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知识范例

市场经济知识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法;应用价值

在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市场以后,面临着更强的竞争,同时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能否更好地发展,就要看我国对于经济法的完善和应用了,合理运用经济法,才能让市场经济发展有条不紊,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场经济如果想要更加完善,面对国外市场想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完善基本法,这是经济法对市场经济所拥有的实用价值来决定的,如何妥善运用经济法正确管理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法的应用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一直处于极速发展状态,我国也始终围绕市场经济,不断加强经济法的应用和管理,尤其是经济法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一开始,国家初始制定了经济法,形成了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让我国经济市场体制得到了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模式大多数以企业为主,因此,加强相关方面的整合,通过对经济法进行完善和修改,让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经济化的时代,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顾开阔国内市场,要尽力发展国外市场,只有把目标定位在全球,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法的作用。而不断完善经济法的目的有很多,如为了使市场经济竞争充满公平性,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发掘更广阔的市场。

2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法的应用价值

2.1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效率价值

效率是指在不影响质量的条件下,成本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效率的主要体现是对于市场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地运用经济法,可以对市场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影响,有效加快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体制是包括激励、配置、保险和约束4个方面的经济制度。目前我国不同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经济体制,每种经济体制对于这4个方面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正因如此,才导致各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法通过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加强经济体制的建设,平衡经济资源的配置,加强了经济体制的效率,节约了资金成本。

2.2维护经济公平价值

公平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基本法则,也是我国传统的交易观念之一,在我国民商公平与经济公平的含义是相差甚远的,我国民商公平是个人主观意义上的公平,如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待遇差距等,仅仅只是表示自由,而经济公平是追求全社会的经济交易范围内的公平,经济法直接关注竞争公平介入过程,保证过程和结果全部公平,这对于市场经济公平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推行经济法可以做到两方面的公平:竞争公平和发展公平。竞争公平取决于经济法的实行力度,要做到竞争平衡首先要做到市场上各个法律地位平衡,我国的法律对于市场上的企业待遇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鉴于此原因,一方面,我国法律应明令禁止在市场竞争中有人借助超越经济势力范围内的手段进行竞争,以便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经济法在对各种现象进行管理时,不应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竞争的公平,不仅仅要求竞争过程公平,还要竞争结果公平。要达到竞争结果的公平,还需分配公平。分配公平,就是把资源产生的利益进行公平分配。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利益权利义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一位有功成员。经济法有益于帮助社会上每一位有才而不得志的人才找到自己的机遇,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发展公平对于市场经济中每一家企业都是福音,但我国目前经济法还不完善,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也在新的经济法公平理念中锚定,最近几年,生产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工作人员和生产资料的相互结合产生了良好效果,但是同时附加性原则和合作利益法则问题也随之而来,新福利如何分配给工作人员,成了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法律主张自由贸易,国家不参与干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维持的发展公平逐渐被打破,这时国家就有必要动用自己的信息介入贸易市场中完善经济法,承担起贸易之间的调和作用,让单纯的市场经济增长变为国家综合实力增长[1]。

2.3保证市场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和经济问题是否能保证经济利益和经济行为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贸易关系只发生在民间的合作伙伴之间,合伙人之间需要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因此,传统民法与双方当事人地位相同,在平等的基础上寻求协议,并根据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本规则是对当事人的保护,是对个人安全的一种保护。因此传统的贸易规则是为保护交易安全而构成的商法概念。

2.4促进我国经济信息交流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能有效促进引导信息的传递,经济发展与有效信息的传递、经济信息与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论市场经济经营者的效率与利益这个经济法的制定是经济实体合理合法的前提。它使得经济事务委员会紧密合作,在经济活动领域,经济经营者可以不断地产生经济互动,相互传递信息。特别是经济法传递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大,能够有效让信息传播到市场各处,信息交流促进中国经济朝着合理、合法良好的方向发展[2]。

3我国经济法发展的特点

第一,经济市场受国家直接管理是根据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确定的,是根据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的方式制定的。政府通过对市场经济的调研监督制定经济法,通过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控制和引导,使我国经济朝着更具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第二,因为我国目前的特色经济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法能将我国的特色经济形式保持正轨,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性。第三,我国经济法广泛适用,能根据市场各个部门做出调整,我国经济法综合性非常强,所以它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做出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4经济法实施的措施

4.1国家根据形势继续完善经济法

虽然我国经济法目前对市场经济引领作用明显,但时代是不停变化发展的,现在的经济法不一定能很好地带领未来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市场的调研工作,时时刻刻监督市场的变化,并根据相关的变化继续完善经济法,避免出现法律漏洞,剔除老旧的条目,加入新的法律,经济法的修改要与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相吻合,才能一直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国家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同时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和相关的反馈数据来完善经济法,弥补经济法在过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避免少数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的情况出现[3]。

4.2全民普及经济法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法律意识逐渐萌芽,此时此刻应当加强经济法律知识的传播培养,目前很多人仅仅只是注意到经济法的存在,但是并不了解,所以导致很多人走上了歪门邪道,触犯了法律的底线,为自己召来了祸患,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普及经济法律知识是非常有必犯罪,让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普及全民的经济法知识,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法律是不可亵渎的,不可以挑战法律底线去做些违法的事情,不可以在市场法律体系下仍然尝试做一些违法的经济活动,参与犯罪行为。能够有效地阻止民众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打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4]。

4.3经济法逐渐向着全球化发展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经济化的时代。我国经济法目前也仅仅适用于我们自己的经济市场,但想要将经济市场国际化,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应当首先向其他国家学习他们的经济市场管理方式,再将其优点融入我国经济法之中,如今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频率也在逐渐变高,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同时也是我们的机遇,将极大程度地加速我国经济化的速度,加快完善修改经济法的进程。让经济法能够根据国外的相关法律经验来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其他国家的榜样和模范,向着全球化发展。

4.4继续落实以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方针

发展是一切的基础,经济法只是为其服务,只有各项经济指标发展上去,经济法才能更好地管辖约束市场经济,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加强市场经济服务水平,让经济发展得更加畅通无阻,更加便利,让我国市场经济更上一层楼。所以一定要继续落实以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法方针,大力培养经济项目,提高经济发展指标,同时国家要重视发展,积极地落实相关政策,引进相关人才,切实做到经济的良好发展[5]。

5结语

经济法对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经济法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我国不实行经济法,就没有今天中国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肯定会下降非常多。市场经济背景下应用经济法能够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价值,同时维护经济公平,还能够保证市场的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信息交流,所以说一定要重视经济法在市场应用当中的相关应用价值,确保经济法的实施。虽然现阶段经济法还有一些地方不完善,存在落后于时代等问题,但是随着有关部门的努力,相信经济法能够得到完善和发展,能够在未来起到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婷.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法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73.

[2]刘頔.经济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2):110-111.

[3]孔德周.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系统科学应用初探[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5):3-5.

[4]卢子娟.“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什么关?怎么关: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7):121-123.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市场经济;创新创业

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形式百花齐放,由市场本身带动经济发展。在高新科技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下,具备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及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工匠型”人才,同时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基于“双创”视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就业指导及管理。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双创”理念及教育概述

1.市场经济背景下“双创”理念的提出。“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该理念最早是由总理在2015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近几年来,“双创”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而且基于一系列的创新创业鼓励政策,推动了我国一批批小微企业的发展,其中多为科技型、网络型、知识型企业,采用前沿技术,深入科技赋能。大众创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就业形式,即人人可创业,人人可以成为创业者、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理论、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其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出创业的一步只需要转变就业思维。万众创新,主要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前提,是活跃社会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2.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的开展。在近几年市场经济所构建的“双创”环境以及资源的支持下,“双创”教育也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等都给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高效、丰富、充满机遇的环境,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相应的资源。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单有环境和资源还不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思维上的创新想要转化为创新和创业行为,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项目孵化、资源对接、融资和变现指导等支持。从高职院校内部就已经进行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这也给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及就业指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双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及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保障学生正常就业,市场经济背景下,“双创”理念的发展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出路,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及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时展,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双创”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教学体系日渐完善,但是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高职学生只是了解“双创”理念,但是并没有将创新创业与自己的学习、职业发展联系起来,而且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社会实践的欠缺导致其难以形成创新实践,也找不到创业的头绪、没有契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导致高职向社会输出的学生多是技术型的基础岗位人才,缺乏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新型人才。

2.未形成“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体系。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及管理体系主要有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社会实践以及就业管理、信息统计等,就业指导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方面的内容更新较慢,缺乏真正有效的“双创”教育,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体系。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来看,不仅仅需要学生有创新创业的热情,更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场所、设备、资金和组织等方面的支持。现如今有很多创新创业大赛,在社会上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高职学生缺乏经验,不懂得如何抓住机遇,学校也欠缺有效指导和管理,学生很难成功实现创新创业。

3.未形成“双创”课程及实践平台建设。双创”理念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的,而“创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常被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对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一定的创新,但是这种“双创”培养方式并不能真正带领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另外,大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双创”平台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毕竟建设“双创”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双创”项目的建设存在较大的困难。

4.校企合作中“双创”理念应用滞后。就当前来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但是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双创”理念的应用较为滞后,有的企业存有私心,不会让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接触重要岗位,对于学生来说,难以学到最前沿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而且企业的目的是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到基层员工,而不是帮助学生创业,所以校企合作过程中在“双创”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5.教师本身缺乏“双创”实践及指导经验。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校工作的,有少部分是曾在企业工作过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负责技术实践指导,高职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经验,难以设身处地思考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有效指导高职学生成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忽视,其要么没有给教师开设“双创指导”方面的培训课程,要么所开设的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无法提高实质性的就业指导能力。

三、市场经济“双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及管理策略

1.深入解读“双创”理念,加速推进高职“双创”教育。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在高职各专业及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但是这距离“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解读“双创”理念,认识到创新精神培养对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以及创业其实就是就业的新理念,从而加速推进“双创”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协作完成新项目,为创新创业打好基础。

2.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构建“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体系。高职院校还应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将“双创”理念融合到就业指导与管理中,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不少高校在“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高职院校可以向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院校“取经”,并通过调研分析,找到适合本校的“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体系,将创新创业方面的就业指导及管理作为毕业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基金、场地及设备,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尝试。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让学生明白即便刚步入社会时没有合适的机会,其也可以逐渐积累经验,随时等待机遇。

3.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构建“双创”课程及实践平台。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认识到创业也是一条良好的发展路径,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业必须找到新的思路,不能总步前人的后尘。因此,在指导学生就业时,高职院校应构建“双创”课程及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一些优秀的创业案例分享给学生,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创业者的创业历程,从而获取一些他人的创业经验。另外,高职院校应随时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及创业动态,邀请一些取得创新创业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演讲,为在校学生介绍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展开创新创业行动。在“双创”平台建设时引入社会融资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建立起设施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让有创新创业想法、做好创新创业项目方案的学生可以得到学校的孵化支持。

4.构建双向服务体系,加强“双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了加强“双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双向服务体系,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从而解决企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并借助企业资源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所合作的企业类型有必要进一步拓宽,除了一些工业、服务业之外,还有必要多联系一些互联网企业,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市场需求,找到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企业内参与实习实践,企业应为学生提供集中的培训,并为学生安排更丰富的岗位,严格对学生实习实践的考核,发挥出企业应有的社会作用,与高校一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手上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企业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支持,学生可以带着项目到企业中工作,并且获得更好的岗位,这样,学生也不用担心自己专注创新创业而无法维持生活。

5.建设“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就业指导及管理的能力。为了提高“双创”就业指导及管理的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基于“双创”理念,进一步建设“双师型”队伍,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原有的“双师型”队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开展培训还应加入“双创”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之后,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去创新创业。为了提高效果,高职院校可以选拔一批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作为“双创”就业指导的主力。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少,交流合作顺畅,共同设计创新创业项目,使之取得显著成绩。

四、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3

1主动扩大销售市场,以整个世界为销售市场

知识经济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全球化的率先发展,其他方面的全球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更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义和描述,将全球定义为一个大的统一市场.在“世界是平的”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企业都可以将世界定义为自己的销售领域,淡化国界的概念,进行全球化销售.但是,全球化销售也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入侵国际市场,而是需要有策略的进行市场营销.

1.1目标市场扩张策略的转变

企业传统目标市场扩展策略为本国市场-邻国市场-国际市场,从本企业所在区域为基点开始向外扩张,积累营销经验,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进军世界的目的,中间需要较长时间,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知识经济时期的市场扩张要更具有策略性和知识性,通过充分的前期调查研究直接将全球范围内的某个区域作为首发市场,再根据市场反应进行战略性策略的调整.

1.2大目标下有小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市场销售要以世界为目标市场,追求销售区域最优化,但是在做销售策略时也不能忽视小市场.小市场即追求世界大市场的同时关注某一区域的小区域市场,根据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等制定特殊的营销策略,区别对待.

1.3跨文化销售的策略管理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营销提供了可能,但是国际营销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易行,企业在进入市场前需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全球化经营中,企业需要在当地招聘一定工作人员辅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完善.

2营销策略的创新

2.1产品创新策略

采用产品创新策略首先可以将附赠产品销售所具有的服务当作商品进行销售,摒弃将单一实物产品作为唯一商品的传统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部分相似产品功能和质量相差无几,企业要想通过营销策略取得成功就必须在销售服务上进行深入研究,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服务竞争力将成为主导未来商场战争的标志.产品创新策略的第二种方式就是拓宽原有商品的使用范围与用途.每件商品都有最基本的基本功能,即商品的预先设计功能,在实现预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商品其实还有延伸功能.最简单的例子,客户在购买桶装薯片时提醒其薯片食用完后桶还可以用来作为存储罐、笔筒等,从心理上给客户一种购买一种商品得到两种功能的暗示,从而实现意义上的“产品创新”.

2.2价格策略创新

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供求决定价格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适用.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定价策略将更加灵活多变,并不一定按照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定价,而是需要建立柔性的定价机制,根据市场和消费者反映灵活制定产品价格,同时分析市场环境,考虑消费者需求,根据其支付能力制造相应质量产品,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知识经济时代的价格策略应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价格围绕产品价值变动,但由顾客总价值确定;第二,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严格监控商品市场,从而实现对商品价格和市场行为的时时监控,最终能够快速、直接的实现价格变动;第三,商品价值比趋低.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商品供应数量降低,主要供应少数人员,企业会根据市场大多数需求者的意愿提供更多质量较低价格也低的商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价格与竞争优势.

2.3分销渠道的简化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分校渠道需要进创新,以客户为中心,方便客户购买,实现销售渠道的简化,直销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销售方式,网络也将成本销售的主要工具依托.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现代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减少沟通费用的同时节省了时间,方便了当事人工作.网络营销亦是如此,通过信息网络,消费者能够得到消费体验,同时又方便快捷,即节省个人时间也节省企业时间,实现销售行为中的双赢.企业在市场营销上要抓住机会,适时建立网络商店与销售渠道,为未来直销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2.4促销策略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促销策略要更加注重双向性和互动性,摒弃传统企业自身的单向销售,与客户互动较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选择营销方式时要更加注重客户的感受,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完美的服务为宗旨.传统促销多采用电视媒体或海报等与顾客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效果较差,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企业要抓住这一优势与顾客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从而能够根据客户购买倾向提供更好的购买服务.其次,实行个性化营销策略.个性化营销是知识经济时代又一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培养与扶植与客户的关系实现对客户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产品促销的直接性,能够实现产品销售量的提升.

3品牌经营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品牌经营更加方便.品牌经营即企业营销初期为商品制定一个固定概念,目标是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一概念或标志,从而扩大客户群.品牌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对于产品销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提到奢侈品很多人脑中自然浮现路易斯文登、爱马仕、香奈儿等指明品牌,提到房地产可能立马想到万科、恒大等,这对于企业产品的销售量的增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品牌营销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国际还是我国国内都能发现品牌营销战略的崛起.通过对长期的市场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良好的品牌就是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与市场占有率起到重要作用.

二、结语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4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市场机制的成熟与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已经完全融汇到经济一体化当中,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成为探讨的话题。国内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学生每年数以万计,其中大中专毕业生,这主要是在广告,包装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等行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大多承担着室内外环境设计与施工,广告行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但在职业教育中的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生产能力的经济需要相缺乏,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市场经济之间的互动。然而现代产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泛,能力强、适应能力优等各方面的素质,而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换过慢,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无法操作,能力偏低,实践操作非常薄弱,职业能力素养相对较低。因此,找到合适的科学的改革,艺术和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合理的互动方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市场经济、互动

一、高等职业的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培训与其他教育不同。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的主体,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特殊的角色,和培训机构有着不同的地方。培训是由社会上的机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专门的训练。英文training也说明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是由教育机构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是传递社会经验的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现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是不同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类型的鲜明特点,然而职业培训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活动。职业培训是按照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对需要培训的人员进行训练,根据学员的身份进行训练。

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几年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依据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学院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并采取“123”人才培养运行形式,即:“1”,是指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1条”主线。“2”,是指采取校内、校外“2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3”,是指“3个”阶段层次,第一阶段是在校内的四个学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把学生的理论知识打扎实,动手的操作能力有稳步的提升;第二阶段是实训阶段,参考真实项目案例,结合项目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就业前的实习阶段,通过到实习公司和企业进行学习,获得较为真切感受的经验,让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即在前四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通用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知识模块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构筑专业基本能力平台;第四学期末集中2个月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艺术人才的互动性

互动模式是市场经济产生后最经常使用的词语,大的范围包括社会运行的领域,如生产、物流和消费。小的范围指的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等。

1)实现教的互动。

教育目标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实现国家教育总目标需要进行探索。目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符合社会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1

2)实现学的互动。

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是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核心思想。在原有的教育理念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培养。创新艺术设计具有一定批判性,灵敏度、流畅度和原创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灵敏度”是指具有某种敏锐的观察能力,洞察事物的分析能力,从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原创性”是指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的创造活动,没有抄袭和模仿。

3)实现研的互动。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的应用人才。因此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创造出具有模范式的实习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过门石,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有着强化的作用。

4)互动的形式。

在当下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面化中,高职教育要符合国际标准,找准发展的形式。糟糕的设计、抄袭和雷同的设计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更会带来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使得设计水平下滑。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要加强危机意识,建立起良性循环模式。只有这样,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才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道路。2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双证重复性的叠加,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为: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所以只有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提升,才能名副其实的建设双师队伍,对于学院的发展起到真正的帮助。②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深入整合。目前高职设计教育忽视高职教育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忽视了新科技的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方面显得尤为不足。高职设计教育的培养教育不能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要加强之间的有效链接,建立于经济密切的横向关系。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实践操作。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向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然选择。随着信阳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艺术设计要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互动。信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实际,并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的各面的需求,调整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和结构,适应新的学生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法,打造一个适合市场经济的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学校型和社会型的综合素质团队,通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解决高职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为市场经济的快速腾飞注入新鲜的活力。

作者:翟翌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

[2]杨民助.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2008-06.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5

关键词:金融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全球化;建构;创新;改革

如何在金融资本主义体系中谋求发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中国道路”,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因此,只有准确分析中国具体国情,深刻洞悉国际资本主义秩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建议。

1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展逻辑

资本主义最初萌芽于意大利,但兴盛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其确立后的两百多年里,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其核心源于资本的“魔力”。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地扩张,由此带来了两个积累,即资本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因此,资本主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国际分工的基本建立、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全球殖民体系的建成为主要标志的一个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主义秩序开始形成。在这个体系中,欧洲列强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由于资本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不断地进行,两极分化日益加重,生产的不断扩张和工人生活的日益贫困使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达到了边界,只有通过刺激消费和创造新的经济空间来解决;贫困达到了边界,则会引发社会革命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深层次分析,是资本主义强国瓜分世界,赢得更多经济空间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在遭受惨痛的教训之后不得不重新反思现代性的后果。一方面,经过战火的洗礼,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再重新卷入战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矛盾仍然没有克服,资本依然要寻求扩张的空间。因此,在美苏等大国主导下建立的新的世界秩序就是大国直接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这个秩序下,资本主义通过新的方式在全球进行扩张。

(1)产业链:建立国际生产线,母国遥控他国,通过产业链进行生产控制,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额利润的研发和销售在母国进行,利润率低、缺乏科技含量的生产环节在他国(一般是第三世界国家)完成。由此形成产业链权力结构。

(2)金融链:主要依靠虚拟经济网络。金融权力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资本具有预付的性质,通过金融网络把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为产业链提供资金保障。预期产生了虚拟性,金融链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大众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个国际网络也是不平等的结构,发达国家通过发行大量金融衍生品,不但吸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达到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的目的。

(3)贸易链:资本只有制造流动壁垒,才能促进高额利润的产生。通过诸如“知识产权”“关税”“劳动力”等要素,通过不平等的贸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4)文化链:以西方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文化符号系统,占据国际文化的统治地位,形成国际文化霸权,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主宰。发达国家通过上述四个链条,实现了资本全球化扩张,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极大地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战争动摇了殖民者的权力,众多民族主义团体在混乱的战争中逐渐积聚起自利的影响力,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驱逐了殖民者,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些新兴的国家急切地希望实现经济增长,追求有效的民族国家,他们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帮助自身实现发展,因此,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这种新的国际秩序下形成了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然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空间逐渐被压缩,开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放缓,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拉美和非洲地区出现了社会动荡。发达国家同样爆发了严重危机,两次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金融海啸,给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资本主义秩序带了来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谋求发展和地位,美国一方面不得不接受国际合作和支持的现实;另一方面加紧军事准备,重新调整军事战略,不愿放弃其所谓的领导地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这对中国既是契机又是挑战。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它必然都面临着资源有限和人的需求无限这两个约束条件,能够在这样苛刻条件下发展就必须采取两种变革:一是建立一个有效分配和合理利用经济资源的经济体制;二是有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并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政府。而上述的经济体制的基础就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否存在较为发达的市场机制和体系,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邓小平在会见吉布尼时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冲破“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僵化思维,从计划经济理论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二个阶段: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十四大到十八大);第四阶段: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这四个阶段既是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理论跟进的过程。中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国际环境。

(1)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时,工业基础尤其薄弱,即便是在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其中手工生产的轻工业又占了工业产值的72%之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不但产量非常低,而且质量达不到要求,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势必会受到国外资本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是最好的选择。经过30年的努力,到1977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74.8%,而其中重工业又占工业产值的56%。至此,国家工业体系的构建基本实现,中国经济起飞所必需的物质资源积累也基本完成。新中国摆脱了对国外资本的依附,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但是计划经济发展到后期,其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经济缺乏活力与创新、效率低下、体制僵化、人才流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国际环境的变化。20世纪后半叶,各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国际资本主义秩序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尤其是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发展迅猛,在20世纪70年代末均已实现了现代化。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空间不足的危机已经开始显露,这些国家拥有大量资金和技术,急需到海外寻求市场,中国是最理想的地方。

3国际金融资本主义秩序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探索

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方向。这是权衡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是有步骤有计划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确解读“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内涵。

(1)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我们正确解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社会主义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来到世间的。”[3]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利的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市场起决定作用应在什么层面,什么领域内起决定作用?怎样起决定作用,这些仍是当今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尚且行不通,在中国更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在当今国际资本主义秩序下,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化链更为隐蔽而有效地渗透进来,更应引起高度警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应牢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才能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2)国际金融资本主义秩序体系需要中国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大量多重管理、过度管理的现象。在信息革命时代,产业链、金融链、贸易链、文化链通过网络形成了更有效的控制,没有有效的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管,给资本的负面影响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经济发展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不但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而给我们的改革道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市场起决定作用的一层含义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管理科学方面,可以大胆借鉴西方的经验。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6

(一)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的激烈性

在农产品的销售中,随着市场的供应不断增加,销售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尤其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农产品也会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农产品不再仅仅是人们的食品,逐渐的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农产品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档次。这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定期的掌握,把产业结构科学化,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市场经济管理,提高农产品贸易的科学化,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培育效率可以把生产工业化、规模化,使得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益长期处于高水平,在国际中可以立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段。

(二)农产品创新对知识经济的需求性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种类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更是激烈的竞争,为了更好的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需要在科技的支持下前进。科技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农产品的质量,通过科技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好产品将会逐渐的投入到市场中。通过对市场的研究,不断的推陈出新,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中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声誉,占领农业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二、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开发市场,建立市场农业基地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者来讲,它的质量和价钱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所以,根据这一需求,可以规划建立一些比较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基地中培养无公害的农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基地中,我们除了培育比较常见的农产品外,还可以把一些由于地域条件不易在室外种植的农产品进行培育。另外,在招商引资方面,可以对于商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也帮助周围的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加工增值,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的发展农业副产品的加工,把农业进行产业化的经营,适时培养一些企业的龙头,运用工业中的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的发展,不断的推动农村向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由于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建立农产品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和规模,把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投入到企业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扩大企业的规模,只有拥有了规模才会获得更好的效益。在这些条件都具备时,最关键的就是保证农产品和副产品的品质,只有优质的产品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三)提高人员素质,抓好市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7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大教育;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能与市场经济引发的经济竞争发展态势相适应,支撑企业人才优质供给,我国政府以及经济领域应重新审视电大继续教育模式对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力、优化企业职工培养工作以及提高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对电大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促进效应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结合市场经济背景以及时展需求对电大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能与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的电大教育管理体制,在带动电大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竞争力的人才,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现高水平发展的目标。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大教育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大教育的发展开始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借助电大教育的力量促进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经济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紧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调整,我国已经在电大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探索,电大教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结合市场经济的影响对电大教育管理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现管理理念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电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调整的契合度偏低,在实际开展电大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会降低电大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电大教育管理实践中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仍然存在管理权责不够明确,监管机制不到位的情况,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电大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管理体制的整改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有效供给助力。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重点针对电大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当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现状,对建设原则和建设路径进行明确,为电大教育管理工作实现长效化发展做出积极的指引[1]。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建设的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情况下,电大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为电大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所以新时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做好同步规划,使电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能与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能发挥电大教育在人才供给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效果。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在我国全面促进市场经济建设,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将电大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重点,开发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促使改革发展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具体结合市场经济环境对电大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电大教育管理活动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自发性的、教育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在对活动进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要践行扎实的思想理念,并且在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全过程都要保障实事求是原则的合理化渗透。在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加快电大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大教育能实现高效化运行的目标,为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辅助[2]。

(二)坚持适度原则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从最初的无序发展状态逐步发展到对各项运行秩序进行完善,管理效能逐步提高。因此,在全面促进电大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的过程中,把握市场经济的影响,要注意将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特点等作为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衡量标准,不能完全对传统管理体制加以否认,而是要在把握传统管理体制优势的基础上突出新时代的特色,坚持适度原则促进新旧管理体制之间的有机融合,增强电大教育管理体制的应用效果,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大教育实现稳定长效化的发展。

(三)坚持创新性原则

在对电大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情况,融入时代元素和国际化元素,有意识地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构建能与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全新管理体制。对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保障电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时展优势,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发展路径,从而提高发展效能,使电大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3]。

(四)坚持综合性原则

按照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电大教育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综合性的原则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全面解析精简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从教育、管理、法律和经济角度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强化,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全面挖掘,提高电大教育培养人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岗位工作的适应力,从而显著提升电大教育管理效果,切实彰显电大教育在加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方面的关键性影响作用。

三、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电大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电大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实现长效化和稳定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只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制定能与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为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展现电大教育管理的价值,助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稳定化、长效化发展的目标[4]。本文结合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大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现状,对建设措施进行细化的解读。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教育适应性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灵活发展实现有机协调,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的变化,能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和杠杆原理对市场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实现高速化发展。从这一点能看出,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所有经济活动都必然会受到市场动态发展的影响,而电大教育虽然与市场经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存在特殊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需求,但是电大教育作为能为市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载体,本身属于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无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割裂开来,并且不论是教育投资还是对教育收益的结算,本身都涉及到一定的市场经济元素。从这一视角进行解读,电大教育本身属于具有一定应用性和科技性特征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关注教育内容的利用率和教育目标的实用性。对电大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借助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人才供给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确保教育模式的构建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相适应,从而为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助力。简言之,在对电大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变革的过程中[5],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发挥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理念的指导作用,能对电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创新,优化教育管理服务质量,促进电大教育事业实现长效化发展的目标[6]。

(二)创新管理体制,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电大教育事业要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获得良好发展,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作为重要的支撑,只有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才能维护电大教育事业发展的稳定性,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因此,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对电大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作用,落实必要的管理体制改革,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改革发展的方向进行确定,确保改革工作的开展能使电大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巨大的效益,形成独立的管理模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工作效率的提升助力。在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践行效益与分配挂钩、谁开发谁受益的思想,在发展电大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促进资源共享,调动社会相关组织的力量参与到教育管理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挖掘电大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为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优化育人路径,提升整体实力

电大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育人路径进行改革,构建更加适合人才成长和继续教育的良好远程教育环境,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实力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影响力,在严密管理体制机制的作用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服务。一方面,要深化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综合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大教育发展方面的资源优势和设备优势,对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明确,从而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关系,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可以尝试开发短期培训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高级研究训练班,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为教育教学整体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构建信息化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对电大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尝试引入计算机系统、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能把握人才需求的变化对电大教育进行调整,促进电大教育的有效组织推进,并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对多向资源的高效化整合应用,在提升人才培养综合影响力的基础上,切实促进电大教育质量实现整体性的提升,为我国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高效化运行提供坚实保障[7]。

四、结语

市场经济知识范文8

关键词:知识经济;出版;图书营销

知识经济(TheKnowledgeEconomy)并非新出现的概念,但学界对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严格的定义。总体而言,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在经济领域中具有基础性的、关键性的作用。毫无疑问,科技与知识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中从未缺席,但只有当信息技术水平、制度安排等条件均发展成熟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爆发性推动力量,这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的实现取决于以下因素: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的分享渠道畅通便捷、知识的转化机制发展成熟等。在最近几十年里,这些因素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无论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随着知识共享的渠道被打通,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已迈入了真正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来说,存在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由于知识成为核心竞争力,个体急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图书出版行业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繁荣前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的便利性与即时性,图书出版行业也切身感受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图书出版者首先应理解知识产品市场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者行为发生的重大转变。

1知识产品市场消费者心理的新特征

1.1知识焦虑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升级的频率越来越快,知识的转化效率也越来越高。无论在生活中抑或工作中,人们都要面临着新知识的了解、吸收问题,而仅仅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也不再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似乎出现了一种知识焦虑:一天不求知,便心生不安,怕被时代抛弃,而知识的碎片化更加重了这种焦虑。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导致个体必须成为其全年无休的追随者。一方面,知识更新过慢会直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知识差异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孤立感亦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是一种“优势竞争力”,甚至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1.2社交需求

在知识产品市场,对产品的消费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通过在学习平台打卡、将学习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等方式,社交媒体的加入让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品质和生活状态的展示,而这种展示以及随之建立的人际关系的联结,不但提高了消费者的学习积极性,也扩大了知识产品的消费者群体。1.3炫耀性消费学习的公共化带来了知识产品的炫耀性消费。知识产品消费的社交需求强调的是他人与自我的沟通;炫耀性消费强调的则是自我对自我的宣传。知识产品的炫耀性消费不仅可以满足多数人生而具有的一种本能欲望,同时又为学习提供更持续、强劲的动力。但炫耀性消费注重的是学习的形式,而非学习的实质。换言之,炫耀性消费者更在乎别人看到他在学习,而不关注自己从学习中获取了什么知识。

2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消费者行为转变趋势

2.1对图书价格的敏感度降低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知识产品市场日益成熟,知识消费品的专业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方面,一大批知识分子愿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开来。另一方面,知识产品市场上出现了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包括知识传播平台对知识产品的包装、推广;对知识原初生产者的选择、整合;对知识产品的再创造,即以消费者易于、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之包装成消费体验极佳的知识产品等。这些都是造成消费者对图书价格不再敏感的客观因素。此外,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在当今新媒体的助推下,知识的出现、传播、应用速度都令人目不暇接,对知识匮乏的焦虑导致消费者更加愿意为提升自我支付报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既不是为‘知识’付费,也不是为‘知识的效果’付费,而是为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付费”[1]。高质量、有深度的知识产品能够帮助消费者解决切身问题,因而消费者也就更加愿意为相关产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报酬。这是造成消费者对图书价格不再敏感的心理因素。

2.2青睐具有社交功能的图书

在笔者看来,所谓社交性学习,就是指除了获取新知之外,学习还具有社交功能。社交性学习背景下,个体对知识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具有共同话题的消费者会在交流时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的激情。因此,社交性学习就成了深入学习的一种动力,消费者为了形成更为系统的、深刻的观点,不但会更加依赖自己熟悉的知识产品,也会不断拓宽自己的学习边界,摒弃偏见,跨出熟悉的领域,接触陌生甚至曾经抵触的知识产品。就图书出版市场而言,一方面,消费者希望通过阅读图书来实现与同好进行精神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消费者更容易通过社交性学习,主动打破图书购买习惯,尝试消费新的图书品种。

2.3“高效”的图书更有市场

对知识产品炫耀性消费的需求,虽然有其弊端,但如果稍加引导,同样可以成为图书市场消费的强大动力。炫耀的心理令消费者追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量和更高质量的知识。以往一段时期,碎片化的知识供给带来碎片化阅读形式的红极一时。客观上说,知识的碎片化降低了获取新知的门槛,有益于知识的传播和渗透。较高的文化程度,获取知识所必需的时间成本,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深度思考的能力等,不再是获取知识的拦路虎。但是,碎片化知识导致人们满足于获取浅层次的知识,而欠缺深度思考。在炫耀性消费的心理作用下,消费者期待在社交圈展现自己卓越的学习成果,对知识的获取速度、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图书市场而言,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将更加青睐专业性、系统性的图书产品。

3知识经济时代图书出版行业的应对策略

3.1延续消费冲动

与我国居民收入和整体物价水平的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图书产品的定价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也仅是近些年来,图书市场部分产品的价格才有了稍大幅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图书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通常购买一杯咖啡、打一次车所支付的费用,就可以购买一本图书。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一味按照以往的成本计算方式定价,无疑将损失大量利润,也令图书的价格与价值相去甚远。再者,购买力的提升使得图书不再是消费者需要审慎考虑后才决定购买的产品,图书购买行为的随意性增强,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读到关于某本书的推荐便可刺激其产生购买行为。由此,图书消费者的“消费冲动”需要引起出版社的重视。一方面,出版社要畅通购买渠道,保证图书消费者能够非常快捷、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图书产品,让冲动变成行动;另一方面,广告营销对读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权重加大,除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出版社尤其要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育与维护,因为网络让意见领袖更有力量,尽管他们足不出户,但影响力可以覆盖成千上万的人,甚至全世界。

3.2延伸图书的社交触角

对于当前大多数图书消费者来说,读书不再只是一个人捧书于灯下,全国各地开展得风生水起的读书会,以及数字社区的存在,赋予了读书另一种内涵。交流渠道的畅通、反馈机制的迅捷,让读书变成了一种社交行为。读者每读到一本书,总是习惯于通过互联网与同好甚至是陌生人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反馈中强化对图书产品的印象,在交流中获取新的信息。就出版社而言,要有敏感的触觉,抓住这一趋势。其一,出版社应积极通过线下读书会宣传图书产品,参与线下读书会的运营,与读书会核心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他们传播图书产品信息,获取反馈意见。其二,出版社应重视网络媒体对图书产品的评论,尤其关注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的评论。其三,出版社可开发相关APP、公众号,构建虚拟社区,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稳定消费群体。

3.3生产“高效”的图书

所谓“高效”,不仅要追寻迅捷,还要追求深度。“高效”的图书产品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读者不仅仅需要图书产品提供碎片化的知识,而是亟须图书产品为其整合碎片化的时间,以获取完整、系统、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快消型的图书产品在以往一段时间的确非常畅销,但目前而言,其已渐渐式微。这对出版社提出3点要求:其一,出版社应跳出固定思维,改变过时的市场观,重新审视图书市场需求,开发高质量且具有一定前瞻性、引导性的图书产品。其二,出版社不但要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还要挖掘、培育优秀的作者资源。其三,出版社应提高出版效率,不但要缩短初版图书的出版周期,已出版图书如果瞄准了市场热点、切中了消费者需求,其内容也要及时得到修订、更新,单个图书产品将有可能变成一系列图书产品,甚至是一条或多条产品线。

4结语

新媒体一度对传统出版业造成巨大冲击。但这些年,消费者却逐渐显示出越来越倚重传统图书的倾向。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了许多新平台、新产品、新的消费习惯,但人们需求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这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产业并未随着新载体的出现而走向衰落的原因。传统出版业没有必要也不能够故步自封,反而应该乘着网络技术发展之风,开疆辟土,大到为整个人类社会,小到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吸收、整合、传播知识的平台,这正是传统出版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肩负的重要任务。而这种任务,以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商业模式为基础,必然也将为传统出版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从宏观上看,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规律性,与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从具体的购买行为上看,其与商品本身、宣传推广、消费者个体特征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出版社应深入理解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主要变化,如: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升;从习惯免费到逐渐接受付费甚至高定价;从青睐碎片化知识到渴求具有一定深度的体系性知识;除了对知识产品的质量有较高期望,还对产品的用户体验有特别的要求。基于这种深入的理解,相信传统出版业不仅不会在知识经济中居于劣势,还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军.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M].北京:机械工业从出版社,2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