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例6篇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1

首先是学习方式主要是学校教育,过于单一。大多数情况下,少数民族同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人还是用民族语言交流,而且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有自己的母语电视频道,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生即使不学习汉语也能够正常的生长生活,所以也造成了学习途径单一的问题,仅靠学校的教育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汉语学习效果。

第二是汉语学习时间短,不能够进行及时的强化。语言学习中,巩固强化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相当于第二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之外还是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平时的生活中使用汉语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不能够及时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汉语。

第三是学习方法不合适,学习效果差。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新疆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而语言学习又不能等同于常规的学科学习,所以导致了汉语的学习效果差。少数民族小学生在汉语的发音和书写上存在很大问题,这是少数民族小学生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学习汉语比较吃力,不能清楚地辨别读音,书写经常发生错误。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学习的因素

首先是环境因素。汉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在学习中会受到母语语言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同教育层次的汉语学习环境也不同,这些环境的差异也给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带来了很大差异。还有一些隐形的环境因素,就业压力大,由此带来的家庭压力比较大。有的小学生处于的学校语言环境比较差,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没有良好的学风。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中,小学生要处理好汉语学习和其他学科、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变成能力。

第二是动机因素。小学生学习汉语时要有明确的认知需求,有很多学生对汉语学习抱有期待,所以在学习时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努力,获得回报的就是他们的成绩。虽然是处于小学阶段,但是在学习汉语时还是要明确目标定位,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第三是文化因素。要学习汉语,首先就要了解汉语的特点,汉语的文化特点主要有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三个方面。语构文化反映了使用汉语的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重视的是意义上的贴合,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是有些难度的。语义文化是文化因素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经常和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但是汉语中词汇的变化很多,意义也有很多,有些书本上的内容只能用作参考,还需要经验丰富的讲解和指导。语用文化是由文化决定的,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第四是教师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因素。汉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语言本体知识、学生目的语知识、基本教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教学技能。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必须要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提升。国家还出台了面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学习水平的措施

首先应该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张口说汉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汉语能力。家长也要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是引?а?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鼓励阅读汉语书籍,克服母语迁移障碍。

第三是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样化学生的汉语学习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汉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是在基础教育上要加强投资。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促进师生间和教师间的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学校教育。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文化语境 汉语文化 正迁移 英语学习 反拨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39-03

文化语境最早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既包括人们的生活模式,又包括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禁忌与委婉,非言语行为,等等。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语境,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汉语文化语境下学习英语,汉语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汉语文化的积淀,英语学习会举步维艰。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总会因为母语的影响而产生“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指目标语与母语语言间的相似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Odlin)。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共同性所导致的迁移被称作“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迁移被称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文化被准确地应用到外语学习中时,会产生正迁移,有助于促进外语学习,反之亦然。我国学者高一虹早在1994年就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汉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即汉语文化的正迁移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积淀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相似的意识,养成文化对比的思辨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对提高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弘扬中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汉语正迁移的文化语境因素

文化是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等的总和。它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任何语言都体现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演变和发展,辉映着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表达思维的语言是有共性的,汉语正迁移的文化语境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模式方面。语言反映思维方式,汉英在语言表达上的一致反映出汉英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共性。

1.汉语和英语中的亲属关系词能区分辈分,如汉语和英语都用不同的词表示祖父母、父母、子女和孙子女。另外,汉语和英语的亲属关系词还可以区分血亲和姻亲,如汉语中的“母亲、岳母或婆婆”,英语中的“mother和mother-in-low”。其次,汉语和英语的亲属关系词还可以区分性别。汉语中有“叔、姨、兄、妹”,英语中的“uncle、aunt、brother和sister”。汉语中的一些亲属关系词,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作为称呼语独立使用。英语的情形也如此,father,mother,grandmother,grandfather也可以独立用作称呼语。

2.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和英语在基本句法上是一致的,其主干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例如:

She likes English. 她喜欢英语。

I gave him a book. 我给了他一本书。

3.在英语和汉语文化里,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常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的共同点进行比较。因此,人们常把以往的经历与现有的历,把抽象的观念与具体的设想,把陌生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明喻是不同事物的直接比较,英语用like或as引导,对应汉语“像……一样”。隐喻是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的含蓄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无论是明喻还是隐喻,在本体和喻体完全一样的情况。如as cold as ice(冰冷),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free as a bird(像鸟儿一样自由),He is merely parroting what many others have said.(他只会鹦鹉学舌)。汉语和英语在本体和喻体上的一致,反映出汉语和英语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共性。

(二)价值观方面。一提到价值观,人们往往会想到中英价值观的差异,即中国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西方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然而,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里包含的许多对生活的态度及观点是相似或相同的。

1.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方面。中国大多数人的家庭观念是:孝敬父母,抚育孩子。中国家庭一辈子都是在为孩子付出。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2002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美国生活的很多价值观,首先都是在家庭中陶冶形成的,就像在中国一样,美国的妈妈们、爸爸们疼爱他们的孩子,为他们辛勤劳动,做出牺牲,因为我们相信下一代的生活总会更好。”汉语中关于家庭的描述和比喻,在英语中也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表达。例如:

East to west,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2.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他们的友谊建立得非常快,变化也同样快。但是,跟中国人一样,美国人之间也存在着亲密的友谊。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真正亲密的友谊,就是朋友之间可以自由地谈论个人的、私人的事情,并且这种关系可以持续下去,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中断。在英语中,我们也能找到与汉语相似的关于友谊的表达。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

3.礼貌是任何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说话有礼貌的习惯都是从小就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对客人常用please(请);见面常说Hi(你好);有事情打扰了,或麻烦了他人常用 Excuse me(打扰了);表示道歉常说sorry(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此外,在特定场合,汉英文化的礼貌还表现在对人面带微笑上。每逢各种盛大节日、喜事、生日等,人们喜欢互赠礼品在汉英文化中都是情谊和礼貌的象征。

(三)民族特点和审美取向方面。姓名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载体,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时是按照他们所处文化背景中的民族特点、审美观、政治观等为依据的,名字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能揭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相似的文化内涵。汉英姓名在以下几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汉英都有与颜色相关的姓氏,如汉语文化姓氏中“白、蓝、黄”很普遍,英语文化中与颜色相关的姓氏有“Black(黑色)、Whit(白色)、Brown(棕色)、Gray(灰色)”等。

2.汉英文化都用花草为女性起名。如汉语文化的名字里常用“ 兰、菊、竹、梅、莲”等。英语文化的名字也有:Rose(玫瑰)、Lily(百合)、Iris(蝴蝶花)、Laura(月桂)。

3.汉英文化都用金属、武器给孩子取名。如杨剑、金锁、Branda(剑)、Copper(铜)。

4.汉英文化的名字与时间、季节相关。汉语中与出生时间有联系的名字很普遍,如元生、国庆、小雪等,英语文化中也有与时间季节相关的名字,如May(五月)、Winter(冬天)。

(四)禁忌与委婉语方面。在汉英文化中,都有一些概念或事物是在口语交际中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尽量避免的,如果要提及,人们都会用委婉语。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死亡”都被看成是“去世”或者是“离开”,在英语中有这样的委婉语,如go,depart,pass away等。在汉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去了”“走了”“离开了我们”。在英汉两语中,死亡都被喻为“安息”。英语中的sleep与汉语的长眠等表达方法是相对应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所以英语中有end,汉语中有寿终等委婉表达。

(五)非言语行为方面。非言语行为可以单独传递信息,也可以与言语行为一起传递信息,学习非言语行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汉语与英语在非言语行为在语言学习中同样重要,英语学习应该同时学习言语交际方面的趋同性包括:点头在汉英文化里都表示“肯定”,摇头都表示“否定”;竖起大拇指表示“很棒,顶呱呱”;食指和拇指来回摩擦表示“钱”;公众集会上鼓掌表示欢迎和感谢。

二、汉语文化正迁移在英语学习中运用的原则

(一)文化双向传递原则。文化双向传递是指在英语学习中以中西文化为双中心,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向输入,以文化促进语言学习。鉴于目前许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过于强调汉语负迁移,对英语文化的输入意识偏强,汉语文化输入意识偏弱,导致汉英文化输入的失衡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利用汉语文化正迁移,实现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并重,这对学习者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优化、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能帮助学习者做到知己知彼,克服 “中国文化失语症”,实现文化平等对话。

(二)语言与文化互动原则。任何语言只有植根于文化大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而所有文化也要依赖自然语言结构才能保存。可以说,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英语学习中,做到汉语和英语的有效互动,才能推动学习者对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意义的建构。强调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并不意味着完全用汉语与文化的思维学习英语,而是尽量发觉汉英文化的共核性和共时性,充分利用汉语文化正迁移消除英语学习的恐惧和焦虑,建立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平衡,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中,实现中西文化知识的平衡架构。

(三)语言文化输入与输出并重原则。在我国,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一直强调的是语言和文化的输入。英语学习者仅有语言与文化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会造成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薄弱。必须将语言文化教学输出,达到正确理解、准确适用的目的。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要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实现学习者在中西文化表达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语言文化的流利表达。

(四)学习环境多元化原则。学习环境包括文化背景、学习资源、学习任务等因素。现阶段英语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实际学习环境,还包括虚拟的学习环境。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英语学习的广阔平台和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在网络上参与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与操练,在此背景下,英语学习者需要依靠自身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和已有的英语文化基础,进行有效学习。

三、汉语文化正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

(一)积淀丰厚的汉语文化知识,为英语学习打基础。语言是有共性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汉语的认知,在接收英语文化信息时,首先经过汉语文化的对其的“认知”与“过滤”,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不是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而是知识文化部分。在我国国内大环境下,如果没有坚实的汉语文化积累,英语学习也就举步维艰。萨默瓦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对母语文化的不重视,会造成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的匮乏。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这种对母语文化的淡漠,是有碍人格发展的。在语言与文化的学习领域,首先学习者对不同文化要平等对待;其次对母语文化和异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不同文化进行恰当评价,而不是被同化。高一虹在1991年进行的生产性外语学习研究表明,成功的学习者在获得与目的语文化成员相同的文化归属的同时,母语文化归属依然如故,而两种语言能力相互促进,对两种文化的认识也达到更高更深的水平,学习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促使人格向更加整合,更加健康地发展。因此,汉语既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英语学习中汉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

(二)培养文化相似意识,为英语学习排除焦虑。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都不可能是无瓜葛、无联系的,各文化之间除了差异外总有一定的相似和关联。例如,汉英在思维方面的相似之处,运用在在句子的理解上,可以根汉语的习惯先划出主干部分,即主、谓、宾,对句子的理解就轻松多了;汉英在价值观方面的相似之处,运用在写作方面,可以有很多熟悉的素材来论述论点;汉英文化的审美相似之处,运用在英语学习词汇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对词汇的理解上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英语学习中恰当利用汉英文化的共性,求同存异,不仅能克服英语学习的恐惧和焦虑,还能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减少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

(三)加强汉英文化对比,为英语学习扫清障碍。英语学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文化同化的过程。英语学习中除了认识英语文化,了解汉英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外,还要将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差异。这样才能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包容并尊重差异性。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作对比,扫清认识上的障碍,有效利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提高英语水平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四)夯实汉语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民相互之间的交际,不外乎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离不开较高的汉语文化素养。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有着汉语文化的基础,随时都能用汉语来跟英语作比较,能激发学习者理解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等方面的知识的欲望,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汉语与英语文化在文化语境方面存在相似或相同之处,在英语学习中,利用好文化双向传递原则、语言文化互动原则、输入和输出并重原则、学习环境多元化原则,深刻认识和理解汉语文化,发挥汉语正迁移的作用,克服英语学习的恐惧和焦虑,恰当利用汉英的共同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2]刘丽敏.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2

[4]朱家科.大学英语教W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3

[5]何宗慧.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及相关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6(6)

[6]Larry A.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0

【基金项目】2014年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2014JS044)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3

一、藏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生活环境恶劣。教学设施滞后。青海藏区地处高海拔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高寒,冷季漫长,暖季短促,寒冷天气基本上持续到6至7月份。大多数牧民仍沿袭着逐水草放牧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封闭、落后。学生上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学校学习条件艰苦,住宿条件简陋拥挤。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学生伙食差,一天三顿都是馒头就白菜汤,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情绪、质量。

(二)少数藏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青海藏区地处偏远,汉族居民较少,生活环境封闭落后,接触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很少用到汉语,也很难接触新生事物,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对以后的生活没有用处。因知识面狭隘,他们也没有想过要走出他们从小生活的牧区、大山;还有的学生不愿上学,经过学校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才勉强来到学校读书;少数喜欢学习汉语的学生也因为缺少学习汉语的氛围和交流的对象而提高不了学习的效果。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汉语学习,而只是应付考试。

(三)少数藏族学生基础差,对学习汉语缺乏自信。他们接触汉语的时间短,利用汉语的机会少,学习汉语只是将词语拼凑成句子。根本不能理解难度大的词汇和句子,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同学一起说汉语就胆怯害羞,汉语水平很难提高,学习效果不理想。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加上开始普及“三语”(本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同步学习),使藏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经常将三门课的词汇、语法搞混。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四)课堂教学违背第二语言教学规律,而且其模式过于陈旧、死板、程式化,缺乏师生互动。普遍忽视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陪养:现行汉语考评制度有碍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汉语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汉语教学缺乏交流和借鉴,教研远远滞后于教学,理论指导跟不上实践,致使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严重偏向单一的死记积累方向。忽视了汉语运用能力训练,使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相差甚远,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一)结合实际,强调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结合实际。强调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外面的世界和新生事物,多组织学生阅读书籍,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相当发达的今天,不但要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更应该掌握汉语言文字,不断扩大掌握新知识、新事物的范围,从而使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新的认识。

(二)要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也是确保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还要对学生始终如一地关怀和爱护,公平公正地和每一位学生交流沟通。分析学生不喜欢学习汉语的原因,了解他们的个性和想法。掌握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不会说藏语的教师经常和学生沟通更为重要,很多藏族学生不能接受汉语老师的讲课方法,是因为老师说话语速过快。或是讲课进程太快,学生跟不上,这时教师就要放慢自己的语速,多照顾学习差的同学。汉语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开展互相学习的活动,老师学藏语让学生教,学生学汉语让老师教,换位学习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汉语。

(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他们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藏族学生因为基础差,汉语交流有障碍,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消极因素,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视自己的不足。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语文课本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就藏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而言,让他们去接受和掌握这些包罗万象的知识,确实有一定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有无从下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多给学生以鼓励、引导,使学生产生被信任的愉、兴奋感。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适当赞美学生,会增强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方式;创新研究

1汉语言文学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逐渐形成的,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广义上指汉族语言,狭义可以理解为普通话。汉语有自己的独立发音和文字,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汉语言文化。汉语言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各个课程学习中,处处伴随着汉语言的应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阅读理解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汉语言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课程的理解与吸收。小学汉语言教育是汉语言学习的“根”,根基的牢固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所以小学汉语言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虽然理论引用正确,但是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偏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目前小学汉语言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另一个弊病:快速灌输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学生的在教学中,掌握了基本字词、语句,能够在简单的场景下使用相对应的场景对话,在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时,就速攻新的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汉语言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会了识字、写字,但是真正运用到造句、作文中时变得难以开口、难以下笔,即使能够简单组词,读懂简单的造句,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并未真正应用。

3教育方式的创新

3.1转变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主人”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灌输的思想也是:老师都是对的,要听老师的。久而久之,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处在“不可辩驳、不可挑战”的“权威”核心位置上。自九年义务教育订制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倡主体教学,虽然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实践保证,主体教学的“主体”一直在偏离,在教育过程中误将授业者作为主体;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被动,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教师的教学变成了教学“任务”。小学汉语言教学中,转变教学主体是教学方式创新的首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原始知识的传授时,可以适当的改变“完美”形象,如“作”和“做”的区别,在完成教学后,第二堂课复习前一堂课的知识时,故意使用错误:作业写为“做业”。已经区分明白的孩子们就会发现老师“错”了,不会的孩子们会再次记忆深刻的区分“作”和“做”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激发孩子们的发现欲望和求知欲望,再加以鼓励,会让孩子们越来越爱上学习,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实践,参与到课堂前后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我去认知,去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产生的内部矛盾中去完成自我教学的过程,增进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脱离教师中心论。只有建立、发展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实现教书“育人”授之以渔的目的。

3.2情景教学:情景教学,应用实际,避免急于求成、填鸭式教学。小学二年级习题:小雪兔子和他的五个小伙伴一起拔萝卜,每人拔六个,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在小学刚学汉语言的小朋友会看不懂呢?是小朋友的数学不好吗?并不是。汉语言是学习好所有课程的基础,汉语言没有真正的的掌握,其他课程连题目都读不懂又何来学好之说?这道数学题有一个关键点在“小雪兔子”,有的小朋友理解为“小雪”是人,兔子是兔子,小雪和兔子,再加上五只兔子一共是六只兔子,那么就是7×6=42个萝卜。急于求成的教学只让孩子们记住了这道题中的字、词,并未理解其中的修饰、主谓等关系,从而理不清数学题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小雪”是名字,是一个名字充当了名词性的形容词,修饰“兔子”。如果孩子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名词,副词,形容词等,造句中主、谓、宾,那么孩子们在学习中会变得很轻松,老师的教学也会变得轻松。快速灌输教学而忽略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教学弊端,会把基础越打越差,危楼越垒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注重质量。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个词叫“绘声绘色”—情景教学。小学的孩子们都在接受知识的成长期,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绘声绘色”,将我们的教学变得有趣,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成语教学中:“一叶障目”,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课堂上跟孩子们讲解了这个词语,并且课堂抽查每个孩子都做的出来,课后作业连线题中连出相对应的成语(习题对应:坐井观天),很多孩子都连错了。课堂上他们背诵了“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并未实际理解。其实很简单,情景教学: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实际体验“一叶障目”的,让孩子们说出树叶挡在眼前的真实情况,引导孩子们用自己感受和语言去解释“一叶障目”,孩子们既能学会该成语,又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参与能力。情景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既能让学生们快速的理解汉语言的内在意义,又能够学会如何应用。一个简单的教学方式创新能够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创新教育模式中,单一的应用以学生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只能够改变“主客观”问题的整体教学模式的一个大框架,会忽略了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的“肉质感”,而在汉语言教育中单一应用情景教学创新模式,也不能从教学本质上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伪主体”弊病。什么才是中小学汉语言教学中探索新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全面发展,相辅相成。只有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情景教学模式相辅相成,让学生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人”观下主动的爱上汉语言,在情景教学的轻松氛围下,去发现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使得汉语言文化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雷玉莲.小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新课程(上),2015年07期.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特征

(一)快捷多样

互联网具备及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处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想要谋求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善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自身传播、共享,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与此同时,多媒体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学习者可以借助媒体技术以及相应的移动终端查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有利于丰富汉语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素质。

(二)可塑性

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创作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汉语言文学学习为例,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搜索引擎搜索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以很好的梳理自身头脑中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构架,进而突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

(三)互动性

汉语言文学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应用性能极强。在旧媒体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相关交流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而在新媒体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等,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媒体技术就汉语言文学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促成良好的汉语言交流氛围形成,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一)网络流行语冲击

新媒体背景下,各种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这对汉语言文学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汇量以及表达方式,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发展。极具个性的网络流行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的特色,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使得汉语言文学能够更为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绪和感受,人们更愿意接受汉语言文学,这无疑为汉语言文学的推广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并非正统的汉语言,必然会对社会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群众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对于汉语语序的规范以及正确的用语习惯等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受众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当前阶段新媒体盛行,网络语言对受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平台所扮演的角色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包容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并没有处在平等的交流位置之上,因而受众的发声影响被制约。网络语言利用大众传媒不断扩散,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虽然推动了纸质传媒的更新换代,但也使得受众出现了“提笔忘字”的问题,容易导致错误的汉语言不断扩散。此外,纸质媒介更利于受众感悟汉字的内涵和精髓、更为深刻的体会汉字的书写魅力。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大有替代纸质媒介的趋势。加之电子媒介内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存在较强的碎片化和谣言化等问题,一方面容易误导受众,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受众深入思考,这无疑会影响其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不断被强调,但是在汉语言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等,很多人仍然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落实教育教学工作,新媒体未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合,这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时代不适用性,而这必然会影响汉语言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意义

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意义主要有三:第一,能够矫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使之不断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推动汉语言文学创新的同时优化其传播形式,促使汉语言本身创新。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是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群众易于接受这种新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模式,新媒体的矫正难度将会大幅度缩小。第二,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学生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学习应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了解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有利于打造新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的共赢格局,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传承。第三,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汉语言文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率。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更利于文化传承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新媒体环境下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策略

(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流行语

新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的文化形态和规律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网络流行语方面,不应该全面抵制或是全面排斥,而是应该选择性的接受衍生出的新的汉语言语义和词汇的新用法,努力为汉语言文学打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与正规的汉语言毕竟不属于同一个档次,一些网络流行语言符合汉语言发展趋势,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言并不符合汉语言发展趋势。因此,应该有意识的控制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趋势的网络流行语应用范围扩大,应加强社会各界的流行语使用规范度,以确保网络流行语真正引领汉语言文学发展。

(二)提高受众的汉语言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想要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全面发展,必须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正确认识网络平台,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推动汉语言文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新媒体具备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因而教育者在端正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心态的同时,应当注重挖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潜能,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学生构建汉语言知识体系。

(三)优化现有的汉语言教育模式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语言是我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传达感情的一种交际工具。语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蕴含、风貌特征、乡土人情、当地习俗。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其内涵特征的体现,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可以引导文化的发展,也是价值取向变迁的标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语言自身的漫长发展中,文化因素无时无刻、不断地对语言进行着渗透,语言因此对文化产生了难以数计的沉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属于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用一种语言无法脱离这种语言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是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的理解又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所以,一种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首先应该学习、了解这种语言所相关的社会文化。不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就不能真正掌握一种语言。

二、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很广泛,我们很难给其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说,我们将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一般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其《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观念文化层。[1]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在探讨不同领域是我们都带有一定的侧重性,例如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着重的是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我们认为文化有交际和知识两方面。知识方面包含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交际方面包含语言的交际文化和非语言的交际文化,非语言的交际文化是用语言以外的形式来传递信息时的文化因素,比如表情、神态、手势等传达的文化。语言交际文化是从语言系统中的语法系统、语用和词汇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种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操守、心理素质、审美角度等文化因素。语言体现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母语使用者很难发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才能发觉出来。

三、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母语种族之间的交际,也是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一种交际。各民族自身的语言环境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环境、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语境因素。所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的方式、习惯用语等也各不相同。然而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思维来理解他人的话语,这就可能产生一些错误及偏误,从而产生障碍和矛盾。

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有:文化休克、文化摩擦与文化冲突。文化休克是指人在陌生的居住环境生活,不习惯则产生一些生理、心理的负面反映,这一反映的程度因人而异,对原有文化认同度越高,休克越严重。文化摩擦与文化冲突是指两个对象之间的需求无法搭配、相容,处于冲突的情景,表现为资源的掠夺、牟取利益,武器的扩散,人权民主,主流群体的排他性,恐怖主义与西方的干涉,文化霸权与文化抗争。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种族的文化都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稍有不慎,则意思可能相差甚远,如若交际的双方不能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不解和疑惑,甚至产生误会,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汉语的传授行为。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使他们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学会比较的、相对的看问题的方法,认识到有冲突,才有融合,顺应全球化潮流。只有这样,在学习汉语时,才不会有压力、焦虑、排斥和失落感;在使用汉语时才能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语言系统的教学,要把与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到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中,使学习者能够完全地掌握所学的汉语,按照其语用原则、语言习惯进行交际。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文化差异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我们应当承认并让差异共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情感、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的适应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相关知识,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常识和文化相对论思想;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征和内容,接受不同文化的冲撞;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极强适应能力,能够预测交际结果,避免产生误解;能及时调整心态,适应陌生的交际环境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愉快;能设身处地为交际对方着想,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复杂状况。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使交际双方最大限度发出自身文化的声音的同时又能理解和接受对方的文化,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获得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及交际能力的同时学习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价值体系的互动作用。

在交际中,留学生们因为对汉语文化的交际情景不熟悉,不理解汉语的存在和发展的背景文化,按照本民族自身的思维方式思考,而忽略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他们最容易犯语用错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敏感度以及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发挥主导作用,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语言教学,帮助学生适应汉语言文化。其次,汉语初学者习惯性的用母语思维来学习汉语,注意不到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师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辨析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只有了解并掌握了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学生才能熟练地使用汉语,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后,学习汉语言文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想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通过母语文化来学习汉语言文化,在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同时丰富扩充母语文化,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在教学中促进汉语言语文化与学生母语文化交融的有效方法就是对话与互动。在对话与互动中并不是一味地迁就一种文化,而是将本民族文化和汉语言文化相交融,超越这两种文化达到更高的文化境界,即汉语言学习者独有的汉语言文化与母语文化有联系的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