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例6篇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1

论文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旦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而大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比较常见的。分析大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据此探讨消除或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时策,时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逆反心理”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被广泛应用,“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玛网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者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心理现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及大学生成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总会以一定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怀疑和否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他们热衷于学习对自身找工作有帮助的课程,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及其各种教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际价值。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抵触

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消极认识以及其它原因而产生了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只要一说到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大学生就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大而空的说教,没有任何作用,想方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持应付和抵制的态度,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

(三)叶正面教育做片面的反面思考

对事物作反面的思考本来是富于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但是,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时往往不加以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就做出片面的反向评价。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用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大学生,本想用其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召作用。但是,部分大学生却无端地对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持否定态度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面的,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白己的一套关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摆脱外部控制的心理趋向,不轻易服从他人的影响和指挥。特别在现阶段,大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渴望通过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意愿相违背,自我某些方面的自由受到约束时,大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一定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有所发展,思维方式超出了单一化的正向思维,有了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有了进一步发展,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显著提高。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热情和期待,同时也喜欢提出质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教育信息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出发,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理解。但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在逐步形成之中,人生经验相对缺乏,在分析问题时一旦没有坚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等良好思维品质就可能发展为片面的否定,表现出来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怀疑甚至是全面否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较为系统和全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不足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新的困惑和迷茫也随之产生。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内容同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认同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2、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是高的,但仍有部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有的教育者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经常出现有理说不清、讲理讲不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很可能会扩大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满和抵触。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大量涌人。大学生在把一些非主流思想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正面信息对比中出现了思想上的迷茫。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在不考虑我国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把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与日俱增,但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暴露出来。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既痛恨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又对不良现象充满疑惑,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如果这种怀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他们的思想就会产生自我矛盾,如果思想矛盾斗争的结果得出了错误结论,那逆反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解决逆反心理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须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只有符合大学生的主观需要和意愿的事物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提高针对性。首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深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全面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以及思想上的疑惑和问题,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指导功能。

2、要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目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大学生思想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比较明显,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有直接性和效果显著的特点,但是也容易同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冲突,从而淡化教育的效果。根据大学生心理及思想的发展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使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并进,巧妙应用隐性教育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法把教育目的隐蔽起来,通过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中获得感染和教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影响,达到教育目标。说理教育法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疏导的原则,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有所了解,并有效进行引导。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因为只有教育者坚信不疑,才能产生可以让人信服的力量。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科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理论研究能力和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对教学内容有深人了解,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它相关知识,深人浅出,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利用积极情感的感染作用,以积极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大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言传身教,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树立起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递的教育信息才能够深人人心,得到大学生们的赞许和认可,消除逆反心理。

(三)正视和优化社会环境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有差距就对现实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能对社会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潮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应该敢于面对社会现实,对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实质做出如实分析,对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对社会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和思考。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融合;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积极、全面、系统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抵触情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有效性与引导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差异化与针度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现代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影响着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取向,进而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的判断体系,这是学生基本思维逻辑的组成部分,也就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大学生教育而服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大学生教育教学而服务的,都带有明显的教育性与引导性。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动性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针对性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动性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组织起的整体性无差异性的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共同性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1]。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互补,教学形式上相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互补,在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相似,进而就方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来向内重点拓展学生的情绪与个性能力构建,强化学生在心理综合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来向外全面优化学生的认知方法与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得到全面地扩展,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法探索

第一,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力大融合。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首先应该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大融合。一方面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两个教学学科之间的再整合与选择性融合,保障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两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且教学活动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教学性,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2]。第二,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制度教育教学计划。高校需要重新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考核制度建设、教学情境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寻找一个共同性的教学目标,并为此制定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更加有方向、有目的、有细节、有侧重的组织与实施,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立足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使得教师需要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一方面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的普遍性与系统性,同时还应该保障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心理诉求,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可以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3]。第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时,需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拓展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导的方法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兼顾集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性与疏导性、方法性与情绪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整合与创新,进而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更具针对性与辅导性,降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抵触情绪,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与理论性,使得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全面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蔺晓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185-186.

[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3]王天翼.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时代教育,2015(15):237-237.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调适;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是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此阶段需面临独自学习、生活、交往等实际问题,当未达目标或出现这样或那样不满意时,大学生便较容易产生挫折情感,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大学如今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校园里屡见不鲜,譬如:道德沦丧、过于偏重个人利益、读书无用论、一切以金钱作为评判价值标准、比吃穿开销、比高档手机电脑,学习不适应跟不上好朋友而产生嫉妒心理等,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使其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由于大学生仍然是在校学生,势必影响其主要任务学习,乃至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就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把心理调适的一些方法、原则广泛地引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时效性注入了新活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1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1.1 受挫折的缘由与表现。

1.1.1 缘由。心理调适如何,是大学生受挫折的具体原因,根据其主客观方面,可分为二:一是客观上学生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对象或情境与表现,即受挫折客观情境;二是主观上学生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心理情绪反应,即受挫折感。以上两者主客观方面的关系密切,一般的,学生受挫折的客观情境越大、越严重,则学生挫折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但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受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关系,所以,当面对同样的挫折客体情境,不同的人其挫折感就大不一样,事情的结果也就迥异。

1.1.2 表现。大学生的受挫表现来自方方面面,譬如:因为学习不适应,未达到预定目标而产生的目标挫折;由于生活中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使得主观上 不能正视自我,客观上不能面对现实,一遇到理想与现实的不符,这差距往往使学生陷入心理冲突中,觉得总是追不上或达不到欲望中的目标而形成生活挫折、或源于行动中,能力与期望的矛盾,抱负、目标与现实的心理落差,觉得总是被动的,未能达到预料的期盼结果则产生行动挫折、也或因人际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心里困惑,就会产生交往挫折,还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和管理模式如:校园活动、宿舍的预期理想起干扰的客观情境影响、班干部的竞选失败、奖学金的申请落选等等。

1.2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面对诸如以上高校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挫折经历,如何调节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朝着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显得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1.2.1 认识挫折客体,调整心态。人生本就充满挫折,大学生要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人生本来就是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中得到历练与升华,因此,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去看待挫折。面对挫折,我们只能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遇事有静气,积极面对并从心理上接受大学学习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变化,努力去适应客观环境,面对挫折想到“吃一堑,则就长一智”的人生哲理,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训,汲取有益的东西,总结经验,化压力为动力,为下一步迈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 认识自我主体,调整目标。当遇到挫折时,除去有挫折客体情境外,有时还有挫折主体方面的原因,如:大学生面临挫折时,想到自己的抱负目标是否过高,是否远远高于自己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因而,大学生一方面要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与此同时,更应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在指定目标时,需综合考虑自己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若发现自己所确定的预期目标过高时,应及时的调整修正,使其切实可行,促使目标的顺利实现。

1.2.3 运用补偿疗法,合理宣泄。如遇实现目标受挫时,选择其它目标或已经实现的阶段性过程目标去代替原来的目标,即就是补偿疗法。也就是说,当大学生面对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或预期目标无法实现时,可另寻目标或成功来补偿。或将内心深处的压力、苦闷或疑惑通过适当的方式、合理的手段或精神宣泄释放出来,使其心理冲突缓解、转化,避免身心受到伤害,这样可化解不良的情绪、减轻心理痛苦,使心灵得到抚慰,有释放后的轻松感,然后再冷静思考,有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 大学生心理调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目标一致,相互促进。

从总体目标方向上来看,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主要是通过语言、图片、影片案例等媒介,对学生心理进行调节,对其帮助、引导、教育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交往、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情况,从心理上认知、接受并适应大学生活。二是提高大学生的承受能力,减轻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迅速调整其心理平衡。三是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挖掘潜力,促进全面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使高校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为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营造必要心理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发展观,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确保高校培育出合格、乃至优秀的高级人才,从此方向看,二者目标一致,前者侧重于心理层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思想层面,两者相互联系,前者推动后者,后者促进前者。

2.2 内容交汇,相互渗透。

从内容上看,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内容体现各个方面或层面,但总体归纳起来体现在矫正大学生不良的心理,促成其心理阳光健康,从而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发展观等人生根本观念。

2.2.1 解除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可解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困惑、烦恼、忧虑等造成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的认知能力,使广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交往、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同时毫不疑问也会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进一步确保把党的先进创新理论武装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来,保证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发挥其内在的一切源泉动力,引领其健康成长发展,为将来服务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应有能量。

2.2.2 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不健康等心理疾病能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够帮助其正确认识、估计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或不足,引导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通过调适后,使其及时调整或修正自我不足或缺陷的地方,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学习、生活、交往、工作等良好的心理通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观等人生观念,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大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促其更快更好向前发展。

2.2.3 普及心理健康调节知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做到凡事讲规律、有原则,讲措施、重方法,而不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一副一蹶不振、奄奄一息的态势,更不应产生退缩、轻言放弃,乃至没有想头、没有兴趣、没有意义的想法或念想。只有广大大学生具备了抗挫折的综合素养,才会从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充满荆棘的学习生活从真正驾驭挫折、越过挫折,从而轻装前行,健康成长成才。

2.3 原则相同,相互引导

在高校校园,心理调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这都得遵循做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大学生心理调适的重视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学生在排除化解了心理的苦闷、焦虑、矛盾等心理障碍的心境下,使其更快适应校园环境、大学的学习生活,一热情、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广大学生的这种良好心理状态下,其尊重、真诚、阳光、温暖等积极的心理特质必然推动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等方面的最大潜力,促进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拥有对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原动力的认知基础。反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遵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包容人和针对性、主动性、开创性的原则,通过引导、教育、疏导等方法向学生输送进步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与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需重视学生的心理情绪或情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引导之、督行之。

3 大学生心理调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

3.1 心理调适能促进学生培育良好思想素质。

学生的思想往往源于学生的心理状况,一个人崇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培育有赖于一个人积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心理健康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习教育成效,并内化与心作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外化于行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另一方面,当下一些在校大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良行为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尤其是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悲剧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是源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所致结果。

3.2 心理调适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和谐心理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内容本身的先进性和传授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往往决定于受教育者,即广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本身就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果教育对象的心理失衡,就势必会对教育者产生对抗或逆反心理,心理上拒绝接受教育内容,反之,如若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身心协调、积极主动,就很易于与教育者建立和谐、信任、愉快的传授教育环境,对其传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能在心理通畅的态势下高效的接受转化,进而较快的内化为接受教育学生的思想行为准则或规范信念,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3 心理调适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其实效性,这就必须全面、深刻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和其现实问题,但在当前的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却是非常复杂多变、多元脆弱的,甚至往往是心理与思想交织在一起。针对这新情况,首先调适好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咨询、疏导、宣泄等心理排泄渠道,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情感等心理特质,做到有针对性的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大大的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 大学生心理调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心理健康调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立场、道德素养、习惯作风培育的基础。如果高校学生缺乏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向上的品质等个性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很难如期实现。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路径选择就需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功效。

4.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方面的学习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有客观的方面,但也有主观的原因,对此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外,还需能掌握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时有效的解答广大学生各项心理障碍或突发事件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因此,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就需接受培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得自己的掌握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运用,达到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4.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凸显心理调适的载体平台。

由于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受各种新情况的影响,新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其受到干扰学习生活和就业发展等各方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缘由,加之独生子女应有的思想教育缺失不完整,当下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教育失范下输送到各地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她)们进入高校前成长在包括家庭、父母关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够完整的教育环境,接受的是哼有限的思想成长教育资源,这就更加剧其心理的健康问题。因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功能,凸显这一载体平台的作用,先需提高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的意识,并能够强化疏导,善于运用,如若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达到其实效性的;再者,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良好情感意志与道德等人格的培育、人际交往的健康心理、做人的客观务实、处事的阳光心态等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广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发展。

4.3 建立一支专门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

由于高校出现了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及效果的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压力,加之政府层面已出台相关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身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文件精神,目前,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部门下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派出专门的心理健康专业老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咨询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这样既提高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也进一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思想工作中强化对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引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以前的被动转化为如今积极主动的良好局面,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KH*2/3D〗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

[2] 张未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考[J].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5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二、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进网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马克思主义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

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最新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准确。

(三)创新队伍建设,搭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66-02

1 引言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竞争日益激烈,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淡漠,自我意识膨胀、价值观扭曲、心理不健康,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等现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得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这一现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得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再激烈得国际竞争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得战略意义。

2 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2.1 心理脆弱、利益化色彩较浓。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通过网络等了解到各种经济信息、经济行为,在价值观上,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劳而获、一夜致富、金钱至上等的拜金思想,金钱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多重,对成功理解、对收获与付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有成功有捷径可走。同时,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家庭的呵护,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认知偏差等问题。

2.2 网络依赖和自主学习强。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大学生对判断能力、自控能力、知识的局限性和社会经验的不足,面对网络信息泛滥、和多元化,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迷失,失去判断和除去糟粕的能力,产生网络沉迷、价值观扭曲、情绪抑郁等情况,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3 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信息获取快、多和广,使得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生活探索新事物、获得知识,创新的思考问题,不喜欢墨守成规、枯燥的教学和学习,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德的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

3 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途径的几点思考

3.1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体验式教育工作方式。

针对学生的时代特征,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大学生。学生参与性,体验性强的工作方式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要求,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现在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相关知识也很容易获得,但是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所以需要通过开设一系列思想教育相关知识的教育,让零散的知识有效的整合。同时,由于知识的内化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如何让外在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关键。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和活动提升,如给父母的一封信、成功任务访谈、社会实践调研等任务和活动,在完成任务和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主体,自己在体验中反思,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将知识内化,转化为自身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内化为行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品行的养成。

3.2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生工作有效结合,才能做好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学生工作中的一部分,而学生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将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生工作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和实效。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把解决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的结合点,只有解决学生之所需、学生之所急,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就业心理辅导,从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就业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

面对贫困大学生是一大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是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资助体系的日趋完善,经济问题已经不再是贫困学生的主要问题,然而"心理贫困"是他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地开展针对他们的自卑、个性的两极化等问题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贫困资助工作落到学生内心深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所以,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生工作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教育工作进入学生内心。

3.3 变管理为服务,注重德育引导,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俗话说,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变管理为服务,在服务中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大爱无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爱学生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化、日常化的工作,要将爱细化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感当中,在细节中关爱学生,在细节中引导学生,将德育工作在关爱中润入学生心中。面对90后的大学生,框架似的管理已经不在适应他们的需求,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爱心服务。面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存在不健康和疾病较多,更需要用爱心去教育引导学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和主题班会,开展大学生想信念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感恩教育等,实施辅导员与学生交心谈心谈制度,建立情感热线等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4 拓展信息化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学生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成为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更新观念,加强信息、新媒体等知识学习,加强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学习,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班级微博、学院微博、教师微博、电子信箱、微信等形式,开展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等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说欲言,在讨论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不良的信息和思想进行有效的纠正,引导其健康使用新媒体,实现通过新媒体上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立足于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主客体和教育环境所处的时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合力,抓住信息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运用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李鲁宁. 浅析90 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 才智.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