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中小城市 房地产市场 地方经济 存在问题

1、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

中小城市主要是区别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巨大型城市而言。根据2010年我国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书中的解释,市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50万到100万的为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已经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超越了国家的平均水平。房地产产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尤其在中小城市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1、房地产市场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随着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在进行各种基础建设和经济投资的时有着巨大的经济需求。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房地产中的各个环节征收各种税费,加上近期出台的二手房转让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以及未来可能征收的房产税,可以说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可以从房地产市场的各个环节得到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在很多中小城市房地产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贡献了近一半甚至更多。我国社会水平的发展中中小城市是关键,因为中小城市占着国家面积的多数,大量的人口,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城市情况复杂中央难以做到充分的财政扶持。而中小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给中小城市的地方城市发展带来转机。很多中小城市利用房地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用来投入到公路、铁路等一系列公共基础建设,用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随着房地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持,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力地方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从而让房地产市场和地方经济成为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互相依靠和互相推动。

1.2、房地产业对其他经济领域的拉动

房地产市场在直接贡献于地方经济的同时更拉动相关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极大的影响着地方的经济。整个房地产市场关联着建筑业、钢铁业、森林业、化工业、机电业、购物旅游业、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对地方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能够拉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在直接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失业率的降低减小了地方经济的负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长期实行福利分房的制度,从1992开始才逐渐出现商品房,中小城市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上就更滞后一些。也正是由于这种滞后,房地产市场在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2.1、住房供给结构性矛盾和建筑形态过于雷同

结构性矛盾是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一些高档的住宅和大户型的住宅中存在较高的闲置率,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万家无灯火的诡异现象。但是中低档次和小户型的商品房确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仍然有很多的人难以买到价格便宜的商品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因此也成为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最大的诟病。

2.2、房价不断的上涨抑制了市场需求

近些年全国城市的房价都经历了普遍的快速上涨,在很多中小城市都从上涨了一倍甚至数倍。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从而增加的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随着房价的不断水涨船高,普通居民的收入远远赶不上,最后造成很多有需求的人无法购买,从而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3、中小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能力普遍不高

中小城市由于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房地产开发商的实力不强,开放能力有限。大多数开发商难以具有开发大的、高品质和高档次楼盘的能力。此外,多数的开发商也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或者说他们往往缺乏品牌意识,不重视品牌方面的工作,往往是只把暂时的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最后,很多开发商还存在着信誉的问题,房屋质量问题、手续问题和用工单位的工资拖欠等等问题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在开发商一些中小城市经济秩序不很规范,一些利用当地政府的一些特殊关系严重影响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秩序,对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

2.4、为地方经济带来稳定因素

中小城市往往都存在着经济薄弱和缺乏成熟产业链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拉动经济便利用一系列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最后在房地产市场为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绑架了地方经济成为一个定时炸弹。一些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带来房价泡沫,泡沫一旦破碎就会给地方经济带来灾难。

3、结束语

房地产市场对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本文通过探讨房地产市场对中小城市与地方经济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对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维新,正确认识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性质与作用[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知识市场经济 高校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缺乏这一条件,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还会促进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1000名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了解和认识都不容乐观,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老师和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4.0%,认为“较冷淡”的却占到59.6%之多。

此外,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愿意找同学或老乡帮忙,并不是首先想到找老师帮忙;师生间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课外交流较少;学生在有求于的老师的时候才愿意与老师接近……总体上,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能做到基本的“尊师爱生”,但师生关系并不密切,师生关系比较淡漠,道德关系弱化。

2 形成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一是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短缺、师生比例失调,一个老师需要关注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大,难免力不从心,老师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致使师生间互不了解,失去了激活灵感和智慧、充分交流的机会。二是并轨后,高等教育变成有偿教育,学生通过缴纳学费承担部分教育成本,缴费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商品消费者”的意识,错误地将师生关系认为是消费关系,把自己当成花钱消费的“上帝”,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三是学生择业期间,学校只是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更多的是学生进行自主择业,这种就业机制使学生感到:学校在实现自己理想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四是缺乏对师生关系的评价体系。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仅仅局限在教学和科研上,并由此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与学生交往如何,师生关系如何则被认识是个人兴趣的一部分,没有将师生关系列入对教师的考评范围。

(2)教师方面:从教师的角色上看,社会赋予了教师传递知识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在渐渐异化为一种教师的高位权力,在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保护下,教师拥有一种天然的优势感和权威感。一旦优越感过度膨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再加上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就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对立。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多年来弥漫于校园,浸透在师生关系之中。生活中教师的管理者身份,课堂上教师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从根本上抹煞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3)学生方面: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中、晚期,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增强,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有所减弱,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接触。然而,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还都相对滞后于生理成熟,一方面不愿意多与老师交流,另一方面又期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情感寄托,从而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这种期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加重对老师的埋怨甚至是怨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冲击。不少学生盲目地追逐利益,甚至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学生在社会问题反思等方面的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

3 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1)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要以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为人师表”,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教学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的修养、见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品性、素养、为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性动力。如果识、德属于师生关系中的“硬件”质量,那么“情”则为软件措施,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在课堂内外通过广泛的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从学生这一角度来看,作为知识的接受者,首先要尊重老师,尊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这是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作为高校学生,理应发扬优良的光荣传统,尊重师长,以崇高的品德作为礼仪规范与教师打交道,实现师生关系融洽的目的; 将“学”作为大学生活的首要任务,尊重老师的教育劳动,积极研究所学领域。

(3)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建立开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应付”老师,而是应当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在加强师生交流方面,有不少好的方法已经得到应用或值得高校师生一试。例如:班导师制、管理干部联系班级等。高校聘任部分优秀的任课老师或管理干部担任班级的班导师,由于班导师基本上不参与学生日常的管理,而是从生活上和学业上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因而有效地拉近了学校、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也弥补了辅导员少学生多、辅导员首尾难顾的问题。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也与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决定师生关系性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做到“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学生做到“安其学而亲其师”,双方都以对等的心态相互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AZZ004)

参考文献

[1] 叶黎明.主体的追求——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5.2:3-5.

[2] 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London:Oxford Univ.Press,1995.

[3] 张林.学习型区域:信息时代物欲发展新范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M.Gibbons,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M].SAGE Publications,1994.

[5]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6] 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7] 周树杰,向胜军,赵国庆.浅谈网络教育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3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民商法在经济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规范经济市场的秩序,还可以维护民商的权益。同时,民商法的作用放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民商法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民商法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首要解决。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市场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才能维护民商的合法权益。

二、民商法制度概念

民商法制度是指,国家行使权力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经济目标和利益,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规范与发展民间商业活动,支持并鼓励进行公平竞争的一种法律制度。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民商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地促进和改善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同时,民商法还是构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础,民商法的主要作用是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稳定市场秩序。

三、民商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存在立法空白

目前,我国民商法相关法规法条还存在诸多的立法空白,也是当前民商法制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民事立法在公布之前,需要通过相关章程法规,同时还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才能生效。如果出现司法解释过多问题,就会导致民商法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存在上的问题,并且会影响民商法制度的权威性。民商法制度存在立法空白问题,不仅影响法院案件的审理,还对保护民众的合法利益产生了阻碍。

(二)民商法制度不健全

国内民众和相关部门人员一直以来没有认识到法律引导作用的重要性,使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没有实践经验就难以改善当前的立法体系,造成立法制度不健全,导致民商法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内容不明确、法条简单等,最高人民法院需要进行司法解释和一些相关规定来补充立法空白,但是这些规定没有统一规范,从而导致立法体系混乱。

(三)行政化问题

目前,民商法制度的行政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商法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着诸多的行政法律法规。第二,大多数民商法规条例都是通过行政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比如,土地法相关的法规条例就是通过行政法规形式出现的。第三,有些民商立法经由行政部门起草。当前,民商法制度严重行政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民商法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阻碍了有效解决民商权益的问题。

四、解决民商法制度问题措施

(一)完善民商法制度

由于当前的民商法制度缺乏统一性,制约了民商法作用的充分发挥,给法院审理相关案件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完善民商法制度,解决相关的问题,比如,立法空白、司法补充规定没有统一原则等问题。同时,要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改进民商法相关法规存在的不足,使得民商法能够更好地服务商民,服务于市场经济地发展建设。

(二)完善立法体系和运行机制

立法部门的立法制度已经无法应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市场变化,难以适应经济市场现状的需求。立法部门需要完善相对迟缓的立法制度以及较长立法周期,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现状的需求。同时,因为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法律运行机制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体系之上,需要逐渐改进和完善经济市场相关法律法规运行机制,来适应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健全稳定的法律运行机制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实现“依法治国”与民商法监督经济市场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创新民商法体系

民商法体系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商法理论是民商立法的基础。现今,我国的民商法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众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的交易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民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需要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民商法理论必须要不断地改善和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五、结语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4

当前,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一些涉及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必要澄清认识上的差异与是非。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会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顺利,而错误的理论观点会损害社会主义事业。

改革方向问题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个理论问题,涉及到几个方面。中央文件特别是十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个提法和过去有些学者强调的提法是不一致的。过去有的学者强调“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坚持改革的什么方向?这里争论很大。“坚持改革的方向”如果正确地理解,也是可以的。坚持改革的方向,反对不改革、僵化、保守。但是,改不改是一个“方向”问题,改革的“方向”走向哪里、改革的道路怎么走,更是一个重大“方向”问题。苏联的改革改掉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改革,所以改革“方向”还有一个更大的制度方向、道路方向问题。既不能仅仅讲“坚持改革的方向”,也不能仅仅讲“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而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方向”有不同层次的涵义,需分辨清楚。我们搞改革不能脱离开社会主义制度,而有的学者主张搞西方化的市场经济,反对加“社会主义”一词,根据是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可以说,市场经济本身不存在制度属性,因而可以与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但市场经济总得与社会制度结合。我们是搞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所以要强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过,将“社会主义”加之于市场经济,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如果搞市场经济不问“姓社姓资”,或曰突破“姓社姓资”的“障碍”,其结果必然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十报告讲,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么样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我们现在有些学者提出的办法和中央指导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人还在提 “国退民进”的改革方向,即国有企业退出,私营企业进入,还大肆批判实际上不存在的“国进民退”。有人完全否定、丑化国有企业,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有人说我国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还有人说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不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理由之一是苏联国有经济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际上苏联正是搞私有化之时解体、的。

十讲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强调的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强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节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能办好的事,就放给市场,也有许多市场办不好的事,需要政府来办。现在存在政府“越位”的事,也存在政府“缺位”的事,需要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而有些学者用私有化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十报告的有关论述,完全错了。理论上存在很大分歧。

政府主导问题

改革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平衡的发展等,改革和发展要不要由政府主导?这是理论界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搞市场经济不应该由政府主导。究竟是搞完全市场化的市场经济呢,还是应搞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这样两种观点。我认为我们要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且必须由政府进行主导。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已不是前期的自由市场经济,也强调“看得见的手”(政府调节)与“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的结合。

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正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亚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等,它们的经济发展、经济起飞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美国市场经济不同,美国是不强调计划的。但日本、法国在二战后,不仅实行市场调节,而且强调计划调节,搞经济计划。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过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由政府主导的,并不是经济自发进行的。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理论与思想,后来中央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如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公平正义、强调效率与公平并重、更重视效率、更重视公平等等,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提不出来。

过去我写过文章讲,从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概念、理论和经济发展演变来看,一个是自觉的,一个主要是自发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先有社会主义的概念、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搞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搞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都是一个有领导有谋划的自觉的过程。而资本主义不是先提出资本主义概念、理论,继而搞资本主义运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再搞资本主义建设、发展。“资本主义”概念的产生,比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晚了很多年,资本主义存在几百年后才出现了“资本主义”这个概念。

而社会主义从概念、理论的产生开始,都是有领导、有指导的自觉过程。所以我们现在搞改革,需要由政府主导,如果自发地完全依靠市场化推行改革与发展,必然会改旗易帜,走向资本主义。

公平和效率问题

党的十七大和十报告,对效率和公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科学的界定和阐述。但学界在怎样准确把握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和内涵问题上,仍存在种种差异。曾流行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否也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与“结合”或“优化结合”?是否也是必然与必要的选项?是否现在还应坚持?强调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民生为重、分配公平,是否应提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对这类问题认识上的差异,有的是对中央文件提出的有关效率与公平的指导思想的调整改变及其内涵的理解不一致,再一个是对目前怎么样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观点上不一致。效率与公平问题,国内外学者长期讨论,但未达成一致看法。就我国当前情况来说,有的人对十七大、十报告内容掌握不够,理解有误。不少学者没有注意到,改革开放前期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主要是从分配的领域来谈的,也就是处理分配问题是注重效率还是注重公平,还是二者兼顾。而十七大特别是十更多地从两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十一方面讲分配领域的公平效率问题,同时更注重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公平效率问题。就是说中央已经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扩大到整个经济社会。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总的理论指导思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怎么看待公平效率问题。教育、医疗、住房都有公平问题,其他经济社会生活和发展领域也有公平问题,分配领域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更是凸显的公平问题。既要讲公平,又要讲加快发展、提高效率。这既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取向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问题。

现在强调和重视公平,但怎样实现公平?有学者发表文章说:“要用市场化推进分配公平。”能不能靠市场化推进公平?从中央指导思想来看,十报告指出:推进公平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出台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的措施,以保障我们的公平正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分配公平不可能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市场化经验比我们多,但是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两极分化,不存在分配公平和社会公平。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公开承认美国社会不公平,今年3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不平等将成为奥巴马时代的主旋律》的文章,指出“美国收入分配状况陷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最不平等的局面”。2009年以来,最富有的10%的美国人获取了经济增长成果的149%(因为其余90%的人收入缩水了);最富有的1%(收入在366623美元以上)拿走了复苏成果的81%,而最富有的千分之一人口(年收入至少达797万美元)竟攫取了增长成果的39%。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99%与1%的对立。没有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分配公平、社会公平。

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来看,西方经济学也恰恰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不公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在其风行全球的《经济学》教材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分配公平、社会公平。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不公平现象。他还说:即使具备有效率的完全市场竞争的理想条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收入能被公平地加以分配。结果将是收入和财富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长期在一代代人中存在下去”。所以说,靠市场化来实现社会公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行不通的。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现状;问题;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现如今我国道路运输市场行业已经步入了稳健的发展之中,道路运输行业在综合性运输体系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缓解了过去运输行业的紧张状态。但与发达国家道路运输市场相比,国内的道路运输市场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取其长处来壮大道路运输市场行业的发展。加大改革创新,采取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道路运输设施的需求增大,因而道路运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道路里程的持续增长,农村道路所占比例明显加大。截止201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就超过400万千米。道路密度的不断提高,畅通水平显著提升都为提高运输效益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又为运输行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基础设施。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需求带动了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从车辆的规模上还是运营的能力上都有了逐步的提高。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重型车辆一直不占主导地位,生产数量非常少,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对运输质量和安全的提升加大了对这种运输工具的需求量,增加了重型汽车的生产总量,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生产。在这种需求与被需求增加的过程中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随着这种道路运输能力的显著提高,需求的总量增加,经济的收入就随之增加,近而形成正比。这种强大的运输行业也带来了新型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内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稳步上升。道路运输市场体制的建立形成,不仅带动了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市场人员的大幅度扩张,提升了国内的就业率,人员的高度需求也保障了国内失业人口的减少。增长了国民经济收入,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道路运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道路运输业发展速度很快,成果也很明显,国内道路运输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发展的前景也很可观。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困难。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内综合素质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加强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可导致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前景恶劣化。由于国内道路运输区域行政许可制的限制,道路运输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化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道路运输行业的不统一和地方的限制,加大了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使得国内道路运输市场长期处在残缺不全、被分解的状态下。没能发挥出全国道路网的方便、快捷等优势。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基础发展上没能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参建企业规模小。占主体地位的大型企业很少,国内道路运输市场的主体多为小型企业,规模小、分布多、聚集散、经济能力弱。市场中缺少大规模的具有市场力量的主导企业,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加大。在经济的驱动下经营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数量过多的现象就会导致道路基础设施的负荷。加大了国家对道路的支出。也可能出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力增加,出现恶性循环现象进而无法解决。导致道路运输市场走下坡路线,国民经济下滑。

(二)安全隐患存在。随着道路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需求也紧随而来。不仅在数量上明显的增长,对于道路安全设施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与构建和谐平安交通理念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除此之外,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节奏。

(三)结构不合理。道路运输在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少结构性不合理安排的问题,如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结构、动力组成结构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内容突出表现为经营企业多、规模小、运输散、竞争强、运输秩序混乱。以上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停滞不钱。国民经济的缓慢增长。

三、完善道路运输市场的解决办法

根据国内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国家管制部门需要针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调整完善,促进道路运输市场有序的良性竞争力,积极引导市场竞争有效的进行,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竞争结构的完善升级。其次,要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以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为目标加强对运营人员的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道德、技能、法律、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大对行业的整体体系的高度提升。提升运输工具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安全防护措施的提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个人和国家安全。消除被地方行政的分割的体制现象,突破区域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前景。有利于道路运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市场。还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差异减少。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稳步统一有序的发展前景。加大对全国道路设施基础体系的分布,使其构建贯穿的道路交通体系网。趋使道路运输市场快速、稳健、安全、高效的发展。

虽然国内道路运输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道路运输行业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结构方面来看,国内的道路运输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优势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期间内,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认可,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状况起到了全面的适应与改善。21 世纪以来至今,国家对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更加的重视和看好,采取了完善可行的政策方针,加大了对道路基础建设的投资。有效地引导道路运输市场向更健康和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道路运输行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宿帆,吴燕,皇甫军红.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及政策变革研究[J]. 交通标准化,2010,07:27-29.

[2]赵慧慧,张伟. 交通运输部对道路运输市场干预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04:89-92.

[3]郑小芳. 道路运输市场有效竞争路径探究[J]. 现代商业,2012,14:31-32.

[4]王玉磊. 道路运输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的对策[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06:259-260.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6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公共经济就题府经济,它研究的是政府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活动。也就是说,政府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而市场失灵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因此,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一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二是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是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二是“三农”问题依然星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科I情况应引起警惕。

三是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改革

政府既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加快政府改革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