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探究式教学范例6篇

互动探究式教学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1

 

 

一、要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

二、模式界定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三、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

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

四、建模理念

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

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

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

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

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

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

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

五、模式目标

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

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模式结构

(一)一级结构

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

过程结构

(二)二级结构

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

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

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

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

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

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

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

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

……

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

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

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

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

(三)三级结构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

七、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

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

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

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

八、操作策略

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规范学生的交流行为,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反诘、转向的作用。互动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并力图做到:①小组内全员沟通;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③小组成员随学科而变化,扩大学生的交往面;④灵活配置组长,学科不同,组长不同,同一学科定期更改;⑤评价指向小组,而不是学生个体,避免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负面影响;⑥组织好组际交流。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2

一、“互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一自主探索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一练习评定。

1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地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2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3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应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不急于讲解知识,而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各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4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上述过程应着力发挥学生群体间的互助互动功能和自主学习功能,使他们学习的主题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师则应发挥全程调控作用。

教师在启动阶段,应尽量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在个人自学阶段,应掌握各类学生的自学状况;在小组讨论阶段,应关注各组的讨论结果,了解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阶段,应抓住有共性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时做好调控工作,使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互助互学”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互动探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除了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关之外,还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结构有着一定的关联,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安排,通过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双向的互动之中,老师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二、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概念

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和重点,老师在行知识传授时,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来一学生积极的互动,而不仅仅关注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对学生主体的研究和关注上,以学生的差异性为立足点,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学生的疑惑之处,从而有效地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三、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模式

(一)、师生的互动探究模式

师生的互动探究模式主要是指在知识传播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分别为老师和学生,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对于这种模式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老师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课题来针对化的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互相讨论和学习,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探究积极性时,老师在之前会设定一定的目标,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大体的方向,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之中老师会适时的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启发。

(二)、生生的互动探究模式

生生的互动探究模式主要指在老师提出大体探究方向和目标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面对面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合作性的学习来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首先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的探究,再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达成共识之后进行总结和交流,另外,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有着一定的区分,因此在生生的互动探究模式之中,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通过建构不同的认知模式来学习其他学生的优势。

(三)、人机的互动探究模式

随着科技化时代的到来,为了让我国的教育模式能够与时代紧跟,我国开始实现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因此人机的互动探究模式开始被大众所重视,这种课堂互动模式主要是指学生自主采取高科技产品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对高科技产品操作的熟练应用来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和目标进行自主的研究,这一点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利用高科技产品的优势,还能够使学生与大量的信息进行紧密的联系,并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从而在宏观上掌握问题的根源所在。

四、高中数学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现方式

(一)、创建具体教学情景

高中生的思维模式处于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分界点,但是高中数学以抽象思维为特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极高,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需要老师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以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严密的语言组织来为学生营造具体的想象空间,和学生的思维认知结构进行良好的互动,还需要通过构建反馈机制来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回应。另外为了使师生之间的认知结构和模式形成一定的契合,老师在进行模型构建学需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以此来找到彼此思S逻辑的融合交集。

(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造性

在新知识的传授之中,尽管高中生能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来进行新事物的具体认知,但是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所以很难掌握高中数学的精髓,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逻辑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学生思维模式的特征,并将此特征进行放大,通过与学生的针对性沟通来找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契合点,从而实现课堂之中的互动式探究教学模式。

(三)、多媒体的综合应用

高中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对新事物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分析和学习,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中生出现精力不集中以及记忆碎片的现状,从而导致在课堂之中无法和老师进行密切的互动,针对此现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综合应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音频,视频以及图片,文本资料的信息输出,以此来对学生的感知器官进行多维度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学生的精力能够集中于老师的授课之中,并对老师抛出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

(四)、开放式教学,鼓励思考和质疑

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结构以及教育背景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为了师生之间形成紧密的互动,需要老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给予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和提出疑惑的机会,在进行问题的探讨与思考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鼓励和针对化的解决,以此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五、结语

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洪流之中的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有了极大的转变,高中数学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其课堂效率不再仅仅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内容,更多的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互动和探究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有着极大的意义。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现还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和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和时代要求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耿玉明: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数学,2003(2):16-21

[2] 卢家楣:数学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2):31-36

[3] 李亚玲:构建观下的课堂数学交流[M].数学学报,2009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问题;标准;程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44-02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课堂的核心、“互动”为课堂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教师以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主线,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提高过程,通过问题或者问题组预设的方式呈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活水。数学因问题而丰富多彩,因问题而更具价值和意义。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思考,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互动”提供了可能。

2.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生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生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以问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流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关键是通过互动得以实施。

3.“问题―互动”模式与“问题―解决”模式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是一种全局性的教学,要把数学应用到非常规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数学的机会。学生通过参与“问题解决”,有助于获得和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问题―解决”模式的着重点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互动”模式以“问题为核心”、“互动为手段”,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是配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角。在教学中,不仅仅解决问题,还强调了课堂中通过“互动”体现教学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二、“问题―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要明确。“问题―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这里的“知识目标”就是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目标”就是要强化揭示和培养数学思想的方法;“情感目标”的确定就是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等。

2.问题情景要合适。“问题―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合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置和应用问题情景,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确定,只要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能够解决现实困难就行。条件可以变化,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要求并非形式化,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但问题一定要有探究性和创造性。

3.互动意识要强烈。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强烈,能主动发现、分析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与同学开展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据理进行验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洞察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准确判断出原因,并能科学有效地处理问题,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4.教学方法要合理。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实践中,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出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5.教学策略要灵活。(1)激发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快乐的学习,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并从正、反两方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学会正确地对待人生的挫折。(2)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体验人生情感。(3)探究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大胆探究的时间。

三、“问题―互动”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入手,把我们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巧妙地、有意识地放到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当中,以“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导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在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中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实现学习活动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1)教师的语言描述。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图片、照片、实物或模型等引入问题情境;(3)通过学生排练的小品,显现问题情境;(4)利用录象、录音、电脑动画等多媒体创造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直面问题情境。

2.注重尝试引导,借助活动载体。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难以把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难以判断是否正确运用了旧知识,选择的方法是否有效,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进行引导和启发。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引导启发的方式:(1)温习与问题有关的旧知识;(2)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学习掌握新概念。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5

【关键词】实验探究;互动教学;组织与实施

Nine grades of chemistry experiment i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organ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ree steps

Fu Jiheng

【Abstract】“The outlin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 Trial)” pointed out that,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tendency to concentrate on teaching knowledge, emphasize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make students obtain the process of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as learn to study and form the right values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change too much emphasis on receptive learning, rote, mechanical training statu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willing to explore, diligent hands, train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he ability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method proposed the new challenge——establish “chemistry explor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inquiry experi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1 “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功能

(1)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现实和长远意义。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最能体现学科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培养兴趣、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3)初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主体是学生。采用“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九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好奇心强的特点,努力寻求一种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于是,本人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模式(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材料,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加以改进,本着“低起点,多台阶,小步走”的原则,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了“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组织与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教师强化示范为主,学生领悟模仿为辅(称为“教师拉着学生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四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2)教师讲解、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教师根据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演示实验。(4)教师选择并布置学生要模仿的实验主题。学生要做到两点:(1)理解和揣摩教师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模仿设计并进行实验。

案例一:对蜡烛及其燃烧产物的探究之对燃烧产物的探究:

(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产物是什么?

(2)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是石油分馏产品,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碳氢化合物,它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提出猜想:蜡烛燃烧产物可能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4)设计实验方案: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用什么样的仪器?考虑到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和水不好收集,因此把气体导出的方案不可取。可以采用在火焰上方罩烧杯的方案。

(5)进行实验:用一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杯,迅速注入少量清石灰水并振荡。

(6)收集数据: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7)整理材料 :水雾的形成是有水生成的表现;石灰水变浑浊是有二氧化碳生成的表现。

(8)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观摩的过程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实验探究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教师趁热打铁,给出材料:探究酒精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一旦实验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培养他们化学科学素养的同时,又增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第二阶段:以学生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引导和帮助为辅(称为“教师引着学生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三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2)教师提供理论帮助,适时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三点:(1)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初步进行实验。(3)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

案例二:双氧水分解催化剂的再探究

在学习了双氧水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催化剂的特点,本人充分利用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氧化铜能否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2)查阅资料:氧化铜和二氧化锰都属于金属氧化物,故性质相似。催化剂的特点是:1)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不变;3)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

(3)出猜想:氧化铜能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4)计实验方案:分三个小实验进行。

1)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双氧水的化学反应速率。

2)探究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是否改变。

3)探究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本人融入学生之中,不断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结果,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明确,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以学生独立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鼓励和评价为辅(称为“学生摸着石头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两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主题。(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五点:(1)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主题;(2)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4)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5)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素材进行改进和创新。

图1

案例三:对分子运动性质的探究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节,分子有运动的特性。教材P50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氨分子的运动性。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知识背景: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现象:B和C烧杯无现象,A 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结论:C 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教师演示完本实验后,学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后,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

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无色酚酞从右到左依次变红。(图2)

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将滴有浓氨水的滤纸放在试管内,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酚酞试液滴到脱脂棉上。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6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 “the main body—interaction—to inquire into” the educational model, must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fests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teacher’s leading role, lets the student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driving 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 but the teacher only is the instruc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and the active organizer, lets the student the academic society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the academic societ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the situation study which exchanges throug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d independently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the goal, achieves goal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on own initiative.

【Key words】Educational model; Main body; Interaction; Inquired 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学习方法“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组织学习材料,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釆用这一方法,教职工师不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辅导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