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恶性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路径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强烈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复杂矛盾或冲突,部分大学生无法借助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化解,逐渐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1]因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辅导员是在高校中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学生安全稳定的一线力量,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心理辅导工作的胜任力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胜任力,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为辅导员全面工作提供帮助。基于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要求,目前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着重阐述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如何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明确职责,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胜任力。

一、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与障碍

心理咨询包含两种模式: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后者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愿望,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2]基于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考虑对象。然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全校一万多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2人,对于大部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就凸现出来。首先,辅导员本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加过心理健康培训,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其学生特点、专业前景等方面有具体、客观的认识,了解比较深入,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较为深厚,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分析、预测、引导有明显的优势。另外,辅导员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服务,拥有一般心理咨询师不具备的资源和优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辅导员不是万能的,其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专业上讲,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是在面对障碍性咨询缺乏系统的培训。其次,大学生心理问题本身就不易察觉,具有潜伏性,而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加之心理辅导比较耗时耗力,单凭几次谈话无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大学生又多为“95后”,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个性突出,导致部分辅导员与学生存在着不信任现象,严重制约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3]

二、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胜任力的路径探索

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如何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加强开放式沟通

一些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辅导员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些学生是他们在该时间段里,心理不够成熟,与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的要求有一定的偏差。对待此类特殊学生,辅导员要采取朋辈教育模式,“敞开大门”,用倾听和尊重传递思想,表达对学生的关爱,消除学生对老师身份的敬畏感,了解学生内心的声音,加强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4]同时,在沟通中肯定学生优点,帮助学生重拾自我,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克服困难的开拓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种开放式沟通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高效的分类指导

对于重点学生,辅导员需要建立系统的心理危机预警库,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做到对潜伏心理危机苗头的学生早发现、早介入,进行高效的分类指导。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及时更新档案,制定相关的帮扶机制,设立可行性高的成长目标,逐步帮助此类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骨干,制定相关帮扶机制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不能仅依靠辅导员的力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相互之间接触时间最长、最没有距离感,更能相互理解。辅导员可在学生内部培养心理健康、有担当的学生,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舍友、老乡等,可以让他们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迅速、更及时地给予帮助、鼓励、安慰,同时形成和谐的班集体,进而促进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要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发挥任课教师和心理老师的作用,群策群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

(四)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目前,“95后”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从小接触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文化和亚文化,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彰显与众不同的新特点,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5]辅导员要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善于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新媒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另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定期向学生传播各种心理健康理念,鼓励学生提高心理求助意识,多接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加强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先正视自身心理问题,随之拥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解决问题。

(五)开展家校合作,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习惯、情绪变化对孩子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障碍大都是进大学前长期积累形成的,与其家庭及成长过程关系极大。父母充分的理解、关爱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过分干涉或放任自流会导致学生心理异常。[6]因此,辅导员应该定期和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沟通学生心理变化,使家长意识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已经形成心理危机的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心,配合干预,在及时就医、配合治疗,甚至病重休学时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进而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六)关注心理异常程度,及时求助心理专家

心理专家是对心理异常大学生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关键力量。学生心理状况的异常程度需要心理专家作出判断,对于已经有心理危机存在的学生更是需要专业的心理专家介入治疗。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异常程度,对于有必要接受心理专家干预治疗的学生,及时送医,并配合心理专家开展工作。总之,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具备较高心理素质、科学心理知识、一定心理咨询技巧的辅导员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不可多得的力量。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使之能够更早介入、更高水准、更为完善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干预、矫正、治疗,对提高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推动高校工作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2]马富强,郭平等.高校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工作的浅谈[J].科技信息,2012,(3).

[3]李建永.面对“95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J].赤子,2016,(20).

[4]楚亚萍.朋辈教育模式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7,(1).

[5]杨武成,等.从新媒体到“心媒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8).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方向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正直青春年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有可塑性,但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环境因素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例如,社会范围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盛行,很多学生因思想受到腐蚀,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第二,生活与就业压力增加。从生活角度来看,虽然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仍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面对求学、参加培训、日常消费等问题,会产生经济压力,在与其他学生的攀比中产生不平衡心理。从就业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知识密集、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专业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但面临紧张的就业形势,心中还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第三,环境适应能力欠缺。高职院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或是从小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宠爱,生活能力不强,内心脆弱、敏感,因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不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正确认识自我,难以承受挫折,并产生失望、自卑、冲动等不良情绪状态。还有的学生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困难,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辅导员应采取以下举措:第一,生动的宣传教育。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为及时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辅导员应持续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理念。因此,辅导员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选取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运用真实案例体现不同价值观、人生观造就的不同人生结果,让学生在反思和对比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职业能力培训指导。辅导员应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在学期间积累职业技能,参加专业培训,考取资格认证,参加岗位实践活动。同时为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辅导员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职业岗位,感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组织毕业模拟招聘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第三,营造温暖的生活环境。学生步入高职学习之旅后,辅导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向学生介绍独立生活的经验,鼓励学生做好生活规划。同时辅导员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问题,帮助学生一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加强对贫困生的支持,辅导员可采取班级投票的方式,为贫困生提供助学金支持。另外辅导员还应带领学生干部,开展对困难学生的慰问,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和幸福感。第四,组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能够与日常的显性教育形成互补作用,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社会经验。而且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从而积极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例如,辅导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群体,让学生体验情感上的交流,产生社会共鸣。第五,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专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情况较为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存在的问题。所以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展开交流,获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遇到疑虑和压力等问题时,辅导员可以通过邮件、面对面交流、个别谈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诉说,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或难题。

作者:刘文晶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碳素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英, 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卷第2期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01-01

近年来,我们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引起大学生自杀、杀人、报复、自残、自暴自弃等现象越来越难以防范,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大学生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很容易使原本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人格障碍,一些学生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一、 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万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危害极大;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自杀犯罪频频发生。可以说,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中某个或某些间题的困扰。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师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高校辅导员有着很好的优势。

(1)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年轻,与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信息优势

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

(3)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接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比较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个人道德素质上,辅导员应该诚信、公正、无私、热情、勤奋、正直、善良、宽容、廉洁、谦虚、守纪,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祟高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在个人行为上,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在工作上要勒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生理和心理健全的接班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那么,作为引路人的辅导员,如果自身都无法保证拥有健全的心理,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健康、健全的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辅导员自身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

3.掌握得当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记住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用心相处,用爱传递你的思想,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辅导员也会备受学生的欢迎。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面向分别培养出具有所需能力的学生干部,并坚持轮换制度,即在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学生干部的改选,择优上岗,加强对所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总之,辅导员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工作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

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健康的自我形象、人格健全、人生观、人际交往、情绪健康与调适、心理健康的标准、恋爱心理、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鼓励大学生选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类似选修课。

2.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辅导员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自强、自信和自律,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育人和心理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的重任。おお

参考文献:

[1]王丽丽. 对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02).

[2]王雪颖.试论如何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果[J]. 科技信息,2008(20).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