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例6篇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文1

关键词:软件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意义;策略

一、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中的意义

(一)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一直存在着软件整体效能不能满足预期的情况。计算机软件开发效果和质量不是很理想,软件开发效率比较低,在有些情况下,需要重新开发新的软件,这必然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也会影响到软件开发工作的发展。但软件工程方法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能够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有效监测,这样,能够保障所开发的软件具有较好的总体性能。

(二)提升软件产品的体验效果。对于一款新软件而言,体验效果设计很重要,如果软件在用户使用后,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个软件设计就是成功的,如果软件性能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设计应用任务,并且降低系统漏洞问题,会对各种问题进行处理,这种软件设计质量很高。而软件工程方法的应用能够实现这种突破,能够显著提升软件产品的体验效果。

(三)降低对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的压力。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精心设计,能够优化网络系统,实现软件系统的有效设计,这样就能降低计算机硬件压力,降低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压力,这种应用,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得到提升,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会不断提升。

(四)推动计算机软件的智能化发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能够不断软件的性能,促进软件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展[1]。借助于软件工程方法实现软件开发设计,软件系统的存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不需要做频频修改和调试操作,软件的智能化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调研与需求分析。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首先需要做好调研与需求分析工作,要针对软件用户群进行调研,对用户群的需求进行全面掌握分析,并进行需求的数据信息转化。在用户需求信息掌握之后,借助于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用户信息进行分析,依据相关数据信息设置软件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并设置软件系统开发的规范标准,明确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系统规范标准和系统设置目标。这是软件开发设计工作的基础。

(二)加强系统分析。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借助于软件工程方法把软件开发的任务需求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设置,分析各种可能的解法,根据系统要求规范,对数据结构进行系统化的抽象设计,确定数据操作内容及操作模式,对数据流程图进行描绘设置。

(三)开展系统设计工作。利用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工作是软件开发的关键。在系统设置中,要能够将用户需求信息进行转化设计,转化设计成为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以用户需求设计方案为依托,构建系统功能模块体系,并要设计出完整的的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四)系统实施。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要求和相关信息流程要求,进行精细化的的程序设计,并设计出各功能模块的源程序,这是系统设计实施的重要工作。

(五)加强系统测试与评价。借助于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在分析与设计工作完成的基础上,需要对系统规范书和模块功能进行测试和评价,能够通过软件工程方法对软件系统的模块系统进行测试,对其智能化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开展联合测试及验收工作,对整个软件系统的技术优势,对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进行整体评价[2]。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不重视调研阶段的工作,这个环节的工作容易被忽视,这样,没有完整的规范书,就开展系统编程及设计,就容易导致一些软件开发问题重重,这也是软件系统经常出问题的根源。而借助于现代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这个环节的工作就会被突出出来,这样,就能够保障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的质量,用户要求系统做什么,系统就会做什么,系统设计会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系统稳定性很强,各种应用问题也会大大降低。总之,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是突出的。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要能够积极借助于现代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借助于这种应用优化软件系统性能,满足用户对软件的要求,丰富用户使用体验,这样,计算机软件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其应用价值和优势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发展 对策

一、发展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1、拓宽审计范围,全面开展审计监督

一方面,审计人员借助于审计软件,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程序输入必要的条件进行样本抽取,对异常项目进行调查测试,以确定审计重点,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逐笔审计,使得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审计人员可以不再由于时间和工作量的原因而缩小审计范围。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审计条件下可以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使全面审计成为可能。

2、科学统计与抽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提供的电子账是肉眼不可见的,对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来说是风险,但对可以用计算机查账的审计人员来说是有利条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的特点,使得审计资料的审查与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效益审计一般比财务审计、法纪审计需要进行更多的经济定量分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人员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开展效益审计,更能显示出计算机审计特有的优势。

3、查错防弊,促使会计电算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内部控制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控制上有漏洞,就会造成比手工记账更严重的损失。而开展计算机审计可以找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促进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达到间接防弊的目的。

 在电算系统不规范的情况下,要实现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只能安排层层提示和大量的人机对话,这必定降低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效率。要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就必须做到电算会计系统的规范化。此外,深层次的计算机审计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通过打开电算化信息系统这个“黑箱”,探索和测试信息系统的处理逻辑,对它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监督,从而揭露问题、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加强信息反馈,促进信息化建设

 在手工审计条件下,信息的整理、反馈以及灵敏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而计算机审计则给审计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审计电算化后,大量的审计信息、审计法规、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都存储在计算机内,需要时可随时查阅,使资料的索取更加及时;利用计算机对审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将会大大加快信息的反馈,增强审计系统信息的反馈能力,这将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的、及时有用的信息,能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宏观调控的作用。

5、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办公自动化

研制开发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性强、通用性强的审计软件是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在各自负责的项目范围内开展工作,工作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在计算机审计情况下,每个审计人员工作的中间结果大家可以共享,对某一项目的各个部分可根据专业分工同时开展工作,然后把结果汇集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不仅能节约大量的人力,还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给文字处理、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电子表格等建立规范的模板,使审计工作规范化、审计手段现代化、审计领域高科技化。

二、目前在我国发展计算机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审计必须依法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要依法进行,但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与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对联网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具有的相应的权力和权限、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对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性的规定等相关的立法还很欠缺。

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审性不强

(1)不提供审计所需的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虽然我国软件协会财务及管理软件分会曾对财务与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标准要求,但许多财务与管理软件都没有执行;有些系统的数据库还加了密,使审计软件无法访问系统的资料。

(2)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开发上没有考虑在应用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以对系统的交易进行连续监控,方便审计证据收集。

(3)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也没有很好的考虑审计需要,为计算机审计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如保留足够的操作日志、留下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是只保留更新后的当前余额等。

(4)由于保密等原因,厂商或者使用单位一般不提供详细的系统开发资料(如数据库表结构、系统设计说明书),这样不利于审计人员对系统软件进行整体评价和有效地采集、转换数据。有效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建立在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分析和研究上。

3、审计软件的实用性与通用性不强

首先是实用性不强。国内审计软件的功能虽然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国内通用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数据分析功能较差,相当一部分辅助审计的软件实用性不强,功能不完善,无法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连接,运行容易出错,使用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审计软件鉴定通过后,真正用于审计一线的不多。其次是通用性较差。我国部分较实用的审计软件是针对特定的信息系统或某一类型的数据库来编写的,这些软件的适用面很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通用审计软件主要是针对用友、金蝶、安易等市场上流行的财务软件提供数据导入程序,用户如需针对其他财务软件的数据导入程序,则要通过订制开发方式来提供,这种方式极其影响效益。

4、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专业组织也越来越多,有关职业资格的标准日趋完善。但是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有两点。

(1)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而原有的审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目前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参考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但由于国内信息系统集成程度不高、客观应用环境的差异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不能完全按照此标准,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必须尽快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体系。

(2)缺乏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人才。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目前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己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抢手的高级人才,虽然我国己经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和认证考试,但是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专业审计人员的培养,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队伍。

 三、完善计算机审计的对策

1、加强计算机审计立法

 计算机审计立法是保障计算机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新的《会计法》已增加了有关网络财务的内容,《电子商务法》起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但上述法规都不是针对计算机审计而的,不能够满足网络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进度,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由立法加以明确,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

2、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计算机审计在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如规范对网络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制定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及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3、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主要指审计软件和数据测试技术。面对日益先进和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对象,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审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革新审计手段、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成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的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很高。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数量分析方法和决策模型研究,将一些科学理论,如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运用到绩效审计中,使得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仅运用于计算过程,而且运用于绩效审计的计划、分析、管理等方面。

4、加快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

与传统审计相比,计算机审计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方法。因此,从长远看,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是解决我国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我国电子商务的销售总额仅相当于美国著名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销售总额的十分之一,而对网络财务的研究和软件开发也才刚刚开始。审计网络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应该从某些易于实现的部分入手,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从大型的政府或社会审计单位开始,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步试验、推广。审计网络适合于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而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设专用网络。

【参考文献】

[1] 秦华:网络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防范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

[2] 门金刚:论企业如何推进网络审计[J].现代审计,2007(2).

[3] 孙强:信息系统审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发展对策

一、发展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1、拓宽审计范围,全面开展审计监督

一方面,审计人员借助于审计软件,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程序输入必要的条件进行样本抽取,对异常项目进行调查测试,以确定审计重点,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逐笔审计,使得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审计人员可以不再由于时间和工作量的原因而缩小审计范围。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审计条件下可以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使全面审计成为可能。

2、科学统计与抽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提供的电子账是肉眼不可见的,对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来说是风险,但对可以用计算机查账的审计人员来说是有利条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的特点,使得审计资料的审查与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效益审计一般比财务审计、法纪审计需要进行更多的经济定量分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人员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开展效益审计,更能显示出计算机审计特有的优势。

3、查错防弊,促使会计电算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内部控制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控制上有漏洞,就会造成比手工记账更严重的损失。而开展计算机审计可以找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促进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达到间接防弊的目的。

在电算系统不规范的情况下,要实现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只能安排层层提示和大量的人机对话,这必定降低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效率。要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就必须做到电算会计系统的规范化。此外,深层次的计算机审计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通过打开电算化信息系统这个“黑箱”,探索和测试信息系统的处理逻辑,对它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监督,从而揭露问题、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加强信息反馈,促进信息化建设

在手工审计条件下,信息的整理、反馈以及灵敏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而计算机审计则给审计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审计电算化后,大量的审计信息、审计法规、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都存储在计算机内,需要时可随时查阅,使资料的索取更加及时;利用计算机对审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将会大大加快信息的反馈,增强审计系统信息的反馈能力,这将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的、及时有用的信息,能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宏观调控的作用。

5、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办公自动化

研制开发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性强、通用性强的审计软件是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在各自负责的项目范围内开展工作,工作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在计算机审计情况下,每个审计人员工作的中间结果大家可以共享,对某一项目的各个部分可根据专业分工同时开展工作,然后把结果汇集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不仅能节约大量的人力,还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给文字处理、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电子表格等建立规范的模板,使审计工作规范化、审计手段现代化、审计领域高科技化。

二、目前在我国发展计算机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审计必须依法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要依法进行,但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与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对联网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具有的相应的权力和权限、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对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性的规定等相关的立法还很欠缺。

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审性不强

(1)不提供审计所需的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虽然我国软件协会财务及管理软件分会曾对财务与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标准要求,但许多财务与管理软件都没有执行;有些系统的数据库还加了密,使审计软件无法访问系统的资料。

(2)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开发上没有考虑在应用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以对系统的交易进行连续监控,方便审计证据收集。

(3)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也没有很好的考虑审计需要,为计算机审计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如保留足够的操作日志、留下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是只保留更新后的当前余额等。

(4)由于保密等原因,厂商或者使用单位一般不提供详细的系统开发资料(如数据库表结构、系统设计说明书),这样不利于审计人员对系统软件进行整体评价和有效地采集、转换数据。有效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建立在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分析和研究上。

3、审计软件的实用性与通用性不强

首先是实用性不强。国内审计软件的功能虽然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国内通用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数据分析功能较差,相当一部分辅助审计的软件实用性不强,功能不完善,无法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连接,运行容易出错,使用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审计软件鉴定通过后,真正用于审计一线的不多。其次是通用性较差。我国部分较实用的审计软件是针对特定的信息系统或某一类型的数据库来编写的,这些软件的适用面很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通用审计软件主要是针对用友、金蝶、安易等市场上流行的财务软件提供数据导入程序,用户如需针对其他财务软件的数据导入程序,则要通过订制开发方式来提供,这种方式极其影响效益。

4、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专业组织也越来越多,有关职业资格的标准日趋完善。但是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有两点。

(1)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而原有的审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目前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参考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但由于国内信息系统集成程度不高、客观应用环境的差异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不能完全按照此标准,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必须尽快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体系。

(2)缺乏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人才。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目前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己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抢手的高级人才,虽然我国己经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和认证考试,但是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专业审计人员的培养,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队伍。三、完善计算机审计的对策

1、加强计算机审计立法

计算机审计立法是保障计算机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新的《会计法》已增加了有关网络财务的内容,《电子商务法》起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但上述法规都不是针对计算机审计而的,不能够满足网络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进度,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由立法加以明确,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

2、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计算机审计在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如规范对网络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制定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及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3、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主要指审计软件和数据测试技术。面对日益先进和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对象,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审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革新审计手段、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成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的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很高。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数量分析方法和决策模型研究,将一些科学理论,如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运用到绩效审计中,使得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仅运用于计算过程,而且运用于绩效审计的计划、分析、管理等方面。

4、加快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

与传统审计相比,计算机审计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方法。因此,从长远看,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是解决我国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我国电子商务的销售总额仅相当于美国著名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销售总额的十分之一,而对网络财务的研究和软件开发也才刚刚开始。审计网络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应该从某些易于实现的部分入手,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从大型的政府或社会审计单位开始,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步试验、推广。审计网络适合于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而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设专用网络。

【参考文献】

[1]秦华:网络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防范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

[2]门金刚:论企业如何推进网络审计[J].现代审计,2007(2).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惯生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文5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传统审计方法中一百多张工作底稿主要靠手工完成,底稿中的数据勾稽关系是通过标注交叉索引连接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如有反复就会一动百动逐张修改,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会计电算化从1979年进行试点,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一方面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传统审计中抽查会计记录、帐帐核对等方法已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会计工作中早已提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样审计工作也需要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

二、问题分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该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在启用会计软件时须经主管财政部门评审,验收合格后才能甩掉手工帐。这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控评价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信赖这一评审结果,相对减少了审计风险。但是,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评审做法,随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法终会失去信赖基础。这样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被动审计方法。

2、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目前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即运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进行审计文档管理;运用Word字处理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总结及审计报告等综合类底稿;运用Excel制表软件进行试算平衡、编制审定会计报表等。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所内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究其因,主要是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手工审计方法。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

3、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即使有先进的电算化审计方法、功能完善的专业审计软件,仍需由专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分析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计算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人员审计,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准则,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审计人员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以及年轻的审计人员(特别是科班出身者)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等都是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三、对策建议

1、完善标准。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是发展我国电算化审计的首要任务。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计算机审计是随着会计电算化而产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审计。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审计线索减少,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经济犯罪更具隐蔽性,因此,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在这种情形下,过去手工会计系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显然已不适应,而新的关于计算机审计的程序标准和准则还没有出台,在计算机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苦于无严谨的规程可循,只好凭经验各显神通。另外,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同时规范、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使我国的审计工作与国际审计工作协调一致,更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2、增强科技含量。发展电算化审计应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实行软件商品化。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因此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需要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推行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培育完善的审计软件市场。即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审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改革 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 目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 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

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3.2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