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应用

对分课堂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应用

摘要:文章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2021届招收的三年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作为观察组,同一组教师授课的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组,研究了对分课堂在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对分课堂;高职

对分课堂又被称为PAD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不断有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践,效果如张学新所言,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对分课堂分为三个时间过程,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1]。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有效突破传统讲授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调动、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探索精神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2-4]。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进行了有效划分,在进行讲授的同时将剩余时间交予学生掌控、主导,可使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本研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现代教学的核心理论,于2021年9月开始应用对分课堂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届招收的三年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59人)作为观察组,同一组教师授课的另一班级(59人)作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2年6月,即第二学期“护理学基础”开课期间实施对分课堂。学生均为全国统招大专生,第一学期两组学生成绩、学风评价、学习态度等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衡(P>0.05)。学生具备普通高职学生特点,对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实训课感兴趣,对理论知识掌握一般,知识应用能力亟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接受度高。另外,大多数学生专业思想相对稳定,肩负人民健康使命的思想已经确立,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尚需要在不断的实训操作中树立并提升。

(二)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采取讲授为主及带领实训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融入课程思政。观察组实施对分课堂,将课堂分为讲解与讨论两部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理解并牢牢掌握知识,具体如图1所示。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点适时融入课程思政。第一,教学准备。课题组集体备课,重构教学内容,确定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思政元素与融入方法、课程考核方案,形成教案,经教学办审核通过后,按计划授课。将微课、拓展内容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发送给学生。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经集体备课、教学内容重构后,对本学期60学时进行分配,对分学时设置如表1所示。第二,理论对分课堂。理论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按照课前任务、课中讲解、内化吸收、分组讨论、课后复习巩固的过程开展教学。具体来说,一是课前任务。教师按照临床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相结合,安排课前任务,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以隔离技术为例,课前任务包括感染链的形成,常见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的不同传播途径,临床操作视频等,并用4~6道单选题测试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二是课中讲授。教师对课堂进行划分,首先讲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而后着重讲解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学习。采用隔堂对分的方法,讲授过程为90分钟(两学时,部分内容为讲授1学时、讨论1学时),教师结合知识点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三是内化吸收。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要在课下内化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总结通过教师讲授和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及其应用,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条理性的总结或绘制思维导图,同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四是分组讨论。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教师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9~10人。第二次课时,小组中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学生共同讨论交流,遇到通过争论无法明确的疑问,要记录下来。在交流讨论下,学生能够取长补短,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最后20分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归纳,解决学生未能得出结果的困惑之处[5-8]。五是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可将课下自主学习完成的分组任务上传学习平台进行“亮闪闪”展示;将自己学会但组员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或对其他组出题进行“考考你”,并为其讲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学生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寻求队员的帮助,最终完成“帮帮你”。通过“亮考帮”,可实现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实训对分课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再挑选学生回示,并指出学生存在的优缺点,矫正强化操作细节,之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课下要进行自主练习,并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次课时,小组内的学生边模拟练习边进行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操作建议。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演示,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以便增强其操作的实际规范性。在实训练习中,教师要用精益求精的技术操作感染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技术进行优化,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评价方法

1.理论与实训考核。在学生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理论知识及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理论考核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考核,每章考核累计为平时成绩;实训项目按照竞赛标准对每个项目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单列。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以再次讲授、让其他学生带动、增加课后自主实训的方式帮助其不断进步,最终推动整个班级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9-13]。学业综合评价包含10%的学风评价(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40%的过程性评价(作业、发言、章节测验等情况)及50%的终末评价(即期末考核)。2.问卷调查。对所有参与对比实验的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密切关注,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习惯和专业认知四个维度入手编制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并在护理专业实施调查,借助SPSS20.0软件分析收集数据,检验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调整问卷结构,最后形成有效问卷。问卷共有25个条目,包含四个维度,每个条目分值为1~4分,分值高低表明学生各维度的实际情况,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态度越好,反之则说明其学习能力有少许欠缺。同时,为方便对比,可在对分课堂实施前后定期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测试,将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试卷发放给学生,让其独立完成,以此保证公平公正性。平时与最后考试成绩的满分都为100分。若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均优于其他传统教学班级,就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价值。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理论与实训考核

在学期末开展了学业综合评价,对照组学生的学风成绩为76.52分、过程性评价成绩为71.58分、期末成绩为78.62分,综合评价成绩为75.59分。而观察组学生无论是学风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还是期末成绩都明显得到了提升,分别为84.22分、88.59分、88.64分,综合评价成绩为88.18分。两组综合评价成绩相比,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学生学习态度

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差距,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各项评分有较大的提升,两组学生总均分分别为86.23±2.92分、94.17±2.42分,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在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能突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给予学生更强的参与感、体验感,使其创新能力及主观能动力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通过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后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实训课中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时间,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且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提升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也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本次研究对两组学生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后可以发现,实施对分课堂的观察组学生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成绩均优于实施前(P<0.05)。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三教”改革鼓励教师通过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中,一是教学设计做到了重点突出、适当留白,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讲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实施内化吸收和讨论的前提[14-16]。对分课堂模式下,课堂讲授时间被重新分配,教师系统讲授知识框架,但并不包含所有知识点,而是适当留白,从而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基础、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确定重难点,把握讲授内容与时间,以保证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的讨论氛围,引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在讨论环节[17],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让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避免课堂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教师要强化生生、师生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学生讨论,以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发现有学生提出或解答出有新意的问题,要即时给予表扬或加分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灵活度激发了学生对话的热情。教师在指导或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时,要能抓住学生讨论中的知识点、闪光点、创新点,甄别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动态,并分别予以表扬、鼓励或矫正。

(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

高职“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任何的操作都需要以此为标准完成,因此学生只有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而实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操作“实习+培训”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并引导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护理学基础”课程设置中有50%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护士临床常用且必须掌握的基础护理技术,具体包括满足患者安全、舒适、营养、排泄需要的护理技术,如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输液、输血、病情观察、危重患者抢救等护理技术,需要在实训室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对分课堂中的实训教学增加了内化与讨论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的后果”“还能怎样优化”等问题,真正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学习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

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即时评价、阶段评价、发展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学业评价方案定为学风评价(1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50%),合为综合成绩。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讨论、发言等情况及测评成绩即时记录,在小组讨论作业上传后,记录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成绩,阶段考核计为平时成绩,应灵敏、准确、切实地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学风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功效。增加学风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互帮互助,从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查漏补缺,进而从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概括来说,综合评价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来说,把每一次每一点进步记录下来,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动力,培养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也减轻了班级两极分化的情况。此外,增加对分课堂的知识内化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内化吸收,顺应了学生学习的规律,改变了学生“听讲—复习—考前突击”的习惯,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课程思政融入对学生专业认知的深化

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课程思政融入更易“入脑入心”,更易评价。在讲授阶段,教师应结合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在讨论阶段,学生可通过讨论领会思政元素在专业中的引领作用。从教师引导到自我感知,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并外化到主动学习、刻苦训练,从被动到主动转换,“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在学生知、信、行中真正落地。同时,在对技能操作不断内化、讨论、答疑、总结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爱岗敬业的价值观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对分课堂中的“对分”内蕴了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自主建构[18],使学生能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对分课堂在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更尊重学生的差异表现,并且能满足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给予其较强的体验感,进而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吴俊晓 李艳 刘倩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