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例6篇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起以往宠物在人们生活中看家护院的地位,现阶段的宠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宠物的健康问题人们是十分关注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我国在宠物药用方面的研发工作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再加上宠物药品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善,这就使得宠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宠物药品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宠物药品主要是国家的药品行政管理部门的药品质量标准,宠物药品的种类十分繁多,各个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也各不相同,包括化学药品、抗生素等等,主要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流。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宠物药品中经过国家注册的宠物药品占市场总量的21%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宠物抗生素、抗寄生虫,还有少部分为中药。还有就是宠物疫苗也在宠物药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就中国现阶段宠物市场的发展状况而言宠物市场还是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的。

近些年来为全面改善中国宠物行业的药品发展状况,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对国内的宠物制药企业进行的全面的调查。调查显示宠物药品企业的各项新产品研究和开发力度明显不足,能够为企业提供的相关的研究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能够支撑整个宠物行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技术条件不够而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比较起国外的一些大型的宠物药品研发机构,生物药品类的研发人员约占通常技术人员的10%左右,而且部分企业还能够成立专业的宠物科技研究室,以达到宠物药品的高科技水平。在中国对于药品可以研发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再加上该行业中没有相应的领军人物和成熟的技术条件,这就使得一些高科技的研发队伍不能够实现其自主知识产权。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文2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诸多行业愈来愈多地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目前世界上60%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这引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85.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我国农业还相对薄弱。因此,为了彻底改革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实行科技兴农,依靠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不只是理论口号,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各个击破,进而实现科技兴农的目标。

一、农业科技的特征分析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系统中,农业科技已成为其内生变量。从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的测度(1980年-1999年)结果可知: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农业科技的贡献高达33.41%,由此可知,科技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在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科技是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的供给的根本出路,它决定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并在农业科技投入中,强调了政府的主导地位[2]。从文件中可以看出,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是农业科技的三大基本特征。

二、我国农业科技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主要包括了栽培技术、农作物品种、作物减产防止、植物生物技术、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畜牧业生物技术等。与国外农业科技相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还较为弱势,下面就着重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作物减产防止、植物生物技术、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方面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

(一)农作物品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遗传资源(也称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距离,比如保存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新种质的人工创造、抗性基因的利用和发掘等;在品种资源和资源鉴定方面,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与发达国家的良种繁育制度、体系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少耕、免耕理论是全球土壤肥料研究领域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尚未成熟,施肥方法较为落后。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表明,在肥料利用率方面,一些先进国家能保持在50%以上,而我国仅能保持在30%到40%之间[2]。

(二)作物减产防止科技和植物生物技术科技

在害虫-天敌的生化、生理机制,害虫-寄主的植物关系,昆虫行为机制等方面的科技研究都较为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3]。并且在农产品保鲜、储藏、运输、加工技术、加工设施等方面也较为落后。在植物生物技术方面,国外已实现了产业化,其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包括了:微生物农药;农用诊断试剂(如苏芸金杆菌);细胞、组织培养产业(如荔枝、草莓、花卉等的脱毒苗和试管苗);单细胞蛋白;生物技术农产品;人工种子;人工胚芽等等。而我国在这方面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田灌溉与农业机械化

在农田灌溉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如英国、奥地利、瑞典、法国等)的喷灌面积已超过了80%(《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而我国的农田灌溉,从性能、材料到自动化程度,都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其中,自动控制设备的差距更为明显。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在机耕、机播、机收方面都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而世界发达国家则已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三、强化农业科技应用的策略

(一)强化农业科技的配套服务

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物的相互交织组成了复杂的农业系统。它不仅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如土壤、地貌、水、气候等)和生产条件(如役畜、劳力、人口、农机具等)的限制,还会受到种子、农机、水保、水利、农技各行业的分割[4]。但是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都甚少来往,缺乏沟通交流,从而阻碍了配套技术、综合技术的发展。

生产实践表明,相关学科部门之间存在着依存性、制约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强化农业科技的配套服务,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种子、农机、水保、水利、农技各学科的横向联合[5]。该联合包括了部门联合和技术联合,并且应该是有机、紧密的联合,而非机械、松散的堆放。实现专业的并轨联合,是发展综合配套的技术要求,也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

(二)集中、统一使用科技成果

将农田系统的单项成果和增产措施进行集中、统一的运用。将其应用于某一区域,依据该区域耕地的普查资料,进行合理的耕作、播种和管理,从而建立起该区域的增长模式,并以模式对区域种植进行指导、规范。农业科技成果的集中、统一使用的组织形式和理想载体是——农田系统综合试验示范[4]。

(三)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的管理

通过农田系统综合档案库的建立,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的科学管理。选择出各专业中的、优秀的增产措施和单项成果,综合考虑作物品种、地理条件、作物性状、配套可能等方面因素,在进行综合试验后,选择出协调效益高、配套性能好的增长网络,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定性地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增长模型,再将其存储到综合档案库中,从而对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四)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

首先,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研究,要尽力解决各种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尤其是严重影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搞好基础性工作,做好基础研究,奠定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再次,要尽快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如核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产业化,建立起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最后,在即将到来的16亿人口的压力下,要做好技术储备、超前研究[6]。

(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

农业信息系统的健全,让生产单位对农业技术信息的了解与获取更容易,也让科研单位能更方便、及时地掌握生产实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切实实现科学研究面向生产[3]。农业信息系统是由由信息层、处理层和应用层所构成,信息层主要包含了各种农业影响因素的统计信息,如植物信息、气象信息、播种量检测等,处理层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库等,农业信息系统的具体构成。

(六)大力改进农业科技体制

首先,要对专业机构进行优化,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支持,从而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各环节(产后、产中、产前)的科技力量;其次,要对科研机构的布局进行优化,将以行政区域设置农业科研机构的格局,逐步转变为以生态类型区域来设置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最后,开放、扩大科研组织,引入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吸收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经验,引进先进设施、先进设备和资金。

参考文献:

[1]杨勇.农业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9-11.

[2]杨传喜,张俊飚,赵可等.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3):113-118.

[3]柯炳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1(23):1-1.

[4]谭本忠.加强“农、科、教”结合 探索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世纪行,2011(09):21-21.

[5]彭建雄,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江油市九岭镇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2010,9(01):24-27.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转基因油菜;研究进展;专利;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3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762-05

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和威斯康星大学将大豆基因转入向日葵,标志着作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1]。作物转基因技术在缓解资源约束、解决粮食短缺、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显现出巨大潜力[2]。1985年Ooms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获得了第一株转基因油菜。2010年全球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已达700万hm2,位居世界转基因作物第四位,列于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之后,分别占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7%和油菜种植面积的23%[1]。

中国目前食用油的一半以上来自油菜[3]。此外,油菜作为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重要油料作物,对于农民增收、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保障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4]。

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研究进展、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现状等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展示了中国转基因油菜的发展态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行业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1 中国转基因油菜研究进展

转基因油菜在于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这些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它可以改变油菜的某些遗传特性,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等的新品种。据报道,国外将相关外源基因转入油菜,已培育出了大量具备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品质改良和功能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目前,转基因油菜采用的基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电激法、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激光微束穿刺法、PEG法、花粉介导法等[5]。伴随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愈来愈倾向于采取基因工程的手段改良油菜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6]。

目前,中国虽然还没有转基因油菜的商业化种植,但是对转基因油菜理论的研究却相当活跃。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利用花粉介导法将GUS基因转入油菜中,其转化频率为2.8%[6]。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油菜油体表达体系生产鲑鱼降钙素,表达水平达种子总蛋白的6.47%[7]。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卢长明等[8]对转基因油菜基因扩散风险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环境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转基因油菜所采用的目的基因也趋于多样化。人们已获得了多种目的基因。其中,抗虫基因有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几丁质酶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等;抗除草剂基因有抗溴苯腈基因、澳苯腈基因bxn、抗溴苯腈与雄性不育基因等;抗病毒基因有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基因、芜青花叶病毒外壳基因、商陆抗病毒蛋白(PAP)cDNA、芜菁花叶病毒的CP基因(Tu MV-CP)等。这些目的基因大多已被导入油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中国转基因油菜理论研究概况参见表1。

从中国转基因油菜理论研究情况来看,中国在各项技术上基本和国外保持跟进。研究成果涵盖面较广泛,但真正具有明显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成果很少见。亟须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深入研究,抢占核心技术。

2 中国转基因油菜知识产权分析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专利是信息技术最有效的载体,它反映了技术研究方向和市场发展动向,甚至还可以推断出该领域的整体专利战略发展趋势。

2.1 专利申请数据检索来源

本文转基因油菜专利检索,采取转基因油菜专利检索相关关键词(转基因油菜、油菜、转基因、基因、位点、标记、克隆、遗传、转化)及其组合的逻辑式,利用IPGet(2.0.0.1版本)检索软件,在中国国家专利局专利数据库中进行相关专利检索。检索起始时间为1985年9月10日,截止时间为2012年3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专利局专利数据库中初检出专利365件,剔除重复、非相关项,经人工筛选后建成转基因油菜技术专利数据库,包含专利268件。

2.2 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年度分布情况

通常专利申请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项技术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和技术发展态势。据检索,中国自1985年以来,转基因油菜技术领域总共公布相关专利268件,图1显示了转基因油菜专利的历年申请情况。

从该领域技术的总体发展进程来看,相关技术的历年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表现出该领域技术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态势。在2009年后专利的申请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为专利的申请和公布需要一定的时间,该阶段申请的专利部分尚未公布。从历年专利申请量的具体信息而言,该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85~1998年为初级发展阶段,1999~2002年为平稳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为迅速发展阶段。

2.3 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地区分布情况

通过对此次专利检索的数据整理发现,国内共有21个省市申请了转基因油菜专利,此外还有美国、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在中国申请了转基因油菜专利。在专利申请总量上,湖北、北京、江苏和上海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湖北省申请专利78件占转基因油菜领域专利总量的29.1%。图2显示了转基因油菜专利在1985~2011年间专利申请的地区分布情况(前10位)。

2.4 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机构分布情况

从申请人组成来看,中国的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人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大多数专利为科研院所和高校所申请,公司和个人的申请数量只占到很小一部分。这表明在中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积聚着转基因油菜方面的绝对科研力量,而公司在科研水平和技术储备以及创新能力上依然较为落后。1985~2011年,转基因油菜技术领域申请数量排行前10位的机构(申请人)情况如表2。

2.5 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技术分布情况

从专利技术要素上看(图3),国内转基因油菜在特异性启动因子基因、生理生长基因、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等方面申请的专利较多。研发力量则主要集中在抗逆基因、抗病基因和油菜种子品质性状改良上;在抗虫基因申请和抗除草剂基因的专利件数则较少,分别只有3件和1件,而国外公司产业化推广的基本都是抗除草剂品种。

分析以上情况可见:①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数量整体偏少。截至2012年3月,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仅268件,相比其他领域数量明显偏少,这与相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专利保护意识薄弱有极大关系,也可能与对转基因植物的审查持谨慎态度有关。同时警示国内在转基因油菜育种产业化进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持有量占有较大比例,显示出其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但 企业作为产业化推广的主体却在资源配置没跟上,科研体制成为了制约瓶颈。③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多以应用专利为主,核心领域的研发深度较浅甚至并未涉及。不利于中国在转基因油菜领域的技术储备研发,也不利于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联盟,难以拓展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制约中国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进程。

3 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3.1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现状

商业化转基因油菜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美国,至少有11个品种已经开始商业化生产。国外用于产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油菜品种性状主要集中在抗溴苯腈除草剂、高月桂酸含量、抗草甘膦除草剂、抗草胺膦除草剂和育性改变等几大方面[8]。长期以来,商业化的转基因油菜品种一直是以对除草剂的耐性为最主要特性, 其次是复合性状转基因和抗虫转基因[3]。据统计[1]转基因油菜性状抗除草剂占61%,复合性状(抗除草剂和抗虫)占22%,抗虫占17%。

国内转基因油菜的研发比其他转基因作物更为滞后, 目前中国转基因油菜仅处于批准进行生产性试验阶段。迄今尚未见到有明显应用前景的产品可作为产业化的首选,与国外相比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研发和产业化,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10]。

3.2 转基因油菜进口现状

农业部于1999年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经过专家们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试验,2004年3月美国种业巨头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和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在中国通过安全评估并分别获得了由中国农业部颁发的7个转基因油菜品种的进口安全许可证书[3]。包括孟山都公司的抗农达(草胺膦)品种GT73/RT73和拜耳公司的另外6个抗除草剂(T45、Oxy-235、Ms8Rf3、Topas19/2、Ms1Rf1和Ms1Rf2)品种[8]。表3给出了中国2009~2011年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油菜审批情况。

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油菜子100多万t,最多时达300万t,并且有60%以上的是转基因油菜。但是这些进口到中国的转基因油菜只能用作加工原料,禁止在中国种植[8]。

4 中国转基因油菜发展对策探讨

4.1 重视转基因油菜的专利申请和利用

当今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筹码。阿根廷不具有转基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所有的种子和技术均来自美国,孟山都公司最初免费派送种子,在成功占领99%市场份额之后又开始收取高额专利费。导致阿根廷几乎都是以悲情的反面教材形象出现,沦为“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实验品”。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偏少,而且转基因油菜申请的专利还仅局限于应用方面,很少甚至并未涉及核心专利,导致转基因油菜研发缺乏后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专家蒋高明曾指出“将来没有核心专利,恐怕吃粮食也得交专利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预测农作物基因组中含有4万~8万个基因,在今后的8~10年内,这些基因都将逐渐被分离克隆,注册为知识产权[7]。因此,建议设立“国家油菜功能基因组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力度抢占先机,持有核心专利。

专利利用方面,对于国外申请人在中国获授权专利技术,育种者可以通过专利法的交叉许可制度或与专利持有人签订合同等方式对这方面的技术加以利用;对于无法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使用许可而在转基因油菜产业化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的专利技术,国家应适当运用知识产权的强制许可制度,以保障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4.2 加强转基因油菜的创新能力建设

理论研究方面,突出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在科研立项资助时,明确提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导向性要求,集中资源投入到重要研究方向上。目前油菜基因工程研究重点应放在转化目的基因,筛选标记、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方法上[11],主要改良油菜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6]。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公司、企业的结盟,将科研机构较强的理论水平与公司、企业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和推广体系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国内转基因油菜科研的长足发展与理论成果的及时转化,防止研发资源的浪费。

4.3 确保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和食用安全

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需要考虑:转基因油菜本身是否会演变成有害植物,如有毒、过敏源、难以控制的杂草等;外源基因是否会流散到其他物种造成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隐患,是否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影响生物多样性等[8]。而转基因油菜的食用安全需要考虑的面则相当广泛,如是否产生过敏反应,抗生素标记基因能否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可能具有毒性等。当前人们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人类。

针对公众关心的转基因油菜可能会带来潜在的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问题,建议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强化科研攻关,将转基因作物一系列不确定的问题研究透彻,如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富集问题、药食关系问题、生态影响问题、基因污染问题、全球监管问题等。继续探索降低转基因油菜潜在风险的根本途径[12]。

4.4 推进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发展

21世纪农业转基因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预计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占世界收入的10%以上[13]。对于转基因油菜而言,利用新品系含油量高、抗除草剂、抗病、抗虫等特点,发挥新品系菜子油低成本、高品质的竞争优势,加快产业化步伐。严把转基因油菜商品化生产质量和安全关, 必须进行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一系列田间试验环节[12]。

建议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多样化的超高油油菜种质资源,改良其蛋白质品质和脂肪酸组成,进一步拓展产业化的空间。研究新品系与其他油菜生产新技术的结合,确保产业化的稳步推进。注重与转基因大国及跨国生物公司建立起坚实的伙伴关系,从而提高中国转基因油菜的国际产业竞争力。

5 展望

现在转基因油菜主要是抗除草剂、抗病、抗虫。这类性状称之为“输入性状”,目的基因的功能是改良农艺性状,得益者是农民和开发商。未来转基因油菜将不断开发“输出性状”,重点在改良品质,增加营养,具备医疗保健功能,或用作环保和工业原料,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并使消费者直接受益, 预计必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未来还可用转基因油菜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干扰素、生长素、胰岛素、表皮生长因子、白介素、乙型肝炎疫苗等。再次用事实战胜雄辩,着实提升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 让转基因油菜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张 成,刘定富,易先达.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展及现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 50(14):2819-2823.

[2] 刘旭霞,李洁瑜.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专利问题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8.

[3] 唐桂香,宋文坚,周伟军.转基因油菜的基因流及生态风险[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465-2468.

[4] 李 晓,陈春燕,唐 莎,等.四川省油菜育种态势分析[J].农村经济,2011(1):44-47.

[5] 咸拴狮,罗晓丽,王 剑.油菜转基因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3):85-88.

[6] 马建华,孙 毅.转基因油菜研究 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6, 4(2):275-279.

[7] 张启发.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05(2):4-7.

[8] 卢长明,肖 玲,武玉花.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3):267-275.

[9] 郑爱珍,单广福.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5,44(2):104-107.

[10] 王旭静,贾士荣.国内外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比较[J].生物工程学报,2008,24(4):541-546.

[11] 吴晓亮,陶 澜.基因工程在油菜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41-143.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文5

1.1专业的创新性、前沿性有待提高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其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是我们无法描述的,尤其是该专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问题和挑战。由于该专业涉及到的知识有很多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探索的阶段,而且这些技术都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因,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涉及到科技前沿的方面比较多,我国在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前沿性研究。

1.2高校对该专业发展的重视和引导还不够

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进行了很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的引导下,大家更多的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在高校的改革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高校更多的注重自己学校的财政问题,更注重发展那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学科,对于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高校缺乏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没有发现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意义。

1.3教学的方式还存在问题

由于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学科性很强的专业,其内容复杂而且一直处于知识的革命阶段,因此,我国高校在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师水平无法适应一直更新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后,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严重缺乏,造成学生只能纸上谈兵。

2.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对策

2.1优化完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

教育部门要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高校中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目前我国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进行有效的重塑,要实现真空物理、薄膜物理与技术、阴极电子学、气体放电与物理、表面物理与科学、电子光学与仪器、微波器件、光电显示器件、声学物理与器件、电光源等技术领域的全面覆盖,而且要实现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设置的广泛化,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我国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2提高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创新性、前沿性

改革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总结出来的促进我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同样学科或者专业的发展也需要改革创新作为支撑其进步的不懈动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探索中要注重改革的力量,要重视创新思维,我们只有运用创新思维打开禁锢我们思想的绳索,不断的对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进行探索,不断的去揭示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沿,保持一种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才能实现我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不断完善。

2.3高校要重视对于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引导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高校的引导和重视,相关的高校应该给与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以此来促进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完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科设置。只有高校对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有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式来促进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不断进步。

2.4改革现有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依赖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推动其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现阶段的教学现状。首先,高校应该充分的重视物理电子技术专业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提高其整体素质;其次,高校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逐步优化;最后,高校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场地和基础设施,以此来满足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

3.结论

生物科技行业现状范文6

摘要阐述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技术成果及项目创新与突破,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并与国内同类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该项目的推广前景与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数据库建设;成果;西藏自治区

2004—2007年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数据库建设项目开展了现存农作物种质资源生活力测定、部分农作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入库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品质鉴定、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等6项内容。繁种、更新农作物种质资源7 274份,入库5 834份,引进355份,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编写出6种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建立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该项目获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

1项目成果鉴定意见

2007年12月11日西藏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承担的《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数据库建设》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意见如下:一是完成了大麦、小麦、荞麦、豌豆、扁豆、蚕豆和燕麦等7种作物共7 274份种子的繁种更新,入库5 834份,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为西藏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以及西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种质资源基础。二是完成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7 274份,生活力测定1 000份,品质鉴定200份;筛选出单项或几项性状优异的种子350份,提供利用3 450份,2 115份已经用于作物育种、生产和教学等单位;建立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编写了《西藏大麦品种资源目录》等6种作物种质资源目录。为种质资源更新、妥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该项目在西藏区域内开展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提升了西藏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水平,首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改善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条件和技术手段,有效保护了西藏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成果对西藏自治区农作物育种和生产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技术成果

(1)为西藏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贮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完成了大麦、小麦、荞麦、豌豆、扁豆、蚕豆和燕麦等7种作物7 274份种子的繁种更新,入库5 834份,引进355份,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为西藏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以及西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为种质资源更新与妥善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测定种质生活力1 000份,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与入库时间有密切关系,入库越早发芽率越低,反之越高,但参试的材料平均发芽率与入库时95%的发芽率相比,降低近30个百分点,初步明确了在自然库存条件下,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适宜保存年限为10~15年,若超过10~15年,种子发芽率降低到60%以下,为种质资源更新和妥善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3)为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7 274份;编写出《西藏大麦品种资源目录》等6种种质资源资源目录;生活力测定1 000份;品质鉴定200份,筛选出单项或几项性状优异的种子350份;提供利用3 450份;2 115份已经用于作物育种、生产和教学等单位。为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国家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对种质资源的需求。

(4)建成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建成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录入7种作物、性状数据18万个,填补了在海拔3 650 m以上范围内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空白,实现了这一区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化、永久化和科学化管理,步入了国家种质资源信息化行列;若与国内外种质数据库联网,对实现更大区域的资源共享、增进区内外和国际交流、提高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填补了在海拔3 650 m以上区域种质资源研究的空白。该项目在海拔3 650 m以上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相关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保存、农艺性状及品质鉴定、生活力测定、贮藏技术研究、自然库存条件下种子活性保存年限、建成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等,国内未见其他文献报道,填补了国内在这一区域研究的空白。

3项目创新与突破性

(1)在西藏海拔3 650 m区域内,初步明确了自然库存条件下,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0~15年(适宜保存年限),为种质资源更新与妥善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2)对大麦、小麦、荞麦、燕麦、豌豆、小扁豆、蚕豆等7种作物7 274份资源进行了繁种更新和农艺性状鉴定,入库5 834份,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为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3)品质鉴定200份;获得各种作物单项或几项性状优异种质资源350份;向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植物基因中心、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单位提供研究材料3 450份,编写出大麦、小麦、油菜、荞麦、豌豆、扁豆等6种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待出版),为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在微机上首次建成了拥有18万个数据项的大容量、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的农作物种质信息系统,该库集中了西藏4个地市20余名科技人员4年攻关的成果,并使西藏分散无序的种质资源,变成可供随时查找的信息,是西藏目前种质信息量最大的数据库,使西藏跨入了我国种质信息化管理的行列。

(5)2007年11月29日,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查新结果表明:该项目所述在海拔3 650 m以上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保存、农艺性状及品质鉴定、生活力测定、贮藏技术研究、自然库存条件下种子活性保存年限、建成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等,除本项目外,国内未见其他文献报道。

4效益分析

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妥善保存,从而避免了许多濒危种质资源的灭绝,所保存的种质资源将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大的长远的利益,其深远意义不可估量。种质资源品质鉴定,明确西藏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利用途径,有针对性地为作物育种提供亲本,有效地缩短作物育种年限,提高育种科研效益。项目的实施,一是通过种质生活力测定与繁种更新,可长期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二是可长期为西藏作物育种和国家生物技术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三是建成了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将促进和拓展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在国内外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具有性状数据化、交流信息化、保存规模化、检索(查询)便捷化,实现了种质资源保存管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从而减少了人工检索、查询等大量劳动,既节省大量开支,又可减少污染,费省效宏;若与国内外种质数据库联网,其间接经济效益难以估量。

5国内同类技术比较

(1)邱建军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发表了文章:西藏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对西藏种养业种质资源情况、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梳理了西藏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结果表明,西藏种养业种质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品种退化、混杂严重、经营体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良种繁育任务重、推广普及难度大等问题;下一步应着重围绕提高种养业良种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增强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新型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完善农作物、畜禽、水产三大良种工程;同时提出了保障措施。包括: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多元投入,确保建设资金到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育种水平;加大扶持重点良种企业,推动良种产业化;深化改革,加强良种管理[1]。

(2)马得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发表了文章: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综合评价。作物种质资源评价意在为我国农业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农作物育种贮备种质。近14年来已取得重要进展,该文就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分类研究;农艺性状、抗逆性、抗病性、适应性、品质、休眠期等鉴定与筛选,遗传性状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予以综述报道[2]。

(3)刘健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发表了文章:基于Internet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建设研究。为实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甘蔗、枇杷和龙眼等优势研究品种种质资源数据的共享,采用动态web数据库的策略,执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建立了基于Internet的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实现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共建、信息共享[3]。

(4)龙腾芳(中南大学信息学院)、杜雄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发表了文章: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以Visual FoxPro 5.0 for Windows为主导设计语言,建立新型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并以棉花为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目前国内最大的棉花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同时针对不同棉花生态区制定出棉花品质的优良评价标准,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棉花优良种质分析评价程序[4]。

(5)张贤珍等发表了文章: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5]。

(6)陈伟英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发表了文章: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的建立。在对引进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GRIS)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1984年编著的《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编著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信息处理规范》标准,对甘肃省保存的5 787份小麦品种种质性状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标准化处理;并结合甘肃省种质管理的实际情况,对CGRIS系统进行了必要的扩展和属性改动,初步建成了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信息查询系统[6]。

(7)严洪冬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发表了文章:黑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利用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软件开发系统,结合黑龙江省品种资源库的种质保存实际情况,对保存的小麦、水稻、玉米等10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别建立管理系统,实现对种质资源的保存、信息检索查询和应用,为农作物育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7]。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一是在海拔3 650 m以上范围内,国内未在这一区域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繁种、更新、保存、农艺性状和品质鉴定及贮藏技术研究。本项目的实施,开展了这一区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繁种、更新、保存、性状鉴定等研究。二是在海拔3 650 m以上范围内,自然库存条件下,开展研究种子贮藏技术,形成了高海拔地区种子贮藏技术,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保存年限10~15年,而国外在种质资源保存上采用先进的设备和高昂的费用进行保存,长期保存年限仅为20年。编写出大麦、小麦、油菜、荞麦、豌豆、扁豆等6种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待出版)。三是在海拔3 650 m以上范围内,国内外未在这一区域,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本项目的实施,在这一区域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这一区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性状数据化、永久化和科学化管理,步入了国家种质资源信息化行列。

6推广应用前景和措施

推广应用前景,一是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繁种更新与入库保存,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可长期为国家科研、生产和教学等单位提供研究材料;二是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鉴定,有针对性地为育种提供亲本材料,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三是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对加强资源研究与开发、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措施:种质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物资,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种质资源管理办法》,西藏应尽快出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条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3~5名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人员。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建立野生大麦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

7参考文献

[1] 邱建军,屈宝香,王立刚,等.西藏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12):253-257.

[2] 马得泉.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综合评价[J].西藏科技,1999(2):8-11,4.

[3] 刘健宏.基于Internet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建设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81-82,99.

[4] 龙腾芳,杨路明,杜雄明,等.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5(9):225-227.

[5] 张贤珍,曹永生,杨克钦.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J].作物品种资源,19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