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范例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范文1

1、中医护理

(1)捏脊治疗帮助患儿俯卧,充分暴露背部和腰骶部,用滑石粉均匀擦在患儿脊柱两侧,先用掌揉法使背部肌肉放松。然后半握拳,用双手拇、食、中指合力将背部肌肉提起,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起捏至大椎穴,来回捏5遍,在脾俞、胃俞穴重点提拿1min,每周2次,3周为1个疗程。

(2)中药脐疗中药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甘草、枳实、焦三仙、神曲、槟榔、鸡内金各等份,用中药粉碎机打成粉末后调匀,每次取10g左右药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神阙穴,每周更换2次,3周为1个疗程。

2、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首先,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同时,应提醒家长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种类,以达到营养全面均衡,做到荤素、粗细搭配,也要避免偏食、生冷、肥甘厚味,饭前不宜吃零食。其次,要根据患儿的病证特点及年龄、体质不同的特点,做到因证、因时、因地、因人施食。

(2)生活起居护理首先,为患儿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时间,督促家长配合矫正患儿的起居,并适当的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同时,要定时通风,保证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适宜,干净整洁。其次,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为患儿增减衣物;同时也要注意预防流感,避免带患儿去人多嘈杂的地方。

(3)情志护理

首先要嘱咐家长避免对患儿的各种精神刺激,不要对其进行打骂和强迫其进食,以免使其产生拒食的逆反心理。同时,还要让患儿集中注意力吃饭,避免边吃边玩。其次,适当的提高患儿对进食的兴趣,如邀请小伙伴与患儿一同进食,让患儿帮助家长摘菜、洗菜等。

二、讨论

1、中医自古对小儿厌食症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乳食不下”、“不能食证”、“不化”、“恶食”、“不食”等,古代医家在研究其病因病机的同时,也总结出各种治疗方法。如针刺四缝穴最早见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是手阴经脉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之可通畅百脉、调整三焦、理脾生精、扶元理肠。

2、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其主要刺激督脉,从长强至大椎及太阳膀胱经脉在腰部的穴位,特别是对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重点提拿脾俞、胃俞穴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从而治疗小儿厌食症。而脐疗法可以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3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药物脐疗法除上述途径外,还可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这一主要途径而发挥治疗作用。以四君子汤为主配合消食导滞的中药制成的药末于脐部外敷,可以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

中医护理范文2

1、中医护理应激性溃疡出血

对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运用中药大黄粉,白芨粉、田七粉,把3种药粉各5g混合,配100ml温开水调成糊剂,从胃管注入,1次/6h,夹管3~4h后开放,此种治疗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较快的起到治疗作用。大黄是常用的药材之一,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对于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疗效。白芨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而三七具有“止血神药”之称,可以去瘀止血,消肿定痛。中药糊剂胃管注入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可有效减轻出血症状,相较于西医治疗创痛较小,刺激性弱,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元气。

2、中药直肠滴注

直肠滴注法是中医治疗中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将煎好的中药水装入输液瓶,接上输液管,拔去头皮针,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进行直肠滴注,由直肠滴注给药的方式来治疗疾病。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在吸收水液的同时,大肠也可以将药物吸收入体内。因此,大肠吸收的药物可通过经脉上达于肺,而肺有“朝百脉”的功能,便可以将药物输布全身,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急危重症患者常神志昏蒙,腹大胀满,感邪深重,作者用大承气汤加减煎水200ml,进行直肠滴注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3、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又称为“水针法”。穴位注射是指将相应的中西医药物注入到相关穴位、体表触诊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在针刺穴位和药物疗效的双重作用下提升治疗疾病的效果。例如患者若出现胃肠道疾病可通过针灸足三里穴位进行治疗,“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不论肠胃疾病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针灸足三里都可起到缓解病痛、健脾和胃的作用。对于危重患者因长时间卧床造成肠胃蠕动减弱造成腹胀的现象,可采用新斯的明1mg足三里穴位注射进行治疗,新斯的明1mg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可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肠胃消化能力,增强新陈代谢。穴位注射的剂量虽然小,但是和刺激穴位同时作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病痛。

二、讨论

中医护理范文3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儿童;中医;复发;护理

过敏性紫癜作为儿童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血管炎疾病,患病原因一般是血管出现了变态性反应,致使患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持续加大,血液出现外渗,皮肤中有紫斑现象,伴随部分器官及黏膜充血,患儿主要有便血、腹痛、关节肿痛以及血尿等表现[12]。患儿发病一般同接种疫苗、食物污染、感染寄生虫及病菌等因素有关。在空气污染、不良添加剂等因素影响下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也在逐步提升[3]。中医不仅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治疗中有显著效果,且中医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也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参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确保患儿均符合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标准[4],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阑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患儿;脑膜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双球菌败血症等引起的皮疹与紫癜患儿;拒签同意书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岁~11岁(8.1岁±1.6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岁~12岁(8.3岁±1.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①主要是观察患儿病情,还包括疼痛位置、性质、程度、大小便颜色等及时检查。②避免患儿同过敏原相接触,如抗生素、动物异性蛋白、花粉等,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副作用展开观察。③同时告知患儿及其家属不可对患病皮肤进行抓挠。对腹痛类患儿应尽可能保证生活需求,使其能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依据医嘱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对关节型患儿实施关节适度按摩,减少患儿肌张力。肾型患儿应密切关注尿液颜色,重视对其生活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情志护理

由于患儿在患病过程中病情易反复,并伴随关节肿痛,引起患儿家属的恐慌心理,此时可以通过疾病知识的讲解,使患儿家属正确看待患儿的临床表现,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的治疗恐惧。

1.2.2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对此类疾病治疗的关键,患儿应减少饮食中异体蛋白的摄入,远离过敏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以水果、蔬菜及清淡类饮食为主。患儿有便血、呕吐恶心情况时以半流质食物为主。

1.2.3分型治疗护理

对各个类型患儿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工作。①对血热妄行型患儿应以止血凉血、清热解毒类食物为主,如黑芝麻、大白菜、冬瓜、银耳、梨等。②对阴虚火旺类患儿应以滋阴清热类食物为主,如绿豆、冬瓜、西红柿、西瓜、苹果等。③对气不摄血类患儿应以养血补气类食物为主,并用解毒凉血类食物辅助,如菠萝、大枣、葡萄等。患儿在病情恢复时期应当调整单一饮食结构,并对患儿饮食调整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给予观察。除此之外,对于关节肿痛患儿可使用中药玄明粉对患处外敷,从而起到止痒消肿、缓解疼痛的功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56]。①显效:患儿紫癜消失,且经过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患儿经检查紫癜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好转,且经尿常规检查发现有少量红细胞;③无效:患儿紫癜无消退迹象,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反复出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患儿进行半年随访,统计两组患儿临床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中医护理范文4

1、设立中医护理班。经过中医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并结合临床实际、随机进行案例分析考核,由综合考核优秀的护士先期担任中医护理班工作,并称为中医护士。其主要工作职责在于发现病人的需求,查阅文献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同时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试行中医护理措施并进行疗效评估。该人员的遴选决定了中医护理特色的开展与发挥,改变了护士长期限于“打针、发药、执行医嘱等”的被动工作状态。

2、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首先,经过一个月的工作探索,我科已初步形成中医护理项目,包括采用不同穴位温灸方法辅助治疗消化科的某些疾病如泄泻、腹胀、胃脘痛;芒硝外敷用于恶性腹水;静脉炎的艾灸;耳穴贴压结合穴位按压缓解恶心、呕吐等项目。然后由中医护士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与总结。共查阅了200余篇文献,并结合西医的评价标准来制定评价方法、评价疗效,确定推行方案。其次,由中医护士先对2位责任组长进行逐一指导,包括病人评估、中医技术操作、疗效评价;逐渐共同评估病人、试行中医护理操作。经过中医护士和责任组长3个月的中医护理技术推行,其余各层级护士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临床应用,最后在第4个月进行各项中医护理操作的推广与普及。达到了在现有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中医护士可更多地评估病人、查阅文献、推行新技术的目的,以为病人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优势。

3、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开展。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之一,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板报每月一换;每个病房均放置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四季养生、脾胃调养、食疗、常用保健穴的作用与方法、常见中医护理技术的方法和作用等。每月一期健康大讲堂,包括便秘调护、如何养肝、食疗与消化科常见病等。健康教育中大量融入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注重日常的保养保健、健康饮食教育,结合不同体质病人进行辨证指导。

二、效果与问题

1、效果:一是中医护理技术得到了运用、中医护理特色凸显。我们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先行,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中,融入了中医护理技术,得到病人的支持与肯定。也使我们更有信心寻求中医护理技术为病人解决部分问题,使中医护理特色得到了凸显。二是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有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可使病人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我们虽未进行详尽的调查、对比,但我们的表扬信、锦旗明显增多。单独送给护士的表扬本年度较上一年度由1面增至5面,而护士受到病人口头表扬的机会明显增多。三是护士的价值得到体现。优质护理的模式是责任制整体护理,它赋予了护士更多的责任。有了中医护理技术,责任护士可积极解决所管辖患者的问题,护士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改变了人们普遍认为护士只是医生的辅助工作者这一传统观念,发挥了护士自身的价值,诠释了护理工作的内涵。

2、问题:由于我们的护理人员配置尚未达到标准,一旦治疗性的工作量过大,依然存在疏忽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而在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辨证施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对各项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中疗效的客观评价体系不完善。

三、体会

中医护理范文5

1.1拓宽医学视野,更利于疾病认识

西医学与中医学分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治疗方法与医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过中、西医学所面对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中医护理理论,将中西医优点相结合,可有效拓宽医学学生知识面,养成中西医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如胆结石、肠梗阻等病症的治疗措施讲解时,可在西医学病理讲解的前提下,引用中医里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的医学理论进行解释。又如肿瘤治疗措施讲解中,可强调中医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西医中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中的毒副作用,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2中西医优势结合,更利于患者护理

在现代护理学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是主要内容,外科护理教学中,将中医护理理论引入护理程序当中,让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更好地结合渗透,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国中医里的四诊合参,可融入现代护理的评估环节,运用健康评估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资料,并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获取患者资料,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在护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例如,乳痈可应用大剂量的炒麦芽水进行煎服,也可运用芒硝进行局部外敷,以终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为了促进患者外科腹部术之后,恢复肠蠕动,除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外,还可用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缓解患者的腹胀问题。

2中医护理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做好中医护理理论与外科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2.2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贯穿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中医护理范文6

1、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共8名,其中护理部副主任1名,肿瘤科护士长3名,肿瘤专科护士1名,在读硕士生3名。

(2)文献研究形成症状评估条目池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医胃癌诊疗指南》(2007年)确立胃癌7个中医证候,分别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气血亏虚、胃热伤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肝胃不和。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胃癌的中医护理症状进行合并、修改、删除等规范化处理形成条目池。胃癌中医护理症状名称参照《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医临床术语证候部分》,采用目前相对公认、规范的名称。症状内涵的界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997)、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等进行界定。课题组成员讨论、修订,初步拟定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44个。

(3)症状评估条目指标的筛选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症状评估条目进行筛选。研究组成员以面呈方式将咨询表发给专家,请专家对症状条目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作出判断,对专家进行2轮咨询。咨询表内容包括①问卷说明。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任务和填写方法。②专家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一般情况(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学历等);专家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及填表依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比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别赋予1.0、0.8、0.6、0.4、0.2分。判断依据为实践经验0.8分,理论分析0.6分,参考国内外资料0.4分,直观选择0.2分。③问卷主体。7个一级指标(胃癌7个证候,已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不需专家作答),44个二级指标(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请专家根据症状条目与证候的相关程度按完全相关、有些相关、有些不相关、完全不相关依次赋值4、3、2、1分进行评价。设立专家意见栏,对条目进行补充、修改。第1轮专家咨询后,根据咨询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如14名专家建议脾胃虚弱证的“胃脘胀满”修改为“胃脘痞胀”、11名专家建议气血亏虚证的“头晕目眩”拆分为“头晕”、“目眩”等。第2轮专家咨询后,依据指标筛选标准,即同时满足相关性赋值均数>3.00、满分比>0.50、变异系数<0.25的指标予以保留。2轮调查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形成的“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包含7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中脾胃虚弱证6个条目,胃热伤阴证5个条目,气滞血瘀证4个条目,痰湿凝结证5个条目,肝胃不和证4个条目,脾胃虚寒证4个条目,气血亏虚证9个条目。

2、临床实证调查

2013年1~6月将经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后确立的37个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对我院肿瘤内科3个病区的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实证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调查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讲解研究目的、填表注意事项以及资料的匿名和保密性等。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10份,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

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咨询专家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运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进行检验;采用信度、效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考评。

二、结果

1、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1)专家积极系数

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第1、2轮各发放问卷30份,第1轮回收30份、第2轮回收29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6.67%。

(2)专家权威系数

专家权威系数(Cr)等于该指标判断系数(Ca)和其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即Cr=(Ca+Cs)/2,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程度高。本研究中,专家判断系数为0.906,熟悉程度系数为0.783,专家权威系数为0.845。

(3)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W)表示,评价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为0~1,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第1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258(P<0.05);第2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417(P<0.05)。

2、信度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为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0则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症状评估类目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2,胃癌7个证候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脾胃虚弱证0.863,胃热伤阴证0.885,气滞血瘀证0.874,痰湿凝结证0.871,肝胃不和证0.857,脾胃虚寒证0.892,气血亏虚证0.867。

3、效度

(1)项目区分度分析

203份有效回收的临床实证调查问卷中,症状评估类目总分最低62分,最高172分。全部条目得分前27%高分组和后27%低分组进行比较,t检验显示高低分组在37个条目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全部条目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将全部条目予以保留。

(2)结构效度

一般认为,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至少达到40%,则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症状评估类目37个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KMO=0.8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卡方为5.73×103(P<0.05),适宜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以特征值>1作为标准,共提取7个公因子,7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69%。

三、讨论

1、构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的意义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中医护理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中医护理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及国际上的认可,必须大力推进中医护理标准化工作。常见病中医护理标准化是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够使中医护理的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广泛的认同。胃癌中医护理症状标准化是胃癌中医护理标准化关键步骤,目前,对于胃癌中医护理症状的认知上尚存在诸多分歧,如中医护理症状名称不规范,症状采集调查表没有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反应度检测等,成为胃癌中医护理标准化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构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是胃癌中医护理标准化的首要任务,然后在“辨证”基础上实施“同病异护”。

2、症状评估类目的

科学性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研究的关键是选择专家,专家的意见是否能代表该研究领域的权威观点,是研究成功的重要保证。本研究的专家均来自于肿瘤相关临床科室,大多数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及硕士以上学历水平;从事专业工作年限10年以上占80%,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及专家意见一致性均较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的质量与可靠性。本症状评估条目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胃癌7个证候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0;共提取7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均大于40%,提示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

3、症状评估类目特色

(1)症状表述体现

中医证候特点胃部疼痛是胃癌患者常见症状,中医命名为“胃脘痛”,胃癌不同证候胃部疼痛的表述为:脾胃虚弱证“胃脘隐痛”,胃热伤阴证“胃脘灼痛”,气滞血瘀证“胃脘刺痛”,脾胃虚寒证“胃脘冷痛”,气血亏虚证“胃脘隐痛喜按”(见表1)。中医的症状,包括主观症状与他觉体征,是人体发生病变的客观反映及构成中医证候的基础和辨证施护的依据。中医的症状学概念相对宽泛,在建立和完善中医症状学体系时,须考虑到中医学的自身规律,不拘泥西医症状学概念。胃癌中医证候不同,胃部疼痛的特点亦不相同,症状表述时尽可能反映疼痛的程度、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信息,以此来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实施护理、效果评价,上述表述形象地描述了疼痛的不同感觉、程度及证候特点。又如胃胀是胃癌患者皆具备的症状,症状评估类目中有“胃脘痞胀”、“胃脘胀闷”、“胃脘满闷”、“胃脘胀满”等表述,亦充分体现了中医证候特点。

(2)症状与证候相结合,为辨证施护奠定基础

本研究所形成的症状评估类目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胃癌证候,二是胃癌症状,症状隶属于证候之中,层次清楚,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例如,胃癌脾胃虚弱证侯患者有胃脘痞胀、胃脘隐痛、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呕吐宿食6种症状。这样的内容结构为辨证施护奠定了基础。由于胃癌患者病程较长,具有复杂的演变过程,早、中、晚期不同阶段证型互有异同,而且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对机体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证候、症状的变化。因此,胃癌中医护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护理过程中须跟踪证候的变化,把握胃癌发展或治疗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及时针对新出现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护,即首先确定患者表现“什么症状”,再确定是“什么证候”,进而制定护理措施。

四、结语

中医护理范文7

1、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调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干预组则给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

(1)饮食护理

告知患者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正确的饮食方法,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蠕动,增进排便能力。如燕麦片、空心菜等。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每日晨起饮用一杯冷开水,食用一些润燥通便的食物,如芝麻、核桃仁、香蕉等。

(2)生活护理

鼓励晨起排便,无论能否排便,均定时如厕。保持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1.3.3情志护理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愉快、舒畅和豁达健康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中医特色护理

(1)腹部按摩

指导患者清晨或睡前取仰卧位,屈膝、放松腹肌,用手掌从右下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左下腹,按摩到左下腹时应加强力度,使之不感疼痛为佳,按压时呼气,放松时吸气,可做10min?d。

(2)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实证:枳实20g,厚朴15g,紫苏子10g,火麻仁15g,柴胡12g,枳壳15g,没药10g,大黄10g,莪术15g,桃仁10g,槟榔10g,芒硝6g(以醋调敷)。虚证:党参12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2g,生地黄15g,川芎10g,大黄10g,肉桂10g,赤白芍各15g,肉苁蓉15g(以姜汁调敷)。取穴,实证:以大肠俞、三焦俞、足三里、天枢为基础穴,胆道湿热证(热秘)配胆俞,以清热利湿。肠道气滞证(气秘)配肝俞以疏肝理气。虚证:以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为基础穴,气虚配气海、关元以补气固体。脾虚证(血虚)配气海以补气养血。阴虚肠燥证(寒凝)配中脘、下脘以温中散寒。每日贴1次,每次4~6h,一周为1个疗程。

3、效果评价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观察一个月无复发。②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两组患者便秘改善情况比较。对照组63例,治愈20例,治愈率31.75%;好转25例,好转率39.68%;未愈18例,未愈率28.57%,总有效率71.43%;干预组65例,治愈39例,治愈率60.00%;好转22例,好转率33.85%;未愈4例,未愈率6.15%,总有效率93.85%。

三、讨论

1、每年全世界约有300万便秘发病患者,其中老年人约占70%,便秘常可引起粪便嵌塞、肠梗阻、巨结肠、直肠脱垂、痔疮、肛裂等,严重者可引起心绞痛,心率失常;用力排便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具有简便易学、疗效好、费用小、无痛苦、副作用小等特点易于被老年人接受。

2、便秘分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有肠道湿热证也称为热秘证、肠道气滞证也称气秘证。虚证有脾虚证也称血虚证、脾肾阴虚证也称气阴两虚证。虚实夹杂证也称阴虚肠燥证。气虚者宜健脾益气润肠,血虚宜养血润肠,阳虚则温阳通便。老年人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亏虚,气虚则传运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致便秘或肾阳不足,阴寒凝滞,腑气受阻而成便秘,取脾胃穴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取肾穴以温阳散寒以除阴结,大肠、三焦、肺、便秘点以疏通大肠腑气,协调大肠传导功能。

中医护理范文8

1、生活质量评估: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项目,计算各个项目评分。其中项目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2、治疗依从性评价:完全依从:治疗中主动遵照医嘱,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变应性鼻炎能正确认识,定期复查为1分;一般依从:治疗中被动遵照医嘱,定期复诊,对变应性鼻炎能正确认识,被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2分;不依从:治疗中时常不遵照医嘱,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者。定期复诊,对变应性鼻炎认识不足,拒绝接受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的护理干预为3分;低分提示依从性高。

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颁布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按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改善的百分比判定≥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4、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采用姜乾金修订版本,此表20个条目,分为积极(PC)和消极(NC)应对方式2个维度,每个条目分5级进行评定,PC和NC分值越高,说明应对程度越高。

5、评估方法及时间专职主管护师在评估前使用统一指导语,对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解释填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加任何暗示,由患者自行填写后收回,不便书写者,根据患者意见由家属协助填写,结果由专职主管护师评价。第1次评估在患者诊断后当天进行干预前评估;第2次评估在进行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估。

二、讨论

1、变应性鼻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变应性鼻炎属非严重致命性疾病,易被忽视和低估,病情反复可致变应性鼻窦炎、鼻息肉、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一系列呼吸道并发症。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典型症状有鼻痒、阵发性喷嚏、水样鼻涕和鼻塞,常伴发变应性结膜炎、鼻黏膜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学习、工作及睡眠等。由于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大部分患者不能以乐观、平和的态度对待疾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长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折磨下以及社会家庭支持不良的情况下,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的效果,从而增加了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实施护理干预,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

(1)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尚无根治性方法,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鼻腔喷雾治疗,但药物依赖性强,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又会产生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中药穴位贴敷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基础,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药物对穴位皮肤的强刺激,发挥药物和腧穴的双重功能,二者相互激发产生更大的整体效应,从而达到调理脏腑气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强机体抗病能力。而肺气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根,以温阳益气为辨证施护治疗原则。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按揉,由体表引入经络,通过脏腑,把痰从藏伏之处,驱出体外,发肌表,出汗而解。中药穴位贴敷可降低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外周血嗜酸细胞(EOS)值及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LgE)水平。药物、穴位作用融合一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鼻腔灌洗每日及时清除鼻腔内的尘埃颗粒,清除变应原。同时还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黏膜纤毛黏液清除功能,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减少炎性因子。因为本病需要长期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最受影响的方面为鼻部症状和实际问题。本组资料显示2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方法简、易、便、廉、快捷、不良反应、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起到降低疾病复发,减轻鼻部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2)认知干预社会心理支持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特质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