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文化价值范例6篇

旅游的文化价值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1

(一)景致独具,特色突出

1.魏源故里,人杰地灵。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就诞生在这片神奇而瑰丽的沃土。“近代西学东渐开辟鸿蒙者,当属默深(魏源号)公莫属。”魏源提出的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价为“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与时俱变”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故居位于隆回县金潭乡堂湾沙洲上,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沙洲有所谓“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胜迹,南面远处矗立的笔架山与故居读书楼遥遥相对。故居有两栋正房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座西南,朝东北。1983年,魏源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清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焘、地理学家邹汉勋,辛亥革命元勋谭人凤,的老师袁吉六、孙俍工,中共四大宣传部长彭述之等,他们都诞生于隆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2.望云山麓,孤峰奇秀。望云山海拔1493米,地处隆回东北部与新化、新邵交界。山西麓有风车口,山腰有半山亭,最高处是了望台。南则积山万状,争气负高,含霞敛景,参差代雄。望云山屹立在群峰丛中,远望如孤峰异起,晴天能出云气,雨天或有碧霞绛云,气象神秘。此地秀美,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由古寺庙、烽火台及众多的险峻峰岭、潺潺溪流等景点组成!山与水的奇妙结合,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加上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望云山成为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想之地!望云山为隆回名胜,古人多有题咏,明车鼎黄和清魏大名、魏五达皆有诗,邹文苏有记。3.旺溪瀑布,人间瑶池。旺溪瀑布群位于隆回县小沙江镇旺溪村回家湾瑶族组,共有五道瀑布,水流充足,四季皆可观赏。溯流而上先后为仙牛戏水、金子潭、回湾潭、虎跳崖、龙过江,五道瀑布一道紧挨一道,总行程约2华里,瀑布落差由十几米到上百米不等,互不相同,各具特色。或温文尔雅,或彪悍凶猛,或美妙绝伦,一道比一道引人入胜。其中第四道虎跳崖瀑布最险,分主、副两瀑,落差高逾百米。主瀑布急流汹涌而下,跌入半空石壁小溪再弹射而出,呈扇形飞泻数丈,跃入万丈深潭,状如龙腾虎跃,声如龙吟虎啸,气吞山河。左边的副瀑布则截然不同,水幕宽不过米,但落差更高,凌空飞舞,飘飘渺渺,恰似嫦娥玉带遗落人间。右侧突兀耸入云端的巨石,无疑是一尊尽忠职守的巨灵神。而撑竹筏过深潭,到峭壁前,循藤攀竹,全身紧贴陡峭的石壁缓缓上爬,更是心惊肉跳,刺激无比。最后一道瀑布是龙过江,与虎跳崖的彪悍、勇猛相比,她是一位正在翩翩起舞、细声吟唱的妙龄少女,高雅、圣洁,秀美无比,令人神迷。值得一提的是金子潭与回湾潭之间还有处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景———月牙岛。小岛仅一亩左右,岛上长满了绿树壁竹野花,美不胜收。北侧还有一月牙盆,底为麻石,水清见底,深不及腰,乃一天然浴池。夏日在此沐浴,快活不亚于天上瑶池。4.魏源湖美,隆回精神。魏源湖座落在隆回腹地六都寨镇,距县城30公里,原名六都寨水库,因其库尾有魏源故居而得名。魏源湖把金水河流经的狭长山谷拦腰截断,是一座坝高70米,坝长470米,纵深长21公里,有效水面9800亩,容量为1.205亿立方米,兼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多功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魏源湖周围有“百鸟朝凤”奇观,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地下溶洞,有风情古朴的花瑶……魏源湖,从魏源故居向南延伸20余公里,两岸古木参天,百鸟和鸣,奇峰挺立,群峦倒映,游船览景,心旷神怡。库外有仙磴桥、双溪禅院等名胜景点皆为假旅游胜地。水库大坝始建于1975年,当时集全县劳力,用手挖肩挑修建而成,凝聚了隆回人民二十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是隆回人民同心同德、奋斗不息的象征,已成为隆回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基地。5.高洲温泉,荡涤凡尘。隆回高洲温泉度假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魏源故里,毗邻中国花瑶民俗文化园、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等景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距邵怀高速公路隆回出口65公里,离娄底市新化县仅45公里,是湘中地区第一家温泉度假村,也是国内第一家可直接饮用的纯天然矿泉水。高洲温泉泉水常年恒温49.5℃,经国家地矿等权威部门鉴定,属罕见的特种医疗温泉,又是极为珍稀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温泉水中富含氡、锂、锌、钾、偏硅酸等二十余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对神经性骨痛、风湿及类风湿等多种疾病有特殊疗效。起到舒筋活络、润肤养颜、延缓衰老等养生保健作用。其生产的“正康”牌天然矿泉水,荣获“中国国际饮品展览会金奖”和“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高洲温泉旅游度假村,环境优雅,空气清新,64温泉特色浓郁,让您有如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让您摆脱城市的喧嚣,洗去都市的烦尘。

(二)文化底蕴,博厚悠远

1.神话传说,美丽动人。隆回,寓名龙回。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育众生。还有隆回白马山三仙娘传说,曾有诗云:“叠峰层峦路几重,茂林修竹郁葱葱。绩麻滴水留仙迹,白马三娘剩隐踪。浴日牵萝登望日,寻峰附葛上尖峰。此身疑是凌空鸟,飞入祥云霭雾中”;望云山的卢公传说;大水田乡大源村内的凤形山百鸟朝凤传说;鹅行山传说等等。诗般的神话,美丽的传说,给隆回增添无限风光和神采。2.花瑶风情,神秘诱人。在隆回县虎形山下,生活着一支几乎被我国民族史料遗忘了的瑶族分支6000余人的少数民族部落———花瑶。由于交通不便,偏远闭塞,至今仍生存在虎形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千百年来,他们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不知自己的祖先为谁,发源于何地?只在口头传述和风俗沿袭寻找历史的痕迹。花瑶民族长久以来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挑花神技,独步天下。“花瑶”之名源于挑花技艺的异常精湛。挑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花瑶人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的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花瑶女性挑花(瑶语称“拥杯”)不用模具,全凭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见到什么就绣什么,想到什么就挑什么,根据粗纱土布的大小来固定图案的位置,然后运用各色的纱线、丝线、毛线挑刺出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无须设计、打稿、描图和放样,按照自己早已孕定好的腹稿飞针走线。花瑶挑花工艺繁复,图案美丽,内容丰富,是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2006年被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古树参天,林海听涛。花瑶人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他们祖祖辈辈继承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历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的阳光雨露,形成了瑶乡独特的奇观。在瑶乡,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寨不离树,树不离寨,树是花瑶人和古寨的保护神。走进花瑶古寨崇木凼,一块光绪九年腊月二十八日立的“永远蓄禁”石碑伫立在古树林山脚,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瑶乡最早的封山育林禁碑。虽然碑文字迹风化,内容模糊难以辨认,但主题“永远蓄禁”和立碑的时间还清晰可鉴。从禁碑的主题“永远蓄禁”可以看出花瑶人当时封山育林的决心,守护绿色家园的意识相当强烈。崇木凼村的古树林海,是都市人与森林对话,听林海松涛的绝妙去处。花瑶还有奇山异石,特别是大托2000米宽的石瀑,万贯冲万亩梯田、万亩金银花等上百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可以说,黄果树有水少山,张家界有山少水,九寨沟有山有水却没有民俗风情,而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却是好山好水,风情万种,它是一片安宁遥远的净土,有着南方罕见的自然风光和人类原始的透明而清澈的生活。(3)山歌传情,婚俗奇美。花瑶是个能歌善饮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男女老少都把唱山歌当做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内容大多为情歌,有民间传唱的,也有随机应变即兴创作的。他们往往将爱恋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悄然融汇进了极富形象思维的以歌当说的话语里。花瑶山歌中的呜哇歌,其声调高亢粗犷,是中国民歌中的绝响,2009年被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因与外界长期隔绝,流传下来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婚俗,从提亲到订婚,要历经一连串古老、怪诞而繁缛的礼仪。其中最撩人的,当数婚俗活动中的“打泥巴”、“炒茅壳里”和“蹾屁股”等圣洁而疯狂的三步曲,气氛热烈而粗犷。3.滩头年画,简艳悦人。滩头年画属传统木版手工水印年画,始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有作坊108家,畅销云贵川粤等1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滩头年画在构图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集中、对称、均衡而富有变化。满而不乱,人物突出,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脚、手、道具安排巧妙,统一而富有变化,对称而不呆板。用线刚劲挺拔,运动感强,强调装饰意味,如人物眉毛,胡须、衣带的飘动,纹理等线条的节奏,粗细各有不同,使形象个性特点65得以更好张扬。用色上更具有特色:艳丽、鲜明、对比强烈,能给人以兴奋、欢快而热烈的视觉张力,装饰性强。构图上饱满简洁,大多对称呼应,大与小,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处理十分得体,画面统一而不零乱,集中而不堆砌,使人感觉十分舒适。滩头木版年画的特殊面貌和丰富内涵与渊源悠久的楚文化、湘中民俗民风和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1988年,隆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4年,滩头年画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一绝银奖。2003年9月,滩头年画在全国传统工艺品大展中荣获金奖。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的新闻会上,滩头年画被列入该工程的首批项目。2006年滩头年画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隆回县可谓山清水秀,诸如长铺石笋寨,桃城八景,罗洪瀑布,荷田溶洞,魏源故居,打鸟坳,望云峰,小沙江瑶山风情,建于元代的高田奎峰塔,素有“湘中第一泉”之称的高洲温泉,这些都是绝妙的游览胜地!隆回人杰地灵,这里孕育了魏源、袁吉六、魏光焘、邹汉勋、谭人凤、彭述之等杰出的历史人物,真可谓英才辈出,为隆回的历史和文化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群星璀璨;滩头的“三绝”,小沙江的瑶族风情,七江的“炭花”绝品,岩口的竹编技艺,高坪的精品竹席,罗洪的陶瓷艺术,桃洪镇的园林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长廊中朵朵盛开的奇葩!

(四)区位互补,潜力无穷

隆回地处湘中偏西南,属衡邵盆地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东邻邵阳,西连洞口,南接武冈,北毗溆浦。潭邵高速、邵怀高速、320国道、S312、S219、S317贯穿全境,形成“三纵两横”的交通网络,是湘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为中国东南通往川、桂、滇、黔的门户。“十二五”期间隆回县交通格局将发生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区位优势将明显转变。已经动工的沪昆客运专线、即将开工的渝厦快速铁路怀邵衡段和规划中的常桂铁路等三条铁路,将在隆回境内形成“工”字形铁路框架;已建成的G60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安铁高速、邵金高速亦将在隆回境内形成“工”字形的高速网络;铁路和高速公路将由空白一跃而成为网状结构,国省干线也将升级转型。在邵阳市,隆回具有承东启西的“桥头堡”地位;在湖南,隆回将成为“湘西南交通枢纽”,挤进了省会长沙的三小时经济圈;在全国,隆回将成为成渝经济圈与海西经济区、珠三角和长三角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桂林与张家界等经济体连接的“轴心”,缩短了隆回同沿海发达地区和省会发达地区的距离。

二、隆回旅游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景点分散,可进入性较差

隆回景点虽然很多,但景点非常分散,而且进入的道路质量整体不高,交通工具单一,联系各景点之间的道路通畅性较差,如进入虎形山、魏源温泉的公路路面窄、等级低、易出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客的观光兴致。据了解,魏源温泉开业的一个月,先后有新邵、邵东两地游客发生交通事故3起,使之“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目前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仍较低。景区范围内较高档次的宾馆、饭店少,至于规模较大、质量信誉度较高的超市与连锁店、较大规模的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相关配套设施都相对短缺,加上城镇功能薄弱,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致使隆回目前仍以单纯的观光旅游为主。此外,各大景区环境保护职能缺位,旅游者本身又环保意识明显不强,生活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跟进。

(二)开发资金相当短缺

资金短缺、开发缓慢是制约隆回县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隆回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是全国重点贫困县、扶贫县,人均GDP在湖南省倒数十几位,旅游区建设筹资相当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隆回旅游的快速发展。此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或方法可行性论证不足。近些年来,隆回虽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但一直将重点侧重于工业上。在招商引资时,多半采取“守株待兔式”或“练摊式”的被动招商,积极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上门恳谈式”招商较少,在招商过程中视野有限,往往将目标锁定的一些老乡企业家身上,很少将目光锁定在一些资66金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大投资公司或大型旅游企业上,其原因可能是招商者本身经验和判断力不足,亦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资金的短缺导致隆回的旅游商品单一,工艺不精细,品种较少,特色不突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整合力度,这势必影响隆回旅游的长远发展。另外,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公路安保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花瑶核心景区老百姓林权补偿等诸多因素困扰旅游自身的发展。

(三)旅游运行机制滞后

一个成熟旅游品牌的形成必然经历开发、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而且在开发或者起步阶段,必然要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过度推崇政府的职能必然导致运行机制本身的分工和健全程度,进一步消耗开发的时间和精力,必将使开发周期延长。机制内部各权责主体的分工,诸如资源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投资者与开发者,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难以理顺,若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责任,转嫁责任,势必对旅游业发展的效率和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旅游文化品牌不明确

隆回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并没有形成对外的一个统一品牌,在品牌的整合、包装上仍处于一种“人有我有”的大众化状态,没有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品牌和亮点。例如,对魏源文化的开发就非常不够,魏源故居是孤零零的,魏源广场、魏源湖、魏源温泉等都只是挂名而已,没有深入挖掘和系统地加以组织整理,因而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魏源文化品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资源整合上协作不够;另一方面对旅游文化发掘得不深。目前隆回还没有组织专家团队力量对旅游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民间一些热心人士自发的开发整理行为,也因受到资金、视野等各方面条件限制效果不明显,导游解说往往内容单薄乏味,景点魅力大打折扣。(五)旅游人才匮乏上至管理人才,下至文艺人才、服务人才以及市场营销人才,整个人才链条明显缺乏专业化的水准,而且从业人数亦明显不足。毫不夸张地说,旅游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隆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人才方面,虽然重点旅游乡镇都安排有专人负责,但均非科班出身,旅游企业聘请的专业人才亦是凤毛麟角。文艺人才方面,隆回各乡镇文化站基本瘫痪,文化站工作人员基本无文艺特长,民间艺人已出现断层,如滩头年画目前只有高腊梅一家在生产,花瑶挑花技术,“80后”花瑶女子大都不熟悉甚至不会挑花。服务人才方面,隆回目前缺失专业的讲解员和导游员,到各景点观光游览,只能找熟人或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带路,不然就会迷路;宾馆、酒店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市场营销人才方面,隆回尚无专门从事旅游市场运作、旅游商品开发的人员。

三、隆回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议

隆回县政府在《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旅游富县战略”,极力打造“湘西南休闲度假中心”。这是隆回县今后的奋斗目标,也是隆回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应该说,“旅游富县战略”的提出,是符合隆回实际的重大抉择,对于隆回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旅游富县战略”的实施已经初具条件: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盛典峰会上,隆回县荣获“中国最佳旅游资源城市奖”。湖南省“十一五”期间中隆回被列入创新发展的20个部级旅游强县区,纳入努力拓展的9条旅游跨省通道;虎形山、魏源湖列入重点新建的100个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虎形山花瑶村寨、高洲温泉分别纳入重点建设的民俗风情和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十二五”时期的湖南七彩旅游带、湘中大梅山文化旅游带(紫色)已经列入,隆回是神秘的梅山文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游线———桃江、茶马古道—大熊山、紫鹊界、梅山龙宫—虎形山花瑶,已经成为湖南“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这就意味着隆回旅游将随着湖南旅游特别是湘中旅游的崛起而崛起。

(一)抓住机遇,跨越发展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国家将出台扶持力度更大的一揽子新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区的政策措施也将更加倾斜和完善。特别是67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以及即将出台的《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建设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要求,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为隆回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娄邵衡永丘岗节水农业带等加快构建和大湘西开发战略的实施,极有利于隆回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支持。面对如此重大的机遇,隆回一定要增强旅游发展机遇意识,努力抓住机遇,力争在旅游重大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实现隆回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发挥旅游带动功能。

(二)深化改革,增强动力

一是要通过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开发机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实现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旅游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旅游设施整体水平。二是要加强旅游管理的改革,通过加强旅游、文化与环保部门的相互配合,加大旅游信息化建设力度,尽早建立旅游景区一卡通制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旅客的便利性和旅行效率。

(三)扩大开放,主动融入

调查组认为,隆回旅游是对崀山和紫鹊界的最佳补充。随着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崀山的魅力越来越足,影响越来越大,游人越来越多,加上紫鹊界申报世界人文遗产步伐的加快,湘中旅游开始形成两个强大的辐射源。然而,崀山和紫鹊界虽然各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优势,但也各有欠缺。以崀山为例,其自然景观的品质之高是隆回无法比拟的,因而想与崀山平起平坐是不可能的,但有几个东西崀山是没有的:其一,是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放文化,这种开放的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二,是以花瑶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是湖南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三,是以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文化,这是湘中地区最宝贵的资源;其四,是以瀑布和神秘峡谷为代表的自然文化,填补了崀山自然景观之不足。由此可见,隆回旅游是崀山旅游的最佳补充。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因此,作为隆回来说,必须像魏源一样以自觉的大开放意识突破地方主义观念的束缚,加强与崀山和紫鹊界的横向联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拼块抱团”,主动融入,接受辐射,以实现区位资源优化整合。

(四)挖掘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景观的深度开发和资源的整合是隆回旅游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隆回旅游文化,可以打造四大文化品牌:1.魏源文化品牌。魏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影响之广,遍及海内外。因此,建议以魏源故居为中心建立约100-200亩面积、以缅怀隆回先贤为目的的魏源文化博物馆和魏源文化公园,将魏源的故事及其名言用浮雕及碑刻的形式再现出来,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家国情怀,避免只有魏源故居可看的尴尬局面。2.花瑶文化品牌。花瑶是湘西南文化中一朵光焰夺目的奇葩,它以其浓郁的传奇静谧的梅山文化耀世而立,用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和精美雅致的民族工艺品烘托出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态”民族文化景观,这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可以在挑花技术、呜哇山歌、讨僚皈、民族舞蹈、民族建筑等方面进一步突出特色,规范程序,增加神秘感和参与性,同时可以在景区内营造“世外桃源”氛围,例如,把有农耕文明历史印记的草原梯田、万贯冲梯田改种金银花,增强其特色和美感;3.滩头年画品牌。滩头年画是一抹写意的中国人文画,可以让世人备感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和传奇。现在虽然比较衰落,但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日益提升,滩头年画定会焕发出自己的光彩,但在年画体裁、内容、表现手段等方面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4.温泉文化品牌。高州温泉与魏源温泉是湘中地区最难得的自然资源,这一张牌一定要大打特打。这四个品牌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促销策略,例如在邵阳市范围及周边邻县,可以重点推介温泉度假村;在省内市场主要推介魏源故居;在省外和国际市场,则要将花瑶民俗文化自然村做为主打品牌。这样进行市场细分,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与此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旅游十条精品线路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县域或更大的范围内极力打造下列旅游精品线路:①县城-赧水河风光带-狐狸岛-友谊渡假村;②县城-魏源湖-魏源故居-魏源温泉-虎形山花瑶民族村寨-大托峡谷瀑布群-高洲温泉;③县城-滩头古镇-九龙山-荷田溶洞-魏源湖-魏源故居-魏湖温泉-花瑶古寨-高洲温泉;④桂林-崀山-花瑶-张家界-神农架-西安(国际旅游黄金通道);⑤邵阳市区-隆回花瑶-崀山-南山-云山。这些线路还是有一定魅力的。

(五)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似有不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才能增加市场份额。隆回要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当前最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加强对隆回旅游的研究和宣传:一是加大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媒介推介力度;二是发动在外创业或就业的隆回籍人士宣传隆回旅游资源;三是组织开展记者、文人采风和专家的调研活动,通过举办摄影展、画展,召开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宣传隆回的风景,提高景区知名度。四是拍摄旅游形象片,选定旅游形象代言人,扩大隆回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隆回旅游旋风,促进隆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大投入,打牢基础

“十一五”期间,隆回新建和续建了102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8亿元,交通、水利、电力、城市建设等一大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项目竣工。全县累计建设公路里程2005公里,邵怀高速顺利竣工通车,南麻公路全面拉通,“三纵七横”的公路框架基本形成。水利设施累计完成投入6.5亿元,水利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中心城区的防洪堤工程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县城城北部分基本扫尾,城南部分正在紧张建设当中。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加快,寺山110KV变电站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紫阳220KV变电站已经完成选址等前期工作;江子田水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凯迪生物质能发电、白马山风能发电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市政公用、通讯设施、老城区改造、县城和乡镇自来水建设等许多项目建成,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城区面积扩大到17.0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8万,城镇化率达到33.5%,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虽然“十一五”期间交通设施有了较大幅度升级,但与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相当滞后。为使隆回旅游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必然要下大力气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政府要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和投入范围,使隆回的可进入性得到根本解决。

(七)培养人才,优化服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旅游服务质量优劣与否是旅游发展的活名片。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从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是树立隆回良好形象的根本举措,更是确保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重要手段。采取“进来指导、送出培训、在岗培训、集中轮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1.旅游负责领导异地挂职。将重点旅游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选送一名到周边旅游城市进行挂职锻炼。做到重点旅游乡镇有一名比较懂行的领导具体抓旅游工作。2.公考定向招聘。在公务员选拔考试中,定向招考一部分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公务员,充实到现有旅游管理人员队伍中,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3.成立专门旅游人才培训机构。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各类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素质普遍提高、服务逐步规范。通过对各旅游景点、宾馆、饭店、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从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严格考核程度,经考试合格的颁发上岗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隆回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达到规范化、人性化、标准化。4.加强对各旅游景点的管理和规范。对现有景点进行规范,严格对景点工作人员的管理,树立游客是“上帝”的观念。从软件方面优化隆回的内部环境,让所有来隆回的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5.加强对导游队伍的建设。编撰符合隆回的导游宣传手册;制定具有隆回人文风情的导游词;加大对隆回本地导游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隆回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导游队伍。另外,要打造一批收费低廉具有中高端品味的餐厅和酒店,升级隆回酒店服务的水平。

(八)开保并举,爱护环境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2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期,人们往往只看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的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教旅游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化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一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古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划,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铺,严重影响了宗教庄严的氛围;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在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现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迹、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氛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吸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响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泛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人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世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则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地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往心目中的圣地。宗教圣地成为信徒们的毕生向往之地。最后,宗教文化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旅游饭店影响极大,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还应特地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针对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以适应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宗教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型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3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3.1 中国宗教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宗教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许多景区旅游活动项目单一,基本上是以烧香拜佛、求愿、销售小纪念品和一些观赏为目的活动为主,而参观宗教仪式、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开发远远不够;一些宗教旅游场所的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顾宗教的基本规定,景区内存在一些商贩追逐游客、欺骗游客的现象,骗钱敛财名目繁多,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宗教被庸俗化,甚至出现伪宗教;很多地方政府或是旅游开发商看到了开发宗教旅游所带来的收益,纷纷兴起建庙造佛的热潮,盲目地开发景观,忽视资源保护,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寺庙宫观内商业和迷信气息浓厚,摊铺林立、叫卖声不断,使宗教旅游发展产生偏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宗教旅游的本质。

3.2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1)宗教景观建筑的修复。宗教建筑是最重要的宗教旅游资源之一,也是视觉印象最直观的表现。许多遗留至今的宗教建筑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的结晶。作为宗教景观和氛围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宗教旅游活动和宗教教事活动的空间场所。宗教建筑应作为开发宗教旅游资源首先修复和开放的对象,以增强景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2)进行“动态开发”,增加游客参与性。目前,旅游者的兴趣正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与方向发展,人们对于能亲自参与进去的旅游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宗教旅游的很多项目是封闭的,旅游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封闭的宗教旅游形式是行不通的,其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必须加以改变,应从开发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因此,巧妙利用宗教资源使游客参与到宗教活动里才是其发展方向。如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佛事法会的参与等。

(3)开发宗教养生旅游资源。现代社会人们大都精神负荷比较重,常年处于紧张状态,开发修身养性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让都市人远离尘世到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修道院等处缓解身心疲劳,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宗教养生的旅游项目很多,如道家养生功,能够收心求静、养精固本。还有现已公认为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行之有效方法的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印度瑜伽、佛教禅学。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有形的宗教养生旅游资源,如医药资源与生态浴、矿泉疗养、药膳疗法、避暑避寒等旅游项目。

(4)开发宗教饮食文化。斋,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但素斋、素宴则是很多宗教推崇的。素食斋席通过简单的原料就可以做出丰美的佳肴,符合现代养生观念,应该成为我国宗教旅游的一大特色。另外宗教饮食的场面、规律也是很值得观赏的看点。如佛教用斋必须于中午11时左右开始,不要过午。另外,他们还遵守“不予不取”,饭菜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不能自取,还有要行仪式等。这些都是宗教饮食文化独特的吸引人之处。

(5)深度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宗教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隐藏在宗教建筑景观后的文化,对于宗教旅游的开发我们不能仅限于对硬件资源的开发,还要配套相应的软件资源,宗教文化就属于宗教旅游资源的软件。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寻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其他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着眼点只能是通过大量的实体性景观(如寺、塔、窟、雕塑、壁画等)和活动性景观(如仪式、庆典、饮食、表演等),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着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要、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将浅层次的开发变成深度的挖掘,使优质的宗教资源与健康的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享受宗教文化内涵才是长久之计。

(6)资源组合、丰富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像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宗教修学旅游、宗教饮食旅游,以及符合现代养生及低碳生活的宗教疗养旅游和宗教生态旅游等。这些单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果能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发,以“组合旅游”来增强吸引力。例如,宗教文化旅游可与其他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道教与武术;道教与气功、养生;佛教与书法、绘画;宗教与音乐等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将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化,不断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

作为一项特殊的专项旅游,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不仅是对宗教文化的宣传,也是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传统特性的宗教文化是我们极其珍贵的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开发和利用宗教旅游是对宗教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促进它的发展。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包大明.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5).

[2]高晓亮.吉林省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3

关键词:旅游商品 文化价值 绣球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39-02

1旅游商品定义界定

购物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许多人常常把购物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在购物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乐趣也是旅游是否成功的关键组成要素。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购物支出的理解和旅游购物发展的趋势,给旅游商品的定义是:特指旅游者因旅游而产生购买的,其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含有旅游信息或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劳动产品,不包括以商业性或投资性的购买对象。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确切地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从旅游的本性看,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旅游者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

2旅游商品文化因素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髓。

2.1文化因素有利于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旅游商品深层次的内涵是文化,只有将内容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才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质,从而形成特色,这样才能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

2.2文化因素是旅游商品得以增值的内在动力

一件好的旅游商品,具有突出的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并反映旅游者的主观嗜好,符合游客的审美意识,因此游客愿意出比制作成本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来购买。可见,旅游商品一旦赋予文化因素支撑之后,其品位和身价也将随之提升。

2.3文化因素有利于传播旅游商品的地域文化

旅游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一件都反映着不同的文化渊源。旅游商品在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的同时,还兼具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双重价值。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经历,可使其乐于赠送亲友,乐于向周围社会介绍,从而有助于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

2.4文化因素是旅游商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旅游商品生命力之所在。旅游商品的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就越受旅游者的欢迎。旅游商品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作为底蕴,则难以形成特色,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3靖西绣球文化因素价值

靖西壮族民俗浓厚,其绣球制作始于宋代,是壮族特色文化的“活博物馆”。伴随靖西旅游业的发展,绣球已成为当地发展不可或缺的本土特色旅游商品,绣球文化更是靖西县旅游的一张名片。

3.1绣球文化彰显靖西淳朴民风

3.1.1绣球是美好生活的体现

常用的绣球为圆形,代表团团圆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鲜艳的色彩搭配体现了壮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球为12瓣,代表一年12个月,瓣上绣有花鸟鱼虫各式吉祥物;旁侧配上四根彩色流缨,代表一年四季。

绣球最初寓意是吉祥、生育兴旺,为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物品,发展至今,还增添了祝福、友情和交流等新寓意,更集中体现靖西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祈求对和谐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

3.1.2绣球是传情的信物

每逢春节、三月三和中秋等佳节,借助歌圩的力量,青年男女相聚在地头、河畔或树林处,互相抛接绣球和对歌,当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那位姑娘的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这种借绣球为媒介传递爱情的方式,体现了靖西人民自由的婚姻观,面对生活的浪漫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1.3绣球是优秀品质的昭示

绣球的装饰纹样是制作者精神的寄托,而一件精致的绣球也是高超刺绣技艺的展现,是心灵美的化身。绣球,浓缩了由靖西人民写就的先民遗风、优秀文化和辉煌历史,传递出古朴、粗犷和浓厚的审美情趣,也蕴涵着智慧、阳刚和博大的民族精魂。这些无不昭示着靖西人民优秀的品质。

3.2绣球文化弘扬靖西壮族文化

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总人口60多万,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是全国壮族人口聚居县。可以说,认识广西需要认识壮族,认识壮族必须了解靖西壮族文化,而绣球弘扬靖西壮族文化。

3.2.1绣球表现壮族稻作文明

壮族是稻作民族,他们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绣球底料多为黄色,反映的正是稻作民族对黄土地深深的依恋与感恩。除此之外,抛绣球活动多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而绣球内以谷物种子填充,就是希望五谷丰登。

3.2.2绣球承载壮族民歌文化

壮族是个民歌民族,而绣球与民歌息息相关。宋朝,有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绣球)。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据新编《靖西县志》记载:清代靖西县乡村男女青年在山野间对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重物连上丝绳,绣球即成。”

可见,绣球在出现之初便与青年男女的对歌融合在一起,发展至今,绣球产业链是传承和开发壮族民歌文化资源的重要创意举措,绣球更承载着壮族的民歌文化。

3.3绣球文化传递靖西壮族凝聚力

3.3.1绣球

绣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壮族男女之间定情、联姻信物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传承也是为满足壮族民众祈福纳祥的精神需求,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

3.3.2抛绣球

在壮族的历史发展中,抛绣球使本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共同的活动,具有维护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作用。

抛绣球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乐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后来飞砣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

现在,抛绣球活动已经成为全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较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是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对陶冶人们美好高尚的精神情操,沟通情感、美化和娱乐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抛绣球作为一项壮族普遍流传的民间体育,其活动形式的简单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也成为促进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桥梁。

抛绣球活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娱乐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技能、生活经验的传授,培养下一代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形成人们诚信、勇敢、坚毅和善良的良好思想品质和民族心理素质。

3.4绣球文化带动靖西经济

靖西绣球世界闻名,其中又以旧州村制作的为最,旧州更成为“世界绣球之乡”。目前,旧州村绣球年产量达到15万只,全村仅绣球一项的年收入就达200万元,绣球生产户年均收入近万元,绣球生产成为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绣球产品知名度日益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绣球产业的带动下,靖西的壮锦、刺绣工艺也在迅速复苏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给当地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了一大部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减少社会发展当中的不和谐因素,这些“无烟工业”也推动着靖西经济的发展。

4结语

靖西绣球不仅仅是旅游商品,而且还是壮族民俗文化的展示者,靖西绣球作为感情的维系纽带,在当地人民的感情生活中起到一种牵引作用;绣球文化内涵在得到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后,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更多的是弘扬民族文化。

总之,在旅游商品中融入文化因素会使旅游商品体现出个性和特色,旅游商品只有同文化因素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被旅游者所喜爱。同时,旅游商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因此,不能将旅游商品的开发仅视为一种技术、经济过程,而应同时将其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承乃至创新的弘扬文化的民族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 杜有珍.旅游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http:///Public/Article/ShowArt.asp?Art_ID=44890.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4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热贡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79-04

目前对区域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集中于产业化发展及保护等方面,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定性的描述与说明较多,而资源价值量化评价研究相对滞后。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研究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正确地、客观地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开发条件和发展潜力,为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可靠依据。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涉及的内容较多,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客观上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因而民族文化旅游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Process,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民族文化综合旅游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并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物质、制度、精神及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具有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又使它具有文化和经济特征。本文在对影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合理汇总的基础上,构建多级综合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共四层,即目标层A、综合评价层B(3项指标)、因素评价层c(13项指标)、因子评价层D(32项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区域民族文化综合旅游价值评价的基础。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首先制定问卷的内容,然后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本研究邀请了旅游局、旅行社、高校的旅游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专家55人,向其发出调查问卷。回收问卷后,通过计算机处理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权重值(保留四位)。经一致性检验,CR≤0.1,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排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B层因子中,其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源价值要素(0.5713)、现状条件评估(0.2567)和旅游开发条件(0.1721),显然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中旅游资源价值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决定了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成败。

(2)对层次总排序可以得到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c层因子中,其权重最大的是旅游资源的价值性C4(0.3550),其次是艺术性C3(0.3377)、市场条件CIO(0.3203)、真实性C6(0.2967)、区位条件Cll(0.2786)、基础设施C13(0.2281)。

(3)最后对层次总排序可以得到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D层因子(前10位)依次是:吸引力(0.0722)、感染力(0.0722)、奇特度(0.0494)、表现力(0.0484)、典型性(0.0395)、特殊性(0.0395)、合理性(0.0323)、美感度(0.032)、规模度(0.032)、组合度(0.032)。

通过对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因子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可以指导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与要点,同时也不忽视细节,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使投入产出最大化。

二、评价方法

(一)评分标准

获得评价因子的权重后,进一步需获得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各评价因子的具体得分。由于评价对象受多个因素的制约影响,很多问题难免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设计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模糊评分调查表,向有关专家、游客、当地居民进行调查。评价等级中9分为极好,7分为好,5分较好,3分为一般,1分为不好。

(二)模糊评价矩阵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正确规定模糊评价的论域和合理构造模糊评价矩阵。根据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分别请专家、游客及当地居民填写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模糊评分表,统计各评价指标项在评价等级论域U上的数量,评价等级论域U实际上是确定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U=(u1,112,…,un)={I,Ⅱ,…,N}。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V=(v1,v2,…,vm),在规定好评价论域后,经正规化处理,作为评价指标项在各评价等级上的隶属度,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再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由调查得到的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计算:

B=w・R=[Wl,W2,…,Wn]-R==[Bl,B2,…,Bn]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评价等级。

三、实证研究――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综合旅游价值评价

(一)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概况

“热贡”即“金色谷地”,是藏语中对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地区的称谓,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数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以地处隆务河中游的吴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撤日等数个自然村为中心的文化区。热贡地处汉藏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处,是西进西域、东往中原的交通枢纽和文化廊道。热贡地区在数百年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多元兼容,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热贡文化。从文化潜质上讲,热贡文化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为代表,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形式为载体,能够体现热贡地区特色的所有文化元素的集合;从文化形态上讲,热贡文化又是当地常住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适应农牧交错的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传承藏传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升华而成的一种特色区域文化形态。热贡文化包含了传统工艺美术、古建筑艺术、民风民俗、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和具有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等几大类。其中热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融合多种地域文化的热贡艺术,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唐卡绘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绘、石雕、木雕等。热贡文化所涵盖的还有物质文化形

态,如保安古城堡等屯堡式村落堡寨,隆务寺等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还有非物质文化形态,如土族於菟、黄南藏戏等。

(二)综合评价结果

本研究在2010年5-7月期间,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70余名相关人士(旅游局工作人员、旅行社、高校教师、学生、游客及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通过整理模糊综合评判调查表,经过修正系数的调整,得到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综合价值模糊评判的数据。通过最后的模糊综合评判,经DPS(DataProgram System)数据处理系统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1 资源价值综合评价

计算结果显示,在资源价值综合评价中极好占46.7%、好33.3%、较好13.3%、一般6.7%,因此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要素评价的最终等级为“极好”,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悠久性、珍稀性、典型性、感染力、吸引力和规模度等方面的分值极高,得到专家和游客的认可,反映了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在历史性、艺术性及自身价值方面比较突出,文化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独特,文化对游客的心理影响很强,同时对游客的吸引力较高。其中有83%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悠久性为极高和高的等级,85%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罕见和少见,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典型地方风格的专家和游客有87%,83%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吸引力,87%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感染力,91%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在单位地理范围内的数量和单件规模大。

(1)艺术性:长期以来的相对封闭状态,成就了热贡地区比较完整而独特的原生民族文化系统,艺术表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涵盖了藏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并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如唐卡、雕塑、堆绣、版画、建筑彩绘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2)历史性:漫长的历史发展使热贡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涉及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领域,不但是青藏高原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见证,青海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更是黄河谷地文化的结晶。如年都乎村等地的土族居民,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在祭祀山神中跳的“於菟”舞,不仅游客可以感知它的原始、独特以及活动场面的神圣,更重要的是它的古老性和完整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热贡地区每年从农历六月十六日开始的“六月摊祭”,亦称“六月会”,其中神舞、龙舞和军舞三种舞蹈比较典型,其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还有高跷、武术、婚嫁、杂耍、合唱、对歌等各类民间艺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是树立文化旅游品牌的绝佳载体。

(3)价值性:热贡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青海和安多藏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此区域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地势北高南低,依次分布有草原牧区、山地农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全省乃至整个藏区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青海民族文化最为集中,最具多样性、唯一性、独特性的地区。

2 现状条件评价

计算结果显示,在现状条件评价中极好占7.1%、好占57.1%、较好占7.1%、一般占14.3%、不好占14.3%,因此热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条件综合评价的最终等级为“好”,表现在:知名度、自然结合度、环境安全度、保护机制、自豪感、居民好客度和参与旅游等方面分值高。反映了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在真实性、环境条件及居民意向等方面比较突出。

(I)真实性:由于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附着性,很容易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从实际分布情况看,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互衬托,区内分布着麦秀林场景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李家峡景区等,以及年都乎村、隆务寺、郭么日佛塔等人文景观,这种分布使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绝佳的组合形式,便于旅游的配套开发。有84%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与相邻自然景区联系很强和较强,认为很强的游客就占了63%。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宗教文化十分发达,是安多地区藏文化的中心,对整个藏区影响很大,知名度很高,82%的专家和游客对热贡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环境条件: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布局构思与环境和谐统一,表现出较好的生态意识;且周边社会环境良好,有81%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旅游安全程度高;

(3)居民意向:热贡地区的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倍感自豪,对游客持较欢迎的态度,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较高,当地居民对如何让他们所拥有的热贡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计算结果显示,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中极好占16.7%、好占16.7%、较好占50%、一般占16.7%,因此热贡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的最终等级为“较好”。表现在:环境容量、市场条件和可进人性等指标的分值较高。热贡地区的旅游业处在发展阶段,游客容量呈不饱和态势,有71%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巨大;通过分析发现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需求量大,有57%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是青海当前最为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其文化的异质性符合了旅游市场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异文化的价值取向;热贡地区距省会西宁130公里,是环中国夏都2小时经济圈最具后发优势的重点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比较便捷,但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共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加快建设步伐。

总体来说,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种类繁多,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诸方面的内涵极为丰富,并且在参与式、体验型旅游产品或项目的设计方面是极具有潜力的,这与当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另外在民族村寨可利用程度、文化保存度、文化的同化程度、文化传承度和保护修复措施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热贡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意识,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艺人队伍断层,完整的手工艺制作濒临失传,热贡艺术商品化现象严重;加之管理不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遗失、损坏,许多节庆活动面临庸俗化的境况;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信息失传或濒临灭绝,热贡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审定、评审、管理体系,以及规模的科研、培训、传习、教育基地尚未建立起来。这些现状均预示着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目前的首要任务,而且任重道远。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1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式的选择依据

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应深度开发和有效保护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其利用水平。因此要明确民族文化的价值层次结构,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通过对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研究,并结合热贡地区旅游业未来发展,认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以艺术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重点,在开发中融入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整合民族文化,综合运用开发方式,建立以核心景区为龙头,辐射骨干景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体系,着力打造“热贡之乡”的旅游文化品牌。

热贡地区在选择适宜的民族文化开发方式时,首先要符合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结果,较好的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而且能起到保护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的作用;其次是选择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凸现品牌效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能起到带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式。

2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式

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对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结果,提出民族文化创意+实景+展演方式、文化遗产旅游村落方式、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方式和文化主题公园方式符合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要求。

(1)大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方式

在现代旅游中,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表现出巨大的旅游潜力,有着传递文化、文化体验、教育科考、旅游购物娱乐等功能。要发挥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的作用,应在综合分析热贡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本着高效节约、保护第一的原则,建设大型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以热贡地区目前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的分布为基础,结合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发挥年都乎村、上、下吾屯村的引领作用,在保留村落完整性的同时,充分展示热贡文化的精髓,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帮助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使旅游者领略真实的民族文化,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模式在开发时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村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遗留、传承和保护问题。热贡地区原生态文化村落保存的较为完整,几乎均有现代文明渗透的痕迹,当务之急是美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当地居民自然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合理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旅游村落的基础设施,在充分展示文化精髓的同时,从整体上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及其依赖环境。

(2)民族文化创意+实景+展演方式

民族文化创意+实景+展演方式就是将热贡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相关文化以及可以借助的其他旅游元素进行整合,通过创新策划,设计包装成文化内涵深厚,震撼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化艺术项目,以实景为依托进行展演,逐步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种模式中,运用高科技进行模拟创新,丰富项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常用的手段,主要通过光电、多媒体、数字化仿真模拟及三维动画合成等高科技,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提炼和包装,与一些特色的实景等元素巧妙融合,塑造出各种场景,向游客进行表演,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设计以热贡文化为核心,将其所承载的历史、民族、宗教内涵加以延伸,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推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热贡魂》。将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完美结合,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融合民族风情,并将安多文化等元素创新组合,创造出天人合一,山水交融的境界。从年都乎经吾屯上、下庄到郭麻日约20公里的距离,紧靠隆务河金色谷地,围绕着热贡文化,在不同的地段演员进行表演,如在年都乎表演“於菟”,上、下吾屯表演唐卡技艺的发展、演变等,以隆务河为载体,游客在船中一边欣赏沿途的自然景观,一边观看演员的表演,感受热贡文化的精髓。《热贡魂》采用“全景式、大舞台、总调度”的构思,按照“景静人动”的创意,立足于源远流长的热贡文化和宏伟的自然山水景观,将各种元素创造性地组合起来,将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结合起来。

(3)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

文化主题公园是以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为主题,有机组合系列与主题相关而形式多样、体验各异的配套项目,并辅以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功能区域,用人工的方式荟萃热贡艺术、民间艺术、舞蹈、传统体育、节日文化、传统建筑、饮食文化、手工艺、游戏等于一园,从多角度展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主题公园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垄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为提高该方式开发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投资规模、空间规模和经营规模强调边际效益,切忌盲目追求高投入、大规模;二是高度重视对时代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的调适性;三是选址要依托大规模基本客源市场,且与基本客源市场之间保持交通便捷;四是强调形象包装和宣传;五是多产业联动发展,分散风险。

四、结论

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数学理论,从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影响民族文化旅游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构成民族文化旅游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及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只有明确区域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层次结构,才能选择有效的旅游开发方式,最终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价值模糊评价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将模糊因素量化,克服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主观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但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评价中,也有它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如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等。但从目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评价工作来看,该评价法不失为一种较先进的方法,能使评价结论更符合于旅游地的客观实际,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评价更加规范和科学。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海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研究”(09YA630080)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5

[关键词]侨乡文化;价值链分析;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56-03

1相关概念

1.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价值链分析方法视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1]。企业有许多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这就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虑这些单个的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

1.2文化旅游

从产业概念来讲,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与延伸,是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2]。对于游客来讲,文化旅游也可泛指通过异国异地游览了解其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大大提高,寻求旅游中的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2江门侨乡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江门作为我国著名的华侨故里,在发展侨乡文化旅游品牌方面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2.1江门文化旅游优势

2.1.1旅游资源优势

江门的文化旅游优势,彰显于侨文化之上。作为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故乡,江门拥有长期而稳定的“寻根游”客源。这里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海外移民的历史及其印记,还有旧时华侨修建的中西融合的建筑,可以作为最独特的江门地标。还有就是江门五邑的婚嫁、节庆习俗和美食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江门目前有圭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金山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开平碉楼等。其中开平碉楼是广东省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3]。

2.1.2交通条件优势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江门地区便利的交通也给当地发展旅游带来了明显的优势。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及便捷的城际轻轨给周边珠三角的短途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时间弹性和出游便利。自从武广高铁运行以来,内地游客的人数也在稳定增加。

2.1.3经济环境优势

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在目标游客消费水平方面,周边旅游者的消费支出水平很高,这就为江门发展中高档旅游市场细分提供了经济基础,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可以发展侨乡人文旅游,假日旅游农家游,海边度假休闲游,影视文化游,素质探险拓展游等[4]。

近年来,五邑地区连年共同举办“中国侨乡旅游节”,大大提高了江门地区景点的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动力。

2.2发展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江门发展特色旅游方面也有其制约因素。首先,侨乡知名度尚且不够理想。其次,江门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区域不够明显,尤其是在饮食方面还远远不及广州佛山等地。而且,就当前来看,旅游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缺乏专门人才,这是制约中高档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除了上述现实问题以外,江门地区发展旅游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计划和清晰的思路,一直是被动式发展状态,这是最主要的主观性问题。也是本文着力解决的品牌化发展思路问题。

3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模型

价值链分析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工具。这一工具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实体(本文指旅游地区域)价值的创造产生于其自身所涵盖的一系列要素(或活动)。实体价值是这些要素创造价值的总和。

3.1微笑曲线理论

价值链模型在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过程中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由价值链模型衍生而来“微笑曲线理论”(见图1),强调附加价值的高度追逐,重视知识财产、品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构建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图1文化旅游价值链微笑曲线模型

从图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旅游产业的增值性、附加价值主要是来源于旅游策划和旅游市场营销这两个关键环节。在本文中,微笑曲线的应用即表现为强调战略策划的重要性:旅游地为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价值量,根据各要素在旅游业运营中的作用及对旅游品牌构建的作用将各要素进行重组安排,从而形成旅游地品牌构建的战略方案。

3.2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整个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为基本活动(或要素),一部分为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创造价值,辅助活动保证基本活动的运行。所谓辅助是强调它在价值形成中的间接性,而不是说它不重要。

图2旅游地品牌价值链系统

由图2可以明显看出,旅游地内部要素可分为基本价值要素和辅助价值要素两个基本构成部分。单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旅游品牌的价值“链”系统。因此,旅游地品牌的构建要用系统的整体思维去构建。这一系统理论为侨乡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提供具体的解决思路,直接指导战略的构建。

4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侨乡旅游品牌构建

侨乡旅游品牌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内部包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要素,但各种要素关系之间存在主次之别[5]。根据价值链理论,应确定对旅游业影响较大的贡献要素,从关键要素出发进行分析和规划。因此,作者根据游览者的一般感受规律,将旅游地品牌构建中的几大基础要素进行分析并为品牌构建提供策略建议。

4.1旅游资源及品牌构建

旅游资源即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物是一个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前提,具体内容是对游客构成吸引力的各种自然和社会事物。因此,具备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品牌构建的基本依据,也是价值链中各项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

在侨乡旅游资源上,江门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达到400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有250万人,港澳台同胞有153万人),约占全国海外同胞的十分之一,遍布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

在自然景观资源上,江门市沿海有大小岛屿96个,海岸线总长328.7千米,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拥有少霜无雪,温和多雨,阳光充足,碧海银沙的海洋风光,还有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七星坑原始森林、大雁山风景名胜、小鸟天堂游览胜地等自然风景,这些都足以给闻名海外的侨乡文化增添别样的吸引力[2,6]。

鉴于此,江门地区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多样的,同时也导致了种类杂乱,发展分散化。因此,江门旅游的品牌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将江门市所有的自然人文景点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侨乡文化游为主题,串联各种自然人文景点,将自然风景融入饮食、风俗文化等,使之成为江门侨乡旅游品牌构建的坚实基础。

4.2旅游设施的品牌化处理

旅游设施是除旅游产品外的另一大游客体验影响要素。它包括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必需服务的交通工具、咨询系统、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的配套设施。旅游设施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为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设施的实用性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外观都是旅游地品牌程度的表现,相当程度上能反应该地旅游产业的水平和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水平。

故而,江门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必须重视旅游设施的更新保养和建设,保证其技术前沿性、实用性,更要具有侨乡文化特色。建议当地政府招标统一建设采购各项设施,以保证设施建设的效率与品牌化程度。

4.3旅游相关产品及其品牌建设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服务或实物等。品牌是消费者全面感知形成的综合概念,旅游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品牌感受是最直观影响最长期的一种。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通过频繁接触各种服务与实物,产生对该地风土人情的基础印象,如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包装的特色以及同类产品与游客居住地的产品有何区别等。因此,在文化旅游的品牌构建过程中,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研发、质量管理和可视化统一化设计包装,不管是服务性还是实物产品,都会大大提高消费者对当地旅游的品牌感[7]。

举例来说,江门市旅游局2008年评选出来“五邑八宝”,集中了侨乡最有特色、最负盛名的土特产。包括新会陈皮、外海面、古劳豆豉、开平火蒜、台山虾酱、开平腐乳、鹤山桔普茶、荷塘头菜八个品种。值得一提的是,五邑八宝的包装十分注意侨乡文化特色,包装上都印有侨乡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介绍。据江门市某侨乡特产展销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该店销路最火的产品就是“五邑八宝”,虽然相对单件的土特产来说,价格偏高,但是,由于其品种丰富多样且侨乡特色明显,在市场上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客人的欢迎。

上面的例子只是实物产品的一个成功的实例,要发展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是非常好的开路者。富有侨乡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旦打开市场获得广泛好评,江门侨乡的知名度自然随之上升。

4.4旅游从业人员品牌意识

我们知道,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旅游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劳动。不论是何种旅行方式,游客都是在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对旅游地风气的基本印象。因此,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态度等对形成该地舆论评价起着核心性影响。由于江门市以侨乡著称,其服务人员应统一进行相关的历史文化基础培训和基本服务素质的培训,加强统一管理并注意辅以统一识别体系。良好的旅游服务不仅能拉近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能加深游客尤其是返乡华侨的情感印象,从而大大提升侨乡文化的品牌建设程度。

5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5.1重视侨乡特色的主体地位发挥

侨乡文化是江门五邑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特色。旅游品牌的构建也是以侨乡文化为基调。故而,在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中,一定要坚持以侨乡文化为核心,一切产品、设施、人员培训与管理,都应该紧紧围绕侨乡文化特色,创造江门侨乡文化氛围。旅游项目的开展也应围绕侨乡主题,开展“寻根游”,“海外回乡游”等优势凸显、创意新颖的旅游项目和活动。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中国侨乡旅游文化节,确保以侨乡文化为主题的江门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5.2重视旅游地政策与法规支持

旅游景点所在的当地政府应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对旅游地旅游经济组织及其活动进行引导、调控和监督。由于旅游过程也是人口短暂迁移的过程,旅游行业经营流动性大,人员涉及面广,这给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隐患。

特别是江门地区,作为侨乡,游客相当一部分都来自港澳台和国外等地,更是涉及港澳台和国际事务。旅游企业、旅游者以及旅游当地居民甚至游客衣食住行各个环节等社会方方面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因此,为协调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充分保障社会安定和维护各方的利益,必须重视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从而提高旅游地的顾客信任度和知名度。

5.3重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政府在当地旅游产业的品牌化构建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及其政策在旅游大环境营造、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宣传推广、旅游者利益维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7]。旅游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旅游政策法规并保证其实施,主要包括提供旅游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与主要相关利益部门之间的协调,关注地区旅游业的状况及其发展进程,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提供财政资助等优惠条件。

政府还应积极为推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寻找市场商机,为本地旅游做官方宣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作为文化旅游地,政府还应特别重视当地的侨乡文化环境和文化宣传建设,这是保证江门地区持续的文化游吸引力的根本保证。

6结论

综上,江门地区的侨乡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价值链理论我们知道,各个贡献要素都对提高附加价值起到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江门市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中,不仅当地政府、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都应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更要重视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设施的品牌化建设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刘小燕.民俗旅游价值链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伍锋.试论江门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J].商场现代化,2012(14):67-68.

[4]邵景奎.旅游产业价值链优化及其运行机制[D].河南科技大学,2012.

[5]罗光华.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5-59.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6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而大理作为其中一个旅游胜地,旅游形象在国内外越来越鲜明,旅游业从大理的先导行业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使大理州乃至整个云南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大理州政府紧紧围绕“做精大理,提升品牌”的目标努力,仅2010年,大理州就被省政府评刘定为“旅游二次创业先进集体”,“旅游经济指标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 在“十一五”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大理州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十二五”旅游工作,为扎实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十二五”计划着力推出民族风情旅游,这对于当地的白族服饰文化开发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此,笔者亲自对大理白族服饰文化进行调查,并通过访谈当地人民及查阅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对白族服饰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及开发做出了一些初步探讨,针对白族服饰文化的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白族的服饰文化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一、大理白族服饰的简介及文化意蕴

白族服饰的整体感观:一般说来白族男性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脚穿黑色剪口鞋。而白族女性服饰则是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红、蓝、黑等色的领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的花边库样式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发式为鞭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制耳坠,领挂右衽配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玉石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未婚姑娘头戴色彩鲜艳的绣花头巾或手帕,形如满月,发辫盘于头帕外,缠以大红绒线,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

白族女性头饰的文化意蕴:白族女性的一顶漂亮头饰囊括了大理的四个美丽典故,即“上关花”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就好比那开在山上的花朵,代表了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下关风“那头巾一侧的垂下的缨穗,随风飘飘,代表了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苍山雪”绣花帕上的雪白绒毛,则代表了苍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洱海月”长长的发辫围绕着头巾高高盘起,像一轮明月躲在花海里,代表了洱海上空升起的月亮。

白族服饰颜色的文化内涵:服饰的颜彩缤纷,一般以白色、粉色、嫩黄、水蓝和浅绿为主,象征着白族人民淳朴、宽厚、开朗豁达和善良热情的天性。因为白色表示纯真、神圣、明快、洁净和清爽;粉色表示温馨;嫩黄表示尊贵;浅绿表示希望,再加上黑色或红色的马褂,形成了色调和审美上的补色配合,非常协调自然。

白族服饰图案的文化意义:白族服饰上有绣各种花,也有绣各种动物,这些图案寓意明显,如白族妇女服饰上所绣的荷花,是因为荷花高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绣是因为代表键康、吉祥和长寿的含义;梅花取了它的傲霜斗雪和坚忍不拔之意,还有喇叭花的天长地久和茶花的朴实、平凡等。此外,还有围裙的右上方绣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老鼠,表达着白族人民希望多子多福的愿望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还有各种图腾如鸡图腾、鱼图腾、白虎图腾等等,代表白族人民对动物的崇拜。

二、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一)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视角审美价值

1、服饰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服饰是以遮体保暖为首要使用功能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服饰更加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比如白族服饰的刺绣,服饰上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就是白族人民一针一线的绣上去的,一件纯手工制作的白族服饰不仅仅是一件普通衣服,更是一件融入了白族文化的艺术品。

2、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

从远古时期人类生产服饰一直到到今天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都离不开我们人类对美的创造、欣赏和追求的心里驱动力。同样,白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也和白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分不开,因为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白族服饰从内容上来说,其款式、设计、色彩色调、图案、花纹、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都是人们观赏审视的对象。所以,无论是作为实体的白族服饰,还是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白族服饰和其他的旅游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视角审美价值的形象塑造价值

白族服饰文化是民族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服饰是大理民族风情旅游区的旅游形象符号,也构成了民族风情旅游区的吸引力之一。白族服饰是游客对大理风景区的第一印象,在游客第一时间来到景区,与当地服务工作者打交道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白族服饰的工作者,这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好奇心,也强烈的刺激着游客的旅游欲望,使之产生进一步的旅游动机,并为之付诸行动。这样一来,对大理旅游形象的塑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但是,旅游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靠单纯的自然景观,还需结合诸如民族服饰文化这类的文化景观才能完成,对于大理来说,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美誉度和品牌知名度,集风花雪月于一体的白族服饰是大理旅游宝贵和充满魅力的品牌。旅游形象是旅游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设施、服务、管理、环境以及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给旅游者的综合感知和印象。如果在旅游形象中加入创新后的服饰文化来进一步刺激游客的视角,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一些标识牌或者路标或者典型的标志物上印上带有白族服饰文化的图案和花样等。

(三)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文化功能

1、服饰的旅游动机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如破竹,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光观旅游,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活动目的已呈现出强烈的文化色彩,文化动机已成为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旅游动机。服饰文化以最直接的方式融入了大理的民族风情旅游中,很多来大理的游客都想在大理寻觅一场风花雪月的邂逅,这风花雪月最直观的体验不就是映入人们眼帘的白族服饰吗?

2、服饰的文化内涵

白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文化旅游韵味和审美价值,如白族服饰上的“虎人图腾”表示白族人民对白虎的崇敬,而“日月图腾”则是白族人民与月亮联系的一种方式,他们把自己比作是月亮的子孙,此外,还有“鸡图腾”、“鱼螺图腾”和“老鼠”等动物,也是人们对动物的崇敬的文化体现,这些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所以,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特别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旅游者来说无疑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四)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自我发展价值

1、开发是恢复、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旅游开发能够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到发展、保护,同时也能够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能够使当地的传统服饰文化的到恢复、继承和发展,实现自我发展价值。同时,不可否认,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许多商业、娱乐因素的影响,失去原始的味道。因此,在对白族服饰的开发时,要以保护为目的进行开发,不能盲目的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

2、开发能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当地居民参与其中,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土文化,对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有帮助,不仅加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也强化了对它们的保护意识。人们可以充分挖掘白族服饰旅游资源的潜力,实现其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大理白族服饰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一)传统的白族服饰汉化明显

近年来,国家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各民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文化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突出的是民族服饰文化。当年的一部《五朵金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人们都想与它来一场风花雪月的邂逅,一时之间,大理的美名享誉国内外,同时也带来了国内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与不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下,白族服饰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汉化明显,人们对自己本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认同标准和传承白族文化的功能正在淡化。日常生活中极少看到它们穿戴本民族服饰,往往只能够在重要的节事活动上才能看到,甚至有的民族服饰已经从人们的视线淡出了,给民族服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传统的白族服饰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不相符

1、传统白族服饰缺乏创新

服饰款式不够丰富,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格,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大减弱,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旅游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不断加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服饰的款式以女性居多,男性服饰不仅款式单一且很少,都不利于日常生活穿戴,至于老人和儿童的服饰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风格。

2、传统白族服饰质量一般,缺乏档次

随着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许多开发商抓住了游客购买民族服饰纪念品的心理需求,看到了服饰产品的市场,一时间,大量的生产民族服饰出售给观光旅游的游客,但是,由于出售的白族服饰较多,时间紧迫,再加上制作一件件传统的白族服饰成本较高,开发商无法满足游客大量的需求,只能偷工减料,生产出质量一般,价格低廉的白族服饰。

3、缺乏体验服饰型产品

二十一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应该拘泥于观光、度假、休闲等发面的发展,而要给游客提供参与其中去体验文化等体验式旅游产品。传统白族服饰虽然具有观赏收藏价值,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追求体验的心理,只有通过开发体验性的服饰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这恰恰是传统服饰所缺乏的。

四、大理白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一)利用各种媒体娱乐力量和教育手段宣传保护

要想开发利用白族服饰文化,首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服饰的继承和开发离不开人们的支持,尤其是本土民众 ,政府可以借助媒体娱乐的力量来达到宣传的效果,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白族服饰展现给人们,以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还可以从教育入手,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当地的学校,从小灌输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使得珍贵的民族文化不再继续流失,能够一代代的流传保持下去。此外,在地方上设立一些民间培训班,鼓励号召当地有手艺技巧的人们给不懂的人们培训传授技能,既可以保护和流传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二)开发体验型服饰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服饰能够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审美、打扮和自我精神表现等功能,让游客在旅游当中通过参与得到不一样的体验,更深层次的开发服饰旅游产品。首先,生活化服饰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来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个性因素。例如。对于童装而言,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应着重选择质地耐磨,颜色鲜艳的材料,款式要求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对于青年男女来说,民族服饰设计要求时尚、个性、流行,能够展示出他们青春的一面;而中老年人的服饰设计应该重点考虑色彩和款式的大方稳重。此外,在价格上,青年男女的服饰价格不应太高,中老年则可以高一些,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开发不同档次的服饰。其次,特殊服饰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娱、购)中的购占旅游收入的很大比例,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作为纪念是旅游者出行的目的之一。服饰旅游商品比起生活化服饰旅游产品来说更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特殊服饰旅游商品除了在节庆活动中具有实用性外,还可以作为纪念品和收藏品。同时,还可以带来经济价值,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三)吸收借鉴现代化服装生产工艺

传统的白族服饰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耗时长,质量可靠的服饰生产量小,一般都是小规模生产,再加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滞后,服饰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没有与其它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这正是白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弊端。倘若结合现代化的技术生产力,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质量好数量大的服饰旅游产品,还可以节约人力财力物力,采用薄利多销的销售方式快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