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课程范例6篇

康复训练课程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1

【关键词】盲校综合康复课 分流走班制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盲校综合康复课

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是一门以开发视力残疾学生潜能、补偿视觉缺陷、缩小视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目标,融感知觉训练、社会适应、行为训练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盲校特有的重要课程,是我国视力残疾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盲校综合康复课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盲校康复课采取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但因视障学生除共性特点以外,不同学生之间因智力、性别、文化背景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原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状况及特殊需要,且每个学生差别较大。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十几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视力残疾学生,讲授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这就致使康复内容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最急需且行之有效的训练需求。康复训练项目大多需要教师手把手引导学生练习,一对十几的教学编制,40分钟的课堂时间,使得一个训练项目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几分钟,而大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无事可做、无人看顾的状态,教师整节课下来,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中,而学生的训练安全及训练强度都不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使盲校综合康复课流于形式。

三、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

最新的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标准将此课程内容设定为六个选修模块,这也对各盲校如何开设综合康复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9月,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丁丽辉校长的倡导下,大胆改革创新,将固定班级授课制改为分流走班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什么是分流走班制

分流走班制,第一,要为每个学生作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生理性视力残疾情况、功能性视力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评分、认知情况、除视力外其他感知觉情况、生活能力、特殊行为及是否伴有其他残疾等。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及家长、学生的期望,由各相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依据最需原则,为每个学生选定不同的康复项目、目标及内容。第三,各班同一时间开设康复课,打破班级界限,将需求相同、程度相近的学生,每1~4人编为一组,由相关教师开展训练。第四,视力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形式需要多种多样,不同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形式也会不同。教师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形式。康复训练可在课内完成,也可与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配合;可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也可由班主任、生活教师等有关人员来共同完成。第五,在训练中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项目及组别。第六,在学期末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康复训练进行再次评估,达到训练目标的学生为其更换下一难度的训练内容或转为次需特殊需要项目。

2.分流走班制的优势

分流走班制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先评估后康复,先测试后教学,即使在同一训练项目、同一训练小组中,不同学生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康复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保证了康复训练目标的指向性。

分流走班制因采取小组授课制,一个教师只面对需求及程度相近的少量学生,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实践、真实情景、模拟情景、讲故事、强化训练、讨论、讲授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保证了康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

分流走班制便于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多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康复,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视力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了康复训练结果的有效性。

分流走班制,更有利于获得康复效果的反馈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激励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康复。多元化的评价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注重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付出努力的程度,评价是发展性的,而非终结性的,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保证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建议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综合康复课程标准,2014.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均快速增加,随班就读工作迅速发展,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然而,90年代中期,大量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不能得到就业安置,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也纷纷下岗。社会需要受过一定职业培训的智障学生,但此时我国智障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未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前中度智障幼儿教育(4~6岁)几乎空白,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学龄前一年的教育,但对中度智障幼儿的教育训练才刚刚起步,使许多智障幼儿错过了身心发展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其次,智障学生的高中教育未形成。90年代中期,我国尚无智障学生高中段教育,以致智障学生不能发展必要的专业能力,形成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智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一迈出校门就将陷入“就业无门,升学无路”的境地。

再次,智障教育的康复训练刚起步。智障儿童缺陷的补偿、纠正,需要医疗、训练、康复工作的干预。因此,培智学校不仅应具有教育职能,同时也应具有康复职能,但当时的培智学校尚不具备。由于缺乏康复训练,智障儿童丧失了康复良机,严重影响了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回归主流。

最后,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不配套。为适应轻度智障学生教学需要,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 (试行)》,组织各地进行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于1992年开始陆续使用。这套教材积极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智障教育规范发展。但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巨大变化, 1987年的《教学计划》和1992年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育训练需要。

综上,探索十五年智障教育意义重大。它可以更好的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能够进一步完善智障教育服务体系,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社会。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1.建立纵向的教育体系

(1)建立学前康复班,开始智障教育向前延伸的探索

为了解决智障幼儿入园难的问题,1991年开始招收6~7岁的学前智障儿童,建立学前班,开始智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

(2)开办职业培训班,开始智障教育向后延伸的探索

为了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智障青年职业培训难的问题,1996年,在综合分析当地社会发展现状对劳动者的实际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与区教育局、区残联、区劳动局一起研究,开办了面点制作专业培训班,开始了职业教育的探索。

(3)创办全国首个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

智障学生经过一年职业培训后,其职业能力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发现,他们在这一年内只能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其文化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智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就业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2000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我们首选了烹饪与园林花卉两个专业,在全国率先办起了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

(4)创办全国首个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托管中心,对中重度智障青年进行就业培训和托管

职业高中部的成立,为中重度智障青年解决了升学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困难。但是如何安置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中重度智障青年,这在当时是一个难题。我们在考察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智障人士生涯教育机构的基础上,于2001年在教育局与市残联的支持下,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办起了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托管中心,专门接收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升学而又暂时没有得到就业安置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开设了文化学习、社会适应、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等课程对中重度智障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这在全国属首创。

至此,形成了“学龄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纵向教育体系。

2.建立横向的教育体系

(1)教育康复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智障儿童学前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智障儿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我们系统分析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深入调查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着手编制智障教育学前课程。

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校学生已经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当时,只有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没有适应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的教材。1999年,为了发展智障教育职业高中,我们启动并完成了《智障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初稿,开始编写职业高中教材。为了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2000年,我们着手编写《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和生活语文教材,2002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数学编写。

为提高智障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并于2000年开始了个别化教育研究。

(2)医学康复

20世纪90年代,学校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缺陷,与省儿童医院、省中医学院联合组成智障儿童治疗小组,接着又成立了“智障儿童康复实验中心”,对智障儿童用头针、水针、生命信息等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对病情进行控制。2000年后,学校引进了专业康复人员对智障儿童进行专业化的康复训练。目前学校正在开展的康复训练有: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3)训练康复

通过建立智障学生康复档案,进行基线测评,并采用动态评估等方法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专业评估,实施了感知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感觉统合训练和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主要研究成效

1.全国率先建构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框架

顺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前延伸三年,解决智障幼儿入园难问题,重点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功能康复,挖掘其潜能;开发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促进智障儿童适应生活;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后延伸三年,解决智障青年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难问题,开设适宜智障青年的专业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提高智障青年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智障学生在接受十五年教育的同时,还充分接受康复训练,以补偿其身心缺陷,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健康成长在接受十五年教育之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开辟多元的途径,帮助他们较好地得到就业安置,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真正地回归主流社会。

2.建构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的课程

我们设计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高中课程。

(1)以康复训练为重点的学前教育课程,填补了我省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

我们以康复训练为重点,开发了《学前教育课程》,涵盖了生活自理、感知、肌能、认知 、沟通和社会适应等几大领域,并提供了相对应的教育康复训练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填补了我省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

(2)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课程和教材,补充了我国智障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教育课程。为了使教学适应智障学生,我们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把其中的生活适应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把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还开发配套教学评价,形成了分年级划分课程内容的生活教育课程纲要和相配套的教学评价表。

二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课程。我们吸收了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教育新理念,依据《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纲要》精神,围绕生活教育这一主题,开发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课程。提出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生活化语文课程目标,建构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语文字、词、句教学体系,形成了常用1000个生字教学序列和口语表达教学序列,建构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生活化语文课程体系。

三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数学课程。我们以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中度智障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把握生活化、实用性和弹性等原则,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从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度量、数据处理等四个方面,围绕中度智障儿童生活问题,选取学生现在或将来所需要的、学生有能力学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经研究,形成了中度智障儿童数学课程体系。

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生活语文教材(中度)、义务教育生活数学教材(中度),填补了我国中度智障儿童教材的空白,提高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教学质量。开发教材中所提出的“生活化”理念,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高中课程,填补了我国培智学校职业高中的空白

我们把智障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等部分,提出了职业高中课程计划。选用“A”型课程结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1:3左右),用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其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文化课围绕专业课设计,文化课中的语文、数学与全日制培智学校十八册教材相衔接,为专业学习和职业活动中必要的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它直接为专业服务,为今后的就业服务。专业课的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而公共课和选修课则根据智障青年适应社会要求和专业要求而设定。

3.完善了我国智障学生的教育体系

建立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纵向教育体系和“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横向教育体系,完善了我国智障教育体系,保障了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为我国智障教育向两头延伸积累了经验。

4.创新了我国智障学生的就业安置,拓宽了智障青年就业安置渠道

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支持性就业模式。

(1)进行分流培训

学校采用职前分流、分项培训的方法,对轻度的智障学生和中重度的智障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培训。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创设专用教室,开办劳动工场(缝纫车间、针织横机车间、工艺品制作车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职业高中则对学生进行两个专业的系统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专项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开展定向培训

定向培训的方法有:进工厂实习,培养操作能力;定向编组辅导,发展专项技能;定期回访,反馈情况,调整培训方案。

学校用定向培训的方法,为福利工厂输送了缝纫、印刷、小五金二十余名学生。

(3)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已建立的实习基地有:杭州花圃、大观山农场(园林)、新丰小吃(面点)、钱塘大厦(客房服务)。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现多元就业

学校设立了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化运作,与民政、残联、劳动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逐步形成了几条稳定的毕业生输送渠道:与街道签定定向培训、定向分配意向书;由残联推荐按1.5%的比例就业推荐给用人单位;与市劳动局形成意向,每年推荐劳动就业岗位。

由于政府出台了1.5%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我校的毕业生又大多取得了初级和中级专业资格证书,企业愿意接受受这些过良好教育且有一技之长的智障毕业生。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建构了包括基本劳动技能、职业训练、实习基地专项培训和职业证书教育相结合的与就业安置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多元安置模式,有90多位学生得到了就业安置。在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有如下三方面的发现。

第一,毕业生就业后,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有了改观,完全融入了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家长不再担心自己年老后如何养活智障儿女。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智障人士的认识。毕业生得到了所在单位的首肯,他们能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主动积极,对同事、师傅、领导能礼貌相待,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第三,毕业生在职业劳动中认识了自我的价值,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他们人生的价值在职业劳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多元安置模式,为智障人士就业安置提供了思路和典范,更具创新性和普遍意义。

5.创新了我国智障教育的教学模式

建构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智障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形成了在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导下的包班制管理、主辅式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形态,为培智学校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6.扩展了我国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

研究了学前儿童、学龄儿童、智障青年、脑瘫、自闭症、言语障碍等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为我国今后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展积累了经验。

7.提升了培智学校办学的实效性

本研究发展了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造就了一支事业心强、专业素养高、多学科专业团队结合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为巩固、深化和扩展课题成果储备了人力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长效机制。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3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在教学课程、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诸方面都要尝试进行改革,将医疗康复和教育开发有机结合,对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医治和康复。

 

一、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特殊教育的对象往往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家长们从发现孩子异常到接受现实,在这个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寻求医生的帮助。对特殊儿童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医学上的鉴定与治疗,因此康复治疗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进行的,医生会利用医学知识对患儿进行治疗、对家长进行指导。而学校要想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毕竟教师不是医生,针对特殊儿童生理方面的问题无法像医生那样提供专业的解决办法。美国的《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中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使之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既希望能在医学方面得到很好的治疗、在康复训练方面得到专业指导,又希望能在学校教育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学习服务。

 

二、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遇到的现实困难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培智学校已经尝试通过改编教材、创新康复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功能学科实用性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还面临许多困难。

 

1.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在边境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多教师都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虽然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但是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一欠缺,教师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目前,“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经过医学验证适合特殊儿童。无论是对于普师还是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这些都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很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2.如何利用好教学设施和设备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自然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设有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施和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和设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虽然引进新设备后,通常都有厂家的技术指导给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们往往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在教学中也不能把这些设备充分利用,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如何实现“医教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不同,往往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目标。“医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康复目标,把握好“医”与“教”的方式,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帮助特殊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如何实现“医教结合”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学校拥有的专业教师和专业设备能够保证学生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但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这就制约了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比学校教育还要重要,因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家长的认识必须要提高上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康复与学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对“医教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特教学校是学校,也是康复机构,要坚持“挖掘潜能,增长技能,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培养目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1.统整课程,康复教育与学科教学合理布局

 

可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尝试采用“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技能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以技能目标的导向性开展主题生活技能训练,并围绕主题技能训练模拟真实情景、按季节的更替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设置可分为主题技能课程和康复课程,其中主题技能课程以生活适应技能训练为核心,康复课程以身体机能康复训练为主,以“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模式将两类课程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低年级(一、二年级)为康复初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康复课程为主,以教育技能课程为辅。中年级(三、四年级)在经过低年级的医学康复训练后,再学习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康复教育课程可以各占一半。高年级则以教育技能课程为主,康复教育课程为辅。

 

每周教师都要进行集体教研,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周的技能目标,并梳理“主题训练实施方案”。各康复教师要根据技能目标主题制定康复辅助方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入康复手段,辅助实现康复目标,达到课堂教学与康复训练的有机整合。

 

2.因材施教,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

 

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坚持以挖掘学生的生理能力为目标,把康复目标和学科目标有机整合。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达到标本兼治的育人目的。

 

在开设康复辅助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个别康复实验课程,挑选学生,配备康复目标辅导教师。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康复以及情绪与行为干预等,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其他的集体康复课程每天安排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5分钟左右。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不断拓宽康复教育渠道,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康复目标。还要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建立家校联系簿,开通班级博客,组织教师家访。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转变观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从中了解一些教育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改变学生因受智商和能力的限制而形成的孤独性格。在班级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课,教学生玩下棋、拼图等多种游戏,为特殊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搭建平台。

 

特殊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索“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不要神化,不要漠视,不要望文生义,要尊重,要学习,要适度开发。总之,“医教结合”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更是一场办学模式的变革,需要我们今后努力实践与探索。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4

酒依赖是目前世界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所涉及的原因较复杂,既与社会文化有关又与个体的生活及心理素质有关[1]。群体性康复训练是将住院接受治疗的酒依赖患者集中在一起,以群体形式通过讲座、讨论问题,技能训练,问题解答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酒依赖患者有明显的人格障碍[2],具有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多疑、爱争辩等特点,在住院期间常与其他患者发生争执,不配合治疗,影响病房的管理。在住院酒依赖患者中开展群体性康复训练,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故我科于2010年5月起在住院酒依赖患者中开展此项训练,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课题的立项

根据酒依赖患者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和内容,有酒依赖科进行课题立项,申请相应的研究经费,本课题获得医院立项。

1.2 组成课题研究团队

根据课题开展的需要,成立了酒依赖科主任为第一负责人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由10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正高级职称教授1名,副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根据酒依赖患者特点制定了训练方案,对训练过程实施论证。

1.3 训练方案实施

将制定好的方案制作为一份精美的课程表,课题组成员均熟悉内容,以便开展训练,其次组织参加训练的患者学习方案,了解开展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每天依据课表内容开展训练。

在酒依赖患者中开展群体性康复训练主要是根据酒依赖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着躲避现实,缺乏进取心,人际关系不良,压抑,怨天尤人,情绪冲动睡眠障碍和对酒的心理渴求等特点[3]制定的具体内容。

1.3.1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每周对住院酒依赖患者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讲座,内容主要是普及有关使用酒精所致精神及行为障碍的常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针对性解答。

1.3.2 学习AA的十二步骤

1.3.3 发展技能训练

由于酒依赖患者不理解酒精之危害及家属不掌握正确的教育和疏导方法,致使住院的酒依赖患者出院后复饮率增加[4],针对此特点,我们由专业的心理医师每周为住院患者进行一次学习脱离酒瘾的技能训练。

1.3.4 认知能力训练

酒依赖患者不仅具有躯体依赖,更重要的是心理依赖[3],对酒依赖患者进行认知能力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训练,找到诱发复饮的情绪,找到应付内外不良刺激的方法,通过此项训练,酒依赖患者会认识到彼此之间的问题,而训练者在此项训练中的关键是根据酒依赖表现出的问题,给患者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案,促进他们与医师保持接触,有助于预防复发,促进康复[5]。

2 小结

酒依赖患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有变化[6],群体性康复训练在酒依赖患者中的开展应用,能有效调动住院酒依赖患者参加群体活动的积极性,教会患者识别问题,集体讨论能使患者找到共同的问题,通过引导能找到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复饮有一定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姜佐宁.现代精神病学(第二版).2004:383.

[2] 尤红,谭利.30例酒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治疗干预.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2):130.

[3] 杨静艳.心理治疗与家庭干预对酒精依赖患者复饮率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9,8:32.

[4] 梁晶莹. 强化住院酒依赖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右江医学,2009,37(4):434-435.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5

摘要: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的核心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军事训练伤损害官兵健康,影响部队训练水平,如何有效利用康复训练积极防治训练伤,在强化官兵体能素质的同时提升部队战斗力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部队 康复训练 恢复

军事训练是提高官兵作战体能、技能的主要途径,官兵在长期、大量的军事训练中,其肌肉力量不平衡,再加上训练科目种类多且难度大,容易造成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或出现关节移位的现象,导致官兵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关节损伤。这也是部队最为普遍的一类训练伤,是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出现了训练伤,如何快速恢复战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康复训练的功能作用

有效治疗训练伤。官兵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必定影响其体能,不能正常的进行各项训练甚至影响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受伤后快速有效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在运动训练中,无论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多大,都会成体能的下降,而体能的下降又会加重伤病。因此出现运动损伤时,长期静养只进行医疗康复并不能彻底地治疗的伤病,体能康复训练结合了康复医疗和体能训练两方面的内容,能够在进行康复医疗的同时对官兵进行体能训练,促进体能的恢复,使官兵的身体状态向最佳状态过渡,既满足运动训练的不间断性,又缩短了身体恢复时间,并为官兵恢复正常后的体能、技能训练提供有力的保证。

加强损伤康复后的再防护。损伤发生后,通常会导致专项体能、运动技术和本体感觉的下降。如果只接受普通的治疗,未进行专项康复训练便再投入正常练,其再度损伤的概率极高。例如,踝关节内翻损伤后,若只简单评定其在垂直平面的抗阻运动情况就返回训练场,而不考虑专项训练中伤愈后的踝关节侧副韧带在左右或扭转情况下承担的 张力,则可能再度产生损伤,且再次损伤还会造成心理障碍,产生恐惧而影响训练质量。康复训练对损伤的情况制定专项的康复训练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受伤部位进行训练,可有效增强其预防损伤的能力。

二、开展康复训练的建议

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利用军事院校的优势,开设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专业知识课程,丰富基层指挥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官兵训练的科学性,做好受伤人员的身体恢复工作。同时,可举办康复训练的理论讲座,提高官兵对康复性体能训练的认识,提升官兵参与康复训练积极性。

大力引进康复训练专业人才。在部队文职人员的队伍中,加大在体能训练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如专业运动队的康复师、体能师,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特长,不断提高部队康复训练的水平,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军民融合,加强与地方交流合作。地方的专业运动队、体育运动组织在运动康复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及相关的设备资源,部队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交流经验,借助地方先进资源,提高部队康复训练水平。

加大对康复训练的投入。部队根据本单位情况建立康复训练中心或康复训练室,引进先进体能监控设备和先进的康复训练技术装备,配备专业人才指导训练,做好康复工作,减少训练过程中的伤病频率,提升训练效率,完善部队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俊.针对官兵能力个体差异做好部队训练工作[J].武警学院学报,2011(27):60-62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6

关键词:高职 ;临床康复学;课程改革

临床康复技术是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了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康复治疗、保健的高技能人才,几年来,我们在临床康复技术这一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修订教学计划:包括优化课程前后衔接。如删掉与专业课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及课程(如微生物与免疫);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增加原有基础课程的学时(如人体解剖学);广泛调研,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对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取进行调整。比如根据临床康复治疗开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呼吸循环系统康复治疗。而截肢的康复、手外伤的康复等章节则相应减少了部分学时数。

2.课程内容选择:在有限的学时内精选、优化课程内容,适当增加知识拓展部分及自学部分比例。有些内容精讲,如脑血管病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脑瘫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骨折的康复;有些内容粗讲,如截肢的康复、疼痛的康复;有些内容以直观形式(如教学光盘)演示,如烧伤的康复。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工程,任何教学模式中,“上课”或“讲课”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临床康复技术这门课程的讲授理论讲授中,我们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个性化的讲授方式,尽可能以各种实例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着重性地增加了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讨论题目,如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措施有哪些;为某一脑血管病患者制定康复方案;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知识,探讨新观点,鼓励学生在讨论中主动地聆听他人的看法,同时增进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关联感和参与感。在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病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示范、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临床康复技术这一课程,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习内容包括了内科、神经科、骨科等十七类疾病的临床诊治,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各章节中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调节讲课节奏,授课中增加问答形式的应用,并注意学生回应。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康复一章,要系统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临床诊断,病程分期、各期的治疗,康复评定尤其是肺功能的评定,以及康复治疗。我们从典型病例入手,并以记叙的形式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从患病,求医,体检,化验,明确诊断,入院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生动病例去感受学习的抽象概念。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图片,视频等尽可能形象化地描述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

4.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康复技术实践教学

我们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临床康复治疗的实际工作过程流程:接诊-康复功能评定-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综合运用PT、OT、ST、传统康复技术为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反复多次的再评定再训练-康复出院-出院后康复。依据此工作流程,构建临床康复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和评价体系、构建保障体系 从而使学生未来可以胜任多个工作岗位,具有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分科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疾病等的职业能力。

4.1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为目标,科学制定临床康复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临床康复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分科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疾病等的职业能力。为使实践教学与基层岗位紧密联系,我们的采取了如下做法。一是利用我校每年向实习单位派送实习生的机会和临床一线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和座谈,对不同层次医院和康复保健机构所需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二是对我校应届、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获得他们对我们课程的评价,了解他们在医院工作的情况,询问他们所学与所用的差距情况。比如,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近两年来,在脑血管病康复的临床实践中,躯干控制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渐受到临床治疗师们的重视。实训中我们就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从而和行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4.2 依据康复治疗的工作岗位任务,完成临床康复技术实训项目开发,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临床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通过完成其实训项目的开发,编制实训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开展模拟临床康复治疗,参加社区康复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类内科,骨科,神经科疾病的康复评定技能、运动治疗技能,作业治疗技能,传统康复治疗技能,物理因子治疗技能,言语治疗技能,以及人际沟通等综合技能。

4.3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考核评价。

综合考核,突出能力考核。总成绩由模拟考核、综合项目考核、过程考核(随堂实践考核、论文)、。理论考核四部分组成。重点考核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