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例6篇

茶艺6个基本要素

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文1

关键词:夏秋红茶;工艺;多酚氧化酶;苦涩味

中图分类号:S571.1;TS272.5+2;Q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685-05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种植和茶叶加工是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年湖北省茶园面积已达25.2万hm2,茶叶产量18.4万t,茶业产值70.6亿元,其面积、产量和产值都位居全国前列[1]。但是由于夏秋季湖北省茶区光照强度高,所制的绿茶苦涩味重,造成鲜叶原料严重浪费,经济效益也不理想。为提高茶树鲜叶利用率,不少产区在夏秋季改产红茶,以摆脱这一被动局面。然而夏秋季茶树鲜叶制作的红茶在感官品质上还是存在苦涩味明显的现象,国内相关研究通过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夏秋红茶品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4],而国外研究发现,利用植物如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叶片和蓝莓(Vaccinium uliginosum L.)果实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处理茶树鲜叶可以提高茶叶品质,且效果显著[5-7]。砂梨[Pyrus pyrifolia (Burm.f.) Nakai]作为人们喜爱的水果,所含的天然多酚氧化酶已被用于儿茶素酶促氧化合成茶色素的制备[8,9];因此在改进夏秋红茶加工工艺方面,利用砂梨的多酚氧化酶提高夏秋红茶品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对于提高茶园单产和综合效益、增加茶农收入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田间材料 试验所用鲜叶原料有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C. sinensis cv. Fudingdabai)、福云6号(C. sinensis cv. Fuyun No.6)成年株以及资源圃里的群体品种,在2011年6~8月采摘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茶叶基地,采摘规格是1芽1叶。砂梨果实为品种丰水(P. pyrifolia cv. Housui)的近成熟果实。

1.1.2 试剂 试验所用化学试剂主要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0.01 mol/L、pH 6.5的磷酸缓冲液,0.1 mol/L、pH 6.5的磷酸缓冲液,0.05 mol/L、pH 5.5的磷酸缓冲液,30%饱和硫酸铵,0.1 mol/L儿茶酚,20%三氯乙酸等。

1.1.3 仪器 主要有722S-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A1104电子天平(上海平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3B酸度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GL-20GII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恒温水浴锅(北京西城区医疗器械厂)、研钵(或匀浆机)、试管、移液管等。

1.2 试验方法

1.2.1 改进夏秋红茶加工工艺 根据红茶的加工工艺流程(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分别优化鲜叶萎凋、发酵及揉捻工艺参数,以此来比较提高夏秋红茶品质的工艺,试验中的室外光照度为20 000 lx,各个处理的具体设置如下。

处理1:日光萎凋(时间15~20 min,环境温度35 ℃,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下简称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3 h。

处理2: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4 h。

处理3: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5 h。

处理4: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6 h。

处理5: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7 h。

处理6: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8 h。

处理7:日光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9 h。

处理8:室内萎凋(时间18 h,环境温度25~34 ℃,空气相对湿度45%~60%,以下简称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3 h。

处理9: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5 h。

处理10: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7 h。

处理11: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9 h。

处理12: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3 h。

处理13: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4 h。

处理14: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5 h。

处理15: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6 h。

处理16: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7 h。

处理17: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8 h。

处理18: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9 h。

以上处理1到处理18的原料为福鼎大白茶。

鲜叶经过日光萎凋、再经过室内萎凋后,按不同揉捻时间(60、90 min)、次数(1次、2次)及不同发酵方式(自然发酵、恒温恒湿发酵)进行处理,具体设置如下。

处理19: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60 min,2次揉捻;自然发酵。

处理20: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60 min,2次揉捻;恒温恒湿发酵(发酵室温度30 ℃、空气相对湿度95%,下同)。

处理21: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90 min,2次揉捻;自然发酵。

处理22: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90 min,1次揉捻;恒温恒湿发酵。

处理23:日光萎凋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60 min,1次揉捻;恒温恒湿发酵。

以上处理19到处理23的原料为群体品种。

对以上用处理1到处理23做出的红茶样品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审评人员由业内专业人士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产生,采用密码制,审评过程和要求按照文献[10]的方法执行。

1.2.2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按文献[11]的方法测定砂梨品种丰水果实果肉、茶树品种福云6号叶片的多酚氧化酶活性。①粗酶液的制备,称取梨果肉或茶鲜叶(冷冻)5 g,放入研钵(组织捣碎机)内,捣碎匀浆5 min,再分别加入0.5 g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事先用去离子水浸洗,然后过滤以除去杂质)和100 mL 0.1 mol/L、pH 6.5磷酸缓冲液,加入石英砂,磨成匀浆,用若干层纱布袋过滤,滤液加入30%饱和硫酸铵,4 ℃、8 000 r/min离心15 min,除去沉淀;上清液再加硫酸铵使之达到60%的饱和度,4 ℃、8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沉淀。将所得沉淀溶于2~3 mL 0.01 mol/L、pH 6.5磷酸缓冲液中,取上清液,合并两次上清液即为粗酶液。②酶活性的测定,在试管中加入3.9 mL 0.05 mol/L、pH 5.5磷酸缓冲液,1.0 mL 0.1 mol/L儿茶酚,在25 ℃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然后加入0.5 mL粗酶液(可视酶活性增减用量),迅速摇匀,倒入比色杯内,于525 nm波长处以时间扫描方式,在1~2 min内测定吸光度变化。以1 min内A525 nm变化0.01为1个酶活力单位,表述为U/(min·mL)。

1.2.3 利用砂梨多酚氧化酶改善夏秋红茶品质 在改进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砂梨多酚氧化酶促进夏秋红茶的发酵。采用福云6号1芽1叶为原料;工艺流程:鲜叶萎凋揉捻添加砂梨多酚氧化酶空气发酵干燥,多酚氧化酶粗酶液的提取见“1.2.2”,以粗酶液添加量作为不同处理设置的变量,粗酶液添加量各个处理有处理24(CK):萎凋工艺为日光萎凋(但环境温度变为40.9 ℃、空气相对湿度变为40.3%)加室内萎凋;揉捻时间60 min;恒温恒湿发酵(发酵室温度30 ℃,空气相对湿度95%);干燥工艺:毛火120 ℃、20 min,足火75 ℃、60 min;不添加多酚氧化酶粗酶液;处理25、处理26、处理27、处理28、处理29的多酚氧化酶粗酶液添加量分别为3%(即粗酶液重量/揉捻叶重量×100%,后同)、5%、10%、15%、20%;其他的工艺参数设置与工艺要求同处理24。

另外对处理24到处理29的红茶内在品质进行测定,其中茶多酚类总量含量按照文献[12]的方法测定,黄酮类物质含量按照文献[13]和[14]的方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按照文献[15]的方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11]测定,氨基酸含量按照文献[16]的方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整理并绘图,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测验(Duncan′s new multiple-range test),并进行多重比较(LSD)分析[17]。

2 结果与分析

2.1 工艺改进对夏秋红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萎凋、发酵及揉捻工艺改进处理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见表1,从表1可见,日光萎凋处理组(处理1到处理7)中,发酵5 h的处理3感官品质较优(得分90.8);室内萎凋处理组(处理8到处理11)中,发酵5 h的处理9感官品质较优(90.8);日光萎凋结合室内萎凋处理组(处理12到处理18)中,发酵时间6 h的处理15感官品质最优(91.7)。综合比较发现,日光萎凋结合室内萎凋、揉捻时间1 h、发酵时间6 h的处理15红茶感官品质最优。

鲜叶经过日光萎凋结合室内萎凋后,按不同的揉捻时间、次数及不同发酵方式进行处理,结果对红茶感官品质审评的影响见表2,从表2可见,揉捻60 min的3个处理感官品质均优于揉捻90 min的2个处理;而在60 min揉捻2次、恒温恒湿发酵的外形比揉捻1次的效果好;90 min揉捻2次的碎茶多;揉捻60 min、恒温恒湿发酵的内质较自然发酵的香气、滋味好。因此60 min揉捻2次、恒温恒湿发酵的工艺能提高红茶的外形紧结度,同时改善了香气和滋味。

2.2 砂梨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比较

2.3 砂梨多酚氧化酶对夏秋红茶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夏秋红茶工艺改善效果

夏秋红茶原料中的苦涩味物质较多,使得感官品质大受影响。相关研究[18,19]表明,适当地延长摊放(室内萎凋)时间,能促使鲜叶中纤维素等非水溶性糖成分发生水解,从而能使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增加,这将有助于提高茶汤的甜醇度,改善感官品质。本试验和其他研究结果[2,3]比较发现,试验中延长萎凋时间更有利于苦涩味物质的分解与转化;2次揉捻和恒温恒湿发酵(发酵室温度30 ℃,空气相对湿度95%)有利于提高夏秋红茶的外形紧结度、滋味和香气;适当延长发酵时间(5~6 h)有利于减少苦涩味物质,而发酵过度延长(>6 h)会造成香气和滋味都欠纯的情况出现。综上说明,加工过程中加深萎凋程度、发酵温度保持恒定(30 ℃)、适当延长发酵时间均能有效减少夏秋红茶的苦涩味。

3.2 添加砂梨多酚氧化酶的改善效果

红茶品质与原料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密切相关,儿茶素类可被多酚氧化酶氧化形成红茶的香气、滋味[11]物质;其他研究[20]发现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作用于同一底物,且最适底物并非总是与多酚氧化酶同时存在于同一植物中,如砂梨中丰水品种的多酚氧化酶酶促氧化儿茶素的数学模型被建立,证明丰水梨的多酚氧化酶较茶叶本身的多酚氧化酶作用强[8,9]。许多研究[21-24]证实,添加外源酶可以提高红茶的品质并进行定向调控,但鉴于食品安全及成本考虑,上述手段尚未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去,但在红茶揉捻和发酵过程中添加蓝莓、枇杷叶等植物组织多酚氧化酶粗提液[5-7],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控制了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了茶汤的苦涩味和收敛味;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红茶原有的风味。

砂梨果实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比茶叶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当添加到揉捻叶中后,茶叶中的黄酮类等苦涩味物质的氧化程度随之加大,这将使茶叶中的苦涩味相应减少。在利用丰水梨多酚氧化酶改善夏秋红茶品质的试验中,茶汤中的苦涩味物质显著减少,甜醇类物质显著增加,同时香气、汤色和滋味等的感官品质得分都有明显的提高,茶叶的原有风味也得到了保留。但是由于多酚氧化酶作为自然界复杂的同工酶[25],酶的活性因砂梨的品种等因素而有显著差异,因此筛选更高效的多酚氧化酶及跟踪其他类苦涩味物质的变化情况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毛欢喜.鄂茶十年:质与量齐飞 品牌建设扎实[N].中华合作时报,2012-10-19(02).

[2] 刘玉芳,杨 春,林朝赐.发酵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福建茶叶,2008(2):21-22.

[3] 赖兆祥,苗爱清,孙世利.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120-121.

[4] 方世辉,王先锋,汪惜生.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2004(2):19-21.

[5] TAKASHI TANAKA, MINE C, KYOKO INOUE, et al, Synthesis of theaflavin from epicatechin and epigallocatechin by plant homogenates and role of epicatechin quinone in the 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of theaflavin [J].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2,50(7):2142-2148.

[6] TAKASHI TANAKA, YOSUKE MATSUO, ISAO KOUNO. Chemistry of secondary polyphenols produced during processing of tea and selected fo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0,11:14-40.

[7] TAKASHI TANAKA, YUJI MIYATA, KEI TAMAYA, et al, Increase of theaflavin gallates and thearubigins by acceleration of catechin oxidation in a new fermented tea product obtained by the tea-rolling processing of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and green tea leaves[J].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9,57(13):5816-5822.

[8] 王坤波.茶黄素的酶促合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1-3.

[9] 谷记平.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1-3.

[10] 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11] 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5-135.

[12] 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

[13] 夏新奎,杨海霞,宋清猛.不同品种茶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113-115.

[14] 姚小敏,覃成箭,羊金梅,等.茶叶中总黄酮的提取、鉴别及其含量测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6):779-781.

[15] GB/T 8305-2002,茶 水浸出物测定[S].

[16] GB/T 8314-2002,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S].

[17]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杜,2003.

[18]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9] 尹军峰.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环境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

[20] 林向东,张 琪,李冀新,等.无核白葡萄多酚氧化酶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0,21(12):43-45.

[21] 吴红梅.多酚氧化酶酶源筛选及酶法制取茶色素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5-6.

[22] 加藤みゅき,冈本順子,大森正司.紅茶酒の色のポリフェノールオキシダーゼのエンブレム生物學の効果[J].日本農業のユンケム,1987,61(5):599-601.

[23] 谭振初,毛清黎.利用外源天然酶提高红碎茶品质研究初报[J].福建茶叶,1990(2):18-21.

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 茶树品种;黄茶;适制性;成分;感官审评

中图分类号 TS2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31-01

对近年来国内外对茶树种质资源、茶树品种性状特征、各类茶叶品种的适制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资料收集,发现不同茶树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对黄茶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不同季节内含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在同一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差异和适制性的研究较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桃源大叶、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群体品种、沩山种、湘妃翠等7个品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对照茶样是君山茶叶公司提供的君山银针和君山黄袍。

1.2 试验方法

1.2.1 黄茶加工工艺。不同茶树品种原料的黄茶的制作工艺:鲜叶摊放杀青闷黄揉捻烘焙成茶。加工成的黄茶部分粉碎过40目筛后用于分析内含成分,其余留存用于感官审评[1-2]。

1.2.2 内含成分测定方法。茶多酚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氨基酸总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采用全量法测定,叶绿素用乙醚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含水量采用120 ℃条件下1 h烘箱快速法测定[3-4]。

1.2.3 黄茶的感官审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即干评和湿评。具体程序:取样评外形称样3 g150 mL沸水冲泡翻汤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评定黄茶的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因子[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的性状调查结果

茶树品种的物理性状影响着茶叶干茶的外形、色泽以及茶的香味等。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影响茶叶适制性的主要物理性状是树型、芽叶大小、芽叶色泽及芽叶上的茸毛。一般乔木型茶多酚含量较丰富,尤其酯型儿茶素含量特别高,而灌木型茶树茶多酚含量往往比乔木型低;茶树品种的叶片大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性。试验茶树的品种资源都是灌木型,叶色以黄绿或绿为主,叶型以中叶为主,茸毛较多,抗寒性较强。

2.2 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内含成分比较

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是影响茶叶滋味的主要化学物质,因不同的茶树品种加工的黄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不同,故茶叶的滋味、香气和汤色等品质也不同。通过比较以上7个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的内含成分可知7个品种的氨基酸含量范围为2%~5%,桃源大叶、福大61、槠叶齐、湘妃翠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38%、4.73%、3.69%、3.62%,比对照茶样的含量高。茶多酚含量25%~38%,试验品种间茶多酚最高的为尖波黄37.59%,最低的为湘妃翠25.24%,湘妃翠与对照样接近。

酚氨比是指茶多酚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是衡量茶叶适制性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酚氨比能反映滋味品质的好坏,高级茶比值低,低级茶比值高,两者含量比值高的茶,其滋味具有浓而鲜爽的特质。7个试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中,湘妃翠、福大61的酚氨比相近,且小于7;尖波黄、沩山种和群体品种的酚氨比均超过10;槠叶齐、桃源大叶的酚氨比居中。

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是鉴定茶叶滋味浓醇度和茶叶耐泡性的常规指标。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的茶水浸出物含量,表明各试样的水浸出物较为丰富,含量为42.21%~49.29%,与对照茶样接近,这说明7个试验茶树品种属于“浓醇型”滋味类型,且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泡性。

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适制黄茶较好的是福大61,其次是湘妃翠,再次是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最后是尖波黄、沩山种和群体品种。

2.3 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叶绿素含量比较

茶叶色泽是茶叶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茶叶的叶绿素含量和组成是构成干茶和叶底色泽的物质基础。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原料所制成的黄茶以及对照样的叶绿素总量及组成含量,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茶样存在着差异。7个品种的叶绿素总量排序:湘妃翠(1.04%)

2.4 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感官审评比较

不同品种按同一工艺制成的黄茶品质存在差异,对照茶样各项审评因子都比试验茶样好。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因子与对照茶样作比较:就滋味而言,最好的是福大61,其次是湘妃翠和桃源大叶,其余的品种都不好;就外形色泽而言,湘妃翠和尖波黄为绿黄,其余茶树品种干茶色泽都不达标;就汤色而言,除尖波黄黄中泛红,其余品种都能体现黄茶“黄汤”的品质;就香气而言,湘妃翠、槠叶齐、福大61为清香,尖波黄带花香,桃源大叶为浓香,沩山种、群体品种带烟味;就叶底色而言,尖波黄较好,为嫩黄,福大61、槠叶齐、桃源大叶相近,为黄绿,湘妃翠叶底带红梗应是杀青不足导致的[7-10]。

综合上述,7个茶树品种的茶样中,感官审评品质最好的是湘妃翠,其次为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桃源大叶,最差为沩山种及群体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黄茶的品质特征为黄汤黄叶,不仅叶底黄,汤色黄,干茶也亮黄,而且香气清悦,滋味纯和爽口[6]。凡具备上述2点,才能称黄茶。就黄茶适制性而言,7个试验品种中除湘妃翠综合指标达到黄茶标准,其余品种都没达标,这说明本次试验的加工工艺技术有待改进。但本次试验发现了适制黄茶氨基酸含量高且酚氨比适中的品种,如桃源大叶、福大61、槠叶齐、湘妃翠等品种[11]。

4 参考文献

[1] 杨伟丽,肖文军,邓克尼.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61-63.

[2] 龚永新,蔡烈伟,蔡世文,等.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0(2):31-34.

[3] 刘晓,齐桂年,胥伟.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9(4):10-12.

[4] 陈斌.黄茶加工工艺[J].农村新技术,2008(12):70-71.

[5]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等.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5(11):87-91.

[6] 周继荣,倪德江,陈玉琼,等.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4(1):93-95.

[7]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2):29-32.

[8] 陈岱卉,叶乃兴,邹长如.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J].福建茶叶,2008(1):10-13.

[9] 周继荣,倪德江.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3(3):4-5.

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精揉机;毛尖绿茶;做形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56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1.032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hape-fixing Machine During Maojian Green Tea Shaping Process

ZHENG Peng-cheng,TENG Jing,WANG Sheng-peng,GAO Shi-wei,WANG Xue-ping,

YE Fei,ZHENG Ling,LIU Pan-pan,GONG Zi-ming

(Institute of Fruit & Tea,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bei Tea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64,China)

Abstrcat: The 60k-s shape-fixing machine was used during Maojian green tea shaping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optimal parameters for Maojian green tea shaping process by 60k-s shape-fixing machine were the water content of 24%, stir-frying for 20 min and pressing for 10 min. The quality of Maojian green tea made by shape-fixing machin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manual processing and Litiao mechanical processing,the shaping process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by ten times and six time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shape-fixing machine; Maojian green tea; shaping process

毛尖绿茶是中国传统名优绿茶花色之一,在各茶区均有生产,其中代表性的有“采花毛尖、信阳毛尖、古丈毛尖、都匀毛尖”等[1],均以外形紧细、香高味醇而名。各地毛尖绿茶加工工艺不尽相同,但均遵循摊放、杀青、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等6大工序,其中做形是毛尖绿茶外形品质形成的关键,目前生产中所采用的做形工艺多为手工整形[2]或理条机加工[3,4],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便连续化生产等问题,难以满足规模生产的需求,随着茶叶加工集约化水平提高,迫切需求一种效率高、适合连续化加工的毛尖绿茶做形工艺。

精揉机[5]是日本蒸青煎茶加工设备之一,近年来在中国针形名优绿茶做形加工中有一定应用[6-9],但在毛尖绿茶的加工中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将精揉机应用于毛尖绿茶做形,以探讨其替代当前工艺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毛尖绿茶鲜叶采自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科技园,为五峰县当地群体种,鲜叶规格为1芽2叶,同一方法处理至精揉工序,备用。

试验设备主要有杀青机、揉捻机、精揉机(川崎60k-s)、理条机、烘干机、平台灶、水分快速测定仪(AND MF-50)、色差计(美能达CM-5)。

1.2 方法

1)单因子试验。针对精揉机的主要影响因子,开展单因素比较试验,试验中相对固定水平设定为投叶量3.0 kg/锅,鲜叶含水率24%,做形时间20 min,温度100 ℃,加压时间占总炒制时间的1/2。各因子梯度水平见表1。

2)正交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

3)传统做形方式。手工做形请从事该工作5年以上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进行,并记录其工艺参数;理条机做形,采用6cp-12理条机进行,具体参数如表2。

1.3 样品检测

外形和综合感官审评按照GB/T 23776-2009[10]进行;干茶色泽的测定采用色差法(光源D65,角度4°)[11]。

1.4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07和SPSS 19.0处理试验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做形工艺的优劣直观地反映在干茶的外形和色泽上,综合地反映在总体感官品质上。故以干茶的外形、色泽以及茶样综合感官品质为指标,确定最佳做形参数。

2.1 单因子试验结果

2.1.1 干茶外形得分分析 精揉机不同因子对外形品质的影响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干茶外形品质得分随做形加压时间的延长而上升,随含水率和温度的上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对于茶坯含水率因子,24%含水率处理的外形品质最优;温度因子中,以100 ℃处理的外形品质最优。通过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干茶外形品质极差分析,结果表明,茶坯的含水率和加压方式是影响干茶外形品质的主要因子。

2.1.2 干茶色差分析 在色差测定结果中,a值代表t绿色度,正值表示红色程度,当a值为正数时,a值越大,说明样品色泽越红;负值表示绿色程度,当a值为负数时,a值越小,说明样品色泽越绿。精揉机不同因子对干茶色泽的影响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做形加压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a值逐渐上升,说明干茶色泽绿的程度在逐渐下降;含水率因子处理中,a值先下降后升高,其中24%、28%的含水率处理a值较小,说明这两个处理的干茶色泽较绿。通过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干茶色泽极差分析,认为茶坯的含水率、做形时间、加压方式是影响干茶色泽的主要因子。

2.1.3 干茶感官品质分析 精揉机不同因子对综合品质的影响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综合品质得分随各因子水平的递增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不同的因子中,分别以24%含水率、20 min做形时间、90 ℃做形温度、1/2加压时间等处理综合品质最优。通过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综合品质得分的极差分析,认为茶坯含水率和加压方式是影响干茶综合品质的主要因子。

由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得知,茶坯含水率和加压方式对干茶外形、色泽、综合品质影响都比较明显,是影响精揉机做形的主要因子;做形时间对干茶外形和色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是影响精揉机做形的重要因子。故选择茶坯含水率、加压方式、做形时间3个因子进行正交试验,以期获得精揉机做形最佳工艺参数。

2.2 正交试验结果

精揉机做形正交试验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以外形品质为考察指标,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炒制时间、茶坯含水率、加压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24%含水率、2/3的加压时间、25 min炒制时间;以干茶色泽为考察指标,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茶坯含水率、炒制时间、加压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20%含水率、1/3的加压时间、15 min炒制时间;以综合感官品质为考察指标,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茶坯含水率、加压时间、炒制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24%含水率、1/2的加压时间、20 min炒制时间。因综合感官品质是衡量茶叶优劣主要评判依据,综合考量认为精揉机最佳做形参数为24%含水率、1/2的加压时间、20 min炒制时间。

按上述条件进行3次验证试验,综合感官品质得分分别为90.50、90.65、90.45分,高于表3中每一项综合品质得分,表明优化得出精揉机工艺稳定可靠。

2.3 不同做形方式结果

不同做形方式毛尖绿茶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在色泽和形状方面,得分表现为精揉机处理>理条机处理>手工处理,精揉机处理的干茶色较为绿润,形状较为紧直,而手工做形色泽偏暗,条索较松,理条机做形介于两者之间;汤色方面,3个处理都表现为黄绿,但精揉机处理的明亮度较好;香气方面,香型有所差异,精揉机处理表现为清香,而手工和理条机做形表现为栗香,这可能两个处理做形时温度较高有关;在滋味和叶底方面,3个处理差异较小;综合品质得分,以精揉机处理最高、理条机处理次之,手工做形最低。

3 小结与讨论

做形工序是毛尖绿茶紧细外形的关键,目前在生产中常用的做形方式有手工搓茶和理条机做形。传统手工做形劳动强度大,在温度高达160 ℃的平台灶上手工搓茶,需消耗大量的体力,1个制茶工人在一个平台灶上作业,生产效率为3 kg/h,效率低,且手工搓茶,工人师傅个人经验至关重要,难以复制,不能满足规模生产需求。理条机做形,单台理条机的生产效率为6 kg/h,1个工人师傅可以控制2台理条机作业,生产效率为12 kg/h,效率高于手工做形,但其用在连续化生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自动投叶不匀,当前主流的理条机工作方式,在自动投叶时,每个槽孔中投叶量难以一致,需要人工辅助,二是产能匹配,1台理条机生产能力为6 kg/h,若与80型杀青机匹配,则需要6台理条机,至少3个制茶工人,人工成本较高。

鉴于目前设备工艺不能满足毛尖绿茶连续化做形需求,本研究探讨了精揉机在毛尖绿茶做形工艺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工艺优化试验,得出精揉机做形最佳参数为茶坯24%含水率、1/2的加压时间、20 min炒制时间。与传统手工和理条机做形工艺相比,精揉机做形外形品质优,表现为茶条紧细、色泽绿润,内质与二者相当;一台60 k精揉机做形产能为36 kg/h,是手工做形10~12倍,是理条机做形的6~8倍,与80型杀青机产能相匹配。

精揉机做形,目前已经实现自动称量、自动投叶、自动出叶,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人工介入,适合连续化生产,在本研究中应用表明,做形品质优、效率高,是一款适合毛尖绿茶连续化生产的加工设备,可在有条件的毛尖绿茶产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2] 陈江涛.浅谈机制名优毛尖绿茶的加工[J].茶叶通讯,2007,34(1):37-39.

[3] 梁名志,浦绍柳,王 琳.大叶茶毛尖型名优绿茶做形及干燥技术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1(1):19-21.

[4] 丁 勇,黄建琴,徐奕鼎,等.名优绿茶加工设备的技术特性与应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3(4):46-50.

[5] 朱 旗,谭济才,罗军武.日本茶叶生产加工(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6(4):46.

[6] 张 强,侯伟华,梁金波,等.川崎60K-S精揉机在恩施玉露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茶叶,2012(7):18-19.

[7] 叶 飞,高士伟,张 强,等.做形工艺对恩施玉露干茶色泽及汤色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91-94.

[8] 叶 飞,高士伟,张 强,等.恩施玉露茶精揉做形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0-354.

[9] 余 志,郭栓喜,李 琛,等.恩施玉露茶机械化加工做形工艺的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35(1):126-130.

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 正交试验;提取工艺;丁香叶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lilac leav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data for a better extraction of total acid in lilac leaves. Methods Through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with the indicators of alcohol extract method, the present study optimize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with the inspection factors of the volume of water times, extraction time and extraction number. Results All total acid in lilac leaves could be basically extract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8 times the volume of water, extracted twice, and one hour each time. Conclusions The method is simple with a stable and reliable process.

Key words: extracting technique; onrthnogonal test; lilac leaves

丁香叶Folium syrlngae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免疫增强、抗耐药性作用的中药,丁香叶味苦,性寒,主要来源于朝鲜丁香、紫丁香、洋丁香[1]。民间用其水煎液治痢疾和眼疾,效果尤佳。以其为原料生产的胶囊、片剂治疗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均收到较好疗效。现丁香叶已载入黑龙江省药品标准。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发现丁香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总酚酸的消炎、抗菌、抗病毒作用确切[2,3]。目前总酚酸提取的有关报道多是用水煎煮法,效率比较低,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总酚酸,并且对醇沉前后丁香叶提取液的总酚酸含量作了对比,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丁香叶提取液中成分复杂,醇沉对总酚酸的提纯起到了很大作用,有文献报道丁香叶提取总酚酸用90%乙醇溶液,提取率跟本法相近,考虑到工业大生产,基于减少成本消耗,因此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工艺提取丁香叶有效成分。本实验以原儿茶酸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其提取工艺,旨在为更好的提取丁香叶中的总酚酸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FA1004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ZDHW型调温电热套(河北省黄骅市中兴仪器有限公司);原儿茶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10809-200503);丁香叶原药材(采自本地,经药学教研室鉴定为紫丁香叶);水为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儿茶酸的测定方法[4]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原儿茶酸对照品15 mg,置50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即得。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醇沉后的丁香叶提取液5 mL,置100 mL容量瓶中,加盐酸(1 mol·L-1)10 mL,用水稀释至刻度,放置备用。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5、1、1.5、2、2.5 mL分别置于50 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盐酸(6 mol·L-1)0.4 mL,亚硝酸钠-钼酸钠溶液(亚硝酸钠10 g,钼酸钠15 g,加水溶解使成100 mL)1 mL,摇匀,放置5分钟,加氢氧化钠溶液(1 moL·L-1)5 mL,摇匀,分别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同时分别取同样量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置于50 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盐酸(6 mol·L-1)0.4 mL,氢氧化钠(1 mol·L-1)5 mL,用水稀释至刻度,作为空白。求得吸收度(A)与浓度(C)的回归方程:A=54.833C-0.0 037,R2=0.9 995.

2.1.4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 mL,置于50 mL量瓶中,精密加入盐酸(6 mol·L-1)0.4 mL.亚硝酸钠一钼酸钠溶液(亚硝酸钠10 g,钼酸钠15 g,加水溶解使成100 mL)1 mL,摇匀,放置5分钟,加氢氧化钠溶液(1 mol·L-1)5 mL摇匀,分别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同时取同样量的对照品溶液,置于50 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盐酸(6 mol·L-1)0.4 mL,氢氧化钠(1 mol·L-1)5 mL,用水稀释至刻度,作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与比色法,在(498±1)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原儿茶酸的含量。

2.2 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优提取工艺

因素与水平:根据预实验中单因素考察结果,确定以加水倍量(A)、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C)作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见表1。表1 因素水平表水平因素A(倍)B(次)C(小时)181121021.53632

根据实验安排,将丁香叶捣碎取30 g,置于圆底烧瓶中,回流提取,过滤,然后浓缩至稠膏状,加5倍量95%乙醇醇沉24小时,抽滤,浓缩,置于50 mL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作为提取液,供制备供试品溶液用。照上述测定方法实验,测得结果见表2。表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试验号因素ABC实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原儿茶酸的最佳提取条件A1B2C1,即加水8倍量,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影响因素A>C>B。

对上表的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F检验,结果见表3。表3 方差分析表因素偏差平方和自由度F比值F临界值显著性加水倍量注:*加水倍量和提取时间都有统计学意义

3 验证性实验

在最佳提取条件A1B2C1下进行3次实验,结果见表4。表4 验证实验结果实验次数提取效果由结果可知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得到的原儿茶酸比正交试验中的数值高,跟有关文献上的含量相近[5]。证明最佳提取条件正确。

4 讨 论

每个季节采集的丁香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差异[6],本实验采用的丁香叶采自9月底,有效成分比其他季节要高。由于丁香叶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3,4-二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醇和3,4-二羟基苯乙醇[7],而后两者的结构与原儿茶酸相似,且显色基团相同,故选用原儿茶酸作为对照品,即用原儿茶酸作为考察指标测定总酚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1):22-23.

[2] 戴冽.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现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3(7):455-457.

[3] 卢锋,郭红卫.盐酸氨基葡萄糖对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J].卫生研究,2003,31(6):19-21.

[4] 田明,张增亮,由旭,等.丁香消炎软膏的制备和质量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7,(2):54.

[5] 唐守勇,张芸兰,何芳. 均匀设计法优选丁香叶提取工艺[J].中国药业,2009,18(8):39-40.

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茶染;余姚土布;土布;汉服;服装设计;理念

近些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经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汉服热、国潮热渐成风尚。在这股热潮中,对于汉服文化如何健康发展,汉服创新设计的理念与形式该如何确立,也有不同的声音。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汉服的时尚设计中,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探讨了传统茶染技艺和余姚土布相结合运用于汉服设计的理念与形式,希望此举能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和汉服的时尚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茶染土布染织技艺与审美特征

1.1茶染技艺与审美特征

1.1.1茶染技艺我国是最早进行茶叶种植和使用的国家,以茶为原料的染色工艺历史悠久。茶染的原理是将茶叶中的茶多酚元素与棉、麻、丝绸中的纤维结合,发生聚合反应,使织物着色[1]。据实地调研走访浙江安吉极白企业负责人得知,茶叶的销售季节非常短,且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过季过期的茶叶会转给下层企业生产改制茶,品质低下,而茶染衍生出来的设计产品恰好能够帮助企业消化部分产能,提高茶叶的利用率。茶染工序一般是先用夹子、木棍等做出自己想要获得的图案,再将布匹放到茶水之中烹煮,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取出面料并用水浸泡,最后将其烫平。在染色过程中因茶叶种类的不同和染色时间长短的差异,会形成不同色相、明度及饱和度的色彩,不同的媒染方式、时间、温度、浴比以及染色织物也会使织物最后呈现出的色泽色调大相径庭[2],见图1(作者制作并拍摄)。1.1.2茶染工艺的审美特征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作:“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一杯茶的色彩从浓到淡,蕴含着富有哲理的审美理想,人生如茶水一般,平淡自然才是本色。茶染具有古老的文化意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意境想象,其柔和淡雅的审美格调,兼具古色古香,使得茶染制品拥有内敛低调、变化无穷的色彩层次。茶染织物细腻质朴,无燥气,还留存着淡淡的茶香。

1.2余姚土布与审美特征

1.2.1余姚土布浙江余姚土布又称“细布”“越布”“小江布”等,有着2000多年的制作历史。姚江先人承载着河姆渡文化的厚泽,因地制宜造就了土布[3]。历史上,余姚土布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余姚土布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土布的制作技艺更是传承断档,后继乏人。2007年,完整传承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的手艺传承人王桂凤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民村建立了土布博物馆。根据近期实地调研得知,因王桂凤女士年事已高,再难进行纺织技艺操作,而由于建民村当地年轻人多外出工作,后续乏人,余姚土布的传承处于危机之中。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十分严密,从棉花开始,经晒、拣籽棉,加工絮棉再到开始纺纱、最后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流程繁杂,且土布的制作工艺十分具备技术含量。旧时絮棉加工是通过手工加工来把原先较为紧实的皮棉弄蓬松,民间称这种手工业者为“弹花师傅”“弹花匠”。余姚土布制作工程中纺纱、织布是最为重要的工序,操作者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根据土布的图案色彩以及幅宽要求进行排纱、织布,讲究手脚配合、心脑共用。土布纺织工具见图2(作者拍摄于余姚土布博物馆)。1.2.2余姚土布的审美特征土布不仅是一种民生物资,还是一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艺术产品。余姚土布的传统纺织技艺不仅承载了余姚的传统纺织文化,还是江南地区民俗的发展变迁的活历史见证[4]。打开一卷卷土布,如打开一卷卷先祖的经典。从纹样图案看,余姚土布富含吉祥同心寓意。因手工纺织的特点,土布质地紧实,肌理清晰,手感厚重,具有自然亲和、乡村质朴的气息。如图3(作者拍摄于余姚博物馆)的土布展示。

2汉服运用茶染土布的设计理念

现阶段汉服二次复兴的发展尚有一些争议,设计理念等还需要探索。以茶染土布创新面料,结合汉服形成一个“器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综合体,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风潮的多层次有机结合,提高民族服饰对文化的表现能力,让时尚汉服承载更多的传统文化审美精神。

2.1绿色设计理念

汉服独特的裁剪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当下,一些时尚产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茶染大多原料为茶树的老叶、残叶等没有饮用价值的茶叶、茶渣等,而余姚土布从纺纱、织布到染色都是人工操作,不采用化工原料,不产生污染和有害物质。茶染面料秉持环保可降解、天然绿色的原则,保证产品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符合现代社会“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追求。汉服设计中运用茶染土布,就要着眼于发挥绿色材料优势,深思如何物尽其用地来进行构思创作[5]。

2.2符号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运用都还需要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深挖细掘[6],茶染土布汉服设计构思可以追本溯源,在设计中融入茶染土布的文化底色,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气韵。从土布自身的文化符号出发,如早期的崇明、南通地区的土布都以“卍”字形织造,“卍”字样寓意吉祥无比,又称吉祥喜旋,如今称为“芦扉花纹”[4]。设计上在充分理解茶染和土布的符号内涵后,通过分析茶染和土布作为文化符号的符形、符释,利用现代工艺、图案组合原则或潮流配色等,逐渐演绎出当代的土布文字符号[6],以设计出有着鲜明传统文化指向的汉服。2.3简约设计理念我国的汉服市场在走过快速导入期后,对多元化、多样化、时尚化的追求会加强。当下众多汉服品牌的产品过于注重服饰的飘逸感、华丽感,缺乏深度的民族文化精神表达。茶染土布的面料温而不火,润而不燥,色彩古典又富于变化,无论是工艺还是审美都符合我国传统造物思想。在土布汉服的设计上,就需要秉持化繁为简的原则,摆脱繁缛装饰设计理念,反其道而行之,着重表现具有传统审美趣味的形制,使茶染土布汉服真正做到返璞归真。

3汉服运用茶染土布的设计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力做到形神统一,既保持汉服设计的时尚美感,又能通过服饰细节,将传统文化的意象融入其中,以更好地表达和传承茶染土布文化。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茶染土布汉服的设计可以呈现以下的形式。

3.1款式形制

由于茶染土布的质朴性,它和一般意义上的时尚面料有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应当深入研究汉服制式并利用现代廓形加以适当改良,使得设计出的汉服更具备实穿性以及时尚感。注重系列感强、主题丰富的设计,每件汉服可以有一衣多穿的搭配方法,拓展汉服实穿性,见图4。强调设计概念和设计内涵,区别于现存一些汉服品牌同质化严重、品牌文化性薄弱的现象。

3.2面料材质

服装面料在服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提高服装质感与美感。要将茶染土布面料的汉服设计与时尚融合,需要加强面料创新构成的开发。在保留茶染土布原有的工艺特色基础上,可以通过非规律性的现代编织、现代工艺构成具有韵律感的面料层次;将土布与多种材质结合使用,例如相同调性的藤条、棉麻丝、天然竹等,和土布的质感进行搭配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7],在保证茶染土布服用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风格特性,使茶染土布面料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受多元化。土布面料改造与土布面料混合材料织造,见图5的土布创意面料改造和图6的土布面料混合材料织造(作者拍摄于“融”艺术馆)。

3.3图案纹样

服饰图案是帮助服装进行主题表达的符号语言,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挖掘图案背后的文化意蕴,将一些与茶染土布气质相契合的传统文化植入进去。如梁铨的绘画作品《茶渍》(图7),便以茶入画,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审美,以此提取设计主题可形成一个茶画汉服系列。余姚土布有素色和色织两大类,多以点线面抽象图案的组合为主。在设计中可以此为灵感,汲取传统土布纹样的特点,结合茶染染色工艺,将图案以染色线条呈现。在不同的染色手法下,同一图案能发展出变化无穷的效果,使得汉服设计更具有艺术魅力与工艺特点。图8为作者所做的图案设计。

4结语

茶染工艺和余姚土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印记与民俗文化,饱含着传统造物文化的思想内涵,也是地域文化和百姓智慧的精彩体现,融合时尚将其运用在当下有热度、未来将大发展的汉服设计上,能够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茶染土布的工艺创新路径、融合时尚的汉服创新设计方法以及审美视角的茶染土布形式语言系统。

参考文献

[1]裴婷,徐青青.茶染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特征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7(10):34-35.

[2]唐刚,卜俊.中国茶染艺术的发展与模式探究[J].茶叶通讯,2020,47(1):164-169.

[3]虞琦,陈心远,程胤胤.基于宁波余姚土布织造工艺的生活产品设计与推广[J].智库时代,2018(48):166,168.

[4]潘伟伟.整合与活化———江南土布的非遗再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5]吴春胜.服装绿色设计的理念与策略[J].丝绸,2004(5):8-10.

[6]吴春胜,张慧坤.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推演法及其构思模型商榷[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4):293-296.

茶艺6个基本要素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 师资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61-01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因为缺乏自己清晰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直处于模糊和不断修正阶段,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实训的设计与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没有形成理论性、系统性和标准性的东西,缺乏指导性。培养出的人才偏理论学习,在职业能力方面欠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因没有参与到学校教学,招聘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再培训,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学生将来所要就业的行业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教育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人才教育领域的现实境况。传统的学徒制可能更多的是用于某些手艺的传承,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在教育形式上强调“师傅”教“徒弟”,而且对职业教育在既定教育目标下的课程、评价和培养环境等诸多方面做了革新。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它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才短缺现状

重庆茶产业一直是农业的支柱。调查显示:一方面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后走上的工作岗位,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质量标准意识。另一方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据重庆市茶叶协会人才预测分析报告预测,未来5年重庆市需要更新的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术人才分别在3.9万、2.7万、1.6万、0.5万人左右,而目前重庆市中、高职院校中仅有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茶叶生产过程中用工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另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对接产业,满足用人单人需求。显然,建设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尤为关键。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悠久,长年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并把它作为重点骨干专业来建设。学校目前已具有一定的茶叶生产与加工的软、硬件条件,分别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再通过不断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教学改革及资源整合,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一定能建成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1.专业定位教明确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以“面向市场,面向茶行业,培养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行联合办学模式,产、教、研融为一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强化内部管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2007年至今连续8年招生,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重庆及其它西南地区,多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2.培养模式有特色

学校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云岭茶叶有限公司)结成校所联盟(校企联盟),依托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及基地优势,校所合作共同打造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专业特色,有较强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2012年6月甘宝青获得手工制茶(红条茶)一等奖,王凤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一等奖,杨万超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三等奖。2013年6月杨海燕、范文碧分别获得手工制茶(手工卷曲形绿茶、乌龙茶)二等奖;代娅琴获得手工制茶(手工扁形绿茶)三等奖。

2011年学校茶艺表演在才艺比赛项目中荣获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第一名,并受邀参加当年的全国第八届中职文明风采颁奖晚会。2012年继续荣获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第一名。2012年5月重庆永川第五届青少年活动比赛中学生茶艺荣获两个单项二等奖一个团体二等奖。2013年学校受邀参加了重庆市永川区“战旗杯”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2013年10月参加第三届重庆市茶文化艺术节荣获最佳解说奖、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中泰风情园杯”永川区第七届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中长嘴壶茶艺荣获“最佳组织奖”。同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成果展中,荣获“茶艺表演第一名”,制茶比赛“第二名”的佳绩。

腾讯网、凤凰网、永川网和永川日报等媒体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的茶艺表演做专题报道。

3.实训基地教完备

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建立了总价值247.6万元茶叶生产与加工实训基地。有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训室7个,其中名优茶加工实训室4个,用于学生手工制茶和机械制茶实训;检测实训室2个,用于学生茶叶及其他农产品检验、检测实训;茶艺表演训练室1个,用于学生茶艺技能训练。建有能开展工学结合与顶岗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

4.专业师资建设教雄厚

通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及校本培训等,该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在读农业推广硕士7人,研究生比例高达83%,“双师型”教师17人。每学年聘请茶研所、云岭公司、重庆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等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讲课,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声誉和质量。

近3年,教师获得各项教学竞赛奖项部级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职技能大赛获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优秀奖1项,区级优秀奖1项,近两届“文明风采”大赛中指导学生获部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0人次、优秀奖10人次,市级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23人次。参与制定部级教学标准1项,申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视频公开课2项,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专业教材6部。近2年在国家公开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核心3篇。主持、参与国家科研课题10多人次。

综上所述,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具备了一定软硬件条件,具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