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启示范例6篇

儒家思想的启示

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教育 人的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31-01

儒家教育思想带给我们很多极具现实意义的人文启示,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当前教育新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1.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在价值关系中,主客体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人”关系和“人―自然”关系,中国儒家哲学对“人―人”关系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特别重视。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合,仁者与天地万物同体等观念。孔子明确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的是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等,其意义都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阶级性,从其鲜明的教育宗旨可知,儒家教育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实现那一时代所理解的人性的丰富与圆满。

2.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

先秦儒家在论及教学过程时,已为我们阐明了教育的真义: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其中“教育情境”渗透了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在《学记》中,我国古代教育家便总结出“教学半”的论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没有无教的学,也没有无学的教;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教者在师生对话中因人设问,引人入问,层层深入,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自由状态下探索智慧,这种对智慧的探索不是在知识的占有上进行的,而是平等的,由此而发生的师生关系乃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要求;并反对“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即反对注重诵读教条,丝毫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因材施教的注入式教学。在学的方面,注重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以及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使人成为他自己。孔子在谈话中经常表现自己的无知,激发对方思考,与弟子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切磋中真理明朗,师生受益。这种“引导――建构”下的教学相长,身教重于言教,把严格要求与讲解后学相结合,教学中渗透着民主、平等的精神。

3.“以诱生惑,以诱激趣”

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其特点是“以诱生惑,以诱激趣”,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这一教学思想根植于儒家思想中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受教育者能“自省”“自反”“慎独”到“自我完善”,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这是一种乐观型、自强不息、以群体为本位的“乐感教育”,有别于西方传统教育中的“罪感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在文化修养、人格感化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将学思行有机统一起来。这种学而乐的效果,除了善诱还在于“适时”的教学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意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知识、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教育,在学生有了受教之心、求知欲强烈时,教师再“乘其间而施之”,就会像春风化雨那样,收到点滴入土的效果。

二 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人文启示

鉴于上述现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倾向,结合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有用养料,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教育过程中要缔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我国古典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本于人心,达到大同,始于人文,通乎天地,其亲切、平实、纯朴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典教育的善美境界,其以“和谐”为核心建构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蕴含的浓郁的人文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有着深刻的启发。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完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既建构知识意义,又建构人自身的意义,既要有信息的撷取,更要引导学习者“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由知识向智慧升华。第二,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人文性渗透,促进教育的纵深发展。第三,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促进人和谐统一的发展。

培养人、关注人是教育的根本。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是整体性、完整性、个体性,故关注人应充分关注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教育应当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的生存内涵的拓展,赋予个体的生存以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生存内涵,在个体生存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走向社会的发展,这样教育就把个性、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人文与功利统一起来,在此统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完整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艮著.王心斋全集(卷四).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本

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2

论文关键词 儒家 政治 法律思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改进和发展中国当今的法制是不可或缺的。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实际,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法律思想。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摒弃落后的、错误的部分。只有从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特别是儒家法律思想中吸收营养,才能真正的促进当今社会的法制建设朝着更加稳定和优秀的方向发展。

一、儒家法律思想概述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法律思想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孔子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仁”、“礼治”和“道德教化”,主张“德主刑辅”。其中“坚持礼治,宽猛相济”是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刑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惩罚犯罪的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惩罚犯罪来消灭犯罪,最终达到消灭刑罚的目的。

孔子之后,是由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对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孟子的思想是在孔子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有的人之所以会去干坏事,不是因为他天性是恶的,而是因为他没有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善良一面。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治者不能只用残暴的武力方式来统治人民,而是要从善的方面出发,爱护人民,关心人民,以德服人。

战国后期的荀子是儒家在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思想学派的思想,进一步的发展了儒家法律思想。他的思想主张概括起来就是“隆礼重法”。他认为,礼是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进而实现统一其他国家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这是其继承了前面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对这种恶如果不加以限制,那么人们就会犯罪。因此统治者要通过法来限制人们的这种恶,通过这种引导来使人向善,从而达到防止犯罪的目的。

到西汉时期,儒家法律思想逐渐被重视。尤其是到后来,经过董仲舒对前代儒家法律思想的总结,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和“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这些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使儒家法律思想成为了以后各个朝代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礼治思想。礼治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各个时期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都是在“礼”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不是平等的,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最典型的代表理论就是“三纲”、“五常”的提出。

2.德治思想。儒家提倡“德主刑辅”,主张以刑辅德,重视道德教化。他们认为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德治为主,以刑罚为辅的治国策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以德服人”以及荀子“明德慎罚”的思想都是强调德治的重要体现。

3.人治思想。孔子的人治思想首先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豍。他认为,政事的兴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其次是“身正令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豎。他强调要重视自身的修养,要遵守政令,尤其是统治者,要带头遵守礼法。

二、儒家法律思想评析

从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法律思想中有许多积极的、正面的观点,但同时存在着落后和消极的观念。我们应当辩证的来进行评析。

(一)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礼治”为基础的人伦思想。儒家法律思想强调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维护家庭的稳定。“亲亲相隐”是儒家的重要法律思想,它的意思是亲属之间,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是有血缘关系联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亲情关系是不能被割裂开的,因此允许亲属之间隐匿违法犯罪行为,不相互举报。

2.重视“德治”。这种德治思想要求提高统治者的素质,这是非常重要的,统治者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维护国家的稳定。同时它还强调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人民,要“慎法”即在使用刑罚的时候要审慎,要做到“罚当其罪”,反对滥用刑罚。

3.“民本”思想。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豏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豐足见他们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他们反对统治者们横征暴敛、实行暴政。

4.“礼法结合”的思想。儒家法律思想中虽然重点在强调“礼”的作用,但并没有忽略“法”的意义。认为在“礼”教化不了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法来进行惩治。同时,“礼法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防范于未然”,提前通过教育来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儒家法律思想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的所有的法律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其落后性和消极性。

1.儒家法律思想的等级观念严重。“三纲“、”五常“思想就是等级观念的极致体现。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都要按照相应的等级制度来调整和约束。

2.过分强调人治,忽略法治。“有治人,无治法”豑、“为政在人”这种极端思想过分的夸大了统治者的作用,是为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服务的,是给封建统治者们的统治寻求理论依据。由于这种过分强调人治的思想,致使统治者们权力不受限制和监督,法律也就是统治阶级个人意志的体现,最终导致君王的意志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变成了他统治人民的工具。

3.过分强调德治,忽略法治。儒家希望用完全的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法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道德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的。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意志较大,从而导致滥用道德标准,而最终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三、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11年已基本建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制建设总体上正在逐渐完善和成熟,而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也极大的促进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是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法治在普法、执法、司法和的许多具体方面和细节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在普法方面,公民的法律意识总体上仍然淡薄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律出台,但是公众的法律意识并没有相应的随之增长,对这些大量的法律法规,公众很少去关注和了解。况且,现在的法律条款,很多都是用专业术语来表达的,对这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专业的法律人理解起来都有难度,更何况是普通的民众。这就造成了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再者,国家的普法工作还不够具体和落实,在普法方面更多的是法律法规和法律条款的宣传,重理论,轻实效。

(二)法律监督体制不够落实

法律是否得到实施,执法、司法工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监督。目前,中国虽然确立了相应的监督体制,也正在日趋完善,但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法律虽然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独立并没有完全做到,行政权干预检察权的情形仍然存在。

(三)在执法方面,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具体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许多执法人员怠慢松懈,衍敷了事,不讲实效。对中央和国家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并没有真正的贯彻执行。

(四)法律工作者们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

执法、司法的工作人员们本应是公平正义和人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践行者。但是,从中国目前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司法、执法的工作人员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甚至为了自己能够享乐,置人民的利益不顾、视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无物。

(五)法律工作者滥用刑罚的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的执法工作总体上虽然是在有效、有序进行的,但是在一些具体和细节上面仍然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知法犯法,甚至为了维护私利而公报私仇,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

(六)执法者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法律的作用

有些执法者一味的只是死板的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人类自身所与生俱来的一些人伦感情,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四、儒家法律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虽然他具有一些封建的特征,带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可能与现代的一些法治要求存在着冲突,但是我们并不能就因为这些而否定儒家法律思想中的合理、正确的部分。在以后的法治建设中,仍然要继续借鉴优秀的儒家法律思想。

(一)借鉴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国家重视人民的力量。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对人民的普法工作,只有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国家的法律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得到贯彻和实施。现在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与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

(二)重视德治

儒家思想强调德治,包括重视对人民的道德教化,加强统治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审慎的使用刑罚等方面。

1.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中国的普法工作面临许多更加复杂问题时,用更加温和的、用更加民主的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有利于法治建设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2.“德治思想”对于执政者而言,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尤其是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践行国家法律,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执政者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还要善于用人、注重选拔人才,尊贤重能。孙中山曾经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用真正有能、有才的人来适用法律,践行法律,有利于执法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将法律真正的落到实处。

3.德治思想还要求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必须得当,要做到“罚当其罪”。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不能一味的只是进行惩罚,应当“先教后刑”,这样更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具体的法治建设和法律工作中,要把二者紧紧的结合起来。

(三)重视“人伦”思想

法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保障人性的健康发展。“亲亲相隐”的思想虽然与我们现在实施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出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价值。在现代立法过程中,我们应当适当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适当的允许和理解亲人之间的相互隐瞒违法犯罪的行为,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家庭稳定和谐了,社会也就会稳定和谐。

总之,儒家法律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当代社会法治建设借鉴和学习的思想,我们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力量,从中找出对我们现代有益的、有用的部分,为我们的现代法治服务。

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3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 主体型人格

一、儒家代表的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大师,其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数千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下色彩浓厚的一笔。本文主要就《孔子》《孟子》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入手,分析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1.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治学育人的儒家教育理论影响至今,归结起来,其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修己安人”两个方面。《论语》曰:“修己以安人”,修己是从教师一方来讲,要求教师首先保证自身修为,方可“安人”。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这样阐述孔子的修己:“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可见修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要将修己做到极处,首先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如此类思想观点,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其次,返躬内省是修己的另一要素,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先要自我反省,在看到别人优点时需“见贤思齐焉”。教师做好修己后,怎样“安人”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选取合适的方式与态度,使学生信服并以自己为榜样,进而促进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孔子看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重视与他们谈论“志向”,还要给学生适当的批评与评价。通过与学生谈论交流可“听其言而观其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可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批评与评价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

2.孟子教育思想。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精华之外,他还以育人为人生之乐。《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天王不下欲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对教育人的思想哲学上比较注重人格主体性的培养,他教育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注重人格和意志自由。这种人格与意志的自由应用到语文教学时,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自由理解、对阅读空间的自由选择、对观点的自由辩论等。在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时,主要通过反求诸己、自得、自觉三个方面。在教师观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他认为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但作为教师,其教学标准面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不以学生资质论标准高低。

二、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分析

从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升学标准等压力的存在,使绝大多数学校目前的语文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唯分数论”造成语文教育人文性缺失的结果,偏离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语文教学模式不开放,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重视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方法没错,但教学内容并未随之提升。第三,考核方式的单调使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语文学科教学及考核不像其他理工科目,有成型的、标准的内容体系,语文是开放的、发散的,考核内容并非出自教材之内,而是关联的、延伸的,这就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第四,教师在教学的准备与进程中,备课及教课内容单调,过于“应试”。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孔子所处时代因其教育不受制度限制,不具有制度性特征,因此孔子在对其弟子进行教育,往往因人而教。语文的人文性与诗意性要求语文教学课堂富有启发性,优美而深刻,但同时又要保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元化、层次化。比如对于公共知识或公共赏析用半节课或者多半节可完成,剩余的课堂时间则是分配给因人而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进行“长善救失”。

2.深化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要求。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的不同使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和孔子当时完全相同,不能达到孔子与弟子朝夕相处的地步。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现有可改变的东西和地方,尽可能的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机会。比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建立班级社区,使教师和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沟通。

3.体会“反求诸己”的教师观教育思想,时刻保持自身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从内心来说,每位教师都想成为优秀教师,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沉重的业务压力使教师们对学生产生了高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不是建立在语文能力上,而是升学及考试分数上。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可借着儒学“修己”的精神启示,在反思中寻求突破,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用智慧去教好语文。另外,教师应树立“自觉、自得”的心态,以学生未来成长为思考出发点,坚持正确的育人观。

4.在教师观上,坚持身正为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同时,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避免过度“以学生为本”而使教师处于旁观地位。建立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是基于教书育人、语文学科性质的,而不是由考试来决定的。这些正如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参考文献:

[1]杜娟.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苏明飞.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4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早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且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下,这种德育思想依然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和思想观念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传统儒家思想能够传承至今而不衰败,说明这种德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坚持的,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的。因此,笔者通过探索和分析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获得提高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启示。

一、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以"仁"、"礼"为核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伦和礼义的关系,秉持"仁"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仁"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所提出来的,且普遍存在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之中。在这里"仁"的含义比较多,其中常用的一点就是指要"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这种"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以及其继承者身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表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都表示出一种为他们着想,关爱他们的思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理解他人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高校德育教学的主要受教育对象,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逐渐趋于成熟,因此在高校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要保持平等的态度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用"理"来说服学生,用"爱"来打动学生;用自身的行为来带动学生;而不是以端着高人一等的架势,用权力和利益来强迫学生和诱惑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本身出发还要从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不是任务,更不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就行的,而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需要切实的给予受教育者帮助、关心和爱护,指导和教育他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二、传统儒家德育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的德育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其中诸多的德育方法都是孔子通过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累积而成的,且在实际的运用中也的确发挥出很大的效用。其中有关立志、内省、诚信等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促使其主动修身立志。"立志"教育是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十分看重的一点,尤其是教育学生确立和坚守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对学生的意志锻炼,即要求学生能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拒绝诱惑,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充分展示了儒家德育对"立志"的重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自学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开始,要求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活要求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和影响,培养过硬和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优良品质。同时借鉴传统儒家"内省"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律教育来引导学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指每个人要多反省自己的过错,少埋怨别人,这样才能减少与别人的矛盾。此外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学,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衡量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传统儒家德育教学在这方面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要求学习者能够言行统一,言行相顾,同时为了防止言行不一的产生,"慎言"也是儒家德育诚信教学的一种方法。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注重对学生诚信的培养,要求学生讲信用,重承诺。

三、传统儒家德育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采用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在道德实践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学生对道德标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将其内化至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致使学生的道德效率难以提高。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讲究"知行合一",注重道德的实践性,即要求受教育者不仅在认识的层面上清楚道德的标准,更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传统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受教育者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利用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和调节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通过这样儿产生的行为和思想才能说是有道德的。因此对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应该主要划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和"育"。前者是要求学习道德,后者则倾向于道德的培育和养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摆脱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稳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道德的理解,使之逐渐成为自己能力架构中的一部分。

四、传统儒家德育的"修己"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强调受教育者能够"克己内省"、"学思结合",即希望受教育者能够从内心认可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直比较侧重于他律,将教育学生和改变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力量上,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多数属于青年阶段,因此他们具备相对成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但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被忽略到,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挖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教育者也应该努力构建起其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善友爱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逐渐产生较强的进取意识和自我克制意识,能够自己向自己提出提高道德素养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自觉的学习知识,进行转化和自我控制。通过这样的一个"修己"的过程来帮助学生从内而外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最终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树人"、"育人"的教育目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重大影响,而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传承已久,对我国的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将传统儒德育思想中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其"知行合一"、"修己"的理念运用到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改善当前德育教学中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沈韬.儒家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J].教育评论,2013,(4).

[2]杨静.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传承[J].人民论坛,2013,(23).

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5

4.2对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融入儒家管理思想的有益探索

儒家管理思想所涉及的主要是国家、社会等宏大的、抽象的范围,而其基本精神则对于学校德育 教育 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运用儒家的管理思想,首先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并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出有助于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

4.2.1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仁对 现代 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启示

“仁爱作为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并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仁爱有利于在管理内部各成员之问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一句话,“仁爱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目标。“仁爱管理是对管理主题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是说,管理者要具有一种“恕道精神。所谓“恕道”,从积极的方面说,是指管理者要立身于社会,在事业上成功 发展 ,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立身于社会,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管理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精神的特点在于,凡事都要做到推已及人,对人尊重。管理者具有恕道精神,管理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儒家的“仁爱”管理思想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不无指导意义。学校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管理具有双重指向性:既要面对学生,也是面对管理者自己。管理者不但要管好学生,更要管好自己。为此,管理者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仁爱”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一要严于律己,二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如果管理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样的管理者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正人需先正己。管理者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感化、教育和说服学生,成为带动和激励学生实现学校目标的榜样。正己,首先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管理者能严以律己固然好,但同时必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对待,如果一见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就指责、训斥和惩罚,缺乏与人为善的态度,那么,不仅学校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难以形成,相反会造成师生关系离心离德、紧张疏远,甚至失去学生对老师或管理者的信任和支持。孔子说:“宽则得众”。待人宽厚,能赢得人心,也是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者,在严以律己的同时,还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和作风,对德育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管理者首先要深刻检查自己并主动承担责任。

4.2.2儒家管理思想中的“礼”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启示

有了“仁”的存在就可以成为人了,但是“仁还不能单独存在,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必须通过“礼”来表达和实现。《论语》中有载: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为人孝弟(悌)是孔子和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孝是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悌是弟妹对兄长应有的态度。“知孝悌”是孔子“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以”礼”为核心理念,用礼制、礼乐追求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从理智上求真。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 规律 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札乐来规范学校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好学、敬人的氛围。孔子的治道强调”正名,要求做到”名正言顺,各司其职,做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体现在学校德育管理中也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各自与其色、职务相称,也就是其”实”与其名相符合。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用完善的层级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围约束各成员。礼乐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敬的氛围,敬重自己的组织角色或职司,敬重老师,尊重学生,使组织秩序井然,能成大事。可见孔子治道之首,即制度化的组织治理。而决不是人们所附会的随意性极大的所谓”人治”。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构建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营造好学氛围,具有基础性作用。

4.2.3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中庸”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启示

综观儒家管理思想,“中庸之道”颇具影响力。“中庸之道”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强调管理适当适度、恰到好处,主张管理范围合理、不偏不倚。孔子的中庸哲理,讲的是无不不及,它的实际应用,就在于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从实质上说,“中庸”就是“适度,就是要把“时中”与“权变结合起来。“时中就是原则性,“权变就是灵活性。“时中”与“权变的结合也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正因如此,“中庸管理方法有利于实现管理目的它可以使人与物的管理处于合理的最佳状态,发挥最佳效益。与此同时,作为管理方法的“适度”并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使管理工作合于“度”,在方法上绝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根据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

“适度”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 艺术 。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至关重要。“适度”贯穿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德育教育的正确决策需要“适度,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运用需要“适度”,学校德育教育的激励机制也需要“适度。现代学校具有开放性特征,其德育教育必须考虑条件的变化。学校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在这里,能否适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法,实质上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可见,为了使学校德育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在管理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对“适度”原则的正确把握。

4.2.4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德、“义”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段话道出了强调伦理道德的巨大价值,一个人一旦有了仁德,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满天的星辰都会围绕着你,听从你的指挥。所以“德”是建立管理者权威的关键所在。只有制度权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道德感召力。

在孔子看来,“知”体现着个人对外在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个人对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没有一定的认识,就很难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首先从社会伦理方面人手。—个人有了较高的社会伦理修养,那么他也许不会成为—个对社会极有贡献的人,但是他起码不会成为—个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坏人。

另外,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要以义”为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的价值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在意志上向善。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这是说利益和好处能够驱动人去做事,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但要注意“度的原则。《中庸》日:”羲”者,宜也。”义”就是受道德制约而有度的”利,这样获取的利才是善的。因此必须以有约束的”利”,也就是”义”来替代毫无约束的”利”。这对于教育学生树立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的价值观,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结语

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6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08-02

先秦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的,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这些理论奠定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而后,孟子、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从不同角度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并提出了较为全面而且更加理论化的道德教育思想[1]。就先秦儒学总体发展而言,它所建立的教育思想体系,较之先秦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更系统、更全面。[2]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有些光辉的思想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因而积极探索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中的有利因素,对促进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有重大意义。

一、当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状况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加快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大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变革[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份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表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也说明了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迫切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4]。在高校思想政冶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首先应注重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将会使社会道德状况日趋恶化,最终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当今时代,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种传播方式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本文拟就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简要探讨。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1.先秦儒家伦理教育思想有助于高校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则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提倡道德修养,重视礼义和人伦关系,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仁”,它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仁”既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仁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爱护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都是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2]。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和德育工作者一样,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理所应当把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作为德育的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靠真理去说服学生,靠情感去打动学生,靠示范去带动学生,切勿以势凌人,以权压人,以利诱人。不仅要在教育者的角度做工作,还要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想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受教育者予以帮助、指导,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理想人格思想,有助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重视内圣和外王,即人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内圣和外王是儒者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5]。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在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开始盛行。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杠杆发展生产力的经济体制,要求追逐利益最大化,创造利润的多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于是“见利忘义”等不正常现象频频出现,以致社会上产生了信任危机[4]。这些因素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用传统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现代人,应在尊重个人利益、承认个人利益合理性的前提下倡导社会大义,以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理念。当代大学生应注重内心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生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事业作贡献。

先秦儒家自古极重人格,重视“人禽之别”。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思想人格,如圣人、君子、志士、贤人、善人等。孔子认为学须立志,要求弟子们要“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作为人前进的动力。孔子主张仁智并重,“未知,焉得仁”,意即如果没有知识,怎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模式还具有敢于负责、乐于奉献的内容。《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通过自己修养为他人和众的利益服务,不以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和大众的利益。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如何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是工作的一个重点。首先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志向,塑造“理想的自我”,鼓励他们按照理想自我设计并努力奋斗。其次要注重德智的协调发展,避免“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再次要培养学生敢于负责、勇于奉献的精神,处理好需要与克制的矛盾、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优化其人格行为,使其形成完善的人格。

3.先秦儒家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于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

先秦儒家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孔子认为对教育对象,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这一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有启发,每位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应依其特点进行教育,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武断方式。

先秦儒家主张教育要寓情于理,即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感情投入,并为之创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会产生一种常规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边交流,除了晓之以理外,还要动之以情,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先秦儒家提出“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施教者更应注重其自身修为,在言行、举止、思想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先秦儒家学者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这对当代的终身教育思想具有奠基作用。大学生要树立接受终身教育的信念,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4.“克己内省、学思结合”―先秦儒家德育修养核心,有助于高校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

孔子十分重视自我修身,他提出了“克己内省”、“学思结合”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达到使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规范。[2]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对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现代德育应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我们今天要提倡的自我教育法就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地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而自觉地转化思想和控制行为的方法。 [3]这实际上就是孔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在当代的新的阐述和发展。

5.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的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对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以道德标准的灌输为主,道德实践方面比较少,使道德标准无法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致使德育效率不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十分注重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提高道德修养,既要在认识上弄清道理,又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知行不一,就不能把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不能用内化了的道德准则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就不能称之为“有道德”。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阶段:“教”是学习道德要求,“育”是培育养成,将道德准则内化为道德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要实现这种转化,外在教育是个重要条件,关键在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既不是那种与实践相脱离的“闭门思过”,也不是把道德规范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而是创设平台,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道德专题研究,参加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能力[5]。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而广阔,其他的诸如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齐而后国治”;提倡“修身为本”的立志教育;注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环境教育等等至今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尽力去挖掘其中的精华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以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并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198-204.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道德修养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184

[3]张鸿燕.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及其现代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