优育、优生、优养、优教等系列健康宣讲活动,特别是将文化素质较低、经济收入差的人群作为重点宣讲对象。

5.2 看护人要熟悉婴儿各阶段生理特点,耐心喂养

6~24个月的婴幼儿是喂养困难的好发年龄,其中以口腔功能问题居多,占51.3%,表现为进食半固体或固体状食物出现咀嚼或吞咽困难。而看护人的情感态度对于辅食添加是否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看护人在给婴儿添加新的食物时,应该保持耐心,反复多次喂养。当婴儿在尝试进食新的食物而表现出拒绝、呕吐,看护人无须过分担忧或通过责骂强迫其进食。另外通过精心安排,具体配膳时做到粗细粮搭配、米面搭配、荤素搭配、谷类与豆类搭配、蔬菜五色搭配,尽可能让食物种类多样化、色香味俱全,引起小儿食欲。

5.3 提高生产技术,重视保健食品质量与安全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促进婴儿更健康地成长,看护人常会选择保健食品作为辅食喂养婴儿。为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对生产企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强化生产质量全过程,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各个要素无缝衔接,促进企业诚信。生产企业应不断更新技术,生产出真正适合我国婴儿营养需求的保健食品。

综上所述,医院、社区、各种传媒应重视宣传科学喂养知识,帮助看护人了解婴儿的生理特点,改变陈旧落后的喂养观念;看护人掌握科学的辅食添加时间,重视辅食种类多样化,合理选择搭配辅食;生产企业重视产品质量。这些对于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满足营养所需,改善婴儿营养状态,提高身体素质均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 欧明才,张宜富,谭玲,等.社区儿童营养缺乏病的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2.

② WHO世界卫生组织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婴幼儿营养[R].2002:22-23.

③ Beauchamp GK,Mennella JA.Sensitive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flavor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Annales Nestle,1998.56: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