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例6篇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一、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课程发展基础较差、教材脱节现象严重、缺乏具体医学知识、教学专业人才缺乏、课程安排时间较紧等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解较为片面,造成了重视程度不足。现今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培养,诸如临床医学、护理课程等。而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视为单纯的辅助课程。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现如今信息化时代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专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其次,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还会使得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并且缺乏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因此很难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

(二)课程发展基础较差

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础还比较差。通常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了对于计算机信息的普及工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缺乏足够的专业计算机教师。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只能够由相关学科教师来进行授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其他专业的代课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大多数是经过自学或者是进修,因此在专业性、先进性等方面较为欠缺。其次,课程发展基础较差还体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相对贫乏。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无论是兼职计算机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都很难将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三)教材脱节现象严重

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现了脱节。教学脱节现象首先体现在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理工科院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所教授的内容必然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图文处理系统等较为基础、泛用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新时期培养高级复合型医学人才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缺乏专业性、有针对性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需要。

(四)缺乏具体医学知识

我国一些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基础内容,而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现学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并没有给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带来帮助。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为基础知识教育,并且偏重于计算机基本原理,对于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大多一笔带过。其次,由于许多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都为理工科院校毕业,因此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本身就是空白,导致计算机教室选择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刻意的回避,这实际上无法满足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进行计算机改革,并且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五)教学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教学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教学专业人才的缺乏实际上导致了教学改革的举步维艰。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知识缺乏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由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转化而来,另外一部分则是非医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而具备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老师非常稀少,因此这种情况下许多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教学效率不高,严重的阻碍了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课程安排时间较紧

课程安排和课时的限制无疑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有着影响。课时的紧张和教学任务的沉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非常严重的一个矛盾。这也是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缘由。其次,课程安排时间较紧还导致了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容易让学生对理论课所学内容有所遗忘,最终使得实验课效率低下,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下从大力培养教学人员、增强课题专业水平、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入先进权威知识、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等方面出发,对于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分析。

(一)大力培养教学人员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大力的培养教学人员。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教学人员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教学人员招聘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改革措施,从而能够期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教学人员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的学习,计算机教师必须对于基本的医学原理、临床理论、医疗器材有着足够的了解,并且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有所了解。

(二)增强课题专业水平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前提下。教师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和其他医学专业的教研室进行技术上与知识上的合作,从而使计算机的应用价值得以进一步体现。其次,教师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来进行更多专业知识的讲解,从而能够使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这也有助于激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最终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本学科。

(三)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合理地应用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医学院校在应用更加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时首先应当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改善作为系统应用的首要目标。例如学校在引进、应用系统时应当将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系统应用的前提,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医学专业通过这一计算机专业测试,获得更加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医学院校在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医学专业开设相对应的计算机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学有所用、有所收获。

(四)加入先进权威知识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加入先进权威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在课堂中加入权威知识时,可以通过图像存储及通讯系统作为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在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教学内容时可以相应的加入医学信息理论中的检验系统,来更直观的介绍与检验相关的各种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以及患者信息管理等内容。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加入先进的权威知识时可以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则重点加入了计算机在医学科研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讲述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疾病预防和统计系统,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先进的医疗系统有所了解。

(五)合理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合理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个人条件上的差距来进行合理的分层。例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来将他们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然后对于每个班的教学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从而能够让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其次,教师在合理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选择先进、优秀的互动式、协作式教学方法,从而能够真正地做到教学内容上的理论联系实践。

(六)鼓励学生课余学习

鼓励学生适当的课余学习是缓解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应用远程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计算机知识的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在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医学信息网来将部分课程提问和成绩报告等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学,从而能够在减少计算机基础课堂课时压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系统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人工智能技术己应用于医学领域中,例如IB M机器人医生" WATSON”在10分钟时间诊断出很难诊断的自I.病类型,且诊断准确率比初级医生的临床准确率高出4倍2017年7月初,阿里也了“DoctorYou" AI系统来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同年8月,腾讯“觅影”来诊断早期癌症,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学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其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应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1现阶段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理沦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医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    

从生源分布上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己经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且教学设备落后,起点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不够,且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医学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安排的学时不够,如本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64个学时,64个学时中不仅包括了理沦讲解,也包括了学生实践。同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计算机,课后也没有硬件条件来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仅仅靠着上课的讲解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的质量,同时,大多数学生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因此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不良现象

1.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难以结合起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点,没有专门的针对医学专业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难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安排授课知识,使得学生毕业时与就业单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度不符合,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带来很多困难2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几个建议

2. 1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课堂上教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六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上传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包括医学专业软件的内容,如药学专业加入SPASS. SAS医学统计软件,影像专业加入DISC. OSIRIS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护理、临床专业加入3DBody解剖学习软件、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2. 2增强学校和医院等企业的合作,掌握实践知识,输出技能型入才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医院等医疗机构己从国外引进或者自主研发导诊机器人、肿瘤诊断专家系统、胃癌诊断专家系统等智能诊断系统,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将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和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应搭建起合作桥梁,输出优秀的学生为医疗机构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达到合作互赢的局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提供给教师业务培训的机会,如到医院参观学习医疗机构目前研发或引进各类辅助医疗系统的使用,各类大型医疗器械的操作,使得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注重计算机基础和临床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知识储备

课?题: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成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改变了枯燥的知识灌输,将知识融于工作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素养和职业成长性。根据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改革,使高职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改革的热点所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的涵义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是这样论述的: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改变学习模式,改变后的学习模式要和具体工作相结合,即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的工作需要为准绳,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将学习过程穿插在工作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

该教学模式已经进入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高职医学院校的改革不能生搬硬套。

二、高职医学院校的特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重一线岗位能力的培养。例如,高职工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对生产线的技工人才,他们只要能够熟练操作这个流程就可以了。而高职医学生面对的是卫生工作岗位,这种岗位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作为医务工作者,高职医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病人,而现在的病人都很注重健康,也了解一些健康理念和医学常识,这就要求医生要有一定的医学内涵,能为病人提供较好的服务。

第二,医生岗位是在准确把握病情的基础上提供技能服务,对病情的诊断尤其重要,考验的是医生的知识储备,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病的过程是医生的技能服务能力的体现。在医生岗位上,知识储备和技能服务能力并重,知识储备对技能服务起到支撑作用,甚至知识储备对从医人员的影响更大,因为这决定了他们的服务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对高职医学生知识储备的相关思考

高职医学院校的改革由于忽视了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导致在高职医学生在知识储备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将来工作的基础认识不足。有些学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强调的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传授方式,它也强调内涵,只有在注重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而现在很多改革过多地强调技术服务,而对知识储备的教育不足,把高职医学生培养成了技工。

二是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缺乏科学性。有的学校把基础课程一刀切,或是缩减基础课程学时,只上专业课程并且多数是练习操作。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把基础课程砍掉,学生将来从事医学工作时,没有知识储备,就无法正确诊断疾病,更谈不上治疗了。

四、对高职医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1.清醒地认识医学生的工作岗位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医务工作要求医学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高职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同等重要。

2.改革现有课程

公共素质课在保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和专业品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公共素质课的学时。

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明确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提供的理论支撑,可将目标不明确和只提供少量基础知识的课程去掉或融在后续课程中。

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删减不能仅从工作过程来考虑,专业知识的传授应该考虑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专业课改革除了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外,还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开发新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有些课程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开发新的课程。在课程开发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内容的优化组合。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操作两类,理论教学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即按照学习规律来整合、序化;操作教学要考虑实际应用和学生的习得。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满足市场和学生的需求。

五、小结

总之,高职医学院校的改革要按照医学职业的特点进行,绝不能照搬工科院校的模式,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职业医学教育才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王媛.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建构的新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4(8).

[2]宋丽花.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现况及改善策略[J].甘肃科技纵横,2014(11).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美容方剂学教学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教学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新增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为四川地区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美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美容技能,热衷从事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笔者主要负责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工作,该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考试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与传统中医类专业在方剂学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按照传统中医类专业方剂学教学方法进行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另一方面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现提出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全球出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容热。“美容回归自然”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医学美容的呼唤,纯天然美容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美容也已成为一门非常引人注目的学科。中医药美容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前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下,传统中医药已经在美颜护肤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经验,其以标本兼顾、安全无毒、疗效可靠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美容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评价。美容方剂学是中医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医美容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和研究中医美容治法与中医美容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美容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容方剂学与中医美容临床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美容医疗技术专业开设美容方剂学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我国传统中医药在美容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研发打好基础。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热情差、方多学时少等困难。美容方剂学必须具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相关知识。该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进程缓慢,效果差。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与课程安排有关,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中医基础概论与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还未全面掌握,这就为整个美容方剂学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难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差。笔者发现该专业学生总论部分学习时热情很高,但一旦涉及各论及具体方的学习时往往缺乏热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笔者发现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为:具体方剂讲解时涉及临床症状、辩证、治法、中药等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感觉在“坐飞机”,老师讲授后很难完全理解消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非处方专业,学生毕业后无处方权,所以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学方和美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觉得实用性较差;美容方剂学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相当困难。美容方剂学学时较少,学生基础差,要想把具体各方讲深、讲透相当困难。我校美容方剂学按大纲要求共45学时,需掌握重点方43首,熟悉方30首,了解方36首,课时相当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中已选择最基础的,与专业契合度最高的方进行重点教学,但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自学难度大,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很大困难。

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美容方剂学学习的建议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医学专科教育;临床思维;培养短板;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29-02

0 引言

临床思维,是指医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具备的理论联系临床工作实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而临床思维的萌芽则始于个体接受医学教育的学生时代。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rrun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从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大领域60条标准规范了全球医学教育,其中临床技能领域方面设10条标准,强调能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病人[1],即强调了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全球医学教育基本标准之一。但是,目前的医学专科学校教育,无论从理念、教材还是教师方面,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链”,出现了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短板。

1 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形成的短板

1.1 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师沟通学生、传授知识的根据,目前使用的医学类专科教材,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

1.1.1 基础课教材 这里所指的基础课,不仅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边缘学科。基础课教材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将“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主导思想贯穿于教材编写过程中,以至在教材中很少以病例作为知识链接,直观地向学生表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联系。这与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教材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2]不相吻合,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不相吻合。

1.1.2 专业课教材 目前使用的专业课教材,主要存在几个影响医学生良好临床思维形成的因素。其一,在教材中缺乏病例作为引发学生思考、逐步形成临床判断的内容。其二,部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注意对最新的诊断标准、“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查阅,以至知识点存在滞后,同样影响到疾病的正确诊断及用药的思路;其三,缺乏综合病例的诊断和用药的知识链接。临床医生面对的个体可能不仅患单一疾病,往往几种疾病并存,如何正确有效调整临床思维,是迅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及时合理用药的基础。

医者要有“灵性”,这种灵性即是一种顿悟,是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其源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而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转变过程,远远不是医学专业知识能达到的境界,需要人文知识的渗入,需要有利于医者个体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评判性思维形成的诸多人文精神的内涵。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和其他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匮乏,是急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1.2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医学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目前专科层次教师中真正从事过临床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1.2.1 医学基础课教师 医学基础课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教师毕业于非临床专业,对疾病的认知缺乏,而即便是临床专业毕业者,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为数不少。因而,如果教材没有相关知识链接,要让教师自如地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临床表现相联系,难度确实不小。

1.2.2 临床专业课教师 医学专科教育中临床思维培养是临床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中,多数仅仅进行了8个月的毕业前实习,严重缺少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没有附属医院的学校而言,这一问题相当明显;另外,即使一些教师到医院学习过,也是从教多年后才有机会;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主动更新知识理念和能力,最终出现了学校与临床的脱节。

1.3 临床思维技能培养的不足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验课在一些学科,如内科学,基本占了三分之一的学时,但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出临床思维技能培养的思路和做法。如何开展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诊断路径,应是相关学科教学中必需考虑的内容。

1.4 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一样的授课前提下,不同个体悟性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性。今天的医学生是否能成为良好的医者,与其个体的“灵性”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其实,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医学教育,若是时间和空间条件允许,最好对生源进行必要的遴选,让真正喜爱和具有医者潜质的个体学习和从事医学专业,更有利于医疗队伍的构建。

2 对策

要在教学阶段培养医学生一定的临床思维技能,必需坚持“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服务于临床实践”的总原则。

2.1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整合了基础科学教育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强调小组学习、讨论式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重视医生与病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也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第一、二学年的整合课程包括医学科学基础;病人、医生与社会,含医学史、伦理学、职业行为自我保护、医学学会等内容;临床基础,含问诊、交流技巧、体格检查等内容;从基因到社会I,整合了人体各系统“正常”与“异常”的内容;从基因到社会II,整合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肝胆、生殖系统、内分泌和运动系统等内容;病房见习培训,包括心电图、影像学、临床病理生理学、安全、药理、信息系统、社区资源等内容;纵向临床见习,包括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况、成人和儿童的预防医学、各系统常见症状等内容[3]。

我国在一些大学,对医学课程也进行了整合,如复旦大学医学部建立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整合、科研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和全程预防医学教育等。其中课程整合侧重在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包括正常人体形态和功能,疾病机制,疾病概论以及各系统疾病等内容;预防医学整合课程涵盖卫生统计、疾病预防和流行病等必修课内容及生命全程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疾病风险与健康保险、健康未来学等选修课内容[4]。顾鸣敏等[4]通过比较发现,中、美、英三国8所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由此看出,医学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整合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2.2 教材融合性与实践性 教材编写应该严格按照“总原则”,力求在医学基础课教材编写时强调融合性与服务性,在专业课教材编写时体现实践性。要求医学基础课教材既能充分表达其知识点,也能流畅地与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诊断与鉴别诊断、健康干预等融合。专业课程教材要求具有良好的实践指导性,注意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拓展,充分展示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用药的推导。这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要求,即对遴选主编及参编人员提出了标准。如果组织的参编人员中没有来自临床一线的“双师”型教师,可以聘请一定比例的临床医师参加教材的编写,或要求部分参编人员到医院观摩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编写工作。

2.3 强调教师专业实践 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力求3~5年到医院轮转观摩学习一次,不断为教师充电,提高教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创建学习性校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能成为寻求知识源泉的引路者——学习方法的传递者。

2.4 临床技能培养 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10条标准设置实验课内容,提高对见习的认知程度,注重实习能力考核,使医学生毕业时切实具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