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培训总结范例

茶艺培训总结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茶艺;建设;教学

茶为国饮,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华人的播迁和文化传播,茶文化已经传布世界。近年来,各地茶文化在“台湾茶现象”的激荡下,茶叶店、以喝茶为主的茶艺馆、酒店内设茶事服务高密度兴起,带动了茶文化的复兴。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许多中职学校在酒店专业下设置了茶艺课程。

1酒店管理专业增设茶艺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相互包容性越来越强。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酒店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茶被认为是中国的国饮,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今,饮茶已成为一种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将人们带入大雅之堂,在酒店中开设茶馆、茶艺室等场所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确保日常的教学培养模式能与社会需求之间无缝衔接[1]。实际上,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开设茶艺课程可以说是必然。从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出发,为了丰富酒店人才的技能和专业性,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中职学校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要的茶艺师,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经验与市场和企业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现状

2.1茶艺课程教学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教学基础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有2个方面:①课程的设置问题。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每学期课时一般在30~36节。茶艺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众多,每周短短的两课时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而言比较难把握新的内容。课程教材根据学校不同选择也不相同,并没有规范统一。同时,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一般由理论和实训两个模块组成,理论模块大多是传统的茶叶分类知识,实训模块以传统的冲泡技能为主。课程教材方面市面上的教材多,以理论指导为主,鲜少有针对实训的教材。单纯的理论介绍无法把动作要领和冲泡细节真实地还原在学生面前。即便是教师示范也无法控制实操的标准。导致教学活动与酒店专业的特殊性不符。酒店的实际操作更注重理论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有针对性、符合中职生的课程设置在专业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②师资的组成。课程教师构成复杂,教师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有些是与茶艺相近专业的,有的是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后直接担任茶艺课程。俗话说“老师要交给学生半桶水的知识,自身就要具备一桶水的知识”,教师本身是茶艺爱好者但缺乏经验和深入的了解,无法系统全面地带领学生进入茶艺的广阔天地。

2.2茶艺课程实训条件落后

许多中职学校新增加了茶艺课程,但在技术投入和资金方面还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学校实训设备以政府采购为主,一次性经费的划拨经常出现茶具配套不齐全、设备跟不上知识更新、茶叶品类不齐全等问题。茶艺实训室的条件直接影响了教学实训的效果[2]。理想的实训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氛围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

3茶艺课程教改策略

针对于目前中职学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开设茶艺课程所呈现出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归纳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完善。

3.1固元强本,抓教学

茶艺课程设置必须遵循茶艺师的国家标准要求:①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针对专业性质,突出职业教学特点。②结构上,针对茶艺师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别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茶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必须对接资格考试。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公布陆续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证项目共有434项,其中酒店行业执业资格证也在其中。针对中职学校技能加学历,执业资格证加毕业证,持“双证”毕业的原则,茶艺师资格证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校检验和用人单位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参考。根据茶艺师考试教材进行教学,便于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在固定的基础上扩展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课余也能接触茶艺、喜欢茶艺,那么将有助于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社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茶艺社团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切磋,丰富课余的校园生活。依托茶艺专业建立相对成熟的社团,还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实实在在地得到锻炼。

3.2完善课程实训及师资配套

针对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茶艺课程基础建设跟不上教学需求及形势变化的现象,要想促进茶艺课程的发展,不但要对症下药,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以不断建设和改善实训环境、条件,还要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与实训要求相结合,着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以更好贴合茶艺行业需求[3]。例如,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茶艺实训内容模拟实训环境,进行技能实践和茶艺表演,同时在教学中突出流程及理论知识,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茶艺、茶类、茶具等方面的认识。此外,茶艺课程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师资构成,不能闭门造车,既要走出去学习,也要走进来合作。在行业中聘请有专业经验、经历、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优秀茶艺师进行校内外联合教学。专家来校指导,学生也可去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消除实习中的社会心理隔阂。

3.3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茶文化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是茶文化的精髓和典型的物化形式。每年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华茶艺项目都是一个检验平台。全国茶艺技能大赛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以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国家中、高级《茶艺师职业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的要求为评分原则,依据参赛选手整体表现综合评定,全面评价参赛选手职业技能水平。竞赛旨在促进中职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茶艺技能的提升,帮助其陶冶情操、提升人文艺术修养,促进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比赛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找寻合适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比赛还可以促进教学的改革。

4结语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于茶艺人才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以“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服务员工”为基本出发点,职业生涯逐步向“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进阶发展。为完成这一目标,广大中职院校必须不断总结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不断对照培养目标与教学成效是否一致,以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从师资、基础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切实解决目前广大中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切实提高学生面向社会及行业需求的能力素质,这也是中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及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华英.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98-199.

[2]王晓洋,卜燕红.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以苏州经贸术学院旅游系为例[J].职教通讯,2012(12):42-45.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2

1.茶艺技能大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中华茶艺竞赛分指定茶艺竞技、创新茶艺竞技、品饮茶艺竞技三个环节。比赛中各具神态的茶具造型之美;茶席设计的意境美;醉人的茶香、甘爽的茶味之美等。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茶文化之美,它的美能启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在青茶茶艺表演时,体会那“悬壶高冲,春风拂面,乌龙入宫,细闻幽香”等意境之美。茶文化内涵丰富,通过茶艺比赛可提高大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悟及创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味。

2.茶艺技能大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茶艺技能大赛中竞赛项有3个环节,其中一个环节为“团体创新茶艺竞技”,要求参赛选手自选茶艺,有关参赛用品选手赛前自备,如主题、茶席、解说、表演、泡茶、创作背景音乐、茶具、茶叶、服装、桌布等,此项环节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训练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结合民俗、舞蹈、器乐、服装等编排茶艺表演,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茶艺技能大赛有利于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它的尺度,而这一要求在技能大赛中却非常明确。如茶艺技能大赛的一些技能项目的竞赛细则中,对试题范围、类型及比重都作了详细说明。例如,比赛知识点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知识、茶具知识、品茗用水知识等;比赛技能点包括茶艺准备和茶艺演示,其中茶艺演示要求是:能够掌握各地风味茶饮和少数民族茶饮的操作(3种以上),能够独立组织茶艺表演并介绍其文化内涵,能够配制调饮茶(3种以上)等。这些都对改进教学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4.茶艺技能大赛有利于改革茶文化课程的实训方式。

茶艺技能大赛对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均能注意到二者兼顾,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也要注意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折射出实训方式的改革方向,那就是大力推行“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例如,红茶的冲泡,老师理论讲解红茶的特性、冲泡水温、冲泡程序和方法,同时还应突出实际技能操作,老师对个动作分解示范,讲授动作要领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练,直至完全掌握其冲泡技能。

二、从中华茶艺大赛对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思考

广西职业院校技能高职组《中华茶艺》大赛前期,我院领导和教务处指定由航空旅游学院承办本次比赛活动,组织比赛队伍,确定人选。接到任务后,我们便着手在学校学生茶协会和本学院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分别在茶协、航空服务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文秘专业中挑选学生。最后经过几轮筛选,最后确定了5名学生。培训过程中,依照竞赛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三个环节的指导。在绿茶、红茶、乌龙茶指定茶艺的指导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冲泡的手法和水温的控制。品饮茶艺重点指导学生能够对冲泡茶汤的色、香、味等情况进行总结性的书面描述。团体创新茶艺指导学生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表演、背景音乐、茶叶、茶具、服装、桌布等融入其中。通过茶艺大赛,我们对茶文化的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1.更新课程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和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多媒体演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茶艺表演,将学生引入技能课程的学习,老师对个动作分解示范,学生反复操练。同时,课堂教学应与就业岗位对接,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21世纪随着茶文化的复兴,不论是商务洽谈、拜访,还是政务活动及人们休闲养生,都需要大量的知茶、懂茶的人员。我校航空旅游学院将航空服务、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加入了茶文化与茶艺的课程,普及茶文化知识。鼓励老师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了茶艺实训室,为茶文化教学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增强教师的技能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比赛成绩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我校的指导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涉入茶文化领域时间也不长,亟需提升技能水平。特别是综合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提高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既能言传,又能身教,以自身高超的技艺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茶艺课;教学创新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总书记曾殷殷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2020年5月21日,总书记在第一个“国际茶日”上提到“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到“万里茶道”“茶酒论”“茶之友谊”“茶之道”“茶之缘”等“茶叙外交”,均体现着总书记对“中国茶”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的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绝佳阐释。

1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的必要性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成为改良人际关系、提升交际氛围的一种现代消费服务业,不仅能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理念,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因此,茶行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的应时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茶馆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市场需求高,就业前景广阔。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2002年11月8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茶艺师是一个文明、高雅的职业,是国家职业技能工种之一,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列入国家商务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一。学习茶艺,有益于人修养的提升;掌握茶艺,对于职业院校旅游大类专业学生,从就业、择业,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酒店服务、文化艺术和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开设茶艺技能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指出:挖掘、整理广西茶文化,讲好广西茶故事,打造广西茶元素文化标志,培育茶文化精品,创作广西茶历史文化歌曲、电视剧、短视频等,发展茶文化经济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民族文化自信来源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而茶文化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责无旁贷地应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如何在中华传统茶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助推“文化自信”国家战略,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

2信息化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2012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南京举办,此后,各地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各职业院校对大赛的准备更加充分,参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了更大提升,参赛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艺术性和新颖性更加突出,展现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娴熟技能、良好风貌和综合素质。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将茶艺课程纳入高校专业教学以来,专家学者围绕茶艺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尤其是针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逐年增加。高职院校积极打造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茶叶+”思维积极推进相关专业改革,打造对接茶产业链的专业链,开展“全民饮茶,茶香进校园”,“千人茶话会”等活动,这些实践研究有声有色,令人耳目一新,也富有成效。这些教学实践的成果为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高职院校茶艺课课堂教学现状

3.1传统茶艺课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茶艺课课程建设应该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注重创新性、技术化、跨学科性及应用性,强调学生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茶艺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而忽视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没有与职业技能岗位需求挂钩,市场上的教材千篇一律,没有一定的特色,存在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3.2信息技术时代媒体资源与茶艺课堂教学融合度不高

信息化时代媒体资源具有即时、超容、超时空的特性,能够打通传统课堂资源的壁垒,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传统茶艺课教学中的融合度不高,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化,同时,教学师资不具备茶艺技能的居多,由部分行政人员兼任的教师常见,年轻教师教学任务重,对茶艺课教学创新不够,经验不足,指导茶艺实训或实践缺乏经验,没有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较少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助力课堂教学的开展。

3.3茶艺课课堂管理方式仍旧落后

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授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课堂教学已逐渐从传授式-多媒体-“互联网+”-“智能+”教学的改革转变,在人才培养、金课建设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更新的要求,但传统茶艺课堂强调的是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管理方式没有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没有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授课,不能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落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处于00后,学生接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能力较强,获取信息较快,但容易出现课堂上开小差、玩手机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课堂缺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管理方式的落后造成的。

3.4对中华传统茶文化认知不到位

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虽然学习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较多学生对茶艺课课程不了解、不重视,缺乏对民族茶文化知识的认知和传承的精神。校内配套进行茶文化展示的平台较少,学生参与校外茶文化研学实践机会不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下实践能力较弱,需教师进一步指导。

4高职院校茶艺课“一悟四维六环”的教学创新模式

4.1一悟一悟即结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茶艺课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教学为辅的理念,通过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课前让学生完成课堂基础理论的自学并答疑,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侧重于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效,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从“悟—知”,提高学生学习的“知行力”的同时,让课堂更加的“有知有味”,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悟),才能实现“学会”(知),“学思见悟”方能“以知促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岗位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4.2四维。思维指“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的陪伴—学习结果的评价”四个维度。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环境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特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能体验不同教学情境的感受,实现教学在高度还原场景的真学真做,为学生创设不同学习情境,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体验感;教师作为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个性化、网络化、互动性、虚拟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为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制作直观而有趣的教学课件、教学微课等,为学生学习提供可用可选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在互联网上与学生积极互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实现从学生认知-教师跟踪-学生分享-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学生反思的教与学过程的创新,完成学习过程的陪伴;同时,教师可以以教学成效为导向,分别从设置教学任务、课堂、课程三个维度,针对性的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权重划分,可参照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细化各项评价标准,可以由学生担任小考官,对某个任务知识点完成情况互相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实现课中任务评价和课堂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企业专家点评-期末总结性评价--课后持续性课程评价等评价方式,依托第二课堂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第三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拓展等,持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闭环系统。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升高。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茶艺的知识,不仅能让我国的传统茶艺文化得到传承,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茶艺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修养。本文主要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茶艺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旅游管理;茶艺;课程思路;教学

高职中的茶艺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茶艺相关的基础知识,茶叶、茶具等的学问,对茶艺的鉴赏、品茶的学问、不同地区茶文化的差异等等。在茶艺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茶叶养生常识以及对茶艺的审美能力,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茶艺相关的基本技能。

1.高职茶艺课程的设计思路

为了能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掌握基本的茶艺知识,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1]。首先,利用审美教育向学生渗透茶艺中包含的美学知识、我国不同地区生产的茶叶以及产量、茶叶的加工流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让学生熟悉饮茶的茶具和掌握泡茶的技艺。其次,在整个茶艺体系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茶叶内容,因此,为了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应该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后,要进行茶艺的实践教学。不管是理念的渗入,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要求。茶艺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促进了茶艺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茶艺内容,是对茶艺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诠释。

2.高职茶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2.1将审美教育引入茶艺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感

审美教育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茶艺中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开端,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中国茶艺体现出的精神,同时,也要让学生对日本茶道以及韩国茶礼有一定的了解,向学生讲述我国茶艺文化的内涵,进而能让学生能体会到茶具、茶叶的美感。通过讲述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茶艺文化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茶艺文化是茶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茶艺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美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审美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感,对茶艺工作产生热情。

2.2利用情境教学法,加深学生对茶艺文化的理解

在实际的茶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创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对茶叶的种类和加工工艺有所了解。比如,教师收集各种茶叶的图片以及加工茶叶的视频,并将这些收集好的素材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观看中对不同茶叶的颜色、形状、起源地等有所了解,此外,还能在动态的视频中掌握具体的加工工艺,明确茶叶制作的步骤和储存方法。

2.3利用自主探究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了解不同种类的茶具能加深对茶具美感的认识,是茶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一项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课下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我国茶具的发展历史以及茶具的种类。然后在茶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能使学生对茶具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4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茶艺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茶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茶艺活动和表演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的茶艺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对茶艺的应用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待客礼仪、茶艺服务等,尤其要注重根据前面已经教过的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不同种类茶叶的冲泡、品饮和鉴赏过程,以便在实践过程中对茶艺知识有所了解。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一直在提高,在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准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现如今度假、旅行、娱乐活动等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茶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升茶艺课程的个性化和完整化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结束语

茶艺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现如今在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媒介,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茶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茶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对茶艺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作者:许凌云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茶艺课程教学篇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完善筛选和融入教学素材,其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需要立足时代需求角度,通过融入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高职教学的全面创新。结合茶艺课程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特点看,将其融入到高职教学机制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同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递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

1高职茶艺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背景分析

高职教育机制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与重点,凸显职业性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诉求,已经发展成为高职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对于茶艺课程来说,其不仅是一种茶文化的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综合分析茶艺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实现对茶艺课程的理性开发。综合来说,无论是茶艺课程自身的内容,还是该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其都不同于其他课程,茶艺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技能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素养,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课程。

1.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要求

茶和茶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茶文化体系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如今我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饮茶认知,尤其是茶文化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思维,使得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功能可以被具体应用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结合当前学生培养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开设茶艺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1.2高职学生就业活动的客观诉求

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看,庞大的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脱节,引导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技能,恰恰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过程。结合当前茶艺课程开设的具体现状看,其大多是基于酒店管理或者旅游管理等专业所开展的,因此,对于这些专业学生来说,引导其掌握必要的茶艺知识,将大大提升其就业过程中的竞争“砝码”。

1.3文化传承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茶艺课程中所传递和讲述的内容,不仅是一种与茶相关的艺术化元素,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因此,我们也需要站在文化传递的视角来理解高职茶艺课程。对于茶艺课程中的内容来说,其无一例外地生动剖析和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传承状况,其传承载体的缺失、时代元素的匮乏、内生动力不足等等,已经成为制约其“价值延续”、“影响传递”的主要障碍。因此,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合适的文化传播载体尤为重要。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传播方式,融入合适的文化内涵,不仅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更为整个教学机制的优化传递提供了重要平台。

2茶艺课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剖析

茶艺课程是以茶艺表演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茶文化的艺术化表演外,其中也充满了茶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与表达。想要实现茶艺课程的最佳教学与传递,就需要精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具体了解,从而为其最佳传播提供相应的载体和空间。当然,从该课程的文化视角看,系统化开展教学活动,恰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创新。我国茶文化机制极为成熟,其教育功能极其多样,因此,在当前茶艺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将其中所诠释的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饮茶活动中品味相应的思想理念和艺术思维。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切实感知茶文化和精美茶艺的深厚价值和影响力。当然,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所开展的茶艺教学呈现出生动性、人文化的色彩,这将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感知该课程的价值特色,从而实现茶艺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

3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理解

对于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来说,想要实现最佳状态,仍需教学者通过全面创新和理念突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传承与文化传播效果。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要站在引导的层面,具体设置教学方案,通过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自身成长为教学的“主要动力”。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实施进程中,要注重将茶艺课程内容与高职专业相结合,通过丰富教学元素,创新教学形式,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创新。结合当前互联网媒介的广泛应用,如今对学生教育与培养时,制作与茶艺课相关的微课、慕课,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来学习与茶艺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相关教学要求来自主寻找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茶艺课程教学来说,其更是一门开放性、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所以,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创新,就必须从文化包容的视角,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从而实现整个高职教育活动的全面创新。

4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机制

客观地看,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以茶艺为主要素材的教学活动,不仅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同时其也有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材,从而塑造了极其科学、人文内涵的教学活动。随着当前文化传播机制不断成熟,茶艺课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正是当前整个高职教学机制创新与优化的关键所在。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利用茶艺活动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注重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从而让高职茶艺课程能够在本质化创新的前提下,融入学生学习兴趣,展现教学价值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重尊重茶艺文化的本质内涵,不能盲目改造,尤其是从精神理念、文化思维,甚至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多个角度出发,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茶艺课程知识形成真正理解与应用。将传统文化、茶艺课程与高职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能很好地解决传统高职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从而显著提升高职教学的课堂活力,并且让学生很好适应当前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当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来说,茶艺课程知识,不仅是茶艺文化展示为基础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包含了对茶艺文化的真正理解与认知,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思维的条理性和规范化。当然茶艺也是一种技能性活动,所以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形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技能。此外,茶艺课程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与诠释,其中包含了诸多文化素材,以及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心态。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时,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中所需要融入的内容及要素极为多样,但是,其中所有涉及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集中围绕学生自身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来培养,特别是要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关键前提下,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最核心要素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围绕学生就业设置完善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筛选合适的教学元素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高职教育机制全面创新背景下的核心要求。

5结语

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的艺术化表达方式,该课程的具体设置所展现的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传递的艺术理念和人文素养,恰恰是当前高职学生成长与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理念。因此,引导学生系统化掌握茶艺课程知识,恰恰也是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诠释。

作者:宋卫泽 崔爽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茶艺课程教学篇3

1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茶艺课程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必要性

1.1树立榜样力量,形成精神引领

茶文化融合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髓,具有非常强的德育功能。茶为国饮,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茶为毕生事业的茶文化大师,古有炎帝神农氏、茶圣陆羽、宋徽宗、乾隆,近当代茶圣吴觉农、陈椽、庄晚芳、张天福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们,还有在脱贫攻坚路上依靠茶致富的无数茶农。他们著书立说、研制茶器具、开创饮茶新风尚,推动茶文化持续创新发展,成为历代茶人的榜样力量。在茶文化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饮茶习惯,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他们知史明史,了解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为茶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茶人大师,茶人精神,学习优秀茶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理念,引导学生永存感恩之心,树立榜样力量,形成精神引领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

在国家颁布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茶艺师的职业守则是:热爱专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真诚守信,一丝不苟;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简练精准的40字标示了茶艺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目前,现代茶叶行业从茶种植源头到茶叶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对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茶艺师工作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销售,做到诚信销售是茶艺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代表了企业和品牌的口碑和水平。对于不同级别的茶艺师,对于销售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初级茶艺师在完成基本的消费结账、记账工作基础上;还要向宾客销售茶叶和茶具;中级茶艺师能根据茶叶特点,告知宾客如何科学保存茶叶;高级茶艺师能够向宾客介绍选购瓷器茶具、紫砂壶茶具的技巧以及养护知识。茶叶和茶具都是有等次之分的,价格也千差万别,因此茶艺师在销售过程中,一定要秉承文明经营、诚信销售的原则,把货真价实的茶产品分享给爱茶之人。

1.3借助茶文化,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国际环境复杂,对于年轻一代,首先要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基因,茶起源于中国深入人心,并且茶科学、茶艺术、茶器具等引领了世界茶文化的发展,更加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倡导“禅茶一味”,茶为清高之物,不仅能沁人心脾,还能清人心性:修心、修行、修德。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深深贯穿在中国茶文化中。以茶会友,茶叙外交,茶作为国礼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金砖厦门会晤、中朝茶叙、东湖茶叙等,都体现了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君子外交、和天下的政策理念。学生在高职茶艺课堂体验茶艺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中国茶道精神,领会茶诗茶画等的文化魅力,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觉接受的思想共识,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精神里,进而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2高职茶艺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茶艺师工作岗位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高职茶艺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挖掘并提炼思政元素,融入新形态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中,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茶艺师。

2.1教材项目版块

活页式教材根据茶艺师工作流程,共分为八个项目版块:茶艺师接待准备、茶艺服务、茶间服务、茶艺馆创意、茶事活动、茶艺馆业务管理、茶饮服务和茶事创作。

2.2思政元素分类归纳

围绕茶艺师岗位要求和职业性质,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爱岗敬业、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精益求精、诚信、求真务实、创新精神等方面。

2.3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入

项目一:茶艺师接待准备主要内容为仪表准备和茶室准备,从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方面体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项目二:茶艺服务1.冲泡备器:以恩施玉露制作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老师讲起,重点分享六大茶类识别;2.茶席设计:器为茶之父,以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为案例,分享紫砂壶知识,再讲到景德镇瓷器;3.茶艺演示:分享部级茶艺比赛冠军和在校学生参赛视频,展现选手们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项目三:茶间服务1.茶饮推介:茶与健康,茶起源于中国;2.商品销售:诚信销售,将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茶产品推荐给茶客;3.茶事推介:用审评的专业技能,向茶客介绍选购茶叶的技巧。项目四:茶艺馆创意1.茶艺馆规划:五星级茶馆案例分享;2.茶艺馆布置:特色茶艺馆案例分享。项目五:茶事活动1.茶艺演示:精通仿古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式下午茶;2.茶会组织:对每一个茶会进行创意组织。项目六:茶艺馆业务管理1.服务管理:对茶艺馆的茶叶、茶具进行质量检查;2.茶艺培训:茶艺人员培训严谨规范。项目七:茶饮服务1.品评服务:对比审评茶叶等级及优劣;2.茶健康服务:浙大茶健康专家王岳飞团队。项目八:茶事创作1.茶艺创编:国赛省赛自创茶艺项目优秀作品分享;2.茶会创新:五星茶馆特色茶会分享。

2.4思政元素教育方法与载体途径

依托活页式教材,通过网络资源、视频资料等载体,以案例导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示范、实践操作、实地考察等形式完成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春风润无声的教育目的。

3高职茶艺课程新型活页式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呈现路径

3.1案例导入榜样力量,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知识内涵丰富,在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茶学著作、有名人轶事、有历史名茶和优美的历史传说,活页式教材中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案例导入的形式呈现于每章每节内容之前,增加学习趣味性,同时将茶文化中深刻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挥好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名人故事、重要著作或是重要的历史事件编辑成文字,再转化为二维码嵌入到教材中,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背景资料,拓宽知识学习的层面和深度。在项目一:茶艺师接待准备,讲到茶艺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的内容时,以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故事为例。案例主题:你敢挑战权威吗?吴觉农先生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争取华茶复兴的代表人物,他是我国茶史考证和茶政改革者、茶叶出口产地检验创始人、茶业高等教育开创者、茶叶科研开拓者。唐代陆羽的《茶经》自问世1200多年以来,流传深远,被国内外公认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给予高度评价和广范推崇。梅尧臣有诗赞道,“自从陆羽降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苏轼也曾说,“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从未有人对这本茶界学者奉为神明的专注提出质疑。但吴觉农却认为:“原文比较古涩,不易看懂,有的内容值得商榷,由于时间的流逝,《茶经》所叙述的造茶工具,煮茶、饮茶的器具等部分,有的已无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他主编了《茶经述评》,全面客观、准确地评述陆羽《茶经》,而且对自唐迄今茶叶的演变与发展,从经验到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为研究茶史铺平了道路,被茶学届誉为“二十世纪新茶经”,内容丰富,质量高,颇受广大读者好评。案例思考:(1)茶圣陆羽和当代茶圣吴觉农对茶文化的贡献是什么?(2)你觉得吴觉农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3.2项目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感知文化魅力

茶艺服务是茶艺师最基本的服务内容,做好茶艺服务,首先要认茶识具,做好充分的冲泡准备。茶分为六大类,在熟知中国十大名茶基础上,还要了解每类茶中较有名的品种。以项目二茶艺服务板块子任务“六大茶类”为例,绿茶以蒸青工艺为例,重点介绍湖北名茶恩施玉露。活页教材中对恩施玉露的介绍,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恩施玉露名片历史背景: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恩施玉露作为国内蒸青绿茶的代表,传承了盛唐之风。唐代的蒸青工艺在恩施玉露身上保留得比较完整,是中国茶的活化石。恩施玉露曾称“玉绿”,1686年,《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到朝廷,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在恩施方言中,“露”与“绿”是同音字。于是,恩施“玉绿”,渐渐演变成恩施“玉露”。传承唐宋工艺,恩施玉露创立于清初,1965年列为“中国十大名茶”,2008年被湖北省认定为“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品质特征:外形特征:形似松针、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汤色:浅黄明亮,如针如露香气:清香滋味:醇和回甘叶底:翠绿匀整恩施玉露加工工艺:采摘—蒸青—扇凉—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提香烘焙—拣选。加工工艺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恩施玉露采摘的要求及蒸青工艺的特色,更加提升文化自信的情怀。恩施玉露冲泡方法:恩施玉露茶,宜用玻璃杯冲泡,水温宜为80°C左右。若用热水冲泡易使玉露茶泡老闷熟,茶汤浑浊,香气暗淡。可用1:50的比例进行投茶,也可根据个人喜好投入相应茶量,1—2分钟即可品饮。在分享湖北名茶恩施玉露的时候,可以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老师和茶圣陆羽共同介绍,在教材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两位大家的贡献,从生活年代、茶学贡献、大师魅力关键词(思政元素提炼)、大师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四个方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以小组讨论、个人记录的形式完成学习。

参考文献:

[1]江用文,童启庆.茶艺师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9.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茶艺教学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很多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场所和孵化基地,并给予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助力创业项目开展和实施。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又是产茶和饮茶大国,茶文化不应成为大学生们的文化膜拜,而应该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茶文化,并通过创新创业的平台让璀璨的茶文化开出更艳丽的花朵。由此,高职茶艺课程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使命,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1创新创业背景下茶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客观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既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又是修身养性之方式。古语云“茶味人生”,茶入口时苦涩而后甘甜,亦与人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茶文化礼仪中,又包含了儒家思想“温、良、恭、俭、让、孝、悌”,其蕴含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有重要作用。茶有诸多优势,但是经调查研究表明,85%以上的大学生认同茶有诸多功效,但是很多人却认为喝茶是慢生活,应该属于中老年群体,茶又是苦涩的,没有一杯奶茶一杯咖啡来得畅快便捷。因此,大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客观,意识的转变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1.2茶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创业元素

茶艺课程围绕茶艺师的职业标准进行内容设计,主要包含了茶历史文化、茶类识别、茶叶审评、茶席设计和茶叶冲泡等内容,还停留在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层面,而缺乏创新创业元素。如茶席设计板块,通常利用2个学时,告诉学生茶席设计包括哪些元素,顶多举几个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优秀的茶席应如何设计,而缺乏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应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茶艺课程应结合创新创业目的,拓宽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结构扩展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1.3茶艺课程创业师资明显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业思维的能力。但校内专任教师多侧重于传统教学内容的传授,由于缺少企业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应积极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吸纳企业专家加入茶艺课程教学团队,开发设计创业教学内容,构建可操作性强的创业实训项目和对应的评估机制。对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部分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资金、师资、技术支持等,为部分同学创造创业孵化基地。

1.4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为推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积极创业,开展创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例如,在资金方面,国家不仅向大学生提供了无利息贷款,一定额度范围内,还可以免除大学生贷款利息,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登记、注册、法律、税务以及管理等相关咨询服务,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门槛[1]。虽有这些利好的政策,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不高,经过调研显示,约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创业虽然很美好,但是风险很大,创业需要综合能力,不仅需要资金链的支持,还必须具有前期调研、产品市场定位、产品推广、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挑战,大学生对创业具有畏难情绪。因此,在茶艺课程教学中,应聘请企业专家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开设创新创业专题内容,融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创业。

2创新创业背景下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深入剖析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课题组在新的一轮教学中,结合创新创业要求,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顶岗实习、社会服务、校内爱心茶室的实体经营入手,积极进行改革,融入创新元素,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2.1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丰富教学内容

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共36个学时。在原有茶的历史和文化、饮茶健康、六大茶类识别、冲泡实践等内容基础上,加大了茶叶审评、品饮内容,由原来的3个学时增加到6个学时;茶席设计内容由原来的理论教学调整为一体化实践教学,由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茶席作品;根据旅管专业特点,增加茶旅线路设计板块,将旅游线路和茶文化体验游相融合,每位同学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旅线路,从而丰富主题旅游的内涵。根据创新创业的要求,增加茶楼经营与管理和茶的健康调饮两大板块内容,茶楼经营管理请企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们分享交流,茶健康调饮板块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搭配调饮食材,并通过实际的比例调整,设计出一款专属于团队的特色调饮茶。

2.2以上好一堂课为目的,校企双师联手搭戏台

学习茶文化知识,关键还要落实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茶楼中茶艺师们的工作日常。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教学方法,应在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构建校内校外双师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版块中,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帮助学生既了解到茶文化的理论知识,又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在茶艺服务仪态训练板块中,有2个学时,前半小时由校内教师为学生讲解在茶艺服务中对茶艺师的坐姿、走姿、仪态及茶具拿取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剩下的课堂则交给来自茶楼的茶艺师,她们会结合茶艺师工作流程以及茶楼服务的实际案例,教授学生们正确的迎宾、坐姿、走姿、仪容仪态、冲泡手法等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

2.3以社团第二课堂为手段,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课堂学习基础上,依托学校大学生茶艺社团,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通过沙龙、讲座、茶会、茶席设计、鉴茶斗茶大赛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对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武汉每年近四场的茶博会,给学生布置茶博会调研的专项任务,从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茶企,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茶行业的门;通过自主设计茶会,从茶会策划、茶品准备,到会场布置,再到品鉴活动的冲泡、讲解、品鉴,完成一条龙服务,带领茶客在享用茶的独特滋味的同时,领略茶文化的魅力;通过茶席设计,激发旅管专业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从作品主题、创意思路、背景音乐、茶品选择、茶席展示等要素进行创作,展现各个团队的风格和特色;通过鉴茶斗茶大赛,调动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热情。武职“凌家秋茗”品茶鉴茶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赛项分为参加斗茶大赛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每届历时近一个月时间。初赛是对10种茶样的茶类和名称进行识别;复赛是通过品饮五款茶汤和观察叶底,来确认茶类和名称;决赛则是以茶艺表演的形式展现综合技能。

2.4以企业认知和顶岗实习为媒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在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中,增加企业认知的环节,利用2个课时或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到茶楼茶企进行参观交流,初步了解茶艺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初步建立对茶艺师的职业认知;在旅管专业的顶岗实习环节中,加入了茶企板块,根据双向实习选择,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茶楼顶岗实习六个月。并鼓励其他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茶楼实习。学生通过茶企顶岗实习或兼职实习,全面了解茶艺师工作规范流程、提升茶文化知识内涵、茶叶冲泡技能以及店面管理和销售技巧等。通过茶企的实践体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例如,合作企业八马茶叶集团,就有发展集团员工为股东,鼓励员工开设门店的项目,可以有效助力学生创业成功。

2.5以社会服务为窗口,增强学生茶文化传播自信心

秉着“惜茶爱人”的茶文化精神,依托大学生茶艺社团和大益爱心茶室,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投身公益、服务他人、回报社会。截止目前,旅管专业学生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近十场,幼儿园、小学、高校、社区、留学生、转业军人等都成为旅管专业学生开展茶文化公益活动的场所和对象。目前,部分优秀学生组成3~5人技术小组,为新开业茶楼做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店面管理、泡茶待客、销售茶品等方面都做得游刃有余,得到企业方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2.6以大益爱心茶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武职大益爱心茶室自2014年9月正式开业以来,承载了教学、培训、对外接待、社会服务、创业经营等多种功能和职责。目前,茶室成员由大学生茶艺社团学生组成,共有66名成员,来自全校的各个院系和专业。茶室机构分化明确,有艺术团部、宣传部、财务部、后勤部和市场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茶室运营时间从上午10:00到晚上9:00,根据成员们空闲时间进行班次排定和调整,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旅管专业的学生在茶艺课期间,分配到茶室运营的各个时间段里,真正了解茶楼经营的流程及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

3茶艺课程教改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茶艺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延展,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旅管专业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技能、创新创业意识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创新板块中,鼓励学生们自主设计茶席作品,将一个班的学生5人一组,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商议茶席主题,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任务分工,并将设计好的茶席作品进行总结,形成完整茶席文件,包括主题、主题创编思路、背景音乐、茶席图片、茶席视频等进行归档,每个班再集合到一起,形成一本作品集,同时还把每组作品上传到网上,邀请网友进行投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利调动了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创业板块中,鼓励旅管专业学生参与到爱心茶室的经营管理中,了解茶楼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值班排班甚至盘存,学生们都亲力亲为,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利用社团微信公众号[2-3],选取大学生感兴趣的花茶品种,进行茶品销售,增加了网络销售的实战经验。通过茶艺课程的改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有所增强,但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还很远。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校外的茶艺创业课程引进校内,开设茶艺创业人才孵化班[4],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茶艺创业课程,开发创业教学内容,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业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地实现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若尘.利用新媒体对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185-186.

[2]韦江南,韦青杏,邱勇强.高校社团发展中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使用[J].通讯世界,2016(22):246-248.

[3]陆子青.微信公众号提升校园信息传播与服务:以复旦大学为例[J].数据通信,2016(1):50-54.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6

一、三峡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峡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始源性特点,还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以及经典性等特点。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中特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部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际化走势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7

一是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茶文化节期间,组织书法名家在茶市广场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和展览,邀请县内外书画名家,围绕唐朝诗人写茶诗,创作一批精品。

二是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在农特产品博览中心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览,挖掘茶文化历史内涵。

三是推出茶文化组合系列产品。开发推出茶与丝绸,茶与宗教,茶与小吃,茶与书画,茶与奇石等组合产品,提升大佛龙井附加值,加大特色产品开发力度。

四是组建特色的高档次茶艺表演队,组织开展茶道之源文艺表演。建成一支风格迥异,极富特色的高档次茶艺表演队,在茶文化节期间亮相,打出茶文化影响力。

五是开展茶文化与地方曲艺表演,把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办成全县茶文化示范点。

六是举办“大佛龙井”品牌产品系列推介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在萧山机场、大型茶馆开设“大佛龙井”品牌产品专柜,到同香茶楼举办“大佛龙井”品牌产品系列推介活动,打出“大佛龙井”品牌影响。

七是组织企业赴参加全国首届茶业博览会和红茶比赛。组织地域红茶、大佛龙井等参加省供销社主办的全国首届茶业博览会和红茶比赛。八是整合我县茶产业相关资源,制定茶文化园(茶文化村)建设初步方案。

二、以满意服务为前提深化“三农”工作

一是加强农资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恒丰农资配送中心。认真做好农资淡季储备工作,保证农资产品质量,强化优质服务,合理作价销售,加强连锁配送,确保农业生产需求,使农民朋友满意。

二是发挥“协会”作用,服务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农产品经纪人和农资流通协会建设,建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对会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强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会员间的信息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三是继续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地的优势,借力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展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主,其他专业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培训。2013年计划培训300-400人(举办1期初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举办1期40人左右的高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全年发证培训人员100人以上)。

四是发挥“舌尖”淘宝网的作用,依托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实体店,以淘宝网强大的销售网络为载体,积极探索网上销售农特产品的新方式。

三、以改革创新为理念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开放办社,在全系统形成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共识。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自身优势、特点,创新为农服务体制,努力探索产权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建设新型基层组织。一是基层社建设。了解组建程序,依托农特产品博览中心这一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经济原则创建一家茶市供销社。二是专业合作社建设。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农业发展实际,发挥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的带动能力,联合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经营大户,积极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社,2013年新办专业合作社1家。三是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以农特产品博览中心为基础,新建集展示、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服务综合体1家。四是扩大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建设规模,新建农产品博览中心分中心1家。

四、以发展壮大为目标抓好供销市场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是做好再生资源市场规划前期工作。加强部门对接,完成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选址工作和初步设计,协助相关乡镇(街道)做好土地征用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市场调研,形成加油站和供销超市建设方案,开展选址工作。三是形成中国茶叶拍卖分中心落户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中国茶叶拍卖分中心落户的申报工作。

五、以二次腾飞为契机深化兔产业发展

一是举办“兔肉美食休闲节”,推广兔肉产品。二是深化完善兔业资金互助资金会工作,加强监督、规范运作,出台《兔业资金互助会监督管理意见》,严格工作程序,服务兔业生产,计划全年累计发放互助金1亿元。

茶艺培训总结范文8

摘要:民族歌曲是我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璀璨瑰宝,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歌曲教育既是我国文化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振兴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将介绍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融入民族歌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民族歌曲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发展途径,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歌曲;教育意义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把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音乐课堂之中,不仅有利于发扬、传承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也有利于使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1]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文化是需要重点开展的教育内容,推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能够实现教育和文化传承之间的良好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担当起教给学生音乐知识的重任,也应当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责任。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开展现状

在4000多年前就有历史证明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有着音乐交流,然而发展至今,我国对于民族歌曲和音乐的保护却仍然不够成熟。西方音乐体系中非常重视对自身民族性的保护,我国则是在近现代时期才开始形成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当下从事专门民族歌曲研究的人才较少,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也并没有对民族歌曲采取应有的重视,西方的音乐教学方法仍然是国内很多高校的主流。尽管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都设有和民族音乐相关的内容,但是大部分都仅限于音乐鉴赏,缺少对民族音乐的深入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在碎片化和被边缘化的过程中,民族歌曲甚至开始在一些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消失,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无从谈起。针对这样的现状,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提高思想认识,重新树立民族歌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貌的艺术在教育领域继续传承下去。

二、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最终汇聚为中华民族的独特音乐艺术。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融入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曲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也是让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促进音乐的和谐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打好坚实的地基。

(二)丰富高校音乐教学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融入民族音乐歌曲教育可以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现有教学形式。民族歌曲中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也代表着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堂中,在课下也可以开展教学,让民族音乐能够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民族歌曲自身的特点丰富了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在实践中感受民族歌曲魅力的机会。

(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养两大方面,在学习民族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歌曲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2]。很多民族歌曲都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和特征,获得知识文化的提高,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眼界以及思维方式。

(四)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流行音乐对中国的音乐体系产生不小的冲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中国民族歌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本土丰富的音乐体系中。民族音乐反映的是中国的人民思想、观念以及意识,通过民族歌曲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民族音乐陶冶个人情操,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在纷杂的世界中能够继续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五)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民族音乐对于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来说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民族歌曲中所传递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对于当下时代来说仍然十分宝贵[3]。我们应当认识到,集体意识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对民族艺术的渗透,才能够真正影响下一代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科技兴国战略的推进,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能够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

三、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推进民族歌曲的路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民族和教育的融合

在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民族歌曲教育,需要更好的教学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让音乐教学能够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结合。对此,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歌曲的特征和相应演唱技巧,总结不同民族音乐的特征,从而对民族歌曲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民族歌曲的背景介绍,先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在创建了教学情境之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音乐的表现力特征和唱法魅力。“总之,民族歌曲的教学课堂应当将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4]不仅让学生能够获得演唱技法方面的提高,也应当认识到音乐更深层次的规律性问题,让学生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并获得精神秉性的陶冶。

(二)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强化民族音乐的教学部分

当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课程中,西方的音乐教学理论仍然是主流,几乎占据课程的90%以上,为了让民族歌曲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应当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由浅入深地推进,先安排传唱率高的民族歌曲作为切入点,例如《梅花三弄》《刘海砍樵》等,然而再根据高校所在地的民族歌曲当做教学的活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到民族歌曲的学习情境中,也利于学生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想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们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5]素质教育应当一改以往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注重不断的改革以及创新,保留民族歌曲中的精华部分,对于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应当向学生进行说明。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挑选出优秀的民族歌曲作品作为典型向学生讲解,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当注重课堂的开放程度,用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音乐继承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民族音乐进行创新,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民族歌曲的文化保护,也能在全球化的当下推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影响高校音乐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高校可以为音乐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以及交流机会,邀请民族歌曲专家为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强化对高校音乐教师专业性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高校音乐教师课程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以便让民族文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更好地传承下来。同样,学校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文化内涵,在更加直观以及生动的体验作用下,学生能够强化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从文化学的角度上看,这也是支持民间歌曲发展的重要举措。总之,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长时间以来都过于依赖西方的教学体系,对民族歌曲的教授较少,从而造成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领域的空白情况。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当在教育领域得到良好传承,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意识,在民族音乐领域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民族歌曲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开花结果。这不仅仅是全球化进程中对于中国文化保护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珊.谈普通院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J].当代音乐,2016,(18):22-23.

[2]韩兴.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评鉴,2017,(04):177-179.

[3]麻书豪,刘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3):151-153.

[4]马春香.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当代音乐,2017,(22):27-28.

[5]孙晶.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J].当代音乐,2016,(02):12-13.

作者:艾赛赛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推广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能够改善目前音乐教学中内容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的局面,同时还能够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普及和传承。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当前教育形势出发,积极承担茶文化推广的责任,并对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为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的弘扬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传统茶文化;推广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传承茶文化的同时对其内涵与形式加以丰富,这是每个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这个前提,高校音乐教育对传统茶文化的推广也就顺理成章,因为高校本身就是文化与知识的“传播者”,音乐教育作为其中茶文化传播的平台之一,必然要积极推广茶文化,并实现将茶文化与音乐教学的结合。相关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入到茶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去,研发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茶文化推广实效。

1传统茶文化与音乐教育概述

1.1茶文化与音乐的渊源

茶文化历史悠久,经历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不乏对音乐元素的创新,其发展备受瞩目。茶文化音乐通常是在茶文化的指导下,对茶农生活及情感的真实反映。歌曲描绘出“青青茶园里春茶尖尖叶儿翠”的清新怡人画面,用现代化流行演唱法进行演绎,使得其被诠释出时代新特色,增加了茶歌的音乐艺术魅力。可见,从古至今音乐元素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比例,茶文化中充满浓厚的艺术元素,交相辉映下,使得茶文化音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茶文化音乐的不断完善也形成了系统的茶文化音乐体系,为茶文化的传承增添了艺术审美之感。

1.2茶文化与音乐教育

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传承茶文化过程中,其继承和发展融合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特色,千百年的积淀,终于形成今天的茶文化体系。因此,借助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促进音乐教育发展,拓展音乐教育外延,增添音乐教育趣味性。在开展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与学生交流,在讲解乐理知识的同时,结合茶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播放茶艺课件,通过欣赏茶艺,使学生了解茶文化形式,以及茶艺背景音乐特色,进而引出音乐教学知识点。总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茶文化的渗透可以提升音乐教育整体质量。另外,在音乐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教学课程体系也应该不断完善和优化,结合事业趋向和社会需求,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完善茶文化音乐体系,对于音乐教学体系的创新需要融入完善的文化要素、结合全面的价值体系,保证音乐教学活动更具丰富的实际意义与内涵。对于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来说,为了更好的优化教学体系,需要在完善音乐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需求,以此实现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使其满足时展的要求。为了使毕业学生满足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在教学时就充分融入多元化的元素,扩大教学规模,丰富教学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包括诸多有用元素,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相融性研究

2.1茶文化是音乐教育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是延续历史文化的载体

中国是一个历史底蕴极其丰富的国家,在我国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之上,形成了绚烂多姿的不同文化。而中国茶文化正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之中突出的代表之一,承载了无数我国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内容。与其相类似的还有我国音乐文化,不仅能够做好人类思想感情宣传方式,还包含了我国古人的思想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之中,我国的音乐文化逐渐提升内涵,成为我国文化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也具备了教育、文化传播的多项功能。而茶文化和音乐文化,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底蕴的显现,二者的融合是目前帮助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同时,二者的文化传播,都凝聚了我国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色彩,音乐文化和茶文化也在历史中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例如音乐茶艺表演等,更好为我国文化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成为我国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间追溯到我国的唐宋时期,在当时音乐文化与茶文化就迎来了高度的统一和谐,以经典曲目《东亭茶宴》、《宿杜曲花下》为例,都是将音乐和茶文化二者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具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形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专属文化特色内容,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目前我国茶文化和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仅有《采茶歌》一例,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熟悉和了解,因此,如何做好音乐文化和茶文化的继承工作,成为我国学校的重点问题。

3茶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3.1翻唱茶诗修复杂乐理

随着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茶歌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音乐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呈现采茶的方法和流程,成为我国基层采茶农的最真实写照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文化曲目。然而,茶歌的表现形式目前仍然以戏曲为主,导致其受众面,尤其是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族,往往无法较好受到肯定,茶歌艺术逐渐遭遇了瓶颈期。而在目前全球化形势越来越高以及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茶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改编、创新茶歌艺术,成为继承茶文化音乐文化的良好途径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茶文化和音乐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曲目,为我国进一步做好茶文化音乐教学做好了铺垫。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来演绎传统的茶歌艺术,能够更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理解过往难度较大的茶歌艺术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如果只使用一味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但如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依据自身喜欢的方式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3.2欣赏茶艺领悟音乐精神实质

在现代化的茶歌表演、茶艺表演之中,主要作用是减轻人民群众的紧张生活气息,从而更好放松自己的身心,茶文化下的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人类表达情感,承载人类思想的重要媒介。因此,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茶艺音乐的作用,营造更为轻松、有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融入茶艺教学,能够更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和茶文化,更好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并做到发扬传统文化。

3.3茶艺表演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茶艺表演是茶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也是茶与音乐结合的典型。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推广茶文化,茶艺的应用是必然之举。茶艺是表演者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泡茶、品茶、赏茶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背景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优美的音乐之中,表演悠然而起,提壶、悬壶、高冲,所有动作都行云流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悬壶高冲时茶水的流速也随之变化。醇厚茶香中,品啜茶叶的韵味,有万般特殊的感受。将这样的表演引入音乐教学,传统课本的教学氛围必然会被打破,整个课堂都会沉浸在茶文化的氛围下,学生心灵沉静,思想得到熏陶,对音乐内涵体悟更深,对茶文化的理解也会有所提升。茶艺表演往往较为含蓄,学生通过赏析能够更好对其产生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好理解茶文化和音乐文化之中的内涵,真正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此外,在茶艺表演之中,具有明显的启程转接,这与音乐文化具有极大的共通之处。更好做到了茶文化教育与音乐文化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并为学习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感悟能力,教师也能较好落实综合性教育的目标。

4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育中推广茶文化,是高等教育的育人需要,同时也是当代教育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要求。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对音乐教育内涵与形式的丰富完善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将茶文化带入了中国最具发展前途、思想最活跃、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之中,这就意味着茶文化将会以更具文化性、更具品味性的方式传播出去,并且还会得到深层次的发展,这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都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增芳.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承的意义[J].福建茶叶,2018(05):183-184.

[2]李叶晔.民族音乐教育在传承传统茶文化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8(05):421.

[3]陈文贞.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4).

作者:佟殷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摘要]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两种常见的音乐艺术形式,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完善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能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出发,指出了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中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并对融合路径展开了探究,希望对高校音乐教学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有效结合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属于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在音乐组织方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节奏律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却又有着共通之处。就当前的音乐发展情况,古典与流行相互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促进了音乐的繁荣。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

古典音乐属于一个统称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来讲,由前人创造并流传下来的音乐,都可以称之为古典音乐,具有价值持久性特点,以贝多芬等古典音乐类型最具代表性。而流行音乐则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表示易于流传且易懂通俗的大众音乐,有着更加直接和现实的表现形式,更加注重演唱者与听众的感情宣泄和交流,传唱度较高,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虽然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两者的构成方式和情感表达等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构成方式上,无论是节奏还是音高或者是和声,基本都是相同的,同时,在作品中都能够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可以说两者在追求音乐的优美及情感的表达方面都是一致的。在新时期,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逐渐相互渗透,通过将流行元素加入古典音乐中,可以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将古典元素引入到流行音乐中,可以丰富其文化内涵,这是当下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全新趋势[1]。要想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便需要先理清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效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

二、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必要性

促进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同时也是加快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

相较于单一类型的音乐,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拓宽其视野,构建系统且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对两种音乐类型进行综合性把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对音乐知识进行全面学习时,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虽然流行音乐多是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但是也不乏低俗内容,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构建。而古典音乐与民族文化、哲学理念、心理状态等存在紧密联系,对大学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

2.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古典音乐具有较强的持久价值,意蕴深厚并且彰显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经过历史沉淀更具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流行音乐虽然易于传唱,但是时间一长便会造成审美疲劳,难以长时间流传下去,经不起推敲和琢磨。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古典与流行相互融合,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透过古典音乐中的民族文化,明白为人处世之道、学习儒家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不仅仅是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培养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更高的优秀音乐人才。

3.改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

相较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音律更为舒缓,情感表达较为婉转,让人感觉整体节奏较慢。受社会节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无法沉心静气地欣赏古典音乐,对其存在偏见,感觉乏味无趣且脱离社会,被蒙上了高雅的面纱。而流行音乐节奏明快,歌词浅显易懂,更加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久而久之,便会逐渐丧失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3]。通过将两者进行结合,科学辩证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两者的基本特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古典音乐的偏见,明确其在思想境界升华、健康品格塑造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古典音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古典音乐中蕴含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属于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合,而且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让学生在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民族自豪感,进而便会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表演和创作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三、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有效对策

为顺应时展趋势,实现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中,便需要探索一条科学、可行的教学路径,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音乐人才。

1.探索融合元素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互渗透,建立在各种音乐元素的有机融合基础上,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需要根据两种类型音乐特点,寻找能够融合的因素,以从中获取创作灵感。比如琴王子理查德•布莱曼、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等,都在自己所创作的古典音乐作品中融入了流行音乐元素,利用这些作品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女子十二乐坊》演奏乐器和曲风改编的创新,也是古典与流行融合的典型代表,体现出了时代特征。通过对融合元素的探索,能够找到促进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欣赏其内在美,进而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古典音乐的学习中去,使其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4]。

2.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关系,原有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围绕课本知识开展教学的,内容狭隘、单一,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也难以让其充分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新时期背景下,大学音乐教师应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的趋势出发,明确具体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集中讲授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同的部分,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共通之处,对音乐知识结构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完善原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

3.改进教学方式

在高校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整体教学效率不高,在促进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结合时,应对原有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利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同之处,将二者进行结合,并且让学生自己各唱一段相同知识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构建高效课堂。同时,还可以举办文艺晚会、音乐会等活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行编排曲目并进行排练,在实践活动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5]。

4.运用先进技术

引入新的教学技术,为实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提供了良好载体,在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加以应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经典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及内涵,提高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然后在其中添加一些流行音乐元素,帮助学生认识两种音乐类型的异同点。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终端开展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比如,从网上搜索下载经典曲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放映,与学生共同聆听和鉴赏;还可以截取其中的代表性乐段,上传至班级QQ群、微信群中,供学生在课下下载学习;还可以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录制成视频形式,详细讲解具体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5.强化师资力量

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结果,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促进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时,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大学音乐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教学活动作为工作任务,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还须培养其音乐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类型音乐,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高校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在开展教学研究时,应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顾此失彼,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两者的融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音乐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便需要立足于现实情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高校音乐教师应加大对两者结合的研究力度,探索一条科学教学路径,促进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进而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综合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饶丽.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279.

[2]简悦.论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有席位[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01):85—86.

[3]马丽皓.大学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策略[J].黄河之声,2015(05):21.

[4]吕薇.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音乐大观,2014(0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