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成本管理

作为能对成本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或技术进行理性说明解释的观念性质的框架结构,成本管理理论具有对成本管理的实践活动的预测、解释和指导作用。基于这一点,循环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理论构建过程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意义非凡。本文将以与之相关联的基础性理论为基石,尝试构建一个涵盖成本及其管理的目标、概念、理念、时间、空间范围以及基本大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循环经济下的成本管理理论大框架,进而更好的对成本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一、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不论是在实务领域还是理论领域,“成本”无疑是众多人们最为熟悉和了解的概念中的一个。长久以来,成本如何定义都在学界广为争论,不同版本的成本的概念具有着相互交叉的外延和内涵。由此可见,“成本”这一概念不仅内涵较为丰富,外延也极为广泛。作为理论的核心,其概念将在本文中被从经济和会计两个角度阐述,并得到尝试性的一般意义上的概括。这对于循环经济下企业的成本管理概念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分析和管理决策都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价值。

(一)经济学领域下“成本”的概念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成本”的解读

马克思关于成本的理论对成本在经济领域的内涵进行了如下的深入解读:成本是在进行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所被耗费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货币表表现,而劳动者所创造出的剩余价值量将提升资本家的资本量,并将其转化为利润而非成本。另外,马克思还着重强调,成本作为补偿与耗费的统一体,要同时将资本所耗费的价值和成本价值所进行的尺度补偿作为成本计量的出发点和依据。

2、新古典经济学对“成本”的解读

由于西方的经济学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成本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阐述的成本概念形态不一,因此至今都未能形成统一的普适定义。一些经济学家在交易成本的总体范畴中吸纳进了信息成本这一项,也有的经济学家从交易成本中将制度成本分离了出来,并对其进行单独的阐释和应用。总而言之,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体系的逻辑并不够清晰。

(二)会计学领域下“成本”的概念

1、财务成本

作为财务会计学领域内的成本概念,财务成本是指在会计准则和制度下需要进行计量和确认的成本,涵盖了企业为得到营收而产生的耗费。而如果没有产生营收,那么所耗费的资产都是损失。只有得以正确地区分损失和成本,才能为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决策时提供帮助。

2、管理成本

作为管理会计学领域内的成本概念,管理成本是指在进行特定的管理过程中放弃或失去去的所有能用货币计算的损耗,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的经管需求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质量、资本、责任、差量等成本也算在管理成本的范畴之内,所以其外延要比财务成本宽泛。

(三)一般意义下的“成本”概念

笔者认为,成本应是为了实现某特定目的而消耗了或将要进行消耗的资源。这是对其进行的抽象的一般性描述。其特征具体表现在:成本实质上是一种对资源的放弃,具有较强的社会普遍性、目的性、主体性,以及计量标准的多重性。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主要是借助特定的手段和方法,以会计学成本为主要对象,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控制、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

要想将节约与否作为成本管理的理念,降低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和档次是相当常见的做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物料投入、进行人工成本的压缩、以节省治理污染成本所进行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等等。这些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必然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人力资源损失,并会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严厉处罚,损失市场份额,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所以,节约与否是成本降低的相当初级的一种邢台,所以不应该作为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核心理念所在。实际上,循环经济下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核心应在于“成本的避免”,也就是对于成本的回避。这一理念的基本思想在于,立足于预防和管理的源流的侧重,从基础条件入手,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成本。这一思想能够去掉设计过程中产品无用的功能、改变企业所配置的生产要素、将旧材料用环保的新材料代替掉从而实现环境成本的降低、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进行生产流程的充足,从而实现成本的根本性降低。企业成本的持续性降低潜力在于“成本的避免”的思想,属于性态更加高级的降低成本的方式,相当于是高级的战略高度变革。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如果能够以回避成本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核心,就能够实现其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思想”、清洁生产的“源头削减思想”的一脉相承。“源头削减思想”与所谓的末端治理区别非常大,作为清洁生产的核心思想所在,其能够实现有毒原料以及高污染性物质的源头性所见,从而实现用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水平增长。从其方法来看,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改进工艺和产品,这其中会运用到技术、工艺流程的更新,以及原材料的取代,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说,都算是相当典型的回避成本。这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还能够减少因造成环境污染而被收取的罚款,实现了对环境的有效性保护。这对于“回避成本”在成本源头之上降低成本的思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的环节

(一)成本核算

作为成本管理的基础信息来源,成本核算是整个管理过程的起始点。成本核算的职责主要是将成本信息进行提供和采集、加工和整理,主要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将成本按照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之后的计算。具有为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为整个成本核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反馈,并对成本的核算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反向评价等作用。

(二)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控制能够对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运用,并按照事先拟定好的限额或标准对各项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限制,并及时对各种偏差进行纠正,使其得以被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成本控制的加强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

在实施了成本控制之后,接下来成本的管理者必然最为关心其效果,这也就需要一个有效和完整的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系统,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检验。只有凭借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进行动态的成本控制衡量,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在后续指明所需要改进的方面,提供接下来成本管理的相对措施所需要的依据。另外,业绩评价体系能够提供信息修正成本的管理模式,并实现成本管理模式运行效果的提升。业绩的评价体系还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关依据,进行新的、更合理的激励制度的制定。综上,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成本管理的整体模式提供信息反馈所需的价值判断流程。

四、结束语

本文进行了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框架构建,成本以及成本管理概念的陈述对理论中基础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核心理念部分阐述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所需要秉承的基本准则,对于循环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成本管理理论构建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晓蕾.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42-43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度引起各方关注,与之前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之间有何联系及区别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上述概念的提出背景入手,较为深刻地剖析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以使人们有更明晰的认识。

一、经济人假定下的线性经济模式――“开环”式的传统经济模式

依据经济人假定,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厂商或居民户)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它在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因此,在对待环境、生态问题上,经济人假定下的经济模式不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即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由环境充当“无偿清洁夫”的角色。人们“从地球榨取资源、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然后把剩下的东西(垃圾)送回生态圈,”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分解。这种模式一方面表现为“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简称为线性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又将经济活动与环境割裂开来,成为相对于自然环境的“开环式”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线性或“开环”式的传统经济模式起自工业化初期,直到20世纪中叶,我国的一些乡镇企业甚至现在仍在沿袭这种模式,表现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因为“来得容易、用得潇洒、扔得干脆”,仿佛生活在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污之不染的环境中,对自己潇洒行为的后果自然不用关心,的确有点像牛仔,故又被称为“牛仔经济”。

二、从“开环”到“闭环”――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所排放的废弃物远远低于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尽管当时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同样存在,但这种破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是比较小的,多数情况下是微不足道的。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排放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许多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能够允许的限度,环境与生态因素对经济系统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类逐步认识到,诸如大气层、大江大河、海洋、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是经济系统中正常的无处不在的和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使飞船污染,毒害船内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社会随之崩溃。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消耗型”改为“生态型”;从“开环式”转为“闭环式”。经济发展目标应以福利和实惠为主,而并非单纯地追求产量。之后,他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经济(EcologicalEconomy)”概念,生态经济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经济增长方式,如图2所示。

目前,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微观,即单个企业层面的单一型生态经济;中观,即企业之间层面的生态经济链;宏观,即社会层面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的层层推进特征,而每一次的推进都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企业是实施、发展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个体,中观层面的生态经济链和宏观层面的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实行生态管理,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抽象”到“具体”――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

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以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这一概念过于笼统而且抽象,而且,它所强调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同生态系统一样密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科学家们在设计宇宙飞船时非常珍惜飞船空间的利用以及所携带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的选择,采用循环系统设计,飞船中几乎没有废物,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经过处理、净化,变成乘客必需的氧气、水和盐回收,再给乘客使用。这一循环系统的设计思想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基础。

在鲍尔丁的启发下,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于1990年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概念,要求在整个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即减量化(Reduce),废弃物再利用(Reuse),通过再循环(Recycle)减少最终废物处理量。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成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科学的排列顺序如下:

一是减量化,避免产生――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二是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三是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体现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是具体、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

四、从“模糊”到“鲜明”――绿色经济理念的确立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先提出“绿色经济(GreenEconomy)”,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Jacobs与Postel等人倡议将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土地、人造资本三种生产基本要素进行修正并增加社会组织资本(Social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因而认为绿色经济具有以下四项要素:一是人类资本(HumanCapital),强调人的健康、学识、技艺及动机(Motivation);二是将土地成本扩充成为生态资本(EcologicalCapital),或自然资本(NaturalCapital);三是人造资本(Man-madeCapital),也称制造资本(ManufacturedCapital)保持不变;四是社会组织资本(SOC),指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国家的法律、政治组织,到国际的环保条约(如海洋法、蒙特娄公约)等社会组织不只是单纯的个人集合,无论那一种层级的组织,都会形成其个别的习惯、规范、情操、传统、程序、记忆与文化,从而培养出相异的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投身于人类福祉的创造。

可见,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它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推动“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五、从“分散”到“聚焦”――低碳经济模式的形成

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

那么,在人们对线性经济模式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为什么又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呢?

首先,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自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碳基)能源一直人类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主要能源。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CO2浓度不断升高,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

其次,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目前的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按照现有的世界能源储量、技术经济水平以及开采强度,煤炭可能开采200多年,石油可能开采40多年,并且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未来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各方虽然未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但它却是推进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开始。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及产生根源是多方面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全方位地解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然而,上述全方位、多元化的目标必然表现为分散而难以聚焦,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集中解决降低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目标的聚集有助于选择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第一,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都是基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基于经济人假定的线性经济模式遇到巨大的挑战,即经济的高速发展己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大背景下,人们在不断寻求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共同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不同,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别,追求的目标取向有别,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实施路径各有侧重。其中,生态经济模式理想、完美而难以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路径清晰、措施具体;绿色经济形象、鲜明,诸如绿色计划、绿色设计、绿色标志、绿色技术、绿色企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都包含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主要以碳排放水平作为主要衡量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第三,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则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形象化,是当前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有效乎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的有益推进。

第四,尽管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存在差别,有时也被替换使用或混淆使用,严格区分他们有时却无必要。

参考文献:

1.(澳)迈克尔,(美)阿尔玛著;王思进等译.环境营销[M].中国机械出版社,2000.

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3).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ENERGY WHITE PAPER, 2003.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绿色增长;增长范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一、引言

过去几百年来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超额利用,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资源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退化。随着对未来爆发气候危机的意识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意识到不能再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分开考虑。此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失业、贫富分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愈演愈烈。作为一项将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公平连接在一起,旨在打破环境退化、资源枯竭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恶性循环,对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发展四者相结合的经济增长范式,绿色增长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概念。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绿色增长及其相关概念的梳理,得出一个具有运用一致性的绿色增长的概念。

二、经济增长范式的发展

“范式”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有“共同观点”的意思。在某种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的积累知识形成了常规科学,虽然可能出现“反常”现象,但此时的范式可保障反常的调整。一旦“反常”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所有调整的方法归于无效,已有的范式将不足以应对新问题的挑战,此时就需要寻找一个新的范式来替代旧的范式。

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范式。同样,经济增长的范式也会随着不同的情境而发生改变,绿色增长范式是这种转变的一个结果。

对经济增长范式的研究要追溯到工业革命之前,那时生产力主要是由人力和畜力来拉动。18世纪之后,蒸汽机等工业革命的产物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对人力和畜力的依赖,而改用煤炭、石油等新能源,全球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产生了空前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范式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越多;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极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大批的工人失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资源、环境的危机,学者们也开始认识到之前成功的模型现在已不适用。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又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循环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和基于生态系统理念的生态经济。

三、绿色浪潮的兴起

1、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的崛起,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意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生产投入资源最少、排放的废弃物最少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是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然而,当时循环经济的思想还是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积极地将此发展下去,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是污染产生后的末端治理方式。直到70年代末,连续爆发的两次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人们才意识到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费,循环经济的思想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2、绿色经济的兴起

能源危机还没有得到解决,又出现了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经济学家皮尔斯于《绿色经济蓝皮书》上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意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效、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绿色经济中,收入和就业的增长驱动于那些能减轻污染,增强资源效率,并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公共及私人投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公共支出、政策改革和法规变革来促进和支持这些投资。

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范式而言,绿色经济要求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减少自然资本消耗来实现经济发展。

3、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即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现象。这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和居民健康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英国最先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在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上,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意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这些概念都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但相似的是都在描述一种发展状态,而不是发展路径。

四、“绿色增长”的内涵

随着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研究的继续深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在逐步加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绿色增长”的经济增长范式。绿色增长所指的不仅仅是GDP中低碳的部分增长,还要聚焦于气候改变的减缓、环境的可持续和减轻贫困及社会公平的提升。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绿色增长的内涵并没有准确的界定,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最广为接受的是OECD组织2011年提出的概念:“绿色增长指在确保自然资产能够继续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促进投资和创新,以便为持续增长提供支持。”作为首个将“绿色增长”战略纳入国家政策的国家,韩国将之定义为:“最小化使用资源,减少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通过绿色技术开发,确保增长动力,创造工作岗位,实现经济环境和谐相融的增长方式。”国内学者王金南等认为:“绿色增长是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作为内在生产力的一种发展模式。”胡鞍钢提出:“绿色增长的核心就是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开始脱钩。”中国环境发展合作委员会对绿色增长的定义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也是推动低碳、惠及社会所有成员的发展而采取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过程。”

从上述的一系列概念中可以看出,绿色增长是将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四者结合在一起,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的三个因素。OECD的概念中侧重的是人类福祉,而韩国的概念则是环境的改善和绿色岗位的创造;国内学者王金南注重将环境作为一种内在生产力,胡鞍钢更看重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相同的是,所有的观点都是以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对环保事业的投资作为驱动力,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促进绿色岗位的发展。

在“里约+20”会议上,乐施会的高级研究员凯特・拉沃斯在会议上提出了“甜甜圈”理论,认为如果说地球有一个资源利用的最大上限,超过这个上限就会导致环境退化,同样有一个资源利用的社会基线,低于这一基线人类就无法生存。所谓的“甜甜圈”就是指这两个界限之间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源,但人类整体又生活在地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如图1所示。

绿色增长就是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在“甜甜圈”之内,要做到这一点,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对环保的投资是一个必要的驱动因素,即通过投资和技术创新,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资源效率的提升和污染排放的减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通过创造新的绿色岗位,促进就业、减轻贫困并促进社会公平,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而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改善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图2所示。

我们将绿色增长定义为:通过在资源有效利用和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的提升,达到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小的污染和最大的产出,同时促进就业,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经济增长模式。

五、结论与意义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绿色”的理念就开始兴起,从“循环经济”到“绿色经济”再到“低碳经济”,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绿色增长”的概念从经济、资源、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和谐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经济增长的范式。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绿色增长所进行研究的前提下,重新诠释了绿色增长内涵,希望有助于实现相关研究在沟通上的有效性。

绿色增长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地位的确定,为学术界未来经济增长范式的改革提供了研究方向,也为以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增长的提出并不是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否定,而是对这几个概念的总结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有捐、林卫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绿色增长[J].经济研究参考,2011(1).

[2] 张东明:浅析韩国的绿色增长战略[J].当代韩国,2011(2).

[3]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

[4] Bowen Alex,Fankhauser Samuel:The green growth narrative:Paradigm shift or just spin[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2011(21).

[5] OECD:Towards green growth[R].OECD Meeting of the Council,2011.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顾问、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城市化委员会理事、《世界资源论坛》国际专家委员会专家,以及《ecologic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等sci、ssci杂志的国际编委。2010年12月受邀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讲解《从上海世博会看世界发展新趋势与新理念》。

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宏观政策与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性大学等。1998年起针对传统线性经济及其管理模式的问题,在国内首先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围绕循环经济的理论、方法与政策开展了有国际视野、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得到广泛引用的观点、概念与方法。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一是在把握国际绿色经济与政策动向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其环境管理模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国发展情景、有经济管理意义的循环经济概念与理论框架;二是将资源生产率作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以此为目标建立了有系统性的循环经济规划、实施与评价的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三是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概念融入循环经济的合作治理研究,提出了以主体、过程、政策手段为内容的中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推进思路;四是提出循环经济的中国发展c模式,区别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绿色战略,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可持续消费的发展方式与实施路径。在本研究领域主持过的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课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上海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出版的著作有《循环经济2.0——从环境治理到绿色增长》(2009)、《上海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战略研究》(2010)、《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07)等,主编有《循环经济与中国绿色发展》、《上海资源环境白皮书》和《绿色前沿译丛》等系列丛书,译有《绩效经济》、《超越增长》、《自然资本论》等。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 生态经济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的研究。与之前已经广泛研究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一起成为经济界的谈论热点,而这四个概念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很容易混淆。所以,文章认为有必要就四个概念进行澄清。

四个概念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该书讲述了英国未来50年的能源政策,阐明了英国今后如何实现京都协议的承诺,和确保长期的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措施等。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随后,低碳概念传入中国。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低碳经济从提出到现在,只有短短七年多的时间,对它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甚至学术界对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传入我国后,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出现了大量讨论低碳经济的文献。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分析,包括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理论上予以探讨和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的比较研究等;另一类则是有关中国低碳经济的具体微观问题研究,包括低碳经济与具体产业的结合,各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困难、解决办法等。总体上说,国内的研究内容多数比较宽泛,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来看,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及著作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低碳经济及中国低碳行动的书籍;陈英姿撰写的文章《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从地区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宋德勇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里提出,我国的政策工具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二)循环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正式提出“循环经济”这个术语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他们受鲍尔丁的启发,1990年在《自然科学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国内最早研究循环经济的是左铁镛教授,他确立了“3R”原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循环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且于2005年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志教授也专注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第一人”。其他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循环经济做了大量研究,比如,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我国在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绿色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他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Jacobs与Postel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绿色经济学中倡议在传统经济学三种生产基本要素:劳动、土地及人力资本之外,必须再加入一项社会组织资本。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目前,绿色经济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推动全球经济转变,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了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

国内对绿色经济的研究比较广泛,已经将绿色的概念贯穿到各个产业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绿色理念的提出。张叶、张国云编写的《绿色经济》一书是比较全面的介绍绿色经济的一本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市场等概念,提出了实现绿色的措施。实践中,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教授做得最为出色,季铸教授充分应用了绿色的理念,他在四川遂宁按照“结构增长+绿色经济”理论,帮助地方政府完成了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2010年11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管理监督机构授予四川遂宁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目前,季铸教授每年《中国3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

(四)生态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生态经济学是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门独立的学科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与循环经济一样起源于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描绘美国因滥用杀虫剂而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深刻揭示了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几年后,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科的诞生,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所以,学术界把肯尼斯・鲍尔丁既看做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也是生态经济学的最早倡导者。

一般来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一种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国内对生态经济的研究比较早,发展的也相对成熟,既有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也有生态经济计量方面的研究:包括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等。

四个概念的相同点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自我反省与改进的结果,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它们从经济学角度,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

它们在内容上互有重合、彼此交织,具有相同的系统观(人类和自然世界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相同的发展观(经济发展要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相同的生产观(节省资源投入,提高利用效率,清洁生产)和相同的消费观(物质适度消费、产品包装尽可能的循环使用),都没有停留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般性关注上,而是深入剖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揭示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联系,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理念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影响,寻求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人类环境价值观念的革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种经济都主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是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扩大,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呼之而出。

从本质上说,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支撑低碳经济、通向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个概念的不同点

四种经济彼此联系,紧密相关。南昌社科院的杨美蓉老师详细指出了四者存在的差别,分别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核心不同。笔者个人认为,各种不同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不同,就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则主要从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来应对全球化石能源过速消耗和全球气候变化;循环经济主要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角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末端治理的成本,以应对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绿色经济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生态经济则侧重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3.袁丽静.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

4.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5.杨美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2009.30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6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变论文联盟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此考量下,深入分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异同,对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并非人们感观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绿色经济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境保护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经济破坏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能源与资源的弊端,代之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和人类健康的平衡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使用了绿色经济一词,并指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之后所产生的诸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等概念,也均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作用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中不损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使高科技绿色的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另一方面,又要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按照属于人类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期,随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公开出版,在世界较大范围内环保运动开始兴起,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革命。“循环经济”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以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再利用”(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从而节约各种资源的投入)。“再循环”(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化害为利,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为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思想的产生及其实践的发展摒弃了传统经济

转贴于论文联盟

“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缓解了日益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和压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由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其概念一般界定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生产生活中煤碳、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其产生背景是由于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碳、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然料,使大气中co2含是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上升,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生存。因此,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缘于人类在经历了传统工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致性。但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三者又有一些区别,各有侧重点。

绿色经济主要是侧重于对环境损害最小的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高效有序地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论文联盟的物质循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充分做到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减少资源系统进入物质流。其核心目标是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