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1

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卢卡斯模式这样表述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实现:“环境教育是关于(about)环境的教育,为了(for)环境的教育和在(in)环境中的教育,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科学地利用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适当的美术课程内容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 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左琳(校长) 沈宏伟(副校长) 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 问:汪恩长 (校外科技辅导员)组 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 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 5 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 月—12 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 月初—5 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 月中旬—10 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 月中旬—11 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2

为了促进我县美育教育的发展,增强学校对美育工作的重视,根据县督导室工作要求和第二责任区小组会议的分工安排,我们第二督学责任区在赵学军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来安县学校美育专项督导检查情况一览表》的要求对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集体联合督导。

案例描述

在督导中我觉得张山镇中小学比较重视美育教育,在学校工作计划中认真部署,成立了由校长、分管部门和艺术教师组成的美育领导小组,保障了美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学校美育工作扎实开展。

中小学都有有开展美育活动的多功能报告厅,同时把桃花村桃园实践基地作为美育实践活动场所,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张山镇桃花节文艺活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美育工作也有许多美中不足之处,需要提高。比如说美育教育的环境布置简单,美育活动开展的形式相对单一,美育教育的内容不丰富,活动时间特别是学生自主活动时间无法保证,美育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分析

美育教育的盲区,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对美育教育的漠视

在我们县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尤其在乡镇留守儿童更多,很多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一起生活。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语文、数学考试得了多少分,孩子能在学校里学点拼音、识点汉字、做点算数题,家长就认为老师教的好,自己的孩子很能干。甚至有溺爱的家长认为老师把孩子看好,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张山镇中心学校有12个班,配备了两名音乐专业教师、四名美术兼职教师,张山初中有7个班,配备了一名音乐专业教师、两名美术兼职教师。两校教师配备虽然基本符合要求。但是作为兼职美术教师,都是学校教学一线的语文、数学教师,本身就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职责,试问还有多少精力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呢。而且他们的业务能力、美育教育教学的理念层次不齐,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参加教研和学习提升的机会不多

学校已经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出去学习。并在学校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美育教师同等机遇。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张山镇中心学校和张山初中音乐、美术教师近三年来参加县级专业培训各一次、参加国培各一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兴趣小组辅导工作量计算、福利奖励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但是部分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基本上抽不开身外出学习。所在的学校,由于平时业务学习的内容专业不对口,即使让这些教师在工作之余参加他们的业务学习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一年到头也很少会有人去坐下来听她们上课,看她们开展活动,给她们提些建议。她们去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比赛和研讨活动机会也很少。

整改建议

那么,如何让这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美育教育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白并重视美育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和社会展示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果,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向家长宣传美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美与兴趣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孩子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家长心悦诚服。

二.进一步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

学校根据美育教育教学的要求,高标准完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的硬件建设。比如美术教室可以适量地为孩子提供绘画的颜料、纸张,手工制作的原材料;音乐教室可以添置一些学生用的乐器、音乐教学的教具等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家中闲置的绘画和手工材料,带到学校一起共享。

三.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

美育教师可以借鉴语数教师集体备课的方法,发挥大家的智慧,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引领,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在教学中专业知识的渗透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盲区等等。从而促进学校的美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育渗透;审美情趣;艺术魅力

所谓美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及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明确要求:“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用学到的方法表达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美育教育的渗透,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和领悟博大精深的美学艺术魅力。

一、从美术教材中审美

在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丰富有趣的案例,图文并茂、活泼生动,是一本内容充实、资源丰富的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利用教材渗透美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教材,从教材中寻找春天的颜色。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图画,就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春天:绿的叶、红的花、白的云、蓝的天,这是春天的主色,另外还有淡色调,如土黄色的大地、树干,淡粉色的小花,淡黑色的房屋等。让学生通过读教材,去观察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搭配,通过比较教材中的不同图画,对比感受不同的搭配所展现出的不同效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绘画中颜色搭配的重要性。通过教材,学生对色彩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推进下一步教学,如让学生认识点、面中的色彩;让学生联系我们的服饰,说出哪些是带有春天的颜色的;除了绘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描述春天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幻灯片放映出来,再配上声音、动作,让教材“活”起来。

二、从生活美学中审美

生活是一部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美术教材。无论是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风雨雷电,还是现实社会中的商业、交通、建筑,都隐藏着许多的美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学,从生活中学习审美,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学习《下雨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在下雨天的时候,组织学生一起观察下雨的情景。一是观察下雨前,天气有何变化,如是否有闪电,是否有打雷,是否有刮风等。二是观察不同大小场面的雨景差异,如暴雨时,雨水是像瓢泼一样从天际洒向地面,中雨时,雨像粗线条一样落到地面,而小雨时,雨水像针一样细,或者仅有雨点滴在地面。三是让学生观察雨景中,人们是怎样躲雨的,有的赶紧跑到屋檐下,有的与朋友合打一把伞,有的则加快了回家的步伐等。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再让学生分享各自对雨景的感受,分享各自从雨景中发现的美术之美。最后,再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色彩、粗细不同的线条、疏密不同的点以及其他不同形状来描绘一幅雨景图,表达学生对雨景的不同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体、一个人物、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美术绘画的主题。教师要教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擦亮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

三、从实践活动中审美

美术课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审美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许多动手制作的手工活动,也有许多可以做小实验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审美。

例如,在学习《长呀长》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可以是玻璃缸、玻璃盆等,然后在容器中种下几颗种子。并要求学生每天都去观察种子的变化、成长过程。半个月之后,学生聚集到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条件允许的可以将自己的实验带到教室与大家一起观赏。这时,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学生的种子已经发芽了,长出了绿油油的嫩叶片,而有的学生的种子却早在一周前就已经死掉了。原来,种子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要有阳光、养分、空气、泥土、水等。然后,学生再一起观察成功的种子,观察它的叶子、它的根和茎;再与记录中的一周时、一周半时的情况进行对比,会发现每个时期都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种子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连续地观察种子的生根、发芽、吐叶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个小小的实验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启发了对植物成长情景的想象,从活动中发现了美好的事物,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良好的审美价值观,把美术绘画技能与美学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他们领略美学艺术的巨大魅力,从而学会发现美、辨别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吴音.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熏陶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2011.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4

作者简介:冷莹,女,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美术教研员,邮编:310012。

学校空间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营造美育空间,是指在这些环境中充分展现美育潜移默化的力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美育价值的凸显,也让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学校美育提升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中小学教育交流团赴台湾地区考察,了解台湾小学的教育状况,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施情况,笔者随团前往。作为美术教研员,我很关注台湾乡村学校的美育工作,其中乡村小学的空间营造水平让我印象深刻。相比于我们追求的“高、大、上”的校园建设,这些乡村学校非常朴实,校园空间有童趣、有温度、有美感,蕴藏着“让学校成为孩子的乐园”的教育理想。此次台湾的考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让我对美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也获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台湾乡村学校美育空间的总体印象

本次考察,我们走访了台中、新竹、桃园、新北等4个城市,重点考察了台中市东海大学附属小学、新竹县大坪小学、桃园县内栅小学、新北市三峡区有木小学、新北市万里区大坪小学等5所小学。除了东海大学附属小学位于城区外,其余都是位于山区农村的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的校园面积小,学生人数都在100人左右,最小的班额只有4个学生,教师也多在10多人左右。正是在这些小而精的学校里,我们看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把学校营造成温馨、美好的成长乐园。

(一)自然环境

这些学校多数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溪水环绕,鸟鸣虫跃,山路盘旋,需行驶不少的山路才能抵达。学校在山林的掩映下,很不起眼。拾阶而上,校门多数是有些年份的建筑,显得有点陈旧。在安静的校园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绿”,好像上天不小心打翻了颜色箱,在这里泼洒下不同色调的绿色。

学校十分开放,把乡村与校园融为一体。有几所学校与社区之间并没有设置围墙,只是用绿树做了简单的隔断,甚至在学校里还看到了爬山的游客。学校还摆着木椅木桌,让行路的游人休息。一些校园里有菜地和一垄垄的稻田。校园里有很多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树安静地伫立着。在自然面前,我们感觉内心十分沉静,o-间好像在校园里停驻。踱步校园,随处可见的是石子路、泥地,杂草恣意生长,花儿竞相开放。在记忆里,这样有自然野趣的校园,已经很遥远了。而这样的自然,真让人心生喜爱,自然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图1至图5)

在亲近自然的基础上,学校挖掘出很多有趣的课程与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与美术相关,有的则是多学科的综合。比如,这些学校联合成立了萤火虫社团:“护萤童盟会”。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创建,有会旗(图6)、有标志、有口号。“童盟会”既传播环保理念,又联谊互助。学校定期组织孩子晚上在校园里观星赏月,好几所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观星台。而萤火虫是对环境很敏感的昆虫,一旦环境被破坏就不会出现了。抬头就能看到星星、萤火虫,只有环境纯净的乡村才有可能。所以观萤、观星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再多的保护环境的宣教也比不上这样美好的体验。这样的特色课程让我们羡慕不已。难怪很多台北城里的孩子家长,不辞辛苦,也要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来读书。

在台湾新竹县大坪小学,我们看到学校围绕自然生态,开设了“蝴蝶生态”课程。学校里花团锦簇、蝴蝶纷飞。课程由校长、教导主任、科学老师、美术老师等合力完成开发。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认识蝴蝶的食物、生活习性,记录生长过程,又练习写观察文章、画蝴蝶、做标本、演蝴蝶……这样的课程,让知识学习不再生硬,也不是分科设学的各自为政,而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美育获得了非常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学校每两年一次的全校师生参加的生态剧表演,每一个学生都会扮演一个角色,舞美、服装设计、表演艺术等都是学生乐于去研究与学习的。在这所学校走访时,接待我们的两个学生导游(图7)让我们很晾讶:两个六年级的孩子几乎能辨别校园里所有的植物,知道这些植物的特征,知晓哪一种蝴蝶爱吃哪一种植物,并且熟练地给我们找出藏在树叶下的蝴蝶幼虫卵。他们介绍的语言都是自己总结的,生动、朴实、有趣。当我们跟着树丛间穿梭的孩子,踩着杂草丛生的泥地,辨认植物的时候,我看到了孩子与自然共生的愉悦,更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长力量。

(二)学习与生活环境

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师生每天朝夕相处的地方,最能代表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我们此次考察的这几所学校,在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营造上都十分用心。

比如,东海大学附属小学在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上让我们印象深刻。校园不大,但是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有跳跃的快乐、美丽的元素。学校大门口,立着与学生差不多高的“七个小矮人”泥塑像,校园里也见到一些卡通人物,还有我们在幼二园里才会看到的滑滑梯(图8)、玩沙池(图9)、游戏长廊,墙上的宣传海报也配着各种卡通的装饰纹样。一下课,我就看到孩子们撒野般地奔向沙池、滑滑梯、操场,在户外尽情地奔跑、嬉戏。

在大山深处的新北区大坪小学,班级最小班额只有4个学生,但是校园中的美无处不在。我惊奇地看到了两个大大的童话般的树屋。(图10)树屋围着两棵百年古木建成。要上树屋,可以爬木楼梯、绳索和铁架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选择而上。树屋俨然就是孩子们玩耍嬉戏的乐园。树屋下面的一个板上写着:“山精灵之屋,这里是万金远眺的好景点,是远离人群的好所在,是探索圆梦的好地方。当你想要疏解烦闷的时候,当你想要孤独自赏的时候,当你想要展翅翱翔的时候,当你想要……”十足的小清新笔调。学校如_个知心好友,鼓励学生在多梦的年龄里放飞梦想。据说他们的老师经常和学生一起爬上树屋,大家团坐其上,上课、学习,分享自然与文明的融合,这样的体验真是一种享受。

级任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面,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室里的陈设很像幼儿园,矮柜子、小桌子,墙壁上分区域贴着各种作业、美术作品和教学资讯。有的教室后面是阅览区域,还铺着地垫,放着各种色彩的抱枕。各个教室的布置方式各不相同。一些学校,学生在教室外脱鞋,在教室里穿软拖鞋,或者赤脚。总体来看,教室的布置彰显了温馨、舒适、欢快的基调。

除了教室里,在教室外墙壁上,也到处都是学生的美术作品。从天顶壁画到走廊里的墙绘,以及学生作品的展示墙。学校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在一座普通的教学楼转角,—整面墙上,都是彩石拼贴,色彩斑斓。仔细一看,每—个小石头都是孩子的石绘作品(图15至图18),学生的作品让原本简朴的墙壁顿时变得绚烂、灵动。甚至在这所学校厕所的门壁上,都喷印着学生的美术作品。玩美术、识美术、赏美术,在一个充满童趣的环境里,孩子们活泼的天性、活跃的思维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些学校还在教室走廊与拐角的地方做文章,做起了书柜,用木墩围成—个阅览区,放着各种棋类游戏,甚至还放着两个游戏投篮器。据介绍,学生可以通过好的学习与生活表现换到老师那里的投篮游戏币,享受收获的喜悦,因而乐此不疲。

二、台湾乡村学校美育空间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有泥土味,营造亲近自然的生态空间

自然对孩子有无限的吸引力,她浩瀚、变化莫测,是艺术教育最好的老师。没有—件艺术作品有取代自然的力量。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自然,在自然里培养智慧和勇气,在自然里探索发现。工业化进程中的规整与乏味,阻断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我们的学校教育常常显得束手无策。受到场所、自然环境、安全压力等因素制约,学校美育往往局限在美术课堂,多数孩子只能在教室里学习美术,照着照片画风景,看着视频画动物,想象着画自然……而真正的校园应该不那么急于把学生限定在书本知识里,限定在教室里。 这次走访的台湾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学校在校园自然环境营造上的发展空间。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泥土飘香开始。在与当地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台湾也曾经历过学校建设的误区,一味追求设备的先进而忽视生态环境的营造。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倡导下,大家开始重视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很多学校加入了台湾的“绿活美学”的教育改革项目,将环境、生命的议题融入校园活动中,特别倡导自然、环保与当地等概念。在这些访问的乡村学校里,我们看到了改革的成果。亲近自然或许并不难,关键还是观念的转变。自然一直就在身边,关键是如何发现她、珍惜她、善待她,并把她有效地引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上,乡村学校更有着天然的优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教育慢下来,让学生可以多一点时间徜徉在自然的无限中。让学校成为一个以生命为本、以自然为师的校园美育空间,给学生更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以从大自然中获取创造的源泉。

(二)有童趣,营造快乐的学习空间

童年时代是人最好动、最好奇的时期,也是习惯养成、能力发展的最佳学习时期。这个时期,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身体与思维都要活跃起来,校园的空间建设就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尊重孩子天性,放弃成人先人为主的观点,让学校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基于这样的目标,校园在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营造上,应该更富有童趣。玩沙池、秋千、滑梯、操场、树屋、茅草房、阅读区、烤薯区、游戏区、高空拓展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设施。 这些年,我们省也在致力于学校环境的优化设计,涌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学校空间营造的优秀案例,老师与孩子一起动手美化校园。“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这是我们这些年推进的环境营造中常说的一句话。而这次考察之行让我想到,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加充分,让每一面墙,甚至每一个物件,都能说“孩子想说的话”。这其实需要我们更有耐心、爱心与慧心。有童心的校园环境,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它们不豪华,却能打动人心。比如,我们在一所学校里看到四把用木头拼成的木马形凳子,看到另一所学校大门口墙绘着的略显粗糙的壁画。这样的艺术空间的营造虽然并不专业,一看便知是孩子与老师的作品,但是这样的陈列却更加贴近艺术教育本来的目的:真实美好,抚慰人心,激励创造。

(三)没有围墙,营造更广阔的共享空间

校园是一个小环境,校外的天地更广阔,美育资源更加丰富。学校只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就可以实现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相得益彰。没有围墙的校园,既是实体空间上的开放,也是心理空间上的广纳并蓄。

首先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台湾乡村学校开辟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学区教室”,供学校开展跨校的游学活动。“游学”活动的内容很丰富,如种稻体验教学、校外游泳教学、毕业班登山教学、环山骑自行车、探察木雕教学、工艺品创作、染织工艺传承,等等。

其次是校园与社区资源的对接。这种教育发展理念让很多乡村学校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绿洲。学校与社区…起发现社区内可供学生参与的活动空间。比如,在小暗坑萤火虫生态绿色社区中,学校与社区一起开发,标出各种学习空间与课程内容(图表1),其中大多与艺术教育相关。学生走进“学区教室”,徜徉在更门阔的农场、河川、山林里。

再次是各类美术馆、博物馆与学校的对接。在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无论私有、还是公有,对美育的普及和下一代的培养的态度都是重视和积极的。工作日,我们在台湾美术馆与自然博物馆里,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这些场馆。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博物馆的活动机构,机构优先对学生开放,放着很多可以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与材料,十分精致有趣,深得孩子们的喜爱。除了这些美术馆、博物馆,还有很多“在地教室”,这些教室是当地向游客开放的特色基地和场馆,比如玉山图书馆、东和音乐馆、好时节农庄、艺术家工坊等。活动与资源的共享,充分体现出社会上教育优先的理念。

(四)关注细节,营造大作用的小空间

人们常说:“美,无处不在。”在学校美育空间的营造上,细节决定成败。再高明的教育口号,也抵不上在细节处点滴入微、润物无声的关照。记得一位学校校长在介绍学校美育建设时说:“学校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最常利用的场所,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涵,我们要持续从不起眼的角落人手,找出美育的价值,活化闲置的空间,开发出各类课程所需要的素材,触及环保、生态、能源、乐活、极限运动等各个方面。”

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学校对空间细节的关注。小盆景式的校园角落,根雕装饰(图19),教学楼顶的空中花园,走廊里的玻璃缸里种着水生植物,饲养着蜥蜴、蝶蛹;橱窗的木头架子上陈列着书籍和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图20),楼梯的墙面上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昆虫标本等,楼道拐弯处挂上安全网,教室外富有情调的洗手池与水龙头(图21)……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5

人文性与综合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有关键词中最有代表性的词汇和理念,也是当代世界教育的主导思想或潮流。培养对人类知识文明的审美态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动的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人文性,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充分体现为对每门学科的审美引导,而且是涉及知识性、方法性、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审美引导。其实,这也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审美教育最常用的形式,只是到今天才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在新课程18门学科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充满了对学科知识、学习兴趣、思考方法、学习观念等进行审美引导、审美陈述、审美读解的语言。例如语文教材中的“你们会在阅读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分享同伴的快乐,学习做聪明的孩子”,“还要用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想写的话”;品德与生活教材里的“有你的希望、你的进步、你多彩的生活———学习、游戏、交友……有你喜爱的图片、卡通画、童谣、故事和游戏。让我们和这本书一起,营造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数学教材里的“乘上数学旅途的列车”,“来到了数学王国更加神奇和迷人的一个风景点。不是吗?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使繁琐的计算变得如此简便;东西南北等位置方向会使我们明确旅途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统计、测量会让我们了解数学天地的宽广……一系列新知识将增加我们对这趟数学旅途的丰富而生动的感受”,等等。“美”无处不在,因此她是普遍的,她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与综合性的品质;同时人的天性又是追求美,在有意无意间,人的行为都会以“审美”为快乐、为动力。新课程的理念尤其是人文性等理念,在落实到具体学科的教材与教学中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了审美因素,强化了美与各学科之间自然而生动的联系,因此也更显出知识与学习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与感召力。

二、综合性课程为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美,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包容自由性和个性的概念。因此综合性及自由创造性也成为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综合课程的设置与综合教学,注重在学科的交叉联系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性,这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学科交叉大大提高了知识创新的速度和密度,也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导潮流。特别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门学科的交叉综合、高速创新提供了精良工具,使这一主导潮流势头更加强大。而且在这样的潮流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艺术与审美这些久被认为遥不可及的学科的交叉,如一道道灿烂的霞光,使科学的发展更显绚丽壮观,更富有非凡的创新性。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热点、焦点、难点。正是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创造性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综合课程设置和综合性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达到这样的综合性改革与发展目标,小学和初别增设了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艺术课”;几乎所有门类的课程设计,都强调了跨学科联系的建立。但是,综合性课程的根本问题,即多学科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如何有机结合,至今仍是一道难题。为解决这样的难题,国家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交叉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由多个学科的学者、博士生,以及若干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合作,攻克种种难关,研制出版了由“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实验教材”两个系列构成的《文理艺大综合———科学、审美、实践书系》。②该书系以“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十多门中小学学科的若干基本知识点为起始“视点”;以这些视点联系文科、理科、艺术等多学科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生动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基础性和创新性结合的大综合知识网络“结构”;以对视点和结构的审美为逻辑动力,充分强调科学逻辑、审美动力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和综合素质训练的大跨度综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多学科综合平台上,审美创造活动的开展空间更大了,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性、个性、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此外,四川省成都市设立了“十五”教育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整合美育资源,促进和谐发展”,其成果是2005年出版的《中小学整合式美育》一书。③该书特别强调了美育在学校各学科中的知识整合功能和全面综合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基础教育中以美育实现学科综合教育,推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与综合创造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性成果。

三、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与综合艺术审美教育

在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点上,艺术类课程改革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尽管这部分课程依然被称为“艺术类课程”而不是“美育类课程”,但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已经明确,设立该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要体现艺术类课程的学科综合特点,发挥艺术类课程的全面综合的育人功能。“综合是艺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既体现当前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为实现艺术课程的目标并且贯彻其基本理念提供了保障。”[2]81这比以前的艺术课程观念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但是,关于艺术类课程怎样设计及其综合性特色怎样体现,专家们却存在两大不同意见。在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支持下,专家组分别拟定了综合“艺术”课程和分科“美术”、“音乐”课程两套方案,这两套艺术课程合称为“新艺术课程”,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艺术审美教育的综合性。

其一,是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滕守尧先生领衔主持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基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艺术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或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多元交叉学科”,同时“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它标志着,世界艺术教育从此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2]6-7这样的思想和发展潮流,综合“艺术”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完全打破传统学校“音乐”和“美术”两学科分科教学的局面,由两大系列的多学科构成课程内容,一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实践学科,二是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理论学科,同时还“适度地融合”其他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从“艺术”这样一个综合学科概念的平台上切入或收口。配合综合“艺术”课程研究、设计、开发、教学、实验等,滕守尧先生于2004年编辑了《中国艺术教育》,并陈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传统艺术教育面对的是艺术整体的一个零件,零件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零件式的。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也许把某一种艺术的各种技法都学了,却无法连成整体,无整体就无灵魂,更谈不上直觉、想象、智慧和个性。综合艺术教育恰恰相反,它所面对的,永远是艺术之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相加之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从艺术门类的角度讲,它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的综合体。从创作、欣赏与表现的角度讲,它是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不同欣赏和创作阶段的综合体。从艺术生成环境的角度讲,它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综合体。更重要的是,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融合性。“艺术与生活”强调观察与感知,但任何感知和观察都离不开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艺术与情感”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基础,但情感体验又不能脱离生活和文化;“艺术与文化”强调对艺术品含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又离不开情感与生活体验;“艺术与科学”强调对媒介各种性能的认识,强调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这些认识和联系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离不开文化和价值的选择。2004年6月19日至6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综合艺术教育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相关专家、学者、艺术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该会议。与会者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综合“艺术课程与以往的分科艺术类课程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艺术信息的大大增加,是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自由,是艺术力量的集中体现,是艺术视野大幅度的拓宽”,而且反映了事物构成的内在规律。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75-01

谈到美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优美的诗歌,动人的舞姿,欢快的节奏,鲜艳的色彩。至于数学中的美育,则一直受到忽视。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教学虽然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但也不可忽视美的渗透与教育。

一、巧妙展现――感知数学美

美到处都存在,数学中同样处处蕴含着美的因素,如数字美、形体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等。这些美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外显,小学生较难感受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美,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整合蕴涵在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

数学算式虽然只是由10个基本的阿拉伯数字中的几个组成,但却展示了数学的规律美。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揭示算式的规律美,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感知数学美。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后,教师先出示四道算式: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让学生先计算它们的得数(有困难可以借助计算器),分别得到1、121、12321、1234321,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道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找到了“因数中有几个1,得数就从1开始,写到几再倒回去写到1”这样的规律。接着教师出示以下几道算式,要求学生不计算,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得数:

11111×1111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学生通过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就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将所有的算式板书在一起,再次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回顾,让学生感受算式的规律美。

在上述的例子中,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四道题目,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算式存在的规律,发现数学美,再要求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深化对数学规律美的感知。

二、无痕渗透――理解数学美

如何欣赏数学之美?斯坦尼斯劳・贞尼兹克指出,这很难说得清楚,需要非常深的理解之后,数学之美的感觉才会出来。由此说明,审美单凭感觉是不行的,还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数学的美,才能真正欣赏数学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借用电脑课件把圆平均剪成16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再通过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后拼成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这样,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转化的美,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带入到美的意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美的理解。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无痕的美育渗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理解数学美,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创新――创造数学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终极目标,创造美是对美的追求的最高境界。创造思维是学生思维独特的表现,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数学美有所感知、学会欣赏时,教师就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使学生利用发现的“数学美”,融合自己的思想、感受、想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数学美。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的课堂上,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由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图形组成的小树、房子、变形金钢等美丽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欣赏。学生一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张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学生“美”的欲望进一步得到激发,他们非常投入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之旅。在展示作品时,漂亮的房子、精美的手帕等学生创作的作品无一不彰显学生的创造思维,透射出“数学美”。当学生看着自己设计出来的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时,他们会感觉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也领略数学美的魅力,享受数学美带来的无限乐趣。以上案例中,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的美,而且通过创造美,陶冶了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