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普培训范例

小学科普培训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省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推动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的行动自觉,加大科学普及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城市创建”“科普+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行业互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科普资源均衡化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科普资源下沉,向偏远困难地区倾斜,鼓励先进帮后进,以城带乡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科普资源互联互通,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高于全国预期发展水平,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全省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层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民科学素质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和显现。

二、深入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坚持抓重点、盯关键,瞄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以群带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五项提升行动。

(一)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夯实青少年人才基础。

深入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校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编印《院士风采》等系列丛书,开展送书籍进校园活动,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现科学家精神风貌。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每年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进校园活动。

精准推进各阶段科学教育。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开发幼儿科学启蒙教材和优秀科普作品,联合社区、家庭、幼儿园开展科普亲子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加大趣味科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和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储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壮大科技强省建设后备力量。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加大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培养、调配和激励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组织开展幼师科普交流与培训,强化幼儿科普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3000名科技辅导员。

广泛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开展课外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研学探梦实践,推行“科普+研学”新型教育模式。办好全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人工智能科普、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青少年国际交流等活动以及青少年科技科普竞赛比赛活动。

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需求,大力加强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科学教育平台,提升科普教育质量。资助建设200个省级科普教育学校,带动一批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普教室、科普网等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科技馆、科学工作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均衡发展。加强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建设,实现县(市、区)巡展全覆盖。

(二)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增强农民文明生活理念,提升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分层分类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实现到2025年全省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万名以上。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着眼于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完善科技志愿服务机制,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各类科普基地,积极开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统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文化进万家、健康中国荆楚行、巾帼健康大讲堂、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神州行等活动。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加强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各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逐步建成特色产业科普基地体系。资助建设200家省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打造覆盖镇村的科普教育平台,积极推进“产业+科普”模式,实现科普教育和产业发展联动双赢。

加强农村科普设施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农村科普宣传阵地,让农民更加便捷获取科学知识。在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科普阅览室、科普报告厅、科普e站、科普宣传栏,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科普广场,设置科普大屏,拓展科普宣传阵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在镇村官网开辟科普栏目,推动科普中国、科普的落地应用,开展网络扶智和名校名家网教,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三)开展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建强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城镇劳动者队伍。

强化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扎实推进城镇劳动者科学教育,实现到2025年全省城镇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全国相应群体总体水平。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立省、市、县、镇村(社区)四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做实对镇村、社区的科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资助建设200个省级科普惠民社区(村),完善社区(村)科普设施。建立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实现城镇居民全覆盖。

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提升,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科普大赛、巾帼家政服务业技能大赛及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等,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技能+学历”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大力开展企业职工科普教育,提高职工科学素质。将企业宣传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产品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

(四)开展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培育老年人健康文明理念,增强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开展智慧助老服务。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针对性开展科普服务。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着力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行动,突出卫生健康、安全生活和科技常识等主题举办老年人科普讲座,引导老年人学习掌握科学合理用药、安全自救、健康养生等科学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让老专家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体现价值。加强社区科普书院建设,加强各级老科协组织建设,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大学建设,开设特色实用科普教育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科普知识。开设科普网老年人科普专栏,开通手机APP,方便老年人获取科普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科普教育,动员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把科学知识带回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科普宣传,促进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建设。

(五)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推动形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制度性安排,推动科普进机关、进党校,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党政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推动实施。将科普教育纳入各级党校教学课程,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系统培训。积极运用省党员干部在线学习中心、荆楚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在公务员录用及考核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纵深推进重点科普工程

加快推进五大重点科普工程,进一步打牢科普基础,提升科普创新能力,提高科普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推进科技馆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将以科技馆为主阵地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统筹建设部级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00家,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科普阵地功能,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加强省市县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省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省科技馆综合服务功能和带动辐射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县建设特色科技馆,积极推进市(州)科技馆新馆建设和老馆升级改造,“十四五”时期规划新建或改建市、县科技场馆20个以上,逐步实现县县建有科技馆或特色科普展教馆。严格落实科技馆免费开放补贴政策,全省科技馆体系每年惠及群众不少于500万人次。

加强科普公共设施建设。将科普设施和科普内容作为法定内容纳入或植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以市场化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结合自然人文禀赋,将科普融入公共设施建设中,建设一批科普公园、科普湿地、科普小镇、科普广场。引导和促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商场、影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二)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用好“科普中国”“科普”等信息平台和资源,服务数字建设。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高效、精准、权威、普惠的科普资源供给和科普服务。大力推行科普网、科普频道、科普廊道、科普大屏、科普快车、科普e站等,实现科普传播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建立互动、多元、立体的科普融媒体联盟,打造“天天科普”平台,开展直播科普、远程科普、云游科普等活动,增强科普吸引力和实效性,实现城乡科普资源配置均等化。借助官网、手机App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拓展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

建强“科普”平台。打造科普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科普”云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资源共享的科普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科普网,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特色科普栏目。强化“智豆”手机客户端的同步优化和推广。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联盟,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推进应急科普工程。

建立健全常规科普和应急科普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常态化应急科普专家库和科普资源信息库,扎实做好应急科普基础建设,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

提升基层应急科普工作能力。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利用应急广播、村村响等载体,加强应急科普,提升响应速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建设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适应突发事件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需求,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智库专家、媒体紧密联系互动,建立应急科普协调联系机制,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

(四)推进科普创作工程。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每年资助创作一批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适于网络传播的优秀科普作品,满足科普智慧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

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充分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将科技场馆、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宣传,鼓励通过开发优秀科普作品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

深入实施“五个一”科普工程。擦亮“科普”品牌,举办一系列荆楚科普大讲堂,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创建一批科普基地,建设一批科普社区(村)、学校,发展一批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建立“五个一”科普工程协同联动机制,推动省、市、县三级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五个一”科普工程。对纳入全省“五个一”科普工程项目予以奖补,激发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五个一”科普工程质量和水平。

(五)推进科普产业和区域发展工程。

大力支持各类科普企业发展。积极为科普类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积极为从事科普作品开发、科技展品生产、科普场馆建设的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打造科普产业园,支持科普休闲产业的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鼓励旅游景区发挥旅游科普功能,丰富旅游内涵,支持科普游戏业等科普新业态的发展,鼓励科技文化企业举办大型科普类综艺节目,创作开发影视作品,推动科普事业市场化发展。

推动科普服务社会化。引导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和科普阵地建设,向社会提供有关科普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企业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科普教育,实现科普服务社会化发展。支持各类科普工作室发展。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推动区域科普协调发展。紧密结合“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实施,推动武汉城市圈和襄阳城市群、宜昌城市群的科普联盟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区域科普能力,促进全域科普协调发展。探索推动全域科普城市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州开展全域科普建设。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提升我省县域科普综合实力。“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10个。

四、抓好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实施,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落实好工作报告、情况通报和督查检查等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有分管领导、有专班负责、有规划计划、有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到本单位、本部门“十四五”规划一体推进,落实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各市(州)要担当起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体责任,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科技创新相关规划和市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照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的总体目标,明确本地区工作指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推动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任务。

省科协履行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服务,会同成员单位和各地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强化政策保障。

保障经费投入。各地要加大经费保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强化科普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开展评定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建立完善科普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科学管理。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根据科学素质评估制度和建设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及时通报各地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全省科学素质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对策依据。

完善激励引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凝聚社会科普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健全科普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给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待遇,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完善和优化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基层科普组织力和服务能力。落实表彰奖励机制,省政府每三年表彰一批“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三)建强科普队伍。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2

小学科技活动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家建一个小小气象站,或观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蒸汽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多数小学选择科技活动项目时,除兼顾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外,参与竞赛、争取名次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能参与竞赛项目活动的学生人数是很少的,而那些未列入竞赛项目的科技活动则受到忽视。

很多学校将英语打字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项目上参与人数较多,但这些项目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的手眼协调能力的练习,科技知识的含量是很低的,更无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参与。还有一些学校则以艺术类的活动代替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升学压力和经费阻碍科技活动开展

科技活动项目在小学以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受升学影响,认为组织、参加科技活动浪费时间,积极性不高。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的学生,较有科技特长的学生更能受到升学攻策的优惠.这也影响了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由于部分小学对科技活动不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重视,所以很多中学觉得缺乏科技活动好的苗子。

一些学生喜欢的科技活动项目因受场地、经费的限制使普及面不广,有的科技竞赛活动需学校或学生购买一定的材料方可让相应比侧的学生参加,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提供一定质量和档次的科技活动器材,很多科技活动项目开展面不广,质量不高。

(三)科技活动教师的科技素养不高

虽然现任科技活动教师在职称、学历上不低于平均水平,但很多教师缺少科技活动方面的一技之长。科技活动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不高,就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同时,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影响了其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和对科技新技能的认识和学习。而且,现有的培训课程对科技辅导教师的需要考虑不足,职称评审亦无科技辅导教师系列。

三、加强科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鼓励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会。

(二)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1、开展趣味科技节活动

为了让科技教育深人人心,学校可每年举行一次趣味科技节活动,以趣味科技节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趣味科技节中,可以设计阅读科普读物、科普故事演讲、科普讲座、科学小论文、趣味实验、科普网页、科普海报、科普黑板报、科幻画现场竞赛、车模竟速、风筝航模制作、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活动,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拓宽思路,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玩科学带来的乐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

科技教育自身的特点赋予了它的实践性。因此,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是提高科技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都可组织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如:“科技与创新”主题班队会竞赛、“科技天地”队角评比、“科技小报”评比等等,学校广播站还可定期进行科技教育专题广播,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演讲”,也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演讲。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3

关键词:科普志愿者;素质教育;科普活动;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志愿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贡献出来,做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也就应运而生了。联合国定义志愿者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而科普志愿者对于传承文明、答疑解惑无疑具有更多的价值,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是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对于普及科普知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由于科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一支相对专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可以调动公众参与科普服务的积极性,对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更有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

1科普志愿者发展情况

近年来,科普志愿者队伍已基本形成,科普志愿者作为中国科技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广泛在全国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有利于城市之间的交流,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科普知识的传递、科普知识的普及,甚至对于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科普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技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科普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科普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并且现有的工作人员在现阶段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基于这样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2加强科普志愿者素质建设的措施

2.1发展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要建立高水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应该提高与完整科普志愿者的选拔机制。目前科普志愿者多数都是大学生,一些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参与公益行为,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的时间短、上手快、知识储备和接纳都比较容易。可以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是科普志愿者的中间力量,可以多吸纳在校的高校生,通过在高校安排面试,选拔高素质、学习能力较强、有爱心的大学生加入科普队伍。大学生志愿者从学校一轮又一轮的面试讲解中脱颖而出,入围的学生经过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科普志愿者。成为科普志愿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的学生曾经担心参加科普志社会志愿服务会耽误学习时间,而事实证明,成为科普志愿者,能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能够帮助学生更奋进积极、更全面、均衡地发展,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加强科普团队建设,还需要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实现科普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规范化和和科普知识的专业化。专业教师可以帮助科普志愿者队伍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技巧,指导志愿者队伍如何正确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想要继续发展扩大科普志愿者队伍,打开服务的大门,就要总和资源、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共同志愿、共同服务的目的。科普基地要多和各大高校合作,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志愿活动,各个志愿者团队之间定期交流与互动,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又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多元化。

2.2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面对一些科技现象、科技小游戏透出的技术或者体验都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带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欲,甚至会有不少小朋友就此树立将来做一名科学家的理想。这也是科普志愿者应该主抓的一部分人群,一方面可以去发展科学思维的外延,给他们传递更多的知识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激发这个群体的兴趣感和认同感。可以到中小学去“布道”,通过开展一些课外科普活动,设立校外科技辅导员,成立更多的知识兴趣小组,在几何中小学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活动,比如在一些天文活动比较壮观的时候,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相应的天文观测等活动。通过培养一些优秀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提高青少年对于科普活动的兴趣,形成基本的科普意识,增加知识储备。因此,在中小学培养课外科技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培育高校的科普志愿者到校园去传授、组织、展示更多的科普知识,通过授课、游戏、活动等来激发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邀请老专家、老学者,甚至离退休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科普知识传递中,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通过和青少年一起活动来增强科普凝聚力和知识的传播率。

2.3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科普知识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组织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更加直观和有效地让参与者了解其中的现象和结果,并且辅之以专业的知识传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策划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可以组织参观者观看科教展品,通过观看科技展品,使参观者了解声、光、电磁力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参观者直接动手操作,通过亲自操作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增强青少年的科学意识。针对不同的群体组织不同的科普活动,才能因材施教,并且取得应有的效果。科学技术馆受众群体还是以青少年为主,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因此针对他们的教育就应该更加耐心,并且把基本的科普知识传授下去,这就需要科普志愿者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递下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技展示中,比如穹幕影院可以达到裸眼3D和4K效果,此外,5D动感影院等都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活动也是推动中国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不断地延伸和拓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志愿活动,激发全体民众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4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2.4.1建立完备的志愿者招募机制

设立数字化档案,要充分了解高校、中小学、社区,甚至包括一些更加低龄化儿童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近年来很多家长愿意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一些科普知识参观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求知欲。科学技术馆要积极引导和梳理这种需求,让科普志愿者参与其中,积极地答疑解惑。

2.4.2建立完备的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机制

众所周知,科普志愿者队伍是一个流动性比较强的队伍,需要不断地培训、积累,通过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和体制,才能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队伍梯队。

2.4.3加强科普志愿者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通过合众连横地交流和学习,不断取长补短,进而探索科普社会化的发展途径。科普志愿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2.4.4建立科普志愿者的管理机制

只有拥有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让相对松散的志愿者队伍变得严谨、规范和有序。要建立专人负责和管理制度,建立自己的人才数据库,并配以奖惩机制。

2.4.5建立科普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只有建立了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科普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比如,可以每年组织一次评比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优秀科普志愿者的先进事迹;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产生更大的激励效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科普志愿者队伍长久稳定、有序衔接。

3结束语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开拓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改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大幅提升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9%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厚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发展基础

1.深刻领会和落实“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及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重要论述,探索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有效途径。(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2.大力宣传报道优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进展、重大发展成就,加大各学科领域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先进人物选树的学习宣传力度,引导学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主动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和科普宣讲,弘扬科技创新正能量。(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推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开设和办好科普节目、专栏,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二)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4.充分挖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整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农村中学科技馆等资源,利用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开展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公众科学日等活动,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现代青年创业创新培养等计划,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7.深入开展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作为重要内容,营造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8.推动科技扶贫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发展。动员组织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等担任“科普中国”信息员。(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教体局、县民政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团县委;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9.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服务,动员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推动书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0.开展职业技能、信息技术、职业病防治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参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组织参加中国技能大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青创先锋”评选等活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1.积极推动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城乡社区治理总体部署。开展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推动科普志愿者进社区,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12.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农民、城镇居民四类人群,举办中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报告会。(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3.组织参加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责任单位:县纲要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4.开展“科普一日游”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省、市、县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接受科普教育。(责任单位:县科协、县教体局;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5.县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至少举办一次有关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特色活动。(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6.举办全县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技强县科普惠民”建设。(责任单位:县科协、县科技局、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委;完成时限:2020年9月)

四、强化保障和督导

17.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对各乡镇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专题辅导。(责任单位:县纲要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2020年4月)

18.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从业者培训。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普成果纳入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作业绩考核。(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间:贯穿全年)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5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为我省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方针,充分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07年的2.76%提升到2010年的4.9%,2015年达到8.25%、跃居全国省份第一,2020年升至13.84%、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份首位,呈现出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了新的更高起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不够显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存量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等。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肺炎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变革了既有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照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提升公众终身学习能力、增创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优化科普服务供给为重点,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增强全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工作大格局。

——优化服务供给。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突出服务基层,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扩大开放合作。突出区域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在公民科学素质国内外交流中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区域性、全球性科技治理挑战,畅通形成内外联动、多向互济的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

2025年目标:全省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体制、条件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9%,各地、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2035年远景目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更为完善,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着力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抓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开放合作等五大科普基础工程,扬长补短、固本培元,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加强校内青少年科学教育。将落实立德树人、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中小学校育人全链条。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和生活技能教育内容。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将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在普通高中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普通高中要开足通用技术课,开设科学相关学科选修课,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扎实有序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协同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扶持和鼓励中小学校和职业(技工)学校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青少年技能角”“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支持在校学生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5年,全省命名150所“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建立100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完善校内外科学教育联动机制。切实利用科技(科普)场馆、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资源,加强青少年科普体验阵地建设,创新中学生科技课题研究、科普研学、夏(冬)令营等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专家进校园、科技馆进校园、学生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训基地)开放日、高校科学营、求真科学营、少年科学院、科学之路实践、科学博览会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调查体验、实践、劳动和动手制作、创作等方式,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形式与内容,广泛开展科技类实践活动,鼓励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协同育人,探索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实践研学活动的新模式。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运行、严格考核,命名一批校外“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青少年技能馆”和“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将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内容。(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团省委、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科技团体作用,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实践活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少年技术技能大赛等平台引导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培养。加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高校科学基础课程、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度开发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数字化推广应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方式,办好“名师空中课堂”“云上科学课堂”“云科创”等线上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拓展家庭科学教育传播渠道及方式方法,把科学家教纳入“五好家庭”等创建标准。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面向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指导、心理疏导、应急避险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应急厅等,各设区市政府)

4?实施教师科学素质培养提升工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师培养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技能、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等培训,推动设立科技教育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规范科技教育辅导员培训、管理和资格认定,组织试点青少年技能训练指导员培训和认证工作,每年培训科技辅导员3000人、认定2000人。加大对学校专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享受待遇、评价考核、激励奖励、外出培训、继续教育、带队参加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制定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普创作等科普学科发展、科普相关专业设置制度,鼓励支持有关高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团省委等,各设区市政府)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层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小农户科学素质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名,其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2万名。面向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科技辅导员、农技协领班(办)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农村妇女等群体,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创新创业辅导等方式,每年培育乡村科技人才2000名,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妇联、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加强农村科普与科技服务。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院士专家科普乡村行等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普及绿色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移风易俗等科学理念和科技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推动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每年组织1万名农技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培育3万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引导科普资源向重点帮促地区倾斜,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结对帮促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责任单位: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健全农村科普服务条件与体系。推动农村科普设施与文体、教育设施融合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科技场馆建设,提升流动科普设施在农村的运行效能,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等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载体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技协等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技协等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支持农技协与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创作一批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普作品,强化“科普云”、“农技耘”等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移动端传播体系,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持续建设农村基层科普队伍。(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构建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相关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形成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职前教育、职业培训、考核鉴定中融入绿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心理健康等科学素质内容。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强化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技师学院,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应急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等,各设区市政府)

2?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与跨行业、跨学科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加大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求学圆梦行动”等活动,每年资助2万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提升学历,依托企业和科普机构、女职工康乃馨服务站、妇女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等载体平台,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提升生活品质。支持技工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高质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推动相关平台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科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3?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扩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覆盖面。打造劳动和技能竞赛、“安康杯”竞赛等品牌活动,强化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状元大赛、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创新方法大赛等群众性劳动比武活动社会效应。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实施“英才名匠”培训计划、高技能人才“青苗计划”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匠人匠心”计划,在区域间、国内外交流合作中促进产业工人互学互鉴、提升技能。每年培养培训120万名技能劳动者、15万名高技能人才、100名企业首席技师,建设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应急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4?营造创新创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主题教育,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宣传新发展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踊跃探索引领创新发展、推动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共同提升的良性机制。(责任单位: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按照个体互助与组织推进相结合、自发分散与统一集中相结合、基本保障与按需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大赛等活动,向老年人普及智能技术知识与技能,让广大老年人更好更快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推进老年科技大学品牌建设,探索与科技馆共建共享方式,研发老年人全媒体课程,按需设课、互动教学,基本建立教师志愿者和立足社区老科协学员招收机制,老年科技大学实现设区市基本全覆盖、县(市、区)60%的覆盖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主流媒体以及“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等各级各类媒体平台的老年人科普宣传力度,编辑出版老年人实用科普丛书,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智能信息、应急处置、反网络谣言、反诈骗等专题科普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依托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党群服务阵地、科普园地以及适老化设施改造建设中,增强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反诈骗等科普内容与功能。提高科普设施服务适老化程度,提供更多适老化科普线下服务、智能应用。(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妇联、省科协、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发动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农村,常态化开展助老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基层“五老”的智力优势,坚持自愿参加、就地就近、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医疗健康和科技科普等类别志愿服务队,依托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讲师团、老年科技大学等,开展科普报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形式的科普行动,打造富有特色、群众喜爱的银龄科普志愿服务品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完善教育推进机制。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在培训教材中充实科学教育内容,组织相关课题研究,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知识培训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培养,切实增强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调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重点加强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创新学习渠道载体。运用好“学习强国”“科普中国”“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等平台,创新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培训,扩大优质科普资源覆盖面,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深入开展科技科普教育,通过科学家精神宣讲、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以及实地参观考察科技场馆、科研场所、高科技企业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参加科技志愿服务,带头讲科学学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科学素质要求,引导激励其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予以适当奖励激励。(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等,各设区市政府)

(六)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建立科技人才、科技载体、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等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服务体系。引导省属高校、驻苏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研发组织等科技资源主体参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融合拓宽科技资源科普化渠道,加大科技资源科普化政策规划、项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支持科技人才参与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引导各行业科技人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共科技资源、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遵循优质高效、安全有序原则,拓展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条件资源和科技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载体资源的科研科普功能,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研发组织将大型实验室、科研设施设备转化为科普设备和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鼓励相关单位设立科普工作岗位,强化科研资源集约利用。建立科研设施开放补偿机制,保障科普化科研设施良性运行。实施学术资源科普化工程,提高非涉密科技成果、学术交流成果向科普资源的转化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和现代文明中的科学底蕴,促进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利用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展“产业+科普”行动,促进科普旅游、影视、文化创意、展教品等业态发展,持续打造一批科普产品研发基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增强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打造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等主题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精神、坚守社会责任。加强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培育高层次科技志愿服务者和组织。鼓励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开展高新技术科普报告,加强科普方法和科学传播能力等培训,培育更多优秀科普创作者和科普传播者,针对社会热点、科技焦点问题主动发声、科学辟谣。到2025年,聘请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400人,组建省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200个。(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实施“科普创作出版扶持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重大科技成果普及以及科幻、动漫等重要选题科普创作;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加大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科普创作基地;发挥省科普作家协会等科技社团作用,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科普创作,组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科普公益作品大赛、科普摄影大赛等科普创作品牌活动。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学校图书馆中科普图书的馆配数量和质量。繁荣科幻创作,在科普作品评选比赛中设立单独科幻奖项,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校成立科幻社团组织,举办青少年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活动,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到2025年评选300部省级优秀科普作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广电局、省科协、团省委等,各设区市政府)

2?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推动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开发和配送力度,推动“科普中国”、“科普云”等优质资源的落地运用,形成各级各类机构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科普资源内容生产格局,切实提升科普资源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全平台科学传播矩阵,提升科普媒体传播能力。组织开展媒体从业人员专题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科协、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推进科普数字化发展。鼓励扶持新基建下的智慧科普设施建设,新建科普基础设施搭建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平台,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普应用场景,提升科普数字化服务水平和全民数字技能。鼓励支持已有科普基础设施积极融合应用新技术手段,开展科普需求感知分析、用户分层、情景应用,针对不同区域、行业、年龄人群开展科普资源内容精准推送、智慧服务,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城市大脑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省内经济薄弱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偏弱区域倾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优化科普设施建设布局。按照普惠共享、分类施策、精准泛在、协同增效的要求,研究制定省域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以专业科普场馆、网上科普馆、流动科技馆为骨干,以各类科普基地为支撑,以基层科普设施为补充的现代科技场馆体系。政府切实履行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建设等科普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兜底责任,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保障体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科协、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2?推进科技场馆建设。加快推进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建设,推动设区市市级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科技馆;实体科技馆汇聚科学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前沿科技体验、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功能并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中国科技馆项目有效运行,常态化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展品研发更新、巡展换展,推动农村中学科技馆规范化运行,加大网上科普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兴建各类专业科普场馆,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科普展教服务。落实科技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支持省科普场馆协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场馆评估认证、年度绩效考评和展教资源交流共享。(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强化科普基地建设。修订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卫生健康、应急管理、食品药品、人防、防震减灾、气象、海关等行业部门建立专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情教育、人文社科等各类科普基地间交流协作。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公共科学文化设施拓展科普服务功能、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引导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利用既有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开发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建设未来科技体验基地。加强科普资源研发基地建设,推动科普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企业联合协作,构建多元化科普研发生态。到2025年,新评定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00家以上,争创一批部级科普教育基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社科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4?推进科普基础设施普惠开放。构建“馆校结合”长效机制,推动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的优质科普资源、活动、项目与学校科学教育双向融通。加强公益性引导,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的科普场馆、展览馆、标本室、陈列室、天文台、野外台站、实验室、生产设施等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常态、定期、公益开放,鼓励经营性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优惠开放。支持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科普活动。支持科普场馆与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科普展陈资源、科教活动、数字科普资源入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九)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各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应急科普宣教资源数据库,对突发生态环保、卫生健康以及燃气安全等防灾减灾等重大事件社会舆情进行智慧化、网络化监督引导,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责任单位:省应急厅、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总工会、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2?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协调、市域资源集散、县域组织落实的多级联动协作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文化设施等建设科普阵地,面向基层开展“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科技志愿服务、主题科普活动等科普服务,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健全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科普组织,切实发挥县级及以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科技型企业家在基层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媒体、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制度,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大力发展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专兼职科普人员能力培训,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和精准化对接,完善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各设区市政府)

3?提升基层科普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普示范引导体系,力争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深入开展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创新支持方式、加大资金统筹,切实保障投入。持续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低碳日、爱国卫生月、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各级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大力培育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等特色科普品牌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生产生活技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责任单位: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十)实施科学素质开放合作工程。

1?拓展交流空间。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性,聚焦科技赋能产业、科普惠及民生等重大议题,切实打造长三角科技论坛、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践、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学生机器人擂台争霸赛、百名海外专家行等活动平台,加大科普场馆、科技志愿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积极推动共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升在苏港、苏澳务实合作以及苏台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含量、科普力量,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科技人文交流体系。(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各设区市政府)

2?丰富合作内容。建立完善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科技型企业、科技工作者等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港澳台、国外重点国家(区域)以及关键科技组织的对话合作机制,开展高层互访、举办双边活动、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多边项目等,就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共享、人才培训、智库建设等开展务实合作,推动省内外科创资源科普化运用,提高我省对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的吸纳再创新能力。加强全媒体时代的国际科学传播能力建设,持续促进科普文化作品的融合创新和展示推广,推动我省与海外广播影视、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等开展交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对外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品牌项目。(责任单位: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推动共建共享。建立多样化科普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优秀科学家、团队,深化与省外、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交流合作,围绕科技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性问题开展研究,深化科技抗疫等领域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分享科技前沿成果,发展科普产业、开展科普活动,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为全球科技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力量、发出声音,以全民科学素质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责任单位:省科协、省科技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省政府统一领导本规划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督促检查。各部门将本规划有关任务纳入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认真履职、协同配合。省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沟通联络、搭建联动平台,把握实施时序进度,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区域《科学素质纲要》和本规划实施工作,制定本区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实施方案,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区域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定期研究部署,提供保障条件,强化监督检查。各级科协牵头协调《科学素质纲要》和本规划实施工作,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政府)

(二)条件保障。

1?完善法规政策。完善科普地方法规体系,加强科普法制宣传,适时修订《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或规范性文件,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探索建立科普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推进建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将科普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各设区市政府)

2?强化标准建设。鼓励我省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国家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工作,探索建立我省科普标准体系,开展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等方面,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科协,各设区市政府)

3?保障经费投入。省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各设区市政府)

(三)机制保障。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6

关键词:立体化;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实验评估

农村小学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早期科学思想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科技能力,因此,要激发农村学生的科技活力必须狠抓农村学生的科学实验。当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面临五大误区,一是农村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程度不高,部分教师认为做实验是让学生好玩、猎奇,实验目的不明确;二是家庭对实验的帮扶指导不力;三是科学实验的准备不充分,为实验而实验,为迎检而实验。四是实验流程简单,实验增效增益流程展开不到位;五是奖励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立体化开发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的模式。

1健全农村科普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对科学实验的认识

为提高教师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就要增加农村教师参观省市科技创新大赛的机会,加强农村教师科学实验理论的考查考核。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确保教师有高尚的实验情操,提高教师的实验热情,增加科学实验担当。

2创设科学实验基地,提高家长的科普理论水平

举办技能型农民科普培训班,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小学生的家庭科学实验,备好实验器材、实验场所,力求家长同孩子一起设计、观察、创新实验,如生命的成长实验,要求家长同学生一起优选瓜果蔬菜种子,观察作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土壤环境下萌芽、生根、长叶、增枝、开花、结果的过程,认识生命成长的特征、规律,丰富学生科学生产的经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慎洞察能力,珍惜生命,热爱科学,如家长与学生一起制作生物标本,采样、备纸、黏贴、封蜡、标号、存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家庭科学情趣,将生活与科学、学习与劳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家庭实验是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课题,具有灵活性,可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实验[1]。

3运用小学科学实验流程增益增效

小学科学实验相对来说设备简单,原理易懂,结果也很明显。其好的效果是学生获得了现实性的感知和主题突出的结论,不足之处是对科学的深刻性、连贯性、系统性揭示不够。如果设计实验的教师能在因陋就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实验流程,增强原理的可理解性,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小学实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将马铃薯放到编号为1号和2号的两个盆子里,观察到1号沉2号浮,然后交换马铃薯还是出现1号沉2号浮的现象,最后将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到1号盆出现沉,同时放放到2号盆出现浮。针对该现象,提醒学生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用手摸,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去尝,并借用工具观察等。提问:1号盆的液体是什么?2号盆的液体是什么?同时,设置参考液体纯净水、酒精、糖水、盐水,让学生鉴定,逐一排除。有学生认为1号盆中装的是纯净水,无色无味,2号盆中装的是盐水,在此基础上烧干水,继续蒸馏实验得到盐,并从物理性质上认识晶体盐。学生实验成功了,他们十分开心,有知识准备的教师还可以取食盐烧,让学生观察食盐中金属的焰色反应,让学生初步获得其化学性质。实验综合了探索过程、质疑过程、证实过程、分析过程,原理层层加深。实验过程的顺延,不仅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更加深了实验的科学性,使实验的验证探索呈立体化,这样的实验更引人入胜。

4鼓励学生开展实验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实验渲染得有声色,有质感,有逻辑性与实效性,为学生展现科学实验最终效果。此外,动手实验与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5实验评估的综合化

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农村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成就感与积极性,根据评价主体可对学生实验效果的评估分为以周为单元的合作小组评估,以及期中期末的教师家长评估。以周为单元的合作小组评估的主体办法是将班级人数按比例分成6~8组,各组对实验效果进行自评和互相评价,互相促进,树立典型,评选科学小明星,以期中期末为单元的教师家长评价采用量化评估表,综合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报告、实验特征,多方面评价实验效果,肯定学生实验的成绩,推介优秀作品,奖励优秀个人,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议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实践创新的路上得到鼓舞。学生在校得到师生的赏识,在家得到家长的赞扬,就会极大地增加学生做科学实验的兴趣。

6充分挖掘农村科学实验资源,长期开展科学实验

农村竹木丰富,便于加工制作工具;农村植物大多有药用价值,便于学生制作药材,积累医学知识;农村推广风力发电,可以让学生科学开发新能源;农村动物多,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动物习性,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让学生亲近自然,践行科学。居里夫人说过:“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种科学的梦,然后把梦变成现实。”农村小学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是科技强国的支撑力量。立体化开发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有助于寻源求知,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早期培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体力[2]。良好的科学实验资源是科学家的孵化器,实验见证科学,实践检验真理,将农村科学实验资源规划好,就是给农村教育奠定了发展之基。

参考文献

[1]井春萍.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课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吉林教育,2015(31):129.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7

1.是贯彻落实科普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

国家和浙江省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浙江省科普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尤其是《科普法》是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重要法制保障,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保证了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加强科普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力度,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党政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如2015年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为科普教育培训做出明确部署: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气象局、省科协等举办全省青少年科学嘉年华、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浙江分营、第五届中学生科普征文大赛等,超过4000所学校近20万名师生参加。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妇联等以“浙江农民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开展送科技下乡、博士生科技服务,举办林业科技周、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等。省财政厅、省科协等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对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农技协等给予奖补。省人力社保厅新建部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2家,部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余家,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47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省总工会完成首批20家省级培训基地挂牌,开展职工技术服务月、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月等。

2.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尤其是动员科学家,为他们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提供服务,参与到科学普及的队伍中来。2015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时发表讲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院士们做科普,这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科技规划中也都要有科普的内容。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交流,建立由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科学家和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事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扎实有效地培训工作予以保障。

3.是抓好重点科普人群的科普工作关键手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要面向全体公民,但就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国家及社会的主观能力、条件出发,也要突出重点,把公职人员、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及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点带面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使未成年人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科学素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公职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在整体中位居前列。抓好上述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离不开教育培训工作。

4.是落实重点科普内容的基本载体。

科普工作涉及到科学和技术方方面面,但每年乃至每个时期应该有科普内容重点,如“十二五”时期,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帮助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激发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团结和依靠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创新创造创业,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筑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积极广泛宣传改革,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认识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促进改革发展进程。

5.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普及的资源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职业、成人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机构中从事专兼职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和专家,以及离退休科技、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者组成的志愿者,其中有硬件设施,也有潜在的个体,这些潜在的个体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便可成为科普教育培训资源为科普工作服务。

二、科普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科普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

根据国家科技部的《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2013年科普培训参与人数为1.65亿人次,比2012年减少630.57万人次,降幅为3.69%,其中浙江省降幅较大,达到了18%。从部门来看,科技部门举办的科普培训次数和参与人次都位于教育、科协、农业和卫生部门之后,仅列第5位。在现实工作中,各级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地方更加重视科普设施基地建设,因为这些是有形的科普资源,而搞教育培训是无形科普,很难得到领导的重视,一般的人民群众也看不到。

2.对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不足。

《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显示,2013年,全国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为463989万元,浙江省投入为30057万元,用于科普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屈指可数。2014年,浙江省科协系统科普经费20521.8万元,全省69个市、县(市、区)落实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经费近1000万元,但全省科普经费呈负增长、零增长的市县占18.8%。政府财政科普投入不足、鼓励科普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和缺乏良好的科普市场环境。

3.对科普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考核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指挥棒”,刘延东副总理表示,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身改革,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更多用制度、政策、机制来推进科普工作,加强监测评估和督查落实,适应公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形成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新局面。现行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侧重于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只是定期通报各市、县(市、区)年度科普经费投入情况,监测科普设施建设面积等情况并排名,科普培训教育侧重于惠及人员数,对科普师资队伍建设,科普成效如何没有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对有关科技人员年度应该履行规定义务从事科普活动的时间、要求等也缺乏详细的规定。

4.开展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不够。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与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高低密切相关。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不仅要加强公众对科学内容的了解,更要提高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形成对科学具体而丰富的把握。但是,现阶段,创新方法教育与应用还没有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学校与TRIZ创新方法相关的课程开设还只是个案,对于国家主导推广的TRIZ创新方法还知之甚少,创新创业活动所积累成果的创新层次和级别偏低,缺乏必要的创新方法技术含量,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瓶颈。

三、完善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研究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发挥社区、高校、群团、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共同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完善“三微”平台等新媒体宣传网络,优化大众传媒科普类节目、栏目、频道,利用视频、短信、博客等新媒体丰富科普手段,逐步建立由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构成的大众科技传媒网络。通过外出考察、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科普师资的业务水平。完善正规教育体系中科普基础设施适用人才培养工作,利用现有科技传播学、科学教育、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点和相关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科普领域的专业教师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与社会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兼职、志愿者队伍。

2.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积极构建全省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网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人员科普情况考核激励指标和考核标准,设置科学的量化指标,将科普教育培训情况列入科普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科技类博物馆馆长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增加在编专职科学教育或展教人员的比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根据科普工作的特点和需求,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科普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专职教师,建设一支以兼职为主、多领域多学科的科普师资队伍。落实将相关科普人才的培养列入国家人才工作规划。

3.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地要将科普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对科普的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各级财政科普经费年增幅与当年科技支出增幅同步,支持重点科普专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科普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科普设施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现有的科普设施正常运行并发挥良好作用。定期开展科普实施情况监测评估,促进科普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推进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

小学科普培训范文8

一、科学教师:科学教育的第一资源

提升乡村科学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解决师资问题。科学教师与一般学科教师不同,他们可以说是科学界在科学课堂上的代表,不仅要懂得一般教学知识,还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精通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因此,要对乡村科学教师的培养环节给予特殊关注。加强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大现有“国培计划”中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扩大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好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深化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培养机制,聚焦科学教师的日常实践,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核心素养。激发乡村科学教师的内生动力,提升其教学能力。只要勤于思考,乡村地区的科学教育也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少乡村地区的科学教师在弥补科学教育资源不足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挖掘当地科教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学校坐落于山脚下,学生抬头就能看到山。科技教师充分发挥山区的优点,积极开发科学教育资源,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合适的校本科学课程:一二年级,主要让学生认识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三四年级,让学生进一步走近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开设植物的种植与栽培、植物的收获与储藏等动手实践的课程;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学习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采收与加工等。这样的科学课,不需要高级的实验器材、复杂的仪器,就开展得很好。学生们通过以“认识植物”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了解和认识了身边的植物,特别是山区的药用植物,还能指导家人、邻居栽种药用植物,农民因此增收,学生也因此切身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地制宜的科学教育课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还有效丰富了其科学知识、提升了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社会力量:丰富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托

为解决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部门及各类组织团体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启动了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重点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配置农村中学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为每所农村中学配备价值30万元的优质科普展品,通过教师培训,让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充分体验科技的魅力,享受科技的乐趣。此外,教育部开展的“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也在培养农村儿童的科学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学校、教师应把握此类契机,在参与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组织科学课程、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能力。送教到乡村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2019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曾为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开办了一次STEM主题夏令营。夏令营活动以创意车模大比拼为主,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形式开展。学生们为了实现“制作一个从高坡上滑下就能跑,且尽量跑得远的小车模型”的目标,经历了组队、设计小车模型图、制作小车、探索小车能够跑得远的科学原理、进行车模停车比赛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投入比赛。夏令营活动用材简单、活动场地要求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科学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学校的科技教师在观摩整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活动设计的教育原则和理念,提升了探索、研制校本科学课程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滋养科学精神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