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基础范例6篇

表演艺术基础

表演艺术基础范文1

关键词:戏曲表演;技巧;艺术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63-01

从字面来讲,技巧就是指戏曲表演中演员的技能和技法,以及对作品表现的巧妙处理,从艺术的深层次来理解,技巧就是演员通过自身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巧妙的处理,从而将作品带到观众眼前,深刻的表现剧情的发展,升华艺术,它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创作过程。

技巧它包含技术、技能、技法,。使人们造性地“复制现实”,展现生活中真实的习惯和社会本质的一种特殊方法。作为艺术的技巧,就更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技术并不等同于技巧,技巧的提升不单只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在塑造艺术形象这一方面,从古至今,众多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艺术形象,其中技巧是其中决定着艺术价值高低优劣的重要方面。艺术技巧是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立场、观点的基础上,加以艺术的修养再配以其他的创作方法,在一代代艺术家中逐渐传承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戏曲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依靠其独特的舞台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戏曲属于戏剧,但它要比话剧、歌舞剧、舞剧等表演更为复杂、综合,在形象方面,演员身着规范的服饰、道具和妆容,根据众多年积累的舞蹈,加以精炼的程式化表演,来展现中国戏曲的独具一格,在特别的打击乐器衬托下,演员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形成的程式化规范,唱腔上更为独特,表演者早已掌握了各种板式的演唱,经过戏曲音乐的烘托使其更有感染力,戏曲艺术表演的技巧更是不可小视,老一辈艺术家习惯性把技巧分为技和巧两部分,“技”是指表演中演员的技能和技法,也就是基本功:唱、做、念、打、手、眼、身、发 、步等。技法都是演员通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和实践才能熟练精准的掌握的。“巧”是指艺术家根据经验的积累和老一辈的传承对作品做一些处理,从而使其更加完美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它是在表演者对作品正确理解熟练的基础上,用所掌握的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展现艺术的真正魅力,它不是基本功的一部分,而是创作的升华,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必须经过众多年的练习和实践,并将“技”与“巧”正确的融合到艺术表演,在体形、嗓音、扮相等方面都达到严格的要求,用自己的悟性展现艺术的表现力和理解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都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将完美的演出带到观众眼前。艺术家依靠的不仅仅地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还有对技巧的理解力,才能真正触摸到艺术的脉搏。如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借《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来表现虞姬对项羽的爱和诀别时的伤感情怀,《贵妃醉酒》中的含杯下腰更加表现了杨贵妃对唐太宗见梅妃时的伤感。在外行人眼中艺术大师是在卖弄自己的技能,而在真正懂得的人心中那些动作是既规范又简练,不仅展现了演员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良好而又艺术地交待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在《打神告庙》中扮演的敫桂英借水袖的舞动来解释角色内心的失望、悲愤和哀怨不平等心情变化,演员冲进海神庙,怒斥神灵不公、感叹世态炎凉等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田老师在《打神告庙》的演出中凭借水袖特技的精湛,以及她掌握的多种水袖的抽、抖、甩、托等动作,通过多年的锤炼,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形象,这是技巧不是技能更不是卖弄。技巧是在技能的基础上,但绝不能忽略了技能,在“巧”的同时也要注意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扎实的基本功是表演的基础,为了艺术的升华,必须加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这就是理解力和表现力的结合,也是戏曲表演的生命力所在。

戏曲表演技巧是在熟练基本功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足够的艺术素养和精确地感悟能力。说、唱、念、舞等每一个戏曲基本表演形式都要求表演者勤奋刻苦的不断练习,我们在戏院中所看到的而精彩的表演都是演员们通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充分的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手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创作理念,根据多年的表演经验,积累技巧,综合起来加以适当的修饰而形成的。因此,每一次演出都是表演者费心准备的,作为观众也应仔细观赏,感受艺术的吸引力。

表演艺术基础范文2

关键词:舞蹈;表演;二度创作;艺术风格

现代舞蹈艺术实现舞蹈作品创作与舞蹈艺术表演之间的分离,这样舞蹈艺术表演就可以独立于原舞蹈作品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而使舞蹈艺术表演具有了原舞蹈作品所没有气质、风格,达到更好满足观众观赏需求的目的。基于原舞蹈作品之上的舞蹈艺术表演创作,我们通常称为二度创作,而原舞蹈作品的创作即为一度创作;一度创作是二度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二度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缩。舞蹈作品的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观众要想了解原舞蹈作品,必须借助于舞蹈表演的形式,而舞蹈表演必须在忠实原舞蹈作品基础上有所创新、创造,才能取得理想表演效果。深入认识舞蹈表演二度创作,分析探讨二度创作应该坚持的原则及有效的二度创作方法等,对提高舞蹈表演二度创作质量、切实保证舞蹈表演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舞蹈表演二度创作概述

相对于舞蹈作品,舞蹈表演有其独立的品格,其是对原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同时也需要进行二度创作。即演员依据原舞蹈作品进行舞蹈表演之前,需要对原舞蹈作品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诠释,通过舞蹈演员的这一分析、诠释过程,原舞蹈作品被重新赋予了鲜活生命;需要说明的是,当前舞蹈演员关于原舞蹈作品的这种分析和诠释,多体现在舞蹈的艺术风格上,关于舞蹈艺术风格的创作也因此成为舞蹈表演二度创作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舞蹈编导在进行一度创作时,其创作思想或多或少都会与演员思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演员进行二度创作来拉近这一段距离,从而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及取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效果。演员进行舞蹈表演二度创作成效如何,有赖于舞蹈演员对原舞蹈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有赖于舞蹈演员掌握的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也有赖于舞蹈演员对舞台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是在深入挖掘原舞蹈作品内诸多积极因素基础上,进行的舞蹈形象、艺术的创作,其可能大超出原舞蹈作品编导的预想,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表演二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

1.理解作品艺术内涵,忠实于原作原则

任意一部成形、成功的舞蹈作品都有其完整的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也决定了舞蹈作品所属的风格范畴,同时也规定了舞蹈作品所能够使用的表演体裁形式和所需要表达的内涵。作为舞蹈表演演员需要在充分了解原舞蹈作品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及所属风格基础上,依据舞蹈作品固有的表演形式和表现内涵进行二度创作,简言之就是要忠实于原作。对于原舞蹈作品来说,其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对舞蹈编导创作意图的真实记录,舞蹈编导在进行一度创作过程中会尽可以的、倾尽全力将自己的意图融入到舞蹈作品当中,为了更好的表现舞蹈编导的创作意思,舞蹈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有责任忠实于原作,其不仅仅是一项职业道德,其更是对原舞蹈作品编导及其创作意图的一种尊重。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对原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要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内容所表达意图的真实性,必要时需要主动联系编导来确认舞蹈作品内容的意图。总之,忠实于原作是进行舞蹈表演二次创作的基础原则,是任意一个舞蹈演员在对原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都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2.掌握基本方法,大胆进行二度创作

舞蹈演员在对原舞蹈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之前,首先,要融入到舞蹈编导的创作过程中,真实了解舞蹈编导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从对创作过程的了解达到知会编导创作意图、理清编导创作思维的目的,只有这样演员才有可能与编导达到一定的默契,从而产生对舞蹈作品内容、情感及角色命运等的共鸣,为忠实于原作的舞蹈表演二次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大胆的进行尝试开展舞蹈表演二次创作,也不能完全受制于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在忠实于舞蹈编导创作意图基础上进行大胆改进,同样是舞蹈表演二次创作需要坚持、采用的原则和方法。《昭君出塞》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典舞蹈作品,其依据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真实故事而创作;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刘敏就对该舞蹈作品成功的进行了二度创作,即在遵循编导要求基础上,通过主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获得了对王昭君角色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王昭君心境、情感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完全超越了编导,使之表演过程中完全进入到角色之中,完美展现了王昭君卓越不凡胸襟、深明大义的思想情操。

3.突出创作重点,在艺术风格上下功夫

一名成功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自己的舞蹈表演艺术风格,然而舞蹈表演艺术风格又不是轻易能够形成的,其形成于长期的对舞蹈作品的表演与创作过程中,二度创作是舞蹈演员快速形成自己舞蹈表演艺术风格的有效方式,即主动针对原舞蹈作品进行表演艺术风格的再创作。舞蹈演员要从艺术实践角度做到对原舞蹈作品内容、内涵的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原舞蹈作品角色的动作、形象、气质、情感等,做到对原舞蹈作品的深入、透彻理解,在完全消化了原舞蹈作品的内容、风格后进行再创作,即在表演中逐步融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表演元素,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即使同样一部舞蹈作品,为了获得不同的舞蹈表演效果,其可能需要不同的舞蹈形象和舞蹈风格,而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由于对舞蹈作品内容、内涵的理解不同,加之表演风格不同,其可能获得的表演效果亦不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决不能因为追求艺术风格的迥异,而使针对原舞蹈作品的舞蹈表演二度创作走上“歧路”。

三、结语

舞蹈演员是在编导创作了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排练和表演,但一个好的作品的产生并不是编导有个好的想法和主题就可以一气呵成的编排完成的创作,而是要在排练的过程中与参加演出的舞蹈演员一起进行的艺术创作,来完善和修改最初的想法.对舞蹈的理解以及很好的完成作品舞蹈演员也同编导一样在需要投入许多的精力在表演之前做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庆芸.有关舞蹈创作的思维与方法初探[J].才智,2016(16).

[2]马果.表演类舞蹈创作断想――从舞蹈《巴蜀英魂》说开去[J].四川戏剧,2016(06).

表演艺术基础范文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表演艺术基础范文4

1 声乐表演中美学思维概述

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演奏界、声乐表演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表明,声乐演奏者的艺术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表现力单纯的凭借声乐演奏技巧是无法解决的,而是在高超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在表演的同时将两者融合起来形成临场应变能力,这也是这里我们需要探索的美学思维。

1.1 声乐美学思维的含义

声乐是音乐的一个分支,这也表明声乐美学与音乐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声乐作为人类诞生之后出现最早的艺术,它同人类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嗓音,而且具备良好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作为声乐表演者而言,它在表演中无论是对原始的吆喝声还是当今声乐技巧的发挥,都需要以艺术的形态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经过多年工作总结发现,声乐艺术不管如何发展,都始终同人类社会活动相连,并没有脱离社会实践。声乐艺术的发展史也表明,声乐具备的美是永恒不变的魅力,它与自身构成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同声乐发展规律有着一定关系。虽然声乐在一定程度上与音乐有着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段,但是它在表现形态、美学构成方面却存在特殊性,其表现得美学主要是声乐艺术内部规律。

1.2 声乐美学思维的本质

从创作过程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化的过程,而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则显得尤为特殊。它是由主观(作词)主观(曲作者)化的情感表现的多重认识活动。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过程的显著特征。前一个主观因素(作词)是在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而后一个主观因素所依据的实际上已是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为此,后一个主观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它必须在尊重前一个主观化选择的同时,按音乐创作的规律来反映它,从而形成一个多环节性的综合的情感流动与再创造的过程。

1.3 声乐美学思维原理

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其美学思维的具体原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统一性原理。声乐在表演的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是同人类实际生活、历史环境、该时期政治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声乐表演人员在表演的同时要将历史色彩逐渐融入其中,分析该乐曲任务的内心活动和行为特征。其次,精彩再现原理。在声乐表演中,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精髓和当时环境。而每一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将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含义赋予其中。因此来说,声乐表演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表演,它还是历史文字、历史景观、历史文化的载体。

2 声乐表演中美学思维的体现

2.1 整体美学特征

在声乐作品表演中,首先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背景要做详细了解,并剖析作者创作感受,在表演当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对作品进度进行合理控制。因此来说,声乐表演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式,更是一个综合创作的过程。在声乐创作中我们不仅要将表演者的内心感受融入其中,还要对声乐的整体艺术感进行全面掌握,在演唱中还需要注意艺术与技巧的结合,从而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特征和整体感。

2.2 演唱中的个性美

声乐作为音乐作品的一种,它也是通过聆听、体验等方式让人们从精神、思想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也是音乐艺术体验的一种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能解和分析,在演唱中不断创作和完善,进而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它不同于音乐,它随着演唱者的不同而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各种独特的个性美。

3 声乐表演中美学思维原则

3.1 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寻求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必须把乐谱作为基本根据加以认真看待。另外,对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风格范围的研讨也同样主要。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创造,仅仅忠于原著,具有真实性是不够的,它还必需与表演者的创造个性相联合。富于个性是音乐表演走向成熟的标记,但是要在忠于原作的根基上施展表演者的创造个性。

3.2 历史性与时期性的统一

即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作风与表演者所处的时期精力的统一。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存在物。任何声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是他原生的基础,也是它生长的基本土壤。就如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与舒曼的歌曲作品,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的歌曲作品,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与格里格的歌曲作品,以及我国近代音乐家青主为宋代诗人苏轼做谱曲的 《大江东去》,刘半弄作词、赵元任作曲的《叫我如何不想他》以及抗日时期出现的大批抗日歌曲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征。所谓时代性,指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特证与历史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代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存在时间有相对持续性的特点。

3.3 技能与表现的统一

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互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是艺术表现,反之,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在艺术领域,技巧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但技巧并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因为,声乐表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单一的技巧,而是为了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过程,技巧则是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手段。声乐艺术表演,从概念上讲,它既是声乐艺术,又是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声乐表演是有情感转化的听得到看得到的艺术形式,是演唱者运用声音把感情转变成人们知觉的东西,并将情感呈现供观众感受欣赏的艺术。因此,声乐表演更多的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表演艺术基础范文5

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演员、导演和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批判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传统,充分借鉴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数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积累、理性思考,在戏剧表演、导演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创性的理论体系,构建起闻名世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他本人也因此成为表演艺术体验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重要著作如《演员自我修养》、《我的艺术生活》、《演员创造角色》等都成为世界戏剧艺术史上研究舞台表演的经典;他提出的演员创造角色的四个时期、演员应当掌握内部和外部自我感觉的各种元素、“说话就是动作”、“第四堵墙”等著名论点历来为戏剧界关注;他建构的艺术体系对世界各国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表演、导演的艺术实践、艺术理论乃至艺术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话剧、戏曲、电影创作及研究影响尤为深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引入我国,50年代,我院著名翻译家、电影理论家郑雪来先生翻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部分重要著作,为国内学者、艺术工作者借鉴、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后,郑雪来先生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研究方面继续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先后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论著。50多年后的今天,郑雪来先生主持编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全六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再版,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著完整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为学术界全面、深入地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艺术理论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对推动我国戏剧、电影等门类艺术的发展,以及对我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与构建都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对深化中俄人文艺术交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历史,从它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等艺术机构算起,已有60多年的时间,60多年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逐步奠定了注重艺术实践,注重艺术理论建树,注重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优良传统。包括郑雪来先生在内的我院一大批著名学者以自己的理论建树,为新中国各门类艺术史论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这些都令今天我们这些后来者为之骄傲与自豪。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辈的学者、艺术家不仅以学术、艺术建树为我院的发展树立了目标,他们也从事业发展方面建构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院坚持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6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我院在理论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方面正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艺术家也不断涌现出来。我想,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中,包括郑雪来先生在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辈学者、艺术家,他们的学术、艺术积累永远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治学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表演艺术基础范文6

关键词:剧目排练课;舞蹈专业;重要性

1 剧目排练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实际上包含着舞蹈教学的综合训练

1.1 剧目排练课包含基本素质能力的运用

剧目排练课是用舞蹈的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舞者身体的基本基础、技术技巧与舞蹈剧目中塑造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剧目《春江花月夜》,剧目的排练中虽然不需要太多的高难技术技巧,但它要求表演者具有对各种舞蹈动作、舞姿造型以及脚下步法的良好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美形象的动作表现出古代少女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优秀的舞蹈剧目中都要求表演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术技巧。这样才能在展示剧目中人物思想感情时不被外部动作所牵绊,才可能更准确更鲜明地塑造出生动丰富感人的舞蹈艺术形象。

1.2 剧目排练课包含呈现舞蹈风格韵律

任何一个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都具有相对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都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中,表演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完成好每个动作、每个技术技巧,还要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舞蹈的律动和风格。例如,集体舞《黄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肢体语言形式和韵律。将“云手十字步、风火轮、云肩转腰”等含、腆、仰、拧、倾的基本元素及平圆、立圆、8字圆的基本运动路线夸张、延长、变形,扩大地表现出来。不仅体现出黄河之水那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还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奴役、渴望自由的奋斗精神。这种“景象”和“精神”,正是因为我们在表现剧目中人物的形象、情感时,呈现了我们在进行古典舞基础训练和身韵课的学习中的一些共通性的内容。由此可见,剧目排练课其实包含着其他舞蹈必修课程的综合训练。

2 剧目排练课的训练更强调形象性和情感性

第一,形象性,指的是以生动、具体、富有个性特征的形象,表现作品的意蕴及人物的特征。例如,剧目《敦煌彩塑》,通过端庄恬静的优美体态及婀娜妩媚的舞姿造型,塑造出了一个深沉、文静、委婉、质朴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舞蹈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艺术形象。艺术的形象性是一切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的重要区别所在。剧目排练课就是要训练学生把握舞蹈形象的能力。

第二,情感性,是指舞蹈作品对动于衷、形于外的感情的表达。罗丹曾经这样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情感”这个重要因素,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应是充满情感的形象。情是舞蹈艺术内在生命的核心及其表现内容,它可以使舞蹈作品具有生命力。如《萋萋长亭》开场时的情景,男女主人公是从舞台左斜前方先后出现在观众眼前,他们没有以高难复杂的动作出现,而是以非常简单的几个慢步走出,但这一情景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简单的几步,深刻地表现出了这对恋人在将要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的情感。正是这“情感”打动了观众,使欣赏者久久难忘。恰到好处地表现作品的情感是剧目排练课的重要要求。

3 剧目排练课是课堂走向舞台的有机过渡,它帮助学生发展为成熟的舞蹈演员

剧目排练课不仅要调动舞者的外部能力,还要开启舞者的内心世界。在舞蹈的学习中,舞蹈表演者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并使它们互相作用、和谐统一,才能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生动的舞蹈形象。

3.1 剧目排练课将学生的肢体能力转化为肢体表现力

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它以人体作为表现工具,这就必然要求舞蹈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技巧。但这种身体的基本能力,只是为表现出艺术形象所做的铺垫,并不是舞蹈艺术的最终目的。如剧目《木兰归》,刚一出场时的大跳以及紧接其后的180°的控旁腿,这两个技巧动作在基础训练中,不具有任何个性,学生也不需要运用它们去表现某种具体的思想情感。但在剧目表演之中,表演此动作却是为了体现花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时的飒爽英姿。在剧目中间部分的探海翻身、吸翻串翻接盖腿竖叉等一系列的连接动作,又仿佛表现出了木兰在战场上的骁勇机智。可见,在舞蹈艺术表演中,不是能够完成好每个舞蹈动作、每个技术技巧就可以了,还要通过剧目表演的学习与实践,将自身已掌握的基本能力转化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力。

3.2 剧目课将学生的动作风格转化为动作(艺术形象)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