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例6篇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1

一、建筑物结构鉴定的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的鉴别是指在规定的建筑物设计期限内,通过对建筑结构损伤情况、速率和维修状况等的分析,计算出建筑结构剩余的耐久年限,并从安全角度出发,鉴定建筑结构是否满足使用的目标年限要求。在鉴别中遵循的原则有:

(一)安全性原则

顾名思义,安全性原则即建筑的安全稳定,此原则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建筑结构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外力时,整体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安全事故【1】。

(二)适用性原则

建筑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应具有较多的适用功能。因此建筑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建筑结构不会发生过大裂缝、变形等问题,能够满足建筑的基本要求,不会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三)耐久性原则

往往建筑的使用年限较长,目前大部分建筑可以使用近百年,甚至有些建筑需要有更长的使用年限要求,因此建筑结构需要具有耐久性原则,即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建筑结构的材料、性能并不会发生急剧退化,整体结构依然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各种需求。

二、建筑物结构鉴定的使用方法

在建筑结构鉴别方法中,主要有传统经验法,其缺点在于鉴别的结果并不完全可靠;其次为使用鉴定法,主要缺点是鉴定的安全性较差;然后是概率鉴定法,缺点是准确性较差,最后是最为可靠的概率极限状态鉴定法。在各种鉴别方法中,都需要对建筑结构性能进行具体的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混凝土钻芯取样和统一回弹检测两种。其中,前者是通过在相应位置钻孔取得建筑物结构中的部分混凝土芯样,制定相应的试件并进行强度、应力试验,来鉴别建筑结构情况,在此种检测方法中,获取的混凝土芯样要数量要超过十件,且要具备代表性,才能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后者是利用统一回弹仪进行建筑结构的监测,具有检测效率高、操作方便、检测精度准确等优点,是当前建筑鉴别中常用的检测手段。

三、建筑物结构常用的加固技术

(一)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

混凝土结构是建筑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其加固技术也相对较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置换混凝土加固技术受到环境影响,部分建筑结构难以满足受力要求,可利用新配置的高强度混凝土,对原结构中强度较低、无法满足结构受力需求的混凝土进行置换,实现建筑结构加固的技术,在使用此技术过程中,要做好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处理,保证两者之间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协同受力,建筑结构保持整体性。2、加大截面加固技术通过将原有建筑结构中的某些构件截面积加大的方式,来提高此部分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构件问题部位的差异,可以采取单侧加厚、双侧加厚、三侧甚至四侧加厚等措施。此技术是混凝土结构加固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技术,属于直接加固的方法,对解决混凝土受压、受弯构件不稳定问题十分有效。3、外加预应力加固技术此技术是通过对建筑结构某个方向或构件加以外部的预应力,改变其原来的受力方式,实现建筑结构整体受力能力的提高,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一种间接加固的技术。外加预应力加固技术使用的材料是钢绞线,在应用过程中,要做好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的防火保护【2】。4、外部粘钢加固技术借助钢板或纤维复合增强材料等材料,利用粘结剂将其附着在建筑结构中稳定性差的构件位置,从而提高此构件的强度、承载力和延展性,起到加固建筑结构的效果。此技术对于施工环境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通常而言,施工温度和湿度分别不能高于60℃、70%,但是,使用此技术进行加固可以缩短维护周期,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外立面,加固效果较好。5、增设支点加固技术在建筑结构上增设支点,来分担构件的承重,减少构件的承重跨度,使力分布的更加均匀,从而有效提高结构整体的受力能力,实现加固建筑结构的目标,一般而言,增设的支点应选择在板、梁上。此技术的优点在于施工简单、牢固性好,对于大跨度的构件较为适用,缺点是在使用空间上有所限制。6、外包钢加固技术在构件外露的角上包裹型钢来加强构件稳定性的方式,主要应用于混凝土的梁、柱等构件加固,按照包裹时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湿式外包钢和干式外包钢两种。此技术的优点在于加固效果良好、操作简单,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是需要大量的型钢,会大幅度增加维修加固成本。除了以上加固技术之外,根据实际构件问题,还开发出了一些特定的加固技术,包括设置剪力墙支撑体系,有效改善结构整体的刚度;裂缝修补和处理技术等,都在一定情形下可以满足加固建筑结构的要求。

(二)砌体结构的加固技术

1、增设扶壁柱加固技术原有的砌体外侧增设混凝土或砖石扶壁柱,对砌体起到支撑作用,提高砌体的承载能力,进而加固建筑结构的措施,称之为增设扶壁柱加固技术。在使用此技术过程中,要做到原砌体与后加扶壁柱之间的协调,两者能够共同工作。2、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技术在砌体表面上覆盖钢筋网,然后外抹水泥砂浆,利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来加强砌体上下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改变墙体的承载能力,完成对建筑结构的加固。

(三)钢结构的加固技术

1、加固连接缝加固的技术此技术是指在钢结构连接部位,通过增加焊缝的有效厚度、长度等措施,来提高焊缝的效果,增强构件连接的牢固度,保证结构的稳固。2、改变构件结构加固技术此技术是通过在构件上附加以支撑、杆件或者外部预应力等措施,将构件上的荷载分布、力的传递、边界条件等改变,提高结构承载力水平,从而加固结构。

(四)木结构的加固技术

木结构也是建筑结构的一种,虽然在现代建筑中应用较少,但是部分古建筑、园林建筑等中也需要加固,常用的加固技术有:一是利用下撑式拉杆加固梁技术。此技术是针对梁构件在受到过大外部力时,挠度会超出规定限制发生断裂,通过在梁构件下方增加拉杆,可以与梁体形成新的受力结构,提高梁的承载能力,起到加固效果[3]。二是利用夹接、托接加固梁技术。此技术是针对木梁支撑点部位容易腐朽、虫蚀等问题,通过夹接、托接方式解决此问题,完成建筑结构加固。

四、结语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技术发展

0 引言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土地资源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区域性经济的拓展和深化,建筑行业不断追求体型复杂化和功能多样化。在此背景下,高层建筑市场应运而生。高层建筑也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特点

1.1 工程量大

一是施工准备工作量大,工程建筑的体积和面积超过普通建筑,高层建筑施工材料、配件、机具设备种类繁多、采购和运输量庞大。高层建筑施工涉及多个工种,需要大量不同专业的人力、物力及施工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二是工程施工量大、工序多。高程建筑的土方、钢筋、模板、砌筑、装修、管线安装的工作量都大大增加,工程施工需要十多个专业工种同时配合工作。

1.2 施工工期长且紧

高层建筑的工期通常超过2年,结构工期超过5d/层。施工工期长且紧张,通常为两班或三班作业,冬季或雨季仍须施工[1]。高层建筑工期长且紧的特点要求高层建筑施工需要具备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工序合理开展,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程周期,减少工程建设成本。

1.3 地基深

高层建筑的层高较大,需要加深地基深度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地基埋置深度为建筑物高度的1/12或更多,桩基深度应不低于建筑物高度的1/15[2]。由于高层建筑通常需要建有一层地下室,因而地基深度通常在5m以上,超高层建筑的基地深入通常高于20m。

1.4 高空作业和垂直作业量多

高层建筑的高度超为45m以上,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m,高层建筑自身高度大造成高空施工作业和垂直作业量大。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处理大量建筑材料、设备和人员运输工作。另外,高空作业和垂直作业量多也要求施工单位应做好高空安全保护工作、通讯工作以及其解决其它问题,防止物体和人员坠落造成打击事故或人员伤亡。

1.5 施工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刚才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施工技术,其中现浇技术为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施工单位要重点解决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等施工技术才能做好钢筋混凝土施工[3]。另外,高层建筑对消防、防水、装饰等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实现高层建筑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以及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已经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时代要求,这些要求也对高层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高程建筑施工技术也显著提高。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再吸收国外先进施工技术和施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我国自己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理论体系,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极大的丰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

2.1 外墙施工技术的发展

通过基于建筑墙体全面浇筑结构技术,建筑墙体浇筑技术已经朝着大模块时展,建筑施工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墙体新施工方法通过对传统施工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建筑墙体新施工方法可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提高建筑工程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2.2 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转换层设计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它需要根据建筑功能选择转换层设计和施工工艺。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形式多以梁式、板式和桁式三种为主。三种设计形式的转换层各有优缺点,其中梁式结构转换层凭借设计简单、施工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民建结构转换层施工[4]。但是,高层建筑和普通工民建有很大的不同,厚板式结构转换层更适合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设计,因此厚板式转换层设计方式被大量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厚板式转换层设计理念也得到快速发展。另外,随着结构预应力技术理论的发展及完善,我国高层建筑的大跨度、高挠度和强剪切力等问题都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解决,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设计和施工工艺。

2.3 施工材料的发展

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相关建筑材料的发展上。高层建筑的功能对防火、保温等性能的要求极高,这要求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选择建筑材料,加大建筑装饰材料研发管理力度,重点做好新材料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制造管理,保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经过长时间发展,相关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制造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筑材料直接关系高层建筑结构的何在,如防火、保温等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性能。

3 高层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3.1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抗压强度是衡量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指标,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强度呈正相关。当水灰比相同,高标号水泥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于低标号水泥。因此,施工单位要根据高层建筑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正确选择水泥。此外,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也呈正相关。当水泥标号相同时,水灰比越大,混凝土抗压强度越高。在水灰比固定情况下,增加水泥用量无法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加水泥用量只能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收缩性以及变形能力。因此,水泥强度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做好选择水泥和控制水灰比才能控制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5]。从本质上讲,在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前提下降低成本,以上两个环节的工作的目的为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强度具有一定的离散性,虽然无法避免离散性的影响,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降低离散型的影响。因而混凝土标准差可作为反映施工单位管理能力的指标,混凝土标准差越小,表明施工单位的管理能力越好,管理水平越高。

3.2 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基于高层建筑的功能,高层建筑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和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这种要求与机构力学布置要求相反。但是,高层建筑结构的下部结构层受力程度高于上部结构层,高层建筑的下层结构布置应该为刚度大、墙多、柱网密集,而上部结构层受力小则应逐渐减少墙和柱的数量,扩大轴线间距。另外,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功能的需求,高层建筑的结构应该和常规布置相反。因此,为实现这种结构,需要在结构转换楼层设置转换层。当前工程应用的主要转换结构形式以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为主,如若结构层位置上移时,需要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带转换层筒体结构起主要影响作用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和高度、内筒的刚度。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和带转换层筒体结构有相同的,两种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主要受转换层的高度影响,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间位移角和内力突变越明显,因而转换层高度不能过高。另外,转换层的结构抗震性能与转换层的上层侧向刚度比有关。对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而言,通过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得到控制转换层附近的间层位移角和内力突变的作用。因此,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者筒体结构,可以通过加大同体或者落地墙的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强化下部结构的目的[6]。必要情况下,可与房屋周围增设部分剪力墙、楼梯间筒体提高转换层的抗震能力。弱化上部可通过不落地剪力墙开动、减少墙厚度等方式达到目的。

3.3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功能和造型要求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应该相连,裙房包裹主楼大部。而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则要求高层主楼与裙房向分离,这要求高层建筑需要建设变形缝。但是建设变形缝后会出现双梁、双柱和双墙问题,限制高层建筑的平面布局,因此需要通过施工后浇带技术避免设变形缝对平面布局的限制。高层建筑主楼基础施工时同时进行低层裙房基础施工,有利于回填土地后平整场地,方便进行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施工。对上部结构而言,必须根据施工图预留施工后进行浇带。高程建筑主楼和裙房连接的基础梁需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和裙房主体部分完工后再浇筑,连接底梁两侧、上部梁和板。这种做法消除高层与底层的差异带来的问题,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应在主体结构结束2月后再浇筑。施工浇带的最佳位置为受力较小部位,如梁的变形缝反弯点的弯矩和剪力都较小,可作为浇带点。在施工浇带出,需要保证钢筋不会断。根据梁和板的跨度进行浇带,跨度较大应该根据规定断开钢筋,补齐混凝土后焊接好钢筋。后浇带的宽度应该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再以结构要求设置合理宽度,宽度应控制在700-1000mm范围内。

3.4 安全技术管理

任何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高层建筑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施工前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做好施工前调查研究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施工前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该包括勘察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做好记录。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将风险记录在案。最后根据设计文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设置现场安全警示工作。施工前还需要做好施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效果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中,安全技术管理应严格按照既定安全技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涉及文件的要求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做好安全防护及应力支持系统的验收工作,重点做好脚手架、支撑、支架的验收工作。

4 加强施工技质量控制

4.1 实行逐级技术交底制度

工程开工前,工程师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为基础,向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措施交底,分项施工前,所有施工人员需重复工程项目技术措施,各个班组组长每天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施工要求、作业环境技术交底,实现编制者和施工者之间的消息畅通,避免消息断层。依据PDCA循环过程的要求,开展技术质量管理活动。具体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措施-执行措施-观察效果-总结经验-解决遗留问题的步骤进行。根据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分项工程,制定施工工艺标准,提出施工技术要求,加强施工材料、操作工艺控制。

4.2 实行技术复核

技术复核是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复核的目的审核技术工作,及时发现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根据施工技术现状,技术复核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7]。一是地基基础,包括土质、标高、轴线、预留孔、预埋件位置等。二是建筑物定位,包括水准桩、标高、标准轴线桩、龙门桩轴线等。三是模板,包括模板的尺寸、标高、预留孔、牢固程度、内部清理情况等。四是混凝土,包括混凝土的混合比例、骨料成分、水泥强度、水泥品种等。五是钢筋,包括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连接情况。六是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构件的位置、标高、抗裂度等。七是砖砌体,包括皮数杆、砂浆配合比、组砌方式、预留洞口位置等。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市场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而且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要求也高于普通建筑的结构和施工要求,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控制工作也需要相应的提高。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工作,在高程建筑施工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施工技术、完善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控制,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使高层建筑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苏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4(01).

[2]皇甫翠萍.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山西建筑,2013(29).

[3]苏永平.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4(11).

[4]张洪.对高层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4(21).

[5]王勇士.浅谈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桩端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02).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高层建筑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新型的建筑形式,其建筑施工水平综合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是展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的有力体现,也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经出现爆发性增长的迹象,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因此,适当合理地开展高层建筑的建设的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

1 高层建筑的特点及发展

过去的五十年是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起始的单一框架结构转变为复杂结构形式,从单一钢混结构转变为包括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在内的多元化建筑形式,已经逐步向建筑的规模化与安全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鉴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与普通建筑施工应用技术有所差异,其施工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高层建筑一般基础较深,这主要是由于建筑高,体量大,因此支撑高层建筑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2)高层建筑地下室深,面积大。这主要是由于需要满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3)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⑷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的特点。(5)高层建筑装饰工程富于变化,具有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装饰工程的安全功能尤其重要,要求较高的抗风性和密闭性。

2 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技术要点

2.1 预制模板

在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是控制构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滑模法与爬模法具有以下相同点:(1)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模板和劳动力,结构整体性好;(2)只需将预制的模板进行组装,可有效缩短工期;(3)组织管理要求高,结构物立面造型存在限制。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2.2 逆向施工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2)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3)逆向施工可缩短带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2.3 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总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现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2.4 钢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主要是指包括轻型钢结构、高层重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领域。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极易因火灾等温度变化较为明显的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此外,高层建筑钢的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其起重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安装效率,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机械的安装与拆除,钢结构的测控、吊装、焊接等技术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3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

一般而言,随着高层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随施工难度与环节的变化不断革新,应根据实际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进行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高层建筑物具有垂直发展的特性,针对其高空作业环境差、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紧等特征,以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应广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术,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⑵结合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⑶结合超高层建筑逐层施工的作业面特点,强化总承包管理,重点提升施工作业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建筑施工空间的立体流水作业,使工程工序紧密衔接,削弱作业面狭窄对建设工期产生的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建筑水平的提升,如何在施工中发现问题,对原有的技术继续加以改进,是现阶段建筑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4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艺术设计;协调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只有通过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得以体现,建筑物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本身的实用价值以及美观效果,同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还能够起到抗震防震的作用。

一、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建筑设计事关两种性质的体现,即技术性和艺术性。技术性是指建筑物结构设计中的技术成分,而建筑物结构设计中的艺术性是指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技术之外的艺术成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的这两个元素越来越趋于融合统一,而这一趋向形成了建筑艺术的新流派,即高技派,高技派是在现代艺术的统领下由以往的艺术流派逐渐走向工业时代技术而产生的派别。高技派讲究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现代新技术,并在美学上也极力展现新技术的应用,其表现手法呈现多样,主要是为了使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并在此程度上反映工业技术中的机器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本身并不是矛盾不可协调的,而只有将技术处理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才能更好地诠释建筑设计中的这两种元素。

二、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载体

建筑设计就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将自身的观念意识通过创造施加到自然界,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筑设计既需要技术的应用得体到位,又需要在设计中对感情进行艺术化表现。于是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与技术的并驾齐驱,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中,建筑设计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尤其是设计者创作观念的转变,在建筑设计中力求表现造型的新颖,从传统的美学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中诸多的条框规范都在新技术的应用下被打破,并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设计特点,力求设计要从技术表现出发,运用技术性思维来对建筑的结构、设备构造以及建筑造型等方面进行思考,将技术性特点内涵于建筑构造的内在联系之中,使技术进一步升华为艺术。在建筑表征情感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赋予建筑以时代的气息。正如历史上一位名人所言,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建筑就人文技术而言,其实是人的本质外化,所以建筑设计堪称艺术,无论怎么去用建筑构建的技术以及建筑的功能去衡量其设计的意义,但是建筑设计仍旧脱离不了艺术的范畴,并且在学术研究中已经被划为人文学科,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二,建筑在各种技术上的应用,不仅开发了人类建筑设计的智慧,而且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建筑更加富有理性的情调美,并且以科学技术做依据,建筑的功能使用方面才更为牢靠。

三、建筑艺术的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统一

建筑艺术的结构美究其要理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建筑结构中支撑意义上的美,建筑是靠支撑结构才得以存在,支撑作用为建筑提供了使用空间,其间的构造形式以及结构体系对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尤其在一些要求特殊且结构跨度较大的建筑中,对于其结构体系的要求以及美学表现都达到了建筑形式美的极致。甚至在一些壮观的建筑中,其结构体系与美学表现是融合一致、密不可分的。能这样进行阐述,建筑即建构,结构即建筑,法国人类学家将人类的各种文化都视为系统,并能够对文化成分之间的关系遵循式地加以分析,而人类文化体系中所存有的恒定模式便是普遍的常见模式。这些文化体系对人类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有些建筑师会把建筑的结构设计放在从属地位来考虑,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力求结构服从于建筑设计,这一观念将建筑的整体性进行了分割,片面追求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协调性,从而给建筑工程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和质量方面的隐患。任何一个建筑,其所具有的设计方案,都会影响到结构设计,而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同时又对建筑设计层次起到制约性作用。所以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方面的知识,结构与建筑设计的相互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建筑品。

四、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案例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功能和造型统一是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比如罗马的小体育宫就是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最佳代表作。例如,某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配合一致,建筑设计上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其设计风格应当选择鲜明生动的设计造型,色彩和材料的搭配上也要富有儿童天真烂漫的格调,结构的设计中应该有房屋各部分的错落有致,且不同部分的形体不一表现出来的立体效果也不相同,在结构设计中应当努力配合其建筑设计的格调,明白建筑之所以设计的意图,并努力使两种设计互相辅助配合到达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

五、绿色建筑设计中系统协同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常规建筑的要求有许多出入。作为现代化的新兴建筑模式,绿色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追求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不仅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地形地势相契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建筑本身对当地技术和材料的利用,同时还要搞好绿化,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绿色建筑应该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具备一定的功能和特征,实现各相关要素的结合、协同从而实现绿色建筑实施和运营的高效、可持续和最优化。绿色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涉及众多相关主体外还包括硬科学和软科学,同时在建筑运行周期中由多学科领域交叉并跨越多层级尺度范围。

六、结束语

建筑师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时,常常会面临这样的矛盾,如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可能实现与需要实现之间的矛盾,建筑投资者、建筑使用者、具体的施工制作、还有相应的城市规划制度与设计本身之间的矛盾,群体建筑物与单个建筑物设计方面的矛盾。建筑物内外部之间的矛盾等等,所以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构建是由这些矛盾统一构成,局面非常复杂。

所以说建筑师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要寻找解决各个矛盾之间的最佳有效方案,经过长期的实践,建筑师在相关的建筑方面上积累了整体的一套建筑设计方法,能够采用建筑模型以及绘图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在方案的设计中找到矛盾的关键点,以求建筑设计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建筑设计需要一定的预见性工作,要在建筑施工前预见建筑物可能发生的问题,而这样的预见往往会随着设计过程的展开而使可能出现的问题逐渐清晰,所以在建筑的设计中为了避免具体施工中问题的发生,尽量使设计工作从着重点出发,从宏观考虑到微观审查,从建筑设计的整体到局部,从建筑的功能到具体建筑构造,都要做到认真考虑且步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杜启明. 关于宋《营造法式》中建筑与结构设计模数的研究[A].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营造第一辑(第一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1998:12.

[2]符国勇,胡安・贝坦库尔,潘子强,马克・丹纳特. 武汉绿地中心主塔: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A]. 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崛起中的亚洲:可持续性摩天大楼城市的时代:多学科背景下的高层建筑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最新成果汇总――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论文集[C].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2:8.

[3]王勇,张建平,王鹏翊,张旭磊.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模型自动转化方法[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4:53-58.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5

[关键词]工业建筑; 混凝土结构; 加固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25-01

一、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原则

工业建筑的加固改造一是要遵循安全性原则,设计具体的加固改造方案时要将保障生产安全性放在首位,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拓展工业建筑的可利用空间,完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二是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建筑加固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工业生产安全性,谋求更加广阔的利润空间,在设计改造方案时要将改造成本控制考虑在内,选择更为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我国的工业厂房一般由屋盖、柱和制动梁等部分进行支撑,主要有横向框架、屋盖结构和支撑体系等集中框架支撑结构,单层厂房的承重结构主要采用横向框架结构,由屋架、屋盖和柱等部分组成,可以承担工业厂房自重、恶劣天气等带来的负荷,起到加固厂房的作用。设计工业建筑加固改造方案时要考虑建筑本身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加固或者全面加固改造,将加固改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结合工业建筑的改造目的和实际需求设计加固方案,针对不同的工业厂房的应用条件,考虑不同厂房结构设计的因素。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内容

工业厂房加固主要应考虑其框架支撑体系、框架体系和混合支撑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加固设计,其中框架支撑体系是将支撑体系中横向的部分设计成钢接框架,纵向的部分设计为柱形支撑体系,可以提高建筑物对水平方向的承载力,但不适用于所有的工业建筑结构。框架体系是将建筑原本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都设计成钢接框架,不需要柱间支撑作为辅助,采用截面施工形式,在实际施工应用中受空间的影响较小但原材料的用量较多,施工建设成本也较高。混合支撑体系采用的是钢架和支撑体系混合的加固改造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柱间的纵向弯矩,对工业建筑的刚度有一定的要求,在保证楼面刚度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实现工业建筑柱间支撑。工业厂房的混凝土加固改造设计不仅要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要求,同时要保证建筑的施工成本,在成本控制和满足工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加固改造,选择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方案时要考虑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不仅要从空间上扩大厂房利用面积,还应为企业未来发展创造弹性空间,保证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

工业建筑的加固改造设计应结合工业发展利用建筑新技术进行加固设计,很多工业建筑的加固改造都存在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够、建筑延展性较弱、改造成本过高且工程周期较长等问题,导致工业建筑在功能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设计加固改造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现有的混凝土结构、桩基础和厂房功能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改造。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工业建筑加固改造技术。

(一) 增大截面加固技术。增大截面加固方法在建筑梁、柱、板和墙结构加固设计中运用较广,通过钢筋网砂浆层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原有的建筑结构截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在新旧建筑混凝土混合面可通过配置锚固件或剪切摩擦筋连接新旧两部分,保证建筑结构承载力的同时保持结构整体一致。具体施工时若只有梁的单面或者双面配置有钢筋,应选择和原受力钢筋相近的受力钢筋,通过焊接短筋的方式进行连接,焊连的短筋直径不能小于原有的受力钢筋的直径,间距应控制在50厘米以内。如果工业建筑梁的单面或者双面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应保证现有的受力钢筋和增加的受力钢筋距离较远,通过焊接或者U形箍筋连接新旧受力钢筋,焊接弯起的短筋直径应小于原受力钢筋的直径,间距保持在50厘米以内。如果需要同时增加建筑梁的配筋和截面,可采用化学植筋连接新增的梁纵筋和原有建筑的柱形结构,利用U形箍筋穿过楼板焊接成封闭箍筋,设置拉结筋保证工业建筑的加固部分和原有建筑部分之间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

(二) 粘钢板加固技术。该方法主要运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损部位的表面粘贴钢板进行加固处理,工业建筑的空间较小无法扩大截面尺寸时可以采用粘钢板加固技术进行加固,将钢板粘在建筑梁的底部,增加梁体的强度提高建筑梁体的抗弯承载力,通常除了底部粘钢板以外,还可在梁的两边增加钢箍以提高梁的抗剪承载力,但要根据梁体本身的截面尺寸和受力情况确定钢板的尺寸,固定钢箍时要在梁的两侧保持一定的距离,间隔一定距离将钢箍粘在梁的两侧并用铆钉固定,钢板和钢箍之间要紧密焊接在一起,之后用混合砂浆涂在钢板外面作为保护层,粘钢板加固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建筑空间体积的限制,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

(三) 置换混凝土加固技术。置换混凝土加固技术就是利用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置换原有的工业建筑结构中的混凝土,一般主要是在原有的建筑结构受压区强度差异影响,或者建筑局部损坏严重时使用此方法,当工业建筑的承重构件缺失时采用局部混凝土置换加固,虽然能够节省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施工成本,但必须注意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部分的加固效果。

(四)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该方法是在工业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构件等粘贴碳纤维或者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进行加固,粘贴的纤维复合材料要能够承担主要的应力作用,并在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特殊的防护处理,和粘贴钢板加固技术相似,高温环境或者特殊条件下可以使用无机胶粘贴剂,这种方法在近年来的工业建筑结构加固处理中使用较为广泛,通过实际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五) 增设支点加固技术。该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结构内增设支点以减小建筑结构的跨度或位移程度,提高工业建筑结构的受力状况,是一种传统的间接加固技术,一般运用于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外观或者内部功能影响较小的部件如梁、板、桁架等进行加固施工,根据支点支承结构和建筑构件受力能力的不同,可以将该技术分为刚性支点加固技术和弹性支点加固技术,使用该技术之前要在详细了解原有的工业建筑构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构件的变形状况选择不同的支点加固法。

四、结语

现代工程建筑结构的发展过程表明,工程结构的维修改造技术已经成为了建筑维护的重要环节,进行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之前,要对原有的建筑物结构进行详细的鉴定,根据建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加固技术。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6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坐标或者是高档居住社区,设计的方向和要求更加严格。

1.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设计

1.1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高层建筑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建筑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力求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2、高层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

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将具备以下特性方: (1) 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 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 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 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3.结构技术创新结构是支撑建筑的主要部件,也是制约和促进建筑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富有创造性的使用结构因素,将设计出意想不到的建筑形体和新奇的建筑形象。通过结构进行的公共建筑形态创新主要包括发挥技术极限、挑战重力的结构形态;运用结构特性、营造动感的结构形态和展示设计内涵,塑造细部的结构形态三种形式。(1)挑战重力的结构创新在传统公共建筑的设计中,结构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建筑的稳定与坚固,而要想维持建筑的稳定与坚固,机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纵观整个公共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挑战重力始终是建筑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如古罗马的万神庙创造的巨大穹顶就是古代建筑师挑战重力的结果。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使建筑的结构技术在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建筑形态的塑造,这种转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表现的愈加明显。到了 2010 年,这种情况被迪拜塔以 828 米的惊人高度推向了顶峰。(2)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与其它造型艺术不同,建筑造型始终给人以坚固、稳定和不可移动的感觉。传统建筑的结构形态由于人们心理和技术的要求,会尽量避免松散、摇摆和带有弹性的结构形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不再钟情于稳定的结构形式,运动和动感成为了建筑结构追求的新潮流,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场地鸟巢就是最好的例子。 (3) 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公共建筑的结构不但对建筑的主要形态发挥作用,经过建筑师精心处理的建筑结构,在建筑的细部也能够对建筑的形体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对细部的表现冲动来源于对理性力量的崇拜,这种来源于人类内心意识的力量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展现在公共建筑设计的各个时期。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就是一个使用结构对建筑的细部进行刻画的典型实力。密斯能够熟练的使用建筑的结构构件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创造出和谐富有美感的建筑结构形式。他以一种间接、精确的设计方式,将建筑的细部构件进行提炼,在每一个细部处理与节点连接上都进行精确的推敲。这使密斯的作品具有一种精致、高雅、纯净的美,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塑造建筑细部结构的完美典范。 (4)生态技术创新舒适功能是建筑的重要功能之一。人在建筑物中能达到舒适就要求有合适的室内外温度、湿度、采光和适当的声音控制。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对室内环境的控制手段越来越多,公共建筑使用的人数众多,其使用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其附近人群的健康水平。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的“空调病”、“都市风”等不利影响逐渐被人们了解,以使用的舒适功能开始成为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组成。

结束语在结构技术创新方面,公共建筑的创新主要集中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挑战重力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高层公共建筑中;二是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主要表现在体育站房等与运动有关的公共建筑上;三是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

参考文献:(1)邱晓红《对现代建筑创新设计的探讨》( 建材与装饰,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