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培训范例6篇

通信技术培训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1

近期,我们的课本单元大作文是需要学生写观察日记。我推荐学生观察绿豆发芽,并要求他们不仅要用文字纪录整个实验中绿豆及绿豆芽的变化,而且要把每次的变化用照片拍下来,最后制作成一个短视频。

在实验结束之后,我在课堂上,请一部分同学展示自己拍的绿豆发芽的短视频。很惊喜的是,不少的同学能抓住绿豆芽的细节来拍。这刚好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连续细致地观察事物是相符的。

学生能抓住绿豆及绿豆芽的形状、颜色等变化来拍,其实就是为观察日记写什么做铺垫。这次的教学活动,与本次信息技术网络研修中北师大的马宁老师介绍的数码故事法导入法类似。

不仅是马老师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选题与导入》,让我听了一遍又一遍。在整个网络研修期间,我对把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班班通;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

服务教师发展的需求、学校发展的需求,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育逐步迈向现代化的今天,校本培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就“班班通”条件下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谈谈几点思考与探讨。

一、时代呼唤,引领校本培训方向

信息化,让世界触手可及;信息化,让教育五彩缤纷。在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潮流下,新时代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思想更加前位,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期望。2011年,随着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当阳市农村学校广大师生期盼已久的“班班通”得到全面实现。“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将彻底落后于时代。“班班通”所包含的设备有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实物展台等。学校配套接入因特网,加上之前实施的农远工程,从而实现了“班班通”网络、“班班通”电视。先进的教育装备来到了普通教室,随时可以应用在每一位普通教师的手中。这一新的变革,对农村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首先对学校师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湖北省当阳市东群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60人,专任教师53人。专任教师中3人为中师学历,50人为专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教师2人,31~40岁教师17人,41~50岁教师26人,51岁以上教师8人,平均年龄43.5岁;在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只参加过短期的培训和全市统一的基础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测试,受过较系统或长期培训的教师只有2人。由以上分析可见,大面积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基础较薄弱,且教师队伍年龄整体偏大,接受新事物明显落后于年轻人。

时代呼唤我们的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呼唤着学校助教师专业发展一臂之力。如何让每一位教师迅速掌握“班班通”设备的操作应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顺应时代的要求?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在种种思考之下,我们明智地也是必然地选择校本培训。信息技术的培训应成为当前校本培训的主攻方向。

二、广泛调研,定位校本培训“力点”

在明确校本培训的方向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广泛开展了调研:

(1)你对“班班通”的哪种功能最感兴趣?应用最多的将是什么?

(2)实现“班班通”后你认为首先要学会什么?以后还想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哪些内容?

通过回收的问卷来看,“班班通”的功能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喜欢。同时,我们回顾了我校历年来开展的信息技术类的培训过程、效果、运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当前教师急需又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定位在四个方面,即四个“力点”:

(1)信息技术基础、“班班通”设备操作能力。①信息技术基础:即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要会。②“班班通”设备的操作:这比一台单独的计算机操作又多了一些设备,如投影机的开关、投影定位、电子白板笔的使用以及实物展台的使用和信号源的切换,都要求教师比较熟悉,能独立操作。

(2)信息资源搜索、下载的能力。①学会常用的搜索工具如:百度和谷歌。②学会下载需要的信息资源。常用的资源可分为“图、文、音、视、动”五类,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一定要培训。

(3)信息判断处理的能力。教师还要对下载包括自制的信息资源有个判断处理的能力训练。

(4)利用“班班通”及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应用的能力。有了先进的教育装备和丰富的资源,我们就有了打造高效课堂的物质基础,但如何来构建高效课堂,利用“班班通”及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应用的能力也必定要涉及,如学习拟定“班班通”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课件工具制作教学课件。

三、实施策略,促使校本培训有效

(1)骨干引领,课题先行。近几年来,我校一直重视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着力培养本校的骨干教师。一是每年选送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参加上级培训,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让其获得厚实的专业理论;二是组织教师先后参加了“十五”期间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和“湖北省学科网站群建设”的研究,让他们在实验中更加成熟,积累经验成果,培养出了一批本校乃至全市都可堪称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三是在安装“班班通”设备期间,学校委派骨干教师全程参与,率先学习,率先使用,使其成为我校实施引领的“土专家”。

(2)划分层次,分步实施。为了因材施教,我们把全校教师划分成两个层次,即按年龄结构分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两个层次教师的培训目标、内容与要求都有所不同。具体实施中,分四步进行。青年教师培训为第一步,由本校骨干教师主讲,利用每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时间来进行培训,学习班班通及信息技术必备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整合新理念,每周四下午则交流巩固,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保证;第二步为青年教师进行高效课堂之“班班通”及“电子白板应用教学比武”,做到即学即用,巩固培训成果;第三步就是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培训,实行包干到人,采取分散、手把手式培训,重点学习“班班通”设备操作和简单课件制作;第四步再由中老年教师进行应用教学比武,让全体教师在比武中学习,在比武中提高。

(3)创设情境,研训结合。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研训一体化”是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在班班通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中,我们有目的地设计教研课题,如“现代化教学手段与高效课堂”,让教师们研讨两者的关系。通过研讨,教师们明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手段。我们有意图地创设观课、议课情境,把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纳入教师观课、议课的热门话题,观“用了没有”“用得熟不熟练”“用得正不正确”;议“如何改进”“换位思考,是你该怎样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交流、互动,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仅两个月,我校“班班通”及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效果就已呈现,教师们由衷地说:“有了‘班班通’真是幸福的教育!”同时,“班班通”及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增长点。40岁以下19名青年教师人人可独立熟练操作“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60%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正在自觉学习掌握新技能,接受新理念,可以经常性使用“班班通”进行教学;在学校举行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先后有18名教师在家长和学生面前执教了“班班通”应用展示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更有6名教师参加了当阳市、宜昌市级的“比教学”、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并获得了优秀成绩。这正是我校在“班班通”条件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所带来的教师专业上个体和团体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1).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3

本期,我们发掘民间智慧,让一线校长、教研员、教师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招。

湖北黄石市马家嘴小学 卫才友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3年又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一套套改变教育现状的组合拳打出,为教育现代化吹起了冲锋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一些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还是处在一个“羡慕嫉妒恨”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跟不上,二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足,三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所以,除了必要的投资外,如何开展有效的培训,来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把握培训内容,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它应该是指教师在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从现阶段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看,很多地方更多的是注重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1.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自我认识、认可与认同。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在应用上是不认可的,甚至是排斥的。认识不到位,提高应用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应用意识上,应该让教师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注重技术向注重教法、学法转变;二是从注重工具向注重资源转变;三是从信息技术向信息与通信技术转变。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他们才会乐于接受、乐于应用。

2. 应用技能

应用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在应用技能上,除了一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必须掌握之外,对一些支撑软件也应该有所涉及和了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进行教学应用设计、教学应用实施、教学应用评价、教学沟通、教学反思等。在软件的学习上,要求通过某些软件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学习软件的一般方法,做到遇到新软件也能自己摸索使用。在教学应用技能的培训上,要通过一些课例、案例进行参与式诊断分析,观摩它的优势,揣摩它的用途,琢磨它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

3. 应用责任

应用责任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岗位职责、社会义务、教学责任。只有教师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当成一种社会进步中的职责,当成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义务和习惯,当成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才会去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它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做到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有均等的学习资源、均等的机会,并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绝对不会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当成一种负担或累赘。

4. 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是指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各种变革。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我们应用创新的目标。

教师应用能力的培训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衡量标准,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内容具体、要求统一、考核科学,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注重培训方式,使培训更有实效性

从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部门都已经开始注重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各地方、各学校在如何提高的策略上各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提高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就怕又和以往的培训一样,实行“一刀切”的模式,大大阻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实效。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主体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构提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培训上,我们可以采用“三三六三”培训模式:即“三个不同组别”、“三个不同要求”、“六点培训原则”和“三大培训方式”,让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即在教师分类上,按照不同的水平分为“提高组”、“骨干组”、“师傅组”;在培训要求上,三个组别分别按照“普及”、“拔高”、“帮教”的要求进行,照顾差异;在内容选择上,坚持以“教师能学得会的、教师能用得上的、能让教师感兴趣的、能减轻教师负担的、能提升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为原则,让教师“愿学、乐学、好学”;在培训方式上,坚持“补足培训”、“转型培训”和“个性培训”相结合,全方位地给教师以讲授、引领、指导与帮助。

1.补足培训,帮助教师查漏补缺

补足性培训是指既要肯定教师目前的知识、技能和观念,还要肯定我们的教师是符合当前教育要求的,即使不使用信息技术,教师们也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仅仅是对信息技术这种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培训就是对这一个不足进一步补充。

当下很多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往往只注重技术本身,而忽略了参与培训的教师主体因素,造成培训过程在教师心智上映射的不连贯,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该阶段的培训要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出发点,对所有教师进行目标性的补足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既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目的地。面对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从最初的陌生、怀疑、好奇,到主动尝试、熟练应用,再到教师思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整个过程是层次分明的、连贯的、清晰的。在培训教师时,每一个阶段都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所对应的培训目标也有所不同。

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软件的操作、应用等基本上可以做到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下较熟练地进行课堂教学,并且在心理上开始依赖于信息技术。

由于这个阶段的培训并没有过多地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内心深处是安全的,他们依然可以保证日常教学的正常进行。

2.转型培训,帮助教师角色转变

转型性培训是指在教师经历过补足性培训,并且各个教学环节开始受到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之后所进行的培训,它主要着眼于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学习,帮助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开始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课堂教学中不使用信息技术到逐渐使用信息技术,最后到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个角色的转变过程是漫长的,所以转型性培训不是那种通过集中培训几次,就可以达到培训效果的,必须通过培训者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充足的时间来慢慢地、潜移默化地转变教师。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

补足性培训是转型性培训的基础,转型性培训是补足性培训的高层次的发展。

在转型培训中,可以从通过如下途径进行:一是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光盘,观看优秀的融合课例,琢磨和反思别人是怎样教学的;二是学习优秀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文,汲取他人之长;三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讨、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评价研讨和教学反思,进一步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四是加强自我研修,自我拔高,采取对教师给任务、给要求的方法,让他们“恶补”相关理论和知识,让他们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强行提高自己,要求他们在短期内转变教学理念,并储备一定的应用理论,使他们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个阶段的主要培训途径应该是着眼于课堂,通过观课、研课、磨课等形式进行更有实效性。

3.个性培训,帮助教师形成风格

个性培训是在补足培训和转型培训之后,教师个人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后的一种成型培训。它将更多地依靠学校、教研部门去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等方式,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由他们以点带面地去带动其他老师,以此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在个性培训上,要积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个内涵,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个发展,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在人的学习、实践、交往、创新、生存与发展等能力中,核心的占主导地位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影响和引导着其他诸多能力的形成、发展与发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就只能是自然人而无法成为社会人。所以,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个中心不能变。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教师培训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教学的要求,那么在信息社会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便利作用,掌握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建立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没有发生大的变革,尽管制约教育教学变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关键因素,能否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情况,我对本市中小学共70名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到如下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很多问题。使用计算机少,操作不熟练是大部分教师的通病,其中教师的自学能力也不高。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的教育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教学由以往完全用粉笔写板书转变为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授课,授课的内容也比以往丰富有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应用于教育领域,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教师在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后,也不一定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工作,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呢?

(一)教师应具备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随着当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也需完善能力结构,所以自学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软件、新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教师在掌握以往技术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当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以前的发展水平上,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尽快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并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节省时间,传授更多知识,教学的质量自然也会很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体现在对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应用上。例如,教师在上课操作过程中,计算机或者网络发生了故障,能够及时排除故障,保证了教学正常进行。因此,需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主要包括多媒体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如WORD、EXCEL的使用等等,使教师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提高操作能力,保障教育教学有质有量的进行。

(二)教师应具备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和导航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1]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活动。例如,每年各省、市和学校都会举办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加强辅导,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这既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也是培养信息技术优秀人才的需要。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信息社会也需要一大批有计算机特长的人才。同时,竞赛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过程,使学生的优良品德能在竞赛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应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提供给教师的信息资源也是玲琅满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在浏览整理资料的情况下,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也就是应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因为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信息的收集者,应有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应用和评价的能力[2],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学生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二、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继续对本市70名教师的调查,我又得出如下结果,如表5,表6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目前的信息技术培训并没有对教育教学产生大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对教育教学帮助不大,而且参加过培训的很多教师仍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可见,信息技术培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训技术而轻培训效果

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参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但是在当前的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中, 只是一味的追求技术培训,如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等,并未对培训效果做详细了解,如教师是不是真正掌握了信息技术,是不是能够把培训的内容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有目的的和教师进行知识交流的培训很少。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只是疲于应付培训,失去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信心,学到的东西也不能应用于教学中去。

(二)信息技术培训在创新方面不足

目前的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采取集中面授培训的方式,教师运用黑板、多媒体在讲台上讲课,学员拿着笔和本在下面记,而缺少培训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这就使得操作技能较强的信息技术只能留于形式,得不到及时练习,这样既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也不能培养教师的操作能力。一般情况下,参加技术培训的都是各单位的精英,如果这些人的培训没有保证,那必将会直接影响到单位上其他人员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不适应教师教育教学

进行教师培训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育中去,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也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综观培训现状,目前的大多数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并没有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差异,实行的是“一刀切”,强行把培训知识灌输给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严重挫伤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把一切陈旧的培训内容拿到培训当中,这些内容已经跟不上当代教学的发展,对于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导致一些培训流于形式,不能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如何培养教师能力

(一)转变教师培训的观念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曾经讲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停留在CAI课件的制作上,更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还需体现培训观念和培训模式的更新。”[3]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约着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所以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转变教师培训的观念就十分重要。一方面应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应提前做好规划,确立目标,并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另一方面,应注重培训效果,应认识到教师培训并不是单纯的把技术传授给教师,而是能不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进行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

教育机构应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或人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一是分级培训的模式。由于目前需要参加教师培训的人数众多,每位教师的能力也不同,可以选择业务好、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加技术培训,然后由骨干教师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带动所有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二是长期学习的培训模式,鉴于许多教师在参加培训后,仍然不能掌握部分信息技术,教育机构可以把整理好的培训资料放到网络上,供教师长期学习使用,同时建立QQ交流群,供教师交流。

(三)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

教育机构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应考虑当前教育的发展。一是对于教师都懂的培训内容应简单陈述,不懂的内容应做详细讲解,加强练习。二是选择的培训内容应考虑到不同教师能力的差异,能力复核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是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帮助的内容。

(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

教师培训不仅仅是口头的传授,课件的演示,更多的是能为教师提供较好的软环境和能够动手实践的硬件环境,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能为教师聘请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或相关方面的专家,介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理论、方法与技能,提高他们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提供适合教师学习的硬件环境,使教师在培训面授时能边听边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学一点会一点,及时掌握信息技术,减少课下学习时间,减轻负担,增强教学信心。

四、结束语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需要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教师本人的学习和探究。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规划,确定目标,把信息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与教育真正整合,才能对教育变革起到深远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金辉.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68).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3 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各地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本计划实施的相关政策,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资格认定等挂钩的具体办法,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6

在专业化背景下,本文概述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通过更新高校教师观念,建立高校教师信息意识,加强高校教师技术培训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打造适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知识、技术与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使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由培训向发展转变,由信息技术向课程整合改变,由传递与接受向行动与探究改变.

关键词:

专业化;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受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影响,教育领域对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信息素养也早已成为了高校教师素质培养重要内容,提高信息素养,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综合概念,包括了意识、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内容,不过这些内容有着整体性、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并不能表现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独特性.只有在专业背景下,审视高校教师现阶段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充分了解高校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才可以明确找出高校教师正确的培养方法[1].

1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需求大量的信息人才,而信息人才的培养又在于高校教师的教育.可以说,信息时代高等教育也是信息发展教育的结果,高校教师具有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任务,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掌握新时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信息资源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极佳信息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实现信息知识的整合与利用,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2].

1.2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的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培养,高校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通过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发挥出个人特长,形成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只习惯被动接受教育和被动式的学习,思维缺乏主动性与敏捷性,尤其缺少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开展信息素养培养根本在于素质教育,要将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主动学习,保持终生学习习惯,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高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教师的任务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组织和实践.所以,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培养后走向社会的人才,如果不能准确捕捉信息和利用信息,则无法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水平的培养,才能更好的组织高校学生达成素质教育实践[3].

1.3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重构与创造能力.专业化背景下,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部分,高校教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模块构建方面转变,这时的高校教师也肩负着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组织和信息提供这一工作.高校教师具有把握教学方向、节奏、环境等创设的作用,要将教学内容做信息化的处理,把信息化资源处理成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重构.高校学习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为高校学生提供技术、人际交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经过深入改革后,对高校教师也有了更高要求,这时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还要真正能适应新教改后各种要求[4].1.4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自身发展的要求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生存基础,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信息提供者,也是信息需求者,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校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发挥自身潜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积累[5].对知识结构进行充实和优化,才能得到最前沿的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专业技能,实施专业教育,真正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素养.高校教师要具备极佳信息素养,才能更好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认识信息价值,找出正确解决对策.信息素养也会加强高校教师间的合作和沟通,通过合作和沟通,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与精神,超越限制与利益,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互相合作中共同进步[6].

2专业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不是新出现的名词,是从素养(literacy)演变来的,最早信息素养当作以大量信息工具来吸引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技能.到后来将信息素养解释成利用信息技术与技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结合多位专家意见后,把信息素养进行重新定义,有能力由多种信息来源,将信息进行获取和评估、使用.由此可见,可以把信息素养进行全新的诠释,其中内容包括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对信息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快速而准确的进行新信息的获取,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已获取信息要进行有效的辨别与评估,把信息应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有着极佳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7].教育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重点是实现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中,经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并经过不断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高校的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在于高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完成信息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面对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素养,再结合高校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更好的区别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其他职业素养的不同,明确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如下:

2.1建立高校教师信息意识与观念

高校教师信息意识与观念要在教育观念的建立入手,把意识当作培养的先导目标,明确意识为先后才能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而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要不断推动着意识为先的观念,防止高校教师的意识落后,使高校教学意识落后,使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高校教师要想建立起信息意识观念,就要排除那些陈旧的、落后的观念,以教育思想与观念为基础,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辅助,通过实践教学,清楚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和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高校教育重点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掌握未来发展,获得更大的竞争力.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加信息应用教学,通过软件培训或讲座等形式,加大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提高高校教师学习兴趣,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或科研中,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8].

2.2保障高校教师信息培训

制定培训目标:高校教师要按照培养内容把信息技术的培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知识培训,高校教师要掌握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高校教师要掌握技术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与教学媒体功能,掌握教学媒体操作方法,了解多媒体教室功能,熟练多媒体操作,会简单排除使用故障,会使用计算机文字处理与PPT制作等,可以应用网络工具完成资源检索和信息处理,会收发email,会使用BBS论坛等.通过实践知识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融为一体,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和资源等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还要对所有要素做系统计划,保证可操作的教学程序[9].多种途径保证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信息培训包括职前和在职两种培训途径.职前培训指高校科研学生分配后从事教学工作前进行的教师技能培训,培训中包含了信息技术培训.在职培训又包括短期培训与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短期培训是各高校或教育部门等组织的有目标的短期培训活动,例如:教育部门组织教师技能培训、协会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都属于短期培训;校本培训指高校通过节假日自行组织的信息培训活动,培养时间较为灵活,可长可短,既可以选择专题讲座的形式,也可以选择教学观摩的形式,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更好的结合,培训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自主研修指高校教师从教学与科研角度出发,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知识.例如:工作闲暇阅读信息技术相关书刊,自己主动参加各种信息专业培训,应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等[10].构建信息技术培训评价体系:传统信息技术培训一直以笔试、论文等形式对教师培训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只在乎培训的结果,并没有重视培训的过程,忽视了高校教师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忽视了高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思路变化,并不利于教师感受到成功和培训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培训一定要构建相关的评价体系,把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在一起,使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对培训全过程进行记录,通过记录使高校教师观察到成长和进步,更好的完成自身发展.

2.3为高校教师打造利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外部环境

健全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加强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政策引导,激发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积极性,对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要及时总结,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为大家展示教学整合的结果,实施优秀课件的观摩与教学评价,打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取得理想效果要在年底总结或考核聘用、晋升等情况奖励,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当作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重要的一项,高校教师能熟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构建高校教师信息培养进修与考核的制度:新进教师要根据职业培养制度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知识学习,学习后要进行考核.在职高校教师要按照学校培训进修和考核制度,综合高校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与进修.对高校所有教师培训和进修要做好相应的登记,进行必要的奖惩.培训进修制度要明确规定,高校教师有培训进修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进修有章可循.增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第一,在经费上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确定经费的拨付方式与筹措渠道,保证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教学中;第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校园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数字化图书馆等.其中校园网络建设主要是学校网站的建设,要及时更新学校网页的内容,保证校园网络资源的稳定,尤其注意要提供多种信息资源,通过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管理,进行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应用视频点播上一届网络直播等技术,完成远距离教学,建设资源的共享平台,保证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包括建设足够应用多媒体教室,对教室做功能分类,为教室配备不同类型和档次的设备,可以满足多种不同需求的教学,组建教学课件的制作,为多媒体教学提供硬件与软件的支持,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学习平台.配合校园广播与视频交互系统,帮助教师最快获得教学资源信息.其中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包括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可以使图书馆由纸质收藏转为数字化收藏方向发展,通过引进数据库及购买电子书籍等方式,完成数字化资源的整理.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多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建立,以主动化和个性化动态服务,以多种方式实现数字化信息的传递,辅助高校教师可好的获得信息资源提供多种可行方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是我国信息人才培养的基障,只有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现代高校的建设、新教育改革等结合在一起实行,才能推动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而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又要通过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经专业化背景下完成.将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培养意识及信息道德意识等进行整合.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向课程整合方向发展,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与接受.

参考文献:

〔1〕李颖.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0(5):38-40.

〔2〕罗萍.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辨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8(1):66-69.

〔3〕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5(6):39-43.

〔4〕任春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1):51-55.

〔5〕王红梅,朱连生,王红艳.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高校专业教师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5(2):57-59.

〔6〕黄荣梅.浅析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福建电脑,2012,35(2):36-38.

〔7〕张霞,刘志兰,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5(5):70-72.

〔8〕董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2,22(6):46-48.

〔9〕刘川,李昱.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3,18(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