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东游范例6篇

孔子东游范文1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始建于周,建成于明清时期,是世界上2000余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国的宫殿式建筑中颇为著名。孔庙现占地14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呈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共466间,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堂,以及17座碑亭、门坊54座,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大成殿、奎文阁、杏坛及其历代碑刻是孔庙的主要看点。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着清雍正皇帝御书的“大成殿”三个大字。大成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雄踞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

奎文阁,其名取自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兴衰的奎星而为“奎文”。奎文阁为藏书阁,阁内原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赐书墨迹。阁廊下东侧立李东阳撰书《奎文阁赋》碑;西侧立《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经历代战乱,阁内藏书已大部分散失。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刺柏。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亲赐的“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边,陈列着大量碑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恐怕也是数量最多的,其他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它们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更镌刻了中华文明的沧桑足迹。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又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府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汉高祖刘邦曾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受到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问,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孔府的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再后面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门两边有副对联,对联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寓意“文章通天”。此联尽显千百年来“圣人”家族的非凡气派。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势森严可畏。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名的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此物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是乾隆赐予孔府的。孔林

孔林又称为圣林,位于曲阜城北。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2000多年从未间断,孔林遂成为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长5.6公里,墙高3米多。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林内现有树木10万余株,其中2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9000多株。还有各种奇花异草130余种,这里可以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孔林中尚存有历代许多书法家亲笔题写的碑文,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故而有“碑林”的美誉。

旅游指南:

1 交通比较方便,从泰安、济宁,都有直达曲阜的汽车。游客到达曲阜后,可先游览孔庙,然后参观孔府,游完孔府后,可乘古马车游览孔林(途中可游览颜庙、万石长春坊)。

2 在曲阜每年的旅游活动主要有: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家乡修学旅游、书法碑刻旅游、寻根朝觐旅游等。

3 游曲阜“三孔”,四季皆宜,但习惯上人们偏好3~11月去那里旅游,因此每年这段时间为曲阜的旅游旺季。每年的6-9月份(尤其是7月、8月),曲阜降雨集中,所以出行时要备好雨具。

孔子东游范文2

2014年7月29日,第十一届“孔子杯”全球青少年华文作文大赛颁奖活动在山东曲阜举办。大赛颁奖典礼暨作文教学座谈会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中、山东省日照实验高中、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等学校60多位参赛师生、学生家长与会。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代语文杂志社主编单承彬教授致开幕词,并谈了对作文教学的看法。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三孔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凤举致辞,又以学生家长的身份讲述了培养孩子写作特长的经历。到场嘉宾还有曲阜市文物局市场营销中心主任董亚军。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中的张殿礼老师谈了到达曲阜的感受和参赛心得,山东省日照实验高中的李富晔老师讲了写作的重要性,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的李亚平老师介绍了开展文学社活动的经验。教师代表均认为参赛促进了作文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作文展示的平台。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的史玉姣同学作为学生代表,朗读了自己的获奖作品《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友谊》。

作文教学交流完毕,单承彬教授、韩凤举局长、董亚军主任为到场的获奖师生、优秀组织学校颁发证书、奖牌,并赠送了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亲笔签名的作品集《孔曰》、线装《论语》和《曲阜旅游》图书。

颁奖典礼结束后,杂志社组织与会师生、家长参观了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景区,在参观、游学过程中,来宾对曲阜市文物局提供的免费游三孔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走近曲阜、感悟孔子”是大赛的一个亮点。游览结束后,第十一届“孔子杯”作文大赛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孔子杯作文大赛已经办了十一届,因发起于孔子故里曲阜而命名,受到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欢迎,至本届累计收到稿件近18万份。第一届的主题是“关爱生命、关注亲情”,体现了“仁者爱人”的儒家精神。其后各届大赛,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倡导读写结合、知行合一,特别是本届大赛以“读《论语》、学做人”为主题,让青少年从《论语》中学习如何做人。因为《论语》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是对做人道理的概括,这些儒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青少年有必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个人道德素养。

曲阜文物局自2013年开展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参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本届“孔子杯”作文大赛,主题是“读《论语》、学做人”,让一等奖得主免费参观曲阜“三孔”、进行曲阜修学游,是“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的深化,它让青少年积极认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汲取有益成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东游范文3

特色文化旅游是孔子文化节的灵魂

孔子文化节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弘扬以孔子思想学说为主流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求乐、求美”的需要来作文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一是打好孔子牌,围绕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举办情趣盎然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孔子家乡修学旅游,仿古射箭旅游,古鲁婚俗旅游,以及孔孟之乡专线旅游活动等。

二是做好以孔子文化为主题的文章,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先后组织有关专家挖掘、整理、论证、编创演出了仿古《祭孔乐舞》、仿古《箫韶乐舞》和仿古《云门大卷》乐舞。这三台填补我国文艺领域空白的乐舞。此外,还由前卫歌舞团、青岛市歌舞团、山东省话剧团、曲阜市剧团,编创演出了一大批歌舞剧、舞乐诗、话剧、古装戏剧等。

三是举办富有孔子故里艺术特色的展览活动,突出儒家文化。如“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画像石刻展”、“孔府珍贵文物展览”、“孔林――世界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展览”等。

四是每年举办一次以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如“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孔子儒学与现代社会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海峡两岸首次儒学学术讨论会”等。

五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凝聚力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和各类交流联谊活动。

六是利用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商机,举办多项目、多形式、大规模的经贸、科技、融资、人才交流活动。从1989年首届孔子文化节以来,整个孔孟之乡累计吸引了80多个(次)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位外商参加了经科贸洽谈活动,曲阜引进外资和出口创汇额达18亿美元。

立意创新是孔子文化节的强大动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孔子文化节立足于在创新中求发展,每年都有新道道,届届都有新内容。

孔子文化节依托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旅游局,每届活动的主题既突出地方特色,又与国家、省旅游部门的活动相一致,省政府、国家旅游局把孔子文化节作为“世界旅游日”、中国民俗风情旅游、中国旅游年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届文化节开幕式和节日期间的文艺活动,立足当地资源,年年都有创新。

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和开幕式为孔子文化节的两大重头戏。1984年的纪念活动仅是瞻仰新修复的孔子像,到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首次主办“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全球30多家孔庙同时举行祭祀大典,曲阜孔庙是此次祭孔大典的主会场。

曲阜市在保护利用好“三孔”等文物资源的同时,围绕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开发建设了一批极富文化内涵的新人文景观。如论语碑苑、六艺城等。此外,创办于1990年的孔子学术会堂,于每年的孔子文化节期间,都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或社会活动家登坛讲学。美国知名人士陈香梅女士,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等,都先后来孔子学术会堂作了学术报告。

井然有序的组织工作是文化节的有力保障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举办以来,国家和省市一直十分重视,从各方面给予关怀和支持。为了确保孔子文化节能够常办常新,长期举办下去,1994年曲阜市成立了“孔子文化节办公室”,作为在编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孔子文化节的总体策划、设计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孔子东游范文4

持“孔子周游”说的,屡见书卷报端。比如:

1.胡适在1912年2月以《孔子》为题,在《第一章 孔子略传》中说:“后来因为他(孔子――引者注)的政策不行,所以把官丢了,去周游列国。他在国外游了13年,也不曾有行道的机会。”①胡适肯定地指出,孔子是去“周游列国”。

2.鲍鹏山在2009年以《孔子:人类之子》为题,谈到孔子的身世时,“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他最终失败了。”②鲍鹏山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同样是说孔子“周游列国”。

3.曲春礼《孔子传》,以形象的笔法写孔子准备离开鲁国时,“对学生们说:‘我此番出游少说也得三五年,你们要刻苦学习,切莫荒废了学业。’”③传记交代得清楚,孔子是“出游”,也就是外出游览,漫无目的。

4.中国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周游”词条的解释是:“周游,到各地游历,游遍:孔子~列国。”④它不仅解释了“周游”的意思,而且以“孔子周游列国”作为范例予以规范理解,这就把孔子“周游列国”钉在了历史的时光柱上。

诸如此类,还有在某些郑重的孔子思想研究的学术会上,众学者也异口同声,说孔子“周游列国”。这就把孔子“周游列国”当成了事实,铁板钉钉地固定起来。

诚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周游”是“到各地游历,游遍”,那“周游列国”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览,直至游遍了天下,游山玩水,悠哉游哉,该多轻松、多惬意呀。联想到现代人的旅游,坐高速火车,乘豪华轮船,登波音飞机,舒服享受。“周游”中吃营养,睡健康,玩开心,潇洒浪漫。而出国游,面对异国风情,更是如梦如仙。究其史实,孔子是这样的“周游”吗?

不是的。要搞清楚孔子到列国去的目的,把三个问题弄清楚就行了。首先,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是什么?从有限的孔子年谱文本搜猎,孔子离开鲁国的真正原因是,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即仁政、德政主张。孔子55岁那年已经为官五年,由于政绩卓著,官阶从中都宰擢至大司寇,执行宰相职务。应该说,孔子在鲁国的“官”做得大,仅在国君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顺风顺水,有享不尽的荣华,受不尽的富贵。但是,孔子为什么要辞官离开鲁国呢?就为两件事:一是为了推行仁政。他与权贵们政见不同,削“三桓”,“堕三都”,强化君权,触犯了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对孔子怀恨在心。二是外交上得罪了齐国。在与齐国“夹谷之盟”中,由于孔子得力的外交策略,从礼仪上震慑了齐国,从而收复了鲁国的失地。为此,齐国为离间孔子与鲁君的关系,选送美女80名,花纹马120匹及其它财物,从此鲁国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致使朝纲混乱。孔子屡谏未果,加之春祭不按规定的礼仪将祭肉分给臣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孔子愤而挂冠树上,辞官离走。所以,孔子离开鲁国是为了追求“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对鲁国很失望,他来不及告别妻子亓官氏,也来不及与儿子孔鲤见一面,毅然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学生离开鲁国。可见,孔子离开鲁国是一种自觉的与不仁不义、不礼不德的权贵们彻底决裂,是一次政治上的公开的反抗。在鲁国的边境上,按照礼制孔子一行停留下来了。此时,他眷念故国,心情复杂,是去还是留?自己已经55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他只有一个目的,“克己复礼为仁”,一定要恢复周礼!为了实现周礼的政治理想,推销仁政,寻觅知音,不妨四处奔走寻访吧。显然,孔子离开鲁国是为了践行自己理想的“道”。“道”在《论语》中出现60次,孔子述“道”有44次,他在思想上求道、谋道,在心理上忧道、守道,在行为上传道、弘道,直至“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什么?“道之本,仁义而已矣”,就是实行“仁政德治”。孔子就是带着这样的理想而奔走他乡,怎能说他是漫无目的的“周游”呢?

其次,孔子到各国去究竟做了什么?考察孔子到列国的行踪,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说,“孔子自定公13年春去鲁,至哀公11年而归,前后14年。而所仕惟陈蔡两国,所过惟曹宋郑蔡。”路途中经过或停留过的地方,有记载的还有匡、蒲、陬乡和楚国,特别是楚国是他寄予厚望的国家。他来到列国,就是为了宣传仁政理想,以求有“用我者”。例如,来到卫国,他首先跟学生讲治国三步走,“庶――富――教”,一个国家先要发展人口,当时经济发展落后,人口是生产力的标志,谁的人口多谁就生产力强。继而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逐步走向温饱型的小康;然后对老百姓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他每到一个国家,就觐见君王,寻访贤达,拜见尊长,去讲述仁政,或者传扬先王之道“斯为美”,或者根据对方询问,有问必答,集中到一点,以传播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圣德为主。然而,他最不能忘怀的是传播古代文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即使在生命攸关时刻仍不忘记“斯文”。有次,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结果被当地人认为是杀害匡人的阳虎来了,把他团团围住,学生们非常紧张,以为孔子在劫难逃。但孔子镇定自若,神态安详,一身英雄风骨,临危不惧:“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5》)这一段话震古铄今,动人心魄。他对天长吁,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也”,把个人的生死已经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一种文化生存的悲情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传承和弘扬“斯文”就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斯文”是什么?“斯文”就是文化,就是文化传统。人在途的厄难中,竟有如此胸襟和境界,岂能付之轻飘的“周游”?

第三,他在途中受尽了人间的灾难。他最先来到卫国,孔子坦陈,如果有人起用我来主持国家政事,“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一年便差不多可以了,三年一定见成效。可是,卫灵公老迈昏庸,对孔子的政治主张毫无兴趣,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挟孔子乘车招摇过市,受其侮辱。后来卫国内乱,卫灵公听信谗言而生疑,孔子担心获罪,仓皇中把煮在饭锅里的米捞起来就逃跑,淘米水滴了一路,这就是“接淅而行”的由来。在逃难中,他与学生走失了,孤零零地站在郑都外城的东门,学生找不到孔子,到处打听,一个郑人告诉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个人,额头像唐尧那样开阔,脖子像皋陶那样结实,肩膀像子产宽广,腰以下比大禹矮三寸,憔悴颓唐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狗。”子贡找到了孔子,把这话转述给他听时,他说,说我的形象不对,说我像条丧家狗,说得对呀。这就是“丧家之犬”的来历。他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屡遭碰壁;漂泊无依,有国难回,有家难归;但他乐观旷达,自嘲幽默,不坠其志。孔子14年的颠沛流离,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奔走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家之间,九死一生,为着理想而奔波,为着传播真理而长征,岂止是轻飘的“周游”而了之?

至于途中宋人伐树,欲置死地而后快;匡人围困,陷于囹圄;在蒲迫盟,受尽屈辱;陈蔡绝粮,竟饿了7天7夜,差点命赴黄泉!他疲于奔命,天下哪有这样朝不保夕搭上性命的“周游”?然而,就在他遭遇接二连三的厄运中,天地间挺立起一个巍巍的脊梁!一个看门人被感动了,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心可鉴可坚!他奔波于列国,推销“为政以德”的仁政,用14个春秋的光阴,毫不懈怠地拼搏,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可敬可佩!他为着传播真理,实现“其为东周”的政治目标,他的行为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的长征,可歌可泣!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持谨慎的态度,对孔子离开鲁国到列国去,直白地记述事实,所用的词语是“遂适卫”、“将适陈”、“过蒲”、“至楚”、“反于蔡”等,这些词语纪实的是行踪,是四处奔走的国家,没有一丝一毫“周游”的痕迹,更没有游览观光的的记述。

那么,考察孔子的思想,对他到列国去的行为,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用“寻访”是恰当的。他带着“内圣外王”的理想,去寻找知音,去访贤问圣,去寻觅志同道合者,恳求有君王贤臣启用自己,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以德治国的目的。他推销“仁义”,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拜求,唯望有明主圣君出现。他的治国理想、大政方针,在《论语》中有详细记述,那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他在传圣人之道,他在播仁义之种,他在迷途中顽强地寻访,他在困惑中艰难地求生,他在千辛万苦的竭蹶中寻找“用我者”,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人格精神。如同他在阐释《周易・乾卦》的象词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就是自强不息的榜样。所以,“周游说”既违背了事实,也抹杀了孔子的精神境界,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承认了孔子“周游”,那就意味着对孔子政治理想的彻底否定,对孔子思想及其伟大历程的亵渎,对孔子人格品质的污蔑。历史已经误解了几千年,难道还要继续误解下去吗?一言以蔽之,孔子不是“周游”列国,而是“寻访”列国。

――――――――

注释

①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②鲍鹏山:《历史的多维透视》,京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③曲春礼:《孔子传》,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孔子东游范文5

孔子在山东曲阜。古为鲁国国都,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曲阜还坐落着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1982年,曲阜被评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孔子东游范文6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