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作用范例6篇

心理素质的作用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协同作用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类群。在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习的进行、生活的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内在条件,与感情息息相关,而音乐是能通向灵魂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现况

(一)大学音乐教育现况

依据学生需求分类可以把音乐教育现况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个层面。

专业音乐教育自不待言,这是成体系的教学系统,非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其它专业学生德育、美育与音乐相关的选修课程。课题追求的是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

大学音乐教育停滞于专业知识教授是最为值得关注的现况。对非音乐专业生而言,教育目的止步于此,大学生的音乐课程所获实在有限,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的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当代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应当如何描述?儒家以“八目”作为君子的一生行为标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主要阐示两个方向,修身与治用。 借用这个体系课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解是:以修身论,应当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应当有判别事非的自主性,应当有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应当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以治用而论,应当有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应当有和谐环境的处世能力,应当有自我价值体现的影响力,应当有敢为人先的行动意识,应当有渴望成功的进取之心,应当有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

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挑战的应对方式方法实在令人堪忧。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概述无一不将目标指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层面上。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如何解决应当引起大学从教者的高度关注。

二、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引入音乐的必要性

音乐已经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有着富足的外延与内涵。音乐学既是感性的科学又具有理性的思考,大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依托印证心理素质问题的起源与解决方向。

(一)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心理作用

情绪多由客观刺激引起,是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体验。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常时间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势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重的影响。情绪产生有刺激源,我们无法预知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那么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产生也就无法控制,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控制情绪,或者是调适情绪。

1.音乐调适情绪首先表现在表情与达意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表演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自由联想,体验情感,表达情感。高校音乐欣赏课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中外名曲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思维。激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人“挑战与反抗命运”的联想,闲适的《田园》交响曲能给人“放逐自我于天地间”的宽阔。

2.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表现在诱发与感染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情感体验与情感感染他人是人类的特殊属性。音乐就是情感的载体,就音乐的产生而言,《乐论》这样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物而动,故行于声”。借由音乐能激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体现在宣泄与释放

心理素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音乐能够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所搭载的情感正好可以浸润干涸的心灵。节奏欢快明亮的音乐可以解除忧郁,节奏平缓清新的音乐可以镇静安神,节奏激扬亢进的音乐可以坚强意志。

(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音乐审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音乐的审美功能体现在题材多样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给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美的氛围。大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美的认识。

2.音乐立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如果说审美是美的欣赏,那么立美就是美的创作。立美是在审美的基础上构建自身对美的理解。审美偏向共性,立美偏向个性。切实重视立美教育,要将学生培养为审美主体,美自身,通过自身再美人。

3.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陶冶大学生良好情操

音乐取材于文化内涵,传递的情感正是文化内涵间沟通的信息。音乐的文化传播属性让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或者任务,而是在大环境中的一种共同追求与理念,起到相互印证与提高的作用。

三、 音乐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协同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主要总结并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的跨越度空前,为诸多学科相互印证、类比提高架设了桥梁。这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也拓展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授方法的空间。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协同

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确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创作讲求尊重传统但不墨守成规,要有基础地创新。而创新思维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音乐表演讲求展现自我,突破自我。进取心的培养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难点。

1.音乐协同创造心理

创新是一切发展之动力。音乐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的追寻,都穿插着体验接受与创新的过程。用心体验音乐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体验,那么体验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就源自于思维的多端性与灵活性,这是创造性心理的发端。

2.音乐协同进取心理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后盾,积极进取的结果能够培植更坚固的信心。进取与自信都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分。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励引导学生进取心理。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领悟理解能力不一致,对于音乐基础差的同学,要寻找突破口为他们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对于音乐基础好、天份突出的同学,要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最大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培养学科自信,将进取心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3.音乐协同协作心理

音乐是世界的财富,是人类交流最好的语言。音乐欣赏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音乐可以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形成一幅形象的图画,通过交流可以丰富唯美这幅画卷,并找寻学生彼此的认同感。思想的碰撞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为集体增添凝聚力。老师从旁指导与监督,指导学生观点的指向,促进集体的和谐交流,指引学生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

音乐实践活动是参与感极强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合唱,声部之间的协作,男女声的协作,指挥与演唱的协作。参与这些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体会集体的力量,促进同校情谊,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就目前而言,大学音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心理素质培养功能。课堂内力求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情绪动向。课业教授不仅从老师方向考虑要上完规定的内容,还要从学生方面考虑知识接受与掌握度的问题。除了满足这种课业基本要求外,音乐课的附加价值比如心理素质培养功能也要跟进。其实音乐实践活动也是音乐教学方式的一种,而且在实践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需要氛围的,而这个氛围仅仅只是课堂上的热烈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这个大课堂要充分利用起来。以求每个学生都能分享音乐教育带来的美妙与裨益。协同学理论确实可以搭建任意学科交流的桥梁,但是音乐是全世界的财富,是每个人精神补品,利用协同学理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品质最佳搭档学科还是音乐。音乐教育附加价值的追寻虽然不是从这里开始,但也不会从这里结束,这是音乐工作者未来工作的方向与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琦.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J].华章,2013,(27).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素质

基层消防官兵所从事职业特殊,工作内容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任务艰巨、要求严格、行动迅速、压力过大为其工作特点。在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面前,消防官兵极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1]。有研究表明[2],与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基层消防官兵普遍较低,大多数消防官兵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其不良情绪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素质的作用,该研究选取136名基层消防官兵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2个月后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消防队136名基层消防官兵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28岁,平均(23.51±2.32)岁,均为男性,婚姻状况:已婚57名,未婚79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45名,专科43名,本科48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名,其中观察组年龄19~27岁,平均(23.16±2.18)岁,已婚28名,未婚40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22名,专科22名,本科24名。对照组年龄20~28岁,平均(23.87±2.23)岁,已婚29名,未婚39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23名,专科21名,本科24名。两组官兵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①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状态,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如一对一交流、讨论式及鼓励式谈心活动,充分全面了解消防官兵的心理,并突破常规性思想工作方式,寻求新思路,做好思想工作,帮助消防官兵克服思想障碍,端正思想态度。②组织多样的文化及体育活动,缓解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压力,利用业余时间,合理组织文体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桌球、趣味游戏、组织郊游等,使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③加强心理训练,增强心理素质。加强多种环境的适应性模拟训练,包括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增强官兵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④根据每名官兵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每名官兵的潜能,促进官兵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为2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位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该量表涉及情感、行为、思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从中分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9个症状因子,用来表示消防官兵是否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严重程度。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评估1次。②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缺陷感变化比较,参考缺陷感量表(TheFeel-ingInadequacyScale,FIS)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外貌5个方面,为五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缺陷感强,自尊心越低。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评估一次。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消防官兵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消防官兵各项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缺陷感变化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消防官兵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外貌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消防官兵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防工作要面临各种火灾、交通事故、建筑坍塌、自然灾害等情境,其复杂性、艰苦性及危险性考验者基层消防官兵的生理及心理素质,基层消防官兵是否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境,有效展开救助工作,不仅仅取决者其身体素质,其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相关研究发现[3],消防官兵的生理及心理负荷要超出普通人许多,极易出现痛苦、紧张、自责、丧失信心等负面心理状态。因此对基层消防官兵实施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工作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4],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防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消防员的社交能力与自尊自信。该研究结果显示,经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评分,以及缺陷感中的各方面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缺陷感中的各方面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基层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基层消防官兵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缺陷感,提高其心理素质。

作者:杨平波 李彬 单位:烟台市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 山东省消防总队医院内科

参考文献:

[1]郭壁砖,萧波,孔倩.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68-570.

[2]宋丙芳,丁建光,何敬和.消防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系统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7):632-633.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整体护理;护士;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66-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能否有效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还影响到整个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而护士在工作中的表现,又与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许多患者对护理工作不甚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护士的心理素质问题。例如,一些护士没有全新的护理观念,对病人态度生硬,根本谈不上实施心理护理,反而给病人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可见,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其能否适应整体护理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

1护士心理素质的内涵

所谓“素质”,就是事物原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们已经具有的心理特点,不仅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如内向、外向等,还包括人的能力和品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按照整体护理要求,护士的心理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即个人能力方面的素质,个人性格方面的素质,个人品行方面的素质。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即加强在校教育,强化在职教育,注重自我提高。

2 护士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和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表现在,一方面学校的护理专业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教育阶段,而没有进入素质教育阶段,护士虽有较丰富的纯医学和护理知识,但对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仪表行为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仅把护患关系视为护士的态度问题所致,而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心理护理都决不止是态度问题。于是,临床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开展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应该而且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护士的心理素质远没有达到整体护理的要求,从而制约了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通过有效措施,积极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

3 整体护理对护士心理素质的要求

3.1个人能力方面的素质

要适应整体护理要求,使护士工作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仅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做思想工作的能力等[1]。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中,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十分重要。“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的语言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及护患关系,因此,开展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语言的技巧和艺术[2]。如在临床护理中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前,护士可对病人说:“您准备好了吗?可以为您输液了吗?”,让病人感到备受尊重,而如果护士只是简单地说:“我现在要为您输液。”这样近乎命令式的语言,往往令病人觉得自己是处在被管束的状态中,而对护士产生不满。语言交流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反映出护士的职业素养[3],语言表达的技巧是可以通过培训与练习而掌握的,取决于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与不断摸索。

3.2个人性格方面的素质

开展整体护理对护士的性格有着特殊的要求。根据临床观察,绝大多数患者不喜欢沉默寡言、性格过于内向的护士,而乐观、开朗、活泼、豁达的护士则容易取得病人的好感,因此,护士要适应整体护理要求,就应该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对人方面,护士应该热情诚恳,耐心细致,体贴关怀。护士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创造有利条件。在对事方面,护士应该严肃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护理工作稍有差错,就会损害病人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那种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性格显然不适合做护士工作。在对己方面,护士应该谦虚谨慎,吃苦忍让,严于律己。护理工作和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同等重要,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一些护理操作技术性强,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患者及家属对执行这些操作的护士极为尊重,这反而导致一些护士产生骄傲情绪,对患者态度傲慢,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另一种情况是护士在医院中的地位与医生相比十分低下,得不到患者的重视,导致某些护士有自卑的心理,所以护士应正确对待自已的工作,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卑不亢,才能在整体护理中发挥自身作用,取得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与理解。

1.3个人品行方面的素质

整体护理对护士的品德和行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良好的仪表和行为。从道德品质上讲,护士应该具有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护士的仪表应该具有美学意义,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要求护士的穿着要整洁,修饰得当,举止端庄、落落大方。

4 提高护士心理素质的途径

2.1加强在校教育

在学校的护理专业教育中,应增加有关心理素质训练的课程,增强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内容,变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4],为护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护理课程的教学中,可模拟临床情景,让学生演习护士与病人的沟通过程,让“病人”提“刁钻”的问题,“护士”将沟通的艺术用于语言中,巧妙地解答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较早地熟悉护士角色,培养沟通与应变能力。

3.2强化在职培训

在医院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培养和激发护士的成就欲望和动机,把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把护士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护士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召开护患座谈会,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也能使护士了解到病人的心理与期望,在内心重新为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定位。

2.3注重自我提高

要使临床护士具有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的观念和意识,使护士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不断提高护理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护士应主动阅读一些心理学、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以完善相关知识。是党员的护士应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树立创建和谐护患关系是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意识。

总之,开展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士首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下客观地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否则将无法适应整体护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新形势下护理记录中的问题及管理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7.

[3]安秀芹.护患之间的语言交流艺术[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6):132.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良好心理素质;诗歌;诗歌欣赏

一、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既健康,又有文化。人的健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对人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视,有点头痛脑热,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据统计,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精神障碍疾病大量发生,这是忽视心理健康的结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有利于其他良好素质的形成,才能促其获取成功。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遭遇重大打击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和劳动素质也很难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本上就是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问题。

二、诗歌欣赏的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和谐、高效率的发展,而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学生在朗诵时充分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诗歌是作者形成于肺腑、悟之于心灵、发之于情感的语言,它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灵、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坚强人的意志的作用,使生物的人更加社会化和理性化,在生活中更能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各方面的情感,使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欣赏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诗歌欣赏是一条捷径。

诗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表情状物更惟妙惟肖,作为语文教师,抓住诗歌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从而刻苦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诗歌欣赏对良好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欣赏的教学手段,可以移学生的品质于未觉,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豪放的胸襟,凡事从大处着眼、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可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

好的诗歌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诗句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叩击着孩子们的心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里埋下了胸怀天下的伟大志向。好的诗歌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汪国真的《豪放是一种美德》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的诗歌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如汪国真的《思念》中“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和“如果你要想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同学间的叮咛、祝愿,情真意切,让这动情的诗句互赠你我,友谊天长地久。

诗歌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能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偏执任性,心中没有他人,吃不得一点儿亏。为了纠正孩子们性格上的弱点,我有意挑选一些这方面的诗歌,如《我不期望回报》《自爱》《假如你不够快乐》等,让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诗句:“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给予是为了期望回报,如果付出是为了有一天索取,我将变得渺小。”“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通过欣赏诗歌引导孩子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拥抱宽广博大的人生,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尊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诗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在蜜罐中长大,经不起磨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极低,遇到困难就趴下了。我有意让他们读励志的诗,如陈锡智的《小溪》:“即使痛苦把你的身体扭曲,你也要一路击节高歌,奔向大海。”汪国真的《跨越自己》:“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个真实的自己。”汪国真的《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韧。”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坚强,以后的困难,他们不再惧怕。

诗歌以他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四、利用诗歌欣赏课培养学生健康充实的心灵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怎样才能上好诗歌欣赏课呢?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年级段选取了不同内容的诗歌,选编了校本教材《诗歌散文集》。运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每周五下午)各年级段安排统一内容进行诗歌赏析和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揣摩赏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

1.几种诗歌欣赏课的模式

(1)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古代诗歌教学。例如,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情,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歌的内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适应较为短小的诗歌。由于日积月累,学生能够掌握不少诗词歌赋,也不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集中式诗歌欣赏。所谓集中式诗歌欣赏课,就是选取一节课作为诗歌欣赏的活动课,这种课比较适用于较为深奥或富有意蕴的诗歌。首先时间集中,一节课只进行诗歌欣赏,不进行其他活动;其次内容集中,选取一首诗或同类题材的几首诗,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最后是理解集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对诗歌的理解较为全面集中。例如在欣赏杜甫《春夜喜雨》时,我选取了古筝曲《浪淘沙》为配乐,在上课时,先进行配乐诗朗诵,激起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热情。然后,我领读,学生齐读,师生在音乐的氛围中一遍遍诵读诗文。接着学生范读,在配乐声中,学生们初步感知到了诗歌的意境。然后,我组织学生赏析,从下雨的时节、状态、雨景、作者的想象入手,学生们最后都感悟到了作者对雨的理解。

(3)自由式诗歌欣赏。所谓自由式诗歌欣赏就是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赏析,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这种课型比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师的引导包括:学生所选篇目上的引导、赏析角度的引导、个人感受深浅的引导。这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古文功底,较全面的诗歌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正确的要鼓励、肯定,错误的指导学生改正。

2.多种形式去读、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最初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歌唱,同时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心理学研究认为:诗歌音韵优美,音调和谐,刺激着儿童听觉等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要通过反复地朗诵去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比赛读,如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通过比赛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位互相练习朗读,以使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声调、节奏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朗读的形式还可以是表演读,如在诗歌赏析课方面,我鼓励学生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每次表演,学生都表现得热情高涨,通过自由发挥的表演,孩子们已经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艺术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经历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忆,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愉悦。

3.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欣赏更多的好诗

在诗歌赏析方面,我按照“课内精讲,课外略讲,感悟为主”的原则,只要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即可。

如赏析冰心的《雨后》时我采取精讲的方式,首先设置情境,激起体验。小组交流、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出示课件,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这时再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精讲完本课后我又找来金波的《带雨的花》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我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记,并从中体味、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军训 学生心理 促进 完善人格

学生军训是90后新生进入校园的第一课,学生在经历了对军训由好奇到向往,由向往到消极逃避,由消极逃避到对军训生活的依恋等心理变化过程;经历了对军训生活的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化过程,使得思想到心理有了很大转变。实践证明,中学生军训不仅对新生的心理适应起了很好的过渡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重要作用。在我看来,现在中学生军训主要经历了以下心理特征:

一、期待军训到来,对军训怀有梦幻般的憧憬。

新生刚入学,对校园的一切都具有很强的新鲜感和期待。在加上军训时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所以新生一入学就对军训怀有梦幻般的憧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军训梦幻般的憧憬和中学生长期对军营的向往以及入学的新鲜感是分不开的。不少人从小崇拜充满神秘色彩的军营生活有着浩然正气的军人。他们“从小对军营生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但是只能从电视、小说中去幻想军营的神神秘秘,始终没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军人单单一个“奉献”就是够让学生们回味无穷和无限神往。

一些中学生把军训看作中学生活的起点,把所有对中学生活的向往聚集于军训上。怀着这样虔诚而激动的心情参加军训,同学们一开始即把军训染上了浓浓的梦幻色彩,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教官一声“你们现在不是学生,而是军人”时,“他们一下子感觉自己真的是军人了”。心中掩不住的喜悦在脸上表现为一个开心的笑容,简直是梦想成真。终于有机会,我可以穿上这身橄榄绿,成为绿色军营中的一株小苗,圆了我那童年时代可望而不可及的绿色之梦。所以九月的阳光虽然灼热,但同学们感觉到的却是它的热情。他们穿上迷彩服、戴上贝雷帽,也带着满腔激情,踏上了军营的训练场。

二、品尝酸,甜,苦,辣的特征

军训“苦”,这是参加军训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换上一身崭新军装,戴上漂亮贝雷帽的兴奋劲马上被简单而乏味的口令驱散得无影无踪。立正、稍息、四面转法……每天的内容差不多,对接受军训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考验。烈日和灰尘交织的训练场“简直是炼丹炉,让人不堪回首,半天好似一年”。有的同学不堪体力之苦,竟然倒下,军训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军营生活的艰辛和军中纪律的严格。许多同学在烈日下待得时间长了,脸上冒出了一些小水泡,水泡一破就开始掉皮,大家感觉皮肤是又痛又痒。甚至有些同学是典型的“懒虫”,在家基本不做家务。到来学校进行军训,一切得“自理自立”,有位同学才洗了一天衣服,便决定将脏衣服打包回家扔给妈妈。没想到,前两天收拾行李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装脏衣服的马甲袋里,竟飞出了一些黑色的“小东西”。原来,因为下雨潮湿,混着雨水和汗水的脏衣服,居然“捂”出了小虫,这让他大为吃惊。有的时候同学们累了,教官会主动给大家模仿起一些港台明星惯用的话语和姿势,惟妙惟肖的动作,幽默的语气逗得全场笑声一片。“笑一笑,疲劳就没了。同学们在疲劳之余,同时感受到军训是快乐的。!

三、适应军训生活,对军训具有极高的认同感

短短的几天,我们在那里滚打、吼叫,灰尘吹迷了双眼,阳光晒黑了皮肤,几天使人感觉漫长无比”。“经过军训磨练,使人明白了只有多吃苦,才能更坚强,走进绿色军营,我们要学会吃苦”。这种矛盾但又不失为协调的心理,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都有所流露。我们通过座谈了解到,在绝大多数同学们眼里,军训的确不是受苦,而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有同学这样说,从来没苦过,这一次苦一回,肯定是今后人生经历中一个很难忘却的起点。还有的同学说,军训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练武精神,始终让我们与汗水拼博,下定决心,不倒下,不放弃。军训之苦给同学们带来了太多的收获:他们体会到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内在联系,领悟到攀登人生之路需付出的艰辛,还懂得了钢铁长城如何建造,威武之师如何练就。

四、激情勃发的特征

阳光灿烂日子的军训生活不仅以梦幻生活和炼狱之苦为特征,而且也迸发出少有的激情。比如,军训拉歌是同学们在枯燥军训生活中激情勃发的时刻。本来歌曲在学生心目中是以柔美为特征,而军歌带给学生的完全是另一种情调迥异的感受。即使是《纤夫的爱》,“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好伤心”等歌曲和拉歌充满了部队生活情趣。而《团结就是力量》、《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更是气势如虹,雷霆万钧。晚上,同学们集合在一起拉歌,歌咏比赛。嘹亮的歌声,真有排山倒海,气吞山河之势。那兴奋和壮观的场景,是同学们难以忘怀的。而军训结业式上,宏大的阅兵场面近在眼前,又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同学们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而领悟到了军队的力量和钢铁长城的由来。

五、难舍军营情的特征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心理素质 舞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8-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飞速的发展,价值观变得多元化,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急剧变迁,大学生的身心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一课题,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当提到体育舞蹈,人们便直接联想到休闲娱乐健身等余暇之事,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提升教育被列入附加课程。但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各种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对于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舞蹈也在逐渐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关体育舞蹈教育方面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挖掘其艺术教育潜能的需要。我国高校中有关体育舞蹈的训练,极少关注学生的自我感知及其它心理方面的成长。而课堂表现形式也往往相对固定。因此本文将参考舞动治疗理论,论证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二、体育舞蹈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

1、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其中包含伦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十个舞种并主要通过竞赛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传播。将舞蹈、音乐、体育完美融合的体育舞蹈,不仅是一项休闲体育项目,还是一门舞蹈专业,更是一种艺术教育手段,且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参与性及观赏性。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体育舞蹈专业,以及在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都加入了体育舞蹈内容的训练,因而,体育舞蹈专业已经广泛普及到大学生群体。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广泛而普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将研究范围缩小,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状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为培养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的人格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达到正确的自我接纳;维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较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人际交往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交流,如意见、知识、经验、情绪、需要等讯息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将其概述,称为人际交往。其中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3)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感受的到快乐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三、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多为“95后”,20岁左右的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他们刚经历过重压下的高考,离开家长及原有的生活圈子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在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的变化,培养个性,塑造性格,建立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会滋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分离焦虑,抑郁情绪等。再加上大学生活较高中相比,较为课业安排较为轻松,因此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积极健康的度过大学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生活化。学习、社交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未来社会定义人才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外界交流,也是正处于转型中的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巨大的考验。因此将体育舞蹈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是一种由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一种竞技舞蹈,也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对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还能避免因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和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舞蹈活动的健心效应更加显著。

其次,审美是个体个性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舞蹈中包含十个不同的小舞种,每个舞种的步伐规律、身体形态、音乐节奏都各有特色。无论是练习体育舞蹈或是观赏,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及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有多种舞蹈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独自完成练习即为独舞;还可以男女舞伴双人练习即为双人舞;更加可以由同性别或男女混合组成三人舞及群舞练习和表演,这样便可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人与人的联系。在群舞训练中,通过动作的统一、队形的变换、节奏的交替等方式,可以淡化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合作观念与集体意识。而在双人舞练习中,男女舞伴均为握持或者环抱架型,需要相互感受对方身体的引导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双人舞的动作。因此学会在自身寻找问题,是在双人舞的练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会接纳宽容他人一个很好方式。

2、体育舞蹈训练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的套路是由一定的特定动作组合编排完成的。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必须要熟记一定数量的舞步顺序。因此当通过反复练习后,练习者能够跟着音乐自己完成一段舞蹈时,即可提升自信又可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会带给人情感上的波动及情绪上的引导。体育舞蹈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每个舞种的音乐都有其特有的节奏型,再加之与各舞蹈风格的交相呼应,使得体育舞蹈的魅力其它艺术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即便不亲身参与训练,仅是观赏便可获得愉悦的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将体育舞蹈训练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相关效果研究较少。

(2)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证明体育舞蹈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在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方面,都能带来良性改善。

2、建议

(1)在高校的体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类社团中开展体育舞蹈训练,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评价标准不仅要形成套较为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还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目的,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现实需求等。

(2)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接受在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虽体育舞蹈训练本身属于有氧运动。但因心理干预方面的教学理论及体系较为薄弱。因此将体育舞蹈训练目前还不具备用于治疗中重度的心理疾病。故本研究及后续研究将会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在接受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

参考文献:

[1]顾丽 赵妍. 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4):79 -81

[2]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3]李凤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成才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硕博学术论文,2007.

[4]熊文俊 王桂香 . 体育舞蹈对参加者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湖北体育科技. 2009,28(5):549 -550.

[5]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3期:43-48.

[6]郝琦.舞蹈治疗:从身体到心灵.医学与哲学,2005,26(3):61-62.

[7]李晓君.舞蹈心理医疗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151-152.

[8]平心.舞蹈心理学―从艺术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金霞,贾喜强.体育舞蹈对大学社交能力培养的探究[J].甘肃联 大学学报,2010,(9):101-103.

[10]顾丽.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4) : 7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