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例6篇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1

【关键词】保育人员;在职培训;台湾

无论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还是家庭中,幼儿的保育工作都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995年,国家劳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和《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对保育人员应该接受何种培训、拥有何种技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自当年起,能够在正规托幼机构和幼儿园中从事保育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并持有相应证书。

在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也被称作“保母人员”,对于保母人员的专业培训有着严格而全面的系统。本文就台湾省关于保姆人员培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介,从中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启示。

一、台湾省保母人员专业训练的历史演变

台湾省保母人员的训练始于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庭扶助中心(现更名为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台北分会南区分事务所)试办“邻里托儿-保母训练”,1989年起台北市政府正式委托民间团体办理保母人员训练方案,每期上课60小时;高雄市则是自1989年和高雄家扶中心合作推动“家庭托育人员服务训练”;1992年起,全省各县市陆续开办保母人员基础训练;1997年《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规定保母人员至少需训练满80小时才可以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各县市政府与民间团体陆续开办保母人员训练,协助有医院从事保母工作者参与保母人员技术士考试,以提升保母人员的素质。

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扶中心办理免费的保母人员训练,训练课程内容为:①婴幼儿营养与食物调配;②婴幼儿发展与辅导;③婴幼儿保育(卫生保健);④婴幼儿教育与实习;⑤亲职沟通;⑥婴幼儿服务的展望;⑦家庭托育中心的环境;⑧婴幼儿沟通;⑨婴幼儿游戏与玩具;⑩邻里托儿服务之认识;⑪儿童保护观念与作法;⑫婴幼儿疾病;⑬亲子关系与管教;⑭托儿的法律常识;⑮专题演讲与讨论等。

1997年台湾省内政部规定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类别为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与亲职教育,课程内容如表1:

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作为推动保母人员督导管理制度之依据,将保母人员的督导管理内容分为职前训练、媒合转介与支持辅导(包含咨询、家访辅导、在职训练),同时将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界定为保母人员的职前训练,是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的资格条件。自此,台湾省保母人员训练分为了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两种。

2005年内政部儿童局将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修订为7学分126小时,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包括儿童及少年服务法规、婴幼儿发展、亲职教育、托育服务概论、婴幼儿环境规划及活动设计、婴幼儿健康照顾、婴幼儿照护技术等七类。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如表2:

从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可以了解到台湾省保母人员应具备婴儿发展、健康照顾、营养、托育环境规划、学习活动设计、托育相关政策法规、亲职教育等知识与技能,对于只完成了台湾省义务教育或者非幼保相关科系毕业者必须先接受保母人员职前培训的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课程训练才能参加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举办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

而从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制定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可知,保母人员检定范围包括学科及术科测验两部分。学科部分,主要是测验儿童及少年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的内容,即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导论、婴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和亲职教育的内容。术科测验则包括游戏学习区、清洁区、调制区、安全医护区等技能检定。

从保母人员专业训练发展的演变可知,在专业训练上是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省实施的,训练时数由80小时增加至126小时。训练期分为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并由职前训练与保母技术士技能检定两部分相结合,强制非幼保相关专业者接受专业训练。

二、台湾保母人员在职训练的实施

台湾省保母人员在职培训开始于1999年,台北市政府委托信谊基金会与台北家扶中心试办了“保母督导系统”。该系统首次以训练、媒合以及督导三合一的方式,让完成训练的保母人员能继续接受督导——一方面给于保母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透过督导系统督导保母人员的托育品质。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正式将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纳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的文本中,以提升保母人员照顾幼儿的服务品质。

(一)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自2000年起规定各县市的社区保母系统每年必须办理系统内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训练经费由内政部儿童局补助;未参加训练的保母必须退出社区保母系统,完成训练后才能重新加入社区保母系统。由于大多数保母人员的托育时间为星期一到星期五,所以社区保母系统多利用假日举办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同时,为了节省训练经费与训练时间,一般而言在职训练多采用密集式课堂授课方式进行。

各社区保母系统对保母人员安排的在职训练内容多以内政部儿童局每年所规定的训练内容为范围进行课程规划,并且在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必须将训练计划陈报各县市政府备查。2007年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系统实施计划》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儿童保护、卫生保健、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托育伦理。2008年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分享育儿照顾新知、育儿经验分享、提升保母自我照顾能力、儿童保护、卫生保健(视力保健、口腔保健以及健康)、发展迟缓儿童筛检保育、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托育伦理等。

(二)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将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所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警醒归纳整理如下表:

表3: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一览表

年 在职训练内容

2006 幼儿肠胃功能认识与保健、中年妇女之身心适应、婴幼儿过敏疾病认识与照护、婴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生活教养、保母日志撰写、婴幼儿感觉统合与潜能开发、儿童保护、口腔清洁与龋齿防治、婴幼儿身体发展与医疗保健、行为观察与处理原则、游戏学习设计、保母情绪管理、婴幼儿按摩理论与实务、婴幼儿副食品、亲子活动设计、说故事研习营、幼儿创意语文、儿童发展迟缓、社区保母系统计划说明、急救CPR、更年期妇女的保健、谈幼儿情绪、亲职沟通、如何与家长签订保母任务契约、动手做玩具、哺育母乳、保母责任险说明、婴幼儿发展评估相关资源整合及运用、0-3岁幼儿发展认识与协助、培养婴幼儿注意力、幼儿听力发展认识与协助、应用音乐启发婴幼儿学习与发展、婴幼儿意外紧急处理、保母与家长沟通技巧、婴幼儿营养之均衡发展、早产儿的居家照顾、家庭托育环境的规划与布置。

2007 新生儿与婴儿疾病观护与急救、从营养与副食品谈婴幼儿健康、幼儿常用食品营养成分与体质关系分析、0-3岁亲子音乐游戏、危机预防与处理、从清洁与收纳谈托育环境维护、保母托育相关政策、各类营养素对各年龄层之重要性、婴幼儿急症的处置与照护、由医学观点看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幼儿语言发展与唇腭裂幼儿之照护、幼儿独立人格训练、幼儿按摩技巧、育儿工作者易发生的职业伤害、受虐儿童与目睹家暴的认识与处遇、儿童视力保健、0-4岁发展检核表实作技巧、婴幼儿教具制作、0-6岁儿童行为改变技术、说故事研习、保姆情绪控制管理、保母专业伦理、儿童哲学与教学、如何帮助情绪障碍的孩子、托育事件个案探讨、文化古迹参访、意外保险、游戏治疗活动设计、保母职场压力管理及心理调适、学龄前幼儿口腔保健、用药安全、保母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婴幼儿发展检核、以只能治疗角度看0-3岁的幼儿发展、保母形象建立、会谈技巧、儿童托育政策与居家式儿童照护服务管理自治条例说明、保母系统与劳动权益、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早产儿照护、婴幼儿意外预防与处理、0-3岁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0-3岁分离焦虑情绪与处理、宝宝腹泻与便秘的预防与照护、新生儿的照护、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婴幼儿的感觉统合、婴幼儿的安全-CPR。

2008 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幼儿脑力潜能开发、托育经验分享、如何与0-3岁幼儿说故事、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力、专注力、记忆力、托育契约权利义务说明与签订原则、保姆自我照顾分享、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预防、图书故事与幼儿发育、幼儿色彩学、幼儿游戏心理与行为、善用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成效、传媒对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家庭与法律、儿童发展筛检介绍、保母情绪与压力管理、早产儿居家招呼、系统政策及托育辅助业务说明、0-2岁婴幼儿适性发展游戏活动设计、卫生保健(视力、口腔及)、新CPR训练、儿童保护、穿出自信(保母形象管理与沟通)、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认识孩子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有效的家计管理、认识母乳、认识儿虐与法律常识、增进幼儿适当的表达能力与改善构音、托育环境规划与安全、婴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托育伦理、宝宝日记书写技巧、如何和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从1999年起实施已10年,起初由台北市政府委托民间团体办理,2000年起依照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的规定由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多年来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为配合保母的时间多于假日举办,训练方式则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在职训练内容依循当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和规划。

综上所述,从台北市各社区保母系统自2006年至2008年所举办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观之,每年的在职训练内容差异并不大,这应该与内政部儿童局已对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做了原则性规范有关。而各区保母系统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亦会参考保母人员的建议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保母人员多建议增加工作上需要的知识技能或保母人员自我照顾的需求。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启示

对台湾省保母人员职业培训的历史沿革以及训练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在台湾省对于保育人员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幼儿保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涵盖了对于专业伦理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培训。

而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还只是对职前培训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职培训并未有着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其继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标准》中对于保育员的要求来看,对于保育员的专业培训内容还仅仅是关注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方法以及对幼儿教育保育的技能等,而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职业发展、与家庭和幼儿的沟通以及共创支持保育人员专业发展平台的关注较少。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述评以及对于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培训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在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在职培训、专业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为提高保育人员自身素质和保育质量打造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关于颁发保育员、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J].创业者,1997(6)

[2] 李慧娟.家庭保母训练方案之评估研究——以台北家庭扶助中心邻里托儿服务方案为例[D],1989

[3]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1997

[4]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2005

[5] 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2007。

[6]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试办保母督导系统计划,1999

[7]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2000

[8]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0年度业务报告,2001

[9] 张美美.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需求之研究,2009

[10]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7年度业务报告,2008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2

2019年是十三五规划第四年,为提高辖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水平,强化对基层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特制订妇幼保健业务培训、基层指导计划:

一、管理方面

保健部全面负责全市妇幼保健技术指导、培训、考核和妇幼卫生信息等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实行包保到镇、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制定工作方案,每月召开一次保健科室负责人会议,及时传达上级工作精神,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落实,进一步规范妇幼保健管理工作。

二、培训方面

(一)组织全市妇幼专题培训6期。

1、加强妇幼保健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举办妇幼保健专业知识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保工作人员和综合医疗保健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国家2017版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妇幼保健适宜技术推广、妇幼保健基础知识、眼保健、两癌筛查、母婴保健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市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水平。

2、进一步做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工作。

定期组织市围产保健技术指导组专家进行讲课和指导,培训对象为全市妇产科和儿科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包括:产科高危妊娠处理、新生儿重症救治等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妇产科和儿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规范产科和儿科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

3、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管理质量。

培训对象为各医疗保健机构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季报表、妇幼保健常规报表讲解,强调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控制工作要求,山东省妇幼卫生信息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妇幼卫生信息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减少错报、漏报情况的发生,提高全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质量。           

(二)继续坚持以会代训制度,扩大培训效果。

每季度召开一次妇幼例会,利用基层妇幼保健人员例会之际,进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培训。制定培训课程表,有保健部工作人员承担培训组织任务,责任到人,认真备课,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对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

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其他妇幼保健项目工作的要求,重点做好孕期保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及新生儿访视等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并将考试考核结果反馈至各单位。

(四)积极参加上级培训。

组织人员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妇幼保健知识培训班,及时将培训内容及会议精神带回并逐级传达,不断提高我市妇幼保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技术指导方面

保健部负责统一制定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制度及检查指导工作内容,每月组织本组人员深入相关镇街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将指导材料上交保健部备案。同时保健部和项目办将随机抽取各技术指导组资料进行复核。

四、督导检查方面

(一)母婴保健法及妇幼保健项目等

1、《母婴保健法》贯彻落实情况,依法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和业务技术人员合格证书,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母乳喂养。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3

【中图分类号】R3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86-02

为了解我区婴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服务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拓展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现对儿保门诊就诊的婴儿家长进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10年1月1日~20010年12月31日到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和游泳的婴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由就诊家长自愿填写调查表,派专人收集。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180份。资料入机,利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婴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儿保知识掌握程度、儿保健康教育覆盖需求。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分布:42天婴儿占66%,3个月婴儿占15.2%,6个月婴儿占8%,8个月婴儿占6%,12个月龄占4.8%。家长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以下为45%,大专占32%,本科及以上占23%。

2.2 儿保知识掌握程度

①婴儿常见病知识掌握程度:知道佝偻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占45%,VD服用合理占62%,每天晒太阳超过1小时占56%,合理补钙占46%。知道辅食添加及时合理可预防贫血占48%,认为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62%。

②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能按需哺乳占72%,辅食添加过早占33%,4~6个月添加占51%,6个月以后添加占16%。辅食添加合理者占58%,盲目添加辅食占42%。

③早期教养知识:认为游泳抚触可促进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48%,通过跟踪体检和指导训练可促进婴儿大运动、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和认知交往者占75%。

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网络、电视占57%,宣传单、册占33%,育儿知识讲座占8%,门诊咨询占2%。

2.3 家长对儿保门诊健康教育的服务需求:早期教育服务需求占72%,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占66%,常见病咨询占56%,心理行为咨询占22%,婴儿护理知识占32%。

3 讨论

3.1 婴儿家长在早期教养方面知识欠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子女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需求日益明显,经过调查发现,婴儿家长对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相吻合,且婴儿家长学历越高,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越迫切。提示今后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增加有关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知识,并开办早期教育门诊,以满足儿童家长的保健服务需求。

3.2 婴儿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惑还是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知识,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喂养,保持营养均衡,以减少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这与家长所掌握的儿保知识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营养物质贫乏,而是家长的喂养知识和喂养行为不当。家长营养知识愈丰富,婴儿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率也愈低。

3.3 常见病防治不再是健康教育需求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已经不是婴儿家长关注的主要疾病,婴幼儿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等非感染性疾病却成为婴儿常见病关注和防治的重点。

3.4 心理咨询和护理知识不是婴儿家长健康教育的侧重,这与社会多渠道普及育儿知识有关,而心理行为问题在婴儿期出现较少,未曾引起家长关注。

3.5 本次调查65%的家长为专科以上学历,对孩子的养育非常关心,且家长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需求成正比,文化程度偏低的婴儿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相对偏低。只有家长接受了科学合理的儿童保健知识,才能配合保健部门开展早期教育、健康教育讲座等服务项目,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本次调查显示只有8%的家长从育儿知识讲座中获取儿保知识,说明育儿讲座举办较少,提示保健部门应向家长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讲座机会,普及儿童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 :1周惠联、游春华 儿童保健门诊的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6):418-419.

[2] 田立新 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良好开端、聪明成长”项目.基础教育参考,2006,(07).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4

长春市妇产医院早教中心,吉林长春 130042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分析针对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智能发育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将该院采取常规保健服务的幼儿,与开展早期教育的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常规保健幼儿206例,早期教育幼儿214例,将两组幼儿的智力及心理发育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发现,早教幼儿与常规教育幼儿在头围、身长、体重等生理发育方面,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婴幼儿在心理、智能方面的发育却有明显差异,在语言、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测试中,早教幼儿明显优于常规保健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Q发育商的比较中,早教幼儿平均值也高于常规保健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比试验表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对婴幼儿的脑发育有重要影响,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智能、心理和神经的发育,提高其在语言、社交能力、认知、以及适应力等方面的能力,应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智能发育特征,进行相应阶段的专项教育,定期开展早教研究活动,以期婴幼儿人格、智能、心理等方面能得到正确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早教工作向更专业、深入化发展。

http://

关键词 早期教育;常规教育;婴幼儿;智能;心理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84-02

[作者简介] 闫丽芹(1977.9 -),女,吉林长春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婴幼儿智力早期开发工作。

2011年8月国务院新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国民教育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1]。研究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2]。早期教育关乎儿童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社会的未来,因此通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对未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教育发展趋势下,该院开设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研究多年,且效果显著,现将该院2009年8月—2013年5月期间,214例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14例接受早教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18例,女96例,平均年龄(1.8±1.6)岁,同时随机选取常规保健婴幼儿206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婴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 选取标准

两组婴幼儿均健康正常,无早产、窒息问题,以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和感染疾病。

1.3 早教方法

对照组幼儿,在出生后每6个月进行头围、体重、身长等常规内容的检测,以及营养搭配、喂养方法、疾病预防与指导等常规保健服务,家长可自行对婴幼儿进行教育指导。接受早期教育婴幼儿除以上常规保健内容外,我院参照鲍秀兰0~3岁教育大纲[3],根据婴幼儿实际月龄制定早教方案,为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具体训练内容和方法。早教方案涉及智力发育、潜能开发、心理发育、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以及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等多项内容。为更好的完成该次试验早教训练计划,需向家长说明各项测试的结果以及早期教育的意义,使家长能够充分配合早教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段发育特征,进行相应的早期教育训练。不足1岁的婴幼儿需每天进行视、听、触摸等新生儿时期的感知和动作训练,比如鲜艳色彩的刺激,以及播放适合新生儿时期的多种风格音乐等;满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进行听、说、做、口型模仿等多项训练,从而培养幼儿的情感沟通、语言表达和思考的能力。接受早期教育婴幼儿,还需根据实际月龄进行相应跟踪检查,不足1岁婴幼儿,需每个月进行检查,1~2岁婴幼儿每2个月检查1次,2~3岁婴幼儿每3个月检查1次。并参照婴幼儿智力量表分别对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进行测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更贴切幼儿实际情况的早教方案,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1.4 评定标准

检测结果划分标准:≥130分为优秀,分数在110~129之间为聪明,90~109之间为中等,80~89之间为中下,70~79之间为偏低,分数<70为低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婴幼儿常规保健检测比较

两组婴幼儿在常规保健检测中,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婴幼儿头围、身长、体重、发育等常规检测内容,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婴幼儿心理、智能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婴幼儿在智能、心理等多项检测结果中,具有明显差异,在语言、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测试中,早教幼儿明显优于常规保健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Q发育商的比较中,早教幼儿平均值也高于常规保健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该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婴幼儿在常规检查中均符合正常标准,但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语言、社交、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比常规保健幼儿体现出明显优势。

3.1 婴幼儿早期教育优势

该次试验对比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脑部发育、心理成长以及沟通、适应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有益影响,实验研究资料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心理、语言沟通、社会行为、精细动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MDI、PDI测试中,各项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常规教育幼儿,通过有效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心理、智能的发展,开发幼儿观察思考、沟通交流、精细动作等多项潜能,同时有助于婴幼儿健康人格、气质的培养与形成,为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正确方向与基础。

3.2 婴幼儿早教重要性

婴幼儿0~3岁期间是大脑逐渐发育、成熟的重要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和开发性都很高,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开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各项潜能的挖掘与开发。有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发育程度与行为能力普遍存在偏差,偏离率为10%~20%[4],这与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指导方式,以及相应外界环境刺激有密切关系,而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则是弥补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这一教育缺憾,其性质是开发幼儿智力和社交潜能,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

对于0~3岁的幼儿,通过日常抚摸、按摩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早教日常训练可以刺激幼儿的皮肤,调节内服功能以及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智能发育,特别是0~1岁的幼儿,此时是幼儿提升获取能力的重要时期,给予良好的环境刺激和感知、智力等训练对幼儿脑结构与功能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5],因此,通过必要的早教训练,可以在黄金期内提升幼儿听力、爬行、定向能力和视觉追踪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获得更优质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全脑功能的状态如何,取决于智力多元性和脑功能的定位性[6],而这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培养与形成与婴幼儿生长、发育黄金期的心理、智力开发有密切关系,根据婴幼儿实际月龄进行相应的语言、认知、运动以及交往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和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开展早教训练对儿童应变能力、自信心、心理、智能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健康发育以及未来成长有重要影响,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智力等发育特征,进行早期教育,并与常规保健、疾病防治相结合,并最大限度开发婴幼儿各项潜能,使婴幼儿有规律、健康发展。早期教育研究活动,有利于早教工作进一步深入化和专业化,为婴幼儿潜能开发、健康成长以及未来国民人口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具有一定实践和发展意义。

http://

参考文献

[1]穆雪,程晓梅,霍晶,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620.

[2]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3]张丽珊,段娅莉,徐兵.早期教育对儿童智能发育长期影响的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3):113-115.

[4]魏佳琦,刘冬梅,白静波.浅谈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7):268.

[5]闫桂芳,李长卿,张彩霞.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儿智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3):336.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5

【关键词】 婴幼儿;早期发育;保健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4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全面发展阶段, 此阶段发育状况的好坏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健康, 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进行, 具有重要意义[1, 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何使孩子赢在起点, 亦是所有家长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接收的96例婴幼儿资料, 旨在探析不同的儿童保健方法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 年12月接收的96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1.4~ 3.6 岁, 平均年龄(1.54±1.31)岁。研究组年龄1.5~3.0 岁, 平均年龄(1.56±1.10)岁。经检查所有幼儿均符合标准, 无遗传病及其它禁忌证。两组幼儿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法保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进行保健, 具体如下:①早期教育。对家长传输健康育儿与科学育儿知识, 例如在孕期可对胎儿进行声音的传输。在婴幼儿期间, 根据其心理的变化与生长过程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主要有进行身体触摸运动、语言沟通色彩感知等方面, 以提前给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②饮食营养指导。遵循婴幼儿饮食营养指导原则, 对新生儿一般至少需要进行6个月的母乳喂养, 以此保证其摄入充足的营养。6个月后可给予奶粉、麦芽类等适当的食物辅助, 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辅食, 以进一步保证婴儿体内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均衡。需注意的是由于饮食过多出现偏食或消化不良。③对于婴幼儿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注意保持婴幼儿身体卫生, 防止滋生细菌导致的疾病[3]。同时进行定期疫苗注射, 以预防各种传染疾病。按时对婴幼儿进行相关疾病检查、筛选, 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较低, 应加强保暖措施。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两组均给予1个月相应的保健后, 通过电话询问家长其孩子的饮食营养状况、疾病预防、治疗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等, 比较两组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 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使用蒋新液等[4]文献中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ell)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智力检测, 内容主要包括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3个方面。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婴幼儿智力发展情况比较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婴幼儿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及身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的早期智能发育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 而且受后天诸条件的制约。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则需要非常丰富又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 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与整个大脑的性能[5, 6]。这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与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 本院保健科接收的幼儿, 无论是从儿童健康成长、疾病控制还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都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同。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保健是保障婴幼儿早期身心健康发育的关键, 有利于提高婴幼儿智力及身体健康[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婴幼儿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有利于婴幼儿早期各方面的发育,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娣.有关婴幼儿保健工作的讨论.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2):347.

[2] 张辉.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4):135-136.

[3] 高春梅, 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9):967-970.

[4] 蒋新液, 马玉杰, 陈雅芬, 等 . 480 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2):1321-1323.

[5] 曲华, 魏益民.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7):38-39.

[6] 肖永红.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7):53-54.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6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产后访视是指在产妇分娩后的7、14、28天医生到产妇家中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访视。其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情况、、子宫复旧、恶露及伤口恢复情况等,给予产褥期卫生、营养,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喂养及正确的护理指导,普及防病知识;指导及时预防接种和儿保门诊。

产后访视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前、产时保健服务的延续。产后访视对早期诊断、治疗、预防产妇儿童常见病,保障产后母婴的健康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卫生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已经从“有病就医”的传统观点迈向了预防保健的全新理念即打破常规、开拓创新、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产后访视就实现了这种新理念。为了提高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我市渝中区对产后访视时间调整为:产妇出院时(3~7天)、14天、1月、2月、3月、4月。于2005年实行了产后免费访视(包括了流动人口),体现了政府对妇女儿童的关心和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访视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访视中发现的问题

重庆市实行产后访视已20多年,人们的观念和保健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一些老观念也带到了城市,所以在访视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和一些新的问题:(1)家庭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室内气味混杂。(2)乳汁分泌不足,不知怎么办好,急切采用配方奶代替。(3)喂哺姿势不正确,喂养方法不当,造成母乳不足。(4)高蛋白饮食摄入过多,造成营养不均衡,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出现便秘等。(5)禁忌太多,不洗头,不洗澡,再加上褥汗多,造成毛孔阻塞和不畅,易生病。(6)母亲焦虑,由于独生子女,母亲担心多,工作的压力大等。(7)缺乏产后自护经验和科学育儿常识。(8)老观念多,新观念少。(9)产后活动少,出现便秘,产后恢复慢。(10)遇上产妇和婴儿常见的疾病不知所措。

2 访视医生可以解决的问题

2.1大力宣传母乳喂养,传授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提高母乳喂养率:大力宣传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饮食,有许多优点,如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水的含量合适当易于消化吸收,完全能满足出生后4―6个月婴儿发育的营养需求;同时母乳中富含免疫物质,能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母乳中所含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牛黄酸等,还有益于婴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使宝宝更聪明。母乳喂养能增进母子间感情,可促进婴儿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产后哺乳也可促进产妇子宫的复原。防止产后出血。母乳喂养既经济又方便,温度适中且无菌。产后访视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就是要让产妇及家属接受母乳喂养,同时把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产妇,以提高母乳喂养率。我辖区近5年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65%比5年前43.4%有了大幅提高,产后访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及时解决产妇及家属在喂养中遇到的问题:母乳不足时。产妇及家属往往不知怎么办,怎样补充配方奶,婴儿吐奶,不吃,又怎么办等,他们对婴儿的喂养及护理知识较缺乏,访视医生能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并指导他们科学育儿知识及一些护理保健技巧。

2.3及时发现产妇及新生儿常见问题,给予正确指导和处理:产褥期产妇容易出现如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伤口愈合差、恶露异常、乳汁不畅、皲裂、乳腺炎等。新生儿容易出现肺炎、腹泻、黄疸、湿疹、呕吐、尿布疹、脐带异常等,而产妇及家属不能对异常情况做出判断,产后访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尽早治疗。

2.4纠正传统的不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科学的营养指导,以增强产妇体质,提高母乳质量,进而增强新生儿的抗病能力:产妇高蛋白饮食摄入过多,成天大量的鸡、鱼、肉、蛋。不吃蔬菜水果,又缺少运动,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和便秘。不开窗、不洗澡、不洗头、不刷牙容易造成产褥感染等,从而降低自身抵抗力。访视医生可以进行科学的营养指导和生活指导。

2.5根据体检情况,对产妇康复情况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并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健康指导。

2.6评估亲子间情感连结是否存在问题,让他们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给产妇以心理支持,帮助她们建立信心,同时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产妇要适应新角色的转变以及生理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如新生命的诞生,不知怎样来哺育宝宝等),产妇产后容易出现短暂的情感痛苦或抑郁状态,容易产生产后抑郁,需要得到特别照顾和关爱。

2.7及时指导预防接种和儿保门诊:宝宝出生后有许多预防注射要接种,但产妇及家属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接种,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接种,什么时候开始儿童体检,儿童保健有什么好处等,对于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寻求咨询的对象和帮助。

2.8建立健康随访热线及咨询电话,让产妇及家人在其他时间也能得到帮助。

3 产后访视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

3.1提高母乳喂养率、预防接种率,巩固爱婴医院的成果: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婴幼儿喂养全球策略”中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式。虽然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宣传,人们逐渐认识、接受了母乳喂养。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妇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影响了母乳的分泌及喂养的顺利进行,访视医生的入户,解决了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了母乳喂养率。还能及时告知家长婴儿预防接种各种事项,达到及时预防接种,

3.2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一般需6周。此期容易发生产后出血、感染、产后抑郁症等并发症。产后访视能及时发现产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能早期处理,从而降低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降低产妇死亡率。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和组织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产后访视可以及时发现威胁婴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从而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产后访视任务重大。

3.3产后访视可以架起从医院到家庭的桥梁,帮助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使其顺利度过产褥期。绝大多数产妇从医院回家后不知怎么办,缺乏产后护理经验,产妇自理能力较差。产妇及家属迫切希望从可信赖的妇幼保健医生处获得健康信息和育儿知识,甚至主动与医生联系,要求医生到家里进行探视,我们曾对120名产妇做过调查,其中94名认为非常需要家庭访视医生(占78.33%)、22名认为需要家庭访视医生(占18.33%)、只有4名

不置可否。访视医生的家庭指导,可以解决产妇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们充满信心地渡过新角色的转换,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和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情。顺利度过产褥期,从而架起了从医院到家庭的桥梁。让产妇在家中就可以得到医生的帮助。

3.4开展产后访视服务,可以体现妇幼保健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医院的社会满意度。医生不辞劳苦,深入家庭,为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健康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既满足了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也体现了妇幼医生的价值。同时还能够及时收到产妇及家属对医院的反馈信息,若存在不满现象,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沟通、补救和改进,从而提高产妇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

3.5帮助和促进亲子间的情感连结,帮助家长建立信心,使婴儿得以健康成长。让家长尽快进入父母的角色。与婴儿进行交流,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婴儿。哺乳、与婴儿说话、唱歌等,能更多、更好地表达父母的,带给婴儿更多的愉悦心情。婴儿每睁开眼睛与父母对视、微笑、或发出愉快的声音都是一种情感交流。亲子间的情感连结是婴儿心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可小视。

3.6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产妇和新生儿是社区保健服务的重点对象。访视医生深入社区对产妇和新生儿家访,可以实现服务观念积极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保健需要,为群众提供了方便、优质的基本卫生服务,又深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宽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域。

3.7促进医院产科建设和儿童保健,提高孕产妇管理率及儿童管理率:产后访视是孕期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可以在访视中了解产妇生殖器官等躯体恢复情况,及时反馈可促进医院产科工作。

产后访视对婴幼儿进行营养指导和生长发育检测,将资料建立一个系统的档案,作出生长发育曲线,对今后的儿童保健工作和系统管理工作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提高妇幼卫生工作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4.1建立健康档案和明确健康需求:使婴儿从出生开始就监测其生长发育,与医院的儿童保健工作形成一个延续的系统管理(将产后访视资料特别是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转入医院儿童保健档案)。

4.2扩大服务范畴:提供多样化形式的有效服务,可以将婴儿抚触、洗澡等服务拓展到家庭。

4.3加大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4.4提高妇幼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妇幼卫生队伍,建立长期培训机制。

4.5加强产后访视的力度,规范访视内容。提高产后访视率和访视质量,避免访视医生到家只称体重、量身长的简单操作现象。

4.6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使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有一个延续性,保证资料的及时传输和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