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例6篇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以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凸显城市特色为目的,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着力塑造我区城镇特色,逐步提高城镇品质,促进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机构

成立市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市住建局: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工作的牵头责任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负责本市区和指导各县区开展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工作,对各县区塑造城镇特色开展工作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做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和建设,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引导大型公共建筑、特色建筑与环境相契合,形成城市标志;积极研究建筑特色元素和传统风貌,加以提炼并应用于城市建设;负责城市建筑屋顶平改坡、城市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竹筒房”改造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查城市特色专项规划和城市重要地段的景观规划或城市设计;指导各县编制各项城市特色专项规划。

市工信委:负责优化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协调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关系。

市财政局:负责督促落实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建设项目资金。

市国土局:负责落实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建设项目用地。

市文化局:负责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

市环保局:负责指导、监督开展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城镇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城镇环境品质,促进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城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指导城镇特色旅游景观规划建设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开发,打造具有城镇特色、体现地方风貌的城镇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协调旅游度假区与城镇建设的关系。

市监察局:负责监察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工作的实施和进展情况。

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县区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的全面工作,制定本县区工作计划,组织编制特色城镇专项规划并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三、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月6月)

2011年12月底,动员各县区开展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准备工作,指导各县区完成本辖区开展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工作实施方案。

2012年6月底前,完成城市特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逐步推进城市重要地段的景观规划或城市设计。指导各县区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情况,开展并完成县城风貌特色研究,确定城市特色定位,指导特色城市建设。

(二)实施阶段(2011年至2013年)

2011年至2013年,根据专项规划开展城市建设工作。2013年进行中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指导各县区根据实施效果完善各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达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三)深化阶段(2014年至2015年)

2014年至2015年,在前一阶段基础上深化巩固工作成果,指导并监督检查各县区塑造城镇特色,逐步提高城镇品质工作成果,达到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四、工作目标

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保护、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挖掘、景观形象的打造、功能结构的完善,凸显城市的特色,实现三年初现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一是在明确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定位,重点保护好漓江和山水城市格局,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将建设成为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和争取获得联合国人居范例奖。二是有条件的村镇都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对名镇名村,要以“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思路,挖掘历史,打造城镇独有特色,树立名镇名村品牌。

五、主要任务

(一)开展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与研究,加快小城镇规划编制步伐。市区要以特色定位为目标,2011年开展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要求达到城市专项规划深度,积极开展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各县要结合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情况,2011年开展并完成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明确城市特色定位,更好地指导特色城市建设。

加快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工作;2013年底前,完成主要专项规划及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要加强城镇设计研究,提炼突显地方特色、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加以应用。

(二)加快主要城市重点区域特色建设,提升环境品质。开展并完成历史街区的保护、修复以及改造工作,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五年内完成市中心城区内所有重要公共建筑平改坡工作。

(三)漓江旅游黄金水道沿线主要城镇,要加强沿江两岸的生态建设以及建筑风貌的控制,完成中心城区河段两岸绿化景观的建设以及沿江建筑立面的整治与改造,突出城市特色精品区域。

(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在五年内,市完成两条景观大道、一个特色街区、一个精品小区建设工作;所有县城要在五年内各完成一条景观大道、一个特色街区、一个广场的建设工作;重点镇在五年内完成进城大道景观风貌建设,完成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农贸市场建设,以及镇区中心“竹筒房”的改造。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市、县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指导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切实履行职责,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二)落实资金。一是争取自治区财政资金补贴。二是市、县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工作经费和安排资金支持城乡风貌特色研究与规划、小城镇规划编制。三是从土地出让收入、城市维护建设费、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按规定每年安排城市特色建设项目支出。

(三)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完善县、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香菇小镇;梯度推进;三地合一

建设特色小镇是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众所周知的达沃斯、“资本+技术”的硅谷、被称为对冲基金大本营的美国“格林尼治镇”、汇聚全世界艺术家和金融家的意大利波托菲诺等特色小镇,均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动机。建设特色小镇的理念由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后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庆元香菇小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一、庆元香菇小镇的发展历程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与本省龙泉、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与福建省寿宁、松溪、政和三县交界。庆元香菇以鲜嫩可口、香郁袭人的独特风味成为宴席上的珍贵佳肴,自古为宫廷贡品,先后多次获得行业内权威博览会大奖,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之一。

庆元香菇小镇以庆元县新香菇市场为中心,北至东北坑,南至在建高速连接线,西至上虞,东至会溪公园,规划区面积约3.5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小镇五年计划投资50.81亿元(2015~2019年)。小镇以“香飘四逸购物地、科工联动长寿地、乐享文旅宜居地”的“三地合一”定位,描绘“菇区集聚、香h四园”蓝图。

“一区”即食用菌综合服务聚集区,规划用地356亩。以新香菇市场为核心,发挥新香菇市场、电商产业园等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重点培育电商、物流、购物、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华东地区香菇科研、生产和集散中心。

“四园”即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观光园,规划用地560亩。将现代农业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农业。在会溪牛路洋区块建设一个以香菇标准化生产与观赏为主体,集科普教育、生态种植、观赏采摘、吃住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观光园。推广连栋大棚、镀锌钢管标准菇棚等设施,重点培育量产园区、香菇庄园等功能。香菇精深加工产业园,规划用地240亩。重点培育精深加工、制造、装备研发等功能,彰显科技创新特色,强化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业态培育。香菇创意文化园,规划用地236.6亩。挖掘传统香菇文化内涵,重点培育香菇发源展示、香菇现代创意设计等功能,打造古今交融香菇品牌,强化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建成集香菇文化展示、香菇文化研究、香菇精品展示、香菇文艺演出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香菇文化园。乐活休闲品质居住园,规划用地700亩。重点培育生态搬迁小区、服务设施等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强化产城融合与设施配套。包括菇香公寓、同心新村等项目建设。

二、庆元香菇小镇近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庆元香菇小镇自创建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展,小镇初见成效。已完成投资17.2亿元,特色产业投资达10.7亿元,旅游接待人数达28万人次。小镇已集聚企业138家,其中食用菌企业46家,高新技术企业数9家,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2016年计划投资6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7个,1~11月份小镇已完成投资7.3亿元,其色产业投资完成4.3亿元,占比59%。

小镇主要以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为投资建设主体,已完成13.7亿元。香菇市场已基本建成使用,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批发市场,已入驻商户350余家,去年交易额达20.17亿元。目前,55省道改建、同心新村、五都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五都安置小区、五都小学、消防大队迁建和战勤保障体系建设项目等配套项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已基本完工;食用菌电商化产业综合项目、双枪工业园改扩建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观光园、香菇主题公园和香菇创意文化园等项目规划正在招投标。

三、庆元香菇小镇发展现状调研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庆元县将“香菇小镇”、“避暑乐氧小镇”建设等列为2016年的政府十件大事之一。明确了四个特色小镇的联系领导、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县长联系庆元香菇小镇,责任单位为食用菌管理局,配合单位为农业局、工业园区、国资公司和松源街道;组建由县委副书记杨雷挂帅的庆元县香菇小镇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常务副县长李见阳担任特色小镇“镇长”。成立特色小镇联席办公室,制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长担任第一召集人。

(二)引导出台扶持政策,开展统计监测通报

为加快庆元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等文件精神,围绕“寻梦菇乡、养生庆元”战略定位,庆元县出台了《庆元县扶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政策意见》(庆政发〔2015〕77号文件)。扶持政策就项目推进、工业、旅游业、服务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庆元县将继续完善特色小镇扶持政策,为特色小镇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制定省市级特色小镇统计监测制度,开展统计业务培训,落实特色小镇年度报表、季度报表责任单位,动态监测小镇建设,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精心编制规划,梯度谋划分级推进

结合地域特色、生态优势、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委托省城乡规划院编制特色小镇创建方案,并多次与上级国土、住建等部门对接工作。小镇创建方案已于2015年9月编制完成,将小镇的建设蓝图、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社区功能与全县“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在香菇小镇重点布局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旅游综合区。接下来,将开展庆元香菇小镇整体优化提升及部分区块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对原有的庆元香菇小镇的规划区块进行整体优化和细节提升,以完善庆元香菇小镇的整体形象;针对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观光园、传古纳今香菇创意文化园、香菇主题公园三个区块进行整体策划及详细设计。

(四)坚持市场主导,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企业建设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建设特色小镇。香菇小镇以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主要项目为总投资15.67亿元的香菇市场迁建及物流中心。基本覆盖了全县人口密度最高、产业基础最好、生态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香菇小镇在建区块近1.5平方公里。

(五)加强形象宣传,提高特色小镇美誉度

开展特色小镇创建每季点评工作,形成你追我赶的创建局面。同时,各地积极借助主流媒体、创新运用新媒体,多种形式开展特色小镇宣传,强化项目包装,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改革报、今日丽水等报刊报道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四、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功能融合不够

小镇特色文化产业占比不多,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有待深入,旅游和文化功能融入还不够。一方面应鼓励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制订文化产业品牌培育计划,结合小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二)招商引资困难较大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区位优势不明@,回报周期延长,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特色小镇投资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当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在发展小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实现香菇小镇持续、健康和协调的发展。

五、庆元特色小镇发展展望

未来庆元将遵循特色小镇“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的建设理念,紧紧抓住“有特色、高质量、能创新”的要求,实现产、城、人、文交融,进一步加快推进香菇小镇建设。

(一)进一步挖掘优势,突出特色

香菇小镇将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突出产业特色,力求梯度推进,错位发展,特色鲜明。要认真落实史济锡书记的要求,占领香菇产业对外展示的最高点,做大香菇小镇的影响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平台。围绕香菇文化做文章,谋划好香菇文化创意园、食用菌生产观光园、香菇主题公园等项目,丰富小镇文化内涵。

(二)进一步健全机制,保障质量

庆元香菇小镇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落实主体责任,与各部门做好对接,加强沟通、紧密协作。根据责任分工,按照“产业特色、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要求,建议设立省级小镇的管委会,进一步分解落实任务,细化责任,明确统计工作职责、流程,组织开展数据填报工作,严格动态管理,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使小镇的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有部门承担,通过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小镇建设。

(三)进一步强化担当,创新发展

小镇将在实干担当中着力解决好特色小镇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氛围不浓的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干部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方式,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建立由多方参股的发展基金,扶持重点产业,引进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创新建设方式,采用PPP、众筹等方式推进小镇建设;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加速整合资源要素,为特色小镇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进一步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南宋时期吴三公发明了独特的“原木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几百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小镇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扩大特色小镇的影响力,让“特色小镇”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参加特色小镇建设业务培训班、特色小镇论坛、特色小镇创建点评汇报展等,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小镇的宣传推介力度,树立正面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合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总而言之,庆元小镇应该在克服文化功能融合不够、招商引资困难较大的同时,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力求梯度推进;在创新发展中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担当,营造特色小镇建设的浓厚氛围,实现产、城、人、文交融。

参考文献:

[1]陶伟,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J].城市规划,2006(05).

[2]居晓波. 聚焦城镇化 追梦新经济――关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 唯实,2016(03).

[3]王永昌. 小镇大梦想 创业大舞台――关于梦想小镇、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15(13).

[4]田家莉,张叶青.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的思考――以老唐山风情小镇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4).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四态合一”;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城前镇

引言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小城镇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大多较低、功能不够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小城镇建设要改变以往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承载人口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更广泛地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居住,加强生态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成为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的特色镇,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1.小城镇建设困境

1.1 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体系及规划思路,致使小城镇形态“千城一面”

多数小城镇建设盲目地照搬大城市建设经验,造成小城镇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另外,一些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后,没有根据实际建设水平进行必要的修编,削弱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效力。

1.2 过渡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小城镇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采用粗放式的建设方式,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小城镇都是由自身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引进与当地生态承载力不匹配的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使得地方特色生态、传统产业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冲击,甚至毁灭,小城镇难言可持续发展。

1.3 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丧失文化个性,城市空间单调乏味

我国的小城镇形态各异,各有珍贵的文化底蕴、生态宝藏和传承产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实建设中,小城镇的文化通常被摒弃或者忽视。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即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和风格求洋,传统空间肌理被破坏得“体无完肤”,文化底蕴失,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城镇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使小城镇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缺乏竞争力。

2. “四态合一”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2.1 文化塑魂

文化是小城镇最具特色的资源,是城镇的灵魂,只有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将文化贯穿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使小城镇独具发展特色和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应提炼城镇特色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如传统手工业及文化旅游产业,围绕这些特色产业整合镇村体系,推动城镇产业转型,获取长久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文化“形”和“意”的塑造,重塑文化建筑和营造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填补小城镇的精神内容。

2.2 产业兴镇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从其传统产业入手,寻求升级转型之道。从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经验看,围绕小城镇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开展的新型旅游业开发是小城镇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深入挖掘小城镇特色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应进行旅游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解决“业态”问题,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城市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2.3 生态维育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建设中要注重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好山水、田园,通过植树造林、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及节约发展的道路,让优美环境成为小城镇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基质。具体而言,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通过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空间管制,实现生态优先;在城区,通过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把河流、田园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镇,合理布局各类绿地,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城镇建设统一考虑,促进城镇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和发展。

2.4 形态升华

形态是小城镇所有物质实体的组合,是体现文态和业态的载体。在小城镇的形态塑造中,通过明确小城镇文化、生态资源和业态发展特色,准确定位小城镇风格,按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基本风格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思路,编制详细的城市设计,保护城镇的传统空间肌理,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和路网布局,通过对景观、建筑风貌和地标节点等进行规划建设,升华小城镇特色。

3.基于“四态合一”的城前镇规划实践

3.1 规划背景

城前镇位于邹城东部门户,地处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五区(县)(邹城、平邑、泗水、山亭、滕州)八镇(临涧镇、白彦镇、丰阳镇、泗张镇、田黄镇、张庄镇、店子镇、圣水峪乡)交界处。城前镇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四地市等距90公里,和相临的平邑、山亭、滕州、邹城、曲阜、泗水6个县市等距40公里。境内有枣徐(枣园―徐州)公路、平滕(平邑―滕州)公路、岚济(岚山头―济宁)公路三条省道纵横贯穿全境,并于镇区交汇,有“六路通衢”之称。省道S244向北连接日东高速,邹城北外环线在城前镇域北部穿过,加强了与邹城的联系。

3.2 规划思路

根据“四态合一”的理念,提炼城前镇蓝陵文化及万亩桃园、生态林场等生态要素,通过整合和创新,融入规划的各个层次。通过总体定位与功能研究,解决位于三市交界处的城镇业态问题,其次,重视生态本底和对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合理布局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城镇体系;再次,在总体规划的法定指导下,解决文化传承和城镇形态的问题,即文态和形态;规划将城前镇建设成三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镇)、蓝陵故城、商贸重镇、生态慢城。

3.3 规划内容

(1)业态:空间多元、完善旅游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板块、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一心”为城前镇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两轴”为沿枣徐公路发展轴、沿岚济公路发展轴;“四板块”为镇区综合产业发展板块、红色文化与林果种植板块、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板块、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板块;“多基地”为以十八趟林场风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以大樱桃、西红柿、板栗、大枣、油桃、金银花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同时,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风景区、梨坑林场风景区、十八趟林场风景区、雨山风景区、蓝陵桃园风景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洼陡风景区,将城前镇打造成为邹东旅游中心城镇。结合各风景区开发生态文化、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旅游产品。

(2)生态:生态优先、宜业宜居

规划将镇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形成“斑块镶嵌、廊道相连、基质铺垫”的生态安全格局。

① 重点保护两类生态斑块

五处山体林地生态斑块:分别为梨坑林场生态斑块、十八趟林场生态斑块、雨山生态斑块、凤凰山――笔架山生态斑块、石门山――越峰山生态斑块。

三处水源地保护斑块:分别为圈里水库保护斑块、康王水库保护斑块、洼陡水库保护斑块。

② 重点打造两类生态廊道

沿河道生态廊道:规划沿戈河、柳峪河、刘庄河、沂河及其支流打造河道生态廊道。注重保持河流水体的自然特性,保护湿地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镇域区段尽量避免建设开发,镇驻地区段强化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有机协调。

沿道路生态廊道:规划沿枣徐公路(S244)、平滕公路(S241)、岚济公路(S342)、南环路和北环路打造沿道路生态廊道。注重防护生态林及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③ 重点建设两类生态功能分区

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规划镇域内梨坑林场、十八趟林场、雨山、凤凰山、笔架山、石门山、越峰山等山体林地为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以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建设为第一要务,结合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避免滥采滥伐,积极培育镇域山林生态基质。

规划将镇域生态绿道划分为:区域综合绿道、山林休闲绿道、文化休闲绿道和滨水休闲绿道。

(3)形态:功能提升、特色强化

规划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上,注重功能的提升,延续特色田园风貌,通过优化镇村体系和镇区空间结构,整治城市风貌,强化特色、优美的镇区空间营造。规划镇区形成“两轴三带、一心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以生态、水体、文化为主线,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城镇特色要素,利用自然的水体景观、生态绿带,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滨水景观、绿化景观,构筑和谐共生的用地布局。此外,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与滨水景观、绿化景观相结合,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形象。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以“绿、水、文、城”为特色的“水城相依、绿水环绕、底蕴深厚”的城郊型生态慢城,重点做好“显水、透绿”的文章。形成“两轴三廊、三心五区多点” 的景观系统结构。打造由古至新、文化、现代、生态共融的沿越峰山路景观轴线、沿城泰路的公共建筑展示轴线、沿河道景观绿廊;形成工业景观风貌区、商贸市场景观风貌区、城镇综合服务景观风貌区、新城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

(4)文态:文化传承、城镇塑魂

城镇在产业选择上充分挖掘城前镇本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优势产业组合,并配套富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居住建筑和仿古商业街区。融入农耕文化,沿枣徐公路形成蓝陵桃园、梨坑林场、林果种植等自然观光带,在镇域北部结合抗战纪念碑及遗址规划红色文化风景区,形成多元的文化集群。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不光是大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需注重生态、文化、社会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小城镇建设更应该如此。小城镇的建设应摒弃求大求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和照搬其他城市经验的风气,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充分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生态特色,编制相应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的建设、形态的打造,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城市城前镇总体规划(2014―2030)[Z].2014

[2] 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J].规划师,2014(5):48-53.

[3] 张毅.“四态合一”理念指导下的成眉新兴产业战略功能区( 新津部分)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3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 正确认识小城镇规划设计

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首先要考虑到地震的破坏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每一个规划工作者都提出了一个警示,并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搞规划很少考虑地震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质板块的运动,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今后要认真分析规划区域地质灾害,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对规划城镇的破坏。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要高,但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三是本地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小城镇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必将使小城镇失去自我,失去特色,也失去了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意义。

2 小城镇规划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体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城镇规划对小城镇的土地和空间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小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小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国低水平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小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小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小城镇对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等等。

3 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3.1 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3.2 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3.3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4 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3.5 要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 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 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 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 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 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节能型住宅和紧凑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筑。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5

为提前谋划我区示范镇建设,2019年3月19日-3月22日,区领导带领区住建局、规划分局、蟠龙镇和旅投公司有关负责同志,赴广西会仙镇、六塘镇,贵州万达小镇、茅台镇等地学习考察示范镇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一路走来,不论是桂林市的会仙镇、六塘镇,还是贵州省的万达小镇、茅台镇,不论投资大小,取得成功均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会仙镇、六塘镇示范镇建设启动后,桂林市临桂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联系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区直部门与乡镇之间相互配合、上下联动,举全区之力推进示范镇建设;贵州省万达小镇、茅台镇更是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万达小镇现场指导工作,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茅台镇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对茅台镇的规划建设工作严格把关。

(二)坚持规划先行。各示范镇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民风民俗,结合打造全域旅游,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凸显特色的原则,委托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因地制宜完善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和重要项目设计,科学合理规划集镇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实现了“多规合一”。比如临桂区会仙镇、六塘镇委托同济大学专家团队编制规划,在风貌改造上,更是请名师规划、大家设计,六塘镇的风貌改造充分融入了马头墙、飞檐、窗花、斗鸡等六塘历史文化元素,会仙镇风貌改造采用青瓦屋顶、白色墙体及朱红木材装饰为主调的汉唐建筑风格,实现了一个乡镇一个logo、一个乡镇一至两条特色街区;比如茅台镇高标准抓规划设计,按照“规模化、精品化、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高标准编制了《茅台镇修建性详细规划》《茅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茅台酒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及产业发展、交通疏解、环境绿化等12个专项规划和《旅发大会总体工作方案》,谋划55个项目建设规划,注重规划的衔接和融合。

(三)坚持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各示范镇深挖当地文化特色,让人深入其境,勾起久远的历史记忆。比如会仙镇充分挖掘开凿于唐长寿元年的古桂柳运河的文化底蕴,以青瓦、白墙及朱红木材装饰为主调的汉唐建筑风格,对镇区进行立面改造,汉唐风格的立面改造引人入胜,仿佛穿越到了汉唐时代;六塘镇充分挖掘当地彭祖文化和斗鸡文化,打造彭祖文化发源地凤岩古村,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并在街区立面改造中增加“斗鸡”元素,特色突出,让人印象深刻;贵州万达小镇专门开设了古法造纸、苗族蜡染、鸟笼制作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民俗小院,搜集周边山寨被人遗忘的农用器具、摆件,勾起人们久远的历史记忆,为了让游客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小镇街区还引入“广场”概念,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主题,建设了尤公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和锦鸡广场,每天都有节目在广场上演;茅台镇挖掘深厚的酱酒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悠久的盐运文化,打造酱香型白酒工业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亲身感受酱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参观国酒文化城,领略茅台酒的历史文化,打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弘扬灿烂的长征文化,街区各处布置与盐运相关的事物,增添盐运文化亮点。

(四)坚持注重功能配套。各示范镇在完善提升示范镇道路交通、排水排污、垃圾处理、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同步抓好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和提升,完善城镇功能,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比如会仙镇新建了1座卫生院综合业务楼,1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汽车站,1座150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1个占地22亩的市民广场等;六塘镇新建了四星级农贸市场、开放式文体活动中心、高标准公厕、观音山公园等;丹寨万达小镇选址靠近丹寨县城,学校、医院及其他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均可依托县城,功能完善,生活便利;茅台镇建有一座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并规划建设一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有茅台镇1915广场、中茅景观走廊,为镇上居民及酒厂职工提供了更好的就医条件,提升了生活品质,吸引更多周边人口往茅台镇上聚集。

(五)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每个示范乡镇明确了1-2个主导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旅游休闲名镇,乡镇经济得到显著提升。比如,茅台镇着力推动工旅融合发展,以白酒工业为主导产业,围绕建设中国一流酱香白酒生产基地和酒类贸易基地的目标,全力支持茅台集团做大做强,整合厂市资源,同时,打造特色街区,改造赤水河沿岸景观,启动一批旅游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酒庄和精品酒店项目,建立“酱香+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茅台酒镇向世界旅游名镇转型发展。会仙镇依托会仙湿地、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白崇禧故居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逐步形成了三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旅游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六塘镇大力发展商贸及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交通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对街道进行风貌改造,激发了商贸的活跃,同时,六塘镇打造凤岩古村,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丹寨万达小镇以文旅为主要产业,打造苗族、侗族特色风情街,策划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布局主题客栈、特色餐饮、酒吧一条街等业态,以此打造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休闲度假中心和品质生活中心四位一体的苗侗风情文化旅游度假小镇。

三、启示和建议

蟠龙镇是我区示范镇的重点打造对象,蟠龙镇地处我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区的一扇重要窗口,打造怎样的蟠龙镇,将直接影响到我区的城市功能和品质。当前,蟠龙示范镇建设面临规划水平低、资金压力大、产业不发达、支撑作用弱、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建议借鉴各地经验做法,科学推进我区蟠龙示范镇建设。

(一)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

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蟠龙示范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聘请具有产业策划、规划、运营、管理的专业团队,以“一区三基地”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蟠龙镇进行调研,明确蟠龙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二要根据策划,完善规划。在《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由第三方专业团队详细规划好蟠龙示范镇整体风貌、功能布局,在蟠龙镇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街道、房屋外立面设计;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借鉴桂林市会仙镇经验,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节省成本,采取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方式,多方征询意见和建议,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同时,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风貌整治规划与《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机衔接;提高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蟠龙镇是具有千年欧潭文化的历史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周边自然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为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蟠龙古镇文旅名片。

业态要有特色,但也要足够丰富,才能更好聚集人气。结合千年欧潭文化,从历史角度、人文角度,整理出蟠龙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要丰富其他业态。在业态布局上可积极引入欧潭文化主题酒吧,搭配日式清酒吧、韩式烧酒吧、葡萄酒吧等多元素主体酒吧;引入赣南特色餐饮及目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潮流餐饮,如肯德基、星巴克、川味火锅等;在小镇内布局国画、油画、陶艺文艺创意街区,联系业内具有号召力的陶艺大师、国画油画大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带动业态的发展,提升蟠龙镇知名度,同时借鉴丹寨万达小镇经验,多提供游客可参与、自行制作的空间,比如自行制作陶艺、画油画、写书法等,提升游客的参与感,提高蟠龙镇的吸引力;引入主题客栈概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主题客栈,比如以欧潭文化打造的中式古典客栈、禅意客栈,搭配日式、韩式等多元素主题客栈。

另外,可以打造古戏台,植入赣南地区诸如“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擂茶”、“石城灯会”、“东河戏”等10项列入部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民俗”等108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遴选有特色的项目;再辅以潮流娱乐中心,运动康体中心,影剧院,儿童主题乐园等功能业态,将蟠龙打造成整个赣南娱乐休闲的新地标。

(三)科学有序推进镇区建设。

完善蟠龙镇基础设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特色示范街区,改造城镇房屋建设风貌,提升城镇品质。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蟠龙镇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加快周边市政道路、公园、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比如客家大道西延、工业路南延、章贡王路南延、龙岗路、滨江南路全段拉通、镇区内剩余电缆下地等项目建设,以及蟠龙公园、杨边公园、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拉开蟠龙核心区城市建设框架,提升地块开发价值。

二是立面改造先行启动,新农贸市场加快建设。立面改造是一个示范镇最能凸显文化特色的部分,也是最能吸引人气的部分,文化气息浓郁、特色鲜明的街区、房屋,会让人流连忘返,蟠龙镇有背街小巷改造基础,部分立面改造已见成效,古色古香的马头墙、飞檐、窗花引人入胜,应在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优化设计,节约建设成本,以千年欧潭文化为主题、按客家风情格调设计,继续推进立面改造工作;蟠龙农贸市场空间开阔,周边空置店铺较多,利于初期运营管理及成本空置,又处于蟠龙大街旁,适合先行引入业态,同时,加快新农贸市场建设,尽快将老农贸市场区域启动运营。

三是充分利用周边水系,辅以灯光打造美轮美奂景观带。

水是一个小镇的灵魂,比如乌镇、周庄,都有一条穿镇而过的河流,蟠龙镇周边水系丰富,在主要打造蟠龙街区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章江、杨边公园、蟠龙公园等水系资源,打造一条灯光古桥泛舟影的景观带,将为蟠龙古镇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借鉴茅台镇经验,注重夜景亮化的设计提升,茅台镇区在赤水河两侧的山坡上依势而建,远山青黛,云雾缭绕,傍晚时分,整个小镇灯火璀璨、霓虹闪烁,分外美丽。

(四)明确运营主体及管理模式。

示范镇的运营管理,离不开专业团队,离不开运营平台。为更好将蟠龙镇打造成人气聚集、宜商宜业宜游的知名示范镇,建议由区旅投公司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策划、设计,再借助区旅投公司这个运营平台,借助第三方专业团队的力量,做好蟠龙示范镇的运营、管理工作,这样既可以做大区国有公司资本,也可吸收专业团队策划、运营、管理的先进理念。比如丹寨的万达小镇,由万达集团进驻管理团队进行经营和管理,利用万达集团的资源、影响力以及策划、运营管理能力,快速地聚集人气,自2017年7月开业以来,小镇一年游客量突破550万人次;比如茅台镇,由仁怀市旅投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将改造后的街区店铺统一承租,再由仁怀市旅投公司出租给各经营户,出租价格根据每条街区业态不同而灵活调整,这样利于控制店铺的租金、控制业态的布局,可控制地降低商户初期经营成本,吸引更多商户到小镇上创业。

(五)创新融资机制,加强要素保障。

一是在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保证蟠龙示范镇建设必要的财政投入,在区级财政中安排专门资金,积极争取和整合上级补助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注重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以经营城镇的理念融资搞建设,充分利用“千企千镇工程”和赣粤、赣闽等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做好“引企建镇”文章,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示范乡镇项目建设与运营。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小城镇; 规划设计;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小城镇生活空间环境,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纵观近年来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不可否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城镇发展已经面临众多限制,解决好小城镇规划中一些误区,对推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小城镇规划内涵及现状

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场体系中的特殊一员,因而规划人员普遍地按照《城乡规划法》把小城镇规划分作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规划既遵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同时又遵守《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这正是小城镇及其规划者的尴尬之处,亦具有城乡二重性,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向设计。

三、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当前,全国各类地市级以下开发区普遍存在脱离自身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扩大规划规模,摊大饼式地增加面积,摊子铺得过散的现象。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自身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城镇规模要如何大,修的道路如何宽,要盖多少高楼,建多少市场和广场,集聚多少人口等等,贪大求洋,以为街道越长越宽越好,市场越多越大越好。结果虽然花大力气建成外观气派的小城镇,但并没有引来相应的投资和人口,“人气不旺,财气难聚”,出现了有场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2、规划缺乏长远性、严肃性和稳定性

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只着力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短期的效益。把规划目标制定的短浅,致使出现规划“几年一变”的现象,极大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些地方虽然修订了长期的规划方案,但在领导任期期间未能有效的实施建设到位,在领导换任后规划建设变的盲目性,规划设计也随意更改,促使规划渐渐走样,出现规划项目停滞不动,项目选址随意变更,基础设施拆拆建建等现象,这都说明了地方对规划意识不够,对规划没有严肃性和连续性。

3、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是按“性质—规模—布局”的三部曲进行。城镇性质难以概括现在城镇日益复杂的职能;一些规划工作者对实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调研不够深入,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的模式,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

4、不注重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城镇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并且已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而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这时的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其内容或结论如与总体规划不相符合就很难处理。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重视不够。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不做文化考证.不作必要的保护和保留.而是在旧城改造中一拆了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的根。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难以发展。

四、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1、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根据各自的发展性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建设规模、推进速度等客观要素找准城镇的“位置”来经营城镇,确定是为旅游服务,还是为大城市服务,还是以自己发展的龙头产业来带动,这样会找到良好的市场取向,有利于布局的合理与迅速形成小城镇的格局,有利于发展自我。认真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严谨的规划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的避免好高骛远和短视规划带来的负面后果。

2、规划设计要有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规划是前提,规划的优劣,决定了它是丰碑,还是败笔。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建设规划经过批准后就成为法定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个别领导的意见或投资者的要求而随意改变规划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经济形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一旦发生规划与城镇建设不相符而要改变时,也要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更改。调整不是对现存规划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规划的修改、充实、完善和提高,要避免一任领导一任做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优势,是形象,是知名度。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当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发掘和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小城镇才会有生命力。

4、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存好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

五、结语

规划是小城镇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规划的优劣,直接决定小城镇发展的空间。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特色,正确确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在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的定位分析。根据镇区在县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进行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璇;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