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例6篇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教育改革

Abstract: in the many resources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mining area, the wasted lands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again, be in mining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economi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sential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mining area of the problems of waste,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bandoned min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rse again revival, in mining area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 of eventually abandoned the revival of the mining area to a different way to open.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 mining wast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market deman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ounded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market dem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need that adjus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市场对于经济变革与腾飞的巨大贡献,国家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结构性重要转型期,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正因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就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主动的体制变革,满足市场导向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高等教育的多属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教育存在多属性的特点。教育的多属性特点表现在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就这一点而言,高等教育既具有教育多属性的普遍性特征,又具备它独特的属性特点。

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

教育的投入主体以外,教育产品和受益群体也具备社会公益性特征。根据公共产品的分类和属性,我国教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即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个极端属性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混合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而且对于国家而言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非经济效益”[ 杨德广、张兴,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U],江苏高教,2002(5)]②,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所以,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品和受益群体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特征

“从 1999 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拨款逐渐成为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许多高校学校的自筹资金(含学杂费收入)与社会筹资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另外,由于高等学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筹资功能,近年来高校纷纷到金融机构和社会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这样便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 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49-53]③

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竞争力水平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地球村”带来的经济机遇与挑战也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高等教育竞争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美国最为明显。

经济多层次需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产业结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最为突出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对调(如图2)。

图2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趋势变化

如表1所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塑造应顺应这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表 1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教育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等教育在各产业间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专业培养建设的项目与比例,以期改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业结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方向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的情况。

区域经济特征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通过以下图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表2)。其中,在校学生数与前3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高等学校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等院校教职工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与4项反映区域发展经济水平的指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 231个省市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必须相结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全日制教学,成人教育可采取电大、夜大、函授和网络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

2.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3.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生产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四、结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无疑对经济发展有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单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应在保持其社会公益性、市场化特征和贡献于社会竞争力的自身属性,根据经济市场多层次的发展需求,采取调整高等教育形式与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 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 教育研究. 2003(02)

[2] 马明. 多视角下的教育公益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3] 刘伟. 全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安雪慧. 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2)

[5] 樊华,陶学禹. 区域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05(9)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2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1. 要在回答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中贴近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新常态已经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愈加重要且十分迫切。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然而,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办大学为谁办大学是摆在当今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并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但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的同时,我国大学的文化面临着被资本主义文化所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被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唯物质主义、自由主义、资本拜物教、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所侵蚀的严峻挑战。大学重科研、轻教学,重智力、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重经济效益、轻人文素养等现象大量存在。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方向偏离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必须强调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高等教育这个性质与方向不能有丝毫含糊与动摇。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错误言论,必须予以反对并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 多年来奋斗和创造的根本成就,是30 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总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形态。这个性质与方向不能有丝毫含糊与动摇。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方向问题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2. 要在回答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中贴近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现实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未来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既要放眼未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又要立足现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指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理解四个服务?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它领导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为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服务,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服务,为传播、弘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服务;高等教育还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精神、文化动力。

3. 要在回答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问题中贴近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思想的指导。 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研究和运用,并强调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还号召党的各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更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聚精会神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 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贴近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调,高等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国家的社会大德,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在2014年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 周年的讲话中就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迷失方向,莫衷一是,行无依归,无法前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也会走到老路或邪路上去。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务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指出,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正是在这样的高度和视野,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其中心地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学校才是世界一流的学校。办好我国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人才不是 唯智力、唯技术的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养成和培育。因此,要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氛围;要围绕学生、关怀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情操,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远大理想信念教育来武装。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出的构想和展望。共产主义的原则不是天才的发明家想象的产物,而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中。因此,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就必须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让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力量和真理光辉中自觉接受其思想的洗礼和陶冶;使他们从理性上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趋势,激发他们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深扎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局势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苦难、奋进、创新的伟大历史,认识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在国际比较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对世界文明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育人来凸显。中西文化的最大差异之一体现在两者对个人与群体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制度上。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在西方人眼中,整个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们的愿望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连,放弃了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了他们的存在,放弃了人最深刻的本质。这种理念突出个性化,只承认个人权利,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中国文化注重群体和谐共生,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集体利益一直是处理国家和个人矛盾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立德树人体现在高等教育中,就必须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突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同时强调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因此,高校要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之中,把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做勤奋学习者,努力奋进者,创新开拓者,激发爱国情怀,激扬青春梦想。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根本路径

1. 以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特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难点、热点问题为案例,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进展、新理念、新举措为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事实说话;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用能力说话;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教学体系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教学手段更新等系列环节中形成育人合力与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用质量说话;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用环境说话。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 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特色。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学问深厚、能力一流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教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关键。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学问之师,是品德之师。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育人的神圣使命,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照亮学生心灵,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启发学生智慧。当然,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要信道,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大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四个统一: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现实的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整体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长期以来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要求今后要拓展选拔师资队伍的视野,着力抓好骨干教育培训,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健全激励体制机制,从整体上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永远充满活力。

3. 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特色。首次,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各级党的组织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把学校工作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的治国理政的大局中来。各级党委要始终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凝聚师生共识,汇集大家的智慧。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3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 ;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和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新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和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新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假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新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假如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 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猜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 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预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熟悉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熟悉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探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探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向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索。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和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和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 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索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新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新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新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7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和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非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新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和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新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4

转型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业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俄罗斯教育产业市场化后,经济利益与教育质量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同时教育质量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俄罗斯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令人深思。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 ;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徐明(1964-)男,黑龙江人,俄联邦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研究员,现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与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与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与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与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与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与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如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如果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 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预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与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 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认识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研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研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势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考。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与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 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考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7]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与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与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俄罗斯,教育质量问题已经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在全俄罗斯,约有10%的大学达不到教育质量标准,俄联邦教育和科学监督局计划关闭一批国立和私立大学的分校,将有近百所分校被关闭。同时,自2004年9月起,俄罗斯开始禁止高校开办分校,并对现有的各高校分校展开教育质量大检查,不合格的专业、分校在关闭后,学生将被安排到其它大学继续学业。俄罗斯教育界长期以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认为如果以纯市场化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会有害无益,这将使教育与受教育变成一种纯买卖关系,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也将脱离民族特有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商业化教育都是精英式的、高质量的、有限制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也有力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意图,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计划到市场,转轨后的俄罗斯教育产业历经十余年的论战、实践,逐步走上市场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产业市场起步晚,考虑到教育体制及国情的因素,虽可以走市场之路,但并不适合完全的市场化。不过,在整个教育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教育产业交错融合,在很多方面,中、俄两国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困难极其相似。无论是普及式的初等义务教育还是精英式的亦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都被教育经费的“瓶颈”制约着。令人深思的是,中国教育受到的困扰来自的层面繁杂,远超俄罗斯,更需要教育立法与监督体系的保障;但俄罗斯的教育立法与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机制却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转型后的俄罗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俄罗斯教育产业的市场化就孕育和发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俄)т.лютра,“пла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03/11

[2] (俄)«события»,07.07.2003

[3] (俄)юрий акимов,“по законам цивилизованного рынка”, «пла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03/6

[4] (俄)ярослова кузьминова,“пла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как альтернатива взятке”, «газета.ru» 04.21.2003

[5] (俄) "московская правда", 24.11.2003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5

关键词:教育财政;补救,措施

1 现状

高等教育被界定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成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两种提供途径。随着高校的扩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总的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和世界相对的合理水平有一定距离,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的最大压力。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资的重点,国家将很难分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高校应如何做好财政补救措施,多方面筹集资金,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中财政不足的问题,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

2.1 财政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我国教育总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投入4%的目标仍未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投入与需求差距依然巨大。同时,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逐步向初等教育倾斜。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9年,教育预计支出1980.62亿元,在具体的分配上,更倾向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费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资体制下,国家总体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许多高等院校经费不足也是必然结果。

2.2 经费投入地域差异明显,投入不均衡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分级管理”改革将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根据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这一新的拨款体制有助于调动地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各地区教育投资的总量和增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发展失衡。一方面,不发达地区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后流向发达地区就业,导致不发达地区投入无法回收,从而影响了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进而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公平的主要原因之-。

国家财政缺乏必要的教育平衡机制,在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的不合理比例下,地区间教育发展失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财政拨款的明显不足,使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2.3 财政拨款制度和方式不合理,效率低下

高校拨款目前均采取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其是以各类学生培养数及生均培养成本作为培养标准,属投入型拨款模式,这种拨款模式只关注教育规模,势必形成高校不顾自身条件拼命争招生指标,扩大招生规模而不顾其他。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各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差异,学费标准由物价部门统一核定,没有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重点及效益作为参考因素加以考虑,缺乏有效的控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益。

2.4 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政预算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目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从而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在汇总预算中,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第二次分配,是按一定比例同级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没有考虑高等教事业发展计划、实际需求以及产出实际。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这样编制的算既难反映高等教育经费需求总量,也不能对限的资金进行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必然导致经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3 财政补救措施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增加财政拨款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无法实时支撑政府的投入。要解决高校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不仅要对财政投入中的问题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依靠建立多方位的补救措施,开发并有效使用稀缺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有机的体系,为高等教育摆脱资金缺口提供多种选择路径。

3.1 主体的确定

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受益主体均需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①国家是教育的最终收益者,其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进行补偿相应的教育成本;②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的受益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纳税、捐助等方式体现;③学生及学生的家庭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以学费的形式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④学校,学校面对着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科研和社会服务开发能力,应以从科研、服务等收入中提取部分用于学生培养。

3.2 财政补救实现

[1] [2] [3] 

方式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的选择,对保证财政经费的投入,使主体各方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机系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财政补救措施的研究,是在财政拨款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根据高等教育的经济性质和发展阶段,应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补救措施为辅的有机组合。

.. 财政拨款方面

()完善立法,保障教育财政拨款。立法完善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财政工具的作用效果。一是用法制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的保障力度,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的比例;二是通过立法对教育投入的结构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直接管理职能;三是还应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以确保同步发展。

()引入绩效与竞争,建立多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方式。目前政府对高校拨款主要采取的投入拨款机制,其实质是一种补偿投入成本的机制,与之相比较,绩效拨款机制则是以产出指标分配资源的拨款方式。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把资金的分配与高校的教育质量联系起来,使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促进高校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我国教育拨款应倾向以产出或绩效为导向,以多参数结合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监督。建立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等多因索的作为拨款因子,设计多种参数合理量化拨款公式,并定期进行调整,在中介机构的评估与监督下,使教育拨款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

()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是政府“领导”下的拨款而非政府“指导”下的独立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直接运作模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独立的财政拨款的中介部门。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中介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的拨款程序,接受社会质询与监督。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有益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

()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的转移支付公式,通过支付转移逐步提高地区间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和缩小各地区内部教育机会均等程度之差异,补偿贫困落后地区高等教育投资净流出的教育成本。不仅要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纵向形式的转移支付,同时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横向转移支付的可行性。

.. 补救措施方面

()科学制定学费收费标准完善收费机制。学生缴纳学费,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实质上是学生及家长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杂费已成为高校财政收入之外的最大来源。学费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利益获得”、“能力支付”、‘‘/公平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学费标准。同时,政府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应具有一定的权利,给予高校适当调增、调减的自主权。这样既保证大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又有利于增加高校的经费收入,减轻高校的经费负担。

()完善学生助学贷款体系,建立起有效的贷款偿还制度。按其流程的可操作性,主要是从选择合理的贷款发放机构,合理制定贷款回收期限,选择理想的担保方式,采取可行的还款方式,如“以收入比例还款”按月收取等方式。同时做好相关的贷款偿还减免的相关政策制定,鼓励学生提前还贷,对支边从事艰苦工作的专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条款。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为助学贷款的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探索企业资助体制,企业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知识和能力以及高校提供的科研服务和技术咨询,都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只是以交纳税款,通过政府来分担教育成本,而没有根据用人单位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规格和数量来分担教育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应鼓励设立企业定向奖学金、助学金,由企业与受到资助的在校学生签订定向协议,要求他们毕业后到定向企业服务一定年限,这种方式不仅使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有稳定的工作去向,也使企业定向培养了人才,是企业参与教育财政补救的最有效方式。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6

关键词:远程教育 里程碑 远程教育时代

三十年前,在我国急需大批建设人才的燃眉之际,广播电视大学诞生了。它从创办之日起,一方面建校,一方面办学,以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弥补了我国教育的不足,对我国建设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完成了建校的阶段,并以异军突起的步伐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短短的三十年,这所学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以远程教育为特点的各科门类齐全的新兴综合大学,创造出远程教育模式,并使我国传统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我国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携手并进、相互交叉、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我们对其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一些基本经验,这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就学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从战略高度总结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来的发展

我国成立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批准的。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我国访问谈到开放大学的时候,小平同志要撒切尔夫人给他寄来开放大学的详细资料,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购买卫星并同意国务院提出成立广播电视大学的报告。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是将其放在改革开放的总盘子上加以考虑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中,小平同志把教育事业提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要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根据我国有13亿人口的国情,他提出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为了落实这一思想,必须采取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意义在于,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长期形成的传统模式,必须创出新的模式。当时,电视在我国才发展不久,计算机更还没有发展起来,小平同志已经预见到广播电视教育的发展前景,强调要重视广播电视教育,并作出了成立广播电视大学的决策。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小平同志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回顾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只有站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高度,才能做出正确地总结,也才能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准确的预测。

二、广播电视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远程教育大学

远程教育大学在国外校名叫法不太统一,有的叫放送大学,有的叫开放大学,在中国叫广播电视大学,其教育开始称广播电视教育,后来称远距离教育,现在称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广播电视大学是新型的远程教育大学,这所学校具有中国特色,即是中国远程教育模式,主要反映在教育结构上,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高校不同。我国高校的结构是紧密的板块结构,是将学校集中在一个校园的整体板块里,如果办有分校,是以平面线型连结的。广播电视大学是松散的立体框架结构,纵向是系统,横向是规模。其形状是与中国地图相同的金字塔形,底盘与中国版块吻合,即中国有多大,这所学校就有多大,可以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大学。金字塔分以下层次:顶部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第二层是省广播电视大学;第三层是地区和行业,有的称广播电视大学,有的称分校或工作站;第四层是县级电大;第五层是办学点。这种结构是开放性、社会性、立体性结构,框架各层的每个点,既是教学主体,又是管理主体,教管结合。其上下不是领导关系,具有办学的自,连结是以远程教学和教学管理维系的,在同层次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远程教育框架将其联系成一个整体。其组织形态是学校、社会和单位共同办学,教育依靠当地经济支撑,又为当地培养人才,教育社会一体化,谁也离不开谁。是开放办学,而不是封闭办学。办学点有两个特点,一是点的设置不受学校板块的束缚,发展的空间很大;二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办学的自由度大。其立体型不仅反映在组织结构上,而且反映在教学形态上,是远程教育方式,远程是通过空中空间的,其基本方式是主讲教师不直接面授,而是通过卫星接收或录像播放,使讲课教师及其内容再现,完成讲授,远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在本校或其他高校选聘最优秀、讲课效果最好的教师讲课,保证教学质量;可以一个教师给所有的学生讲课,最大限度地节约师资,不需自己配备齐全的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办各科各门类的专业,不受学校和师资的限制。

三、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来上了三个大的台阶

广播电视大学建校三十年,跨越式发展,跨了三大步,上了三个大台阶。第一大步是发展成人教育。由于受办学规模的限制,我国有大批从业人员只接受了中等教育,他们是企业、各行各业和各单位的主力军,工作都不错,不少人成为企业和单位的骨干,但是他们的知识层次不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从生产和工作的要求,需要他们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们对上大学也很渴望,因此,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在成人高校中,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突出,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第二大步是在发展成人教育的同时,开办普通专科教育,即从高考学生中录取专科生,培育应用型人才,其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通过严格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教学和管理、严格考试和达标来保证的,得到了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第三大步是向上提升和向下延伸。向上提升是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专科教育的同时,开办大学本科教育,其形式主要是开放教育。所谓开放教育就是不通过高考,具备高中学历,就可免考接受高等教育,修完要求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即可取得本科学历。十余年来,开放教育进展是顺利的,试点是成功的,迈出我国改革考试制度实质的一步。向下延伸,即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下沉,将大学办到农村,农村基层干部就地可以上大学,农民亦可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三十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共有44所,地市分校956所,县级工作站1875所,教学点3292个,培养高等学历毕业生累计超过600万人,各种非学历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仅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总数的1/3,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75%以上。另外,近年来,与高校联合办学也不断扩大。由此可以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加和扩大,发展优势逐步显露出来,在我国教育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 论文 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四、远程特点是远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

远程教育为什么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符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形成两大矛盾,人才需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即使最大限度地增加学校和扩大招生,也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国民文化素质需要提高与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亦十分突出,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同样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远程教育为解决这两大矛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其二、远程教育具有不少特点和优势,有些特点和优势是其他高校不具备的,例如,远程教育具有远程覆盖面大的特点,可以利用现代传媒,充分利用广阔的空中空间,将教育伸向大地的每个角落,让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有志学习者接受各种教育成为可能;其三、远程教育对传统教育是一个突破,增加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它创造了一种教育模式和方式,在办学、教育、教学、管理、考试制度等等方面都有创新,充当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特别是在考试制度方面,教育部其所以将开放教育试点放在广播电视大学,就是因为这所学校可以不受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的束缚,能够改变长期形成的高考指挥棒,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不仅涉及高等教育,而且牵动基础教育,影响教育全局。在这三条中,远程特点,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   五、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说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打破过去一直沿袭的学校办学和面授模式,形成我国教育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是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引起教育一系列改革和深刻的变化,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主流;另一个方面是,可以带动教育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仅靠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转变很困难,必须有过渡的管道,这个管道就是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本身就具有现代教育的特性,它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和载体才能运作的,只有实施远程教育,才能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计算机运用于教育及其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为远程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大大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21世纪是远程教育发展的世纪。

六、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展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教育从形态上大致有两种,一个是学校教育,包括社会办学、民办、私营学校等各种类型学校,一个是远程教育学校,包括网络大学。这两种类型的学校,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但是均具有教育的性质、功能和目的,是统一于教育共同体之中。两者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但不是互不影响的平行发展,两者之间是携手并进的合作关系,是有交叉和结合点的,两种教育模式及其交叉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远程教育具有扩充性和包容性,与学校教育不是对立关系、冲突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远程教育吸纳学校教育,借鉴学校教育以及吸收学校教育的先进经验,学校教育同样吸纳远程教育,运用远程教育,21世纪没有远程教育的学校是没有出路的。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有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的关系,两者在发展领域上是各有测重的,学校教育在高端人才培养上有优势,而远程教育在教育社会化上更能体现特点,两者共同支撑起我国教育的大厦,共同承担起教育事业,为完成教育的任务而共同努力。

七、远程教育在我国教育社会化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远程教育从创办之日起,就与社会结下不解之缘,远程教育与社会一体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远程教育在完成我国教育的两大任务即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教育社会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后,远程教育将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在高的方面,远程教育具有举办研究生的条件,在广的方面,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同样能够起到一定作用。教育社会化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过程,任务十分艰巨,仅仅依靠传统教育,力不从心,顾及不到,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达到,远程教育的高覆盖性和高效性,可以使这一进程更加便捷和大大缩短,这就是说,远程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出来,这意味着,人才比例增加加快,公民文化程度提升加快,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加快,逐步达到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和全民化,这对于依靠人才和科学技术加速经济建设,对于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远程教育21世纪走向辉煌

远程教育创办以来,一直保持强势发展,但是在整个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随着远程教育的强势发展,必然将这种强势发展转变为远程教育强势,与学校教育形成强强联合,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将我国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远程教育逐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赢得信誉,成为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品牌。在远程教育实践的同时,创造和发展远程教育理论,逐步建立远程教育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育强势、远程教育品牌、远程教育理论是远程教育走向辉煌的三大标志。

九、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是发展远程教育、完成远程教育任务、实现远程教育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

远程教育承载繁重,任务艰巨,办学分散,形式多样,要将其落在实处,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是切实可行的措施。所谓工程,就是有任务,有要求,有措施,其特点就是一个“硬”字,硬任务,硬措施,硬完成,具有可实现性。工程是一个系统,有任务,有步骤,有方法,既有分工,又有整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浩瀚的工程,仅靠远程教育学校很难完成,即使整个学校和教育部门完成起来也很困难,必须企业、各行各业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要将其放在教育的总盘子中,既重此,又重彼,从政策上有足够的体现。

十、发展远程教育事业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神圣使命

作为从事远程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三十年来,我们在远程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是远程教育的宝贵财富,必须认真加以总结。其别要提及的,是获取经验的经验,也就是说,这些经验是如何取得的,这对今后更为重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句话,是实践得来的,是干出来的。具体讲,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在实践中总结,始终不渝地贯彻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坚持一个“创”字。在创办阶段,重在创业,一靠实践,二靠总结,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实践,在发展阶段,重在创新,一手抓实践,一手抓研究,将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条,是形成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有一股劲头,才能创出一条路子,干出一番事业。这种精神在初始阶段表现为创业精神,反映在办远程教育的信念、信心、克服困难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发展中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成为开拓性工作和创新活动。这两条,在今后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今后,还需再加上一条,就是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促使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完成远程教育工程的任务和目标,迎接远程教育时代的到来,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

仝延龄(1936-),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兼任陕西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未来教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