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重点范例6篇

网络经济学重点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1

【摘要】网络经济在追求效率和经济的同时,带来了社会经济多层面的问题,使得传统法律规制失范。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商业欺诈、侵犯隐私、网络产权、违反公平正义、知识产权侵权、虚拟财产保护和继承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了现有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平衡各方权利需求要求,是政策解决工具选择的价值体现。商业伦理重构为网络经济法律困境寻找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网络经济;法律困境;商业伦理

网络经济是人类社会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经济衍生物,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型经济领域概念,是网络发展改变社会结构的经济反映,其称谓见于1998年10月lee.w.mcknight 与joseph p.bailey 编著的《网络经济学》一书,曰“internet economics”,似乎约定成俗为此称谓。对于其概念的内涵,国内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观点①。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教授将网络经济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1]笔者认为,乌教授对网络经济的内涵界定较为妥善,能够揭示网络经济的表达内容和本质特征。

一、网络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困境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和意思自治的领域,其经济模式下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环节也因为基于网络技术和服务而具有网络自身特性。网络经济的发展往往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跟进和创新,更是需要整个配套网络环境供应链的有效衔接和配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网络经济在硬件技术上与西方国家相差无几,但是,网络技术的建设并不代表了承载网络经济运行环境的健全。比较突出的是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信用机制的滞后,层出不穷的诸多法律问题不断制约着这个新型经济圈的产出价值。困扰网络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法律问题:[论文网]

(一)网络商业欺诈

虚拟的交易环境通过网络平台产生了企业、个人、制造商、物流、仓储、银行等一系列民事主体之间的关联和互动。然而,正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时,被各种商业欺诈和侵权所困扰。网络虚假拍卖、网络短信电话诈骗,虚假广告信息、虚拟物品交易欺诈、假冒伪劣产品在线交易、网络服务欺诈、虚假价格欺诈、网络实时合同诈骗,有人做过统计结果显示计算机网络诈骗目前已是世界各国增加最快的犯罪活动。

(二)网络民事侵权

网络侵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另一类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2]网络经济模式下,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个人信息滥用、人格权侵权呈现主体、行为、结果等多样化多层次发展趋势。不法商家或者机构,擅自买卖或非法传播注册会员或有交易信息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谋取不正当利益。尤其是当侵权主体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强势垄断地位时候,侵权的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使得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公开,难被权利人控制,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数量巨大造成的不可处理性问题,给传统侵权责任认定标准、构成要件、规则原则等带来了新的难题。[3]团体或经营实体实施的网络侵权行为往往破坏力要比单个民众更强大和可怕。这些群体掌握着大量的公众信息和相关隐私,当公众的隐私和信息作为商品被经营时候,这些主体成为最危险的侵权方,也成为往往法律难以驾驭的难题。

(三)网络产权的保护和继承

实践中,有如下几类网络财产因为产权界定不明存在很大的法律困惑。一是电子商务过程中,网上店铺由于个体或者机构的经营管理积累了包括信用累积、顾客资源、点击流量、智力创新资源、网络商品等一系列内容的网络财产,当店铺的所有人因为死亡等原因而使这些资源和财产成为事实上存在的具有价值的遗产,能否被其合法的继承人继承,备受争议。二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超常性,有关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工作一直滞后。而且,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网络资源共享之间,又存在着单纯的复杂矛盾关系。如果单纯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则有可能损害网络共享,如果单纯强调网络资源共享,又可能导致对知识产权的忽视。[4]基于此矛盾的困扰,使得网络经济中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比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有过之而不及之势。三是当自然人死亡时候,其网络虚拟财产和邮箱、qq等网络个人财产能否被继承人顺利继承,亦是网络经济发展给法律提出的思考。

(四)扭曲的个人价值观冲击法律价值指引

网络经济中,色情交易,网络、违禁品交易、信息安全、黑客横行……这些行为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为法律门槛设置了更多的要求。网络经济时代正将人类带入一个祸福并至的崭新世界。它模糊了空间地理概念,正打破我们按地域划分人群的方式和传统的分工形式,同时,网络经济也对我们用以约束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传统习俗、伦理道德、法律规则等提出了全面的挑战。[5]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法律追求的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运用法律追求的价值正确引导网络经济中各方主体价值取向,并运用法律强制手段予以规范和控制,是新型经济向传统法律提出的考验。

综上所述,与网络经济迅猛发展伴随而来显失公平、违反公平正义、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侵权和违法行为愈演愈烈,而传统的立法手段囿于复杂的程序和各方综合权衡,对网络经济暴漏出的弊端和缺陷监管上处于滞后的状态,法律手段的调整处于被动状态,预防和风险控制往往比惩罚与救济更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更具有效性。商业伦理的重建,承接社会担当此时便弥足珍贵。

二、商业伦理重建的法理基础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提出了ethikas(伦理学)这个术语,此后,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进而,把伦理学的概念引申到商业领域就形成了商业伦理的概念。[6]劳拉?纳什把商业伦理定义为“研究如何将个人道德观规范运用到商业企业的行为和目标中。它不是单一的道德标准,而是研究企业如何影响代表企业的个人针对特定问题的立场。”[7]纳什提出商业伦理处理政策的三个基本问题:(1)选择应该遵循什么的法律并决定是否遵守这些法律;(2)在

主流法律之外的经济社会问题之间进行选择;(3)在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优先性之间进行选择。[8]教育学家寇北辰先生将商业关系理解为“商业活动中商人与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商人与国家法律法规、商人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商人与其他供应商之间、商业中的同行业之间等的关系”。[9]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已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地,人们认为网络经济(network economy)就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是联结无数企业和消费者的一个庞大的虚拟网络市场。[10]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机,减轻物资的依赖,减少中间环节,特别是,网络经济可以带来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新型网络伦理文化。[11]笔者在此将商业伦理引申到网络经济规范中,认为,在网络经济中,商业伦理是指网络经济中,规范和调解参与网络活动的各方主体关系总和,是各方利益体的价值取向理性选择。

伦理在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传统上一直都将其作为调节社会经济关系重要手段。西方的伦理学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哲学派别和人物(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黑格尔、摩尔、罗素等等),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伦理学探讨的是生活幸福论,而近点从霍布斯至罗尔斯以来,则重在论证“正义”的价值取向。他们关注的是建立一个以契约与义务为核心的社会规范,追求正义为目的的伦理思想。中国的伦理则一直以儒家作为主流学派,道家和佛家相辅相成。以义取利、崇尚节俭、富而好礼和均贫思想是儒家的中心内容。在整个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关于伦理、秩序的论述,占了重要地位。[12]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非常注重一个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而如何让个人或者企业科学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不得不强调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固然重要,但是在所有的要素背后,起统领作用,具有上升到灵魂所在的重要位置的应该是伦理、信用、理念。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讲信用和注重伦理层次的规范,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将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发展空间内裹足不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的伦理建设往往不相一致,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大相庭径的短暂混乱期,但总的来说是一个相互适应和选择的变迁过程。一旦约定成俗,便成为社会经济的规范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网络经济亦不例外,需要在自身发展中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相应的商业伦理来指引价值取向以及解决法律所面临的困境。有了共同伦理价值取向的选择,法律便多出一只万能手来从预防和监督上维护网络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益。

三、重建商业伦理的设计思路

(一)建立有序的诚信机制,规范经济参与主体行为

诚信在拉丁文中的符号表现是bonafides。fides来自动词fieri,为“已经做成”之意。之所以后来把它转义为“信”的意思,乃因为西塞罗(cicero)及其斯多亚(stoa)哲学同道利用其词源学意义,把fides解释为“行其所言谓之信”(fiat quod dictum est,appellatam fidem),此语相当于中文表达的“言必行,行必果”。[13]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较滞后,信用体系与经济利益体及产业链间的衔接往往处于缺失或者仅仅有名无实的状态,企业的资信状况、个人的信用状态以及自信查询和求证等都比较混乱。建立和诚信机制以及信用查询制度对于商业伦理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经济规范以法律引导为辅,网络自治为主

网络的发展是基于自由和便捷高效,是一个完全无边无界无时间限制的平台,如果法律规制过多,势必影响正常的交易及经济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于追求自由便使得网络经济负重前行,瞻前顾后,势必受到一些影响。所以,解决矛盾的根本之策便是加快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完善现有实体经济相关法律政策,使已有的法律适用性延伸至网络经济体中。让法律成为网络经济环境的保卫者,让网络自治成为该经济体的主要调解人。制定行业内部规范,让行业规制和企业自律成为主导。

(三)建立符合网络特点商业伦理规范体系支持

结合中国已有的传统伦理与西方经典伦理理论,加强对网络经济主体的道德教育和伦理塑造,提炼和鼓励符合当代网络经济的伦理文化。“一个真正的伦理学体系,必定是要建立在不可替代或者难以推倒的具体方法之上的,而不是涉及内容的广泛、概念的新颖或者自圆其说的灵动转折”。[14]自主原则、无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是支持网络经济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应用到网络经济中即是要求网络活动的参与者要充分尊重利害人的自利,尽可能的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和知情前不得将其有关产权或者其他利益相关得以应用。

四、小结

网络经济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但是借助该经济载体而滋生的法律困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每个国家基于国情的不同,表现的法律问题形式和重点各异,在法律不是万能的现实情况下,商业伦理的重建对网络经济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是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选择。可以说,当完整而又成熟的网络伦理体系形成了,那么,网络经济面临的法律问题便自然不会再困扰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国内主流的观点有2种:一是,网络经济师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革命、金融创新为基础的现代商务经济;二是,网络经济就是以互联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收入来自于网络相关产品和服务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0.1.

[2]马骏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51.

[3]纪良纲.商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8.

[4]纪良纲.商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8.

[5]宋海龙.网络经济时代伦理规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6).

[6]刘光明.新商业伦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3.

[7]nash,l.(1990).good intentions aside:a manager’s guide to resolving ethical problems,5.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8]约瑟夫•;w•;韦斯(joseph w•;weiss).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9][eb/ol].访问时间2013年1月15日.

[10]孙颖.网络经济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j]

.学术交流,2004.8.8/125.

[11]刘光明.新商业伦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8.

[12]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7.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2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3

近些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电商的迅速发展,催生出很多网络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在国内渗透率的提高,网络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但是,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当前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网络安全;网络支付;网络消费;商业信用

在互联网信息化趋势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了网络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催生出了很多网络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网络经济而言,本文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解释,狭义的网络经济指的是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产业经济;而广义的则指的是,如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组合成的产业群体。近些年网络经济在一些细分的领域也开始迅速发力,如网络游戏、网络支付、广告、网络直播、音乐以及在线视频等,可以说由于网络文化的日渐盛行,才带动了许多网络经济模式的创新发展,虽然发展的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新的问题的出现,必然也会随之出现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推动网络经济不断循环向前发展。

一、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网络经济发展速度快:从近几年国家互联网普及和渗透率等数据来看,我国网民人数持续增加,在智能手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网民的购物行为、网络在线直播、网络音乐、游戏、网络体育等,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网络经济的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网民规模数量逐步扩:从国家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数字来看,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10亿左右,互联网群众规模的扩大与增加,使得国内网络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市场容量。大规模的网民基数,是一切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高速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商务化程度:在网民基础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互联网群众的网络商务行为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近些年网络群众的购物消费、网络直播、网上阅读、网上支付、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看体育赛事等,这些网络行为覆盖的网络群众面积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带动了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

网络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网络资源建设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性,东部沿海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网络资源分布情况相对并不理想。网络经济的发展,受到网络资源的严重制约,不发达地区的网络经济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层次上,同网络资源优势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针对具有购买力的目标人群范围不够大:我国网络经济具有覆盖范围广,并且针对性薄弱的特点。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依然集中在35岁及以下年龄的人群,这一人群的网民总数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8.6%,已达到我国网民总人数的2/3。而在这部分网民群体中学生人数占据总大比例,学生网民的消费过于集中在网络阅读、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领域,对于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的快速发展相对缺乏足够的购买力。而促使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也说明我国从事互联网广告宣传的企业的广告投放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点击率较高,但是潜在的受众范围较小。网络安全担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客观上给攻击者提供了便利,信息安全的常规性风险、数据资源的集聚性风险和新技术应用的潜在性风险相交织,为信息安全攻击提供了温床,黑客攻击、虚假信息、数据滥用、隐私泄漏等问题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攻击、诈骗的门槛正越来越低。病毒传播、域名劫持、漏洞攻击、拒绝服务、APT攻击等手段层出不穷。同时,攻击者更加注意策略的选择,信息攻击更加难以追溯定位。由于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计算机软硬件的“缺陷”和“漏洞”仍然难以避免。由于新的安全威胁的不断涌现,防御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矛锐利了,盾当然应得到加强,所以,“防御”将跨越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在日趋激烈的对抗中不断调整。网络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够健全:由于我国针对网络经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网络经济在管理机制、投诉机制、监督机制等机制方面存在诸多的法律漏洞。网络版权缺乏保护体系;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注册的非法网络经营行为;虚假信息;网络诈骗行为;网络虚拟财产盗窃行为等,都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这就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阻碍。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网络经济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将使违反网络经济法律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通过网络经济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的、平稳的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三、网络经济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考

政策层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网络经济的支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及引导措施意见。第一,要在未来几年内建成创新活跃、基础设施完善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要引导和培育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云计算核心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云计算产业示范园区,云计算数据中心集聚地,实现跨区域共建共享;基本建成以国产密码为支撑的全省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制造、农业、金融、医疗、物流等领域建成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应用生态。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将引导建立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支持企业机构联合承担国家和省云计算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应用等项目。第二,在产业资金支持上,要加大对云计算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在项目核准、电力保障、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稀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研究与制度,定期相关信息。扶持网络企业与培训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科研究机构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与实践基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高网络速度降低收费标准、云计算与大数据良性发展等系列措施,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经济重要领域的创新,创造网络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促使网络消费,为网络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掌握网络发展趋势,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加强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融合,从而创造网络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技术层面: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4g网络和高速光纤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网络安全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以发展推动网络安全,就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切实解决网络发展中的漏洞和不安全因素。比如蚂蚁金服推出的新技能--“刷脸”购物,观众可以通过“扫脸付”体验这项全球领先的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在当前越来越多人使用微信等网络技术支付资金的情况下,这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有效提升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可以说,“刷脸”购物,支付只要真心,安全就在身边。90%的企业都关心云的安全问题,安全性已经是阻碍云计算发展的更快的最大因素。针对云安全的防护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云计算独有的特点。通过对云安全的威胁和明确各方面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安全控制措施,结合云计算独特的特点和最新技术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传统安全防护模式无法应对高级威胁的挑战,安全防御的重点转向了检测与响应。实现快速检测和响应离不开协同。通过数据的协同、智能的协同和产业的协同,我们才能建立有效应对安全威胁的新型防御体系。支持技术业务创新。支持鼓励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热点领域的技术、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在5g方面,大力推进5g标准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5g技术研发试验,力争在2020年启动5g商用。法律层面:网络空间不是违法者逍遥法外的地方,必须坚持依法治理网络,依法创办网络,使互联网在法制的轨道上发展。网络经济法律的完善是法治国家与法制社会必不可少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必须依法治理。依法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国家通过互联网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依法保障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另一方面也对相关案件依法处理,以形成法律的震慑效应,进而维护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体系外独立存在。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开展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先进技术、法律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密切关注国际网络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网络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开放性战略,支持国外企业、国内企业、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使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创新。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在给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带来更多的改变。网络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网络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找准这些问题的根源,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防范和化解网络经济的风险和不安全等因素,从而促进网络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新,涂圣伟.当前网络消费发展的问题、趋势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02).

[2]张曦晔.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4(01).

[3]郑德荣.我国网络视频信息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4]王来富.关于不确定性对互联网双边平台策略及双边市场反垄断规制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网络会计 企业管理 网络经济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是跨越传统会计的时空观念,适应知识经济下网络环境的会计系统时间、空间和速度“三维观”的新理念。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运行,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成为可计算的活动,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和远程处理。对此,也要求会计进行相应的变革,对诸如电子单据处理、电子货币结算、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在线管理等原传统会计无能为力,而必须发展适应网络时代特征的网络会计。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会计发展的主流,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一、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络是internet/intranet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它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

网络为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场所。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对新技术和商务信息的捕获,是将这些技术与信息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过程。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不断拓宽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了解最大范围内的客户需求,从最大范围的供应商中挑选出最佳的供应商,通过畅通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间的信息流,减少诸多中间环节,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及时把握并不断提高和巩固竞争。

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管理成为前计算的活动,网络成为“经济的新战场”。

电子商务已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它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够进行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的结算:二是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管理,而传统会计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二、网络会计是对传统会计的“扬弃”

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具有更加广泛的核算内容,它不仅可处理传统会计业务,还包括了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结算等网络经营业务。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

1.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的重要区别是会计主体不同。会计主体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传统会计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而网络会计的主体具有模糊性。例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网上虚拟商店,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可以没有场地、没有物理实体、没有确切的办公地点,同时可根据任务的变化或市场变化的需要,迅速进行分合、重组,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模糊状态。

2.网络会计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的“环境起点论”。逻辑起点是运用归纳与演绎法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对整个理论体系起决定作用。环境起点论把生产实践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称为会计外环境,把会计实践称为会计内环境,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外环境的有机结合,内环境决定了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和方法;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影响会计的程序和方法。网络会计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环境起点论”。网络会计的外环境即网络经济的发展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网络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求会计必须实现电子单据的确认、报告等,网络经济的开放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进而要求网络会计要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法。

三、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会计在实际发展中必须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网络会计理论制约着网络会计实践的发展。网络会计是信息化社会经济的产物,网络会计的环境和目标对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会计实践迫切要求会计理论进一步丰富起来,所以网络会计理论应摒弃传统,逐步探索,达到与网络会计实务的互动与发展。

2.网络会计在技术层面上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一,会计上的数据原件问题。传统会计中的原始凭证因笔迹各异具有可辨认性,因多联复写具有相互牵制性,难以非法修改。第二,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法律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会计数据作为有效的证据,是一个国际化问题。同时对一项业务的经办人、批准人、签约人的电子签字认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三,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得以传递,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所以很难确保信息的完整与真实。第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病毒的防范以及网上黑客攻击等。

3.网络会计的发展和完善还有一个市场环境问题。网络经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网络会计要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市场环境问题。市场环境有两个重点:一是银行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这是网络会计处理的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银行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网络会计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制约;二是物流管理服务环境,这是网络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四、发展我国网络会计应采取的策略

(1)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2)构建网络会计下的安全保障体系。(3)从实务上加强与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4)培养一大批复合性的会计人才。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为此,国家必须重视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应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计算机和商务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未来的网络时代的需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带来了对传统会计的挑战,同时也为会计学科的发展,为其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机遇。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会计理论,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下的财务及企业管理.中华会计网校.

[2]网络时代会计反思.中华会计网校.

[3]柴小卉.网络经济下的网络会计发展新思考.中华会计网校.程克群.网络会计――一种新兴的会计模式.中华会计网校.

[4]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财务.财务与会计,2000,(1).

[5]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中华会计网校.

[6]干红芳.会计的发展趋势――网络会计.中华会计网校.

[7]李正明.网络会计的优势、弊端及对策.汕头大学商学院.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5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6

关键词:城市群协同发展;空间经济网络;作用机制;培育路径

在当前中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未来还将有3亿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如何妥善解决由此引发的“城市病”问题,以及更为重要的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等是中国现实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解决上述问题最为关键的方式就是通过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探索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是,城市群内部“落差过大”一直是制约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目前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发展落差过大、空间形态落差过大、产业结构落差过大“三大落差”问题,导致“不健康”的空间经济联系,阻碍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遗憾的是,针对这些问题,现有理论未能提供有效的分析与解决工具。空间经济网络理论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突破口,通过构建空间经济网络,可以增强区内"健康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也为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一、 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三大落差”问题

作为中国的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缩影。通过梳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出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问题,为后续分析提供现实基础。

1. 城市发展落差过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落差过大的发展水平,不仅不利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并且仅有的要素流动也会表现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城市的共同发展。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GDP分别为10.00、10.37、3.98万元,河北人均GDP不到京津两地的40%;同时,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资源在三地区域间的空间分布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薄文广和陈飞,2015)。由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发展水平落差会进一步扩大,不仅使得三地缺少协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使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以流向北京、天津的单向联系为主,“经济辐射效应”转变为“虹吸效应”,三地进入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恶性循环之中。

2. 空间形态落差过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落差过大的空间形态,会导致各地区间的各自为阵、差距悬殊、衔接断层等(刘健,2006),也意味着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出现空白,会使城市群发展出现“分块”。以人口密度为例,截至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达到了1 288人/平方公里,天津常住人口密度则为1 235人/平方公里,京津两地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超过国际大都市水平;而河北的常住人口密度仅为390人/平方公里。京津两地与河北“断裂式”的城镇体系与空间形态,使河北无法承接北京、天津过度膨胀的人口与产业,同时,断裂式空间形态导致的区域性空间分割进一步割裂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致使京津两地的“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河北省的发展也倍受制约。

3. 产业结构落差过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落差过大,一方面使中小城市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阻碍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大、中、小城市之间无法实现上、下游产业的有序衔接,也就无法形成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有序分布的产业链。目前,北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第二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重化产业占比较多,高端生产业刚刚起步;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京津冀三次产业发展阶段差异化明显,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降低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也阻碍了区域性产业链的构建,制约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综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阻碍了三地协同发展,落差过大的城市发展规模制约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间形态上过大的落差割裂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上过大的落差限制了各城市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同时,这也是当前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城市发展、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等方面过大的落差所导致的区内“不健康”的空间经济联系,阻碍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二、 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

空间经济网络是一类特殊的经济网络,既是各种经济关系的空间投影,又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具体空间形态,是融合了空间属性的经济网络。空间经济网络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实质上是一体两面的:首先,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区域性的空间经济网络;其次,空间经济网络的有序运行,可进一步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群内部存在“三大落差”问题,导致区域内部“不健康”的空间经济联系,阻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空间经济网络的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重塑区内“不健康”的经济联系,可以有效破解上述问题,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图1)。

1. 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经济网络的发展可以缩短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差,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区域性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依赖于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有序流动,其演变过程遵循单核心集聚到多核心等级再到高水平均衡的发展规律。一个有序演变的空间经济网络通过其自身的发展,会重塑已有的区内经济联系,更多的节点城市在网络内会由过去的单向链接导致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双向链接的平等地位(刘华军等,2015),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充分实现核心节点城市对周围非核心节点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其次,空间经济网络的网络形态可以降低经济联系的空间成本,促进要素在城市之间流动,缩短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2. 空间一体化机制。空间经济网络可以通过自身蔓延,打破区域性空间分割,缩小城市群内部空间形态上的落差。首先,空间经济网络依托的通道网络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由“点轴状”向“辐射状”和“网格”状动态扩张,可以促进经济要素在各城市之间有序流动,破解区域性的空间分割(司明,2014)。其次,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较强的节点城市结成空间经济网络子网络,通过网络的动态扩张,不断蔓延、交叉、重叠,最终形成覆盖全城市群的网络。随着空间经济网络子网络的扩张,“不健康”的区内经济联系被重塑,经济要素在城市群内部有序流动,区域性空间分割自然破除。

3. 产业互动机制。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并依托网络的系统性特征,使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产业互动加强,从而缩小大、中、小城市间的产业发展差距,构建区域性产业链。首先,网络状的空间经济形态,通过网络外部性进一步促进了节点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并扩大了空间经济联系的范围,加强了各地区产业间的互动。其次,空间经济网络的系统性特征要求其内部各节点间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依托经济要素的流动,网络内各节点间可以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进而促进各城市间产业功能的合理配置,重塑区内的产业联系,从而推动区域性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城市间产业良性互动。

三、 空间经济网络的培育路径

根据上文的分析,空间经济网络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等作用机制,重塑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仅是自发的,其有序演进与有效运行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干预与积极引导。本部分从政府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形成入手,并结合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提出培育空间经济网络,解决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诸多问题的三条培育路径(图2)。

1. 合理设计政策制度,有序引发空间经济网络的经济一体化效应。制度安排是空间经济网络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通过促进重要节点形成、推动或限制要素流动等路径引导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首先,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空间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引导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经济一体化效应的发挥。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的安排对于城市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北京的快速发展而言,固然离不开良好的区位条件,但有利的政策导向才是关键。对于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经济一体化机制而言,通过政策制度的设计扶持相对薄弱的节点城市,增强其承接能力,可以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其次,政策制度推动或限制了要素在不同节点间的流动,影响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经济一体化效应的发挥。政府的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政策制度实质上是通过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空间选择的限制和制约,引导要素在各节点间的有效流动和配置(司明,2014)。合适的制度为要素在各节点间有效流动与配置提供了保障,促进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不合适的制度安排则会过度限制要素的流动,制约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

2.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空间经济网络的空间一体化效应。基础设施网络在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承载与塑形作用,影响其空间一体化效应的发挥。一方面,基础设施是经济联系的载体,承载了网络中经济要素的流动,决定了节点间经济联系的强弱;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物理形态塑造了网络的空间形态,通过基础设施的蔓延发展,直接引导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空间一体化效应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是由政府财政支出承担的。因此,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行为直接影响了承载空间经济网络中经济要素流动通道的建立与完善,政府对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直接影响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空间一体化效应的发挥。

3.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增强空间经济网络的产业互动效应。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及产业集群形成,能够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空间经济网络形成,并有效增强空间经济网络的产业互动效应。首先,针对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制定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扶持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产业,加强空间经济网络中城市的产业差异性,增强产业互动行为。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空间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不仅避免了大区域内的产业同构现象,也可以进一步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其次,可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区域内部的产业集群形成,有效加强了空间经济网络内部的经济联系。集群内部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开展竞争、模仿活动,企业间的劳动力、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交换互动日益频繁,加深了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此外,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空间经济网络或空间经济网络子网络,因此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促进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产业互动效应的发挥。

四、 结论

本文首先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梳理了当前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其次,从空间经济网络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可供探索的构建空间经济网络,发挥其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培育路径,为破解城市群协同中的“三大落差”问题以及探索中国城市群发展模式提供启发。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当前的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落差过大、空间形态落差过大、产业结构落差过大“三大落差”问题;(2)构建空间经济网络,依托其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可以重塑城市群内部空间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3)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仅仅自发的,其有序演进与有效运行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干预与积极引导,政府应重视政策制度的合理设计、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促进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与演变,保证其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济效应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 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2] 刘健.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6,(1):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