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念的培养范例6篇

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2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科学素质 科学方法 科学观念 科学精神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素质,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影响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从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在相应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着眼于培养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除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特别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等。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素质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所谓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而科学方法则是指在研究与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程序、办法。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渗透了很多科学方法,其中既有一般的逻辑范畴的归纳方法、推理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又有较为特殊的科学范畴的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1.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提出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例如,光电效应正是在实现电磁振荡的实验中发现的新课题。由于高考的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的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分析等内容,往往忽视了对实验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验,从而使实验方法的重要价值流失。因此,教师对实验的目的和作用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否通过其它办法完成?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多给学生多做试验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有些按高中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较难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一定要用实验方法来解决,而不能单纯进行理论分析。例如,在高一《光学》一课中,光从折射过渡到全反射的现象,这是学生凭直观想象所不能得到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现象进行理论的讨论,揭示矛盾,然后进行实验,使学生在观察到全反射现象时,能较好地体会到实验的作用。

2.理想化方法

即运用理想模型在思维中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计算和推论的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和理想化实验。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理想化方法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就是用理想化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经典,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建立又是对气体运用理想化方法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作理想化处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以使学生能体会到理想化方法的作用。

3.等效方法

等效方法是在保证某些特定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事物代替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在中学物理中,每一个概念的归纳,每一条规律的得出,无不涉及等效方法。如物体重心概念的提出,就是一种等效,“合力”、“分力”也是一种等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等效方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由于科学知识的长期结累及科学方法的多次卓有成效的运用后,使人们深信某些知识与方法具有更为深刻与普遍的意义,从而在信念、世界观、价值论等方面引起较为深刻的变化,并形成稳定的取向,它使一些基本科学规律、科学原理被提升到判断事非标准的地位,形成为一种科学的理性。科学观念有较强的迁移性,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判断中。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特点及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笔者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的观念、因果的观念与守恒的观念。

1.唯物观念的培养

一切理性的认识都源于客观事实,一切理论都必须受客观事实的检验,这是唯物观念的最重要的内涵。唯物观念表现在物理学中,可称之为事实观念。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它以物理事实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切物理理论都要有事实基础,一切物理理论都必须经受物理事实的检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研究生活与自然中的一些现象,撰写物理小论文,是一种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唯物观念的好办法。

2.因果观念的培养

任何变化都有一定的原因,一定的原因必定对应着一定的结果。各种物理现象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就是因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各种现象原因的分析,如力学现象首先是起因于物体的受力,因此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光学现象起因于各种光具对光的传播所起的控制作用,因此进行光路分析是解决光学问题的基础。

3.守恒观念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中,有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质能守恒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这些守恒定律的意义,要经常用守恒的观念去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它能给人们确定一个大的方向,而不拘泥于公式的规定。

三、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整个科学素质中,科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科学、对真理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取向。科学需要人的诚实、客观性、对新事物的热情、意志、毅力、敢于怀疑、敢于自我否定、强烈的创新意识等品质,正是这种品质构成了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物理学史中的丰富资料,在授课中有机地穿插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的生动事例,在情感上吸引学生,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热爱,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家为什么而工作,科学对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收到科学精神培养的成果。几乎每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都焕发出感人的人格魅力。比如,伽利略的顽强执着,布鲁诺的为真理献身,哥白尼的不屈不挠,爱迪生的不畏艰辛,牛顿的专心致志,居里夫人的爱国精神,爱因斯坦的人类良知,邓稼先的无私奉献,钱学森的爱国壮举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还能巧妙地将学生对物理学家崇敬、热爱的积极情感迁移到有关的教学内容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永福.浅谈科学素质的培养[J].山东教育,1997,(17).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4

一、科学方法的教育

方法是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起作用,为了在教学中不让方法的教育价值流失,就应该特别注意物理概念的归纳过程以及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的教学,要充分展开这些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从而实现科学方法的独立教学目标。

1、实验方法,这是“人们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在有目的地干预、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提出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由于高考的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的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分析等内容,在事实上将冲淡对实验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验,从而使实验方法的重要价值流失。掌握高中物理的具体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及实验误差分析等当然有它们的积极意义,但这些主要还只是知识方面的意义,而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懂得要获得物理知识,离不开实验,才是实验教学中更具深远意义的目标。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欲望,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迫切和重要。

2、科学假说方法,是“根据巳有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陈述并加以验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假说,它必须能说明和解释对象巳知的事实;能解释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并把原理论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自身之中;要使新假说比原理论更具逻辑简单性;并且新假说往往还能演绎出新的结论并能通过(判决性)实验加以检验。假说的提出,既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某些经验事实或其它方面的信息,又要有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假说是使物理学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层次的中介和桥梁,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3、理想化方法,这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维中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计算和推论的方法”。理想化是个总概念,其中有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能够得以进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它们总是多样性的统一,并总是与其它事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果我们在研究某些特定的问题时,要顾及所有的因素,那么就只能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理想化方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物理学。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方法。

二、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有较强的迁移性,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判断中。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要顾及到观念的培养目标。

1、唯物观念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研究生活与自然中的一些现象,撰写物理小论文,是一种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事实观念的办法。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所接触与所解决的都只是纸上的物理问题,这很不利于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事实的习惯。而小论文的撰写,学生必须逐步地学会观察客观现象与事实,逐步地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逐步地学会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这对于养成他们的事实观念是十分有益的。

2、结构观念的培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结构的。正是源于这种观念,才使人类有信心不断地探究世界的奥秘。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因为物质是有结构的,所以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并不是“上帝扔骰子”。

反映世界结构性的实例在高中物理中随手可得,有太阳系的行星结构,有晶体的晶格结构,有原子的核式结构,有电路的结构,有光谱的谱线结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留意,就不难使学生逐步形成结构性的观念。正因为物质世界有结构性,所以研究客观世界的物理学知识也有自身的结构,从结构图入手,掌握物理知识就会事半功倍。

3、因果观念的培养。任何变化都有一定的原因,一定的原因必定对应着一定的结果。各种物理现象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就是因果关系。物理学中要解决的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探究这种因果关系。分析现象,追寻原因;演绎条件,预言结果,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了因果观念,就不会把物理现象当作孤立的事件来对待,而能自觉地在一系列的因果链中确定某个物理现象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些现象。

4、守恒观念的培养。无论物质世界的形式怎样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它们揭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物理学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几条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中,有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质能守恒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这些守恒定律的意义,要经常用守恒的观念去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它能给人们确定一个大的方向,而不拘泥于公式的规定。

三、科学精神的陶冶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师;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行为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依旧比较保守,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创新语文教学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新技术和新理论掌握得不深,很多固有的错误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很多教师虽然有创新的意识,但是在创新的实践中却表现得差强人意。

一、要培养语文教师正确的创新能力培养观念

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话,那么其培养的学生可能也不会有创新的意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前提,影响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作为行动的指导和引领,观念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水平的高低。在目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人对创新能力持有积极的态度,创新能力培养观念基本上是乐观的、可接受的,但是这并和科学、全面的创新能力培养观念之间还是有差距的,有些教师对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策略执行上海不够科学。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实施和调整,那么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技巧型的教师,这样教师也只能称之为匠人,而不是一名传递科学的创新思想的灵魂指导者。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坚持用理论支持来辨明模糊的观念,实施错误观念的纠正,从而进一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观念明晰。

第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让教师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将学习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创新的特征、方法相关的概念还说不清、道不明,对于正确的培养观念和创新观念是如何指导创新行为的机制还比较陌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中学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匮乏和缺乏创新理论知识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要对教师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进行针对性的修正。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学科间、学校间和区域间的语文学科专业交流会,比如说进行优秀教学论文的宣读,或者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半方桌形式的读书活动,或者在特定领域内开展校本培训活动,针对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新动机的激发因素和创新能力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惑答疑,让教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消除一直以来的错误认识,为系统性的理论学习扫清障碍和路障。

二、加强指导和培训语文创新性教学策略

第一,对教师的培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方法上的指导,提升他们的学科授课能力。实践证明了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导是提升其创新教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课堂管理艺术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让教师意识到创新教学行为本身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自己的教学潜能具有无限挖掘的可能性。这样的指导和培训对于增强教师教学自信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教学效能感增加的话,那么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创新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反思的过程称为教师教学行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开展不同的教师培训模式,从而让语文教师感受到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一些教师认为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指导课和公开课能够让他们有机会从优秀教师的身上找到创新教学行为的灵感和火花。教学策略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能够才能够从优秀的教学课例中找到操作要领,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色来挖掘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培训方式让我们意识到组织校内、学区内的公开课观摩活动或者城区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是提升语文教师创新行为的有效路径。

第三,对教师的培训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培训应该采取院校培养模式和校本培训模式结合的培训方式,实施多种形式的创新型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使得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针对语文教师团体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目前比较盛行的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策略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交流学习的过程也是共同寻求创新教学策略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和了解自我最深刻的过程。

三、改善教育环境,给语文教师创新创造契机

第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行观念的更新。关注语文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制度的创新、评选评优活动、提升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等措施来为广大的语文教师创造创新的氛围,在语文学科质量评价中贯彻创新、质量和特色的理念和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来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促进功能;另外,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引领、督促和引导的作用,努力提升语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比如说和人事办公室共同努力推进年度语文学科教学出国内心人物的评选,激励广大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学创新的动力。

第二,学校的各级管理者应该重视创新意识的提升,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给语文教师维持良好的创新动机创造健康、民主和宽松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做好制度建设,用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为发展教师内部创新动机的保障;建立公平、公正的评选保障机制,从而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将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兴趣维持较高的水准上。

第三,社会上的力量应该积极地发挥对语文教学的献言献策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该对教育的健康、持续和优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持,语文教学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时刻关注教育的发展形势,发挥共同参与开发语文教育的能力,为教育的科学发展出谋划策,另外社会群体力量应该建立良性互动的反馈机制,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顺畅,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帮助语文教师及时实现对教学行为的创新,维持语文教师良好的工作动机。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基本上对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有积极的、适当的认识,但是其对语文教学创新中某些问题的含义认识还不够清晰,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创新理念、构筑创新性教学策略、改善教学环境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教学行为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汉东.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观,三位一体,产学研相结合

【分类号】G712.0

本文为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创新型学术研究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P1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干的研究生学位制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面对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应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出现的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

一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的具体表现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现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了无序和混乱等比较严重的缺陷。就教育制度而言:培养体制过于单一,不能满足高校的多样化需求。教育的功能定位过于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高校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特别是招生制度的不完善,出现了盲目扩招、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就培养观念而言:部分高校和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封闭性和学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导致其科研态度比较浮躁,创新意愿不足。相当数量的高校缺乏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对科研的前瞻性了解、缺乏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2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一刀切”的培养模式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深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是一种“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高校的设施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差异等因素,不利于高校教学特色的发挥。

二 破解创新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深层次障碍的有效途径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深化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前提是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实现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是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2 明确培养目标,推行教学、实践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新模式

深化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研究生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是保障,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是关键。在质量监督制度上,要形成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第三方参与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外界监督体系。在学科计划安排上,改革教学方法,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在学科设置上,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增加教学实践课程,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推行教学、实践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2.1 教学、实践和科研“三位一体”全方位培养新模式的涵义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创新为目的”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三位”指教学、实践和科研。教学是学术型研究生学习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途径。“一体”指教学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和必要条件;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充分条件,三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2.2 “三位一体”全方位培养新模式的有限途径

首先教学创新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基础。

高校的教学创新是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保障。高校应以教学过程创新为理念,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方法,着力深化改革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重视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是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不竭动力。突出研究方法训练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自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鼓励学生学术交流。

其次实践创新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平台。

高校的实践创新是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依托。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综合化的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创新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搭建合作学习平台,科学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管理监督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学生创新实践持续进行。

导师的实践创新指导为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提供正确方向。导师要全面贯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师生对接的导师模式。通过项目把导师和研究生直接对接,进行经验指导(包括实践指导,观察指导,解决问题指导等)。

社会企业是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校练场。大学拥有知识、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优势,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体系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承担了重要任务。

第三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载体

高校的科研创新是是创新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基地。在大环境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条件。鼓励学生科研创新,给予技术或资金支持。有效利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给予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嘉奖,带动整体学生的学术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学术考核机制和学术监督机制。通过制度体系来保障研究生的学术交流环境、人文氛围环境、信息网络环境等硬件软件设施条件的正常运行。

三 创新型学术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从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出发,结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实际,探讨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这种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前提,以深化创新性学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分析传统培养模式现状及弊端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给出具体的建议措施。以培养创新型学术研究生为方向引导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推广与运用,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