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1

一、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必须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比较注重精英教学,也就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针对性教学,但是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另外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学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自身形象好,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着手有针对性的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任何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方向,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来说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公共课程到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都必须根据实际的专业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设置,既要有理论和文化的补充和底蕴的培养,也有要实际的培养的方式和模式。对于戏剧影视表演来说,是一种艺术学科,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养者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更要把握好培养的方向,尤其是针对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学生更应该从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丰满和有血有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专业的能力,并且更好的把自己的专业学好。

二、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要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从专业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是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但是,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其实又是属于艺术学科,艺术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灵活的教学,并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教学,因为艺术其实是一种反映现实比现实更典型的社会意识的形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实际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灵感,任何艺术都不能简单的用科学的理性的量化来诠释艺术的概念,因此艺术教学也是一样的,科学的定义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可能抹杀学生的艺术天赋和演绎角色的丰满的打造,因此实际上,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艺术的规律,并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来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进行规划。因而,在实际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表演类的实践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更是不一样,要充分的让学生在名剧和著名的影视剧鉴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学习好自身的专业。实践教学目前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因为传统的教学都是以理论为主,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学习的十分枯燥的,但是如果引用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习场地或者在剧组真正的了解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习的精髓,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深自己表演的功力。

三、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要根据学生自身特色量身打造

在新的时期,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早已经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了,面对形形的专业学生,和各种需求的角色扮演,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内容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够更好和更高要求的打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首先,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要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个性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方向,多渠道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兴趣是学生学好专业的关键,学生在表演学习中也有一定的情绪化偏好,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戏剧影视表演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才能够把自己的水平全面的表现出来,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加以了解,选择学生适合学习的方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另外,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现在国家影视行业发展的方向,学习才有目的性,学生要学会吃苦,练就好的基本功,在未来的就业中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就业的方向,诠释好自己演绎的角色,为广大观众带来好的作品,成就自身的事业。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黄淮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12XJGLX0914)

一、引言

黄淮学院升本近十年来,多数教师受传统师范专科的影响,教学中的思想及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师范专科教学的影子,因此,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实训、重技能轻应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方向应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特点,音乐表演专业更需要实践教学的训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观念,解决演出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故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如何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演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音乐表演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地缩短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结合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对黄淮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践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观念问题

由于受原来专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师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应用、重校内轻校外的观念仍客观存在,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设计,仍处于理论课程的从属部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对"3+1"教学培养模式仍有顾虑,专业理论教师担心自己所教课程的课时量不足。站在自己所教课程的角度,反对自己课时的减少,不愿消减理论课时。上课时仍然是满堂灌,理论课内容缺乏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学生学习时感到理论就是理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结束就没有用了,因此,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技能课教师缺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思考,注重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演出指导,出现学生会唱不会演、会弹不会伴、会跳不会编等现象。

(二)课程设置问题

黄淮学院的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音乐表演本科培养方案是在原来音乐表演专科的基础上制定的。由于受原师专的影响,音乐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音乐学本科培养方案几乎一样,培养模式是"3.5+0.5"。课程内容存在有陈旧及开设顺序不合理现象,比如"和声学"课程,开课一学年共72学时,但往往是学习后考试,考试后忘记,工作后不用,并且学习内容与音乐表演专业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给学生带来不必要学习负担;再比如"钢琴伴奏"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感到练习时间不足,学习时间过晚,还未学好就要实习,往往到实习单位后,对钢琴伴奏感到力不从心。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仍需优化。

(三)教学师资问题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技能要求的人数比例不高,一部分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是双师型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出现只管教不管演,只能教不能演等现象。由于受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影响,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的编写、实训条件的建设等方面,都未能形成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已具备专业能力,但仍没有自信,害怕上舞台;害怕登讲台。

(四)教学环境问题。

经过几年的基础建设,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建设经费投资有限,有场地缺设备,或有设备缺维护,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尽完善,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各种设备不能完全配套,设施的更新换代滞后于教学实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条件。

(五)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制约作用。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缺乏科学评价与考核方法,不能起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判是一次性完成,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考察;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综合评价机制,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认定等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文件规定,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一)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体系。

1.完善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本科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进行第一次修订,首次提出"3+1"培养模式,但音乐表演系的实践教学仍然执行原来的培养方案。2011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对3+1培养模式中的"1"进行初步探讨,但任然没有充实的内容与相关要求,2013年,进行了2013级学生的本科培养方案的第三次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培养方案突出了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整及增减,如增加了应用性较强的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钢琴调律等课程。在第7-8学期进行实习实训的项目化教学活动:(1)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文艺活动策划;文艺活动编导;文艺活动演出。(2)音乐会项目:音乐会策划;音乐会编导;音乐会演出。

2.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设

(1)建立实践教学工作领导机构

音乐表演系领导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成立以系主任、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主任、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音乐表演系实践教学领导小组。

成立实践实训指导中心,有系副主任领导下的一名实践实训中心主任对音乐表演系的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全程指导。

制定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对每个实践实训室的建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和项目的实施提出目标和任务,确定责任教研室和责任教师,明确具体要求和工作职责。

(2)加强场馆建设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要遵循保证基础、突出重点、扶持特色。保证基础,就是要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突出重点,就是要对专业相配套的实践实训室进行重点投资;扶持特色,就是要优先扶持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创建的实验实训室和开发的技能训练项目,使我系的实践实训项目能逐步呈现特色。

(3)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师资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系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把实践经验丰富,把具有舞台演唱、演奏等表演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发展联盟,通过文化行业资格技能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几年的努力,从2011年仅有的双师型教师3人,到2012年的18人,2013年已达到29人。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占全系教师的89%。

(4)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制定和完善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加强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教师要有实践教学方面的听课要求。要把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教师教学考核范围。

(5)定期开展学生"音乐基本功五项全能"比赛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不只是仅局限在课内和校内,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各种途径来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五项全能"、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虚拟或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受到体验、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增长才能。

(6)开辟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

产学研结合要不断开辟新途径,在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教师培训场所、外聘兼职教师上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论证等方面,与企业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联系。建立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制度,鼓励教师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学校,广泛接触社会,广交企业朋友,密切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

(7)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积极探索和尝试实习实训环节和项目成绩评定办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过程更要重结果,加大结果考核的权重。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特别是项目化的任务考核,实习实训不及格的学生要补做补考,补考不及格的必须重修。对含有实验和其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课程,要加大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重。

(8)加强实践教学的奖惩管理

定期开展系内优秀实训教材(讲义)、优秀实践教学项目、优秀实践教学教师的评选活动。优秀实训教材(讲义)和优秀实践教学项目(包括创新型实验和项目教学课程),除学校奖励外,音乐表演系进行资金资助等。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1.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制度

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双师型教师;二是讲师以上职称;三是具有实践教学相关科研成果;四是参加过校外文艺演出或晚会编导、导演等。

2.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加舞台的教学模式,比如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性"、"应用型"等特色,教学中采用课堂加舞台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有舞台的概念,课堂就是舞台,上课时教师既要"讲"更要"演",学生上课时也要有舞台的感觉,既要"唱"也要"演"。利用讲台当舞台,充分发挥师生上课积极性,要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探讨式学习。

3.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规定

校内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由于师资、场地、设备齐全,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从2012年9月开始,音乐表演系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从当年开始,在校四年,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以下四个项目的实践活动,每个项目至少一次。校内实践教学项目为:"师生音乐会"、"周末文化广场"、"音乐基本功五项全能大赛"、"校内实习"等。对以上项目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保证项目的活动有效开展。

4.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规定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平台,通过活动认识、了解社会。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音乐技能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等。要求学生四年内必须完成以下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必须至少一次。校外实践教学项目为:"联盟单位演出活动"、"节日演出"、"文艺比赛"、"校外实习"等。针对校外项目管理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对相关活动提出了规范要求。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可以了解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信息以及判断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达到程度,也可以通过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探索合理的教师与学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教师考核评价

从"德、能、勤、绩、创"五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德":通过调查问卷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师德水平等;"能":通过音乐会演出,考察教师个人基本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勤":考察教师的上课及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纪律性等;"绩":考察教师个人获奖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等;"创":重点考察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或指导学生获得的创新成果等。

2.学生考核评价

建立评价多元化模式:标准评价与创新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思想评价相结合等。

四、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场馆设备的有效利用;增进了"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加强了与发展联盟单位的合作成效;巩固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了"3+1"培养模式中"1"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

[2]周建刚.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浅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6,13(4)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职业化; 酒店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3-0295-01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施教的新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和职业(岗位)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服务流程、工作要点或服务要点的组织教学,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

一、基本教学思路及核心思想

以“职业化”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围绕“职业化”的需求为设计思路,其核心是:以任务模块为内容构架,分层、整合、递进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目标,围绕实地情景操作能力为核心,辅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推动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宗旨。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涉及的课程内容应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来对课程及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做整体规划,通过职业岗位群能力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职责来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区域,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内容整合成模块,再将整体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模块。采取任务模块式课程结构,分层、整合、递进的教学方式,使每个模块的知识、技能、素养对应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使学生更能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职业能力结构。

二、“职业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目前,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学校的教学课堂讲述教学法及单一的技能型训练已不再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侧重于教师讲,学生单一练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职业环境及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实际应用,造成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缺失主动性、全面性、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及潜能的发挥。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化” 教学模式是 “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并在教学中采用基于此模式下的若干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工作活动的教学方法。它以任务形式来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该教学方法是课前由教师将课程内容、专业知识及能力相关内容整合于一体的任务模块安排到每个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构成一个团队,其教学步骤:收集信息—制定计划—组织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评价。每组学生可采取市场调查、查阅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数据论证、行业趋势、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模块的全部工作流程。此方法具有鲜明的教学实践特性,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运用体验、实践、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法,做到教、学、做、评四合一。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能督促学生在课前进行新课的预习,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又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了任务模块的学习探究过程,尝试到合作学习成功的愉悦。但在用此方法时,每个学生必须明确完成各自任务对于实现总目标的意义,教师需要关注每个组的学习动向,遇到疑难问题,及时给与指导、解决。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情景教学法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联系的更为紧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一、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互动式教学注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了相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指利用已经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1、加强案例的收集、编写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选择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为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等渠道收集、筛选、编写案例库,用于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让他们积极发言,使案例教学达到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法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将实用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下面的情境教学法效果更好。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

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

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象再现。

3、实物演示情境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5

[论文摘要] 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民族特色课程为主线,贯穿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专业教育全程,以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综合能力和修养的、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大学教育已成为平民教育,广西高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学校也从原来几所增加到十几所。在众多院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情况下,广西师范学院如何立足地方需求?如何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院音乐学专业以《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改革内容,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实践方案,获得初步成效。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根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5年底,课题《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立项,项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参考了多所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内容进行设计,构建了“2+2”阶段+“板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即前2年主要安排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打牢专业学科基础;后2年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板块”就是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几个板块(与广西师范学院全院的学分制改革同步实施)。通过不同的板块课程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和“板块”的融合,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开设课程,把地方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课程内容比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经过多方反馈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制订了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08级人才培养方案,并收录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指南〉》。

(二)系列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以民族特色作为课程专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特色课程,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选修课板块中开设如下民族特色课程:器乐演奏课程(主要包括广西特有的独弦琴、马骨胡、苗族芦笙、壮族天琴、侗族牛腿琴、东南亚竹筒琴等乐器演奏课和民乐合奏课程)、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壮族舞、苗族舞、瑶族舞、侗族舞等)、民族合唱课程(主要包括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合唱、三江侗族大歌合唱、毛南族二声部合唱等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内容)、少数民族器乐制作①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民族音乐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突出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民族性、区域性特色。

另外,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我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版《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改变传统知识信息表现、传递、学习方式,使音乐专业教学在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实践体验形式、新的学习内容上有着全新的意义,为民族特色课程打造了一个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成功结合的样板,学生的点击率非常高,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12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区高校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2006年10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国第六届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

(三)民族特色课程实施环境的建设

1·师资建设

教师是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当中,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突破西方传统的和声基础,大胆借鉴和采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手法(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运用);将现代作曲思维、技法和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作为教学与创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并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等教学内容中,有意识的融入本土民歌及采用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又进一步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等。因此,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首先要有相关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得到学校人事部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在职教师,再引进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民族音乐教师。同时,外聘部分专家举办讲座、授课也是改善实施环境的一个手段之一。近三年,根据音乐学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结构的总体规划,学院人事处给予音乐学专业教师各种形式进修九人,读博一人,外聘专家担任授课六人,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保证。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一部好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解放以来,广西民族音乐曾创作出《壮锦献给毛主席》、《赶圩归来啊哩哩》、《三月三、九月九》、《花帽了沙沙》、《蝉虫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整理出了《赶歌圩》、《瑶族酒歌》、《苗山情》、《生活美如霞》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创作出了《壮乡春早》《右江两岸气象新》(马骨胡)、《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壮乡抒怀》《春诗》(二胡)等优秀民族器乐曲。针对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项目组通过学校教材建设基金立项,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按照其科学性、逻辑性和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编写相应的教材,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撰网络课程教材,满足培育专业特色人才需要。

(四)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

音乐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进步。在排课方面,根据学分制的选课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在选修课选课中逐步推行由学生自由选任课教师制度,激励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共创最佳教学效果。同时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指导选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难度大、周期性较长的课,假如学生此前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在教学管理上,规范教学秩序,强调教研活动制度化。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充分发挥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些技术课采取比赛的方式或汇报演出的方式进行,加强舞台锻炼,提高艺术实践能力。比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不同的课程制订相应的考试办法和评分细则,对部分舞台单人表演类课程面试现场评分要去掉最高、最低分,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象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则以一个完整的节目表演形式展现,以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水平高低评分。

(五)理论成果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获得如下理论成果:首先,根据我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寻找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进行理论性探讨,由韦华峰和杨春林撰写了《论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艺术教育》发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取得的部分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又分别撰写了10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汲取民族艺术精华促进专业改革》在中文核心刊《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在音乐核心刊《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发表。

其次,根据合唱课中广西多声部民歌演唱的需要,我们把广西解放以来收集整理的优秀民族合唱歌曲、近年来在各种合唱比赛中获奖的民族合唱歌曲进行编撰,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花山的早晨》--广西师范学院民歌合唱教程;根据广西各少数民间音乐音调素材改编、创作了韦华峰创作歌曲集《壮乡之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通过三年教学实践验证和修改,把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成音乐学专业《学习指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把课题开发的《网络课程》电子版由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六)学生实践成果

民歌合唱曲《壮乡之恋》和多个民族舞蹈节目在2007年、2008年广西师范学院迎新春联欢晚会上演出;壮族民歌合唱曲《赶歌圩》、侗族民歌合唱曲《蝉虫歌》在2007年CCTV青歌赛广西赛区预选赛合唱组比赛获“二等奖”;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民族小乐队演奏《壮乡·东南亚印象》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奏组比赛;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合唱团演唱《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组比赛获“三等奖”;音乐学专业04级学生4个学期民乐演奏课、器乐合奏课汇报演出录像光盘。

二、项目成果的创新之处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本科院校 应用型音乐人才 人才培养 音乐学

一、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界定

在界定应用型音乐人才时,首先从社会需求着眼。目前,社会提供给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的岗位有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表演者、社会音乐培训班教师或管理者、琴行员工、街头艺人、演艺公司组织或策划人、酒吧音乐人、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电(视)台音乐编辑、音乐制作、调音师、录音师以及文化旅游领域的文艺表演者等。这些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需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即唱歌(唱)、乐器演奏(奏)、舞蹈(舞)等,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创作等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方法传授(教)音乐知识,编排(排)中小型集体文艺节目(合唱、乐队、伴舞等),以及创作(创)简单的音乐作品等。总的来说,应用型音乐人才应该具备“唱、奏、舞;教、排、创”的复合能力。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2004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制定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之后,《方案》还没有根据《纲要》最新精神进行修改。大部分教师没有亲身经历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摆脱精英教育的影响,新的应用型教育模式正处在进一步探索阶段。基于此背景下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如下: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大部分学生报考本专业的理由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要求低。这就造成学生入校前的音乐学习经历差别很大,以及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在高考前突击学习了几个月,只会唱一首歌或只会演奏一首曲子。仅有个别学生有过从小学习音乐并一直坚持下来的经历。

(二)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入职前无充分准备

学生入校后不考虑入校前学习音乐的时间、经历等情况,过早地确定专业方向。大学4年里单一主攻声乐演唱或钢琴演奏,所学知识或所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无法接轨,导致胜任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由于对就业形势不了解,毕业之际仓促面对就业市场,出现了对应聘岗位期望值过高的情况。

(三)课程表被固定、学习被计划,因材施教难实施

由于公共课、专业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限制了专业选修课的选择空间,导致每学期的课程表实际上是固定的。第一学年开设的“基础乐理”以及“视唱练耳”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无法照顾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进度。这种统一时间、进度、地点的教学效果就是:到大二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懂和声课。为后续课程,如曲式分析、作曲理论等课程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四)重理论、轻实践

在实践课程本来就少的情况下,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没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合唱与指挥”课过分注重学生唱合唱(唱),忽略了培养学生编排(排)合唱的实践能力。“声乐”(唱)“钢琴”(奏)等技能课程却过分追求专业性,忽视了学生入校水平和将来就业所需的复合音乐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改革措施

正如杨国立所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①围绕这一课题,笔者在探索阶段首次提出应用型音乐人才应具备“唱、奏、舞;教、排、创”的复合能力。下面就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更新观念,调整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原来依据教育部《方案》制定的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以上文件精神进行修改,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唱、奏、舞;教、排、创”复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尽早提供就业指导课程

学生入校后尽早了解就业形势。通过讲座、参观宣传社会给本专业学生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态度。提供到实验基地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断拉近教学与岗位之间的距离。

(三)提供学生自己计划学习进度的空间

采取课程主题多样化、任课教师多元化、学生自主选课的办法,尽快形成《意见》提出的“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基础乐理”为例,教学进度可分为4个级别。学院只是总体规定进入大三之前必须拿到四级的合格成绩。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就可以直接选择高级课程。把进度控制权交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增加排练能力的训练和汇报演出的机会

《意见》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对于本专业来讲,应该增加学生自主进行集体节目的排练环节。定期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汇报演出,使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创节目,以便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五)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应用型人才音乐复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应该顺应社会需求,适当引入流行唱法。钢琴课程不能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方法教学,应注重对中国作品和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合唱教学中,把喜闻乐见的群众合唱曲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开设新的课程,如音乐制作等课程。有专家曾讲:“毕业生就业工作呼唤通用人才、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课程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②

注释:

①杨国立.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发展之链接[J].艺术教育,2004(2):36.

②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浅析[J].艺术教育,1996(4):1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