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例6篇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1

一、在内在联系中把握基础知识

1.该背的必须背下来。

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试题加大了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力度,减少了一些识记内容的题量和分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可以忽视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依托,没有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夯实基础十分重要。《课程标准》中要求同学们识记的基础知识不过是十几个小问题,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懂、记不住,到考场上,即使开卷,也会无从下手。所以,对于基础知识,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2.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

重视基础知识,要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千万不要死记硬背。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把握只靠死记硬背,而不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解运用,忽视了对知识的逻辑归纳和相关知识间的联系,遇到材料新、设问灵活的题型,就一筹莫展了,这样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况且开卷考试的题量大、材料新,来不及翻书,更凸显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同学们必须立足教材,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还要打破课与课、节与节和各年级知识点之间的界限,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通过逻辑归纳、比较,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如,五种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阶级社会的共同点和区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的剥削基础、剥削方式、剥削方式的特点;三次科技革命各自时间、标志、影响、共同的启示及表明了什么;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本质及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我国的改革异同点等。对这些内容,要及时归纳,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再如,课与课、节与节之间的内容有许多是相关联的:八年级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九年级第三课《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之间有内在联系;八年级第六课《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第九课、第十一课、第十五课的内容联系密切;九年级第三课与第二、四课之间有横向联系等。对这些内容应进行综合复习,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习政治应做到学以致用。一般说来,中考的材料分析都会紧密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进而考察同学们能否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所以,平时大家不要死读书,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身边的小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复习时要重点联系社会热点、典型人物、家乡的变化,以及案例等。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弄清每课所讲的基本原理。

第二,从以下方面弄清社会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完整把握每一个重大热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全面了解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哪个知识点可以挂钩。只有了解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有条理、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此外,还要会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即国家怎么做、自己怎么做)。

第三,选择典型的材料加强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除了要在平时多听多看多积累外,还要在中考前进行专题分析。如2004年的时事热点专题主要有:有关“神舟五号”的内容;“环保”问题;有关科技、人才和创新问题;有关重大工程问题;有关“义务教育”的问题;惩治腐败分子的有关案例;有关英模人物的材料;有关“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有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对于这些问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总结、归纳。比如,国家的大事、喜事,某省市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天津市的“三、五、八、十”奋斗目标等都可以归为成就类。对于这一类问题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能够举出实例,或看完材料后能够归纳到这一类上来――建国五十多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变化;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或原因);上述变化表明了什么;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国家怎么做、自己怎么做)等。不同的热点题有不同的问法,同一热点题也有不同的角度。为了避免盲目性,在分析热点时,应切实把握中考的“兴奋”点,主要抓住三个环节,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要注意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时政热点透射出了时代的背景和气息,也体现了时代对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要求。中考试题往往从同学们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情景材料设问,以此来体现社会热点。因此,要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与知识点的联系和那些不为人们重视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三、把握答题规律

把握解题规律对于中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分析说明题,这是开卷考试试题中难度比较大的题型,是答题的一大难点。但是,只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该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完全能答好此类题目。

答材料分析说明题的基本要求是:能初步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具体材料,紧扣题意,正确分析归纳。考生答这类题,通常的失误有三类:一是审题失误;二是运用原理失误;三是不从具体材料出发,只是简单搬用教材的现成结论,答题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失分较多。答好这类题的关键有三点。

第一,要围绕设问读懂材料。这种题的题型灵活多样,有文字材料式、讨论式、参与式、图表式、漫画式等。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它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两大环节。有的考生审题时把这两个环节割裂开来,即先读材料后看设问。这样很容易造成答题失误。正确的审题方法是,首先看清题中设问的要求,然后围绕设问要求阅读材料内容,这是答好题的前提和关键,否则,容易造成所答非所问。

第二,要围绕设问在教材中找准知识点,然后联系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解决好这个环节有助于考生在具体分析论述时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从而克服两者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同时还要找全找准用以分析问题的原理或基本观点,层次要清楚,结论要正确。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8-02

该文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试题中的基础护理学部分,为今后护理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和复习方案,促使基础护理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将具体的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试卷内容以模块的形式体现,重点分为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其中专业实务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操作的熟练情况、护理伦理、相关疾病的病理分析及辅助检查等一些基础性医学知识;而专业实践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具体包含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情况、治疗原则、护理干预促使及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 方法

根据所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整理,按照试题学科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将其分成不同护理模块,对试题归纳并总结了解到所有考试试题中包含基础护理部分、内科护理部分、儿科护理部分、妇产科护理部分等,这些内容具体考察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务;另一类是实践能力,通过归纳并分析近4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试题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究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护士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的通过率[2]。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

该次研究中,对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数资料使用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 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通过分析近4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并将其围绕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两大类试题展开讨论,最终结果显示:基础护理部分有35道专业实务题,内科护理部分有30道专业实务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6道专业实务题,儿科护理部分有8道专业实务题,外科护理部分有25道专业实务题,其他学科有31道专业实务题;基础护理部分有2道实践能力题,内科护理部分有45道实践能力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9道实践能力题,儿科护理部分有12道实践能力题,外科护理部分有30道实践能力题,其他学科有37道专业实务题,试题之间的比例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

3 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表明:对《基础护理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根据无法满足护理学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延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课堂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地位,无法提高护理实际操作问题,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包含: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基础护理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不灵活等,这些问题导致《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通过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在学习中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4]。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课内容选自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第二章第一节。此教材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及必要的护理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佳的服务。

《入院病人的护理》主要是介绍病人入院的程序和入病区的初步护理工作,这是临床护士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次课在整本教材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次课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大纲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入院病人护理的内容。

(2)比较一般病人和急诊病人入院护理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完成麻醉床、暂空床的铺设。

(2)能恰当地对病人进行入院介绍和健康教育。

3.思想目标

学会关心体贴病人,热情负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临床工作的需要,确立本次课的重点是入院病人护理工作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护理内容,但在掌握工作程序安排上还有所不足,故学习的难点是护理工作开展的顺序。另一难点是学生在掌握铺备用床的基础上,学会麻醉床、暂空床的铺设并能弄清三者的区别。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应让学生从机械地“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次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角色扮演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

1.门诊、急诊护理工作内容是什么?通过门诊治疗后须住院的病人,我们又如何护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2.备用床的目的是什么?(准备迎接新病人)。如果新病人现在来了,我们又要铺哪种床呢?(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角色扮演,生动有趣(25分钟)。

1.由学生扮演病人和护士,模拟病人入院护理工作程序,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请学生在观看时注意护士的工作内容和符合护士礼仪的言行举止。

2.先由学生根据表演分组讨论,总结护理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补充,并请学生结合临床实际安排合理的工作程序。

(三)创设情景,继续深入(15分钟)。

前面讲的是一般病人入院的护理工作,若是一急诊病人,入院的护理常规又有哪些内容?教师用多媒体先提供一个急诊病人入院的病例,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急诊室的护理工作,采用比较法学习一般病人和急诊病人入院护理的区别。教师最后请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完成列表比较。

(四)自我探究,完成操作(40分钟)。

1.先由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列表比较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三种床的不同目的,从而使学生能在各种情况下正确选择床铺的类型。教师创设各种情景,举例提问:现一病人去做B超检查,护士应铺哪种床?

2.学生已掌握备用床的铺法,因此先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备用床基础上改为暂空床、麻醉床,由学生总结三者在形态上的区别,并演示整个操作。

3.由浅入深,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完整地完成暂空床和麻醉床的铺设?学生自荐一位代表完整地演示暂空床和麻醉床的铺法,演示完请学生发言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加深理解。

4.为加强学生的印象,再次示教暂空床、麻醉床的铺法,强调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最后小结本次课的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加深印象。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加强理论复习和操作练习。理论复习结合练习册进行,对于操作技能要求做到课堂看,课后练,善归纳,善总结。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4

一、实训课的设计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企业的需求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准员工的能力素质,我们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为: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进行综合实训单元设计———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课程体系[1]。按以上思路对综合实训课程进行开发,过程如下:

1.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通信专业培养目标调研广东电信工程公司、广东通信建设公司、公诚监理、怡创通信、宜通世纪通信有限公司、等各种性质的通信服务企业,确定高职移动通信企业核心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综合其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实训的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归纳同类工作任务:根据移动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各工作岗位能力素质的详细描述,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3.确定学习领域课程[2]其大致可分为以下3步:(1)确定行动领域。在分析通信行业职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结合相应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在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能力整合产生行动领域。(2)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化处理产生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3)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系统分析以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适应通信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表3为部分核心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示例

二、实训课程设计与组织

我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各工作任务模块实训,同时各模块可以按工作内容来进行灵活组合,完成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首先我们将通信工程服务商在3G领域按岗位系列对各类岗位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提炼,根据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设计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模块,最后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综合实训内容及过程。设计组织过程如下图所示: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5

一、针对基本概念、原理,善用“化学口诀”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原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应用,而传统的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化学口诀”帮助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枯燥知识进行记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例如,在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对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及体积比总是混淆,于是我就用总结的化学口诀“正一氧,负二氢”帮助他们记忆,避免了知识的混淆。还有在进行化合价教学时,对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学生感觉不好记,比较吃力,这时我将这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重新分类,总结成化学口诀“钾钠氢银+1价,钙锌钡镁+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为-2价。铜显+2铝+3,铁有+2和+3,硫有-2,+4,6。化合价须记清,金正非负单质0”。这样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规律性强,便于记忆。初中阶段类似这些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我们都可以试着总结成化学口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减少记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化学教学中多采用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过程为了分散重点和难点,只能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散进行传授,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连贯的,因此我们必须适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有连贯性。例如,在初中化学涉及了几个数字的教学,非常分散、零碎,使学生也经常混淆,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就把几个数字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练习记忆,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③化学式前的数字;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⑤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⑥离子符号前的数;⑦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电子层上的数字,使学生从各数字的意义入手辨别掌握,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三、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学习多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对化学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对于演示实验不但要成功地完成,而且要重视实验的设计,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现象,研究实验的过程。如在演示CO还原CuO的实验时,组装好实验装置后不要急于实验而是让学生由CO的性质入手分析并讨论是先通CO还是先加热,思考实验中澄清石灰水以及最后点燃的酒精灯分别是什么作用,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生成物,同时还要分析实验后为什么熄灭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加深学生对重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方式。实验中用到的一些基本药品,生活中我们基本都能找到,所以我们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还要重视这些家庭小实验,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重视情感培养

环境保护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课题,为了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展示一些水污染的图片,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然后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如不随意浪费粮食,不单是为了节约粮食,也是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还有在我们介绍有机合成材料时,对于塑料的使用,我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辩证地认识塑料的利与弊;让学生开展研究环境保护的课题,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教学中重视习题,精讲精练

习题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典型性、概括性和技巧性的习题引导下,可以强化对他们知识的理解记忆,使头脑中一些处于孤立、游离状态、杂乱无章的化学知识,按照知识逻辑关系有机地整理串联起来,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对习题要题题精选,不要只是一味地练习,没有选择性,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生长点,对习题精心筛选,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学习、运用新旧对比、类比推理、合理迁移,使问题由繁化简,知识规律化、网络化,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在选择习题时,对于一些经典习题,我们要不断变化一题多变,在原题的基础上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之变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6

【关键词】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维持人的有效生存

【正文】

“归纳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这至少在如下意义上是真的:谈到归纳就不能不追溯到 人在永恒宇宙中的处境。现代天文学视野所及已达数十亿光年的范围,但在稀落地散布于浩 瀚太空中的灼热或冷暗的物质团上,再没有观察到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存在。我们通过精密的 观测和科学理论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无数偶然因素汇集成的一种十分奇妙而脆弱的平 衡,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它实现的概率低得近乎荒谬。为什么宇宙不让我们的宝贝地球恢复 到在宇宙看来的正常状态,即那种无生命的荒漠?这对它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竟认 为宇宙不得不如此,那也不过是我们对宇宙的无道理的傲慢罢了。宇宙在活动时无需学习我 们的理论,正相反,我们的理论必须学习宇宙。我们最了不起的业绩影响所及,也仅限于我 们生活于其上的渺小行星及其附近空间非常有限的区域。从这个在宇宙看来极其反常的区域 中概括出来的我们最得意的观点,当在时空两个向度上外推到浩瀚的宇宙时,会有多少实在 的根据?换言之,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保证我们所熟悉、所习惯、所依赖的一切事物明天[1] 还在其固有的活动范围之内?

我们人的这种根本生存处境乃是休谟归纳问题实质内容的本体论根据;不过该问题是以认 识论形式提出来的。休谟指出,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的关系”, 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产生具有确定性的解证(演绎)的知识,但这类知识的有效性不依赖经验; 另一类是“实际的事情”,即一切经验对象,关于它们的知识与解证的知识在本性上完全不 同,因为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并不包含着矛盾。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推论都建立在 因果关系之上,因果关系则以经验为基础,由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即现在所谓的“归纳推 理”)又依据于“未来一定与过去相契合”这个假定。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自然齐一性假定 的根据何在?显然解证的或演绎的论证不可能对之进行证明,因为自然的进程是可能发生变 化的。而如果我们在这里诉诸于经验的推论,则明显地是在做循环论证,将待决的论题当作 论证的根据了。既然人类的一切推论(知识)要么是解证的,要么是经验的,一个不可避免的 结论便是,在人类认识领域内不可能发现经验推论或归纳推理之合理性的根据。([2],pp.2 6 -37,40-42)

休谟关于归纳推理的这个简明而深刻的否定结论构成了对任何形式归纳推理的有效反驳,( [3],p.73)因为他的否定论据适用于其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逻辑蕴涵关系的所有推理,而这 一点正是任何形式的归纳推理的必然特征。([4],p.325)

因此,休谟的这个驳难对人类理智合理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我们所有的经验知识(科学和 常识)都是由归纳得来的。休谟决定性地证明了,归纳是一个独立的逻辑原理,是从经验和 其它逻辑原理都推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原理,便不会有科学。([5],p.212)故而休谟实际上 摧毁了人类经验认识的合理性基础,确切地说,使人看清了本无这种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若找不到一种对其合理的解答,则疯狂和清醒之间就没有理智上的区别了。([5],p.211)所 以,休谟问题的另一种形式是:在认识中使用归纳有任何合理性吗?我们下面的讨论将表明 ,这是归纳问题唯一可能得到合理解答的形式。

为了迎接休谟的挑战,哲学家们一直不懈地在寻求适当的答案。其中一派希望将对假说概 率 的评价建立在先验的概率论基础之上,以此来克服这个困难。不过这种努力看来注定是徒劳 的,因为先验概率论是数学中纯粹的形式演算,从其中不可能推出关于事实上可能发生事情 的任何结论;概率演算可与经验前提结合起来而发生作用,但那样的话,对于那些经验前提 的辩护问题又将使用概率演算所企图避免的归纳问题带了回来。([6],pp.72-73)

波普尔认为,休谟对归纳有效性的否定是决定性的,([7],p.68)科学理论本质上是猜测性 假 说。科学假说通过证伪而得到确立和发展,伪科学则因无法提出自己被证伪的条件或不能通 过证伪而被淘汰。([7],pp.85,99-101,176-177)所以事实上归纳在经验科学中没有任何 地 位;归纳问题因此而得到解决。([7],pp.83-86)然而,在承认休谟对归纳有效性否定的前 提 下,科学假说通过证伪又有什么价值呢?证伪仅只对当下和过去有效,对未来是无效的。相 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从认识上讲任何理论,无论是已通过大量证伪的科学假说,还是没有通 过任何证伪的最离奇的狂想,都处于同一个层次之上,即面对未来,它们的有效性同样是不 确定的。就预测未来而论,如果波普尔认为在过去和当下通过大量证伪的科学假说比没有通 过任何证伪的某巫术[8]更可取,那么他明显地是在诉诸归纳了。

赖欣巴哈同样接受了休谟的观点:归纳的有效性在认识上是不可能证明的。与波普尔类似 ,他认为科学的预言性知识实质上并不是为真的陈述,而是假定。([9],p.186)假定是未能 获致真理时的行动工具,可以证明归纳为正当的理由就在于它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行动工 具。([9],p.190)就预测未来而论,赖欣巴哈的实质意思是,在归纳必然成功的地方,巫术 只可能成功;在归纳不能成功的地方,巫术也不能成功;而只要巫术可以成功,那么归纳也 可以成功。试设想,在未来某世态中归纳失效了,但某巫术却获得了连续的成功;这本身就 是归纳概括的根据。因此归纳比巫术更可取。([10],pp.52-53)

依我之见,赖欣巴哈的这个实用解答在方向上是极其卓越的,但在具体论证上却存在着严 重的缺陷。从逻辑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未来是如此的无序混乱,以至于归纳在其中必 失效,而某个巫术却可仅凭偶然性在其中获得多次的成功。([11],p.77)对此,赖欣巴哈会 说,在这类情况下,归纳可以学习该巫术,从而获得与该巫术同样的成功。([10],p.53)但 是,学习只能学习过去或当下的东西,却不能学习未来的东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即使归 纳将该巫术以及其它任何巫术的优点都学到手了,他们二者以及其它任何预测方法都仍处于 同样的层次之上,即我们对它们在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把握,无论它们在过去有何 种表现。这就足以表明,就此而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作为行动工具的归纳并不比巫术更 可取。

有一点是包括赖欣巴哈在内的大多数前辈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单纯从辩护归 纳 的角度寻找归纳的辩护是必定没有指望成功的,因为归纳的合理性深嵌于我们人对自己生活 于其中的基本生存环境所具有的适应关系的普遍形式之中。只有阐明了维持,或者最大限 度地维持这种适应关系的普遍合理性,归纳合理性才能相应地确立起来。因此,归纳合理性 问题乃是世界观问题、认识框架问题,而非世界观或认识框架问题之内的某个局部问题;既 然如此,单从具体问题的角度寻找归纳问题的解自然是死路一条。

卡尔纳普指出,有两种存在问题,一种是某些对象在语言框架内部存在的问题,他称之为 “内部问题”;另一种是这些对象系统当作一个整体的存在或接受一个语言框架的问题,他 称之为“外部问题”。内部问题的答案可以用纯逻辑或经验的方法来找到,随着这个框架是 一个逻辑的还是一个事实的框架而定。外部问题的决定却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用问 题,因为接受一个说话方式并不蕴涵任何关于实在的、因而具有真值的断定。语言框架的接 受或拒绝最终将决定于它们作为工具的效率。([12],pp.83-85,92-93,101)质而言之,归 纳问题类似于卡尔纳普所谓的外部问题,归纳合理性的辩护并不是对未来世态中的某具体经 验事实或其规则性与当下世界中的某具体事实或其规则性之间的关系作直接的论证;而是揭 示接受并且维持一种认识框架或世界框架的合理性,这种框架的合理性一旦获得确立,归纳 合理性便可在两个方面得到相应的确立:一方面,为了维持这种世界框架的合理性,就必须 依靠归纳不断地将该世界框架外推到未来;归纳因维持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框架的合理 性而得到了自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其合理性已获确立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框架内 的具体归纳推理,或者说具体经验科学的理论,就可按照现行的科学程序得到判明,因为这 已是一个经验的世界框架中的内部问题了。

让我们在进一步展开这个论点之前,首先阐明归纳问题由以具有认识意义的三个公设。归 纳的合理性辩护根据之确定虽是一个实用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归纳问题本身具有基本的认识 意义;从根本上讲,归纳合理性的辩护乃是所有经验知识由以具有认识意义的条件,不过归 纳问题本身之具有认识意义的条件,须由下列三个公设来限定。

ⅰ.人性不起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人是当下世界规则性的充分适应者,只有在当下世界规则 性起支配作用的世界里,我们才能维持我们的完整有效生存[13],这个事实是人性的一个不 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只有相对于具有大约像我们这样程度的本能、认识和行为能力的生物,归纳问题才可 具有认识意义。如果我们能洞悉未来,那么我们便不屑于使用归纳作为推理工具了;倘若我 们变成了只求当下满足的卑贱生物,对未来全然没有兴趣,那么我们自然也不会关心归纳了 。

ⅱ.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必然有效。

因为只有在逻辑规律的框架中,经验事实才能判然分明地呈现出来;逻辑规律的失效,意 谓着万物混同,一切则无从谈起。

ⅲ.直接经验是我们认识当下外在世界的唯一相对可靠的来源;换言之,一般而论,凡是我 们正常经验过的东西便可作为讨论的非归纳根据(即只在被观察到的领域有效,不可外推到 未被观察到的领域的根据)。

因为从实质上看,休谟归纳问题所质疑的仅是由经验过的东西推论未经验过的东西这种推 理的合理性,如果怀疑作为认识外在世界相对可靠来源的直接经验本身,则研究归纳就没有 认识意义了。

以上三个意义公设是休谟提出他的著名问题并对之做出解答时,以及一般后人讨论该问题 时所隐含设定的[14]。显而易见,如果否定了以上三个公设的任何一个,那么归纳问题对我 们 就不成其为有认识意义的问题了。我们因此将它们当作归纳问题之成立的最基本条件。下文 的讨论将在这三个意义公设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

从逻辑上看,未来世界可能有无穷多种状态,其中每一种世态都可能是我们当下世界的归 宿;至于这些世态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则是我们无法获知的。就对我们的有效生存是 否有利而论,它们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对我们的有效生存更好的世态;其二是完全维持 我们有效生存,即与当下世界规则性保持齐一的世态(设其为c世态);其三是对我们有效生 存更差的世态。由于更好的世态那类可能性是我们在为归纳提供辩护时不必着重考虑的,为 了进一步讨论的方便,我们将更差世态的那类可能性表现为一幅世界轴,当下世界在未来所 具有更差实际状态的全部逻辑可能性可由下面的世界轴完全刻划出来。

附图

其中c世态是我们当下世界规则性自然运行的结果;换言之,c世态也是当下世界规则性主 宰的世态。我们可以粗略地设想,随着在世界轴上向0世态方向过渡,其间无穷多种更差世 态的规则性与我们当下世界规则性相同的数目递减(这意谓着对我们的有效生存越来越不利) ,直到0世态,在那里其规则性与当下世界的完全不同或者根本没有规则性。

由于在未来到底哪种世态会实现完全要由大自然来决定,而大自然在这个方面并不会征询 我们的意见,所以在预测未来世态时,我们在认识上没有确定的理由偏选其中的任一个,但 从对我们有效生存是否始终有利的观点来看,我们就有了明显的偏选理由。因为我们对未来 世态进行预测的唯一合理的方针是,维持或最大限度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既然如此,我 们评价一个预测方案之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多少:(1)能使我们维持当 下有效生存;(2)如未来实现的是c世态,能在c世态中必然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3)使我们 对世界轴的适应幅度最大。

为什么要依据这三个条件来评价一个预测方案?因为我们预测的唯一目的是始终维持或最大 限度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这就包括了维持当下世界和c世态中的有效生存。此外,对世 界轴的最大的适应幅度体现了最大限度地维持有效生存。

首先让我们简略地考察一下更好的世态方面。更好的世态那类可能性有无穷多种,而到时 至多仅有一种能够实现,我们对哪一种世态会实现事实上完全没有任何把握。作为有理智的 行为者,我们希望依据对未来的最佳预测来合理地安排当下有效资源,以期能使我们的有效 生存完整地维持下去。具体而论,面对未来,相对于更好的世态,我们人投射世界规则性时 在逻辑上有如下几类可能的选择方案:

a1.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且投射一更好世态。

a2.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且投射一更好世态。

a3.在当下世界中过分节俭,且投射一更好世态。

让我们设符号“c”代表“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且将当下世界规则性外 推到未来”这个我们人一直默认使用的归纳方案。不难看出,上述方案a1与方案c相比, 并无实质优势,主要因为,倘若未来实现的果真是更好的世态,那么一般而言我们在当 下世界中选择c这一点实质上并不妨碍到时我们享受这个更好的世态,故该方案可归结为 c。

与方案c相比,选择方案a2有下列劣势,1.如果未来实现的世态是c,则在c世态中我们所 面临的只是受损的有效生存,因为在当下世界中由于穷奢极欲已过分消耗了一部分有效资源 ,故在c世态实现时人维持有效生存所需的有效资源就比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 事要少。2.若实现的是更差的世态那类可能性,则我们人对世界轴的适应幅度将更小。因为 我们人必需依据所掌握的有效资源来适应更差的那类世态,一般而言我们掌握的有效资源越 多,我们所适应的更差世态的数目就越多,也就是说,对世界轴的适应幅度就越大。当我们 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时,在保持当下有效生存的条件下,所掌握的有效资源最大,从而对 世界轴具有最大的适应幅度。此外,若未来更好的世态实现了,投射c世态也并不妨碍我们 到时享受它。所以,a2方案只是在当下有效生存质量上胜过c方案,在关于未来的两 项指标上都劣于c,故a2是以牺牲未来而享受当下,应予以排斥,因为我们合理预测的唯 一目的是维持或最大限度地维持有效生存,而不仅仅是维持或提高当下或未来的一种有效生 存。方案a3与c相比,亦有明显的劣势;因为它会使人的有效生存在当下世界中事实上受 损,而不仅是在未来有可能受损;以此为条件来投射更好世态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后者的 实现 与前者并无任何可把握的认识关系。

以上论证表明了,在考虑外推或投射何种世界规则性对完整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最有利 时,我们应将未来更好世态系列排除在外,因为简而言之,采取c方案并不妨碍我们在未 来享受任何更好的世态(如其实现的话)。故在预测时我们完全可以不顾虑更好的世态那类可 能性。

现在我们来讨论相对于c世态及更差的那类世态的条件下,在预测未来时我们所面临的如下 逻辑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b1.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投射c世态。

b2.在当下世界中过分节俭,投射c世态。

b3.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投射一人在其中不可能存活的更差世态。

b4.投射一人在其中可能生存的更差世态,故调整当下有效资源以适应之。

b5.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投射一人能在其中存活的较差的世态。

b6.设想某一巫士宣称,只有按他的话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并将某一世态(设其为w)投 射出去,如w实现了,该世态才对人是一更好的世态;如果人们不按照他规定的方式行事, 那么如果w实现了,该世态对人就是一个坏得不能存活的世态。换言之,如果w世态实现了, 它是一更好或更差的世态取决于人们在当下世界中是否按该巫士的话行事。

与方案c相比较,显然我们应该排斥方案b3;因为这是典型非理性的,所投射的人在其中 不可能存活的世态仅是未来可能实现的无穷多世态之一种,它与当下世界及其人的活动并没 有可把握的任何认识关系。过度消耗当下有效资源,使人在c世态中不能维持应有的有效生 存,如果在未来c世态实现的话;此外,如果未来实现的是更差的那类世态,则它使人对世 界轴的适应幅度趋于最小。故该方案是以断送未来应有或可能的有效生存为代价,换取当下 的一时满足。这是典型的败家子或末世策略。

我们也有理由排斥b2;因为它使我们的完整有效生存事实上受损,而不仅是在未来可能受 损。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排斥b1;因为它在当下的以牺牲或损害未来有效生存以及对 世界轴的适应幅度为代价。b4也在被排斥之列。为无任何把握的未来无穷可能性之一种而过 分消耗有效资源之诸缺点已如上所述;b4并无任何优点。我们没有理由选择b5,作为有理智 的行为者,在投射了未来较差的那类世态时,我们一定得按自己的预测来调整当下有效资源 ,以适应未来被预测的世态。所以,b5是不合理的,因为既投射了一更差世态,就不应在当 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而应按那个被投射的世态调整当下有效资源以适应之。事 实上,该方案可归结为方案c,因为b5虽名义上投射一更差世态,但在当下世界中却并不 相对于该被投射的世态行事,而仍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故实质上它投射的仍是c。

方案b6应是我们着重考虑的,它具有典型的意义;对它的讨论基本上适用于将当下世界中 人的某种行为与未来世态之实现,或一世态实现后所具有的某种特征相联系起来的任何企图 。现在的问题是,若听信了那位巫士的话,则我们在当下世界中就可获得比仅按当下世界规 则性行事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且按其思路,若w世态实现了我们人则可获得一个更好的世态 ,相比之下,若c世态实现了充其量也仅是维持有效生存罢了。因此b6在当下和未来的两项 指标上都优于c,故前者比后者更可取。

不过问题并非那么简单。那位巫士的话实质上可分析为下列两个命题:

(1)如果按我的话穷奢极欲并将w投射出去,那么如果在未来w实现了,则它对人是一个更好 的世态。

(2)如果不按我的话穷奢极欲,那么如果在未来w实现了,则它对人是一个不能存活的更差 世态。

我们设“a”代表“按我的话穷奢极欲并将w投射出去”,“b”代表“在未来w实现了”, “d”代表“它对人是一个更好的世态”。这样,(1)的逻辑结构是a(bd)。明显地该式 不是重言式,也就是说,肯定(1)的前件同时否定它的后件并不会导致矛盾。这意谓着,即 使我们按照该巫士的话做了,而且在未来w也实现了,w仍可能并非按该巫士许诺的那样对我 们是一更好的世态;它实质上可能是任何一个什么世态。这说明了,命题(1)并不能使我们 对未来有任何必然性的把握。这个道理基本上也适用于命题(2),因为它的逻辑结构同样不 是重言式。

相比之下,归纳方案c实质上可表示为:

(3)如果在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界中,人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可维持有效生存,并将 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出去,那么如果在未来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态实现了,则在当下世 界规则性主宰的世界中,人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可维持有效生存。

设“p”代表“在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界中人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可维持有效生存” ,“r”代表“将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出去”,“q”代表“在未来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 态实现了”。(3)的逻辑结构是:(p∧r)(qp),该式是一个重言式;换言之,当命题(3) 的前件为真时,其后件必然为真。这表明,归纳的实质基础无非就是关于未来之实现世态的 规则性与当下世界规则性保持一致的认定;这同时也表明了,我们若按归纳方案行事,如果 c世态实现了,则我们便能必然地维持有效生存。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归纳方案至少 可使我们对未来有某种必然性的把握;即我们预先知道一旦c世态实现了,我们的有效生存 就可得到必然的维持。从预测未来世态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是归纳优于其它任何巫术的决定 性品质。至于方案b6,它仍没有给我们任何必然性的保证,所以若相信b6就与相信任何其它 巫术一样,使我们对未来世态没有任何必然性的把握。就此而言,b6在当下世界中的穷奢极 欲,实质上仍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c明显地优于b6。

综上所述,与a系列和b系列方案相比较,从当下和未来的综合考虑来说,接受归纳方案对 始终维持或最大限度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最有利。因为它可使我们维持当下有效生存,此 外,如果c世态实现了,我们便可必然地保持完整的有效生存。如果在未来实现的是更差世 态系列,在其中,如果实现的更差世态的规则性与当下世界规则性相差不很大,则到时我们 就可利用所掌握的完整的有效资源努力地去适应它,并将我们所适应的那时的当下世界规则 性 外推出去,如此等等,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我们学习新经验的可能性;倘若实现的更差世态 的规则性与当下世界规则性之不同超出了我们的适应能力之外,那么我们便灭亡,这是我们 所掌握的当下世界中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挽回的。质言之,采取方案c,可使我们具有 对未来世态的某种必然性的把握;以这种假言的必然性(确定性)为辩护核心,使得我们的其 它辩护内容也具有了相对确定的意义。

当然,我们的以上讨论是纲要式的,倘若没有弄错的话,它也是完备的,也就是说,它穷 尽地例举并讨论了在预测未来世态时将会碰到的几大类逻辑上可能的世态。至于具体的、较 小的可能性,都可按照类属关系通过归结为其中的某一类可能性来处理。另一方面,正如已 指出的,我们以上讨论的仅是关于在预测未来时,如何合理地选择投射世界框架的问题;当 我们确定了外推当下世界规则性这个世界框架的合理性之后,一个随之而起的问题是,既然 在已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和未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之间,我们无法发现可把握的任何认识上的 联系,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相信(比如说)在明天太阳还将从东方升起或物理学定律仍有效?

说在两种经验事实之间我们无法发现有任何认识上的联系,是就世界框架在未来实现之不 确定性的意义而言的,因为在未来有无数种不同的世界框架或世界规则性都可能成为我们生 活于其中的当下世界的归宿,因此肯定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同时否定它的结论并不自相矛盾 。但是我们既然外推了当下世界规则性这个世界框架,这就意谓着,我们同时也将该世界框 架中的所有内容,包括当下世界中所观察到的所有经验事实之间的规则性一起外推出去,也 就是说,相信当下世界中的具体经验事实之间的规则性在未来实现之世态中仍然有效,除非 新的经验否定了它。这是合理的或者说理智的信念。如果我们一方面外推当下世界规则性这 个世界框架,另一方面却不相应地外推该世界框架中的具体经验规则性,这本身就是自相矛 盾的。因为当下世界规则性这个世界框架是当下世界中所有事物所具有的规则性的总和。所 以,既然在当下世界中经验已提供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在明天太阳仍会从东方升起或物理学 定律仍有效,则我们便应相信这是真的,而对于相反的观点即可按现有的科学程序判定为假 ,因为这已是一个其合理性已得到确立的经验世界框架中的内部问题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设想与我们当下现实世界相并列,存在着无穷多的可能世界,其中每个 可能世界中都居住着具有大约像我们人这种程度的本能、理智和行为能力的生物,只要这些 宇宙生物都是适应其各自世界规则性的产物,则如果他们要在当下和未来最大限度地维持自 己的完整有效生存,就必须使用归纳外推其当下世界的规则性。但各个不同世界的具体状态 是不一样的,因此那些宇宙生物使用归纳外推的各自当下世界规则性亦有所不同,不过他们 在这种外推时所做推理的基本形式必然都一样,即最终可化归为简单列举归纳的归纳推理[1 5],因为只有归纳推理才能确保将其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出去。这个重要的事实说明了,我 们在外推当下世界规则性时,所做推理的具体内容是偶然的,故该推理的结论在未来是可错 的;不过其形式的使用却是必然的,不论命运将我们重新安排在哪个可能世界中,作为该世 界的适应者,只要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持完整的有效生存,最明智的就是使用归纳将我们 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规则性外推出去。所以,如果以上论证是有效的话,我们对归纳问 题的解就是必然且唯一的。

【参考文献】

[1]在本文中“明天”、“未来”等表达式在广义上可被理解为指“未被观察的领域”。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wolfgang stegmuller,“the problem of induction:hume's challenge and the cont e mporary answers”,in collected papers on epistemology,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h istory of philosophy,vol.ii,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7.

[4]e.j.lowe,“what is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in philosophy 62 1987.

[5]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a.j.ayer,the problem of knowledge,the penguin group,1988.

[7]《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92年版。

[8]在本文中我用“巫术”代表归纳法以外的一切经验预测方法。

[9]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wesley c.salmon,the foundations of scientific inference,university of pitts burgh press,1979.

[11]nicholas rescher,induction-an essay on the justification of inductive reaso ning,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80.

[12]卡尔纳普:“经验论、语意学和本体论”,载《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13]所谓“当下世界规则性”指当下世界中一切事物及其属性自身和彼此之间关系保持不 变和发展变化的趋向性。而所谓“有效生存”指当下世界适应者人所具有的各种体能和精神 能力的正常发挥。

[14]关于公设ⅰ和ⅱ,这个概括似不会引起什么实质性的异议。因为休谟本人的大量重要 论述及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都隐含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关于公设ⅲ,请考虑休谟的如下议论 :“我们可以问,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但是如果问,毕竟有无物体?那却是徒 然的。那是我们自己一切推理中所必须假设的一点。”([16],p.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