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监督范例6篇

宏观经济监督

宏观经济监督范文1

【关键词】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地位;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是确保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稳定,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手段,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能够确保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研究国家审计工作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审计和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管理。经济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种相对概念,其中宏观经济是指国家社会宏观范围上的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是对国家社会经济总量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总体运动的全面反映,微观经济则是指某一经济单位活动以及经济变量,以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活动为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不同层次和方面,二者的正常运行和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现代经济是市场、税收、支出、调节的混合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宏观经济运行主要受市场机制内在调节动力和国家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两方面控制力量的制约,两种力量互相合作,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任何市场经济体系都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我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运行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管理则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采取有效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有组织的对经济总体变化以及比例关系的协调与控制,是国家对过敏经济总体活动的全面与综合性管理。

2、组织体系。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严密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下有序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有宏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调控、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经济管理最高权力机关,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国务院作为国家政府最高首脑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利执行者,统筹管理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整体目标和重大方针决策,对国民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组织管理直接负责。宏观经济调控系统主要负责落实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调节控制工作,涉及到计划、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不同经济机构,高效率的调控系统是保证宏观决策正确性的前提基础。宏观经济调控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互相依赖关联复杂的部门以及行业,其间联系非常复杂。

(二)国家审计

1、本质。对客观事件的认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加深,从现象到本质,从浅表到深刻。人们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与探索从未停止,迄今为止,审计工作主要经过了查账、方法过程以及经济监督三个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指出,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基本要素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概括性、唯一性以及稳定性,审计的本质也应该是高度概括审计工作实践活动总体的规定性根本概念,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也要从审计活动总体以及审计实践活动要素两方面出发。本质上,审计工作是一种独立经济监督控制行为,国家审计则是国家法律确认,为纳税人负责的国家设立审计机关以及执业人员对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以及能效的监督和控制工作,国家审计是国家重要的上层建筑组成部分,通过对经济基础的监督与控制,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为国家管理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经济监督服务,因此根本上,国家审计是国家权力的体现。

2、特征。国家审计是对国家权力的监督,理论与实践表明,国家意志和国家管理需要决定了国家具体权利的确立与行使,国家审计权也是国家意志以及国家管理的客观需求,现代国家普遍设立国家审计权,不同只体现在审计权隶属于哪一种权力形式,现代国家审计模式把审计权力作为其他权利附庸,出现了立法型审计、司法型审计以及行政型审计以及独立型审计等几种不同模式,初步确立了国家权力监督中,审计权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审计是一种对人民权利的监督,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管理需要税收,国家管理并使用人民纳税,国家审计是一种对国家管理和使用税费行为的监督,代表人民,为人民负责,是人民权利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体现。国家审计也是一种经济权力监督,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无论经济力量来自革命剥夺等暴力形式或者西方世界所谓人民协议,都是新国家占有资源、财物以及税收,并将部分资源和财产交由国家管理,国家管理需要成本,国家管理不计成本,就会导致经济崩溃政府灭亡,国家审计则把国家财政收支以及公共资金使用安全与能效作为审查对象,进而发挥经济监督与控制作用。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主要指政治经济环境下,国家审计工作所处位置,国家审计工作需要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够真正发挥监督和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社会经济生活全部活动中,审计都是一种有力的经济监督行为,通过审查财务财政收支以及经济活动能效和安全性,来确认或解除资源财产经营人的受托经济职责,这一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是独立于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之外的第三方监督、鉴证、评价地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有决策、调控、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几部分结构,国家审计单位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专职负责国家经济监督,行使国家经济监督权,发挥国家经济监督职能,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国家审计工作属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包括监督审计、财务监管、税务监督、金融监督、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统计会计等多方面内容,依据逻辑学原理,审计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工作都具有相同监督属性,但是审计监督和其他专业监督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工作对象、工作目标、权力属性又有很大不同,和其他专业性经济监督工作相比,国家审计层次更高,工作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特殊。

1、法定监督地位。国家审计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其他监督专业相比,最显著的差别是国家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法定性与强制性特点,1991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北京宣言》指出,“应该在宪法或者立法部门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审计权力。”1982年,国家第五届全国热搭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也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国家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都需要接受审计监督,国务院总理领导审计署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干涉。《宪法》第109条进而补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都要设立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政府以及上一级审计部门负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也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在干部管理部门委托下,负责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查,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升降任免的重要依据。

2、超脱性。审计监督属于独立第三方,第一方为委托人和授权人,分别为政府和立法机关,第二方为被审计方,为政府部门和单位,第三方为审计人,也即审计机构。审计人不参与被审计人经济活动,和被审计人也没有知己经济利益,对于被审计人来说有一定的超脱性和独立性。其他专业经济监督属于两房关系,分别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监督者直接参与到被监督者的经济活动中,和被监督者之间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其他专业监督没有超脱性和独立性,以税务监督为例,税务部门监督纳税单位,税务部门直接指定并执行税务法规,征收纳税同时进行纳税检查监督,而涉及税收问题的审计工作则是审计者在接受授权或委托,代表授权人或委托人基础上,根据税务法规对被审计人进行纳税审查,审计人本身不负责不参加征税纳税活动。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对世界各国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审计是在国家预算管理需求基础上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本上,国家审计主要为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服务,现代国家审计机关都以政府财政收支为工作核心开展国家审计工作,审计是国家预算管理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例如英联邦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用和安全的同时,还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协议,审计政府部门年度财务报表,同时给出审计意见。审计机关的财政资金效益以及财务部门报表审计工作能够全面审查评价预算执行过程的合法性、能效以及执行结果的真实性,为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2、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中,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作用,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通过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宏观调控手段有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财政以及货币是宏观调控重要的手段途径,财政以及货币职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长远发展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种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都掌握大量财政和信贷资金,将这部门资金作为宏观调控途径,国家审计机关就有职能对这一部分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确保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正确行使。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国家财政收支,也可以督促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面向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证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则可以更真实客观的揭示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进而审查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和工具的有效性与合法性,进一步增强国家的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以及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力度。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需要做好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才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分析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提高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蒋敏,尚锐.简析国家审计在公共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经理人,2017(04)

[2]张文祥.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5)

[3]张文祥,王羚,马绪忠.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6(06)

[4]熊敏荣.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J].经贸实践,2017(03)

宏观经济监督范文2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要想更好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就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宏观经济形势。从本质上理解,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为集中决策机制。由于政府集中决策机制存在决策参考的信息不完备、评价政策效益的机制不完善两方面的缺陷,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可能演变成规范意义上的不恰当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脚步的袭来,做好宏观经济调控是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它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指标的控制来渗透至微观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整体的发展和变革。

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优化的同时,国家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主体地位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国家审计可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信息提供者和政策效益的监督者。国家审计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路径则也集中在这两方面。针对目前政府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时面临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加强审计创新,开展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益审计,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以促进政府审计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

但是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如何?主要的作用又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在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缺陷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基础。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同市场机制一样,人们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机制运行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个人逐利行为。如果机制的架构适宜,那么通过这一机制架构会有助于将分散的个人逐利行为导向全民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政府决策的机理制定出的一个最优化的政府机制模型。

二、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审计作为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审计的特点是权威性、独立性、公正性,这三大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经济监督地位、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以及间接调控地位。宏观经济调控以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基本目标。

(一)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  

审计在整个宏观调控中处于高层次的监督地位,是国家宏观调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审计是国家授权委托的,并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及其他审计和会计法规对国家部门和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通过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对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和单位在多个关键时段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管控。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监督和管控,保证中观层面的各个经济主体都按照相关财经法规依法办事,推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方针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如此,国家和法律赋予审计以权威性,因此审计不仅有权监督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对财政、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等专门机构进行再监督。审计通过监督主要的职能部门,从源头把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整顿市场秩序,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国家机关和政府层面的正常规范执行。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固有弊病,比如市场的逐利性浪费了资源,并且产生了不均的资源配置,环境污染加剧等一些问题。此外,因市场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由此也逐渐暴露出弊病,给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审计监管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体现出综合性监管的特点,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无法替代的。总的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工作的监督地位非常高,它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涉及的方面较广,实现的是全方位监督。既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包含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专业性监督,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有效推动了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鉴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缺少审计监督或是存在审计监督不力的情况,就无法全方位落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形势下,就很难获取到真实的执行信息。 

(二)独立的间接地位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是处于间接调控地位的。在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调控;另一个是间接调控。与财政、金融、计划等部门不同,审计主要是运用经济监督职分析和处理微观审计,而不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管理,由此作出审计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审计作为调控的中介,能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宏观调控。在利用审计间接调控时可以将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一起应用其中,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而且审计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必须是单独设置的,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的专职机构。审计在人员、组织、经费和工作上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以保证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监督和检查。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不会像财政、金融等部门那样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是通过合规性审查和微观的审计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审计是间接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审计通过对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和目标领域进行调查,并通过数据资料,分析得出一些趋势性和异常性的现象和问题,反馈给宏观调控部门以便于其对重要领域进行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所以,审计并不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和调控政策制定,而是通过反映和分析经济现象,为中央的宏观调控传递相关信息,处于一种独立面间接的地位。

(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

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三、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一)信息反馈,方便政策制定

在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由于国民经济正在处于转型时期且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完整,难免会出现政策制定方向偏差或政策执行贯彻不够彻底的情况。审计机关因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限,因此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经济活动进行日常和专项的审计,获取一手的财务信息,并真实完整地提取能够反映出宏观调控执行效率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对于执行效果不够良好的政策,中央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审计资料,获取准确的依据,分析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查明原因,以在政策的具体方面进行调整或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审计不仅可以提高政策本身的执行效率,还能通过分析市场表现,找出调控政策的优势和缺陷,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及时纠正和改善缺陷,以为宏观调控部门进行下一轮的政策制定提供指引和目标,更好地推动政策制定和完善。  

(二)加强经济管理,保证政策执行

国家经济的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上的调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其中难免会产生政策和现实不相适应的状况,例如政策实施效果差,执行能力不强和调整方向偏差等,则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审计可以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来,审计可以迅速有效地挖掘出国家经济管理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的调查找出原因,帮助政策更加接地气地落实到实际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中。二来,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对相关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可以保证各个部门按照章程和方针办事,避免出现大幅影响国民收支、外汇平衡和财政收支的违规行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能相互靠拢,经济调控政策运行更加顺畅。  

(三)维护市场秩序,减少贪腐现象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制度也有待完善,在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经济调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短视性的特点,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寻租行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党风和经济秩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来约束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国家审计可以通过监督职能的发挥,约束社会公权力,严厉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国家的各项财产和资源,整顿风气,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公开政府开支,加强社会监督,将权力关在笼子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约束市场中企业的行为,使得企业严格按照法规和准则进行财务活动,减少行贿和偷税漏税的现象,把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上来,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规范,帮助企业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转变。因此,审计可以有效的维护市场秩序,减少寻租现象,兴利除弊,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改进审计工作,加大其产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此初步形成。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等方面,将审计监督所具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深化以及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利益格局和各种经济关系,随之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也相继暴露出审计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审计独立性不强。政府在财政上受托于国家权力机关、最终受托于人民的财政关系,并没有通过监督模式来反映出来,外部监督效力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没有公开政府行为。在这一形势下就使各级人大和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经济活动无法及时、完整地掌握,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2、不全面的审计内容。从近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尽管我国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仍将审计内容局限于传统审计领域,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政财务收支范畴的真实合法检查依旧是审计目标,没有超出该范畴。近年来,审计工作也发生内容方面的变化,把绩效问题也列入其中,但是绩效审计并没有被当作是独立的一项审计类型。

3、审计形式单一,审计效应滞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是我国审计基本形式,而这些仍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对经济活动每个环节的监督,并给予一定的制约。还要对决策环节加以重视,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仅靠事后审计根本无法挽回其产生的损失。

4、产生的审计效果不明显,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高。我国在加大力度做好审计查处工作,但是对所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纠正率很低。所以,还大量存在着审计难执行现象,审计成果也没有较高的利用程度。

5、审计人员缺少较强的宏观意识。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站位不够高,缺乏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  

五、下一步审计在宏观调控工作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经济调控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进步,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要提升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手段,用更加科学和国际化的眼光来指导审计工作。要想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调控,审计工作必须在以下几点得到加强:  

1、加强信息工作,捕捉事关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可靠信息。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要熟知宏观经济知识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要牢记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坚持公正、客观的反馈信息。同时,逐步考虑从国家审计监督领域的全范围考虑,系统性的进行筛选、综合和分析,为宏观调控行为提供多方位的参考依据。  

2、提高监督层次,构建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效益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审计监督应继续强调有利于财政、货币、产业等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宏观调控行为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客观评价各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效益,在保证合法性的基础上促进效益性。

3、优化审计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由于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还要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为此,必须加快国家审计队伍的培养,为国家审计工作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宏观经济监督范文3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审计监督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宏观调控,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财经法规不完备,人们对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的作用,同时利用“有形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供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大部分:调节和监督。执行调节职能的主要是计划、、税务和财政。他们通过国家计划、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上述部门在调节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

目前,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工商、财税、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以上多数是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经济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是法制经济,绝不是完全自由经济,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需要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首先是立法,制定或修订适合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但是,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得到切实贯彻的,法律也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对执行好的予以肯定,对执行不好或违反的予以处罚和纠正,保证法规制度的正确贯彻。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审计又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对保证法规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可以检查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法规的落实;可以把贯彻的情况和反馈给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以改进立法工作和改善宏观调控。

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宽。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覆盖的面很宽。二是层次高。不仅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决算,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三是内容实。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全面反映了它的经济活动和成果。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审计在各类监督中的重要性,是其他监督无法替代的。

审计的任务是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审计的任务也将不断扩大,服务、咨询、公证的任务也将不断增加,审计对推进廉政勤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将发挥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化国家审计,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我国的审计组织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组成。各审计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要从直接管理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转变到宏观经济监督上来。

国家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就是要将审计重点转向审计执法部门,对使用国家资金较多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单位,通过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促使合理的使用资金,讲求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并反映执行中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

国家审计监督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审计。一是在促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财政、税务和金融机构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这些部门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通过预算、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和市场。审计监督的任务就是规范他们的业务行为,使其按照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市场规则组织财务收支,以维护国家利益,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资金的有效运用。对掌握国家资金较多的政府部门,以及有权收费、罚款和预算外收入较多的企事业组织作为必审单位,检查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监督其遵守财经纪律,节约支出,加强廉政建设;对重点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投资进行审计,检查资金流向的合理性,防止资金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对国际援款、贷款项目的审计,重点是监督各方面履行合同,督促资金及时到位和配套资金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促进建立制度方面,要深化企业审计,转向对企业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全局较大的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上缴较多的以及在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所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其他企业实行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查证或内部审计机构审签的。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责任人、厂长(经理)要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企业监事会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在促进建立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积极协助纪检、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进行审计监督;要积极开展养老、待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

4 大力审计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

社会审计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护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不受损失,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正常运转,客观地要求处于这种经济关系之外的客观公正的而又具有权威的独立组织,对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予以证明,这个组织即是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必备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审计发展提供了营养及其丰富的土壤,而社会审计为市场经济主动的积极服务关系,又起到了推动和促进其不断正常发育,维护其良好秩序的作用。社会审计业务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不受地域、单位、所有制形式的局限,可接受政府、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组织的委托,承办财务收支审计查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的验证和年检,提供、财务、税务与经济管理等各项咨询服务。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而且还包括社会审计在内的咨询服务市场。只有社会审计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才能将微观经济管理权限分离出去,实现职能的转变,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必要的服务,建立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通过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宏观调控,过去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的大部分管理业务将逐步由社会审计组织代替。比如,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审查,将由社会审计来查证和鉴证,逐步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一项法定程序。

建立并大力发展社会审计,标志着市场建设走向正规化。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将起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活动趋于频繁,市场事务急剧增多,社会审计能分担很大一部分市场中介、执行市场法规和市场监督工作,活跃和规范市场,从而成为市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社会审计组织能够把触角伸及市场的方方面面,灵敏而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趋势,把市场信号反馈给政府部门,有助于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三是增强各种经济实体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审计立足于市场之中,各种经济实体易于接受他们的,从而逐渐增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四是为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提供保证。我国经济组织成千上万个,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行,信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对涉及信用的一些,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否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否信守合同、契约等等,需要有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为之服务,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审计可以大显身手。

5 内部审计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监督服务

内部审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本部门、本企业、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价,审查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并提出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各项财经制度,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行最有效的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的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否则,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正确健康地发展。内审工作是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离开了内审工作,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就难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转换职能、简政放权,赋予企业更多的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要达到这一目的,从企业本身来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这一内部环境除了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外,关键就在于要有一套的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内部管理。而内审工作正是实现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内部审计,就无法实现自我约束。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内审工作就越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监督是企事业单位中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它既要对本单位中的生产、资金、成本、效益等诸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又要为本单位争取市场、发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监督和服务是内审工作的基本职能,在二者关系中,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服务通过监督表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当前企业面临着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企业尽快走向市场,内审工作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变化,扩大内审功能,强化内部约束和内控力度,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促进内审工作与市场连接,企业与市场连接,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生产经营行为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内审的建设性作用。

总之,审计监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可以保证国家有关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可以打击违反市场规则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公平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吴月文,黄秋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02(12)

2 赵国栋.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财会,2003(1)

宏观经济监督范文4

【摘要】为了使经济科学发展,必须要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加快经济领域的改革,其中国家审计作为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要认识到国家审计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国家审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国家审计 实现路径

以科学发展为主旨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缩小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形态必须由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国家审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监督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国家审计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一)国家审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是其他监督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国家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国家根据审计的目标,运用合理的审计方式,进行审计活动,监督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反馈,可以适时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平稳有利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具有预防和抵御功能,它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的利益。国家审计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证更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国家审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领域内的异常深刻的变革,会对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造成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市场对经济的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协调地结合起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督和调控作用,审计机关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分,具有积极作用审计监督具有权威性、宏观性,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反馈,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正确的策略和建议,使经济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国家审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三)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国家审计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的监督,能够准确发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正确快速发展。其次,国家审计能够规范政府部门的调控行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能够监督政府部门的行为,使宏观调控更加科学化。除此之外,国家审计在社会协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利益,通过审计部门的协调工作,保障民生发展,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析

(一)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开展审计活动

我国采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稳定物价、促进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骑着引导作用。国家审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符合国家宏观宏观调控的要求,要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开展审计活动,不仅能够体现国家的调控作用,而且使经济发展方向更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明确审计目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审计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符合宏观层面的目标要求,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审计活动。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审计目标。对宏观政策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的有效性

为了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有效方法。创新有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创新审计方式,变革传统的审计方式,使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审计过程中,更加关注创新能力的建设。完善审计机制,推动企业和市场的战略发展,挖掘市场的创新潜力,提升企业的经济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审计要及时关注宏观政策的实施情况,提高审计的有效性。

(四)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式。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实施,刺进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体系,监督经济政策的实施。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制度,加大对腐败的监督力度,使政策实施的过程更加科学、公正,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加强民生工程的审计力度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额改善民生,应该加强对民生工程的审计力度,加强监督力度,提升民生工程的质量,使社会分配更加合理,对不合理的资金分配进行揭露,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

三、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成就突出。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完善经济发展体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审计监督经济政策的实施,保证经济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对政府部门形成监督作用,能够减少腐败的出现,为经济的发展营造狼嚎的环境。国家审计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同时国家审计通过对民生问题、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审计,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目标要求,使济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使经济的发展能够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促进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孝兵.改革开放3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宏观经济监督范文5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如下:第一,法定的监督地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的监督地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给予了审计法定和强制的“特权”,从某个层面来说,审计甚至与国家的律法具备同样的效力。第二,超脱的监督关系;因为审计监督涉及着授权人、委托人,被审计人以及审计者本身,而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不存着任何关系与联系。第三,广泛的监督内容;第四,权威的监督影响力。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五点:第一,完善国家的预算管理。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推进预算管理的实施并确保其有效性。第二,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资金、相关经济活动落实审计监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规范其行为。第三,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提供保障。作为产权所有者,国家能够有效的将国有资产授予企业自主经营,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第四,对国家权利进行制约。国家审计能够有效的杜绝行为的发生。第五,是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国家审计能够很好的推动依法行政,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公正,从而保证审计的高效、透明和公开。

二、强化国家审计作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对策

(一)完善机制确保审计与经济管理相匹配对审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化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进行标明;采用必要的手段加大审计和其他监督主体之间的配合协作,建立宏观的经济监督网络体系;将审计公告制度广泛推行,加大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二)创新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1、改变传统审计理念,强化审计意识通过相关的资料显示,传统的国家审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根本需求,审计制度必须立足于完善政府的工作管理,转变观念,从法律制度等方面出发,利用有效的手段从政策、手段、方法等角度评价国家审计,健全化国家审计,改变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审计理念,宣扬审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中的作用,强化所有人的审计意识,进而实现提高国家审计,使之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2、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审计工作首先,从发展国家、稳定社会等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的问题,全面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落实审计解决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的工作内涵,确保审计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为宏观经济服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社会的发展。其次,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利用审计对国家的财政资金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分析评估,促进传统的财政审计向绩效审计的方向不断的发展。最后,利用审计工作具备的优点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评估,为落实经济政策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3、改进审计计划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审计计划体现的是审计工作的思想和审计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在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工作,在了解了当下宏观经济基础的同时落实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掌握民生关注的问题,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在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之后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审计的科学、针对、宏观、前瞻,落实好相关的资源配置和整合问题,将审计合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此外,还应该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审计程序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改进,完善审计公告结合国家现阶段审核工作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审计公告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对不符合审核发展的条款进行删除或者修改。第一,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公告工作步骤进行规定,落实审计机关审计公告工作的有效通报。第二,对特殊的审计条款进行规定或者新增,条款里需要明确指出审计公告的主体、审计公告的内容、审计公告的要求以及不按规定进行审计公告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为了与更改后的审计公告相匹配,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避免不法之徒钻法律的“空子”。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完善负责人任命制度,在进行审计负责人任免的时候,必须提前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在予以统一之后方可执行。审计部门负责人任命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减少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负责人工作的不良干涉,增强审计机关负责人工作的独立性。其次,完善公务员准人机制。制定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选拔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士进入审计机构,实现审计人员的内部优化;根据职位、供职地点等的不同,对审计人员进行不同的审计资格要求,尤其是领导层面上的审计人员更要在政治以及业务上严格要求;制定相关的条款法规,公布岗位资格条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通过考核实现人才的选拔,逐步实现无资格审计人员从审计团队里的剔除目标,将审计工作的高效性真实的落实下去。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监督范文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和国务院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时,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是当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处于什么状态?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的话又怎样进行调控?力度多大为好?三是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之后的效果如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等等。这些问题都与统计信息密切相关,一刻也离不开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

1.1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客观要求按着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宏观管理系统应由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完备的咨询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所组成。而社会经济统计系统作为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同时具备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如何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必须做到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全面。

1.2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所谓宏观决策,就是从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发,研究并制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方针政策。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的制定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首先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各种有关信息,明确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管理应解决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其次才是组织各专家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拟定多种目标方案,并进行方案评估,选定一个满意的方案。所以说只有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才能保证目标决策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

1.3宏观经济计划管理需要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排斥计划管理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加强计划管理。计划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信息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以此搞好科学预测。当计划的编制进入决策阶段时,还要通过对过去、未来及现状信息的分析,找出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说只有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不可能编制出符合客观情况的计划。

1.4宏观经济监督管理需要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所谓宏观监督,就是制定并执行各种法规、条例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并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经济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监督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监督职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可行。监督的手段很多,其中统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只有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发挥国民经济“监测仪”的作用,密切注视国民经济发展势态,紧密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灵敏跟踪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定量检查、监督和预警。

综上所述,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国家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总是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一些地区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思想路线不端正,只重局部利益,本位思想严重,通过瞒报统计数据,偷税漏税,骗取国家扶贫补助和其他财政补贴。

2.2对地方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不完善,不全面。中央提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有些地方在执行这一方针时却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制定的指标脱离实际,而且还层层加码,并通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的形式,作为考核、奖惩、提拔干部的依据。

以上两种现象看似主观原因所致,实者是统计管理体制的缺陷,由于统计部门都是本级政府下属部门,使得有些统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唯上不唯实。

2.3企业微观经济组织,尤其是个体私营户和家庭组织,一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露富,害怕“枪打出头鸟”,二是如果报送了真实数据,会增加自己的税赋及各种收费赞助负担。因此他们在报送成果性统计数据时,少报或瞒报。据统计部门基层调研报告反映,不少企业有三本账,第一本是报送统计部门的账,第二本是报税务部门的账,这两本账都不真实,第三本账是自己的账才是最真实准确的账。

2.4《统计法》本身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形成基层执法难,依法统计难。

2.5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如在数据处理上,统计调查方法上,质量控制监督上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

多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把搞准统计数据放在首要地位,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富有成效的探索,即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对统计数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2007年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在谢伏瞻局长报告中,强调以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中心,深入统计改革,加强各项建设,强化统计管理,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服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1立足统计改革,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改革统计管理体制,为客观准确提供制度保障。统计部门直属于本级政府,听命于本级政府,这种体制难以保证统计部门的客观中立和统计数据的准确,从这个角度分析,实行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是有必要的。新晨

近年来中国统计改革有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去年以来,统计改革“三大战役”(即三支调查队改革,经济普查和GDP下算下一级)和《统计法》执法大检查揭开了中国统计大改革的序幕,尽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搞准、搞实统计数据。这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各级党政领导所认识,统计部门地位呈上升趋势。这些都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基本保证。

3.2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不实,要靠法制治理,提高企业等微观经济组织的违法成本。充分运用《统计法》这个最为有力的武器,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此,一是要扩大统计执法力量,增加统计执法的专业人员。二是扩大查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违法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查处数量。三是广泛深入进行统计法宣传,尤其是强化违法案例查处实例的宣传,提高法律威慑力。四是提高其违法成本。

3.3把住关口,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数据审核作用,一旦源头进了假数,就应该在审核过程中加以解决。例如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统计数据的失真程度进行评估和修订。强化统计基础工作,如统计台账,使用权统计数据“来之有据,据之可查,查之可信”。

综上所述,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实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部门的中心任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