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表演艺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表演艺术教育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1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现状

(一)传播力度不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更是瑰宝。新时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了解过少,而被国外流行文化影响较深,所以不了解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由于了解的人少,传播的范围就小,传统音乐的传承很多是靠民间的心口相传,没有正规的体系和方式。在现代教育中,除非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对传统音乐有一些了解,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能依靠平时音乐课上教师的教授,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有兴趣的学生来说,缺少了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二)审美性不足

虽然现在社会和学校都提高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落实到位。审美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判断往往取决于其的审美能力。在进行传统音乐的教授时,很多教师还是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和学习。

二、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建议

(一)坚持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模式

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主要还是来自课堂,现如今的音乐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尤其受西方系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授模式主要还是心口相传,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工作者千百年的经验。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西方的音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要按照音乐的种类来划分。中国传统的音乐表演艺术之所以能代代流传、从未间断,在教授方式上一定有它的道理。教师一定要坚持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现传统音乐的美。

(二)加强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视程度

要在音乐教育中提高传统音乐的内容和教授的比重,以提高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视程度。在音乐教材中提高传统音乐所占比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传统音乐。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风格类型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兴趣。传统音乐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美”的意识培养,传统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对教师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净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三)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一些将要灭绝、无人传承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必须重视,通过细致的收集和筛查工作,列出需要保护的音乐种类,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以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国家还应该加强投资建设,帮助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顺利地传承下去。要保障民间音乐艺术者的稳定收入,确保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重视对大众传媒的应用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皮影戏;表演艺术;现状;传承创新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皮影戏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囊括戏曲、舞台、绘画、雕刻、音乐与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一,它见证了历史的演进,吸纳了多元艺术文化之精髓,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信念。但在城镇化建设、多元文化冲击之下,皮影戏表演空间收窄、受众分流、传承受阻且市场化前景惨淡。为传承与弘扬皮影戏表演艺术,探寻其多元化传承创新道路迫在眉睫。

一、皮影戏表演艺术特色

皮影戏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是一门以白色幕布、皮影造型为物质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原始图腾文化,体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审美价值。综合来看,皮影戏表演艺术具有平面化、夸张化与戏曲化的特色。首先,皮影戏表演艺术是平面剪纸艺术要素的艺术化体现,以白色幕布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与动作路线无前后之分,只有上下之隔,人物的头像多为侧面,这是因为在灯光的映衬下侧面的头像更能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面部特点,从而展现剧情。因此,皮影戏表演艺术是以剪纸影像造型为核心的平面化艺术[1];其次,在皮影制作阶段,艺术工匠们善于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对人物形象的内在感知,如头与身体尺寸的夸张比例、手臂过膝以展现人物的伟岸与高大、色彩的夸张对比与递进以渲染氛围等。不仅如此,皮影戏表演中人物的行动路线也极具夸张色彩,虚实相生的表演艺术带给人们别样的审美体验;最后,皮影戏表演艺术深受我国戏曲文化的影响,借鉴了戏曲人物的扮相、题材及音乐,带有极强的戏曲韵味。

二、皮影戏表演艺术现状及面临的传承困境

皮影戏表演艺术原本是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都少不了搭台唱影,大大小小的皮影戏表演班子比比皆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皮影戏表演艺术甚至远播海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但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前社会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人们的娱乐方式更为丰富,皮影戏表演这种平面化、传统性的艺术逐渐与当代审美观念脱节,其传承与发展日渐式微[2]。当下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加快,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创新提上日程。借政策东风,皮影戏表演艺术慢慢复苏,重现于人们的视野。但当前皮影戏表演艺术的传承创新依然面临着表演空间狭窄、呈现形式滞后,发展模式单一、产业体系缺失,传承人匮乏、传承活力待提升的现实困境。

三、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创新之路

(一)以数字化技术助力皮影戏表演艺术创新传承皮影戏是一门综合性、视觉性表演艺术,其存在表演空间狭窄、呈现形式单一的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以助力皮影戏表演艺术创新传承。

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舞台效果

传统皮影戏表演艺术受制于舞台空间及表演时间,在简单的舞台背景与白色幕布之下,虽然皮影戏艺人能够以精湛的表演技艺讲述故事,但难以体现出皮影戏表演艺术的绘画、雕刻及造型特色,且平面化的皮影戏表演艺术呈现方式不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3]。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新兴技术,将其应用于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中,能够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构建出虚拟的表演世界,使得皮影戏表演所依托的空间、室内陈设、背景等更加真实可感,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舞台表演空间,增强皮影戏表演艺术的表现力。

2.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创新皮影表演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受制于一维平面的呈现方式,其想象空间、联想空间与视觉距离的变化十分有限,所表演出的影像也十分固定僵化。而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皮影戏表演,所呈现的场景可以被分割,被记录的场景视距可以被改变,受众的视角可以向纵深方向延伸,这使得皮影戏表演在传统一维平面基础上增加了想象与联想的空间维度,可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打造出更为宏大的场景。如“天龙八部手游”皮影动画围绕天龙的山河画境,营造武侠氛围,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及中国传统的皮影、纸灯笼、少林招式等展现快意江湖,数字手段的助力使得皮影戏艺术冲破线下表演的桎梏,打造出全新的流行皮影文化。

3.运用交互体验技术优化受众观感

从受众心理层面来看,人们的内心始终存在一种潜在的怀旧意识,即对以皮影戏表演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兴趣。但从视觉层面来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味接受静态、平面的视觉传达效果,更加倾向于追求可与之交互、动态十足且蕴含时代特征的视觉表现。皮影戏表演艺术在满足人们“怀旧”心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视觉表现上则存在明显的不足。交互体验技术能够支持受众与皮影戏表演的内在世界进行互动,受众能够进入虚拟化表演情境之中,依托交互体验技术所构建的皮影人物与受众之间的关联,获得心理与视觉上的双重满足,这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皮影戏表演艺术的认同感,从而推动皮影戏表演艺术的创新化传承[4]。

(二)以产业化发展拓宽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空间

传统皮影戏表演艺术的传承以口传心授、师带徒为主,传承人继承皮影制作与表演技艺后,发展空间较为狭窄,传承人多在文化站、博物馆及群众文化馆内进行表演。为促进皮影戏表演艺术的创新,我国应当构建更为完善的皮影戏表演艺术产业体系,为传承人提供展示自身艺术造诣的机会,从而激发其传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皮影戏表演艺术+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等进行创造与提升,提高文化附加价值的产品,如蕴含文化特色及价值意蕴的影视剧、文具、化妆品、食品等都是文创产品的代表。好的文创产品需具备审美、功能及内涵三大要素。皮影戏表演艺术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可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运用皮影戏表演艺术中的剪纸与雕刻技艺设计开发灯笼、台灯等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创产品;再如,将皮影戏表演艺术中的人物造型特色迁移至动画制作、影视CG创作中,可以将皮影戏表演艺术的制作工艺、剧目类型、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发扬光大,传承人不仅可以从事传统的表演工作,还能到艺术工作室、影视制作室中担任艺术指导、造型总监等,这能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皮影戏表演艺术+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产业纵深融合的产物,也是当代人青睐的旅游项目。皮影戏表演艺术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如四川皮影戏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反映川北地区的历史、生活、文化与艺术,皮影戏表演细腻、真实且以欢快的基调为主;唐山皮影戏表演艺术中影人的灵感源于佛像,色彩丰富艳丽,其唱腔独具唐山方言特色。皮影戏表演艺术可成为地区文化的标志符号,将其与地方旅游业有机融为一体,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与溢出效应,可以打造别具一格的地方文旅品牌,且皮影戏表演艺术可以增加体验式旅游项目,如跟随艺术工匠制作影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体验皮影表演等,这可以将游客塑造为皮影戏表演艺术的“传承者”,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空间。

(三)以传承人培育保护强化皮影戏表演艺术活力

传承人是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对皮影戏表演艺术的感悟、传习态度及职业道德将直接关系到皮影戏表演艺术的发展质量。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借鉴非遗传承人相关制度,如设置专项的非遗传承基金供传承人采购原料、组织传承活动等。在资金的使用与分配方面,需要进一步结合皮影戏表演艺术的特征,如制作工艺、现代皮影戏表演所需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等,只有把握好皮影戏表演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以资金的投入引领传承人在技术革新、内涵深化等方面深耕细作,才能保证资金合理使用、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为传承人提供明确的方向。除此之外,应激活民间艺术团体传承皮影戏表演艺术的活力,通过专业皮影戏传承机构为民间艺术团体提供指导、帮助,提升其制作工艺水平及表演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参与更加高级、广泛的皮影戏展演活动,壮大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人队伍。同时,应注重皮影戏表演艺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融合,将皮影戏表演艺术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可以依托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与持续性,培养出更加专业、优秀的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人,从而激活皮影戏表演艺术现代化与创新化传承动力。

四、结束语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3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乐教学与表演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性强的表演艺术。声乐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使普通高校大学生了解声乐艺术的特点,掌握演唱的技巧和规律,并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意境中学会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和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创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在普通高校从事声乐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毕业于音乐院校,他们经过多年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学习,在唱法、作品和舞台表演上形成了一套学院派声乐教学的路子。然而,随着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的增多,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其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他们大多数对声乐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同,面对声音技巧训练、古典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渐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师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分类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团队互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艺术理论的知识性、声乐演唱的技巧性与青春活泼的时尚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交替参与演唱、创编、欣赏、思考四种艺术内容,②创造轻松、和谐又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分类教学。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同,对声乐表演艺术课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课程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或者“齐步走”,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上课伊始,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做课程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认真归纳分析该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演唱方法时,将B-box、R&B、摇滚、Acappella、戏歌等新鲜元素引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塑造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竞赛、展示、自荐等途径,选拔演唱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将其组成演唱组合或个人独唱,推荐参加校外演出。对演唱一般的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帮助学生树立演唱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将舞蹈、朗诵、曲艺、书画等特长与音乐有机联系起来,创编新颖的表演节目。此外,还设立课程理念标识、节目单、课程展板海报设计、晚会编导和晚会服务团队等项目,让艺术设计、统筹协调等方面突出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需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器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把他们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作为训练教材,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在多媒体课件中嵌入练声曲音频片段,指导学生跟随光盘中富有律动感的练声曲进行热身准备和嗓音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课程在教务BB系统网络平台上开设作业与互评版块、声乐表演、流行趋势等主题论坛。在这里,学生录制和上传演唱曲目的音频作业,交流学习体会和表演经验,展示团队风采,教师在网络这一虚拟教学方式中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

3.团队互学。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君特•克莱南认为,音乐课需用更多的小组活动和类似项目的活动加以替代,学生在思考、理解和合作中学习音乐,并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实行50人小班教学,采用团队式和项目式管理模式,引入团队竞争机制。按照乔恩•卡岑巴赫的“团队管理”法则,全班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团队,平均每队人数在10人以内,且不少于7人。团队中每名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各有所长。他们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排练与表演,这样既克服了紧张羞怯心理,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巩固了音乐知识。

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探索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表演艺术

近年,表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逐渐兴起,如何有效的将表演艺术恰当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力求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与表演艺术巧妙整合,促进教学课堂有机发展。

一、表演艺术的运用背景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可塑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文字不是简单的组合和堆砌,在不同的语境和环境中同一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具有很丰富的涵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中,朗读是最常规的教学方式,虽然还有播放教学视频和简单的小游戏等辅助的教学方式,但对于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缺乏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很难理解和感受得到文章和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大多需要课后反复的练习和运用才能较好的接收,因此在语文教学任务里,学生的作业量非常大,大量知识性训练和重复性训练的作业非常的多,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感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获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体悟,但通过潜移默化的反复练习,其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语言运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和参与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表演艺术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探究式教学也引入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辅助教学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为中心,老师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和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玩是孩子的天性,表演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艺术表演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合作与参与性高,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学科,艺术表演在语文课程的教学里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对表演艺术的自觉投入因势利导的引导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语文课程的课文朗读中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同时要求将人物的感情、语气和性格读出来,这其实就是表演艺术的运用。表演艺术中的吹、拉、弹、唱、跳总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潜能,比如朗朗上口的儿歌跟着唱上几遍就能记得住,欢快的舞蹈跳上几遍也能跟着跳上一段,动画片里经典人物形象说过的台词,孩子在课余的角色扮演中都能倒背如流,这就是表演艺术在孩子们自主学习过程中最明显的效果。表演艺术在语文的探究式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创设字、词、语句和文章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揣摩、分析、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和学习目标,让他们通过艺术表演的方式,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演绎,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编排,不仅提高会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

三、表演艺术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课文中穿插表演艺术前应先明确教学目标,不能为演而演。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大概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还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还有字词、语句的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穿插其中。例如: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读写寓言、认识和学写生字词以及培养阅读的兴趣。《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表演短剧,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和转折性的剧情会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表演时正确掌握“羊圈”、“窟窿”、“叼走”、“后悔”、“劝告”、“硬要”等生字词的读音,通过小组讨论和分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讨的过程中主动对课文和人物角色进行简要的学习和剖析,最后各小组将寓言故事重新呈现出来。通过短剧的演绎,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组间的演绎对比和点评更能让学生查漏补缺,并从中培养他们的协调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探究教学的内容可以是字词的音义,可以是课文的思想主旨以及文章的体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艺术表演的形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将字词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想象和动作的设计达到加深学生知识印象和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单个字词读音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模仿表演进行学习,教授平翘舌的读音时,“南(nan)”和“蓝(lan)”,可以通过手掌模仿读音时舌头的动作,平舌就伸直手掌,翘舌就卷握手掌,同时将字音读出,直观的模仿和学习能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学习成语时,由于成语一般都出自典故,因此也可以设计单人演示或多人配合的短剧,学生们通过演绎和学习加深对字词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察言观色”、“道听途说”等成语时,教学设计可以创设词义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探讨词义,了解字词由来的文化背景,并将观察别人说话或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意的“察言观色”和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没有根据的话,通过分工简要的演绎出来,从而对知识有所感有有所悟,促进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程度越高则教学的成效就越大,因此,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参与就成为了探究式课程的关键。例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教学时,可以将民族歌唱家雷佳演绎的歌曲《静夜思》结合教学,让学生感受诗歌演绎的形式,以此为引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学习《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借助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演绎,让学生一起演唱或对唱的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致,从而顺利推进诗词歌赋的学习。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表演艺术的运用还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符合探究式教学要求的艺术形式开展课程,不能为形式大于内容,艺术表演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学生的兴趣正确的引导到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艺术表演只是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形式的其中一种,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灵活穿插使用,相信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

[2]陈燕,潘朝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表演艺术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5).

[3]张琼.谈戏剧元素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5

本文在回顾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取得的成果的前提下,针对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的自然衔接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歌剧表演进一步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丰富了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是民族歌剧艺术的多层次化表现,是表演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借此希望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以促进我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歌剧表演;民族声乐教学;自然衔接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成果回顾展示

改革开放促进了文艺体制的不断变革,加强了民族声乐专业在高校的课程开设与体系建设,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正以其蓬勃生机不断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在文化艺术中风姿别具。近几年,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文化部门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为将我国民族声乐人才综合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高等艺术院校频频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举办各种民族声乐大赛,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并涌现出大量高水平人才,全面反映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累积,不仅取得卓然成绩,同时教学体系也逐趋于科学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诸多如刘辉、金铁霖等[1]这样的民族声乐教育家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全新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经验,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为民族声乐事业翻开辉煌篇章做出了贡献,展示出了以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己任的艺术品格。此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频频亮相于国际高端音乐舞台,向世界完美演绎出我国这一艺术形式的风采,且受到各方肯定与赞美,这不仅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积极影响,而且还在歌唱及表演技巧方面对实现与西方的融合有促进意义[2]。民族声乐教学应与时同步,适应社会文明进程发展需求,将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追求目标,而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要将歌剧表演自然衔接入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作为声乐艺术中的最高表演形式[3],较之纯粹的音乐独唱,其表演性很强,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服装搭配、场景设置方面,歌剧都涵盖全面,更富于特色。因此,将丰富多彩的歌剧表演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歌剧表演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民族在思想与社会环境的碰撞中摩擦出耀眼的火花,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对类型化艺术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审美观,在文明进程发展过程中,经由长期的萃取,这种审美观下的主体要素慢慢就被定性为文化传统[4]。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传统声乐孕育出了民族声乐艺术,而传统戏曲艺术则是其典型组成要素。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涉及眼、手、身、步等缺一不可,初学者都以模仿为切入点,要求对所演饰的人物需深入透彻地理解,以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戏曲的这种表演形式也被延伸进了民族歌剧表演中,除了包括单纯的声乐外,歌剧表演还要求演员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眼神、动作、表情等要素把握到位。因此,为了提升这种把握技巧,也可将模仿手段带到学习中来,如模仿各地民歌的不同韵味逐渐深刻地体会其内蕴含的特色,以进一步巩固扎实的歌剧表演基础。然而,歌剧表演与戏曲表演两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5],第一,戏曲表演具有更加系统、庞大的体系,对演员的全方面素质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演员的基本功涵盖唱、念、做、打、舞等多个方面。第二,戏曲的形式美胜过故事叙述,戏曲的故事情节往往都比较简单,然而其表现形式却相当复杂,对人物形象刻画细腻鲜明,起伏饱满。第三,戏曲的腔调与语言结合十分紧密,更有助于将其表现力自然而生动地发挥出来,增强情感表达效果。而歌剧表演由于相对简约、现代,且剧情推进更快,歌曲艺术更通俗易懂,因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不及戏曲。但是歌剧表演仍然需要演唱者不断提高演唱技术水平,深刻理解歌词内容,在特定情境的要求下,结合积累的经验并充分发挥想象,完美诠释出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风貌。因此,歌唱水平与表演诠释是歌剧的两项关键要求。由声乐与戏剧共同组成的民族歌剧虽是一种现代化艺术,但它仍是对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党的女儿》[6]中的英雄田玉梅就是我国歌剧当中的代表性人物,而其扮演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就借鉴了戏曲的表演艺术方法,使表演更富于层次化,巧妙地将演唱与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将人物形象剖析得细腻真实,成为了我国歌剧表演中的经典。可见,将歌剧表演融入民族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歌剧艺术特征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歌剧作品的专业鉴赏水平,以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对情境经验、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情感处理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三、歌剧表演是民族歌剧艺术的多层次化表现

自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题材的《白毛女》起,我国民族歌剧创作原则与西方歌剧的区别在于,我国民族歌剧在创造时一般都取材于戏曲和民歌中的传统音乐元素,素材丰富,并且在塑造歌剧人物形象特征时都受到传统音乐风格的影响,由于传统音乐别具一般风格,因此塑造的人物音乐形象生动而饱满,并且通过对其心理情感的表现使艺术表现突破到更高层次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以民族音乐为题材的歌剧亮相于舞台,其成就受到社会多方肯定,并且相当一部分的歌剧唱段被纳入了专业教材之中,同时还被列为民族声乐比赛的规定曲目。由此可看出,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表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一旦明确这种重要关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则更应将培养高质量的表演人才作为教学首要目标之一,这也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的衔接关系,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这几方面工作的建设:(1)加强学生对民族歌剧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民族歌剧史;(2)加强学生对代表性民族歌剧剧目的了解,并对其中经典唱段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歌剧中的人物形象,体悟其中的基调,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3)激励学生对传统音乐素养不断追求,在“戏歌兼备”方面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提升学生的表演境界;(4)此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为学生配备“戏歌兼备”的全能型授课教师,同时利用各方资源增加学生歌剧表演的机会。

四、歌剧表演是对表演艺术的个性化创造

“个性化创造”是指创作具有个性特征以及鲜明的艺术特色,将这种概念应用于戏剧艺术中,则是指在除开剧本文字,表演者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在表演过程中,对人物的个性化创造是展现作品人物形象魅力的关键因素,这同样适用于歌剧表演[8]。在歌剧表演中,个性化创造在对人物进行塑造时是不容忽视的设计环节,是实现舞台表演带来的张力效果最根本的条件。个体皆独立存在,个体之间的精神构建与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歌剧中的人物亦是如此,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演绎才能带给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这种差异也使得人们对艺术有各不相同的欣赏与追求。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后,大部分学生擅长以歌唱形式来表现人物,然而却不能将人物完整地塑造出来,学生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声音表现,因此演唱技巧有一定的水平,然而单靠声音带来的华丽与完美却并不能完全实现对作品思想的诠释,因此降低了作品整体内涵。学生对作品缺乏洞察能力,缺乏音乐艺术修养以及个性化创造驾驭能力低下,这就造成了当今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批一批的演唱者亮相于舞台,却只是如一现之昙花,观众以及业界对其的认可度都普遍偏低,这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对艺术的个性化创造,而缺少以个性化创造为支撑的演唱技巧是难以体现出作品整体风貌的。而诸如宋祖英、等优秀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能够被观众广为熟知,而且还被许多本专业论文纳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们总在对自身演唱水平不断追求、不断突破,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另一方面则不断探索、开拓艺术新领域,在追求艺术个性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正是出于这种艺术精神,使他们具有了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因此在扮演歌剧角色时,散发出个人艺术风格的演唱对作品人物的定型就更加到位,表演更加成熟,从而赢得广泛好评。现阶段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还较缓慢,这就更加要求在声乐教学中紧密衔接歌剧表演艺术,将培养出“戏歌兼备”的综合型人才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加强教学工作建设,在教学环节中要不断实践与完善,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修养,以为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储备坚实的后备力量,使民族歌剧事业取得更大突破。

作者:杨为强 单位: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08):54.

[2]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05-108.

[3]史玉学.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255-257.

[4]付立志.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音乐大观,2013(10):74-75.

[5]石尧尧.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对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艺术研究,2015(01):132-135.

[6]匡?.论我国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教学的互动[J].音乐生活,2015(06):98-100.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滑稽戏;表演艺术;表演功课;真情实意

一、滑稽戏的起源和形式

(一)滑稽戏的起源

滑稽戏貌似西方中世纪的世俗剧,文艺复兴后的闹剧,但滑稽戏是种高超的表演艺术,而非快餐文化,也不是日本自我丑化的谐星或西方马戏团中的小丑。它有一定的门槛,需要过硬的自身条件,滑稽戏演员要能学习南方各地方言和地方戏曲。好的滑稽戏演员多才多艺,浑身是戏。滑稽戏演员是把创造笑料当做自己的使命,于嬉笑怒骂之中透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笑声里倾注耐人寻味的各种社会体验。观众把滑稽戏看成使人开心的表演艺术,行家们把滑稽戏称作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期在创作剧本时,剧作者对某些具体情节在结构上作了特殊安排,往往有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表演手法有“因小失大”“出尔反尔”“看错人头吃错药”“张冠李戴”“自搬砖头打自脚”“正反错位”等等“套子”。到如今,滑稽戏的创作更注重人物和生活。在运用“套子”构筑情节、制造笑料时,剧作者和演员已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在滑稽戏的创新、发展中下了功夫,以符合人物性格、贴近真实生活为标准,来构筑滑稽戏的情节,深入挖掘人物的喜剧性格,引发喜剧冲突,发现喜剧要素,包括台词、语言的喜剧性,还有对舞台表演运用适度夸张的手法。用喜剧性的情节、喜剧性的人物个性、喜剧性的语言来构成滑稽戏,这是滑稽戏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滑稽戏的形式及分类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周边吴语地区。如今为了让人们对滑稽戏有更多地了解,也会加入北方的语言特色,表演形式类似北方的相声和小品;还加入对其他地方语言的模仿,如山东、广东、四川及东北方言。滑稽戏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多采用幕表制,演员可即兴发挥。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而成的,如《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优秀滑稽戏传统保留剧目;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是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而来的,如《苏州二公差》《好好先生》《西望长安》《万无一失》《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如《活菩萨》创排成滑稽戏后,连续演出并满座达到1年9个月之久,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根据现实题材创作的新剧目,如《阿混新传》《满园春色》《路灯下的宝贝》《复兴之光》《妈妈不要哭》《顾家姆妈》《毛脚媳妇》《土裁缝与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

二、滑稽戏的行当及四门功课

滑稽戏里有各种行当,滑稽一行与小生、悲旦、泼旦、老生合称为“四庭柱一正梁”。其角色分行根据人物性格和表演风格划分,有长衫滑稽、马夹滑稽、潮流滑稽、呆派滑稽、冷面滑稽。最早的滑稽三大家是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第二代滑稽戏名家有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文彬彬等;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各地滑稽剧团恢复重建,上海滑稽剧团的主要演员有姚慕双、周柏春带领的“双字辈”以及严顺开,上海人民滑稽剧团老一代演员杨华生、绿杨、笑嘻嘻、张樵侬相继退休,由中青年演员王汝刚、林锡彪、沈荣海、毛猛达、周庆阳、张小玲、傅子明、李九松、徐双飞等担纲挑梁;浙江杭州有龚一呆、王双柏等;江苏苏州有计玉堂、殷雨官、顾月娥、顾芗等;江苏无锡有杨天飞、丁玲玲、高仲欣、钱吟梅等;常州市滑稽剧团有杨天笑、赵宝山、丁凤英、盛洪庄、张克勤等艺术骨干。戏曲表演要精通四门技能叫做“唱、念、做、打”,滑稽戏表演也有四门功课叫做“说、学、做、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滑稽戏演员,除拥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精通“说、学、做、唱”四门功课。“说”和“学”是指演员需要学会各地方言,并运用到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中,演员必须掌握喜剧性语言节奏,使声音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需熟练运用各种滑稽的语言技巧,如“吃进吐出”“妙用谐音”“铺三抖四”等技巧,使得包袱和噱头自然流畅。“做”是指表演,滑稽戏演员的表演,具有轻松自如的特点,并能塑造精准的人物个性,表现精准的人物特征,完美贴近真实人物,演员结合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理论,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中完成表演,让观众随着人物的情绪起伏时而乐、时而悲。“唱”是滑稽戏演员最难的功课,因为滑稽戏的“唱”采用九腔十八调、各种戏曲的唱腔、时调、流行歌曲等等,演员不仅要学习滑稽小调、江南小调,还需要学习各种戏曲的名家名段,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沪剧、高脚戏、淮剧都是其学习的内容,还要学习些许美声、民歌、外国戏,尤其还要学习流行歌曲。滑稽戏演员除掌握过硬的基本功之外,文化理论、生活知识也必不可少。文化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对演员来说也是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戏曲界有句老话:“要演深,通古今”,就是讲要有文化知识、历史知识才能把戏演得深透。滑稽戏演员在提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学一点理论,有了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观点,有了正确的观点,才有鉴别能力。现今滑稽戏舞台上的表演,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注重技术,不注意塑造人物,唯“噱头”论,所谓“一噱遮百丑”;第二种是片面地追求生活的自然形态,不注重舞台艺术的完美,前者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法,后者则是自然主义的表演法;第三种表演方法既要讲究人物刻画,把握真实的生活气息,又要注重滑稽戏艺术个性和舞台完美性的共同呈现。

三、滑稽戏艺术必须与时俱进

滑稽戏艺术已然经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舞台实践,然而艺术总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注重表达手段本身精致化和细致化的提升,需要表演艺术家们去遴选海量的手段和方法,用心去传递用别的方法很难传递的内容。一门艺术一旦成熟,就会发展出它自身独立的品格,自有其内在的要求。对每一门艺术而言,技术都是最基础也是最至关重要的,对滑稽戏表演而言,四门功课就是技,演员既要“身上有”,也要“心里有”。所谓“身上有”是指要对饰演的人物有所体会并有相应的表现手段,演员如果想要出类拔萃,那么除“身上有”要扎实,锻炼卓越过人的技艺外,还要有对不同角色准确的思考并把握角色的情感,需内外兼修才有可能成为名家、大师。这就要求滑稽戏演员必须与时俱进,时刻钻研学习,像海绵一般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来充实自身、丰富自身。滑稽戏演员需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并不断完美滑稽戏艺术。

四、滑稽戏表演艺术的真谛

(一)真情实意

滑稽戏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各种戏曲曲调和各地方言。北方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而滑稽戏讲究“说、学、演、唱”,无论何者,都强调一个“真”字,主要是指真实和真情。所谓真实,是指演员在表演中塑造角色要真实,要能给予观众一种真实感;所谓真情,是指真诚的表演才能打动人心,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若要达到滑稽戏表演艺术的真情实感,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注重各类人物情感的变化,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之人,如此在具体表演实践中塑造角色,才能自如运用技巧,让舞台上的演出达到真情实意的效果,让滑稽戏表演艺术更真、更有活力、更具魅力。如上海优秀滑稽戏作品《皇帝勿急急太监》,主要是以上海人民公园的“父母相亲会”为题材,故事内容描述的是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老人们晚年孤独但依然为儿女婚事操心。相亲会上,孩子不在,父母像是主角,戏中人物有婚托、中介,该戏滑稽好笑、笑中有泪。演员在表演时需体会父母的心境,将浪漫与噱头完美结合,才能使真情流露,让观众感同身受,使之想到自己的爱情和父母,从而产生打动人、感动人的力量。

(二)轻松自如的风韵

滑稽戏除了以“笑”为主题,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备兼容性。滑稽戏表演艺术的形式是将各类表演形式兼收并用,形成独特的风韵,表演中时收时放、轻松自如。这种“轻松自如”并非松散、松垮,而是松而不垮、滑而不油、洒脱流畅、自然贴切。滑稽戏表演艺术中要做到轻松自如,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并不断磨练。如经典的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小小得月楼》等,不仅注重滑稽戏结构的联系,更是对喜剧效果的把控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若要达到此种艺术效果,轻松自如的表演是必要的条件之一。滑稽戏有各类形式的滑稽,如冷面滑稽、呆派滑稽、海派滑稽以及苏式滑稽等等,各类滑稽形式各具特色,轻松自如的表演才能让滑稽戏的角色塑造入木三分,使人物性格深入人心,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三)收放得力的演出效果

滑稽戏讲究噱头,简单来说就是在表演中,该收时收,该放时放,收放得力,表演得恰到好处是滑稽戏表演艺术的关键之一。放噱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注意节奏的把控,表演时与搭档默契配合,才能在表演中“抛”的得力,“出”的自然。其次,演员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增添表演艺术的亮点。如江苏省苏州市滑稽剧团的现代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顾家姆妈》,以现代意识为主,聚焦人物性格和内心,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演员若在表演时收放得力,不仅能演出浅层的故事情节,更能揭露人物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展现出表演艺术的高度。演员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不断增强滑稽戏表演艺术的感染力,展现收放得力的表演艺术,给予观众在视觉、听觉、情感上的多重享受,让观众轻松愉快地笑、发自内心地笑以及有品位地笑,这样才能实现滑稽戏表演艺术的演出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程.上海滑稽三大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7

演唱者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不断的问自己。比如作曲家此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力度?这种力度的安排在整个曲目中有什么深意?通过反复的追问,促使着自己最大限度的了解到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尽管不同的表演者对于每一首声乐的理解会各不相同,但是大致的方向是不会出现偏差的。相反,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是促成声乐表演风格多样化的首要因素。所以,对乐谱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是准确反映作品的需要,也是形成自己表演个性的需要。所谓主观创造性,是指在充分尊重原著基础上的个性化的表现。个性是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一种心理特征。声乐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个性,那么他的表演一定是成功的,也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自从声乐艺术诞生以来,词曲作家的创作和演唱者的表演,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词曲作家创作出的声乐作品,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而声乐演唱者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创作。因为声乐作品这个基础,本身是留有了充分的再创造余地的,如果演唱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块余地,没有在这个余地上进行耕耘,那么他的演唱将会缺乏一种个性的光彩。而且作为听众来讲,他们愿意看到同一部作品为不同的演唱者所演绎,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和鉴别,加深对于这首作品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感受。如果所有人演绎同一个曲目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话,那么一张CD就可以代替所有的演唱者了。所以演唱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对于音乐作品有着自己正确、独到的诠释,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而个人表演风格的形成,正是一个歌唱家在歌唱事业中是否走向成熟的分水岭。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创造性,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管真实性是基础,主观创造性是提高,两者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正如帕瓦罗蒂所言:要在对乐谱的依附和创造之间,寻找到一种巧妙地平衡。

声乐表演中审美体现的原则之一再现历史性和呈现时代性的统一

前文中提到,声乐艺术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历史上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比如巴赫时期的康塔塔,它的内部结构十分精妙,多声部的线条组合,给人以美轮美奂之感,这就是巴洛克风格。莫扎特时期的歌剧,十分重视结构的严谨性,讲求内部结构在逻辑上的关系,这就是古典主义风格。到了舒曼、舒伯特时期,艺术歌曲盛行,这种声乐体裁小巧精美,表演风格较为自由,表演者有着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时至今日,随着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的风格也是层出不穷,这种历史的丰富性对于演唱者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很多演唱者想尽一切办法,走进历史中,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将作品的风格予以最真实的再现,一边真实的体验和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时代风貌,这种钻研的精神是值得充分的肯定的。对于声乐作品历史风貌的准确把握和再现,不仅是对声乐作品和创作者本身的一种肯定和尊重,更是我们表现这首作品的基础。那种对作品的历史环境、历史时期全然不顾的演唱,无疑是一种缺乏声乐理论素养的表现。

但是反过来说,尽管我们今天对作品历史性有着一种尊重的态度和积极的认知,但是我们还是采用的是一种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我们今天的审美原则、审美情趣,已经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身上天生俱来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对历史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彻底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存在的。既然这个事实不能改变,于是我们能做的则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为历史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与其将精力和时间放到对于历史的再现上,不如创造性地挖掘作品,为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去发现那些没有被注意过的、积极的美的质素,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之加以丰富和创造。这种创造,若干年之后,也将会成为一种历史。由此看来,再现历史性和呈现时代性的统一与融合,也是声乐表演时所需要牢牢把握的原则。不顾作品的历史性,随意进行主观表现,而沉溺于对历史的还原中不能自拔的极端复制,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这是充分允许的,也是有意的,因为它有利于声乐表演者表演个性和艺术特长的充分发挥。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原则之三——演唱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8

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发展受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不可能绕过这些影响来“独立”发展舞台美术设计事业。因此,为了使众多舞台美术设计者能准确把握现代舞台美设计发展趋势、进而更加科学地开展舞台美术设计工作,笔者在总结阐释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从多元化、综合性、科技性、人本性和创新性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问题。

关键词:

舞台美术;设计;发展;创新性

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意识的增强与水平的提高,舞台美术设计在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进一步优化、改进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提高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效果的重要与有效途径。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已经逐步占领舞台美术设计领域,一系列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但其在为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注入新生机与新活力的同时,也对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新观念、新技术环境影响下的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以保证我国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阐释舞台美术设计的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美术设计未来发展所表现出的多元化、综合性、科技性、人本性与创新性特征;以期对众多舞台美术设计者准确把握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更加科学地开展舞台美术设计有所帮助。

1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概述

1.1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涵义

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过程及成果涉及多个元素和因素,是由多个元素、因素构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具体包括舞台、道具、灯光、服饰和化妆等元素,以及与舞台、道具、灯光、服饰、化妆相关的空间、形状、光色、质感和活动等因素。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任务与目的,在于依据既定剧本内容及相关演出要求,在进行统一、充分的艺术构思后,借助于现代多种造型艺术手段营造出良好的舞台表演氛围和效果,以此更好地表现剧本内容和塑造角色形象,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需求。这既是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同时也是其深层次内涵所在。

1.2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特点

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内容涉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造型艺术等多个方面,可以归属到二度创作范畴,因为是在已有文学创作及编剧充分构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实现了对戏剧涵义的表达。对于舞台美术设计灵感,其一方面来源于既定戏剧作品及内容,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设计者生活的经验和体会,这种经验和体会的选择以剧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演出需求为导向。舞台美术设计不是独立的,其不能脱离戏剧作品和演出的需要而存在,是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设计过程及成果都需要围绕舞台表演艺术展开,舞台表演艺术指引着舞台美术设计发展,舞台美术设计之精妙也即体现在其对舞台表演艺术的服务与发展上。简言之,舞台美术设计有明显的非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其不能“独立”存在,是对视觉、听觉和造型多方面艺术内容的综合运用。此外,舞台美术设计还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其依赖于既定戏剧作品内容及设计者的生活经验。

2舞台美术设计发展趋势

2.1多元化发展趋势

舞台美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计内容组成的多元化,另一个是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对于舞台美术设计内容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舞台美术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道具、布景、灯光效果等元素、内容的运用上,还体现在其对现代绘画、雕塑,现代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甚至是现代园林、建筑及流行音乐领域中多种艺术相关元素的运用上,设计元素运用多元化的趋势明显。对于舞台美设计风格多元化发展趋势而言,传统舞台美术设计风格主要体现为对现实主义、写意主义的运用上,而随着时展的影响,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舞台美术设计,越来越多的舞台美术设计表现出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艺术风格特征。

2.2综合性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舞台美术设计,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有了更大的提升、发展空间,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强化了各元素、因素的综合运用,使不同的元素、多方面因素成为一个整体,起到提高舞台表演水平的额作用。如前所述,多元化的舞台美术内容、设计风格的运用,也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特点,使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观赏需求。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另一个综合性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其对多种设计理念、思想的融合,只有设计理念、思想跟上时展的潮流,才能保证舞台美术设计效果符合与满足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审美意识越来越多样化,综合的舞台美术设计是大势所趋,也是有效满足人们观赏需求之需要。

2.3科技性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其不仅让舞台表演变得更加富丽堂皇、多姿多彩,更让舞台表演变得魔幻、不辨真假,舞台表演时空感大增、舞台表现力大幅提升,这都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应用。舞台美术设计的科技性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布景构建的科技性,如利用3D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立体投影布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实物的使用,从而有效增大舞台表演空间,而且还能为观众提供更强的临场感;二是舞台功能构建的科技性,主要体现在借助于现代科技将舞台“切割”成更小“模块”,再通过“模块”间的组合拼接出所需表演空间,在大大提高舞台空间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更能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变幻的“现代风”。

2.4人本性发展趋势

自进入到21世纪,人本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与认可,同时也逐渐融入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这种人本性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第一,舞台美术设计师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且受到更多人的尊重,社会对舞台美术设计行业也更加重视与认可,舞台美术设计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舞台美术设计事业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社会更加重视对舞台美术设计新人的培养,更多的艺术院校、戏剧院校都开办了相关的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舞台美术设计人才;第三,舞台美术设计成果更显人本性,即开展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更多考虑为人服务、更多考虑符合人之特点的设计,这也是舞台美术设计人本性最本质的体现。

2.5创新性发展趋势

舞台美术设计活动的本质是创造,它是以多种艺术手段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美化舞台环境使之配合剧情的发展及演出,从而取得理想中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虽然舞台美术设计源于生活和经验,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创新和创造,这也是舞台美术设计师“舞美创造者”之称的由来。创新、创造是舞台美术设计事业发展、完善的重要基础与条件。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已经开始重视创新、创造,但对创新、创造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设想在一个有着“创新至上”理念的“创造型社会”里,一个缺少创新、创造的舞台美术设计师,以及缺少创新的舞台美术设计事业将会面临着一个什么样后果?舞台美术设计事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将取决于创新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张爽.探讨舞台美术设计的创造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5(13).

[2]谷丹.探讨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