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例6篇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1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既要注重技术的熟练与精准,又要强调情怀与专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专业护理技术,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重视生命与健康。在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已成共识,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也越来越大。只有实现医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才能避免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技术工人”,实现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精湛医学专业技能、良好医学人文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文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1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1.1学校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认为护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偏重于技能教育,重视学生护理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把护理专业课程放在首位,弱化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边缘化。有些高职院校长期以来认为人文精神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师的职责,与护理专业教育无关,专业课程教学只是单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考核也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缺少价值观、职业责任、职业使命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量。

1.2受制于课时少、时间短的客观现实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渗透。由于对于什么是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与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大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完整计划、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即使有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也是任凭学生随意选修,缺乏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科综合优势远远没有发挥,效果欠佳。同时,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还受限于时间。由于高职学制三年,除见习、实习时间外,学生在校时间仅两年,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专业课的增多,人文教育比重逐渐降低,无法达到文医渗透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1.3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倾向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思想活跃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当今社会出现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快速融合等新形势,社会上的许多负面思潮不可避免地流入学校,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造成很大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精神颓废、缺乏远大理想和人生规划、得过且过、私欲膨胀,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反而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津津乐道。同时,缺乏学习动力,倾向于功利性地学习一门技术,谋得一份职业,不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

2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广,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以学生技术训练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发展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1]。国外护理院校纷纷将人文素质纳入专业教育体系,注重一系列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实施人文护理,尊重病人自、维护病人尊严,强调诚实正直、维护社会公正等。注重护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式及其对人类健康状况和健康照顾的影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护理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为宗旨,但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应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只有先成为“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智、有信念、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能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既能够关注病人的身体疾病,又能给予病人心灵抚慰的优秀护理人才。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医学人文精神内涵,深入挖掘护理专业中的人文因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有志有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一专多能的护理人才的迫切需要。

3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的路径

3.1更新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育人的本质。因此,专业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每门课程都有价值引领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要靠公共课程、人文课程,更应该在护理专业课程中体现。专业教师要强化课程本身的人文因素,提升育人能力,将育人、育德与专业知识教学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将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护理人才贯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现在很多病症的产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还有心理、行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医学也由躯体医学向整体医学转变,医护工作者的职责也不再是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护理服务既需要科学技术又需要人文情怀,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对待病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服务社会。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医德、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的考核比重,实现护理人才培养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3.2加强文医结合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教育部、人社部倡议坚决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拓宽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让懂职业教育、爱职业教育的人管好办好职业院校。结合现代高职护理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加强护理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培养,激励教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通过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产学研结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多元化人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等,拓宽文医结合的新型教师培养渠道,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整体素质、职业技能及教学水平,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以评促教,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与育人效果贯穿在综合能力考评中。将医学人文精神、师德师风、个性魅力等纳入评教、评学、职称评定、绩校考核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通过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完善外部评价、激励机制,使教师更加专注地进行教学工作,促进自身素养向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促进文医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3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医学人文元素

临床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本主义”来对待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病人的身体疾病,还要给予心灵上的抚慰。这就要求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医学人文元素。可以从临床案例、社会热点出发,将提炼的医学人文元素有效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护理专业课程人文教学资源,制定专业知识技能与医学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导向。在讲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如对病人的尊重、关怀、共情、鼓励、解释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2]。将案例融入教学,结合护理专业实际,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一线医护人员,他们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的职业责任,彰显了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或临床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负责的敬业精神、不畏艰难的创新精神、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还可以将现阶段全民新冠疫苗接种引入预防接种、传染病护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中,既让学生了解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及传染病的控制方法,同时又通过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对比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医学人文元素,选取蕴含人文元素的教学案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学习,找准着力点,有效推进,实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超然,秦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48-49.

[2]林珍,刘萍.在护理学专业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4,31(4):63-65.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护理专业敬业精神 教育

【中国分类法】:R473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当代,人们对“敬业精神”的定义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目前,高职高专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培养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只重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的培养;2.课时偏少,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教育;3.敬业精神培养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4.敬业精神培养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敬业精神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类学校意识到敬业精神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进行着加强敬业精神培养的改革探索,提出了一些加强敬业精神培养的对策。但这些对策大都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提出,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未来的就业岗位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专业特点、岗位特点的敬业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亟待加强。

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进行概括。个人层面中的“敬业”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要,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肩负着维护人的生命及其健康的重任,具备敬业精神是做好医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除了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部分医务工作者缺乏敬业精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很多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时候将技术与人文相分离;知识与信仰相分离;敬业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分离,重才不重德。真正成功的医学教育应该把敬业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学生、教师包括学校要认识到这样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担负着医学专业教育重任的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很多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并没有专门开设《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敬业精神的教育就零散的分散在各门学科,既没有系统性也没有连续性。那么如何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进行敬业精神的培养,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研究问题。在高职高专的思政必修课中有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敬业精神的教育内容,但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加强高职医学生敬业精神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教学。以高职高专思政必修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但课中涉及到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和零散。因此,首先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任课教师通过到医院进行临床调研,收集第一手的案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汇编。除此之外到用人单位进行走访,收集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敬业精神方面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护士敬业精神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这些调研资料,再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敬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编写出《敬业精神培养读本》作为课程教材的补充内容。在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只是老师进行理论讲授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敬业精神内容中的要点,并思考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该如何践行。

(二)课外延伸。一般高职医学院校的公共课都只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期,在没有课堂教学为依托的情况下,敬业精神培养必将向课外延伸。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以爱岗敬业为主题课外活动,如辩论比赛、专题演讲比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还可以定期邀请优秀的护理专业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培养为主题的讲座。并且可以由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将敬业教育渗透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在校期间多安排护理专业的学生到医院见习,在见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强化护士敬业精神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3

摘 要: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在工作中应时时注意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在职业学校中,教师是学生职业的启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道德的塑造,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

关键词:职业道德;卫校;教师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在工作中应时时注意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众所周知,卫生学校是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更是关乎患者的生死性命,因此培养卫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在职业学校中,教师是学生职业的启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道德的塑造,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始。

一、爱岗奉献的职业修养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卫生学校培养的是中等医护人员,他们的未来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卫校教师的使命,因此更加的艰巨与崇高。忠于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卫校教师应该以深厚的感情、充满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从事教育事业为最高追求,并引以为自豪、自觉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卫校教师虽没有站在医疗卫生事业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但是站在了医疗卫生事业教育的第一线,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基础后方人才。身为幕后工作者可能并不为人所知受人重视,但是卫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爱岗敬业态度、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学生往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中专生所处青少年阶段正是价值观的确立阶段,他们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影响深远凝重。卫校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无不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护士生渗透着影响,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形成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精神,而这正是白衣天使们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职业道德。

二、专于学术的严谨治学态度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除了必须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外,教师还应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工作上,教师要严谨治学,恪守诚信,增强学术道德,增强自律意识,忠于职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讲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精于学术、严于创新,扎实理论基础,娴熟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开阔思路勇于进取。

有一般教师具备的职业道德外,卫校教师还应兼具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卫校教师更加面临一个需要不断充实新知识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提供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的机会、教研探讨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进取,获取新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充实和丰富自我。只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在教育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这会使他们一生受益,尤其是在青年期意识不成熟而且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时期。护士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未来工作中也能秉承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加强基础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护理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严谨是护士生必须形成的职业道德,只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才能给病患带来一个安全可信的就医环境。

三、热情耐心的语言举止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语言举止反应的是内心情绪,心中有爱才能有热情耐心的态度。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美德,热爱学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只有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并理解和接纳他们,才能用爱心来唤醒他们潜在的向上、向善的意识。热爱学生的前提是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爱得越深,对其要求也就越高,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恪守公平、公正、平等原则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也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沟通师生的情感,使学生能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使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为容易,课堂气氛静中有动、轻松活泼。

教师春风化雨的语言和博爱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颇为重要,善良是人的天性,学生更易于模仿教师好的一面,教师的语言行为方式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护士生在校期间即以养成温和礼貌的语言、端庄大方的行为举止、理解宽容他人的态度,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作为医务人员,热情、耐心、宽容、忍让的态度非常重要,因为处于病痛中的患者情绪是烦躁不安的,医务人员的态度若能诚挚热情、耐心宽慰,患者就能在心理上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如同教师热爱理解学生般,护士应同情理解患者,以人为本,具有耐心,爱心,态度和蔼,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用一颗人道主义博爱的心,温暖每一位患者,这样才不失为“白衣天使”之称。

四、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学校环境仿佛一个小的社会,良好的教学工作氛围的建立,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如急功近利,只想着突出自我,一鸣惊人,演独角戏,不与他人合作,脱离了群体势必要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工作中应注意同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尊敬与信任,共同交流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配合协作,以为学生着想的共同目标努力,才能使校园环境向着健康、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尊重和信任他人,是打好团队精神的重要地基。护士生在这种学校大环境中受到熏陶,也会加强他们的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没有合作精神的团队将是一盘散沙,在医疗团队中,所处的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在哪个位置上,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做好本职工作,默契配合才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医疗工作离不开多方的配合。培养护士团队精神,促进护士与相关各方的合作,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团结协作将护理水平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并极为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推进了护理事业乃至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兰.浅谈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其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6).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4

关键词 中职护理 人文素质 培养

护理职业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不但要求会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如果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1]。一个具备人文素质的护士在与服务对象交谈时,能运用心理学给予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在服务不同层次的人群时表现出恰如其分的礼节和沟通技巧,能充分理解、尊重不同个体的意愿和需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培养和丰富护理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理人才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本文以个人观点就中职学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措施进行浅谈几点想法,以期为推进中职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1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其次要整合人文师资力量,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的观念,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要求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另外,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 职业礼仪素质的培养

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护士礼仪是护理人员对患者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培养护士表现端庄的仪表和风度。因此,培养学生护理服务礼仪,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护士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能在迎接病人入院时,表现出热情、主动、友好,面带微笑,有礼貌的介绍自己和病房环境,介绍有关住院规则、生活制度和探视制度等。在欢送病人出院时,主动向病人表示祝贺,帮助病人整理用品、办理出院手续,向病人交待出院后如何用药,让他愉快的离开病房,重新走向社会。学生的这些良好的护理职业礼仪行为受到医患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3.校园文化活动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首先,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都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校园中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布置南丁格尔的名言等,能给护士生以美的熏陶,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3]。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生命关怀教育”“护士礼仪大赛”“护士形象设计”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更使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再次,在“5.12”国际护士节,通过护士授帽宣誓仪式,以“烛光中的信念——重温南丁格尔誓词”为题,为特色教育活动拉开了帷幕。此外,我们邀请护理前辈主持特殊的火烛传递仪式,在前辈手中点燃的火烛在全体护理专业学生的手中依次传递下去,同时也将前辈的殷切期望传递了下去,更是将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传递了下去。

4 人文素质自身塑造的培养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强,护理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各方面对人文护理的重视,以及人文护理在患者身心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护理职能发生了较大转变,护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护士要以优秀女性的标准,全方位塑造自己,不但要有以医护人员行为规范为准则的外在气质,塑造好护士最直观的外在形象,还要具备思想先进、知识全面、形象良好、气质优雅,具有多元文化的职业女性,使自己成为美丽而幸福的护士、知识而优雅的护士、智慧而成功的护士。教育实践证明,人文教育和医学科学知识教育是护理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护理教育需要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两种教育都具有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4] 。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是塑造护士内在形象的重要保障。

通过开展对中职护理的人文素质教学活动,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职护理教育只有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美福,张秀伟.人文精神是建立护理专业信念的基石[J].护理研究,2006,20(15)

[1]周爱萍,张光环.创新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研究[J]

2011,07-21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5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政治老师或班主任的职责。卫生类职业学校开设有德育实践课、职业规划等课程专门对学生施以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目前的相关课程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学生道德体验与实践,忽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而且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有效解疑答惑,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差,针对性弱,体验性浅的问题。② 

笔者发现,在护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将护士职业道德素质及相关德育内容渗透融合入专业课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关的教育,其效果良好。 

1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朱小蔓认为:“德育不仅仅存在于专设的品德课程中,而是同时存在于各个学科课程中。因为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学科内容与方法都蕴含着特定的道德价值”。③因此,在专业课中适当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必要。在坚持职业道德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应把握教育时机,利用各专业课教学渗透、融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类卫生学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讨如下。 

1.1 直接渗透 

教师在“护理伦理学”、“护理学基础”及“护理心理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医院、家庭、社区、社会中报道的真实病案、伦理、医患纠纷等内容,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爱伤观念。比如在讲解《护理学基础》第十二章时,护士给女病人测量体温,没有让男家属离开病室或者屏风遮挡病人,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患者,隐私暴露,就医体验差,感到羞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希望医护人员如何对待?笔者发现,在教学中信手拈来的案例引发的思考比简单的道德说教要有效得多。又比如在临床操作中,护士在给病人进行肌内注射时,病人常常感到很疼痛。因此我们在进行肌内注射等相关教学时,要重点教会学生无痛技术,比如分散注意力、松弛肌肉、绷紧皮肤等。 

1.2 间接渗透 

教师通过介绍“护理学基础”、“护理伦理学”等科目的发展历程,介绍护理前辈们艰苦奋斗、忘我服务的工作态度,阐述前辈们的奉献精神、职业追求,从而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在“5.12”护士节等特殊节日中,邀请本市三甲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心路历程、人生感悟、专业思考、案例分享等内容,让学生们感悟专业思想,深化职业情感,逐渐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让榜样在学生们心中树立起来,加深职业理解,内化职业情感。在讲授“老年护理学”时,通过特殊的“家庭作业”。比如:每周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周末帮助年迈的婆婆爷爷做家务,为他们按摩、洗脚等;在特殊的节日给家里的老人购买小礼物或者送上温馨的祝福等,让学生转变原有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关心、照顾、帮助身边的人,感受到“给予”的快乐的职业的崇高。 

1.3 随机渗透 

专业课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熟悉专业,掌握“三基”。在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的理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非常重要。比如在学生在刚接触护理专业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哪些,在临床上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些工作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比如在“内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的讲授中,我们要随时强调护士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要将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帮助表现出来,将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随机贯穿,通过随时引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1.4 时事渗透 

护理教师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卫生行业护理专业以及护理工作者的新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新闻时事让学生们感知到职业特点,形成职业认知,内化职业道德,树立职业行为。如果所有专业教师都将职业道德教育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并将教育内容穿插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借助专业课教学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PPT教学、微情景教学等方法,多学科教学渗透必将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助推作用。比如杭州一实习护士在其微博上多张虐待婴儿照片,她拼命摇晃婴儿脆弱的头部,还称“2B孩纸”“小孩装死”,并在熟睡婴儿鼻头贴猪鼻子。可以把这种事件作为反面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1.5 苏格拉底式诘问 

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有的护士服务态度很差。因此可以根据她们的行为提问。比如:她们的行为有违护理职业道德吗?如果有违,哪些地方不对?你以后在临床实践中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诘问中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找出正确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同时完成了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 小结 

德育(思想道德)描述的是“大德育”,护士职业道德描述的是护士应具备的专业领域里的“小德育”。“大德育”包含“小德育”,“大德育”是基础,是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能力。“小德育”是“大德育”的延伸和特殊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可以这样说,一个思想品德不好的护生,是不可能具备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的;反之,一个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护生,也一定会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者呈正相关。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渗透的基本意思为渗入、透过,指液体渗透多孔物体。延伸意义比喻某种思想、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⑤笔者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将德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多种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对稳固学生的职业思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注释 

①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 

②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的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7. 

③ 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76.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关于为师之道,著名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东晋史学家袁宏的《后汉记》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顾名思义,经师,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人师和经师的结合,当然是最完美的教师形象。而今教育家徐特立就曾提倡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医学护理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的教育,更应包括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等。除了一般方法外,还要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风尚[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所以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教师,在搞好《急救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外,还要有机地结合急救护理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随着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形象

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其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医风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工作中医德医风的认识,救死扶伤,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光荣而又神圣职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合格的急救护理工作者,除了必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立足岗位、奉献社会,肩负起“协助医者行医,给予被护理者之幸福”的社会责任。

2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的发展史,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想当初现代护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所开展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一系列战地救护措施起,便意味着现代急救护理学随之应运而生。尽管急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些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在现代急救诊疗体系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故可凭借南丁格尔的光辉形象,来培养学生热爱急救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定从事急救护理事业的职业理想信念。

3 通过强化急救护理技术的实训、实习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不仅有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还有相应一系列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尤其我校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急救护理的相关实践技能势在必行。

4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急救护理德育教育的创新功能。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急救护理作为一门临床护理专业的新兴学科,虽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迅速。随着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急救理念、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与临床急救护理实践紧密联结,就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多作学术报告。使同学孟能尽快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 其学术报告内容不但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还应该有互动性和预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超前意识。

总之,道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赋予教师的重任[2]。力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力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