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普教育范例6篇

幼儿园科普教育

幼儿园科普教育范文1

一、2012年重庆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6500余个(含附设园),在园幼儿86.7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3200所(含附设园)、在园幼儿41万余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9%、48%;民办幼儿园近3300所、在园幼儿45万人,占比为51%、52%。总体而言,重庆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资源总量持续扩大。与2011年相比,全市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幼儿人数取得明显增长,新增幼儿园300余所(含附设园),新增入园幼儿2.5万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二)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数量比例分别为49%、51%,公办在园幼儿和民办在园幼儿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52%,公民办幼儿园结构比例基本合理,初步实现了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三)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重庆出台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措施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共计达2600余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9.3%;在园幼儿约33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38%。其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近1000所,在园幼儿12万余人。(四)优质特色幼儿园发展迅速。在吴刚副市长“名盘+名园”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以优质、特色为办园理念的品牌幼儿园发展迅速,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有“名园+名盘”幼儿园150个,在园幼儿总数达3万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重庆发展学前教育的几点举措

(一)抓建设,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为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一方面,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让更多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2012年,全市采取新建、改扩建、新增附设园等方式,共计增加幼儿园300所(含附设园),累计增加幼儿学位7000余个。另一方面,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全年民办幼儿园共计增加200所,吸引社会资金约1亿元,增加幼儿学位5000余个。

(二)抓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012年,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预算资助范围,建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市级财政共计投入1.07亿元,按照生均每年200―400元的补贴标准给予普惠性幼儿园人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城乡低保家庭、孤儿和残疾等儿童入园,给予每人每年2160元标准的补助,免除受助儿童的入园费用,全年市级财政投入9034万元;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较好的区县,给予适当奖励性经费,共计投入1.02亿元。2012年,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达12.8亿元,有力保障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抓公益,推动普惠幼儿园发展

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标准严把入口关,积极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600所,给予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资助4.4亿元,惠及33万幼儿。同时,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普惠性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纳入“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进行免费培训,提升了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真正实现了“普惠与质量并重”的工作目标,受到公众的好评。

(四)抓质量,鼓励走优质特色之路

一是建设“名盘名园”。全市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吴刚副市长提出的“名盘+名园”发展思路,鼓励在小区配套建设优质幼儿园,支持幼儿园走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引进大地、才儿坊、红黄蓝等市外著名幼教品牌15个,培育出巴川中学幼儿园、三色、宜生阳光等10余个本地知名幼教品牌,建设“名盘名园”达150个,在园幼儿达3万人。二是公民办结合,带动民办园优质发展。部分示范公办幼儿园采取与民办园合作办园的形式,探索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了民办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如南坪实验幼儿园与龙湖地产合作建设了10个优质幼儿园,江北新村幼儿园与民办园合作举办了6个幼儿园,实现了合作共赢、优质发展的目的。

(五)抓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重庆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着力抓了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教师编制。根据重庆教育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安排中小学富余师资转岗培训合格进入幼儿园任教,逐步配齐保教人员,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大学前师资培养力度。适当扩大高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源头上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全年共开举办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班40余个,培训幼儿园教师1800人次(其中民办幼儿园教师500人次),“转岗”教师培训1300人次,置换脱产研修350人,提升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幼儿园科普教育范文2

一、认真分析现状,准确把握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形势

自2011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前教育资源快速增加,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416所,在园幼儿91.5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在园幼儿普惠覆盖面达72.4%,初步构建起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2011年,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整体发展思路,启动实施第一期和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五年来,市教委加强统筹协调,市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区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实施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综合奖补,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贫困幼儿资助等四大类、项国家学前教育重大工程,共同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明确了“市级统筹、区县(自治县)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市、区(县)两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了政府相关部门职责。二是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加大了财政投入保障力度。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学前教育不低于3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投入城乡幼儿园建设总资金达到40亿元。三是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增加。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015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含班、点)从2010年的6594所增加到2015年的7416所。全市在园幼儿从2010年的70.9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91.5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70.9%提高到2015年的79%。四是通过采取实施奖补、加大资助力度等有效措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普惠性幼儿园从2011年的1064所增加到2015年的4220所,在园幼儿普惠覆盖面达72.4%。五是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幼儿园教职工从2010年的3.5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19万人,其中专职教师增加了近三万七千名。将公办、民办幼儿教师统一纳入国培、市培和区县级培训体系,2011至2015年间,部级、市级共培训幼儿教师25863人。六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和保教工作,启动建设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制玩教具配备标准、幼儿园参考食谱、教师实践资源包等。七是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结合本地特点开发游戏资源,实施科学保教,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八是加强宣传,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和三年行动计划网络巡展,建设开通了重庆学前教育网、各区县学前教育网和重庆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从2012年起向全社会公开动态所有幼儿园信息,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氛围日益浓厚。

但是,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整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我市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些突出问题还制约着我市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普惠性资源分布不均;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和城镇普惠性民办园成本分担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是幼儿园教师量少质弱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队伍流动性较大;四是幼儿园办园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保育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全面实现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社会参与,扩大资源总量,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强化保教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保教质量,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6年,基本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全面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在即将编制的第三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中,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来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用一项项成果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关切。

二、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扩大我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

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保障每位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含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大功能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编制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力求突破“两个重点”:一是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二是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老城区改造和人口流动的实际,重点解决好城镇及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

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办园建设力度。积极鼓励、采取措施促进农村乡镇利用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及增设幼儿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新建一批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中心幼儿园,每个街道至少有2所普惠性幼儿园。同时,利用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班),依托村校附设幼儿园(班)。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由乡镇中心幼儿园采取办分园、设幼儿班(点),相邻村联办幼儿园(班)等形式,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保障农村儿童入园。二是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参照教育部门举办的公办园财政投入和教职工管理政策,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提高其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缓解人口密集地区幼儿入园难问题,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一直是重要的途径。通过制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办法,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政策。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由所在区县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举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已有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清理整顿。

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民办幼儿园是我市学前教育的生力军。民办园和公办园一样,为社会提供了学龄前儿童教育平台,特色鲜明的优质民办幼儿园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高,受到家长和社会广泛好评。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民办园在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做到支持到位、服务到位、监管到位。一是进一步落实好民办幼儿园在土地、建设、税收、审批登记、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二是财政设立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加大民办园投入。三是健全奖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大力引导并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逐年提高普惠性民办园的比例。

三、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之关键,是提升学前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初步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进入“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学前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支持力度。除继续鼓励完善幼儿资助制度、实施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外,将统筹安排学前教育奖补专项资金,支持区县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质量,引导和激励区县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普惠性幼儿园配备玩教具,完善保教设施设备,改善办园条件,提升保教质量。

要逐步完善幼儿园运行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中央要求及相关规定程序调整保教费收费标准,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在市定标准基础上提高本地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以满足普惠性幼儿园正常运转需求。

要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将资助范围扩大到所有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实施精准资助。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保教费和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贫困家庭幼儿不因贫困而失学。鼓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资助学。

四、强化师资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保教能力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适应我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园长、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

首先,要按标准配备公办幼儿园教师,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我市现有学前教育师资仍然较为缺乏,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缺口更大。要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有计划、按比例地充实幼师队伍。

其次,要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待遇,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公办园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引导和监督民办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足额足项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稳定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政策倾斜。将“依法为教职工购买社会保险”作为普惠性幼儿园评定的必要条件。

第三,要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合理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积极培养“3+2”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完善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为全市培养一批“师德好、业务精、留得住、有专长”的本专科层次优秀幼儿教师。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国培、市培、区县培训以及园本培训分类实施,相互衔接,推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完成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加大面向农村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还要以培养名园、名园长、名幼师为目标,加强幼儿教师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学前教育带头人,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加强管理指导,着力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要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完善幼儿园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准入标准,把好幼儿园入口关,全市一级园不低于30%,二级园达到40%以上,三级园控制在20%,已审批合格但未达等级园控制在10%以内,全面取缔无证非法办园。坚持幼儿园年检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检查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保教工作、安全、收费等的监管。建立幼儿园信息公示制度,及时幼儿园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幼儿园定期自查自纠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卫生、消防、园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并对事关幼儿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充分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幼儿园科普教育范文3

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xx-2013年)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为普及我市学前教育和提高学前保教质量,促进我市学前教育规范、优质、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xx〕64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粤府办〔20xx〕30号)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全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以县、区管理为主,有公办幼儿园、集体(部门)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三种办园模式。至20xx年9月,全市有各级各类幼儿园41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0所,主要为市(县、区)级机关幼儿园和小学附属等资产国有的幼儿园;集体(部门)办园35所,基本是校产属公有,办园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民办幼儿园337所,办园经费由举办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市省一级幼儿园8所,市一级幼儿园48所,县(区)一级幼儿园84所。在园教职工总数11292人,专任教师642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0%以上。在园幼儿数为107399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82.4%,其中惠城区89.2%,惠阳区90.2%,惠东县75.5%,博罗县80%,龙门县63.3%,大亚湾开发区85%,仲恺高新区90%。

(二)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

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强市发展不相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的资源总量与学校教育发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县城、中心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乡镇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只有70%左右,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不足30%。二是县城、中心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大部分分布在县城和中心区。乡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低,办园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较差,设施设备不完善,存在“保姆式”和“小学化”的倾向。三是公办幼儿园比例小,优质幼儿园少。近几年,学前教育新增学位主要是以社区、小区建设配套举办的民办幼儿园为主,无法满足群众入公办幼儿园、入优质幼儿园的需求。四是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少,各级政府投入基本上只保障公办幼儿园的办园经费,其他幼儿园基本上没有投入经费,办园经费全额由群众负担。

(三)全市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突出政府主导责任,理顺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完善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二是大力推进每个乡镇建设1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行政村独立办(联办)幼儿园工程,提高乡镇、农村幼儿入园(班)率;三是县城(中心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范化优质幼儿园,确保学前教育有足够的学位,并且逐年提高公办优质幼儿园的比例;四是规范办园管理,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为出发点,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将学前教育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任务,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学前教育规范、优质、快速发展,构建全市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三、工作目标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幼儿园学位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办园条件规范化、保教工作科学化,实现学前教育三年大变化。

——20xx年:完善以县、区为主的县城(中心区)、乡镇、部分行政村三级学前教育的发展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县城(中心区)及社区、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乡镇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合理规划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行政村幼儿园。龙门县60%以上的乡镇,其他县、区90%乡镇建设好1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乡镇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公办性质比例达到20%以上。

——20xx年:全面启动县城(中心区)及社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推进至3000户居民社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推进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取消学前班。全市100%的乡镇建成1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乡镇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公办性质比例达到50%以上 。

——2013年:基本完成县城(中心区)及社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任务,完成至3000户居民社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以上,县城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以上,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以上。全市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60%以上,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成1所规范化公办性质乡镇中心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90%以上建成村级幼儿园。保教质量和科学育儿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建成30所科学保教示范园。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

1.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坚持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区)、乡镇(街道)分级负责,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市政府负责宏观规划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并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县、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学前教育发展的组织实施、统筹规划、资金筹措、园舍建设、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承担发展农村和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建设并办好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筹措办园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办园安全和膳食管理。市教育局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协调管理,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县、区教育局对辖区内幼儿园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管理。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落实。要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由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安、民政、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物价、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3.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市、县(区)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工作,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统一管理,进一步充实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动态管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和落实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税务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扶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政策。物价、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食品药物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食堂的监督检查。卫生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卫生防病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民政、工商、安全生产监管、质检、消防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依法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加强幼儿园建设,切实增加学前教育公共资源,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需求。

1.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各地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对辖区内公办(集体办)幼儿园重新登记造册,切实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力争到2013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占比达30%以上。各地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资产属于国有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不得将公办幼儿园出租,已出租的合约期满后要收回。完善公办幼儿园招生管理、普惠性幼儿园收费管理和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分配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要参照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进行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教育资源,要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以县、区财政投入为主,省、市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各地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变化情况,科学测算学位供求,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农村幼儿园,并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充实教具、学具、玩具。根据省有关规定制定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标准。每个乡镇要建设1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逐步剥离,独立建制,并合理配置公办幼儿教师。20xx至2013年,落实省对欠发达地区规范化公办乡镇幼儿园建设扶持政策,市财政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鼓励村集体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独立举办幼儿园,小村可采取联合办园或作为乡镇中心园分园等形式举办幼儿园。鼓励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

3.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各县、区要根据当地幼儿园入园需求和民办幼儿园状况,制定《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暂行办法》,优化新建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和布局。要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或返还收费、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等方式,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资助、减免收费(含国有资产占有费、物业管理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积极扶持面向大众、收费合理、办学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并按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相关费用。民办幼儿园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并按有关规定减免排污费。有条件的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资助的方式,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4.规范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城镇住宅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要和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建成后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县、区政府统筹安排,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部门要及时主动做好接收和管理工作,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产属国有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要办成公办幼儿园。大力推进社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鼓励多元化办学,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要。幼儿园布局、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三)实施幼儿园“规范促优”工程。

1.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各县、区要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学前教育专职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严格执行办园资格审核公开制度。优化幼儿园内部管理,推进保教工作科学化,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园教研科研工作,加强学前教研机构和教研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力争全市创建30所科学保教工作示范园。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幼儿园监督管理,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幼儿园玩具教具、图书配备和幼儿园膳食营养标准。严格规范幼儿园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2.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幼儿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幼儿园保安人员配备,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依法开展幼儿园消防验收。加强幼儿园园长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校车规范,确保接送安全。

3.高度重视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县(区)、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对幼儿园开展全面排查,对无证幼儿园,要指导和督促其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整改后达标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未达标的,要及时依法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开展清查无证办园整治行动,到2013年底,全市彻底消除无证幼儿园。规范学龄前儿童早期培训、教育咨询机构审批,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对违反规定经营的,由审批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4.推动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从20xx年起,凡新建幼儿园必须达到规范化办园标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到2013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85%以上。建立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激励机制,对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予以通报表彰。

(四)实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足额配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根据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制定我市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和核定人数,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民办幼儿园要根据办园规模,参照公办幼儿园岗位设置和教职工编制标准,足额配备各类人员。积极探索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交流机制。

2.规范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有关规定,完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教职工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园长和教师都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受聘的园长和教师要在当地教育部门备案。完善幼儿园各类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制定教职工退出机制。中小学富余教师需经县、区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并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后,方可转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

3.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维护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标准等,制定当地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意见。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落实情况作为幼儿园年审内容。各县、区要把各类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范围,对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定期给予表彰和奖励。

4.大力拓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渠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管理规定,依托大中专院校每年招收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的幼儿师范专科班,扩大学院高中起点学前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重视加强对幼儿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

5.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各县、区要制订幼儿教师三年培训计划,安排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培训。建立政府、幼儿园、个人合理分担的幼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到2013年,全市幼儿园园长培训率达100%,副园长、幼儿园中层干部培训率达80%以上,专任教师及其他从业人员培训率达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市、县(区)政府要成立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规范优质发展。

(二)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市、县(区)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xx年起,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适比例,并且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完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各县、区要制定覆盖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财政奖补机制,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或政策支持。20xx至2013年,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幼儿、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要支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幼儿入园给予照顾,对确实有困难的家庭减免有关费用。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和设施配备。

幼儿园科普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 幼教师资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09-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与实施,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计划,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要求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学前教育又成为倍受观注的焦点。那么我国如今幼儿园教师学历及职称评定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本文主要选取我国2005―2009五年(教育部网站数据只更新到2009年)农村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专任教师)的学历情况的变化,来研究我国农村幼儿园在师资方面的变化。

一、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

截至2009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幼儿园数量已经超过13万所,幼儿园在园人数达2263万余人,入园率达42.5%。同时,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如幼儿园硬件设施不齐全、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巨大阻力。那么,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具体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下面笔者从农村幼儿园园数、在园人数、教师人数及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职称情况等方面,用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直观的来介绍一下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幼儿园基本情况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到2009年5年间,农村和全国的幼儿园园数、在园人数及幼儿教师数都呈现了一种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幼儿园共计124402所,到2009年发展到138209所,增幅为11.1%。农村幼儿园在2005年有60221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48.4%,到2009年全国幼儿园总数增加到了66366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48%,增幅为10.2%。比同期全国幼儿园总数的增幅低出1个百分点。呈现一个萎缩的趋势。但是在教师数方面,2005年到2009年五年来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人数增幅为37.1%,全国教师数的增幅仅为27.8%,可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比全国更加迫切。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五年来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职称变化情况。

(二)我国农村幼儿教师整体情况

1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变化情况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在逐年增大,2005年共有205199位农村幼儿园教师,到2009年增加到了281145位,增长率为37.1%,相比之下五年来全国幼儿教师的增长率却只有27.8%。随着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人数的增多,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变化也较为明显。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人数在逐年增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5年来的增幅为4.3%,本科学历的增幅为39.8%,专科学历的增幅为81.7%,高中学历的增幅为15.6%,高中以下学历的增幅为4.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中从事幼儿教育的主要是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尤其以专科学历的为主。

从表2、表3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除了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农村与城市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以外,其他学历水平的教师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正逐渐的缩小。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主要是高中阶段的教师,而城市幼儿教师的主体主要为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

二、我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幼教师资从数量和水平上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农村幼教师资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师资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缺乏:在我国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中,仅有1.3%被用于我国幼儿教育。而城市幼儿园在经费的分配中有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给农村幼儿园所获的经费少之又少。这就使农村幼儿园经费不足,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缺乏。农村儿童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设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在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工资报酬极低。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幼儿教育师资流失严重,大多去了经济较发达地区从教。同样,由于办学的经费不足,农村幼儿园依附于小学。成为其“小学学前班”或“小学预科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幼儿教育的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办学特色。《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数据显示,农村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为0.94平方米,生均图书为2.053册,生均教学用录像带录音带0.22盒,城市则对应为2.64平方米、5.946册和0.88盒。极少数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时办在一起的,办学条件极差,他们连一个上课的教室都没有,学生连学习用的纸笔都买不起,只能在露天的地方的沙土上练习写字。

2、农村幼儿教育管理十分不规范。师资队伍混散。人员流动频繁。教育主管部门虽对农村幼儿教师做了一些管理与引导,但管理还很不到位,力度也不够。到目前为止,我国专门规范农村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法律上的空白,使得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十分迫切切需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来启蒙下一代: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育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就使得资金、人员方面的调配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另外。在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农村幼儿园还没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农村幼儿教育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办学质量低下,很多幼儿园的办学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3、农村幼儿教师素质较为低下。幼儿教育理念不能被广泛的接受。与城市幼儿教师相比,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与学生的数量之比是1:56,远远低于城市1:17的比例。农村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较低,很多农村的幼儿教师多为临时聘请。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知识教法缺少创新。在城市,对适龄儿童进行启发性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重视幼儿教育。这就促进了城市幼儿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决定了幼儿教育理念很难形成像城市那样的认同感。县乡一级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又迫于义务教育的发展压力,对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且农村幼儿园在教学方面,过分偏重于读、

写、算等形式教育,缺少游戏教育和创造性的培养。

三、保障农村幼教师资的对策研究

当园舍、学习及生活设施等硬件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对幼儿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师资。我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与实施,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计划,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要求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如何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也成为焦点。

1、政府应立法确保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从当前来看。关键是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城乡差距很大。通过辞退不合格教师、补充高学历教师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应将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中。政府应对这部分教师给予培训以及相应的教师资格待遇,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性地位。政府投入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地方政府及国家应加强县、乡两级的教师培训以及进修机构建设,逐步建立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重点的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以幼儿园为基地的培训模式。由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每年到农村的幼儿园对其教师进行培训。

2、采用“标准化”评估体系保证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

目前,美国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多采用非营利性权威机构所开发的教育测试标准为评价准则,以确保师资培训的质量。如幼儿教育教师职前培训的评价细则根据美国幼儿教育领域权威专业机构“全儿教育协会”(简称NAEYC)制定的“幼儿教育职业准备标准”来实施。我国应效仿美国队教师的入职培训。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评估体系,来确保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不同阶段的培训与不同层次的标准化评估体系应紧密结合,为各阶段的幼儿教师培训提供具体的内容、目标及要求,使各阶段的培训有规律可循、有准绳可依。

3、教师培训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以资格认证提升我国农村幼儿教师质量。为提高我国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把幼儿教师的准入关,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录用考核力度,实行专业合格证制度、上岗证制度以及教师资格证制度。确保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农村幼儿困难以聘请到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所以要允许农村幼儿园招聘我国高中专学校毕业生,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然后进行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县(市)教育局对其颁发专业合格证,然后他们在回到农村幼儿园去任教:对在职幼儿教师要鼓励她们参加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教学素养;要鼓励她们申请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对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县(市)教育局要确认其具有教师身份,使他们享有相应的待遇。

4、实行最低工资制,实施社会化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发放、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如明确规定农村幼儿教师的年收入不得低于多少元,幼儿园支付给教师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多少元。寒暑假教师工资照发等等:农村幼儿教师有权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保险费用,应由幼儿园与个人按比例进行分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个幼儿园业主履行支付教师工资与保险费的义务,对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者。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

幼儿园科普教育范文5

关键词: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 环境创设 学前课程改革

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与拉瓦特里的EEC课程、德弗里斯的EED课程齐名的三大认知中心的皮亚杰课程模式之一。它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提出了一套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结构。海伊斯科普课程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并在海伊斯科普沛利幼儿学校得到实施运用(Weikart,Rogers,Adcock,&McClelland,1971)。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伊斯科普课程在与前述两种课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之在整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中得到广泛运用(Epstein,1993)。

笔者认为,海伊斯科普课程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主要是由于它坚守秉持的为儿童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海伊斯科普课程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多种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能使儿童意识到并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在其后的学校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更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拥有出色表现;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问题或需要福利资助的可能性则会明显减少。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上述实施效果到底得益于什么?我国学前教育界在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行学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从中学习什么?下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学界同行。

一、课程设计――从实际出发

1.坚持服从本土需要的课程设计方向

海伊斯科普课程设计的最初愿望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摆脱贫苦。因为当时所在的学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留级、受到惩罚和被校外机构治疗的比例较高。当时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人员成立了一个计划小组来讨论可能采取的行动过程,希望通过学前教育来减少留级,减少儿童走上邪路的可能性。但它也具有研究的目的,拥有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开始课程设计时,他们认为不能仅仅把课程看成是强调“举止和道德”的行为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也不是去接受当时流行的给儿童提供一般社会情感支持的观点,而是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按照对儿童的预测进行。但从以往文献中发现,当时的课程研究只有有关课程哲学基础的论述,很少关注年幼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已有的注重智力发展的课程又局限于具体技能的训练,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和记忆。出于对这种课程的反感,他们选择了注重儿童学业上的成功和一般认知发展的课程取向。通过30多年边实践边探索的历程,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被各国广为运用的海伊斯科普课程体系,充分证明了其课程编制取向的正确性。

2.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试图给儿童设计一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不断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建设始终没有终点,而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首先,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者们认为每一个人在发展上都是独特的,人的各种学习存在着一个关键期,而有效地促进发展的教育可以根据这样三条标准来衡量,即某种教育的经验、经过和方法;其次,儿童赖以成长的社会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应对它作出应有的反应;第三,每一个具有“认知倾向性”的教师在把该课程的一般性原理应用到具体不同的实践情境中去时都会产生独特的影响。

3.课程设计的主体应是专家与教师相结合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开发,不是由课程专家们依据理论编制的,而是由课程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起初由于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参与项目的教师便根据以往在正规学校教学的经验来制定每日计划和目标。尽管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在一起开备课讨论会,但在合作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却非常明显。大家都同意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学科内容,可是在执行计划时还是出现了教师“自行其事”并把课程计划放在一边的现象。这种表面上的交流,实质源于教师的教育惯性,他们不想被迫去接受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经历了这些变故后,课程专家和教师们开始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合作,每一个人都竭力承担义务,这样就使课程开发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他们共同学习如何在一起工作,并设法解决因不同看法带来的问题。相互的理解终于产生了缓慢进展,特别是通过学习皮亚杰理论,专家和教师们认识到新的儿童指导方法应该和传统的早期儿童教育中最好的方法综合在一起,于是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开发发生了转变,逐步走向把儿童作为主动的建构者和学习者。直至教师和专家们把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为58条“关键经验”,最终形成了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体系,并风靡世界。

二、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创设有效的环境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但《纲要》并未给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创设环境的具体做法,尚需各幼儿园自行研究。而《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又进一步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和主动的教育过程。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来促成儿童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经验正可为我国幼儿园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创建者韦卡特认为,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是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所以只有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儿童对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儿童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儿童主动性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

1.时间环境创设

在海伊斯科普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灵活的时间安排是支持幼儿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开展活动。幼儿是在对物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因此探索和操作时间是不固定的,固定刻板的时间规定容易造成幼儿兴趣的缺失,往往刚对这个内容产生兴趣就必须进行下一个全新的活动,只能再重新培养新的兴奋点,造成了时间浪费,难以开展持续的主动学习。如课程表一样精确划分的时间安排往往产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的被动学习,在时间安排上赋予幼儿自主性才容易进行主动学习。

赋予幼儿安排时间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自由容易造成幼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费心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安排,每天有固定的活动程序有利于幼儿理解时间,避免无谓的分心,从而专心投入当前的活动。海伊斯科普课程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一日常规的建立会使儿童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计划――实施――回顾时间是最重要的活动时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自主自由地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与想法付诸实施,接着分组讨论回顾自己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保证幼儿在一天中能够根据这一先后顺序完成一系列活动,并且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不需要硬性规定幼儿具体的活动时间表。这种既具体又灵活的时间安排不但有利于幼儿进行自发的活动操作,还保证了幼儿在对物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反思得到经验的提升,切实贯彻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2.空间环境创设

为了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行为,海伊斯科普课程十分强调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创设,“因为它将影响幼儿全部的活动”。课程设置者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幼儿提供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因此可以把教室空间分成不同的活动区,每个活动区的材料分类放置,并贴上标记,这样能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环境,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幼儿在进行主动学习时还可以到户外环境中进行探索。在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户外活动区的设置借鉴了教室活动区设置的原则,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

此外,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空间环境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经常根据幼儿实际使用空间的情况对空间环境作一定的调整,以期更好地适应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3.物理环境创设

空间环境的创设为物理材料的投放划分了区域,只有进行了合适的物理环境创设后,空间环境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是因为空间里投放的“材料的可获得性”,即物理环境的创设同样可以对幼儿的主动学习产生影响。材料的数量、种类、类型和陈列都可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材料的复杂性可以维持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材料的多样性则有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需要的材料。以主动学习为课程核心的海伊斯科普课程就试图为幼儿提供能激发主动探索的材料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幼儿通过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的互动以获得学习与发展。海伊斯科普课程注重在环境中投放丰富的、适应幼儿不同发展需要的材料,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个活动区都放满可以用多种方式使用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和探索,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材料。同时,这些材料都按类存放,幼儿能够容易拿到这些材料并易于准确地归还原处。大量的材料投放以及使用材料的充足机会为幼儿的探索和操作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幼儿获得主动学习的经验。

海伊斯科普课程与其他一些课程模式不同的是――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在发展水平较低、资源贫乏的国家,材料可以来源于自然、家庭废弃物及其他一些“开发性”材料。这种做法对我国这样一个还很不发达的国家确实非常值得借鉴。

4.心理环境创设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海伊斯科普课程吸收了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开始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根据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这种关系形成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作用重大。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创设比物理环境更复杂,因为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气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园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心理社会环境的状况,取决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频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有益于幼儿产生教师期望的行为。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要求教师与幼儿分享控制权,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围绕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原有经验提供适当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幼儿建立真诚的伙伴关系,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力图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使我们有机会面对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国外幼儿园课程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课程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们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因此这些西方课程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和使幼儿园教师“消化不良”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把一切国外学前课程模式的优点全部否定。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课程设计原则告诉我们,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而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并造就主动学习的幼儿,这正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明的幼儿园改革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小虎.High/scope早期课程模式近20年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1(4).

[2]Bronfenbrenner,U.and Crouter,A.C.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 models in development research.In Mussen,P.H.(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th ed,vol I,p357-414),1983.

[3]朱家雄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朱家雄等.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6]玛丽・霍曼,戴维.P.韦卡特等.活动中的幼儿.郝和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朱家雄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幼儿园科普教育范文6

一、2012年全省优质幼儿园的创建态势

2012年,全省优质幼儿园的创建进入了快车道,政府服务体系越来越强,优质资源发展越来越快,创建质量越来越高。全省幼儿园规划建设难、办学运转难、创优提升难等问题正逐步得到根本性解决,学前教育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创新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一)事业发展从教育驱动到政府推动。2012年的省优质幼儿园创建,已经不再是一项教育活动,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省人大在全国率先颁布《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将学前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省编制办等部门公布《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省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学前教育五年行动协调机构,省财政继续投入3亿元用于苏北农村幼儿园建设,省政府与13个省辖市政府签订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责任书。这一系列措施,为全省学前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行动路径,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同时,各省辖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定,按照省有关要求,成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五年行动计划协调小组,并根据本市实际,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二)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各地不断建设学前教育的组织机构,加强创建的指导力量。镇江市作为我省唯一的部级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市,近年来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各县区专门设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苏州、无锡、南通、镇江等地区将学前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创建体系,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宿迁市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全覆盖管理。徐州市积极推进优质幼儿园集团化发展,灵活采用名园加新园、名园加弱园、名园加农园、名园加民园等办园模式。苏州市实行公办教师到民办园支教、挂职,在工业园区进行试点,效果较好。

(三)经费投入从社会分担到政府主体。各地加强幼儿园调整布局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按照省优质园的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徐州市规定幼儿园与其他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南京市出台《2012年学前教育市级专项奖补资金实施办法》,通过核拨下发1.6亿元市级专项奖补资金,实施“幼儿园创优工程”等四大工程,创成一所省优质幼儿园奖励5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符合条件在民办园就读的家庭每年补贴3000元,同时对创成省优质幼儿园的园所一次性奖励30万元。淮安市、张家港市等地区根据区域特点,出台相应的扶持民办园的政策,政府创设建设奖,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幼儿园建设。2012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0所左右,新增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50亿元。各地普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生均标准设立专项幼儿补助经费、提高经费增长比例。泰州城区、淮安市淮安区等地区也建立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资助制度,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

(四)队伍建设从补充数量到全面建设。各地把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作为优质幼儿园创建的龙头工程来抓。首先是壮大幼儿教师队伍,大力增加公办幼师编制。洪泽县将85名在小学任教的具有学前教育学历的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转岗至幼儿园任教。无锡市滨湖区等地区建立“聘转公”制度,每年安排一些公办的编制,让在幼教岗位上工作多年、成绩突出的教师通过考试进编。2012年无锡市有100多名幼儿教师通过考试进编。二是实施管理激励机制。常州市、无锡市崇安区努力缩短在编和非在编教师待遇的差距,规定非在编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上一年度当地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较好地稳定了教师队伍。如皋市对非在编聘用幼儿教师与公办幼儿教师实行了一起参加考核、一起参与评优评选、一起参加职称评定的政策。三是注重师资培养培训。各市与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省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多期园长岗位培训班,加强对幼儿园园长的师德素养、组织能力、评价技术、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各地启动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园长培训。

(五)水平提升从常规管理到内涵发展。各地依据《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本园实际,出台幼儿园一日活动规程,科学制定、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规范保教行为,切实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常州市武进区总结幼儿园特色课程,通过《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指导全区各幼儿园使用。无锡市滨湖区坚持“特色幼儿园建设工程”,做到“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无锡市全面推进“园园通”建设,幼儿园基本信息实现电子化动态管理,北塘区以开展“跟踪调研各班半日活动”。全省各创建幼儿园把“确保每一天、每一个幼儿、每一个角落得到安全保障”作为创建的重要目标,普遍完善安全卫生设施、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卫生意识、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师生安全工作培训。在优化幼儿园教育行为的同时,各幼儿园不断完善幼儿园与社会的协作机制,推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探索建立了“儿童友好家园”,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参评幼儿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园领导的学历、资格和能力不达标。2011年的比例为13.8%,2012年上升为40.7个百分点。保教队伍存在问题增加的原因,一是较多园长由小学转岗,不具备学前教育学历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二是根据国家对园长继续教育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园长、副园长未接受省属部门的园长岗位培训。

2.专任教师、卫生保健教师的学历和资格不合格。专任教师不合格比例从2011年的23.1%上升为27.3%,卫生保健教师不合格比例从2011年的21.2%上升为24.0%。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创建幼儿园大部分是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现有专任教师来源广泛,起点较低。二是这类幼儿园无公办编制,专任教师持证率低,而补充又比较困难。三是保健教师与保育员无专门学校培养,卫生保健教师大多是学前教育学历,只经卫生专业培训后上岗,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3.活动室、寝室、卫生间不配套,厨房布局不合理。活动室、寝室、卫生间配套存在问题的幼儿园比例从2011年的45.8%下降为31.7%,厨房布局存在问题的比例从2011年的49.6%下降为37.7%,进步较为明显,由去年的突出问题转化为主要问题,说明新建幼儿园标准较高,有效降低了不合格比例。

4.教科研工作薄弱。存在问题的幼儿园2011年比例是61.2%,2012年比例是45.6%,情况有明显好转,但仍比较严重。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还停留在外延发展、硬件建设上,教科研意识普遍薄弱,教科研水平不高,教科研成效不明显。大部分幼儿园虽有教科研课题,但研究过程与实施不规范,缺少自主性研究的课题。

5.幼儿园游戏活动水平低。游戏是幼儿园最基础的课程,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开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游戏材料的投放严重不足,品种不齐。二是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不强。教师在区域游戏的设置和材料投放上缺乏研究,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游戏,游戏内容单一。三是一日活动方案质量不高,教学活动优良率低。教师设计一日活动方案水平偏低,设计游戏缺乏科学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不能根据孩子的游戏需要及时跟进和更换,幼儿缺乏兴趣。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对幼儿园的游戏研究不够,不能有效观察和诊断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6.幼儿发展水平测评及幼儿个体档案不健全。虽然存在问题的比例由2011年的38.1%下降为28.7%,但仍反映出不少幼儿园尚未真正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未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幼儿发展水平测评体系。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不具备测评的能力和技术。

7.办园特色不明显。办园特色是衡量幼儿园优质与否的重要标准,而特色建设又非一日之功。存在问题的幼儿园2011年为64.6%,2012年为54.9%。一是农村幼儿园园长视野有限,幼儿园特色定位不准确,有些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开设多种所谓的特色课程,导致“幼儿园特色”与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违背。二是新办园的发展方向不清晰,办园特色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所谓特色只是一种构想,没有系统实践和丰富成果来佐证。有些幼儿园把特色项目、特长培养当成办园特色,或存在“多特色又无特色”的现象。三是课程实施与幼儿园特色发展不能相互支撑,仍是参评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述主要问题,一部分经过短时间整改可基本到位,一部分还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初步解决。

三、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的思考

思考一:坚持育人第一,规范保教质量管理。省优质幼儿园创建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儿童身心快乐、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随着创建与评估的深入推进,“小学化”倾向得到有效扭转。但评估中发现的许多问题依然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强化对保教质量的评估,坚持把幼儿园保教质量作为优质园评估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的指标、专业的指导引领幼儿园内涵发展。引导幼儿园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保教结合,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享受快乐童年。倡导园本研究,提高教师设计和指导游戏的水平,加强对每个年龄段幼儿游戏目标的研究,引导教师在研究游戏中学会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发展幼儿。建立完善县级学前教育科研网络,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活动,配齐配足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建设数量充足、内容丰富、选择性强的游戏区域,鼓励优质幼儿园与薄弱幼儿园开展结对帮扶,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为广大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保教指导。切实改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办园宗旨,制定并实施幼儿园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粗放式扩展向内涵式提升转变,真正形成幼儿园精神文化体系,不断彰显办园特色。

思考二:坚持教师为本,推进保教专业发展。幼儿教师作为儿童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师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辛苦,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省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已经制定下发《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但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的情况不平衡。当前,要健全幼儿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建立幼儿教师配置年度报告制度,建设幼儿教职工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动态分析和监管。建议充分考虑目前全省幼儿园聘用教师较多的实际,着力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加快形成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幼儿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幼儿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制度,适当提高幼儿园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要全面实施幼儿园独立法人制度,为幼儿园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内涵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建立健全五年一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顶岗置换、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整体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要积极推进幼儿教师绩效工资实施,依法保证幼儿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统筹解决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要采取激励措施,积极推动优质园园长及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到薄弱幼儿园长期支教,对在教学一线作出贡献的幼儿教师进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