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例6篇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67-02

一、引言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文化产业必然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被提上日程。无论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还是《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纲要》的制定都表明文化产业在近期必然会开创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现阶段,资本市场中以影视传播、游戏动漫等行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关注。因此,研究新兴的文化产业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具有先驱意义。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下,并购这种外延式发展路径逐渐受到文化产业的认可。并购作为延伸产业链(Baum, Xiao Li, and Usher,2000)、进行组织变迁(Carpron et al., 1998)的工具,获得财务协同效应的手段(Leland, 2007),取得规模效益的路径,逐渐在文化产业市场掀起波澜。尽管并购能够给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但是并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是否应该出现如此之多的并购案?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企业规模成为影响高管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舆论监督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高管的高额薪酬不断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为了摆脱社会公众的质疑,同时迎合国家政策,文化企业高管可能将“并购”作为高管过高薪酬的一种解释工具,从而降低社会公众对高管过高薪酬的质疑。在这样的条件下,并购战略的实施与公司绩效的提升不具有关系,并购仅作为高管过高薪酬的解释工具、掩饰工具。文化企业可能通过并购做大了,而非做强。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引发了国家的重视,企业高管在过度自信的影响下天然地觉得应该获得高额薪酬,为了降低社会公众的质疑,以“并购”作为粉饰手段,解释其获得高额薪酬具有正当性。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治理是否能够发挥其监督作用?很明显,公司治理的作用很弱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业正在经历“转企改制”,许多企业的高管还没有从政府官员转变过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并没有完善。另一方面,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是在政策的刺激下,抓住时机进驻该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跨界并购进入文化产业,在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受到重视的情形下,许多以材料、能源、乳制品等为主业的制造业企业进驻文化产业,面对新兴的文化产业,即使其以前具备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不可能完全发挥其作用。所以,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的并购过程中很少发挥作用。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现有的文献很少单独研究文化产业,没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笔者从文化产业出发,研究了文化产业高管、文化企业并购与文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理清了“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文化企业高管高度自信高管高额薪酬高管高额薪酬辩解(并购)”的逻辑顺序。为文化企业频繁发生的并购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以期为投资者在投资时正确分析文化企业的并购战略提供借鉴作用。第三,本文发现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慎完善,不能发挥其监督监管机制的作用,以后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还需要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日臻完善。

二、文化企业并购提升了公司绩效吗?

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最早用于解释公司的股利支付政策(Polk and Sapienza, 2009)。股利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认为公司“是否支付股利的决策”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意愿,由于企业的高管足够聪明,能够洞悉投资者的意愿,当大多数投资者希望公司支付股利时,公司会发放股利;当大多数投资者希望公司将剩余现金流用于再投资时,公司不会进行股利分配。由于企业的高管足够聪明,不仅能够洞悉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程度,还能够深入解读政府的政策,随即引申出了政策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policies)。中国的股市称为“政策市”,中国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与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政策的需要关系到许多企业的生死、关系到企业高管能够晋升。文化企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刺激,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并购的路径打造文化航母、引导文化企业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多项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并购的背景下,加之文化企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企业高管为了迎合政策,实施了并购战略。在政府政策在资本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情景下,实施并购行为尽管可能导致公司绩效下降,但是并购作为公司一项中长期战略,其效果要在以后显现。但是,现阶段文化企业迎合了政策,却能马上获得许多短期收益,比如政府补贴等。因此,现阶段,文化企业并购战略的实施大部分是由于政策的刺激,对公司整体实力的增强效果不甚明显。

三、文化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与其并购战略的实施有关吗?

问题源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由于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具有不一致性,导致委托问题出现(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而解决委托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随着舆论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逐渐开始关注高管的高额薪酬,社会公众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得高管的薪酬水平。社会公平是一种比较的结果,当社会公众在比较之后,发现自己薪酬水平与高管的薪酬在增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时,不公平感就会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不公平感通过众多渠道得以宣泄,从而导致了现阶段社会公众对高额薪酬的关注。多年连续亏损的中国远洋其高管薪酬明显超过平均水平,引发了社会大众的质疑。

面对高额薪酬遭到社会的质疑,政府出台了《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和《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条例,希望缓和公众质疑与高管高额薪酬之间的矛盾。而企业高管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认为高额薪酬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不愿意使自身利益受损。根据管理者权力理论(managerial power hypothesis),管理者的薪酬是管理者能力的体现(Bebchuk, Fried and Walker, 2002),高额薪酬是董事会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认可。因此,企业高管必须在公众质疑与高额薪酬之间就必须寻找到一种解释工具,既能够消除社会公众的质疑,同时又能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此时,“并购战略”就摇身一变,从企业外延式成长路径转变成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李增泉等(2005)、张鸣和郭思勇(2007)、陈庆勇和韩立岩(2008)等研究发现在并购没有带来绩效提升的情况下,却提高了高管的薪酬。

“并购战略的实施”为什么能够成为缓解公众质疑与高管高额薪酬二者矛盾的工具呢?首先,并购战略的实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合并以后的公司经营规模变大。获得规模效益作为并购的动因之一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而且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经营大型公司的高管天然地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其次,现阶段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从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企业高管通过迎合政府政策,进而获得政府补助等优势,同时响应政府的号召也为自身的晋升奠定了基础。再次,并购重组具有长期效应,短期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甚明显。也就是说并购战略的实施并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缓冲期,而且在远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无法分离。即使并购导致了公司绩效下降,高管也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纵观资本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高管由于并购失败而在多年以后被追回一定数量的报酬。高管可能通过过度投资获取高额薪酬,而并购就是过度投资的一种表现。所以,并购重组扩大了公司规模、响应了政策号召的同时规避了被处罚的风险,这些管理层自利因素的存在(Mork et al.,1990)都导致了并购成为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

四、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了监督和监管的作用吗?

文化企业并购重组战略未能显著提升公司的绩效,反而沦为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发挥了监督和监管的作用?现阶段,国家倡导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全新的市场主体,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平衡。也就是目前文化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迫切需要使文化企业摘掉“小、弱、散”的帽子。在目前文化企业“小、弱、散”的背后就必然隐藏着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直接导致了企业并购战略的实施缺乏监督、高管薪酬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国有文化企业正在经历“转企改制”,通过转企改制扔掉企业中存在的政府力量,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尽管许多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企业的转企改制并非可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而不少民营文化企业是伴随着国家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出现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通过“跨界并购”,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进驻到新兴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体在管理过程中也区别于一般的制造业,因此新转型而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监督和监管方面也存在问题。

因此,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无法识别出“企业的并购策略”是否是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也就是,公司治理机制不能抑制高管通过并购获得高额薪酬的行为。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1.1企业文化建设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信念、精神上的升华和凝结, 其精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来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一旦企业的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理念,企业的内化控制无疑就会加强,员工也会以共有的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控生产、经营和日常活动,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和能动力,还有对外的发散力就会增强。如果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工作在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平等向上的环境中,素质得到提高、智力和潜能得到激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将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和生产优势,很显然企业在竞争中将会获得全面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文化理念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目前笔者所在企业使用的"物业管理,以人为本"、"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您的满意是我的追求"、"业主多一份满意,我们多一份荣耀"等,是在多年运作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这些文化理念的运用比较有效的解决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矛盾,也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服务意识作了较好的要求和规范,调节了人际关系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使员工在良好的气氛中以正确的心态接受和领会企业文化的精髓。

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服务区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政府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1.2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品牌竞争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群体意识,具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内可以约束员工行为,使之更加规范合理,同时由于其对外的发散力,也为物业管理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服务行业,其有形价值较少,更多的则是无形价值,而品牌则是物业管理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价值。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创建自己的优质品牌,而创建优质品牌,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物业管理企业来说,由于几乎所有物业管理企业都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物业管理的“产品”——服务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物业管理企业如果想通过技术、质量、价格、服务等传统的竞争手段来甩开对手,显然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着良好品牌和公众形象的物业管理企业,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先人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将蛋糕做大。因为强势品牌拥有核心消费群体并且有着强大的发散力。品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市场上,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在保持企业凝聚力方面,也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品牌,而对品牌的支撑则是企业文化。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实际就是企业文化对外发散力的一种集中体现。

2.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展示平台

2.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管理公司也不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保养、保洁等服务,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另外,与现代企业打造企业竞争力时重视服务与文化附加值相一致,与物业管理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巨大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内生的责任,即,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2物业管理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从我国物业市场的发展看,在我国物业市场需求结构中,对物业管理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易于让业主住户对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较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

社区文化以人为核心,以环境为重点,体现出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和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们一进入小区,马上就能感受到典雅、舒适的人文环境和自由飘逸的文化气氛。完善统一的物业环境视觉系统,安全有序的交通管理,方便快捷的通讯信息和管理人员的文明言行。这些映入眼帘的优美的文化载体,都是社区文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通过环境对文化的渗透,达到启发人们的自律意识,培养人们的文明素质,这是现代住宅园区社区文化的重要特征与发展方向。实践证明,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管理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由此,社区文化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大偏好。

2.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主观能动的

物业管理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个人行为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利益互惠,共建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从政府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社区文化发展上,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主体,与分散的家庭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文化建设主体。(2)从整个社区的角度看,物业管理公司只是社区内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那么,物业管理公司只是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而已。(3)从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管理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

因此,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文化的能动建设者;企业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品牌的深厚底蕴;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诱发性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物业管理公司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就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恰当地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 企业文化 建设

笔者是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公司的管理效率、公司员工管理、产品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在新的公司管理体制下,意识到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缺失致使如此。于是学习先进公司的企业文化,参考其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理念,查看了数十家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文件章程以及公司网站,大部分公司企业文化有名无实,更有若干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内容为空白。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成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短板”。

一、企业文化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该组织的成员的共同信念。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导向、维系和约束的作用,它有很强的维持现有模式的倾向性。

(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文化

企业文化也适用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中小型企业的特定的价值取向、道德、精神面貌、礼仪、传统和习俗、行为规范、特征标志等以及中小型企业在各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沉积在中小型企业的每一个方面;其核心包括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思想等。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它会影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员工的行为,约束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员工的思想,是决定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活力的力量。因此,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文化是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格独特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核心是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价值观。

(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文化建设的意义

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约翰・沃尔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迪瓦认为:相对于企业的其他资源因素,企业文化可能是发挥作用最稳定的因素。从整体而言,“真正影响企业发展与走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文化”。世界500强企业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的观点,主张借助“文化力”来推动企业发展。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文化结成了影响其发展的“短板”。

1.优秀企业文化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和坚强支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其背后都必须有文化作支撑,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蒸蒸日上、长盛不衰,而文化不良的企业往往昙花一现或举步维艰。正是依靠于企业文化,企业将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共同努力。中小型企业必须形成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企业管理的硬件和软件互相配合,成为企业发展和内部力量壮大的不竭动力。

2.建设企业文化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强大的文化力量,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条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缺乏不良文化的积淀的企业文化建设,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必须通过建设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整合和发展战略的实现,依靠和谐与统一、集成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目的和任务,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提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这种意义上的团结、活力和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我国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文化发展现状

国内很多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已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绩效、对公司价值的重要性,纷纷创建属于自己的所谓“企业文化”并大肆加以宣扬,其实往往注重形式忽视了内容。几乎每个企业的企业领导人都在宣扬诸如“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文化理念,事实上,来自员工的心声,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参考其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理念,查看了数十家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文件章程以及公司网站,大部分公司企业文化有名无实,更有若干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内容为空白。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成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短板”。

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

加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和谐校园的创建一起推动和谐公司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务实、创新、竞争、激情的理念文化;塑造协调、尊重、互助、和谐的团队文化;塑造标准、质量、流程、规范的行业文化;塑造实用、便利、就岗、熟炼的技能文化;塑造积极、快乐、大众、丰富的娱乐文化。

同时注意,能够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过程,以培养可持续发展。小型和中型的企业发展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必须包括文化发展战略应成为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使自己的企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不间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文化不断积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的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企业文化精神。其他公司在此阶段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促进文化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的。每个阶段发展自己的业务,可以提供这种支持,所以一定要注意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思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2(05).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跨文化管理 文化冲突 管理移植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境内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日渐增多,我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在境外直接投资开办企业。跨国公司的管理中跨文化管理日益显现出重要意义,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在本文中着重讨论了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1.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有利于解决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问题。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他们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就会产生不同,从而在公司内部引起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冲突。在跨国公司中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管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许多跨国公司后来的失败大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关键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管理模式。

2.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有利于解决跨国度、跨文化的管理移植问题。所谓管理移植是指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去,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效果、获得相应的利益。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并不是任何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技术都是可移植的。从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管理方法,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改和改进,使之与原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管理技术等方面融为一体,通过跨文化管理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管理移植时,能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管理移植的效果,获取相应的收益,达到管理移植的目的。目前跨国度、跨文化的管理移植主要有单程道管理移植和多程道管理移植两种。单程道管理移植一般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管理移植,多程道管理移植一方面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管理移植,一方面是一个国家同时向几个国家学习,博采众长,移植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3.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及其员工具有导向作用。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自己的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都要遵循的企业文化,形成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等。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的企业的宗旨、最高目标、共同愿景、价值观念等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各个子公司以及所有的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公司所确定的总目标。这种导向是通过跨国公司共同的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公司员工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4.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及其员工具有约束作用。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的企业文化对母公司及子公司的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这种约束不是制度式的、外在的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它是通过企业中弥漫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的。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地处不同的国家、地区,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同,要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式的方式去约束地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只有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才能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5.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及其员工具有凝聚作用。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对企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个人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集体,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跨国公司只有通过跨文化管理才能把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子公司有力的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6.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及其员工具有激励作用。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可以使各个子公司及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去精神的效应。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的共同的宗旨、最高目标、共同愿景、价值观等对员工的这种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企业文化地塑造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

三、结束语

以上笔者主要从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管理移植以及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的共同的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油气开发公司 企业文化 特色文化 和谐文化 核心竞争力

一、油气开发公司企业文化特色

油气开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一直坚持以“大庆精神”为核心,以“奉献、求实、爱国、开拓”为内容。随着形势的演化,油气开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备政治特色、行业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

1.政治特色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油气开发公司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政治核心。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当今时代,国家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油气开发公司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单元,是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载体,所以要保证企业文化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建具有鲜明政治特色的企业文化。

2.行业特色

油气开发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具有浓厚石油特色的、并推动石油行业健康发展的行业精神。由于油气开发行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油气开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敢于改革的开拓精神、勇攀高峰的攻关精神。

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道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油气开发公司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经营策略等方面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使自己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勇攀高峰的攻关精神。油气行业是一个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科学技术贯穿于勘探开发全过程,科技工作的优劣关系到油气勘探是否准确、开发方案是否合理、投入产出是否经济等重大问题,从油气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要求广大科技工作中者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攻克难关、勇攀高峰。

3.时代特色

为了顺应时展需求,油气开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从而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

将“以人为本”作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管理思想,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管理者高度重视,公司把员工当成公司生存之根本,把员工共同努力视为公司兴旺之动力。目前由于国内外公司互相争夺优秀人才,油气开发公司高级人才外流严重,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气开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油气开发公司在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时,应该把“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作为特色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为公司员工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以事业留住优秀人才[2]。

将HSE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内容。HSE管理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及环境(Environment)的有机结合。建立HSE管理体系是油气开发公司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管理绩效、获取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油气开发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多方矛盾是时代赋予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4.地域特色

在新形势下,应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在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所在,找准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是有差异的,石油开发公司创建特色企业文化应该追求本土化,即充分考虑公司所在地区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以形成巨大的企业凝聚力。

二、创建特色企业文化的条件

1.组织基础

在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油气开发公司始终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党支部建设为关键、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着力发挥领导班子政治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油气开发公司还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党员科研攻关队等特色团队,为公司的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2.文化底蕴

60年代倡导的铁人精神是油气开发公司企业文化的最初形态,前几年中石油提出的“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是新时代条件下对特色石油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最近石油开发公司提出的绿色文化、安全文化是对油气开发公司特色企业文化的升华。由此可见,油气开发公司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它通过吸收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行业特点,坚持与时俱进,创建出独特的企业文化。

3.领导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是企业领导的重要工作,从油气开发公司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不难看出,许多公司领导深知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组织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全程跟踪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不断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为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3]。

4.员工参与

员工的参与和支持是特色企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源泉。一方面,油气开发公司领导已充分意识到员工在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地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油气开发公司员工也非常明确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身于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以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4]。

三、创建油气开发公司特色企业文化的途径

1.加强党建思想工作

企业领导应思考如何完善、深化党建思想工作内容,增强党建思想工作对特色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油气开发公司还应将党建思想工作内容和党建精神传达至基层,让党建思想深入人心,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施。

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与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发挥着承上启下、交流沟通的作用。油气开发公司特色文化建设内容需要党的基层组织灌输给公司每个员工,公司员工对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想法和意见需要通过党组织反映。因此,在建设特色企业文化过程中,党组织需要针对行业特点、分析公司难点、掌握职工热点,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2.发挥领导指导作用

创建特色企业文化中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特色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内部氛围。首先,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行动诠释特色企业文化内涵。其次,领导者要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认真协调好各方关系,凝聚员工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然后,领导者要适时根据公司战略调整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使企业文化更加丰富、更具特色。

3.创建企业和谐文化

内部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创建油气开发公司内部和谐文化应该从“以人为本”理念入手,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营造内部和谐氛围,保障特色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油气开发公司生产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公司要树立绿色理念,实施低碳战略,做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具体地讲,在油气田开发中应该强化绿色文化意识、制定绿色文化制度、实行绿色文化管理、塑造绿色文化形象,使用清洁材料,生产清洁产品,提供清洁服务,把履行公司社会责任作为油气开发公司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4.传承石油行业精神

石油行业的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 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人的精神支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油气开发公司奋进的不竭动力[5]。大庆精神的精髓包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在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油气开发公司必须传承石油文化,发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行业精神,让石油行业精神为油气开发公司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不竭源泉,以此激励每一代油气开发工作者献身于石油。

5.明确企业美好愿景

美好的共同愿景是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可的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是企业的灵魂,它凝聚全体组织成员的力量为企业前进提供动力[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油气开发公司必须提出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企业共同愿景,通过公司管理模式的转变、油气市场的拓展、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发技术的提升、产量规模的扩大,打造企业美好未来,为特色文化建设指引方向。只有这样,公司员工才能把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四、结论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如果油气开发公司拥有特色企业文化优势,意味着公司就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效益优势。通过对特色企业文化的探索发现,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它的成功构建将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文静.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J].经济师,2005.

[2]陈文莉.美国优秀的企业文化特色及启示[J].现代技能开发,2003.

[3]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刘声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2.

[5]韩玉凤,张国林.大庆精神如何在石油职业院校中传承[J].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石油教育,2010.

[6]洪旭亚.建立共同愿景,塑造企业灵魂[J].管理科学研究,2009.

作者简介:

叶华丽(1987-),女,四川内江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管理。

黄颖(1987-)女,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管理。

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范文6

摘 要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元素,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与会计、公司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这种内在联系产生的原因和这种联系所发挥的作用,将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传统型会计转向全能型会计,全能型会计是以管理职能为导向的主动式会计。建立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内部规范控制体系对中小企业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实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需求,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从管理会计角度看待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会计 公司制度 管理会计 传统型会计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危机阶段,中小企业无论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面临着生存和管理创新的挑战,企业会计职能转变,即由传统企业会计转变为能够参与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全能型职能会计有助于企业迎接挑战,应对危机。会计的管理规范职能在中小企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经营成本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全能型会计参与制定公司制度,指导企业流程再造,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有效性。要了解会计职能转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必须了解公司制度、会计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

首先,企业制度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小企业发展对管理制度规范的要求促成了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企业制度使公司业务规范化,为公司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依据。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具活力的细胞,是管理创新的源泉,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指标之一。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数量众多、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水平不高、生命存续期短暂的特点。通过制度化、会计职能转变与创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成长慢、长不大的问题。会计规范性与中小企业公司制度规范性同等重要。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公司制度,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完善,从无到有,从粗到细。这主要是由我国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创业者的文化水平和管理素养所决定的。

一、从法律环境上看,公司法明确公司创立时必须有公司章程。公司申请成立之初,中小企业创立者往往不看重公司章程的作用,一般设立的公司章程主要是满足工商等部门要求,中小企业公司章程内容模式趋同,不能充分反映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企业文化。此阶段公司创立者意识不到公司章程的作用,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公司管理对公司章程的规范性、指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层将设立完善的符合企业特点及企业文化的公司章程。公司章程犹如企业的宪法大纲,起到统领公司制度的作用。根据章程的总要求,制定公司各项制度,主要有公司采购合同制度、存货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授权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内部审计流程及审计章程等。公司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将公司每一项经营活动和每一位员工都纳入到了制度化的轨道中来。这样,也体现了会计中守法和谨慎的精神。

二、从社会环境上看,公司创立阶段,公司的管理层关注的往往是盈利能力,生存是第一位的,只要有足够的利润,管理层就认为管理是成功的。但是,一旦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人员、业务的增加,如何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绩效评价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中小企业创立阶段,会计工作主要是传统会计内容:记账、报表、报税。一般,小微企业往往会计工作外包,会计的监督职能一般不能体现。社会环境往往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相同行业中的不道德的各类潜规则,影响企业正当的经营行为,如何把这种道德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会计对潜在的不道德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从数据上明确提出违规的严重性,从而在中小企业发展时期,避免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后的原罪问题的出现。

三、从创业者的文化层次和管理知识结构上看,虽然创立者一般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管理知识和管理素养欠缺,很难解决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控难题,这将为公司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如不能及时解决隐患可能倒逼着企业进行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中小企业如果能够在构建企业制度之初,将企业章程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制度,那么企业将会获得制度化管理的先动优势,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和公司治理成本。最理性的创业者是通过多方采纳各部门人员的建议,系统接收管理会计控制思想,将公司业务流程规范化,将人员工作中例行的工作通过工作细则明细化,从而避免人员流动对中小企业岗位工作的影响。当然,小部分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就有完善的公司制度和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

其次,会计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企业创立阶段,大部分创立者认为会计可有可无,只要能满足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就行。企业往往为了节约成本,聘用兼职会计或是会计记账公司进行账务处理,企业的现金往往由企业主直接控制。在企业成长阶段,公司将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和聘用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传统的会计工作。本阶段会计工作仍处于传统会计领域。中小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阶段吸收行业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对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管理控制。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给管理层带来了管控压力。传统管理手段无法满足企业业主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公司在利润高速增长期,一般是不会考虑企业的规范化。当企业如果出现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公司利润出现增长瓶颈、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时,中小型企业才重视会计的预警作用。企业管理一般是创造性的工作,然后将创造性工作中能够抽象出来例行工作规范化,形成企业的公司制度。会计是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经济管理学科,因为它植根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用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发展和管理周期相一致。

最后,会计与公司制度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作用。从财务会计的定义上看,财务会计是当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簿记系统的专门方法,以通用的会计原则为指导,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从定义上看,会计的内在作用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音,通用性即是规范。我国有完善的会计制度作为规范会计业务的尺度,会计制度与企业制度在满足业务规范化方面要保持一致。会计是一种反映和监督活动,也是一种资本流转方式的历史记录,在会计活动中,会计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公司,便于整体上把握公司动态。在企业制度制定的初期,会计制度中存货管理、收发、盘点等规定往往成为企业相关制度借鉴的基础。这使得会计制度和企业制度有着天然联系。随着公司制度的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影响公司制度,使公司制度向有利于会计核算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希望公司制度尽可能的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使统计口径和会计要求相一致,会计制度通过这种影响企业制度作用,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管理者希望公司内部人员能够提出规范化的建议,用公司制度加以强化,这是公司阶段化发展对会计人员参与制度建设的外在要求。会计人员了解企业数据整体情况优于其他部门的人员,提出的制度化建议往往能够被企业所接受。企业通过对完善制度实现公司章程的具体化。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和会计的作用密不可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由传统会计逐步转变成为公司制度的构建者。我认为,会计作用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中小企业创立阶段,会计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在企业发展阶段,会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企业制度建设的参与者,规范化工作的推动者。面对经营环境复杂化和竞争国际化,会计工作应该向现代化管理会计转变,为中小企业成长奠定制度基础。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会计职能转变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会计内在含义(诚实、正直、保密、谨慎、守法等)将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职能型会计将成为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代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管理、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善于发现企业中的舞弊行为,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司制度,从而系统的构建企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建立之初,中小企业企业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将由管理会计承担。当企业发展到稳定期,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企业流程的规范及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报告,而内部审计职能主要是评价流程的有效性和加强内部公司治理,二者之间的职能作用不同,不存在职能冲突的问题。目前职能会计人员紧缺的现状,难以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管理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如能出台一套适合广大中小企业管理需求的制度汇编及实施细则,可以为中小型企业制度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制度汇编及实施细则的制定将降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满足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如果制度汇编及实施细则能够涵盖相关会计制度内容,那么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