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培训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培训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培训基础

中医培训基础范文1

【关键词】 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培训;中医医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16-02

我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病床增多,平均年增加新护士50人。增加的护士中,多为刚毕业的新护士,工作经验不足,业务能力欠缺,临床护理风险性增加。同时,我院作为一家综合性中医医院,需在临床工作中广泛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而新入护士并不全是毕业于中医院校,约50%的护士在进入医院之前未接触过中医护理。为使新入护士更好地适应中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我院于2009年起开始实行护士五年规范化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入院的本科、专科毕业护士67人,其中本科学历31人、专科学历36人,中医院校毕业32人,非中医院校毕业35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形式

1.2.1.1 护理部集中培训 采用集中授课、摸拟演示、操作训练等方法,由护理部选定课题,每周1次进行培训。

1.2.1.2 科室轮转培训 护理部制订护士五年规范化培训及考核手册,新护士岗前培训结束分配科室后,由所在科室按照手册内容对护士进行培训。科室配备专门的导师,对培训人员进行指导和评价。编制内护士五年内不定科,每一年每季度轮转一个科室,第2-5年每年轮转一个科室。

1.2.2 培训目标 由护理部分层次确定培训目标。工作第1年: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8项中医操作技术,熟知各班岗位职责并能独立完成工作。工作第2-3年:掌握本专科常见药物的相关知识、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常规,能给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工作第4-5年: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逐渐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并具备初步的教学、管理、科研能力。

1.2.3 培训课程设置

1.2.3.1 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以理论培训为主,时间1周,内容包括医疗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护理规章制度及安全、护士职业素养、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及职业防护、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以及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

1.2.3.2 理论培训 理论培训以护理部集中培训为主,课程分为西医“三基”理论和中医理论知识。“三基”理论包含伤口造口护理、循证护理、深静脉置管护理护理、护理安全等内容。中医理论课程设置则以《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础》为蓝本[1-2],由浅入深依次涉及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经络与穴位、辨证施护、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等,再由各科室根据专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优势病种培训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

1.2.3.3 护理操作培训 操作培训以科室培训培训为主,分为西医“三基”操作和中医护理操作。“三基”操作第一年以无菌技术、口腔护理、静脉输血等23项基础护理技能为主,第二年及以后要求掌握CPR技术,能熟练配合抢救。中医护理操作培训项目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为蓝本[4],包括艾灸法、中药换药法、中药熏洗法、拔罐法、中药熨烫法等。

1.2.4 考核 科室每月按照培训考核手册规定的内容对培训人员进行操作考试,每季度进行一次理论考试;护理部每年组织一次理论考试,一次操作考试(由护理部组织项目抽考)。所有考试成绩均记入培训手册,不及格者须补考,要求最终合格率100%。

2 结果

护士经规范化培训后,理论水平、操作水平、临床工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培训前后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率,见表1。

3 体会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完善毕业后护理学教育、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化培训,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5]。而在中医医院中,中医护理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将规范化培训与中医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相结合,“三基”“中医”两手抓,对于提高中医医院低年资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规范、有效的运用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 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3] 李向真.低年资护士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研究,2012,26(5):1337-1338.

中医培训基础范文2

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已作为各级医疗单位发展和提升质量的重要内容,其计划和实施也日趋成熟规范。随着现代就医模式以及卫生保健理念的改变,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国家目前针对中医护理人员培养、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机构较少,中医医院的西医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中医护理技能培训,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层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就我院实施中医护理技能的培训和实践体会报道如下。

1医院结构与护理人员现状

1.1我院是1所2级甲等中医医院,收治的以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护理的患者居多,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对此类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熏洗、贴敷和拔罐等方面,这些疗法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使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1]。护士直接参与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有8项,包括拔罐、刮痧、肛滴、耳穴,电针,熏洗,帖敷和磁疗[2]。

1.2我院护理人员中,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护士8名,只占全院护士的5.7%。

2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护理技能的开展情况

2.1我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院校毕业,在思想上深刻接受了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晦涩难懂[3],从而使护士缺乏学习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中医理论基础较差。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少,护士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一书要求操作均需先核对医嘱)[4]。从医院的调研中发现,医师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从而使护士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到约束,医嘱少、实践机会少也直接影响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从而影响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3培训方法

3.1理论培训

3.1.1护理部每个月组织2次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讲座,请院内中医医师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高年制护师担任主讲,其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证分型、中医健康指导等内容,课后对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3.1.2科室每周2次晨间提问中医基础知识,每个月组织1次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内容业务学习,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3.1.3实行护理查房中西医交替,每个月1次中医护理示范查房,由护士长或中级以上护师担任,内容涉及中医辨证护理、中医饮食和用药指导等。

3.1.4凡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进院2年内分批次送入中医药大学参加100学时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培训,保证医院西医护士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3.2操作技能培训

3.2.1根据2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耳穴压豆和艾条灸等共8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

3.2.2护理部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制订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操作考核标准。

3.2.3选择中医护理专科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操作示范老师。

3.2.4每个月组织1次集中操作授课的培训方式,由专职操作带教老师演示护理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领,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培训对象为各科操作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培训结束后,考核组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培训对象进行考核,直至合格方可在科室传授。

3.2.5制作8项中医操作视频作为学习教材供科室带教老师传授辅导。

3.2.6每季度组织召开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体会交流,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4临床实践

4.1学以致用,医护加强沟通,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积极主动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增加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运用,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4.2护士长对科内西医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每个月发放调查表,征求患者意见,汇总反馈至护理部,护理部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分析,定期总结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满足临床所需。

4.3培训计划实施8个月后由护理部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护理技术,理论以笔试为主,操作由院内操作考核小组按评分标准随机抽考8项中医护理操作中的1项。并分别对培训前后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5效果

我院西医护士培训前中医基础知识平均分为56分,培训后平均为78分;培训前中医护理操作平均分为68分,培训后平均分为92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6讨论

6.1国家目前针对中医护理人员培养、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机构较少,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在中医理论与中医技能操作上非常欠缺,且中医传统技术临床应用少,制约了中医护理技能的培训实施与发展。

中医培训基础范文3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中医培训基础范文4

关键词:医护生 文化基础知识 职业技能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对医护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限于掌握专业技术的狭小涵义,而且扩展为具备一定专业的包容能力, 需要应用型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长远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对医护生的培养目标更高一层,更科学,更有文化的内涵。在掌握一定的专业与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形成符合现代医护行业要求的专业素质,增加医护生技能训练的科学知识内涵,使医护课的教学真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1.中职医护生教学现状

1.1中职医护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偏低

通过调查和与学生座谈,了解到中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偏低,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人文素养更差,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习和技能训练接受能力差,不会学, 不懂学, 学不会,在训练中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技能机械,灵活性差,这与现代医学行业对医护人才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医护生进入社会后,就业难,既便有了工作,潜力不大,适应性较差,有的素养很差,有的难于承担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有密切关系的工作,甚至不会写应用文、反映工作问题的报告或工作总结,工作中能力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受影响,用人单位也不欢迎。因此,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2传统医护教学培养目标较低

由于学生文化水平差,传统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也偏低,多以专业技术训练为重,过分强调技术训练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没能把培养目标提高到培养医护技术人才的高度,更谈不上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学生大多以完成学业的身份出现在医护工作上。培养的学生基本功还可以,但学到的只是动作本身以及动作的反复重复,缺乏灵活性,缺乏较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善总结,更缺乏自学钻研的愿望和继续深造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缺乏对事物、问题的正确看法和对工作、办事行为的约束能力。

1.3教学内容医学理论丰富,缺乏与文化科学知识相联

医护生专业技术不仅本身具有丰富的理论,同时还与许多文化科学知识相关联。但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只注重动作的训练而未能以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进行分析、指导,使学生不知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理论学习的促进作用,加上文化课都是考查课,毕业统考时也不考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不重视,没有兴趣,以致毕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合格,但文化水平差,综合能力差,给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不便。

2.培养高水平的医护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是一门“人文―技术”双重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高水平的医护人才,需要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和谐社会服务,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目标典定基础。既然医护生的培养模式要人文和技术兼顾,那就要求培养的学生要上升一个高的层次,不能降低标准,既要适应医护发展的需要,又要有符合现代医护行业要求的人文底蕴。

2.1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

根据需要合理调整和设置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课程,探索适合二者关系的教学方法,将文化基础知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学生在新的技能方法训练中, 体会到文化基础知识在技能训练中运用,潜移默化的提高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解能力,为学好专业理论和技能典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终使护生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2文化融入技能训练,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文化内涵

在医护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涉及到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文知识、物理学知识、数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这些知识不仅能直接指导护理技能训练,弥补专业理论的不足,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练习更规范更准确,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实效性,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能找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知道了怎么做,同时也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了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技能训练,操作准确到位,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模仿训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2.3进行教学改革,并在实施中进行观察反思和调整

中医培训基础范文5

关键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皮肤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85-02

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可注册成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对于提高基层全科医生整体素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皮肤疾病种类多,患者多,是全科医师培训的基本学科之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常年承担全科医师培训任务。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对于转岗培训的教学经验。

一、明确培训目标及其定位

转岗培训医师均为来自基层的年轻医生,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均较薄弱,且每个科的转岗时间短。培训要求就必须与规培医师、本科实习生不同,力求实际而实用,让转岗医师可以现学现用[1]。具体而言,培训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掌握皮肤科最常见疾病的诊疗包括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带状疱疹、丹毒、轻型药疹六种多发皮肤病;二是熟悉皮肤科常见疾病的分类、诊断及基本的处理原则,如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正确推荐患者到相应的专科进一步治疗;三是了解皮肤科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方法,为转诊争取时间,如急性荨麻疹伴喉头水肿、重症药疹。

二、制定培训计划

皮肤科的转岗培训仅1~2月,在短期内要达到培训目的必须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并形成书面的制度,专人负责执行。我科从入科教育、临床培训到出科考核均制定了配套的培训制度。

1.入科教育。基层年轻医生对综合医院的管理条例不熟悉,新的转岗医师到岗后由住院总医师统一进行入科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了解培训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病例书写规范、核心制度、考勤制度及请假制度等。良好的入科教育等同于良好的开头,让转岗医师意识到科室对他们的重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律性。

2.带教老师实行导师制。我科实行“1+1”的培训模式,即一个老师带一个转岗医师[2],由每组的责任医师担任,每个转岗医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管理2~3张床位。带教老师带领转岗医师收治新病人,指导他们如何询问病史、专科查体、初步诊断、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开具医嘱以及修改病历,每一步力求养成规范的诊疗习惯。

3.临床知识培训。转岗医师的基础知识掌握尚不扎实,制约了其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提高其基础知识,增强临床能力呢?第一,以五年制本科教材《皮肤性病学》为基本学习资料,重点要求掌握六大常见皮肤病的基础知识,其次熟悉皮肤科总论内容、基本操作,最后了解其他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原则,让转岗医师的学习主次分明。第二,收治新病人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转岗医师学会如何描述皮疹,总结临床表现的特点,及主动分析该疾病可能的分类,进而做出初步诊断并完成病历的书写,要求老师务必讲解治疗原则,并就具体用药进行分析,让转岗医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每个新病例争取能吃透掌握,培养其分析、判断的临床思考能力。同时新病人尽量选择要求掌握的六大病例,使教学能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分配病房、门诊的学习实践。病房、门诊各两周至一月,病房做相对系统、规范的培训,门诊病人多,可学习更多种类的常见皮肤疾病。这样转岗医师能在短时间内丰富临床知识。第三,参加科里每周一次的小讲座。由住院总医师拟定出相对基础的专题讲座,涉及基本皮疹的认识、皮肤科常用药物、常见皮肤科急诊的处理、基本操作的规范等,由科里的老师轮流举行讲座。第四,参加科里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锻炼转岗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习专家教授严谨求实的风格。

4.操作技能培训。全科医师主要服务于社区,学习内容要求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因此操作技能的培训也十分必要[3]。要求掌握的操作包括换药、封包、皮损内注射、局部封闭、切开引流,这些操作简单实用,在社区医院也可开展。每个转岗医师都要把每项操作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出科时选取其中两项进行考核。我科同时开展了皮肤外科和激光美容,转岗医师可以参观手术及激光操作,了解基本的皮肤肿瘤手术治疗规范、术后随访要求、激光美容的适应症、激光美容的护理要求等,让他们对皮肤肿瘤、激光美容有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基层工作中能够正确引导普通大众。

5.医德医风教育。医师的培养既要有技术上的指导,更要兼顾医德医风的教育。带教老师不仅要在临床知识上“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让转岗医师感受到优秀的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爱护病人,爱岗敬业。要求转岗医师意识到看病不止是在“看疾病”,更重要的是在“看人”,学会角色互换,积极有效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在整个诊疗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体现出服务意识、人文关怀。

6.出科考核。培训结束前,由教学助理出题,包括基本理论知识问卷、大病例2份以及操作技能考核。考核资料留档,考核合格者方能出科进入下一科室培训。做到有始有终,保证整个转岗培训的质量[4]。

三、转诊关系的建立

全科医师的作用,不仅是在基层对常见疾病做出第一时间的诊治,同时能起到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患者选择正确的专科进一步诊疗,节省患者求医问药的时间和精力。我科作为培训基地,不仅提供短期学习机会,更希望保持长期合作,成为基层医师的后盾。因此,在培训结束时,我科会给转岗医师留下带教老师及科室的通讯录,为他们转诊患者提供便利,患者在我科治疗结束后需要随访时可再回到社区随访。这种新模式的建立可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也是我国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是培养合格的基层医师及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基层医疗安全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全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培训科室应拟定切实合理的培训目标,严格执行培训计划,使得转岗培训落到实处,长期有效运转,真正为基层输送优秀的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张学思,刘其礼,张少华,等.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4(31):3599-3601.

[2]董靖竹,张东华,周佳.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指导教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3,(6):59-60.

[3]李春芳,李雪兰.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妇产科带教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108-110.

中医培训基础范文6

一、培训对象:

全院医药护护技人员

二、培训目的

“三基”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目的为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水平,把“三严”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活动中。按照《云南省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标准》要求,卫技人员“三基”培训率≥95﹪,考核合格率100﹪。

三、培训方法

(一)采取分级分类培训原则:初级职称人员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在此基础上加强本岗位、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进展培训。参考书籍为新版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以及本学科教科书、本专业最新诊疗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各专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

(二)个人自学为主,科室和院部组织培训为辅。各科室制定“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与实施方案,并由科主任或副主任负责培训和考核。每月一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培训要求有记录(时间、签字、主讲人、内容等)。今年着重科室三基培训。

(三)根据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理论知识培训,并在每季度考试中加入相关知识点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