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例6篇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启发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渊源

作为美国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法治教育是顺应公民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教育的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的“法律学习运动”,而后经历了组织发展和课程开发时期,然后是全国推广时期,直到1975年,法治教育才作为正式课程被列入社会科课程范围。90年代,青年暴力、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教育者疾呼应努力在青年一代中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二、主要内容

(一)概念

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被界定为“是一种培养非法律专业者掌握在法律、法律程序和法律体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教育”(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笔者认为,法治教育是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使人们在这个充斥着法律的民主社会中有效运作和适应,做一名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

(二)内容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进行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的教育。美国法治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目标和内容是不一致的。以佛罗里达州为例,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课程包括了数学、英文、社会学习、音乐、美术和体育,法治教育主要就是在社会学习课中穿行的。这阶段主要是以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以及和国家相关制度的简单介绍为主要内容,难度较小,重在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到了中学,虽然也面临升大学的压力,但是社会学习课作为必修课之一,在整个课程里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这个阶段的法治教育主要是将法律与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中学阶段法律知识的量和难度比小学有所增大。这样,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相适应,环环相扣,有效预防犯罪,让美国的青少年立志于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合格公民。

在美国,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各州都有很大的自,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它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但是其学科设立的基本精神却是不变的。主要围绕“法律、权力、正义、自由、平等”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教学课程。有的州是作为核心课程《公民与政府》的一部分进行,有的州又是以单一课程《权利和责任》、《宪法》进行,有的州开设了专门的法治

(三)开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法治教育要求学生积极投入自己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就法律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比较对同一个问题的几个不同判决,鼓励学生提出历史上己有判例,评价它们的作用,理解历史与社会变迁的本质。

其次,所有的法治教育计划都以对宪法、案例法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为坚实的基础,因此理想的法治教育课堂是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冲突性观念的论坛。教师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法律问题、各种高质量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探讨自己的法律权利和责任,面对并解决争议、讨论并分析社会问题。

第三,法治教育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适当的社会行动,主要是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践中,积极的学习、研究和社会行动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例如,教育者帮助学生思考公平问题,借助质询“公平是否意味着社会向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教育”,深化学生对公平概念的理解。在思考自由是否包括一种教育权时,要求学生考虑财产权是否包括一种购买更好的教育的权利,如果是,则要求学生考虑自由是否会破坏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平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阐明观点、决定行动。发展起所有公民都需要的终身学习技能,这包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收集、解释并恰当地处理信息,特别是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特点

1978年美国制定的法治教育法案明确指出,法治教育是指“培养非法律专业者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以其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教育”,法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社会中的法律问题。以上决定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丰富、注重实效的显著特征。

1、丰富性

丰富多样的课程:法治教育课程涵盖了美国中小学各个年级,主要讲授法律、公平、正义、权力、自由等核心知识。来源广泛的资源:为了增加课程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美国中小学都各尽所能,大力开拓社区资源,把法官、律师、检察官、警官请进课堂,使得学生们能够与一线司法从业人员直接交流,课程内容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由抽象转变为具体,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内容生动性、真实性和现实性,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实用性

课程内容注重实际:课程内容在广阔的法律理论和实践的范围内精选法律而成,例如如何读懂合同,当你被捕时如何行动,如何避免法律纠纷,如何协调有效执法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以及如何接受法律社会功能和法律的限制。教学方法强调参与: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所学法律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各种机会和舞台。在学校里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同学们扮演法官、律师、检察官、证人等角色,以加深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对司法能力的锻炼;组织学生去法院观摩案件审理,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程序的运作;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授课教师加强培训:与其他知识不同,法律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回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挑战,法律需要进行更新。因此,针对讲授法律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业已成为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从而有利于教师深化对法治教育理念、目的、方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整个法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法治教育的成效分析

Michael G.Jacobson在《法治教育项目的成效》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对法律教育的实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 、Jacobson的研究假设

参加法治教育培训的学生(以下简称实验组)比控制组的学生在对法律的态度上将有重大、积极的变化;实验组比控制组在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上有显著的提升;实验组比控制组在法律知识的获取和对法律的积极态度上呈现出更高的正相关性。

2、研究方法

从纽约郊区的学校抽取106个五、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的实验组,接受法治教育培训项目。从相同区域的邻近学校抽取60个学生作为对照组,两个组都具有相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家庭收入(平均值为16,576美元),父母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5年),父母的职业类别,住房价值,以及相似的种族(白人占97%)和性别构成(对照组女性占53%,实验组女性占46%)。抽取样本的学校在教学设备、组织结构和课程样式等方面基本相同。在抽取实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6 周30个小时的法律专项课程培训,课程进度和内容如下:第一周,法律前提;第二周,法律原则;第三周,法律类型;第四周,法律执行和警察的角色;第五周,法律程序;第六周,正义、责任和惩罚。对照组则在同期开设纽约州社会学习课程。课程结束后,通过相关的量表和测试对两个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结论

态度:态度行为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分数;知识:对法律知识的测试显示,实验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分数;知识与态度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法律知识的获取和对法律的积极态度呈正相关。

以上我们从定量的角度了解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成效;武之璋的博文则让我们从定性的视角看到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威力。武之璋带着刚到美国两年的外甥女去夏威夷旅游,临走时想带一块从沙滩上捡来的珊瑚回去作纪念,他那刚上四年级的外甥女却对她说道:”Here isnational park,where everything belong to thecountry“。(这是国家公园,一切都属于国家)这令他感到羞愧,并惊讶于美国法治教育的威力。

五、对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法治教育由于起步较早,因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模式,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认真反思我国法治教育的薄弱之处,以期提高我国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其成为合格的公民,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挑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的法治教育:

1、摒弃法治教育功利化倾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法治教育效果的产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淫,它需要教育管理者有长远的规划,需要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才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法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而不能片面应付评估或追求一时的荣誉等。要建立起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2、摒弃法治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要努力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21世纪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法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的法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3、摒弃教条主义倾向,坚持知行合一原则

不能只关注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声虫”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处理好知和行的关系,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为行提供理论指导,而知在行中得到了修正。

4、摒弃法治教育知识化倾向,坚持实践化原则

法治教育知识化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和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个难以弥补的缺陷,那就是易陷入“法条主义”的泥潭之中,把法治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忽视对学生的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的塑造,显然,众多法学知识的讲解其实只是对具体法条的阐释,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若对法条背后法律的价值意蕴没有着力去引导,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真正领会法律条文的真正含义。

5、摒弃法治教育形式化倾向,坚持实效性原则

应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彻底根除利用学校法治教育“做”宣传、走形式的作法,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去,让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互紧密结合,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避免假大空,真正让法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长沙市工读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

[2] 谢佑平.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

[3] 沈英.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内涵、实施及特色[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保全诸政体(宪法)的方法中,最重大的一端还是按照政体(宪法)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这一端也正是被当代各邦所普遍忽视的。”[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而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2]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宪法的热情,全国各中小学都开始了一系列如火如荼的宪法教育,就建设法治中国的长远目标而言,当前的宪法教育一方面唤醒了我国学校公民的宪法意识;另一方面,当前的宪法教育在普及宪法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似乎并不能很好的树立宪法权威,建立宪法信仰。究其原因,许多中小学生只是把宪法条文当作死记硬背的东西,缺乏对宪法实质和系统的理解。很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意识,培养起坚定的宪法信仰。我国已经处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对中小学生的宪法教育只有沿着正确的路径,才能让广大的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意识和宪法信仰,最终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中小学生的宪法教育

 

我国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制度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尤其是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之后,全国各中小学的宪法教育也随之进入一个感受宪法的崇高和庄严,领会宪法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培养中小学生对宪法的认同和尊重的阶段。

 

(一)宪法教育与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关系。没有公民的参与,便没有宪政的未来。凡是成功的宪政国家,均有一套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宪法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公民教育就是指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促使公民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从而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使之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这就意味着,公民教育自其肇始之日起,就与宪法教育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维持政体正常运转,最重要的还是公民教育问题。公民教育本身是应该而且必须按照政体(宪法)的精神来实施的。在现代社会,随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宪法教育已然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的核心要素——以培养“忠于宪法,尊重人权,崇尚法治,热爱民主与自由”的公民为基本目标的宪法教育已经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的共同课题。首先,宪法知识是现代公民之基本常识。“公民教育首先要传播的是宪法的知识。”宪法不应该仅仅是政治宣言或是法律文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而存在;这种知识体系是公民把握自身角色的必要条件——宪法是调整国家和公民关系并以人权保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根本法。公民是民主政治参与的主角,是宪法权利的主体。宪法及其知识体系,都是以公民主体性的彰显为着力点,以公民权利的最大化实现为皈依。宪法就是一部公民法,公民之诉求成为贯穿宪法和宪法知识体系唯一的主线。因此,宪法知识构成了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通过宪法知识的学习,内化为现代公民自我认同的基本常识。其次,宪法意识乃公民意识之基本内核。公民意识就是民众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即是公民对其主体性的认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权利意识。每一个公民都应知道自身拥有不可剥夺、不可侵犯、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如财产权、生命权、言论自由权和政治参与权。这些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并且从根本上是通过宪法来给予保障的。公民意识还包括公民的责任意识,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该自觉履行自身角色义务、关心公共福祉,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宪法教育,通过宪法的规范教育和价值教育,克服“私民”的狭隘意识,形成对自身公民的主体地位的认同和对宪法的信仰,训练公民素养。

 

(二)公民教育是宪法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宪法教育的内容看,宪法教育主要包括了人权规范教育和权力规范教育。人权规范教育并非简单的规范教条的灌输,不仅仅是让公民了解人权规范与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促使公民人权观念、独立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育,强化公民对自身作为权利主体地位的认识。权力规范教育包括政府权力的产生、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行使的规则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等。学生通过学习宪法权力规范,应该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既不是固有的,更不是无限的,政府所行使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宪法是政治国家的最高行为准则,政府权力的运行必须纳入宪法运行的轨道;政府权力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为维护公共福利和社会正义创设的力量。公民应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自觉参与到公共生活中,为了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必须使政府的公权力得到宪法的规制。通过引导公民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正确认识,使公民在宪法教育中形成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可见,宪法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同步进行密不可分的关系。公民这一主体总是跟国家的民主政治与宪法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脱离了公民教育的宪法教育只是政治灌输;而缺失了宪法的人权教育和权力规范教育,公民对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就无法获得清晰的认识。

 

(三)中小学生宪法教育的目的。宪法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其本质在于通过中小学生对宪法的认知,形成宪法意识,树立宪法信仰,以此为培养公民意识,促进依法治国,增强国家认同。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及其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3]公民意识是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宪法的本质是一部公民法,公民之诉求成为贯穿宪法和宪法知识体系唯一的主线,宪法知识构成了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内化为现代公民自我认同的基本常识。宪法只有“活在”国民的心中,宪法才能够得到承认和信仰,才能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不竭动力。具有宪法知识的公民意识,其国家认同的形成和爱国情感的表达也将更具有理性、合法的稳固根基。因此,宪法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之基础和核心的重要地位必须得到保障,其教育路径也需要逐步探索与完善。

 

(四)当前的宪法教育。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政法[2014]12号文件——《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按照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各学校结合实际,采取诸如组织宪法晨读活动,上一节宪法教育课,举行特别升国旗仪式,中高考考察宪法知识以及在校园悬挂标语等方式进行宪法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让中小学生认识到了宪法的存在,但是就建立中小学生对宪法的信仰来说,这是不足的。“民无权利则不立,国无宪政则不兴。”要在中小学生内心深处树立坚定的宪法信仰,就必须以公民权利意识的灌输为核心进行宪法教育。

 

三、宪法信仰的重要性

 

何谓信仰?《辞海》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根本上看,信仰是人类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或理念的一种朴素的、坚贞的信念,是支撑其活的来自灵魂的力量源泉;信仰从来都不是、也无需一种言词的表白,而是一个人的活动所展现的存方式。宪法信仰,意味着对宪法有一种深深的信赖、依恋、真挚的情感,自觉自愿地顺从于宪法的统治在其中可以获得归属感、愉悦感,并理所当然地把宪法当作其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么样的国家。的确,国家由人民组成,如果人民普遍具有够水准的宪法素养,知道如何建立稳定的宪政序,愿意为维护宪法而打拼,则国家必然和平繁荣,人民必然自由安乐。反之,如果人民的宪法素养低落欠缺正确的宪法意识,甚至视宪法如无物,则宪政难以上轨道,国家岂能安定?人民岂能幸福?”这就表明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公民的宪法教育、宪法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公民的宪法教育和宪法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从精神层面而言,宪法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建立宪法意识的最高层次。

 

形成具有底蕴的宪法信仰,培育起宪法至上理念的法治环境,理想与现实的确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宪法未能至上是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所在,漠视宪法是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而要使我国的民众普遍树立宪法信仰,加强宪法实施是至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世界各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实践一再表明,宪法与宪政建设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法律依据,依法治国必须在宪法的范围内进行,要达到法治的目标,其关键就是确保宪法的贯彻实施。只有加强宪政建设,使宪法得到较好的实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才能获得坚实的支撑,公民普遍的宪法信仰才能真正树立。

 

四、培养中小学生的宪法信仰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4]宪法的实施必须加强宪法教育,通过一唤醒中小学生宪法权利意识为核心的宪法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宪法意识,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宪法、信仰宪法,宪法的实施才有可能。

 

(一)对宪法中权利义务的深刻认知。宪法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的组织政治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宪法的目的和终极追求。[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为了维护共同体所构建的社会秩序,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组成,宪法的序言是对我国宪法“历史生命”和“政治生命”的正当性论证,总纲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等基本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部分承载的是我们国家宪法的目标和终极追求,所以宪法将其规定在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部分之前。宪法教育在于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国家认同,但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认识到宪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公民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小学生才会知道宪法的存在是为了他们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为中小学生宪法教育开展的宪法课程中,可将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宪法权利和义务条款为主要内容来生动的讲解宪法。比如宪法中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及保护、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文化活动自由、男女平等、婚姻家庭制度中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等。通过学习这些宪法内容,将权利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逐步的培养宪法意识,认可宪法价值,建立起宪法信仰。

 

(二)权利义务教育外化为国家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宪法作为一种社会秩序,[6]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来维护,以便更好的追求宪法的终极目的。具体到宪法文本中就是国家机构的组成以及代表这个社会秩序的国旗、国歌和国徽。宪法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中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宪法教育让中小学生明晰了自己作为宪法上公民的身份,为了维护这个身份宪法配套有国家机构的组成与运行,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运行的最根本保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也是宪法权威下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7]因此,中小学生宪法教育应该在对公民权利义务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国家认同和党的领导的认同,脱离宪法上公民权利义务的认知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和党的领导的认同是盲目的,很难经得起外来的侵袭。

 

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8]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就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只有通过宪法教育让他们树立起宪法至上理念,让宪法走进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他们认识到宪法真正在发挥护身符的作用,才能让他们产生对宪法的信任、依赖直至树立宪法信仰。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文3

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且年龄越来越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过去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不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能力很差,有的甚至沦落为社会的败类。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又将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全面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适时加强孩子的法治理念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每个孩子能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把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每个教育教学环节里,利用每个学科的特点作为法治理念教育的良好平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包含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应包括理想、道德及法治理念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影响少年儿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一一出现了。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克服这些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他们培养成人才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少年儿童培养成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就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及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治理念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少年儿童违法犯罪,还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其进行法治理念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呢?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了下面几点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治理念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法治理念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将法治精神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法治理念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治理念教育,要注意研究法治理念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治理念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法治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治理念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治理念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2 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8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 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在教学“5 以内的加法”时,就可以对学生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授统计表时,可以联系情境图和统计表,给学生讲动物保护的知识。在讲授圆周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二、寓教于乐,将枯燥的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日常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对其进行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还会增强其对数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数学游戏规则适时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夺红旗”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调皮捣蛋,有意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这一现象,我就会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游戏规则就好比国家法律,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纪律,国家就不得安宁。所以,学生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

三、创造数学教学情境,结出法治教育硕果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新课标的实践中,倘若能够把法治问题设计成学生所熟悉的小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治理念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思而至知”,少一些传统的“强化性训练”,多一些富有新鲜意义的生活内容,必将有助于激活新课程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增强法治观念。例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认位置”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四、结合课外学习,对学生渗透法治理念教育

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统计后,要求学生站在马路口,统计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时,我首先向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车辆及行人不按照红绿灯的指示行驶,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五、我们还要注意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文4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歌曲教学 思想政治 理论课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29

Songs Teaching: New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ZHANG Xiaoxia, WANG Ruifang

(School of Marxism,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Songs Teaching method as a new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eachers to have been popular, classic songs of scores or their own song for the Spectrum scores, on high-level overvie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tents lyrics, eventually turned into a set knowledge and interest in one of the "so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s of education pedagogy. Teaching songs to adhere interesting, educational,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then broke the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inadequate, with "new"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methodologi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ampus ideological theory course has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songs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theory course; new methods

歌曲教学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接受知识,并且内化于心。

1 概念阐述

歌曲教学法是指教师对已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或着新的时政热点进行高度的总结概括并形成一定的歌词,进而把得出的歌词填入已有流行的或着自己创作、并且符合教授内容情景的歌曲曲谱中,形成集趣味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歌曲”,以实现学生在聆听歌曲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歌曲教学法不是随便使用一首歌而进行直接的教学,而是教师自己作词并套用所选歌曲的曲谱或自创曲谱最终形成的歌曲。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授过程中,歌曲教学法可以与其它教学法结合使用。第三,对于歌曲的制作上应该注意歌曲的选择,主要以学生熟知以及具有吸引力的歌曲为主,而且教师自己所写的曲谱应该具有独特性。第四,歌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目的。

2 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的原则

2.1 趣味性

歌曲教学法应该坚持趣味性的原则,这种趣味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具体是指所选曲谱的歌曲的流行性和趣味性,以及歌词的经典性。例如,网上疯传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版的《小苹果》。它是以《小苹果》的曲谱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填入有关中国行政区的知识点歌词,歌词是这样写的:“亚洲东部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它的疆域十分辽阔,她有多少行政区,她有多少自治区下面我就为你分析,宁夏、、新疆他们显得很神秘,内蒙、广西各具特色风景很秀丽,香港、澳门他们都是特别行政区,台湾宝岛爱你永远生死相依……”这位老师利用学生对于《小苹果》的热衷,使学生跟着《小苹果》快乐活泼的音律自觉地学习相关知识点,这也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位老师的做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编写歌词,并且填写于《小苹果》曲谱中或者其他的曲谱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吸引性,并且给学生在听觉上和感觉上呈现出独特性和新颖性,可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

2.2 教育性

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它的实施和应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掌握和内化,这是歌曲教学法应该始终坚持的宗旨,如此能实现它实施和应用的价值,也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的可取之处。

比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小苹果》的曲谱作为新编知识点歌曲的曲谱,但是最关键的是对知识点的传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知识的逻辑框架,以及大的框架中各个原理之间的联系、区别和具体的应用等,使学生既可以实现知识的积累,也可以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最终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科学性

论及科学性,是指某一事物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等。而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的科学性,主要是指歌曲教学法应该具有合理性且符合教授知识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歌词内容的编写上应该精简、明了、易懂等,对所需的流行、经典歌曲曲谱的选择上应该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能选择只具有刺激性、趣味性、吸引性,但缺乏正能量的歌曲。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歌曲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利用与内容相关视频的辅助,实现视觉、听觉感受的全面升级。

3 新方法之“新”表现

歌曲教学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求之“新”

(1)老师的要求。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教师在整个歌曲教学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就不可能有歌曲教学法的预期效果。因此,歌曲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其他的教学法的实施,只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理论知识,明确学生的接受心理,以讲解和实践的方式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歌曲教学法不同,教师除了具备其他教学方法所要求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歌曲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不仅对教育内容有很好的把握,还应该懂得如何总结出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符合自己所选歌曲曲谱的音律和氛围,如果是教师自己谱曲,就应该懂得谱曲的专业知识。

(2)歌曲选择的要求。教育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是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应该坚持的原则。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才能实现歌曲教学法的价值和效能。歌曲的选择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的填写服务,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的效果。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选的歌曲可以是中文歌也可以是英文歌。第二,歌曲最好是影视剧、大众传媒中流行的经典歌曲,这样的歌曲才能使得学生熟悉并且很快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第三,选择的歌曲是以旋律优美、积极向上为标准,给学生传递一种潜意识的正能量。

3.2 形式之“新”

(1)创作形式。相比而言,其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进行教学,很少具有原创性,而且这些视频主要以现成的电影、新闻、短小片段等为主。而歌曲教学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有着自己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歌曲和视频创作,尽管这种歌曲的创作多数是以别人歌曲的曲谱进行的创作,但是就歌词创作而言,其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它是以教师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为主,并且是所要教授理论知识的精华部分。同时,教师除了利用已有歌曲的曲谱,还可以自己创作曲谱。而且教师也可以制作与歌曲相匹配的动画视频或者动态的PPT等。因此,不管是“歌曲”歌词的编写还是曲的谱写,以及曲词的完美结合,它们的创作形式都具有独特性,可以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新鲜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2)实现形式。歌曲教学法可以通过现实的课堂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于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而言,老师可以实现其它教学方法与歌曲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点,老师的巧妙讲解就可以实现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对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老师就可以利用歌曲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学校通过建立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网站,当老师把改编好的理论知识歌曲上传学习网站时,学生既可以在现实课堂中听老师具体地讲解理论知识,又可以在网站上反复听老师改编的理论知识歌曲。而且,当歌曲被上传网络之后可以实现同学与老师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歌曲教学法的建议,进而不断地促进歌曲教学法的完善和改进。所以,歌曲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有很多,可实现学生多渠道和高效率地接受知识。

4 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法的作用

4.1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

论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大多数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理论性强。而且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修学分的心态去上课,只有少数学生是以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目的而上课。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接受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歌曲教学以大家熟悉的歌曲为基础,又以老师对教授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为基础,实现以熟悉歌曲的曲谱与理论知识高度概括编写的歌词相结合,制作成既有歌曲风味又有知识基础的独特“歌曲”。歌曲教学法应用于思政课堂中,使学生以轻松娱乐的形式去学习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会使他们感觉耳目一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歌曲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吸引性、高效性的特点。因此,歌曲教学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在听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而且简单易懂。当然学生学得容易,教师就会教得容易,进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歌曲教学法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4.3 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实现高效率接受知识点的目的。

歌曲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领域的应用,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歌曲教学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趣味性、吸引性、高效性。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而且它可以给学生一种新奇感。所以,歌曲教学法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教育效果上都具有新颖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补充作用,弥补其它教育方法的不足,最终实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4.4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技能

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范文6

一、明确目标,宣传到位,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依法治校”工作

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一是注重法制教育队伍建设。为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系统学法、用法制度,全县各中小学校都应及时调整充实“法律进学校”、“依法治校”普法依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体系。全县16所中小学及3所县城幼儿园需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各中小学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以校长为龙头,以办公室、政教处、大队部为主体,以班主任、政治(思想品德)教师为骨干,以党、团、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二是明确目标,加强管理。根据县集中开展依法治县工作目标,我局认真制定教育系统“依法治县、依法治校”工作方案,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我局专门对学校法制建设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将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全局年度工作目标,要求各学校按时报送普法工作相关材料,全县教育系统的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在各中小学开办法制教育宣传栏。结合全国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工程、“六一”国际儿童节、教师节、“12.4”法制宣传日开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禁毒法》、《自治州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语文、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等学科和地方课程,加强青少年学生交通安全、预防和艾滋病、诚信、禁烟、知识产权、国家版图等宣传教育工作,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教育局通过“县教育网”开办法制教育专栏,及时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干部教师及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

3.要求学校征订《法制报》等报刊杂志。各校购买vcd(dvd)光碟,征订法制报刊、杂志和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供师生借阅以拓展干部教师学习渠道。

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深入推进“法律进学校”工作

1.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各校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普法教育动画片《代号12348》教材重点加强在广大学生中进行法制教育,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征文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作用,扩大法制的覆盖面,各校、园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努力探索普法工作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做好普法工作。各校、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法律知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使法律法规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做到班会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法制专题课;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联系师生的优势,灵活多样地开展普法教育。

(2)积极开展法制活动,注重普法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自治州教育条列》等法律法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教育、十五年义务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爱与责任教育;二是严格执行“减免”政策,“减负”规定;三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四是自觉执行收费政策,经费公示制度,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五是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六是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机制;七是进一步规范教育秩序,加大教育执法检查力度。

2.方法灵活、注重实效,扎实推进法制教育

(1)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学校在法制教育活动中,坚持把法制教育同每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相结合,同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行风评议相结合,同行政管理的常规业务相结合,县教育局把法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将纳入对学校常规工作的考核中。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

(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努力提高依法执教水平。一是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教育法规,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二是把法律知识作为一门基础课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三是把教师依法执教情况记入考核结果;四是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要求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十不准”。

(3)加强法制教育,促进教育系统行风和廉政建设。各校进一步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行业自律,要求学校收费做到“一公示两监督三公开”,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从源头上杜绝乱收费行为的发生,净化育人环境。

(4)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构建和谐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为了创造良好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教环境,县教育局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和进化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县中小学的校舍、食品、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3.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1)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校参加法律知识征文和各类竞赛活动,教育局继续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荐学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2)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作用,举办法制图片展览,扩大法制的覆盖面;

(3)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参与面达95%以上,努力探索普法工作新方法。

(4)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联系师生的优势,灵活多样地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5)法制教育常态化,按照“省法律‘七进’普法系列读本”、“小学生、中学生学法用法读本”进行授课,开展法制教育,实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制定教学计划,让法制教育进课表、进教案、进课堂,把法律知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使法律法规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地方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法制专题课。六是开展好“学法、知法、守法”、“学习宪法,争做守法小公民”系列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

三、充分发挥示范校的引领带头作用,扎实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

明确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示范校的引领带头作用,广泛开展“法律进学校”、“依法治校”工作。按照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一是充分发挥县城关小学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县中学和县寄宿制藏文中学2所州“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推荐县、州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推荐县中学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推荐县深圳福田希望小学、邛溪易地育人寄宿制学校、麦洼小学和安曲小学四所小学校开展县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带动其它中小学最终实现依法治校工作。二是规范学校管理从建章立制开始,要求全县各校园实现一校一章程,修订学校(园)章程工作。三是重点督查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开展。本年我局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各校、园的法制工作内容作检查,重点对“深化法律七进、推进依法治教”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宪法及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各校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9+3”免费教育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省依法治省纲要》、《州依法治州实施意见》、《教师法》、《州教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