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知识范例6篇

婴幼儿保健知识

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1

[摘要] 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促进儿童保健实施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利用各种机会,对婴幼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通过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大大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重视,从而减少儿童患病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骤

1.1 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 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 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 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 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 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 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 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 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 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 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 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 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 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 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 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 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 结果

3.1 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 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 讨论

4.1 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婴幼儿;保健门诊;效果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童保健是按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开展的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保健工作。人员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尤其是在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和生长发育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据WHO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儿童保健(childcare)是指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提供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努力消除各种因素对儿童的危害,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儿童保健的目标是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包括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能接受适宜的健康指导,能获得合理有效的卫生资源,有爱及安全感。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之中,儿童能否健康成长,是和周围环境及生活条件,如合理喂养、正确护理、疾病防治和教育的影响等密切相关的。婴幼儿及学龄前的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中心,以家庭为必要的保健阵地,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儿童保健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家长,通过家长的爱心和双手,在家庭中保护孩子的健康。断提高家长的卫生知识水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家长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卫生知识和保健服务的兴趣,教会孩子们掌握各项自我保健技能,如:合理选择食物、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及防范意外伤害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预防知识,重视婴幼儿的生活卫生,结合社区定期体检和矫治,完全有可能降低患病率。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儿童婴幼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生长发育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儿童的生存质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当前儿童保健工作仍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例如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儿童中“现代文明病”(肥胖、孤独症、网络成瘾等)逐渐增多的同时,西北贫困地区仍有肺炎死亡率较高、营养不良等问题尚未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各地区经济、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儿童保健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策略,儿童保健也因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查晓梅,曾德秀.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22:236-237.

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婴幼儿;喂养知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3~5月,对带小孩到市妇幼保健所儿童门诊进行入托体检的3岁以下儿童家长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当场作答、即时交回答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母乳喂养知识、辅食添加、食物营养等相关知识、调查表共10题,按每题10分计算,全部答对的得10分,未答完全者按每小题实际得分计算、总分100分,共发放调查表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回收率为9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回答正确率分析,正确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儿童家长485人,其中男180人,女305人。文化程度:小学16人,占330%;初中101人,占2082%;高中(中专、技校)153人,占3154%;大专141人,占2907%;本科及以上74人,占1525%。职业主要以个体、工人、干部、教师、公司职员为主。

22 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获得科学喂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亲朋好友、医护工作者、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等。

23 家长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按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分,按60分及以上为知晓,知晓人数385人,知晓率为7938%,其中80分以上的182人,仅占3753%。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知晓率较高,而对食物营养知晓率较低,见表1。

4 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调查对象对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文化程度,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同职业与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教师组知晓率最高,为9230%,知晓率最低者是无业及待业组,为4613%;不同职业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1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主要目标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儿童营养水平的一项指标。对婴幼儿家长定期宣传科学喂养知识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对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家长的科学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783%,达到纲要要求达到85%普及率,表明本市对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时间,断奶时间的知识知晓率高;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低;对锌、铁、钙食物的知晓程度低。由于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将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停滞,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因而帮助儿童家长掌握哪些食物含对人体有益的丰富营养素,可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

婴幼儿家长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是否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是儿童健康的关键因素[2]。本次调查中儿童母亲都普遍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但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仅在4515%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到2010年实现婴幼儿母乳喂养率85%以上的目标”[3]。因此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高母亲自身素质,树立坚持母乳喂养的观念,才能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宝宝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及职业的知晓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明显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知晓率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重视优育优教,注意科学喂养更愿意了解和接受科学喂养知识。不同职业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知晓率较高的是教师、干部、职员;最低的是无业及待业人群。提示我们应该着重提高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水平。

32 加大宣传科学喂养知识的力度,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定期给幼儿园保教人员进行儿童喂养知识培训;定期给儿童家长做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和指导,力求让每位家长了解科学喂养知识,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掌握育儿方法及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注意断奶后的膳食营养,注意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关键在于医护人员重视和儿童家长意识提高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主要通过医生咨询和健康教育讲座传播方式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全面掌握婴幼儿科科学喂养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法制办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4

育婴员,是指专门从事 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1],育婴员职业将保健和教育两种工作结合起来,既承担儿童的保健工作,又担当教育工作,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游戏,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满发展[2]。目前一些医学院校虽已将《育婴员》这门课程作为职业技能鉴定课程培训,但因为培训费较高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参加《育婴员》培训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目前接受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选择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生,因他们文化水平低且,学习能力有限,在上岗工作时,工作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不能更好的满足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应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指导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考取育婴员职业资格等级证。 

一、社会发展对育婴员需求迫切,有必要加强护理、助产专业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 

1.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左右,受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3岁以下婴幼儿90%以上在家中进行养育,入托率很低,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妈妈是主要承担照料婴幼儿的人,但大多数妈妈因年轻、第一次当母亲,缺少经验,而且现代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职业,不可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程陪同抚养,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老人或聘请的保姆协助抚养,这些协助抚养的人育儿经验、习惯各不相同,有些传统的喂养方法及理念甚至不合理,而0-3岁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形成、习惯培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该有专业人员指导家长科学的对孩子进行生活照料、保健与护理,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中生育孩子数量少,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这种“421”结构的家庭中,一个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更被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迫切,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养育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在这种家庭之中,家长更期待有相关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一开始不输在起跑线上。 

3.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处于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研究发现 3 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3],所以,良好的早教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内容详细的涉及到教养环境的规划,不同年龄阶段玩具的选择,婴幼儿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练习,语言与感知、认知的开发,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等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科学有趣的游戏对0-3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智能的开发。 

4.随着毕业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及中专院校的学生,因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鼓在校学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育婴员培训。因此,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育婴员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而且能使自己在就业时多一个重要砝码,提高就业成功率[4]。 

由此可见,育婴员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育婴员既不同于家庭保姆,又不同于托幼机构中的保育员,她们是在家庭、社区和早期教育机构中为0-3岁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指导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育婴员的职业活动满足了家长对婴幼儿照顾的需要,满足了科学育儿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为自己谋生获取报酬、自给自足的需要。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数量大,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素质较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更能满足社会对育婴员的需求。 

二、加强护理、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优势 

1.有相关医学课程打基础,培训效果好。 

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一期育婴员培训学时80个左右,一般情况下,在有限的80个学时之内要将这些知识讲的很全面、很透彻难度很大,而护理、助产专业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与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许多知识点一致,这为育婴员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对这些课程加深理解。 

2.在校期间培训,学校可提供便利的技能训练条件 

育婴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育婴员的日常操作,这就要求育婴员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育婴员培训中很多是关于 0-3岁婴儿的实际技能操作,要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操作课程需要在实训室、教学医院进行,尤其是一些妇幼保健机构,而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儿护实训室及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3.培训时间有保证,费用低,考试通过率高, 

作为全日制的校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大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最强,又有充足的培训时间可以保证,因此,考试通过率高。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培训,学校不用考虑交通、教学场地及带教老师等问题,培训费用低,大部分学生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受。 

4.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对育婴员培训兴趣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护理、助产学生基本全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对这门课很感兴趣,而且护理、助产职业的素质要求使她们从一进学校就不断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员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是完全相符的。此外,育婴员的工作职责要求除照顾婴幼儿的生活外,还包括进行婴幼儿的日常卫生保健、和婴幼儿一起游戏,与婴幼儿家长交流及沟通等,护理专业学生有相关医学知识基础,并且对于各种病患,能够根据医嘱进行日常护理。此外,青春有活力,思维敏捷,游戏花样多,沟通能力好,也更容易被婴幼儿及家长所接受,工作水平高。 

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儿保科 护士 接诊 健康指导

儿保门诊集儿童医疗、保健及心理咨询为一体,肩负着本地区大部分儿童的医疗保健任务。如何协助儿保门诊医生开展诊疗工作,如何更好地接诊并进行健康教育是儿保科护理人员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下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1.接诊方法

在儿保门诊就诊的儿童可分为健康体检者和需要诊疗的各种患儿。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就诊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接诊。

1.1对健康体检幼儿的接诊方法

到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多是出生42d至30m左右的婴幼儿,按照健康体检的求,他们均是来接受体格发育检查和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因婴儿儿有怕生的特点,尤其是已经有过接触医护人员经历的小宝宝更是会有畏惧情绪。因此,护士在接诊过程中需以爱心和耐心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因为婴幼儿的父母多是初为人父母,他们对孩子一举一动较为敏感,这也需要接诊护士以礼貌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及其父母沟通,与他们一起安抚接受体检或免疫注射的婴幼儿。

1.2对患儿的接诊方法

儿保科门诊接触的另一类人群就是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遇到各种问题而需就诊的婴幼儿及其家长。尤其是患有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及各种心理、智力及行为发生障碍的婴幼儿,这一类患儿是在接诊环节需给予特别关注者。这类患儿或者调皮好动,一刻也难以安静、或者无法与人进行基本的交流,他们的父母因孩子的疾病也会出于焦虑、敏感的状态。护士对这类患者的接诊,需注意言语和态度。应避免擅自对患儿的情况妄加评论,需根据患儿的情况积极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

2.做好儿童身体各指标、形态的测量工作

儿保科护士最常见的工作是对婴幼儿的身体各指标、形态的测量和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一般身体形态的测量。体重和身高是衡量发育期婴幼儿营养及发育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儿保科健康检查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体重的定期测量。护士在测量前需指导家长帮助被测幼儿拍净大小便,在室温允许的情况下,征得家长同意,脱去幼儿鞋袜、衣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幼儿独立放在秤上。测量时,要力求准确,视线需与刻度垂直,还要及时做好测量记录。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测量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方法是:

6m之前的婴儿:因6m之前的部分婴儿还无法坐,因此测量体重时可取平卧位。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因秤的面积较小,如孩子翻身或动作过大掉下秤就会发生危险,护士在测量时可要求家长协助配合,从旁保护。

9~12m的婴儿:因这一阶段的婴儿以会坐,但是通常还无法独自站立,如已坐姿或平卧位测量,他们很难保持稳定的姿势,容易造成测量的难度。因此,可使被测婴儿被对家长侧身坐在秤上,视线所及处放置能吸引孩子注意到彩色气球或铃铛,是孩子的注意力被暂时吸引过去,以方便测量。测量过程也许要求家长从旁协助保护孩子的安全。身高的测量还需取平卧位进行。

18~30m的幼儿:这一阶段的幼儿已能基本听懂家长及他人的简单语句,且多半能走能跑了,虽然不会再发生测量中的隐患,但是这一阶段的幼儿“陌生人焦虑”会使幼儿拒绝接触陌生事物和陌生人,如测量体重和身高的秤及护士。他们的拒绝方式多是哭闹或拒绝站在秤上,此时,护士不要急于测量,可以微笑或温和语气安抚幼儿,待幼儿情绪稳定,再尝试测量。

有疾患的幼儿:对有心理、行为及智力障碍的幼儿,在测量时更应注意准确性及方法和态度。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心理。

3.做好健康免疫注射

在儿保科就诊的多数婴幼儿除进行常规的健康体检外,还需进行免疫注射。护士在这一环节额,需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是无菌化操作,护士需严格无菌化操作,注射前检查疫苗及一次性注射器的有效期和批号。其次,注意询问幼儿有无发烧等注射禁忌,对有禁忌的幼儿,需详细告知危害,并约定下次注射时间。再次,注射过程要观察幼儿的注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终止注射并向医生报告,最后,因儿保科接受免疫注射的均是幼儿,护士要注意工作方法,注射动作要轻柔,语气要温和,要对幼儿给予安抚,对态度不礼貌的家长多给予理解。

4.要做好接诊过程中的健康指导工作

儿保科就诊的多为新生儿及幼儿,虽然在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已具备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但是,儿保科护士还是应履行儿保科健康监测及健康教育的职责,把握家长每次带幼儿健康体检的机会,进行婴幼儿健康的宣教。可通过墙报、分发健康手册及资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添加辅食方法、及时发现孩子微量元素缺乏、贫血、佝偻病症状等健康知识,也可于候诊或在体检过程中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儿保科护士应加强儿保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儿科医学保健水平保持同步。还应熟知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DST)、韦氏幼儿、儿童智能量表(WPPSI)、以及小儿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多动症 孤独症等测试量表的测量规则和使用方法,掌握计算机分析评估方法。

5.结语

总之,儿保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以耐心、细心和爱心面对每一个接受检查的幼小生命,努力为他们创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提高服务意识,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高质量的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柳云.儿保门诊接诊工作体会[J]. 家庭护士, 2008,(07)

[2]杜静.浅谈儿科护士的基本素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05)

[3]陈彩芳、闵庆龄.浅谈儿科护理管理举措[J]. 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5,(05)

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6

【关键词】城市 婴幼儿 早期教养

一、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的现状和问题

终身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现阶段家庭早期教养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1.专门教养机构和幼托机构缺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不断升温,家长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养,对托儿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他们更愿意把婴幼儿送入专门的教养机构,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养压力,而且也能保证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指导。而现实是托幼机构设置严重不足,有些中小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的托儿班,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2.家庭教养中普遍重智商,轻情商

在目前的家庭教养中,家长多重视婴幼儿生理发育、保健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幼儿心理健康保护以及情绪、感情、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早期培养。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事实上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家长急于追求婴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把一个人一生中应当学会的东西都提前学会,带来一系列超前教育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3.家庭隔代教养带来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年轻的父母们需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事业,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家长参与对婴儿的带养并承担一部分家务,既是家庭的需要也对社会发展有利。然而,隔代教养也带来了。通常,祖辈一些问题。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带养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容易忽视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获得满足。年龄差异、时代差异和代际地位的差异,也使家庭中不同代别的人,在教养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孩子教育问题

上有矛盾,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问题的成因

1.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局限于3~6岁幼儿教育阶段。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现行的学前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妇联、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街道居民委员会,好像谁都可以管,又谁也管不好。导致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目前,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婴幼儿进入正规的学前托幼机构。

2.现实原因

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年轻的父母没有条件自己带养孩子,而能让家长放心托付婴幼儿的专门的教养机构和托幼机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请保姆带孩子,保姆的薪酬、健康状况和个人素质等,都是婴幼儿父母顾虑的因素。于是,在城市家庭中,多由祖辈承担起照顾婴幼儿的重任。

3.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对早期教养的认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忽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为婴幼儿幼而无知,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同“对牛弹琴”徒劳无益。因此,只重视婴幼儿的吃穿、健康等生活上的问题,忽略了早期教育。二是传统观念认为早期教养应该在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集体教养机构内进行。面对众多家长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托幼园所在容量上与育儿的能力上都无法适应需要,另一方面家庭中良好的教养资源又被闲置。三是社会和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有些幼教机构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婴幼儿实施超前教育。

三、对解决城市婴幼儿家庭教养问题的思考

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切实抓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尽快制定0~6岁学前教育法规,推动托幼一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该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依法保障每个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的基本权利。应深化教养体制改革,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机制,形成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将学前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岁向下延伸到0岁,对婴幼儿教养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探索建立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与婴幼儿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

探索建立一种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与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开展适合社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早教服务模式,如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教育学院或综合活动中心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和服务,建立“育儿教室”,成立祖辈家长委员会等,为市民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3.树立科学的早教观念,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抚育者,也是保健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让婴幼儿在自由中孕育创造,在尊重中培育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

一是重视婴幼儿情感的早期培养。对于婴幼儿的早期需要,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尊重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社会在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更温顺、更自信。

二是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担负起教养责任。在庭教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说话、动作、气质、性格、思想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婴幼儿。所以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是家庭教育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教育。首先,母亲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婴幼儿相处。应该抽出时间多陪伴婴幼儿,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关心和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建立与婴幼儿的依恋感。其次,父亲应多参与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关怀,在0~2岁,母爱是婴幼儿成长中的关键因素。但到了2~5岁,父爱的介入成立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亲的重要作用表现为把依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形式,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对于有祖辈参与的隔代教养家庭来说,婴幼儿的教养应该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养为主,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养只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

三是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父母应保证每日有1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选择空气新鲜的绿化场所,开展适合孩子的户外游戏和体格锻炼,创设与周围成人接触,与同龄、异龄伙伴活动的机会,感受交往的愉悦。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到及时赞许、适时引导,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与孩子多讲话,进行沟通交流。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各个方面满足和开发他们的良好求知欲望和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珍惜孩子的求知欲望,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幼教连锁大举进沪传统教育将受冲击.新闻晚报,2001.

[2]杨雄里,董奇等.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1999,4:32.

[3]新浪科技.ttp://.cn.200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