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论文范例

茶艺课论文

茶艺课论文范文1

完善的科研管理模式主要分为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和科研奖励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却是有机的一体,前者是医护人员获得物质或精神奖励的基本条件,后者为医护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动力。由于医疗机构的工作强度大等原因,医院往往忽视了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使医院各个科室普遍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不利于医护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在科研奖励方面,一般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虽已制订了较为系统的科研奖励方法,如工作人员的论文若被SCI、EI、核心期刊等收录,分别给予不等的经济奖励等,但其中的致命缺陷为科研奖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发表SCI收录的论文为例,少数博士学历或主任医师职称的高级人才,经过努力可能会成功发表,但对于更多的医护人员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更多的人来说形同虚设,显然医院的科研奖励工作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差异化科研管理模式首先将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加以完善。并根据医护人员的能力,在科研工作组织培训和科研奖励两方面均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医院原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差异化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

2.1医护人员的分级分组

2.1.1医护人员分级

医护人员的职称和学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科研能力,因此医院可根据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确定选用哪一种方式来分级。如某医院处于高速发展期,近年来聘请了大量的医护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可按学历进行分级,即分为博士、硕士、学士和学士以下4个级别;若医院处于稳定期,则可通过职称进行分级,即分为高级、中级、初级3个级别。以此作为科研工作组织培训和科研奖励的基础。

2.1.2医护人员的分组

在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过程中,若仅将全体医护人员分级后进行培训,无疑培训队伍人数过多,无法保证培训的效果。相反,若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培训,每个科室同一级别的人数又太少,增加了医院科研工作组织的强度,也不可行。为了保证医院科研组织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对医护人员合理分组,采取按医院科室分类的方法更为合理,即将医院的科室分为内科科研组、外科科研组、妇科科研组、男科科研组、儿科科研组、传染病科科研组、皮肤病科科研组等。

2.2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

2.2.1差异化的确定培训人员

培训人员的确定需要经过以下两个过程:一、划分培训人员级别。根据医护人员的分级,确定培训人员的级别,向下一级别逐级承担科研培训工作,其中学士以下或初级职称人员处于最低级别,不承担科研培训工作。二、确定教师团队。根据医护人员的分组,最终确定各个科研小组的教学关系,如内科科研组的博士层次医护人员组建为内科博士教师团队,向硕士层次承担科研培训任务等。通过该方法确定培训人员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除最低级别的医护人员外,医院每一名工作人员在科研学习的同时,也承担了培训工作,分担了医院整体的科研培训工作;另外科研能力的等级差异,也能够较好的保证教学质量。

2.2.2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培训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加之绝大部分医护人员均有夜班任务,若规定统一的培训时间,无法保证较高的出勤率;另外医院大型会议场所非常有限,也不具备同时面向多个科研培训小组提供场地的条件。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医院构建专门的科研教学系统,将教学视频录像存储在系统的服务器中,这样相关的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浏览、下载和学习。若医院不具备构建科研教学系统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使用QQ等软件的文件上传和下载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存储和使用。

2.2.3制定科研培训的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科研培训的教学双方均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完成,简化了科研培训制度的制定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在培训端,规定培训人员以周或其他时间段为单位,必须上传教学资源,并时长不得少于2h;在学习端,规定学习人员每周的学时长不得少于教学资源的时长。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均采取分数累计的制度,即科研培训人员和学习人员按要求完成培训和学习任务,累计1分,若超量或为未完成任务,相应的增减分数。然后以月为单位进行统计,根据分数给予相应的奖惩。

2.3差异化的开展科研奖励

2.3.1奖励标准的初步制定

科研奖励的整体框架分为高级奖励和基本奖励两部分,高级奖励部分针对高水平的论文展开,如论文被SCI、EI、核心期刊收录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和1000元人民币经济奖励;基本奖励是为青年医护人员新增加奖励部分,只针对中、低水平的论文展开,如在部级和省级期刊,分别奖励300元和200元人民币。

2.3.2建立医护人员个人科研系数

根据各个医院按医护人员的分级情况,由弱至强的制定个人系数。如A医院按学历条件对医护人员分级,在这种条件下,博士、硕士、学士和学士以下人员的系数分别为1、1.2、1.4、1.8。

2.3.3差异化的实施科研奖励

由于科研奖励框架分为高级奖励部分和基本奖励奖励部分,相应的两者采取不同的差异化奖励。在高级奖励部分,按论文收录情况与个人科研系数两者相乘,所得结果作为医护人员最终的奖励标准,如同样以A医院为例,研究生和学士学历的医护人员若均发表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分别奖励1200元和1400元,以鼓励低学历医护人员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基本奖励部分仅针对低学历、低职称医护人员开展,由于奖励人员的学历或职称差异不大,奖励时不乘以个人能力系数。

3医院实施差异化科研管理模式的建议

茶艺课论文范文2

1.1调查对象

本院产科共有护士长1名,护理人员24名;学历:本科10名,大专10名,中专4名;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10名,护士6名。

1.2调查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对出院的产科患者均发放本院产科自行设计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护士接诊态度、住院环境、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服务态度、陪同检查等12项内容,每项均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度,由患者自行填写,自行投入调查表回收箱内,填写正确的调查表中随机抽取860份进行统计,作为实施后数据。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护士长对产科护理质量检查结果作为实施后数据。抽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产科发放的780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及护士长定期对护理质量的检查结果相关数据作为实施前数据。另外,分别在2013年3月及2014年3月对产科24名护士发放《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等9项内容,并统计其结果作为实施前、后数据。观察“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变化。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取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患者对护士接诊态度、住院环境舒适、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服务态度、陪同检查、穿刺技术、巡视病房及时性、满足需求及时性、患者隐私保护、费用合理性、出院指导内容等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

2.2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

“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工作自主性、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2.3护理质量

“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指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

3讨论

一所医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生存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产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产妇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群体,出于对自身及围生儿健康的关心,她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常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报道指出,全国医患纠纷中妇产科约占1/3。戴爱秀对本院医患纠纷调查发现,妇产科发生的护患纠纷占全院护理纠纷的29.21%,指出护患纠纷不仅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对护理人员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有研究表明,产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护患沟通不善以及患者或家属本身的因素等。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具有可靠性及参考性。“双满意调查法”就是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而双方满意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患者”“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开展双满意调查活动,有助于在了解医患双方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科实施双满意调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表明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护患关系的方法。通过发放双满意调查表,医院及科室能够通过患者的反馈及时掌握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医患关系情况,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对表现好尤其是患者点名表扬的护理人员,科室除通报表扬外,还在绩效考核方面予以充分体现,体现“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绩效考核原则,并直接与评优、进修、晋职等挂钩,使护理人员个人发展机会增多,获得职业成就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改善工作环境,搞好与医生、护理人员及与患者的人际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主动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口头表扬等精神激励,对护理人员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激励模式,促使护理人员发挥自身工作潜力,主动改善工作细节,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更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亦相应提高。而对患者投诉较多的护理人员,除给予通报批评,按照绩效考核规定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外,还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查找发生纠纷的原因,寻找更好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将消极事件转变为积极结果。若护理人员再犯同样问题时,应取消评优、进修、晋职资格,从而有效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

4结语

茶艺课论文范文3

1.1药师因素

药师作为药品的提供者与用药的监督者,在药品的接收、存储及发放过程中的任何失误或不作为都很有可能导致用药差错的发生。日常工作及目前相关研究均表明药师差错因素已经成为药剂科用药差错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及分析药剂师平时工作流程及状态,发现导致药剂师出错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与患者沟通较少,对患者提问不及时回答,或未主动告知患者用药时间、计量等均易导致用药差错的出现。

(2)药剂师责任心不强,未按照用药指导,合理配置、发送药剂。

(3)对药房审查不严,间接导致用药差错的产生。

(4)药剂师未严格审查处方,调剂处方尚未真正做到“四查十对”,对医师处方中存在的书写不规范及用药不合理现象未能及时发现。

(5)部分药剂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尤其缺乏临床基础知识。

1.2医院管理因素

部分医院用药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用药的安全意识,直接导致药剂师对用药安全缺乏重视。药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对药剂管理人员及药剂师未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药剂科设备管理的不合理均是最终造成用药差错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药剂科也未能与其他合作科室进行良好沟通,其他合作科室出现用药差错势必会严重影响药剂科工作的顺利开展。

1.3患者因素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年提高,尤其体现在对一些非临床医疗服务的要求上例如药剂科、后勤、安保等。患者对医院期望、要求变高,将希望寄托于医院,而同时患者往往并不了解药品的使用方法,缺乏药物发放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初次就诊的患者,当他们怀着对医院的期望,又无法顺利快速地获取药品时,极易出现烦躁的情绪。药剂科医务人员若未能及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延误发药时间,必然引起患者不满,容易出现差错,而此时产生的差错势必影响到患者对医院信赖程度,引起医疗纠纷。

1.4社会因素

目前,媒体、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行业存在一些偏见,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中的个别差错或者个别不负责任的现象经常被媒体无限扩大,致使社会大众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产生不满和偏见,该种误解会严重打击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给医院的日常工作运行带来阻碍,更会激发和突出医患矛盾。药剂科工作人员作为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势必会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进而增加工作出错概率。社会舆论越是误导,工作风险和压力越大,工作出错率也就越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2危机管理

2.1用药差错危机预防

危机可能产生众多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危机管理不容忽视。在所有医院危机中,78%的危机是由管理不当引起的,只有14%的危机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危机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用药差错的危机预防,主要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1)提高药剂科医务人员用药差错安全意识,因为危机无处不在。所有药剂科医务人员必须意识到药剂科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意识到用药差错危机可能发生在任何工作环节中,充分了解自身的任何差错均有可能引发危机。此外,加强药剂科医务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在有利于减少用药差错的同时也有利于医患纠纷发生率的减少。

(2)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通常情况下,危机发生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征兆,有效的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提前对危机进行报警,就有可能及时作出修正,转危为安。设立灵敏、快速的预警系统,加强对自身行为的关注程度,重视一切细小问题,将有利于制止危机的产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3)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危机产生前进行预防、控制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管理者通过对用药工作有关信息和用药过程的充分了解,找出导致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进而识别药剂科日常工作中可能导致危机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例如药品安全防范制度、药学仪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处理预案、意外事件防范措施、差错事故报告制度等。

2.2用药差错危机处理

危机的处理与化解也是危机管理中的关键步骤。在处理用药差错危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危机产生之后要及时做到全面掌握所有危机相关资料。充分获取和交流情报是危机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医务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危机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当事人的基本形象、事情的发生与经过等。

(2)危机处理人员要注意与各方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通常一点小问题会由于沟通不良进而无限扩大。因此,在建立用药差错危机预警系统和预防方案之后,药剂科医务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其他合作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危机发生后,危机处理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专业药学、法律知识,较高的个人修养,如此才能良好的控制沟通交流过程。当患方表现出激动的情绪或情绪已经失控的情况下,处理人员可以中断沟通,以便双方能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所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当用药差错发生后,医务人员需向上级及时汇报情况,切不可回避、隐瞒问题。

(3)危机发生后要采取积极、公正的处理。依据危机性质与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及时处理。针对由于调剂技术失误所导致的差错,处理人员应采取正视失误,而不是回避的态度。院方应立即向患者及其家属表明诚意,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变被动为主动。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查事实真相,分析事件原因,减少、减轻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针对医务人员的失误应根据医院的相关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患者。针对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所产生的问题,当事医务人员应向患者道歉,取得患者谅解,医院可根据人事制度给予一定处罚。

2.3用药差错危机后的修复

茶艺课论文范文4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茶艺课论文范文5

摘要:

本文首先就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就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主要在于三点: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当前的音乐教育不妨这样开展: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

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茶艺表演

1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

1.1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自夏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出现“礼乐”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礼作乐”以及“礼乐之邦”等说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礼乐体系对古人的重要意义。据我国近现代历史学者来看,我国音乐发源于炎黄时期,并得到后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事实上,我国有着璀璨而丰富的音乐文化,比如先秦时期的石磬音乐和编钟音乐、秦汉时期的乐府音乐和歌舞百戏、唐宋时期的曲子词音乐等。相较之下,“炎帝尝百草”之后,茶开始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这并没有意味着我国茶文化得以形成。事实上,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编写《茶经》这本茶学典籍之后,才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初步形成。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同属于传统文化的分支,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

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虽然同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内容、形式、发展历史、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音乐文化来看,音乐主要包括器乐和声乐,不同地域的音乐有着诸多差异(比如我国的汉乐和西方的爵士乐、摇滚乐等)。就茶文化来看,茶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器物层面(茶叶种植、茶品、茶具等)和精神文化层面(茶文化习俗、茶文学作品、茶典籍等)。音乐文化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其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听觉感官;相比之下,茶文化则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除此之外,音乐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而茶文化是兼具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一种文化形式,二者均可以给人的精神感受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音乐可以使人闻歌起舞、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茶则可以使人感受到舒适惬意、自然放松,同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1.3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

由于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因而二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逐渐呈现出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比如说,茶艺音乐、茶道音乐、禅茶音乐等就是这种文化融合趋势下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音乐就是将“茶”和“音乐”这两个元素进行简单相加。二者是文化的交叠和融合,并非内容或形式上的加减乘除。当茶人步入茶室或者茶楼之前,首先就会听到缓和雅致的轻音乐,音符的节奏律动和茶室的摆设布置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天然的饮茶意境,从而使茶人真正放松身心,舒缓疲劳的身躯。由此可见,茶文化音乐是基于茶文化理念和音乐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给茶人的心灵带去一阵暖风。

2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还要重视诸如美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属于其中的美育(即“美感教育”)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教育基本上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学生培养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茶文化是我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世界中无法自拔,茶文化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呈现出融合趋势,因而借助于音乐教育传输茶文化理念将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前,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

从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很多社会人士对茶文化、茶思想都不太重视,当问及与茶有关的典故时,有人竟十分茫然。很显然,这一现象透露出茶文化的循序渐进,要想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还需要从现阶段的教育做起。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思想和言行对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帮助给他们自觉树立文化保护意识。从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尝试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感和鉴赏能力的学科,我们同样可以将茶文化导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自觉肩负起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的重担。

2.2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

茶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茶文化艺术形式也曾为我国历史舞台上散发着特殊的光芒。但是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导致人们出现“短视”的问题,他们开始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比如茶艺表演。通常意义上的茶艺表演主要由乐器演奏者和歌舞表演组成,茶艺表演可以深化茶人对茶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茶道音乐和采茶歌等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茶艺表演的兴趣,并从中发掘颇具天赋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单位不妨与民间茶艺表演机构合作,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场所,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茶文化的传承。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

在具体开设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对茶文化加以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其对茶文化的兴趣。要想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

3.1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

在中小学,音乐通常作为一门“副科”存在,音乐教材更是多年也未进行调整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内容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要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教材进行教学,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承,教材编撰人员可以结合我国茶文化进行编写,将与茶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比如说,可以在教材中加大茶文化的比重,介绍我国各个地方的采茶歌(唱腔、歌词等)、并可以适当地融入现阶段的茶艺背景音乐和茶文化轻音乐,培养学生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校经常在临近考试时会将音乐课砍掉,将其挪让给“语数外”等科目。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

3.2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多媒体也逐渐进入到很多学校,多媒体成为了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近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音乐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唱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由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因而这些老师在示范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比如气息不稳、“走音”层出不穷等。这种不专业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误导学生,使学生也出现此类错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茶文化音乐的精选有声读物、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茶文化音乐形成全面认识。

3.3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很多情况下,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并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茶文化音乐的兴趣。而且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来看,人们在学习之后的两到三天内进行巩固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而,趣味茶吧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在布置茶吧时,应该注意结合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摆设布置,从最大程度上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茶意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音乐,一边饮茶一边感受茶乐的律动,身心也会放松下来,这对于结束了一天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学生在茶吧内可以欣赏到各类茶艺音乐,并接触到一些课堂上未曾接触的音乐内容,进而感受到茶音乐的魅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文化范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合,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音乐。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并积极主动地将茶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茶文化保护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茶文化音乐的兴趣。

作者:周明尧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肖艳芳.浅析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233-233.

[2]谢向颖.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3(9):141-141.

[3]郎启训.对当前云南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从传承民族文化谈起[J].文教资料,2009(35):218-220.

[4]张笼.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J].文摘版(教育),2015(3):167-167.

[5]吴铁军.论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发挥[J].福建茶叶,2016(6):391-392.

第二篇:大学体育教育茶文化体系研究

摘要:

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只注重体育技能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大学体育教育效果的主要不足,因此,探究其解决思路极为必要。本文拟从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及传承价值,以及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融入要求,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的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构建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内涵理念;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和重视,这是体育教育的进步。然而需要提别强调的是,只有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决,有效融入茶文化在体育教育文化中的应用思路,才能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1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我国发展体育教育总体呈现进步状态,随着当前大学教育不断成熟,如今关于大学教学的核心理念认知也实现了成熟发展。但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直言体育教育遇到了瓶颈,期待改革。体育教育不能单纯地作为某种训练的技能教育,而是应以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目标。另外体育教育不仅仅是校园体育、分数教育,而应是全民体育、终身体育。客观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学校的教学观念依然是只有语数外等传统文化课才是重点,才是真正的学习和学校教育,而除了小学课程不多,功课不紧张,学校每周开设体育课,也相对重视体育课,和中考因为体育考试,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外,从高中开始除非是体育生,体育课被弱化甚至在期中、期末、高考来临之前被强制取消,一切都为文化课让路。而喜欢体育,把时间花费在体育上,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是玩物丧志和浪费时间,而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劲,甚至影响到心理承压能力,所以为了追求分数而放弃或者弱化体育教育其实到头来是得不偿失。由于体育基础不好,没有锻炼的习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很茫然,不懂得如何锻炼,缺乏锻炼积极性,加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少,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单一、教学内容乏味,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课。而不同与其他教学,很多课程考试把控非常严格,而体育考试几乎人人过关,鲜有“挂科”等现象,而对之体育老师也很无奈,试想在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欠缺,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热情等情况下,体育老师如何能教好体育课,很多高校喊着重视体育教学的口号,实际体育教育一直在固步自封甚至弱化。除此之外,大学体育主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任务,对体育训练缺乏全面的指导,一味追求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正确端正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和创造力、素养等的培养。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身体素质和技能,“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指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健全的人格培养,所以加强对体育教育全方位的指导迫在眉睫。

2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及传承价值分析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列为十大国粹。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国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累积,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古代茶文化被王亲贵族、文人骚客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秋大业一壶茶”茶文化蕴含的深厚处世哲学和社会功能更是代代传承。而茶特有的清香、喝茶带给人的宁静、愉悦,健康,对人气质和品位的影响,成为越来越多人喜欢和追求的生活方式,喝茶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人们的饮食方式,研究发现喝茶是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很多人“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足见人们对茶的喜爱程度。而很多喜欢喝茶的人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经常聚会,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饮茶这一习惯实际上是中国人首创,而当今中国的茶文化飞速发展,已影响和推广到世界各地,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喝茶,茶已被当作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而从来没有任何一种饮料能像茶这样得到广泛认可,老少皆宜,传承千年,被无数人义务积极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和礼仪相辅相成,形成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体现着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茶文化被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喝茶不仅渗透进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成为我国邦交、睦邻友好合作的重要外交手段,以茶会友成为社会交往最常用的手段,而国际茶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茶文化越来越具有民族性,茶文化正在成为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共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将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效挖掘,能够实现其最佳传播效果。

3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融入要求分析

体育教育不应是技能教育、竞技教育、形式教育,文化建设的融入至关重要。因此,当前体育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注重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时刻牢记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体育观念的建立应符合我国国情,紧扣时展脉搏。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应重视学生的感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技能方面的传授,还应注入丰富有趣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不应拘泥于书本上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与时俱进,讲究趣味性、互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体育教学文化的建设还应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操作者,体育理念的实践者,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教学,多研讨体育教学,时常和体育教师交流、沟通。除此之外,学校应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陈旧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随着大学逐年扩招,各高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已有的体育教学场地已无法满足教学和学生休闲锻炼的需要,所以学校应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改扩建体育教学场地,改建陈旧的教学场地和体育设施,增添多样化的体育设备,科学合理安排设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果,充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引进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教师人才,扩充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男女比例分配方面结构合理,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需求。

4融入茶文化的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构建思路分析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各高校已经把体育教育列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是大学体育教育普遍的教学方式,茶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拓展体育文化内涵,对体育教育文化发展起到助力作用。而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巧妙结合,不仅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有深远的意义,也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修养,茶文化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中是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利器。怎样才能将茶文化很好地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中,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学校应转变技能教育、竞技教育等陈旧的体育教育思想理念,提炼体育精神的内涵,找出茶文化和体育精神诸如平和、谦让、淡然、修身养性等共通之处,弘扬茶文化中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优秀品质内涵,在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潜移默化融入体育精神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修养的目的。其次,通过各种宣传方式、途径,加强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让学生像喜欢其他学科一样也喜欢体育课。茶文化的推广已扩散到世界各地,正是由于有很多的义务传播者,作为全民教育的体育教育应当汲取茶文化传播的优秀经验,积极倡导传播体育精神。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培训,建设适合融入茶文化开展体育教学的场所。很多体育老师都是篮球、田径、游泳等方面的传统体育技能人才,鲜有熟知茶文化的专业教师,另外高校很多体育场地都是在室外,而应用茶文化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因地制宜,建造适合的教学场地,引进专业的教研力量。最后,体育教学的实践者应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包括学生应具备的个人精神和团队和谐相处精神,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开展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一对一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保持应有的重视程度,这是搞好体育教学的首要条件,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上到下,观念一致,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高校的体育教育才能勇往直前,蓬勃发展。

5结语

茶文化和体育教育文化相结合既已得到认可,就要求我们认准目标埋头苦干,一边总结经验摸索前进,一边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体育教育越来越全民化和茶文化越来越国际化及国家对体育教育重视的今天,高校应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刻苦实践,埋头苦干,发展多元教育,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挥我国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世界茶文化大国的优势,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作者:崔楠 单位: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跃进.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和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126-129.

[2]车永红.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文化缺失、归因与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13(5):119-122.

[3]刘云朝.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5):156-161.

[4]韩会君.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21):232-235.

[5]吴春霞.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15):155-159.

第三篇:茶文化学生心理教育分析

摘要:

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史,其中所蕴含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茶文化既然能够经久不衰,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茶文化应用于当前的各学校中,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起着重要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其中,茶文化中淡远、清寂的茶道精神能帮助学生舒展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物质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其内在的心灵修养与人文气质。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学生心理教育;影响;价值研究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摇篮,而其校园文化是只有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专门以全体师生为中心制定的相关规章、活动实践乃至其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通过茶这一载体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促进我国茶企向世界各国销售茶产品,而且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艺术审美、社交礼仪、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现了我国饮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风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及发扬传统、修养身心的作用。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而在学校课程中合理的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心理教育的独特内涵与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的应用茶文化进行教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整体及内涵概述,茶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响及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统的分析探索。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国古代人民以茶为载体,融合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积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丰富内容,但仍是以茶为核心。我国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以至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系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属范畴之一,并且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其内容与内涵的整个体系更加趋向于健全与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发展历史、生长环境、地域风俗、茶业发展科技乃至茶的种类、茶具、茶艺、茶诗、茶画、茶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由茶这一具体物质发展延伸至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总体上来讲,茶文化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行为文化的角度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制作与消费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多种约定俗成的茶事活动,通过茶礼茶俗及茶艺表演等形式进行演绎。我国在古代即已经形成了敬茶的习俗,茶被应用于多种礼仪风俗中,如客来敬茶、以茶敬佛、婚礼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区、社会地位及不同的茶叶种类等有着不同的茶礼习惯,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心态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茶客饮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审美意趣及价值观念等几方面,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表现出来的,从而体现出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茶区茶农们的生活常态,将茶艺文化与人生哲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学的高度,进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时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又与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备的面貌、风范、气质与素质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朴素的精神表达是从茶树的风格品性中引申出来的人的社会精神,即“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人类谋福”。对于高校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从丰富的优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蕴含的营养,并充分的吸收应用,学习茶事活动及茶艺心态所代表的茶人精神,从而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向与原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学生对茶道精神的深刻领会体悟,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强化,从而帮助学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态认识自己,以平稳和悦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与人类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其本质就是从泡茶、品茶过程中领会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韵味。在这种文化本质的促使下,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细微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来感受茶道精神,从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细致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茶文化引导的心理教育中达到自我认知层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蕴含了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与诚信,而这两种美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学生素质修养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品茶与学习两者互促,领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加注重人与人交往的仁义与诚信,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势,重新在修身养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

2.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学生的高校学习时期是学生的“三观”正确保证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各方面技能素质都在逐渐的成长完善,所以,将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之后,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文化体系,且其精神内涵意蕴博大精深,对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包容了美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理论精髓。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接触茶文化,不但可以体会到华夏千年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与价值观,了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升华自我。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研究

3.1思想引导价值———行为规范的丰富

茶文化对于茶客的行为、礼仪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价值观念也是淡泊悠远、积极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嚣社会的有效补充。教学活动尽管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则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价值观念引导,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通过融入茶文化,使学生的心态保持积极、清新的状态,乐观豁达地看待将来会遇到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帮助完成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文化学习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在之前传统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的依赖于心理教材,仅仅是传授理论内容,不仅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课程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将茶文化与心理思想课程的教学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但直接丰富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渊源与知识体系,加深高校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内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学习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3人才培养价值———理性、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忽略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导向等的片面错误的观念,从而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培养与同学、集体、社会中的情感友谊。茶文化的精神蕴含包括了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和淡泊宁静等思想价值内涵,而这正是学生的人生成长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过高效心理教育课程对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健全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达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学目的,最终培养出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结语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领域,包含了宁静致远、仁义诚信、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及处世原则,将其应用于心理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有益,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方向,从而实现综合性健康发展。

作者:魏鹏程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6-48.

[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3]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4]兰岚.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5]刘芬.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价值[J].文教资料,2013(11):4347.

[6]肖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4):51-58.

第四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茶文化核心探讨

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是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培养人的品性和节操的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本文从茶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茶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意义,从而得出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茶从发现到被利用经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茶的食用价值和医药价值,随着朝代的变迁和宗教的兴起与传播,人们发现了茶的文化价值,并赋予了茶精神文化。茶文化不是纯粹的物质文化,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文化,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茶文化是历史文化,随历史的发展而丰富,是个动态的过程。饮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各个时期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人们饮茶的方式不同,但是对茶的喜爱和需要却是一致的。古代的百姓都认为茶是修身养性,有助于高尚人格和温润性格的培养。如今饮茶依然是中国人民的日常爱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再是古代人们对茶的推崇。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实力量,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本文对大学生的价值教育以茶文化视角分析,探索茶文化精神对大学生价值教育意义及加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1茶文化之核心要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璀璨文化。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和泡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增进自己的文学修养,进而求得内心的平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真、善、美”,茶文化也不例外。求真是茶文化的科学品格,茶叶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如果连茶的质量都保证不了,那么还谈什么求真呢。求善是茶文化具有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性品性的积极作用。求美更是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因为茶叶本身就是美的,人们最初的认识和喜爱就是从茶叶的形态开始的,而且茶文化中的茶艺表演、茶具制作、制茶过程都讲究美。所以茶文化推崇“真、善、美”。茶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宗教发展的,它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华,在人们日常饮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首先,它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统领整个文化体系,使人们感悟到人必须与自然相符,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身心解放。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人不应该处于消极的状态,应该积极面对现实,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道家还认为人应当顺其自然,要认识自然,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身体的修行开始培养自己的品性。而茶则是媒介,是使人清醒和冷静的工具。通过饮茶、泡茶等一系列的过程将自己浮躁的心情平缓下来,失意的时候得到安慰,并能够与茶产生共鸣,体悟到茶文化的精髓。道家讲究道法自然,认为一切应当朴实、清纯。而茶正合道家的思想,它耐阴喜潮,吸收天地精华,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古人用来泡茶、制茶、饮茶的工具也都是有自然的陶土制作而成,煮茶的水也是江水、雪水等自然水源,所以煮出来的茶带有大自然的质朴和清纯。人们通过饮茶作诗,寄情与自然,体悟人与自然的融合,向往返璞归真的人生。其次,“仁和”、“中庸”是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茶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主张以茶调节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助的大同思想,同时又以茶的清廉和高雅表明自己的品性。所以在中国一直以茶表敬意,通过饮茶增进人们之间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感情。以茶交友,以茶可雅志,以茶培养廉洁之风。茶文化倡导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思考现实、抒发志向、修身养性而不是沉溺于茶的玩赏中,从而玩物丧志。儒家追求中和统一达到融合,要求有包容的心态和稳定的控制力。西方人认为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中古的茶文化与之相反,认为,矛盾是可以化解的、转换的。中和要求人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愤怒时调整好状态,平缓心情,是自己不会失控从而达到一种愉悦的心情。最后,茶文化与禅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僧人在修行打坐时,为了驱赶困意,就会饮茶,在茶的清香中感悟道义。茶之所以能和禅道相融合是因为茶能提神、助思符合僧人每日打坐修炼的需要。茶为僧人提供了方便,而佛教尤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茶文化在佛教兴盛时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茶理能通佛理,茶能使人清心、除去烦恼,这正和禅道的放下执着、破烦恼、明心智的作用一致。而且僧人还会将佛理和茶理相融合,使得茶禅合一。

2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浅析

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是新一代中坚力量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其实是对9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观的分析。在对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了解中可以发现他们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相信“真善美”,但少数大学生思想偏激,明知错误的还要一意孤行,没有明确的辨别标准,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1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而90后从出生起就备受社会的关注,被认为是“最幸福的一代”,也被认为是“颓废的一代”。其原因就要从90后所处的时代说起。90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取得胜利果实的时期,也是生活物质水平有很大提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的90后享受到了前人所没有的物质条件,拥有前人所没有的高水平的教育等,同时这个时期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90后以独生子女为多数。所以90后在人们的眼里是有个性的、自私的、吃不了苦的、没有上进心的。然而事实并不是全是如此。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系统的道德教育学习,能够真正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信生活中有“真善美”,也追求“真善美”。

2.2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是扭曲和不健康的虽然大部分的90后

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不健康。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但是我们会发现,当前的高校出现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玩手机、打瞌睡;逃课、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离校;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等现象,而且屡见不鲜。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考试要遵守考试纪律,不得作弊,但是却有些同学承认他们考试作弊,并不以为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同学有偏激思想,对当前社会不满,甚至会将对他人的不满付诸实践、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这样种种的不良现象时时刻刻地在警告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异常,大学生价值教育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要重视大学生价值教育,要反省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茶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茶文化崇尚自然之美,喜爱一切淳朴、清纯的美好事物。它还强调了尚中贵和的思想,主张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以理节情,达到人与人和谐共处。大学生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借助饮茶和相关的活动,解放自己的心境,使得自己的心境处于平缓、清静、恬淡,使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无我”的境地。大学生还从中感悟到与他人处事的道理和方式,认识到和气的重要性,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在茶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茶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3.1茶文化教育大学生追求“真、善、美”

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它追求真善美。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90后大学生受到外来思想的侵蚀,不能够准确地辨别美好的事物与糟粕的事物,有的大学生只会盲目从众,认为被人追捧和喜欢的都是美好的事物。他们没有明确的辨别标准。而且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日益严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作弊问题。他们虽然都认可诚信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都做过弊而且不以为然。这就表明他们的价值观存在扭曲的部分。茶文化讲究质朴和清纯能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明确地辨别是非、真假、美丑。

3.2茶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中庸的价值观

现在的大学生有着90后鲜明的特征:个性、自由、张扬,这些特性使得大学生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但是当张扬过了界限时就会引发冲突和矛盾。而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得部分90后缺乏冷静和包容,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茶文化的儒家思想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如何调节和克制自己的脾气,如何看待不同事物的对与错。儒家思想教化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要谦和而不冲动,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特性正是现在90后大学生所缺乏的和迫切需要的。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能够建立正确的认识体系,还会受到来自网络、社会、他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会产生动摇甚至是偏差。如今网络成了人们宣泄的地方,肆意地攻击他人,发泄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身处这样环境的大学生有时会被迷惑,产生偏激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大学生需要茶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促使自己冷静、理智地看待问题,处理生活的矛盾和冲突。

3.3高校应当开展各项活动,在实践中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充足的,学校应当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解、茶具展示和制作等等活动,近距离地让学生们感受的茶文化的魅力,从而领悟中国传动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些茶活动中,大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平静、和谐、安逸的氛围,从而向往和推崇自然之美,自觉培养自己的品性和节操。

作者:陆晓波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珊.中国古代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山东大学,2011年

[2]谭力源.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玲.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与新时代茶文化走向[J],农业考古,1995(2):88-90.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第五篇:茶文化音乐教育浅析

摘要:

在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于茶艺表演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茶道文化的传授,让学生感知艺术与知识交融的美感,有效提升其审美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认识。当然,更深层次上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本文通过对茶文化传承理解,明确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并结合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解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于茶文化以及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解读。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作者:杨珊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3]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06(10).

第六篇:互联网+时代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

我国的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以茶为载体,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蕴含了“礼、和、真、静”的优秀文化内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这导致了大学生交流、学习的模式和内容跟过去大不相同。由此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用茶文化来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学会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和要求,并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多措并举、创新思路,更好地把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互联网+”;策略分析

内涵深厚的中国茶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及范例,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优秀文化,对人们修心养性、陶冶情操、静心安神、提升素养大有裨益。而现在的中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出现了思想的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下成长、学习和生活,他们交流的方式以及对信息知识接受的模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想把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和积极的审美观、价值观,就要学会用“互联网+”的方法去创新思路、更新办法。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及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生这个群体年轻而富有朝气,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整体素质、人文修养、道德水平、知识层次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而在这些方面中,大学生的素质、素养和道德则是重中之重。从现实可以看到,当今大学生较之过往,无论在学识、视野、个性和创新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广大家庭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海量和多元化。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长大的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会更加活跃,个性也更加鲜明。但是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会给大学生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也要看到,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小便生活在“蜜罐”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也习惯于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集体意识,过于个人主义,不太合群,有的甚至沉迷于享乐,在最应该学习的时候却选择了享受。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的确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好的学识,但是也毋庸讳言,互联网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粗俗消极的一面,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一旦误入歧途,那么危害极其之大。从现实中看,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受到色情和暴力内容的影响,而不惜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情。正因为这些原因,一些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存在着一些缺点。譬如说个别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包容心、同情心,过分强调自我。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在一些强调个性化的思想潮流冲击下,一些缺乏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很容易就会把“个性化”这个词汇给曲解,他们以为提倡个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与集体割裂开来,凡事都考虑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不去顾及集体。有的甚至还会把个人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上面。这就直接导致一些学生与他人的关系紧张,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一种固执而孤僻的性格,对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在素质教育上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其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学的目的性太强,过于注重就业率,无论是在教学科目的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都只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当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注重就业率没有错,无可厚非,这对大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众多好处。但是其错在没有把素质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一些高校把与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当做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考核和奖惩制度。缺乏学校的引导和培育,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功利化,内心浮躁且静不下心来。很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大学生不把学业和考试当回事,怀着“不挂科就行”和“六十分万岁”等心态,只求能拿到各种证书,并不求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文化。所以就会出现“上课时间去兼职、考试过程来作弊、考完之后全忘记”的情况。另外,来自社会的影响也让一些大学生出现道德素养下降的现象。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转型必然会带来道德上的种种乱象,比方说近年来屡屡爆出的一些“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试作弊这一广泛存在问题。据数据表明,超过30%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很正常,而考前准备作弊或考试中随时准备作弊的大学生,分别超过36%和21%。这一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容忽视。

2“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茶文化的知识传承作用。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这个载体上面,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第一是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其中包括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茶具,也有我国种类丰富的茶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能够让大学生们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而具体的了解,比如说如果对陶制茶具和瓷器茶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就会知晓我国古代劳动者在生产工艺和审美水平上的区别和发展。第二是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比如说在礼仪、风俗、泡茶工序、炒茶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倘若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必然能扩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对于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里更好工作和丰富生活大有裨益。同时,茶文化所囊括的“礼、和、真、静”等内涵,更能帮助大学生修心养性,能够让大学生心态平和、头脑清醒,能够去和善包容地对待他人。这对于生活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里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必须且应该培育的态度和性格。茶文化的精神教化作用。茶文化最高层次就是哲学思想的境界,我国古代的饮茶者和文人以及思想家,在茶文化物质和礼仪的基础上,把一些诸如佛教、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并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把茶文化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层面。“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文化哲学的追求所在。入于儒,指的是以儒家所追求的“入世思想”来激励自己,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让他们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生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倘若遭遇到一些挫折,茶文化中那种“出于道”的道家思想则可以引导大学生淡泊明志,用更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得与失,从而更好地调整心态,从头再来。茶文化的美学作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夹杂了很多的负面信息,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审丑”的价值观。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现在的网络“?丝文化”,很多人为了博得眼球,不惜在网上搞怪出丑,以丑为美,以丑为傲,这种审丑的趋势通过网络的发酵和放大,逐渐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来,而大学生又是一群模仿性很高的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所以这种来自互联网的审丑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茶文化注重茶之美、水之美、茶具之美、茶艺之美和环境之美,这种传统的美学内涵,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茶文化的这种美学内涵,还会与书画、建筑、自然等学科相通,包容万象,通融世间万物。把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能够让他们在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的美学与自己的专业有机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3“互联网+”时代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一,要推动“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让传统茶文化以各种方式走进课堂。科技的发展让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时,除了要利用传统的方式如书籍、刊物、电影、讲课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方式。一方面,要收集和整合优质的网络资源,并根据课程实际将其“为我所用”,让大学生看到来自外部的茶文化优质内容。譬如说要充分发掘网络公开课的资源,组织学生定期收看其它著名高校或老师的讲座,让他们身不出校门,就能接收到这个世界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从自身做起,在高校内部加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在这一点上要注重开发移动互联网app或者是内容上的匹配,并创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有趣且生动,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去看,看了又看。第二,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让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得到立体化覆盖。从现实中看,现在的大学生习惯于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百度贴吧等具有鲜明人群聚集性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所以,高校就要针对他们的爱好进行针对性地宣传。比方说,在新浪微博和微信建立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教育内容,并利用这些平台的各种功能,来开展微视频、微讨论等教育活动,确保茶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百度贴吧等高校论坛里,要定期发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茶文化讨论,让他们在思想的交流和撞击中,得到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第三,要开展“互联网+”茶文化教育特色活动,让茶文化深入人心。大学生的课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室里的课堂,另一个就是各种社团组织的学生活动。第一个不用多说,第二个课堂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能够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提升品味和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过往的社团活动中,由于受到场地、资源、指导者以及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开展下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也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依靠互联网所特有的分享、传播、交流等特点所解决。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调研或者是一些虚拟实验,可以与其它高校的社团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经验。在这一点上,四川师范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在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举办人文大讲堂、阅读沙龙以及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等活动,让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在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时,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把“互联网+教育”当成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建立和完善,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厚的知识结构,并能把茶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渗透到大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王宏兵 翟芳芳 张艳玲  汪红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2]陈彬番,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5]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七篇: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过于重视对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心和引导,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方面,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对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关键词:

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主要以培训学生专业技能和操作性技术为主,直接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蓝领”,但往往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和误区,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针对这方面的缺陷,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更加乐观友善地去与人交往,豁达向上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偏差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专业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都较之过往有了长足进步,为社会培育出了一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重技能培育轻心理教育的现状,一些学校觉得只要能够让学生学到技术,今后能够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却很少会考虑到高职学生会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也缺乏相应的课程教育。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厌学、迷茫、自暴自弃、缺乏理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办学层次上的偏差。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很多都有着办学层次较低的问题,基本上都停留在中专的层次,高的也不过是大专层面,专门独立开设高职院校及专业的本科高校凤毛麟角。这一现状致使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上面,都与其它本科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力量和精力去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把全部的师资和硬件投入到对学生的技能教育上。其次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还是学生自己的求学目的,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避开自身在文化素质上的劣势,通过技术上的优势在社会上立足,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觉得可有可无,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无关紧要,所以基本上不会去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很少会开设相关的课程。这就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加上他们又正处于青春期,极易出现各种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更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第三,在教育实践中的误区和偏差。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中也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这值得我们称赞和鼓励。但也毋庸讳言,这些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首先是重视心理测试,忽视科学分析。有的教师并非心理专业毕业,缺乏足够的专业底蕴,加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便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各种心理测试,在教育中热衷于对学生进行一些答卷式的心理测试,甚至将一些网络上的娱乐测试加入其中,如星座测试等等,这就将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形式化和简单化。其次重障碍咨询,而轻发展咨询。一些学校觉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仅是那些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的学生,因此就忽视了对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的重视程度。第三是重诊治,轻预防。一些高职学校把重心放在了那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上,却没有从源头抓起,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引导。第四是师资力量较弱。制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老师都是其它科目的老师前来兼任,属于“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而系统的培训。这就使得这些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能从表面去辅导教育,对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茶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千余年的饮茶历史中,中国人先是将茶从单纯的“饮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而又把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最终升华到了哲学的层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儒教、道教、佛教的发展史高度重合,因此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与这几种思想流派发生交融碰撞,并不断吸收它们思想的精髓及养分,慢慢也就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哲学精神。假如寻找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源头,道教是当仁不让的起源。从历史发展看,道教兴起的时间正好是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境界,又恰好与茶天然质朴的自然属性极度吻合,因此道教便自然而然成为茶文化的精神源头。另外,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佛教的传入,也给茶文化注入了不一样的精神内涵。总体来说,道家思想决定了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以及大道无形的哲学思想,是茶文化的“顶层建筑”;儒家思想影响了茶文化的礼节和程序,其所倡导的和谐中庸思想,深深影响了茶文化哲学思想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佛教则影响了茶文化的审美趋势,其所蕴含的“禅茶一味”的理念,则给茶文化平添了几分超越尘世的清净和淡泊的意味。“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便是茶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入于儒,指的是饮茶者在进行茶事活动时,会通过茶这一载体进行对人生的思考,去追求那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宏大理想,但假如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是取得一定的成就后,茶文化所蕴含的道家和佛家思想,又可以去启示人们用一种超然淡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从而让心态更加平和乐观积极。从很多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涵。比如说唐代的诗人王维,其早期写了大量反映个人理想抱负的诗词,很多都是以茶为载体来进行抒发,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到了晚年,王维则寄情于山水,通过描写山水之景和茶之韵味,表达了一种归隐之心。应该说,茶文化在与诸多哲学思想流派以及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源于传统文化思想,但又更加超然而洒脱的茶道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着品茗者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反哺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们的国民性格产生了不可小觑的正面作用。

3茶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去努力奋斗,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自省、审己的角度去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并做到心态平和地看待他人,看待世间万物,在取得成功时不骄不傲,在遇到挫折时不馁不弃。茶文化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术培训轻心理健康辅导的缺陷,而茶文化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知识正好可以填补高职教育的这一偏差。我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的物质及非物质知识文化,譬如说种类丰富的茶叶,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茶具等等。应当说,这些物质方面的知识文化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性,如通过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材料的茶具,学生们能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制作工艺、制作工具、制作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有更好的了解。当然,这只是茶文化知识体系海洋中的一小朵浪花,其它浩瀚的知识比如说茶叶分类、泡茶工序、茶艺茶礼、茶歌茶舞、炒茶方法等知识,对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大有裨益。茶文化的礼仪和艺术性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易导致他们在审美上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以审丑为趣,以搞怪为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却对那些糟粕和低俗的文化乐此不疲。尤其是在当前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着很多低俗庸俗的内容,倘若长期沉浸在其中,必然会对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审美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比如说在茶事活动中特别讲究环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水之美、茶艺之美等等,这种传承千余年而不衰的艺术和美学,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更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4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第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充分提炼出来,并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比方说,可以用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去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积极为之而奋斗。倘若有学生在面对挫折而自暴自弃时,则可以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让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种种不如意之事,做到心态平和,坦然处之。当然,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去灵活选择相关的茶文化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要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们在信息和知识接收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比方说更依赖于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去接受来自互联网的信息。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就应当尽快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要创新思维,摒弃那种老套的宣教语言,要增加亲和力和平等性,多用一些让学生们感到有趣的网络语言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在推广微博和微信账号时其实比个人更有优势,因为学生本身就有了解和关注学校动态权威信息的需求,因此在推广上面并不用费多大力气,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茶文化与心理健康的结合以及内容的生产上面。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茶文化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文化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保证茶文化更好融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做到“请进来”,高职院校要多聘请一些具有相关资质的心理教师,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其次,要做到“走出去”,要让本校教师多参加一些心理健康以及茶文化知识培训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状况,不断提高其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如此才能更好地用茶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李洪彬 单位:泊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晓林.简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84-85.

[2]汪正贵.高职院校人文培养模式的偏向及矫正[J].职教论坛,2007(7):18-21.

[3]傅佳.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43-244.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5]李迈强,方凤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14-17.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茶文化研究

摘要: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文化教育价值,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也显得更加紧迫。通过研究校园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提升茶文化的校园影响力。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然后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心互动以及价值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校园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茶文化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的影响力会更加深远和广泛,并且能够以更加柔性的方式,纠正学生的思想行为过错,减少了传统教育中的很多教育冲突问题,更加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研究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不仅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茶文化实现自身发展创新的必然结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吃力

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解不到位,或者很多人都不理解。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体系,但是这个体系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对理解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理论会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很多都是把课本中的理论搬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们对于这些生疏的理论很难理解,或者产生对这个理论的排斥心理,这些理论让学生们觉得是天书,根本理解不了,所以导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1.2教学活动多停留在课堂上,缺乏课外实践活动

现在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课堂上的老师教学来完成,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一些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们整个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但是,因为这种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样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中针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有所改进,应该增加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使得学生们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影响,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3教学素材多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融入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对课堂教育的质量具有很高的要求。在现今,很多高校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是课本内容的转述,虽然有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引入课件教学,但是这种课件教学的内容也基本是课本的翻版,并没有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或者一些课外的素材,导致学生对此兴趣乏乏。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一些知识教育还需要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一些新的认知。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课外的素材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茶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及其价值分析

2.1茶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2.1.1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涌入我国,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使很多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将走向灭亡,所以现在的这种文化缺失现象需要及时地改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引入这种传统文化,一方面帮助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其中将茶文化添加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一举两得,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2.1.2帮助学生养成全面价值观念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价值体系,使得学生在之后的发展能够有一定自身的观念,这也是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这种观念中所蕴含的一些价值理念正是茶文化中蕴含的,通过对茶文化的引入,让学生们对这种价值体系的形成有一个更好地切入点。

2.1.3理性认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

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对一些外国的文化都有所理解,这就会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形成对比,使得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文化更先进,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不好的印象。然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这个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是经历过几千个年的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其中也富含着我国的一些文化,可能这些文化对我们当代的发展是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的,因此,要理性的认识西方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引入,会让学生们开始了解传统文化,慢慢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研究

2.2.1思想引导价值—行为规范的丰富

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所需要的,其中包括了人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像茶文化中就具有平淡看待生活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所需要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学生对于名利都十分看重,会有一些人不择手段地得到这些,然而这种价值观念是不对的。所以茶文化的引入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对待事物能够平淡一点,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2文化学习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文化的引入使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改变单一教学的现状,原本的那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理解差,不能够十分的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弱,通过引入茶文化,对一些茶文化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学习茶文化内容的同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一些传统文化还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2.3人才培养价值—理性、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

当代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教育偏差,甚至一些错误的价值导向,比如利益导向以及现实主义等等,这不仅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还使学生之间的情感越发淡化,价值观念明显不足,茶文化中所蕴藏修身、养性、知书达理等价值内涵,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育内容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一个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茶文化的引入能够帮助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价值。

结束语

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来看,其中教学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教学不足,并且教学内容过于生硬,不够生动,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基于茶文化视角下所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丰富,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落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正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安建良  边宇璇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73+89.

[2]张颖.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46.

[3]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6):113-116.

[4]任晓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1):22-23.

[5]刘红霞.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56-57.

第九篇:高校教育传统茶文化研究

摘要:

茶文化结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具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通过开展茶文化课程,传播茶文化思想,陶冶学生情操,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针对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几点研究分析。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高校教育;应用

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渗透和普及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继续完善和改革,通过普及茶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高校人文教育、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才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其涵盖内容也更为广泛,比如涵盖了儒学仁爱的思想,学习茶文化就要懂得尊重、礼让他人。同时茶文化中还附有哲学、文学、伦理道德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让高中生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对不同学科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饮茶本身就是一项高雅的活动,因此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做到修身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品德素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以后,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增加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学习。比如:在高校开展与茶有关的茶艺表演,让茶道精神在高校进行宣传的同时,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切身感受茶文化为生活带来的影响。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保证对茶文化良好的继承和宣扬,也为了让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得到体现,需要高校按照风俗和艺术形式,进行课程传授,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也让高校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知识更有兴趣。

2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价值的实现路径

2.1明确茶文化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

我国多所高校开展了茶文化教育课程,因此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要明确,茶文化的教育目标要完善。教育工作者需要按照茶文化教育思想理念,科学地开展相关课程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茶文化知识,领略茶文化精髓和魅力,呈现了茶文化具有的教育价值和生活价值。首先,我国的优秀茶文化可以对高校教育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教育课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对各地风俗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其次,我国的高校需要继承优秀茶文化,并将茶文化的内容深入探究,对茶文化良好的继承和发扬,让我国茶文化的宝贵财富得到宣传;最后,茶文化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相关理念,融入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将茶文化的精髓进行展现,在学习先进思想和茶文化精神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可以领略茶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进行茶文化教学工作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让每一位学生有自身的见解,才能更好地宣讲茶文化精神。对茶文化内容进行重塑,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第一,高校在继承茶文化的同时,按照自身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茶文化良好弘扬的过程。第二,学生的需求是与时展相统一的,因此,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的同时,以茶文化为基础,伴随高校学生良好的成长,才是茶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真正目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将茶文化知识与高校教育相融合,以茶文化清新宁静的态度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领略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价值。茶文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将茶文化良好继承和弘扬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过程。学生不再功利化,对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有良好的认识,让茶文化的先进思想充实学生的头脑。每一所高校在融入茶文化教育理念的同时,需要不断贯彻经济政治相关事项,按照茶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茶文化的人文价值,让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并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2对茶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做出创新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涵盖了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将茶文化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并不能将茶文化的全部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因此学生需要按照自身需求选取相关茶文化内容,在接触了解茶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习更有兴趣。高校为了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按照学生需求丰富活动内容,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将不同的茶文化活动以竞赛答题形式为中心,在进行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宣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茶文化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将茶文化更好地应用到教育领域,需要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将茶文化推广和教育的同时,让茶文化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视频、音频等。将茶文化相关文件,以U盘、光盘的形式进行传播,可以让茶文化发挥出更大的实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方便的学习茶文化相关知识。茶文化在高校的普及,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将茶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按照传统茶文化理念和宣传手段,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位学生按照专业课程学习完整的茶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地对我国茶文化进行认识。高校设置了与茶文化有关的专业,这对茶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茶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办法,学生需要吸取茶文化所具有的先进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按照社会需求,学习完整的茶文化知识,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3挖掘茶文化精华开展茶文化教育

我国将茶文化融入了不同地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习惯,为了将传统茶文化进行良好的宣传,需要教育部门重视,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让茶文化具有的价值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思想的精髓。因此,将茶文化用于高校教育,可以对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推动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也可以将我国的茶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高校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担当,要懂得传统茶文化知识的宝贵,要谦虚谨慎地学习茶文化内容,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自身能力。自古至今,茶文化就具有一定的指导教育作用,茶文化也是经过历代沿传至今才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这对开展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茶文化与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宣传,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水平,这是一种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思想理念。

结束语

现今高校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多老师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忽视素质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中没有将传统文化融入,使得这个教育的教学内容引入困难,在这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对高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会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解决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和缺乏课外素材的困难,还能够让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丰富高校教育内容与形式,推动整个高校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洁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3]邢洪军.论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J].福建茶叶,2016(9):324-325.

[4]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5]高晓飞.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文化教育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205-206.

第十篇:外语茶文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

摘要: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培养学生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了茶文化教育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增设茶艺课程,拓宽外语专业教学范畴、增强教师对茶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提升教学质量、重视茶文化引入的层次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等促进茶文化教育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茶文化教育;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作用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外语+专业”的外语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构建科学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专业教学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承担的重任。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已建成了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将茶文化教育与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1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1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始终以语言技能训练为理念,培养“外语+外交”型、“外语+经贸”型、“外语+科技”型人才,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却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大才难觅,小才拥挤”现象严重。[1]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入学外语水平逐年提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增强,但外语专业教学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割裂、课程设置工具化等问题,造成学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文化底蕴不足,知识结构欠佳,综合素质偏低。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设置,降低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限制了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空间,既不适应市场对外语高端人才的需求,又无法满足学生应用外语交际的需求,英语专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1.2教学模式落后

过去几十年来,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理论影响,重视词汇、语法等英语语言知识传授,忽视英语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培养的外语专业教学主导模式,禁锢了师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书本上传授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积累知识,教学内容脱离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教得费时低效,学生学得辛苦无用。[2]传统教学模式对语言技能训练的重视,使得外语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思辨能力偏弱,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可以说,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偏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1.3教学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教学始终秉持重技能输入、轻能力输出,重语言技能教学、轻语言机能培养的教学指导理念,课堂讲授是语言技能输入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则是语言机能输出的主要途径。在这种陈旧落后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外语专业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极为欠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二十世纪职场需要的是技能与能力相结合的高端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即不仅要求人才具有阅读、写作、演说等语言基本技能,还要求人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但当前我国外语专业教学重技能输入,轻能力输出,无法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平台。

2茶文化教育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我国,茶文化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唐陆羽将茶事升格为一种文化艺能,认为茶文化在修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功能进一步增强,除保健、文化、社交、修身等功能外,茶文化的育人功能也愈发突出。

2.1茶文化教育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仅积淀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平和的精神道德,而且还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的意识形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可启智,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结晶,融哲学、宗教、医学、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通过茶文化教育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增进他们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历史进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认识,了解熟悉各领域知识,拓展眼界和知识面。如儒家讲究以茶励志,道家注重以茶求静,佛家追求以茶助禅,尽管三家主张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来看,三家都将茶作为追求修身养性、内求自省的重要方式,追溯茶文化历史线索,深入了解儒道佛三教的兴盛与茶文化的渊源,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处世态度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4]

2.2茶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茶文化,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和传统美德。我国是茶叶大国,以茶待客是人们最高的待客之道,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以茶待客,边饮茶边畅谈,不仅能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而且还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营造出更为融洽的谈话氛围。如我国古时文人雅士相邀品茗,分享清闲安逸,十分惬意。如今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业洽谈,许多西方企业纷纷效仿中国企业在公司内开设茶室,为公司员工或商业会谈提供茶饮。茶可育人,充分发挥茶文化教育的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

2.3茶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

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与茶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可怡情、茶可养行、茶可促艺,茶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茶诗、茶词等各种文学艺术,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详尽描述了茶礼、茶点、茶德等内容,而且还直接推动了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如在我国古典文学精粹《红楼梦》中,作者详尽描述了茶礼、茶俗、茶具的选择、茶的功用以及茶的情趣,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茶文化图卷。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将茶事活动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魅力独特的茶音乐。茶歌、茶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从茶叶生产、饮用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茶文化现象。茶歌是茶民在采茶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口头文艺形式,敬茶调、采茶调是常见的茶歌格调。[5]随着时间的发展,茶歌逐渐与戏曲、流行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古典音乐特色的现代音乐;同茶歌一样,茶舞也源于采茶劳动,受不同地区风土人情影响,先后出现了采茶扑蝶舞、采茶舞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形式。茶文化与绘画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描述茶人生活情趣、茶事生活等内容的茶画,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茶具图案、花纹、造型等都体现着深厚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教育通过茶与文学、美术、音乐各种艺术的水乳交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品味,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3茶文化教育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3.1增设茶艺课程,拓宽外语专业教学范畴

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增设茶艺课程,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不但能增长学生见闻,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异彩纷呈,而且还能延伸外语专业教学的功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养成尚美求雅的审美习惯。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茶艺课程,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表达方式,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又能引导学生在领略茶文化的同时提升英语解读能力,这是学习英语的好渠道,也是英语教学的进化和创新。[6]同时,在进行茶文化教育时,还应在茶艺课程中增设中国与西方的茶文化经典著述,使学生在阅读茶传统文化与文学精神的著作中体味作品表达的生活态度,提升英语读说能力。

3.2增强教师对茶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提升教学质量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有效运用茶文化教育功能,对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增强教师对茶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茶文化教育的前提。茶文化元素是实现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茶文化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有认识到茶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将茶文化教育与外语教学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深层次融入和以茶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目的。因此,应增强教师对茶文化教育功能、语言和文化间关系的认知,从根本上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融入。

3.3重视茶文化引入的层次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阅读经典茶文学著作,需要在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构造理论和了解茶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讲解茶文化相关知识和内涵,整合出体系性的文化教学结构;将茶文化引入到外语专业教育中,由茶文化延伸到其他文化层面,在推进茶文化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语言文化体系。教师只有注重茶文化引进的层次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推进茶文化教育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涉及哲学、美学、文学等多门学科,是一种蕴含着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的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将其运用到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洞悉中华文明精髓,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又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朱芬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成.浅析茶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系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70-171.

[2]丁武英,拆去“围墙”立体建构———“茶文化研究”校本课程推进策略[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6(3):46-47.

[3]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4]骆锐,史蓓蓓.论中华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9):12.

茶艺课论文范文6

摘要:

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其内涵丰富,在当今时代特征下具有特殊的魅力德育功能,本文在对茶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德育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魅力德育中茶文化的引入和应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希望可以为茶文化在高校魅力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魅力德育

茶及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延伸,茶文化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茶文化养育和滋润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魅力与心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茶文化引入和应用到高校魅力德育工作领域中,不但可以促进高校魅力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开创新的魅力德育工作新局面,而且还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充实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1茶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德育价值

1.1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叶发展历程中所累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在内涵上则只包括茶叶发展中所积累的精神层面的财富,是在茶叶生产、加工、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茶文化是一种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的具有立体内涵的概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体。

1.2茶文化特征

茶文化作为中国典型传统文化之一,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融合的产物;其次它具有雅俗共赏、高雅与世俗兼容并包的特征,一方面茶文化与琴棋书画一并作为高雅之物,另一方面茶文化与柴米油盐一样为日常生活必需之物;再次茶和茶文化既具有保健、营养等实用功能,同时茶叶、茶具、茶汤还具有明显的审美功能。

1.3茶文化的德育价值

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尤其是在德育方面。以茶文化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其自觉接受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以茶文化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其传统美德,将茶文化中所隐含的宁静、朴素、淡泊、廉洁等文化内涵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之中;以茶文化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从而有助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以茶文化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情怀,增强其自我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实施的状况

2.1茶文化魅力德育的整体情况

目前不少高校在学生魅力德育建设中引入和应用了茶文化,对于茶文化与魅力德育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等有所掌握,以茶文化为媒介的学生魅力德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整体来看高校在茶文化魅力德育建设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探索出一个卓有成效的模式,对于茶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还处于一个比较肤浅的层次,对于精神层面的茶文化过于依赖,而对于物质层面的茶文化在学生魅力德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缺乏认识,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学生缺乏从对物质层面茶文化的具体感知而向精神层面茶文化升华的媒介,这种问题在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中比较普遍。

2.2茶文化魅力德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目前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的主要目标是以茶文化为媒介,让学生明白茶与健康、茶与知识、茶与美学、茶与探究、茶与交流等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茶文化魅力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茶的历史、知识、文化等而进行的,诸如:传统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以及国际影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茶文化自信;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茶的茶性、品种分类等知识,具备初步的红茶、绿茶、花茶等茶叶的鉴赏、选择、泡制等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对茶水、茶具、茶礼、茶艺等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几种常见的茶艺方法,初步具备冲泡、赏茶、茶具清洁、奉茶等基本茶艺知识;学习和欣赏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参与茶文化普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茶文化专项讲座和主题探讨,并通过设置茶艺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传统茶人的风范,感悟和领会传统茶人的美德和茶的真谛。

2.3茶文化魅力德育的实施途径

目前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的实施途径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茶文化教材、学科渗透、班级社团活动、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组织编写茶文化魅力德育的相关教材、教案,通过选修课、拓展课等方式向学生开设茶艺课;综合梳理各学科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各学科教材讲授中渗透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茶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定期开展茶艺活动;组织茶文化专题教师或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为茶文化魅力德育活动的开展准备过硬的师资队伍;从校园、社区、家庭三个方面进行茶文化课程建设,图书馆提供相应的茶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围绕茶文化进行校园环境设计,引导茶文化与学生家庭茶艺相结合。

3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对茶文化在魅力德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魅力德育领域引入了茶文化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但很多高校对于茶文化在魅力德育中的地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或误区,一部分院校虽然十分认同茶文化对于魅力德育的价值和积极作用,但却不能将茶文化放在魅力德育的战略地位去认识和看待,造成了茶文化魅力德育的发展和推动缺乏长效持久机制,使得茶文化在魅力德育中的作用不能够持久地深入下去,更多的时候甚至流于形式,从而损害和降低了茶文化在魅力德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3.1.2缺乏有效科学的茶文化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很多高校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扩展课,而没有成为学生的专业课程,这一方面与茶文化课程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高校对于茶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这些都导致了相应的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很多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没有相应的校本教材,所使用的课程教材主要是有任课老师或主题教师临时选择的课件,因而相应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也就无从谈起,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茶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不够认真的问题,这势必对茶文化魅力德育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3.1.3对茶文化的挖掘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加深

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富的,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哲学、美学、科学到艺术、历史、文化等等,而目前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中无论对于茶文化的挖掘还是应用,都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中,并且由于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课程同质化程度的相对较高,一方面抹杀和掩盖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另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于茶文化审美的疲劳和思维的禁锢,从而抑制了学生对于茶文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精神,进而对茶文化对学生魅力德育的效果形成了折扣。

3.2对策

3.2.1充分认识茶文化在魅力德育中的战略地位

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对于高校魅力德育的推行和实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茶文化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魅力德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高校在推进茶文化魅力德育的过程中,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茶文化对魅力德育的重要性,建立长效机制推进魅力德育工作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绝不能将之视为权宜之计或者表面工作,特别是在新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有效的挖掘像茶文化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应用到魅力德育工作中去,将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全局。

3.2.2建立健全科学的茶文化魅力德育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为了不断地提高茶文化魅力德育课程的教育质量,推进茶文化魅力德育工程的稳定积极发展,高校在魅力德育工程中必须根据魅力德育的目标、茶文化教育的内容等建立、制定一套科学的茶文化魅力德育课程评价考核机制,并在实践中予以不断地健全完善,用以测评和发展学生茶文化学习的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从而推进整个茶文化魅力德育工程的良性循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评价考核机制的制定建立健全中要对学生茶文化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即注重对学生茶文化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对等起来,这是茶文化魅力德育课程自身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

3.2.3进一步加深对茶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和多样化应用

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中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茶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和多样化的应用,目前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中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和挖掘多停留在茶艺知识和差异技能等层次中,对于茶文化的情感态度以及静、和、真、美的内在情操和行为模式却较少涉及,这使得学生在对茶艺知识和茶艺技能了解的同时缺乏对茶艺内在性情的情感的把握,而后者被认为是更高更深层次的茶文化,并且这后者对于学生的成长、人格健全、待人接物等更为重要,因此高校茶文化魅力德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向深层次的茶文化拓展,挖掘茶文化的人性并以此作为核心来制定茶文化魅力德育的具体教育形式和方案。

作者:刘林 单位: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敏.茶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农业考古,2011(2):43-46.

[2]陈莉.文化育人:“茶艺”课程的舒展[J].新课程(综合版),2011(3):25-26.

[3]李春明,蒋仙英.阿婆茶香———上海市青浦区商榻小学“阿婆茶”文化教育纪实[J].辅导员,2010(31):32-33.

[4]吴欣怡,张昭妍.以茶育人春风化雨———访上海梅陇中心小学校长吴敏[J].大众心理学,2009(7):13-14.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6]涂乃天.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138-139.

第二篇:高校校史馆德育教育功能思考

高校校史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信息载体,以有限的展示空间浓缩了高校各个时期最为显著的办学成果和历史流变过程。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校史馆的特点,和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挥的作用,来进一步探究高校校史馆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以助推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德育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来都是常抓不懈。2004年,中发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时隔十年,中办发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时,在谈及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及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时,两份重磅级文件中均提到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创新,促进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校史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学校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缩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最为辉煌的成果,是大学办学理念形成和积淀最为直接的见证。利用校史馆这个载体来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取得的育人效果更为显著。

一、高校校史馆的特点

1、客观真实性。高校校史馆布展所使用的文字、图表、照片等内容,或来自于档案史料,或来自于师生校友的捐献,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馈赠。无论何种来源,都是对学校办学历程的客观真实记载。

2、生动可读性。从外观上看,许多高校的校史馆设计具有美感,造型独特富有寓意,有的可谓校园中具有地标性质的独栋建筑。从内容上看,校史馆通常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一目了然的图表和特色鲜明的照片进行布展,有的设计还使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手段,模拟还原历史场景,给参观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3、知识普及性。一所高校的校史馆,其展出对于参观者来说,不仅是对该校校史校情,而且是对人文、历史、科技等各种知识的一种学习和普及。在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校史馆中,可以看到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名人和蜚声中外的事件,可以了解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前沿。参观校史展览成为另外一种有别于课堂教育的学习方式。

二、高校校史馆的德育教育功能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高校校史馆德育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挥。客观真实的展示内容,便于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生动可读的展示手段,便于增强学生的参观欲望;展览集知识性与互动性为一体,参观过后给人印象深刻,教育效果比较明显。具体来说,高校校史馆的德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大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动力。高校校史馆是这所大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积弱至强的历史发展之浓缩,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校早期办学举步之维艰。陕西师范大学前身陕西省立师专创办之初条件极为简陋,据1945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概况调查表》记载,当时师专仅有教室10间,宿舍25间,其他用房10余间,校园占地面积30亩,图书仪器经费严重不足,断炊现象时有发生。在如此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开设专业五科,学制三年,历时五年,培养学生958人,为陕西中等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念前辈先贤的呕心沥血,看如今沧桑巨变,欣喜学校取得的瞩目成绩,学生必然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清醒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进而增强他们不断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动力。有位同学曾在参观完校史馆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今天我以师大为荣,明天师大以我为荣”的感受,校史展览无形中为同学们发扬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注入了新活力。

2、凝练大学精神,增强学生爱国爱校情感意识的形成。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宗旨和理念,以及内化于心的大学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具有一个长期积淀和凝练的过程,其展示手段便需要校史馆来呈现。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史展览中真实地记载着从陕西省立师专到西安师范学院,从陕西中等教育师资训练班到陕西师范学院,继而两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所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师生员工不辞辛劳艰苦创业,才换取师大今日发展之成就。长期的积淀和凝练,逐渐形成了“崇真务实、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和“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通过参观校史馆,深入了解学人先贤取得的丰硕成果,领悟和体会学校办学理念和校风学风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由身为师大人的自豪感,上升为对师大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激发学生热爱师大、建设师大、报效祖国的情怀和意识。有位同学曾在观展后留言:“看过校史展,给人的是一种震撼,希望师大的辉煌不只在昨天,希望师大的今天、明天会更加绚丽夺目。”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意识通过校史馆这个载体,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境中得到渗透和培育。

3、传承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感恩与回报情怀的形成。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时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通过育人来实现。高校校史馆承载着学校历史发展变迁的浓缩,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校史文化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促进大学生感恩与回报情怀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理科基础教学部就曾举办过题为“感恩师大,缅怀校史”的感恩活动。通过参观校史馆,同学们深切感受和了解学校历史与发展成就,发出了将来为母校校史书写崭新篇章的洪亮声音。师大杰出校友、众合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政教系78级聂新勇先生为感恩母校培育,捐资4000余万元兴建的新勇大学生活动中心,目前已成为学校集文化、办公、服务、休闲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师大杰出校友、国际知名华人学者、澳门大学校长赵伟博士多次回访母校,与师生欢聚一堂畅聊学习和人生,他曾在一场报告的开场白中这样说道:“在这些年里,如果我还有一点点进步,那都是陕西师大给我的,在师大学到的东西,我永生不忘!”这些杰出校友以他们自身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母校一往情深的感恩和回馈,激励着在校大学生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懈奋进,筑梦师大,圆梦师大。

三、拓展高校校史馆德育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1、丰富展品内涵。展品为校史展览之核心要素。一个校史馆,如果仅有乏善可陈的展品,可以说是没有生命力的校史馆。只有内容丰富,能够全面反映学校办学历程的展览,才能真正使参观者受到启发和教育。要充实展示内容,挖掘展品内涵,需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做好当下文件资料的收集归档,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为后续校史展览的补充完善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大对校史资料的征集力度,通过购买、转让、代管等多种手段,将一些具有特色和亮点的重要校史资料收归囊中,从而提高校史展览的含金量,使学生在参观过后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提高展示手段。丰富的展品需要具有美感的设计,方能让展览锦上添花,取得显著参观效果。传统校史馆都是采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大型展板作为布展主体,以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和突出成就的珍贵史料和实物作为辅助展出。布展设计若太过平实死板,易引起参观者的审美疲劳。因此,首先在校史馆的外观设计上下点功夫,设计与学校整体风格相谐然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建筑,便于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在布展设计上下点功夫,避免文字和图片平铺直叙和简单堆砌,根据设计主题和理念,合理安排空间布局,讲究色彩和线条的搭配等各种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以形式上的美感增强参观者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进一步引发他们对布展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3、创新展览形式。很多高校的校史馆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常常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因此必须倚助于一定的宣传与推广活动,揭开校史展览的神秘面纱,让校史校情真正深入同学们的头脑和内心。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展览,建立网上校史馆,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和浏览就在一指之间,校史文化传播的快捷性得以极大增强。其次,开辟校史校情教育课,将校史展览的精华部分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学校历史发展具有宏观了解和感性认识,之后再去参观实体展览,便会增强对校史校情的记忆。此外,还可利用传统节庆、名人纪念日等特殊节日,举办校史专题展览、知识竞赛、论文征集等活动,增强学生了解和学习校史校情的主观愿望,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总之,人才培养为高等学校四大功能之首,育人乃高等教育之根本,德育教育则为育人之先。以校史馆为载体开展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对课堂说教式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对于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个人修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问宪莉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探究

【摘要】

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在学校、教材、教师和学生等相互影响的四个层面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需要积极应对。

【关键词】

德育教育;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渗透;困难

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因其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历来受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德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面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德育渗透与我们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可以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在学校、教材、教师和学生等相互影响的四个层面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作为高校的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卓有成效地实施德育渗透。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究,以求抛砖引玉。

一、在学校层面上,有些学校的领导对德育渗透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英语学科作为一门所有在校生必修的基础公共课,课堂学时多,教学层次复杂,学习时间跨度长,影响面相当广泛。无论是初中升高中、高中大学,还是学士考硕士、硕士考博士,以及出国留学,英语学科是唯一必考的科目,因而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无不重视英语学科的教学。然而,在现行的大学教育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各个高校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学生“进”与“出”的两个竞争与考验:一是争夺生源进来,“自己”要看成绩;二是学生出去就业,“别人”也要看成绩。而这个成绩,最直观的、最主要的就是考试分数,因而考试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在学校层面上,自然就要按照这个“指挥棒”来指挥教学,而无暇顾及其中的德育渗透。一方面,学校对英语教学的硬性规定如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教法和统一考试等,使得教师疲于奔命,教学自然就失去了德育渗透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非常重视英语考试结果,但在评价体系中侧重的是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缺乏有关德育方面的考核要求与标准,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德育渗透的压力。所有这些,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难度。

二、在教材层面上,英语教材存在重语言的可读性而轻内容的思想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以教材为载体和媒介的,是依据教材课文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元素而进行的。英语教材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与技能训练、制约教学质量与教养成效的最基本的媒介。它不仅是英语语言规律和知识技能的主要载体,也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等人文因素的重要载体。学生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对教材的“教”和自身对教材的“学”中习得英语的知识与技能,悟得其中所含的人文素养而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的。如果离开了教材,或者说没有好的教材,有效的教学就难以开展,德育渗透也就无从谈起。在现行的高校英语教材中,无论是目前全国高校使用最多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或《新编大学英语》,还是很多学校所推广的自己的教材,应该说大部分都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能较好地发挥其德育渗透的特定功能。如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主题为线索,涉及文化交流、道德情感、信息技术、科学教育、社会焦点等各个方面,选材注重信息性、趣味性、时代感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但是,有些教材在选材上主要是介绍英美国家的科技、地理、人文及生活奇闻异事,只注重英语语言的规律及其可读性,而轻视了语言教学的思想性及其教养性。甚至有的教材编写者以崇洋媚外的心态看待西方文化,只注重选材的“原汁原味”,而轻视了编写的“去粗取精”,原封不动地照搬外国文章,使得教材充斥着不少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这些教材德育内涵的缺失,客观上就大大地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

三、在教师层面上,英语教师对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和主导者。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在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高校英语教师也不能例外。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其中,产生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然而,在我国高校里,由于开设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配套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专业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员),使得不少英语教师产生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毫不相关”、“实施德育渗透不是英语教师的分内事”等错误的思想和认识,加上来自学校方面的考核、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的水平和英语教材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这些教师的教学中,他们只注重英语语言的规律、知识、技巧等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国际交流的需要,而不善于挖掘教材所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政治信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这在实践上也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

四、在学生层面上,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反感

英语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来完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主体作用。如果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任何教育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当代大学生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他们成长的优异环境和“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普遍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消极,对英语的学习只注重语言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价值取向也更倾向功利性,“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比较突出。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程度,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阐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选择,对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处理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功利性、务实性、情绪性和物质性的倾向较为突出。比如说,他们中不少人的政治追求或参加学校的一些诸如学生会、团委和社团等社会工作,其动机带有浓厚的为自己将来就业积累“资本”的色彩。同时,学校考试的“指挥棒”和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缺失,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这种功利性,因而使得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失去了积极主动的“受众”。这也是增加德育渗透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英语教学实施德育渗透,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学校及其全体教师提出的要求,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发展。虽然在教学中存在许多影响德育渗透的因素,但是只有我们客观分析,积极应对,就能克服这些困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卢火艳 单位:茂名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0.14

[2]邵华:论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03):67-69.

[3]邓卉:简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89-90.

[4]董星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207-208.

[5]李宜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2).

[7]韩莉:谈大学基础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J].中外教育研究.2010(3):13-14.

[8]杨晓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04).

第四篇: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挑战与对策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习惯,这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新媒体传播的长短,立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加强研究学习,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德育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德育;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习惯。而高校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群体,形形色色的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德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环境变化,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立足大学生身心特点,优化德育内容,改革德育传播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一)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它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观点的碰撞,更能全面的了解事件的缘由。然而由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尚未完全成熟、理性辨别力尚不稳定,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导致他们陷入价值观混乱、道德责任弱化、理想追求迷茫的困境;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造就了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社会道德标准被游戏化、边缘化,致使高校德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教育客体的个性化

新媒体传播的数字化、无屏障性、互动性、传播语境的“碎片化”等特点,滋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信息产品,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诱导性,进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化,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倾向日益强烈。一方面,大学生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对德育提出种种要求,当这种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落差时就会对德育工作产生的质疑和对抗;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创造的虚拟环境中,人们的思维悬浮在虚拟空间中,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沉浸在充满数字情感的虚拟世界里。[1]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频繁地转换,会造成网络成瘾和人际信任危机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等方式来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等问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而新媒体的介入,使得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视频公开课、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等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答,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相关的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加深了对热点问题理解,进而增强了受教育者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困惑。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被削弱

保罗•莱文森指出:“技术革命最令人吃惊的后果是其对那些专家们的权威构成挑战,因为它能够冲破任何人为设置的束缚。”[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强势介入,教育者在理论和知识上的优势不断被打破,而教育对象可以凭借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检索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介绍,教师的主导作用受到了挑战。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观点总是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尤其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会极CENTURY大的削弱德育的实效,抵消德育努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正面认知。[3]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师者”的权威性也被降低了。

(二)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

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和快捷性,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了解各国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但海量的资讯、真假难辨的信息使人们陷入了选择的困境和信任的迷茫。这种多元思潮的存在使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减弱,极易对缺乏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德性的养成产生干扰,甚至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造成对道德规则的漠视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淡化。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4]因此,面对多元思潮的冲击,高校德育如何保证其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地位不动摇,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多彩的网络生活削减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接受教育的手段日益增多。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生活更加丰富和便利,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就可以买到心仪之物,就可以和亲友畅聊。“宅”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时尚。“御宅族”的出现使高校德育工作受到了挑战。一方面,“御宅族”沉迷于网络世界,对学习、户外活动等参与度降低,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变得孤僻、封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多彩生活,不再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这使得日常的德育质量下降。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凭借新媒体技术,巩固高校德育话语权

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的趋势下,大学生的心态更加复杂与多元。高校德育要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丰富德育渠道,增强德育话语权,巩固主流价值文化阵地。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红色网站”,遵循网络传播规律,立足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坚持贴近社会、专业和生活,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等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力、公信力,增强大学生的免疫力和辨别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介,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主题,打造健康、便捷的网络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展示校园文化,积极宣传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激发正能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提升媒介素养,打造复合型、专家型的德育工作队伍

尼葛洛庞帝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5](P.2)面对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如何研判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提高媒介分析能力,正确对待社会热点问题,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并把握好分寸,遵循高校德育规律,优化德育内容,恰到其分的宣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要精通传播学和教育心理学,掌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加强学习研究,精心把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最后,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心态,平等交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生主体精神,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化解其心理矛盾,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回归日常生活世界

高校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则是高校德育介入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场所。这就要求高校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意志。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专业和需求,精心组织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内容,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热情,让他们暂离虚拟世界,投入到现实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二是借助新媒体,设置主题新颖、内容时尚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媒介的力量,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网络心理,对症下药,引导他们形成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体悟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实现道德主体的自律。

作者:孟立永 单位:百色学院政管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张青.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变化及其社会学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

[3]尹晓春.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EB/OL].

[5][美]尼葛洛庞帝.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

[7]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

第五篇:高校德育马克思人文思想应用

摘要:

在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新时期,还应以体现人文思想为着力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马克思人文思想展开了分析,并对人文思想在高校德育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在高校德育中进行人文思想的贯彻,继而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马克思人文思想;高校德育;应用

一、引言

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改革得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高校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给予了更多重视,高校德育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目前来看,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人文思想。加强该思想的运用,则能顺利实现高校德育转型,并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良好途径。因此,还应加强马克思人文思想在高校德育的应用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马克思人文思想的解读

在马克思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对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叙述,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高度赞扬,提出共产主义需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强调每个人都要进行自己全部能力的充分发挥,从而成为社会和自己的主人。[1]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时,将人的研究与社会历史的研究放在一个位置上,将人看成是历史中行动人进行研究,从而使“抽象的人”得以被转变为“现实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以有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人才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应对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给予足够重视。而马克思人文思想不仅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带来了启示。

三、马克思人文思想在高校德育的应用

第一,德育和谐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马克思都将以人为本当成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而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也是当代的重要思想,应该在高校德育中得到坚持,从而使德育保持和谐。所谓的以人为本,其实就是将人当成一切事物的主体,需要以人为中心进行各种活动的开展,从而使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得到突显。在高校德育中,同样需要以人为工作中心和出发点,因为人既是德育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指向者。[2]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都得到尊重,进而保持德育和谐。高校德育应以大学生为核心,对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进行肯定,并通过换位思考开展德育教育。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还应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和个体差异性进行充分认识,并在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加强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则能使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并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进而使德育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人文关怀的体现。在高校德育中,还应注重体现人文关怀。马克思人文思想告诉人们,开展人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以人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的人文关怀,其实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考,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给予了高度关注。在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就是使人性的层次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使人的存在价值得到提高。在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应作为德育的主旨。在过去,大学生德育往往脱离本体,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以至于德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轨。[3]这种现象起源于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丧失,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在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还应尽快转变过去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并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从而通过相互影响取得进步。通过在德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则能使官本向民本发展,并使师本转变成生本。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还要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并在开展共性教育的同时,加强个性教育,进而使大学生能够得到终级关怀。

第三,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马克思曾经提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与其生命活动无差别,人则能将自己生活转变为意识对象,从而与动物区分开来。学习马克思人文思想可以发现,生活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展开的基本形态,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而德育为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德育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了融入。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也是以更好的生活为目的。因此,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教师还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德行的习得。[4]为达成这一目的,教师还应利用具体实践进行道德德行的转化,从而使其成为道德德行。比如,可以通过德育为大学生学习和交往提供指导,并引导学生完成日常文化生活的重建,进而使德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和生活情境等各个方面得到渗透。

第四,独立人格的培养。从马克思人文思想角度来看,高校德育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道德主体。所以,还应加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独立意志和价值取向。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德育教师还要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并通过双向沟通体现德育的民主性,进而使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得到唤醒。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自身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则会得到不断消除,其中积极因素则能得到增加。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能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良好道德品性。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德育规律和马克思人文思想的深入分析,以便从中总结出独立人格培养的方法。而通过合理引导,则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第五,教育方法的转变。以马克思人文思想为指导转变现有德育方法,则能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在大学阶段,德育需要以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为最终目标,开展的是成人教育,需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果仅仅依靠知识传授开展德育工作,将无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足够多的德育知识。因为这一过程只是机械传授知识与道德的过程,忽略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内在发展需求,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还应结合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发展情况进行各种教育方法的运用,而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灌输。[5]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并结合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疏导、引导、辅导和开导,做到因势利导、领导、督导和劝导,从而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在马克思人文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思路的转变,从而实现对现有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对课堂中的德育因素的充分挖掘,并进行网络载体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更好地达成德育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马克思人文思想,能够对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加强对马克思人文思想的学习,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德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祝大勇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杰,冯海成,郑建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大学生德育[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2):118-120.

[2]孙英华.浅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5(21):25.

[3]曾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J].金田(励志),2012(10):176-177.

茶艺课论文范文7

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交际问题等,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明对这些发展性问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为了能够让大学生真正的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抗挫折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客观环境与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油然而生,导致大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断的受挫,使其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想要有良好的发展就需要面临各方面的挑战。然而大学生在面临挑战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失败感与挫折感,甚至采取一些极端心理。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渴望独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分辨能力,造成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迷失自我,变的盲目自信,产生偏激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业问题。高校课程具有专一性与延展性,学生所学习的每一门功课都具有一定的系统理论与发展史,这些知识内容不但重要,而且十分的晦涩难懂,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学业负担。部分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与自己的学习能力具有极大的差距,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产生挫败感,心理产生负担。第二,就业问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社会发展不断要高技能性人才,更需要综合性人才。部分学生一味的沉迷校园,缺乏社会实践,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造成学生缺乏就业机会,面临就业困难等问题。另外有部分学生对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缺乏合理定位,一味的好高骛远,没有从底层做起的行为意识,造成就业困难。第三,人际交往。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与教师均来自我国各个地区,甚至还有的来自于国外,学生在行为习惯与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同学之间矛盾频发,使学生产生忧郁、烦闷、低落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第四,恋爱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等多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恋爱”话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发展内容之一。有部分大学生缺乏交际能力,与异性交往时就会出现语无伦次、面红耳赤等现象,或是处理不好与异性交往的关系,使学生产生困惑、苦恼等不良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需要明确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内涵,充分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寻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因材施教。第一,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唯物辩证法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利用正确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良好运用唯物辩证法,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才能够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将挫折与困难看成自己的发展动力,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有效避免受挫后的不利影响,降低消极情绪的产生。第二,强化法制教育。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开展各类法制公开课、法制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避免学生因心理受挫产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与做法。在当今高校教学活动中,一些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多是因为学生缺乏抗压能力,产生一些极端心理所造成的。因此,高校加强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一些过激的言行的违法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第三,注重品质培养。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科学的认识挫折,利用合理的方式克服挫折,提升自控能力,明确生活目标,严格遵守法律规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最佳办法。第四,注重文化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通过应用古往今来的著名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例如陶渊明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通过学生对古代思想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新自己的认知观,树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理念,具有广阔的胸怀与海纳百川的气量,正确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增强抗挫折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与思想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时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符合时展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维护校园安全,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方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25-27.

[2]任艳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J].学理论,2009(18):246-247.

[3]张琴.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9(05):107-108.

作者:李捷 单位:山西能源学院)

弟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

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成为思考的重点。对此,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能本管理的意蕴进行全面阐述,并将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进行对比,从而得到能本管理的优势、在能本管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并结合国内外对能本管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启示,提出通过能本教育为大学生打开视野,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能本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其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下,才能让大学生通过思想教育,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由此,从某种角度来讲,管理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能本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理论[1],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开拓了事业。因此,如何借助能本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而要把握能本管理视阙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要理清楚能本管理理论的内涵,并结合能本应用启示,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能本管理的实践理性与理论意蕴

能本管理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作为根本管理理念。对能本管理理论来讲,比人本管理更高级,换句话说,是人本管理的升级版,多了一份创新和延续,能本管理可以给大学生或者社会人士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带来新的启示。对能本管理来讲,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点:能本管理具有深刻的实践理性。对于现代管理来讲,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1]。以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被看成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是却没有突出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出人是管理的根本,但却没有人的能力才是基础和关键;另外,也没有看到创新是人力资本的核心,也是关键。在市场经济下,人的创新开始占据主导的作用。因此,应该提升传统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上升到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理念中。能本管理蕴含深厚的哲学意蕴。对能本管理来讲,人的能力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和动力,并在生产中不断地通过新技术,提升生产力的水平[2]。而在提升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人作为关键,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由此,人是生产力提升的媒介和基础。而人类的发展,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能力,对自然进行改造。由此,这种改造的能力,就是人的能力的一种展现。通过人的能力,改变社会生产结构,最终展现出不同的生产力。因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人的能力不断进步的历史。所以,可以将人的能力看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能本管理蕴含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在能本管理理念中,进一步的明确了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并提出社会的发展,放到微观环境,就是要在对人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进而使其综合素质有全面提升。而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个性、关系和劳动能力三个角度入手[3]。只有从上述的三个方面出发,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

二、能本管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能本管理视域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考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型的管理体系应该得到应用。而通过上述对能本管理理论的分析,如何借助能本管理的内涵,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指导下,引入能本管理,能更好的契合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体现出以下几点意义和价值。第一,更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并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实施工作。由于我国对能本管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并且很少有针对类似方面总结出来的调查研究,所以实践起来会有一部分阻碍。如果结合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问卷或者个案来进行调查,取证以做到证明。第二,为大学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能本管理内涵,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效果。在工作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新思路,从而做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能本管理条件下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效。

三、能本管理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结合能本管理的内涵与其带来的价值,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就必须要加强路径创新,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能本理论前提下,要实现突破,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作为目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的时期,社会经济体制变动,思想观念也急剧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认识等受到严重冲击。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人们的选择性越来越大,而不同的人在不同价值观念方面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也不同。因此,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会需要提高学生的政治能力。只有有了扎实的理论思维,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区别不同的思维理念,进而确保思想观念的正确性[4]。因此,在能本管理理论下,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树立较强的政治能力,进而能够经历各种思潮的冲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成为稳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第二,构建高校学习型组织,并以学习型组织为依托,不断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能本管理组织来讲,其主要是以个人能力为主,因此,该组织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注重培养组织人员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组织的构建中,学习是核心要素,通过学习可以提升不同个体的个人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对于组织来讲,个体能力的提升,最终会引起组织整体能力的进步。但是,笔者认为学习型是通过系统的认知和记忆,从而将系统整合起来,并形成具有一定价值思维观念、行为模式的团体,进而让组织适应变组织的构建,并不是简单的将不同个体相加或者是进行累积,而革,并保持创造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作为一个学习的主要载体,其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进步。因此,从高校自身功能来讲,就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并需要采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原则和策略进行建设和提升。而对于高校这个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管理方式上,高校应该结合扁平化组织的优势,在对思想政治学习型组织建设中,采用这种扁平化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减少组织内部沟通和交流的流程,更好的构建成员交流渠道,及时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在组织中,成员可以自由的选择团队和合作者,进而在这个气氛融洽的团队中,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最终共同成长和进步。(2)在运行方式上面,则通过个体激励、团队合作等方式,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并重视个体对团队的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团队价值的最大化。(3)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强调内容的丰富性,进而满足其不同的思想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政治性。由此,通过上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并树立科学的思维能力。(4)在方式上面,一定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充分强调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看成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进而通过学习解决自身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借助学习型的组织,不仅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习型组织是加强以能本管理理论为基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其属于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就必须通过加强管理的方式,并综合协调各种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的时效性[5]。对此,要加强教育工作,首要的一点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队伍建设。通过强化队伍管理,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式,进而理顺教育的机制。而在加强主体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客体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活动等方面的管理,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建设,通过创新教育媒介的方式,更好的让学生能够了解思想政治内容,更好的获取相关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思想政治氛围建设,通过塑造氛围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还是在于人,即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进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能本管理理念下,一方面,要树立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并坚持唯才是举的方针。同时,健全思想政治队伍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并通过选拔更加优秀的辅导员,最终更好的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这些奋斗在一线的辅导员,更好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柯.能本管理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1-32.

[2]宋翔翔,吴洁.精细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15(4):72-73.

[3]娄进举,闫荣双.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工作前行——人文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54-56.

[4]马千惠,史慧丽.马克思主义“三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湘潮,2016(1):51-53.

[5]吴自斌.能本管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江海学刊,2013(1):208-213.

作者:贾佳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弟三篇: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茶文化不仅仅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综合的、系统的知识,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阐述了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并提出了茶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常态化、多样化、生动化,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茶文化的内涵

人们对茶的认识,能想到的大概是神农尝百草,以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必然的,在千百年来的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历史资料、经典古籍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茶圣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中,系统地概括总结了唐朝之前的茶文化和茶工艺的精神。之后文人墨客们将茶文化与儒家、道家、佛家等众派思想融合、整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仁”、“礼”等;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追求朴素等;还有佛家思想中的“禅”等都揉进了茶文化,让茶文化“和、静、怡然、本真”的思想理念更加丰富,这也是茶文化本身所追求的内涵和精神,如陆羽所注重的茶德就是中庸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哲理,从孔孟到荀子再到我们今天,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影响极大,扎根极深。以儒家思想的“仁”为最显著的表现,儒家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并使其与茶文化的热情、包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茶道。除了“仁”,儒家中的“和”在茶文化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古至今的品茗人士无不将“和”看作茶文化的核心观念。而“静”则是茶文化中追求和推崇的一种境界,宁静以致远,修身养性。赋予茶文化灵魂的是道家思想中的辩证思维,而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理论反映的是品茶过程中回归自然,将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感受到自然的真。佛教注重人类心灵的觉悟,品茶时,将其他琐事放在一边,让心灵得到净化,直观地感受茶文化,感受其中的真理,感悟生命的真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程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与许多学者提出的观点是一样的,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期望功能和现实功能的吻合程度。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相关知识以后达到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目标结果的契合程度。”也有其他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问题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然而,不管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理解,都能发现关键点在于教育的实现程度和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关注的重点就是教育达到的实际效果。

3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

茶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舞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主席也在外交场合大力推崇茶文化。据相关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茶有一定的了解,也喝过茶,对于茶文化是认同的,知道茶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同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却很少有人对茶文化有真正的理解,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认识能够一一细数的更是鲜有。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教育、医学、政治、文学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也是传播其他领域的知识文化的过程,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在各个领域传播中华文明。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增长大学生的见识,也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此外,发展了近五千年的茶文化,基本功效已经为人们所知,茶的功效在于对人们身体的健康有益,而蕴含在茶中的茶的精神内涵,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帮助人形成平稳和谐的心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再者,大学生现在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茶文化的有效引导能为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可以教化大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同时,还能教育大学生待人宽容,脚踏实地,保持自我。具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细节中:

3.1茶文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礼仪修养

儒家思想是传承了千百年的正统思想,时刻教育中华民族华夏儿女“人无礼,无以立”,而茶文化在吸收百家之长以后,也包含了儒家思想的这种精神。如,当有客人到来时,需要泡茶、敬茶、陪茶,这些都是“礼”的体现,而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待客之道,古语还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懂“礼”,包括礼仪礼貌礼节等,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人人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茶文化的精神都可以成为人生的座右铭,指导人们发展的方向,把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礼仪修养、加强礼仪规范。

3.2茶文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文化

品茶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人们在茶馆里饮茶、交流、作诗、写文章。后来随着音乐、教育等元素的加入,各个领域的人们对茶更多了一份认识和鉴赏。茶文化是一种用肉眼看不见,但能够用心感受到的精神文化,人们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到品茶人的心境。同时茶文化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包括音乐、绘画、医学、文学等方面,这些丰富的知识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都起着重要作用,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3茶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茶文化中蕴含的百家思想传承至今,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到今天,茶文化当中的精华仍然值得大学生去学习和挖掘,从茶和茶文化中去品味其中的道理,感受茶文化的精神,体会古人在茶中注入的思想感情和理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展和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为社会做贡献,如设立图书角,将与茶文化有关的经典名著收集整理出来,专门放在指定的地方,并做好这方面的大力宣传,吸引学生到图书角,展示各种古典名著,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学习,从历史典籍中去具体感受古人的精神文化。也可以通过有奖竞答的方式,设立一些和茶文化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来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印象,有利于在无形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4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的茶文化,并突出其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开设专业课程

各高校可以开展茶艺课等相关课程,学习茶文化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专业的、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4.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在兴趣中了解茶文化,如开展讲座、茶艺表演,组织展览等,把专业知识通过讲座、表演、展览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简单直观地理解茶文化,给学生学习和体验的空间,使茶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4.3开展茶艺培训

通过组织茶艺社团,让大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茶艺技能,并在这个动手的过程中让茶文化给自己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4.4开展实践调研

针对各不同的专业,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和调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大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有关茶文化的专业知识,还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茶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实际结合,如以人为本、“礼”“和”“静”等民族文化精神,学生掌握了这些思想理念,不能够只停留在脑海中,还要运用到实践中,能够引导学生待人接物要真诚、有礼,为人处世要淡泊宁静。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影响极大。同时这些理念也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有新的发展。

4.5拓宽管理方式和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刚柔并济,“坚持柔性管理和感染熏陶相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更加丰富”,注重对新知识文化,如茶文化的培养,拓宽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面,不局限于课本当中,如,通过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知识竞赛、以茶文化思想理念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通过在活动中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茶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觉悟。

5总结

茶文化是一种精神文明,能够给人们提供正确、有效的思想指引。把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既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又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实用性。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茶文化的精神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以此作为突破口。以“仁”、“礼”、“和谐促发展”为核心的茶文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之一。高校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常态化、多样化和生动化,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绍强.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6(4):298-299.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3]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115-116.

茶艺课论文范文8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合了不少优秀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核,且茶文化在人们意识与物质发展上都有重要影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中的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展开讨论,探索茶文化精神用以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相关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趋向“德、智、体、美、健”全面发展,大众不仅仅满足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注重体质素质的锻炼。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对于人们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也越来越看重,茶文化饱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流、身体锻炼以及知识学习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包括茶艺和茶道精神。茶艺与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中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不同。茶艺包括在制茶和饮茶过程中一系列的工序,我们可以称为茶艺之术;茶道指的是在制茶饮茶中升华的精神内涵。茶艺是茶道形成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神韵,茶艺与茶道相互独立但也相互依存。此外,中国茶文化精神是茶艺与茶道精神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塑造大有裨益,而且对当代体育素质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1.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茶文化广泛的吸收不同学派精髓思想。如,学习采纳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求和谐相处,这样的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对人们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大有助益;吸收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崇尚自然的本质不仅对人们追求淡然超逸的人生态度相符合,而且对现代的体育健身与养生有借鉴意义;引入佛教中的寺庙文化,增添了虔诚参禅的信仰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厚。

1.2茶文化与体育的内在联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学得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但不少高校主张应试教育,以主要学科知识教学为重点,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学水平较为薄弱,从而导致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的大幅度减少,高校学生体育观念与意识的淡薄,很多学习因无法体验体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而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事实上,体育的内容涵盖甚广,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体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调理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积极性,还能促进思维,开拓视野,这与茶文化所传达的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的思想内涵相一致。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问题分析

许多高校专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视对体育学科教学的建设,这样的现状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对自身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在课程压力紧张的阶段,不少体育教师自愿让课给主要学科,这样的做法虽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却不利于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学业带来的身心压力。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也趋于单一,缺乏改变创新。这让体育教学本身缺乏乐趣,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很多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的顾及大部分学生体育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很难让学生们感受到快乐。

2.1文化知识储备薄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培养,在文化课程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因而导致文化知识储备薄弱,这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而言是不利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相应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生物知识相关,关于介绍体育历史的发展是又将会联系到历史学科;关于世界体育水平的发展涉及地理学科,诸如此类,体育学科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对于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学习专业化知识中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有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力军,对于文化知识储备需要更加重视。

2.2课题调研实践经历缺少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题调研的重视程度不高,刚毕业不久任教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更是缺少,因此,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重视课题调研,增加参与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精神,以开放性思维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增加体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真正的在体育教学中感受乐趣,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运动中感受自然、修身养性,体悟茶文化精神。

2.3教学经验总结缺乏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有一定特殊性,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们充分的调动肢体开展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多在开放的室外进行后,体育教学工作更具灵活性与随机性,不会按部就班,可以根据教案有迹可循。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们大多将主要的重心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够重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忽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体育水平的相关性。学科教学需要积累才能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茶文化精神成为一个全面化的系统,也是在长期的经验智慧总结中不断发展而成形的。

3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茶文化精神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茶文化精神中包含着“精益求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要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调动热情与兴趣,融入体育课堂“内外兼修”,外在做到强身健体,内在做到调理身心。灵活运用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3.1进行教学调研活动

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深入进行教学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可以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了解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在,让学生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同时,教学调研活动可以转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调研,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寻找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内容,让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将体育教学中的健身操与富有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茶舞与茶曲创新结合,运用茶舞的舞蹈节奏与茶曲的音乐节拍搭配体育健身操,既能让学生们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感受传统茶文化精神。

3.2组织教学竞赛项目

组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竞赛项目,可以有效的激发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显著的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教学竞赛项目的形式与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赛事的考验,而且还可以考察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策略,这是对体育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例如,对学生们体育课堂中热身项目与练习项目的创意创新,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们运动健身增强体质意识,促进学生们在心理和人际交往上的健康发展。在教学竞赛项目中应用茶文化精神,可以有效的助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达到精神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

3.3开展经验总结会议

经验总结会议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阶段取得成效的总结,还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预测。由此可见,开展经验总结会议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在经验总结的会议中,可进一步的贯彻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将其分阶段日程的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并且在经验总结会议中,分析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们的体育水平提高产生了作用;根据数据调查考察茶文化精神是否贯彻到底,且被学生所理解接受;茶文化精神中哪些是可以深入提炼让体育教学受益的内容。总而言之,灵活的运用茶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教学能力。

4结论

茶文化精神与体育教学工作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科学合理与灵活巧妙的应用,可以让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相互联系,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在体育教学中茶文化引入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06):221-222.

[2]张诗雄.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启示———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4):354-355.

[3]陈楠.浅谈茶与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11):249-250.

[4]白帆.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7):220-221.

作者:刘莎莎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少、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少、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等。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实际,可从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及加强培训管理的角度进行改进,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训;高校教师;培训效果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为系统。一方面,教学技能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学技能也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有效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不仅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更好传授知识的有效保证,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保证。因而,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少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种类很多,但是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专门培训却并不多。李建芹等(2011)在豫北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经常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4.5%,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19.2%,偶尔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72.6%。由此可知,当前高校已普遍开展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培训覆盖面虽然广,培训次数却很少,仅参加过1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75.8%,参加过2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11.3%,只有12.9%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教学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偏短,培训时间1天的有21.2%,培训时间为3天以下的占39.8%,培训时间1周的占39%,培训时间2周以上的占21.2%。

(二)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教学技能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其有采用“理论讲授”的占64.7%,采用“教师指导下小组织研讨”的占26%,采用“网络课堂讲座”的占24.3%。而技能类培训强调的是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反复练习,这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对于受训者的技能提高效果有限,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应以理论讲授做指导,以受训者的反复练习,深入体验为主。丰富培训形式,增加教学技能演练、角色扮演、工作情境模拟、一对一辅导等深入细致的培训项目,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做精做细,保证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经费少

培训经费少是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培训经费短缺,高校教师培训通常选择本校讲课优秀者作为讲师进行授课,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授课讲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技能经验,但缺点在于教学技能理论的先进性不足、全面性、系统性有限,不足以引领先进教学技能的发展方向。由于培训经费短缺,还导致培训师少,师生比例高,教学设备陈旧,培训体系不完善。

(四)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普遍不理想。首先,由于高校教师授课过程具有专业性强,不同学科间内容和逻辑差异较大等特点,致使培训课程难以具有针对性,受训者反映一些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实际操作指导,讲授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存在困难,出现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缺乏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受训者学习纪律涣散,参与教学技能培训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下降。

二、导致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对象是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强的大学生,因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高校教师都忽略了对于授课过程中教学技能的探究。然而,虽然课程所传授的内容课程质量具有基础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优秀的教学技能对于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夯实理论基础均有重要作用。试想,不能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理论的授课方式如何吸引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呢?因而,学校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准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教学技能的准备。

(二)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

在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由于培训资金有限,在培训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泥潭。首先,培训间隔期较长,很多高校会安排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之后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就很少了,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需要通过持续的教学技能培训传递给高校教师,培训间隔时间较长限制了新的教学技能的及时传递。其次,由于针对教学技能的培训资金较少,在培训过程中,通常采用大班额进行教学,而所有技能性培训都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反复练习、持续思考来不断提高,培训班额过大,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运用通常不是单独的,而是多种教学技能融合、交杂在一起的,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如运用讲授技能时,既包含讲解顺序安排、沟通技巧,又包含教学教具使用、教学模块引导等技能的综合。而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中,培训课程设计通常将各项教学技能分开进行培训,缺少对综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练习。

(四)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

现有有关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通常只有培训没有考核,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培训的组织者在设计培训方案时,通常只考虑到培训内容的设计,缺少关于培训效果考核的设计。而缺少考核,一方面不能引起受训者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考核,没有反馈,受训者对自己关于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清楚,也阻碍了受训者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建议

(一)思想上重视

要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专业知识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但也应重视教学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教学技能的应用可使教学过程如虎添翼,一方面促进教师更加清晰、明确地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要多宣传教学技能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技能培训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资金保障。教学技能的习得需要培训师的细致指导和受训者的反复练习,这就要求班额不能过大。当前培训中普遍采用的动辄上百人的教学技能培训,只能传授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不能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业化指导。没有学员的反复练习,没有培训师的专业指导,培训很可能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师生比,尽可能采用小班额教学法,给受训者在培训中多次练习并获得培训师实时指导的机会,对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设计培训流程

第一,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前,收集高校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需求,使培训活动更有针对性。首先,要进行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的分析,因为资金将影响培训的宽度和深度,时间、人力将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其次,培训需求分析应考虑到教学的具体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未来发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预见性,引入对新的教学技能的培训。最后,培训需求分析还应从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出发,高校教师群体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长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本身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只要培训内容和程序设计得当,高校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第二,精心设计培训计划。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培训。培训计划的制订需要在全面、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系统设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使高校教师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重视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后应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第一层,了解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的感受、态度和意见,如制定的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实用、培训采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效等,通过所收集受训教师的反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第二层,学习成果评估,在培训结束以后对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可采用角色扮演、工作模拟等形式,请学员将所学教学技能展现出来,这种评估有利于受训教师将在培训中所学技能迁移到教学过程中。第三层,评估工作行为,即考察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的教学持能的运用情况,确定培训项目中学到的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第四层,评估工作结果,在培训后观察受训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包括学生的反应、教师自己的感受,以及同事或同行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陈玉玲,左晓媛.地方高校初任教师教学技能实况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2):81-83.

[2]高宣.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方略与实证研究[J].时代教育,2016,(10):87.

[3]杨杰.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J].河北企业,2016,(4):131-132.

[4]黄进禄,郑劲松,苏艳丽.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172.

[5]李建芹,毛伟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34-37.

[6]张萍.高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策略解析[J].文教资料,2017,(1):105-107.

作者:徐本华 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

第三篇: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现状

摘要: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目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及成因,探讨提高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呈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发生巨大改变,大量青年教师迅速充实到其中,成为高校教学及科研的新生力量。医学类高等院校是培养医学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所以深入探讨医学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医学基础课程比较,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更能影响医学生的角色转变,直接反映其向社会输送的医务人员的质量。因此,了解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技能低下

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良好的导入、板书、讲授及教态变化等技能。合理的课堂导入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益于后面的授课。但当下许多青年教师理论授课时缺乏课堂导入,即使有也是三言两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准确精炼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可随着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多依赖课件,课堂上仅口头讲授无板书,在遇到难点和重点时学生理解不透。运用恰当的口头及肢体语言,选择合适的讲授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青年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但讲授技能及方法差,词不达意,照本宣科,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态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变化、身体走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技能。许多青年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课堂上焦虑紧张,忽视了教态变化,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二)教学设计技能低下

大多数临床课程青年教师表现出了解学生、制定授课计划及编写教案技能低下。因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为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缺乏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医学高校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缺乏专业学习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大纲,制定出合理的授课计划,编写出科学完整的教案,从而使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相关知识。

(三)教学研究及教学反思能力贫乏

接受过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但其科研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立足于自身教学工作,深入思考本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论文的青年教师很少。能够依据高校对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对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更少。

(四)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医学临床类教学有时需在现场进行,教师除了用大量符号性、公共性学科教育知识以外,还要用更大量操作性、个体化的实践知识。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目前存在将临床实践知识进行转化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成因

(一)临床工作繁重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是各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的主力军,既从事着繁重的医学临床工作,又肩负着医学生的临床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临床工作紧张忙碌,责任重大,风险高,故青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及精力投入到日常临床工作中,无暇顾及教学工作的质量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重科研,轻教学

因教学医院人才济济,晋升职称的压力大,教学能力往往不作为晋级和晋职的参考标准,而科研在职称评选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奖励高,收益大,故青年教师不愿投入较多时间及精力放在回报较少的教学工作中。

(三)缺乏教学专业指导

首先,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毕业于非专门性教师教育机构,因缺乏教师专业化训练,而当前医学院校教师岗前及任职后培训存在的不足,又无法弥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缺失,所以导致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巧,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教学设计不理想。课堂教学控制及组织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欠生动,教学反思及研究能力差,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自身的教育自信力及专业发展。其次,医学临床教学医院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有指导青年教师的职责,但在现实中,指导教师忙于自身的临床及科研等工作,只是名誉上的导师,没有真正履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的职责。最后,部分青年教师自己对教学工作要求不高,缺乏主动性,更使得导师的督导流于形式。

(四)缺乏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规划

指派青年教师参加一些教学培训、教学会议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培训为应景之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较差,故收益较小。此外,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缺乏长期规划,培训不成体系,对青年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形成不利。

三、提高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建立常态化培养机制

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实习授课制、岗前培训制、教学导师制、集体备课试讲制、教学督导制等。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短期进修的机会。定期组织观摩本专业教学名师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技能操作等临床实践工作。导师对青年教师要制定培养方案,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指导作用,最终需经过目标考核及过程化监督得到具体落实。青年教师每学期要承担数次实习生小讲课及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要进行教学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监督考核等教学督导机制,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减轻临床工作压力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既是帮助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的桥梁,又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优秀医生。因此在进行本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时应适当减轻青年教师临床工作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置于临床教学活动及教学的学术研究中,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重临床轻教学的观念,提倡临床、教学及科研并重,学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在执行政策时,要向教学工作倾斜。学校及医院对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年终考核、效益工资发放等方面增加教学能力、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的比重,适当降低科研论文数量,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在年终评优或职称评定时给予加分。

(四)开展师德教风建设

师德教风建设是激发青年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围绕育人的核心任务,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促进师德教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工作,潜身于教学,研究教学,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五)青年教师应谋求教学技能的自主发展

青年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主人翁精神,通过努力学习,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保证自己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参加各类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班、观摩学习、考察、研讨及竞赛活动。主动联系教学导师,深入课堂及病房,进行教学观摩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健康的重任,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故提高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车玮,曾智.教学技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