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范例

宏观经济学知识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向;路径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通常是指以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门科学。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大萧条,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最早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在历经数次“革命”与“反革命”的抗争中,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经济学说被确立下来,与微观经济学并立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呈现在曼昆、萨缪尔森、伯南克、阿西莫德鲁、高鸿业等学者所编写的教科书中。虽然与过去相比,在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人们形成了相当多的共识,但对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从来没有间断过[1]。科斯曾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范式形象地喻为“黑板经济学”,认为其只停留在理论推演,而无法解释现实世界。2016年9月,保罗•罗默更是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的论文,从经验研究中的识别问题出发,再度对宏观经济学发难。他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在“冲击-传导”分析框架下通过构造一些虚拟的外生冲击来解释经济波动,而忽略了外生冲击来源的微观基础,导致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在不断下降。另外,以卢卡斯、普雷斯科特和萨金特为代表的部分著名经济学家在面对理论存在的可能缺陷时,采取了相互支持的态度。由于权威代替了求真,宏观经济学逐渐背离了自启蒙运用以来的科学精神,演变为一门伪科学[2]。那么,宏观经济学是否像学者们所批评地那样脱离现实呢?如何改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构建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宏观经济学呢?本文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并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宏观经济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被引入了我国高校课堂,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教授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真理本身”。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也曾指出:“经济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教条。它是一种心灵的工具,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到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由此可见,与宏观经济学知识学习相比,经济学思维的训练更为重要。但是,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学派、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内部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Blaug(1991)所说:“经济学的知识是由历史决定的,今天我们所有的关于经济体系的知识并不是今天早上发现的东西,而是我们过去所有的洞察、发现和错误出发点的总和。没有庇谷就没有凯恩斯;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弗里德曼;没有弗里德曼就没有卢卡斯;没有卢卡斯就没有……”。这就要求学生系统性的学习过《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流派》这些先修课程,对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与现状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并不合理,现有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并没有为经济学专业以外的经济类专业学生设计上述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滞后

在《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的论文,保罗•罗默指出,现有的宏观经济学严重依赖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与模拟,使其偏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金融因素的漠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长期以来,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在金融因素面前“选择性失明”。在传统的Arrow-Debrue范式下,市场是无摩擦的、信息可以是无成本流动,因此,市场主体可以“毫不费力”地实现市场的均衡配置。虽然以上假定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从理论上排除了金融部门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彻底阻断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内生联系。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突然意识到,宏观经济理论长期偏颇地低估了金融风险的做法,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在危机治理上束手无策[3]。目前,经济学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共识,即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应当引入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予以重建。学者们通过对既有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改造,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特别是金融因素(金融摩擦、金融中介、金融冲击)在经济运行中所承担的角色。与理论研究一样,在以往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对金融系统详细的介绍几乎没有。举例来说,在此前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中,虽然曾经提及金融市场,但也仅限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而且在储蓄-投资恒等式、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方程中的利率都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它们都参照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设定。但是,无论是在其他课程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这种单一利率的假定都是值得怀疑的。在本轮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上升,借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往往是不同的。另外,纵观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几乎很少涉及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换句话说,现有的教材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度不够。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缺乏本土实践

“上帝将宏观经济学带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提出和检验优美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它通过构造一套完整、独特的概念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速下滑、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进而为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和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虽然这一理论体系是经过经验验证的,但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经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并被很多的经验研究所证实。但是,中国学者蔡昉却发现,在中国很难看到像奥肯当年发现的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稳定的经验关系。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一个理念,即不能生搬硬套,应当有批判精神。既然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毫无用处呢?经常有同学提出如下问题:课堂讲授的都是过去几十年的理论,而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学习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否过时了?更进一步,我们应当如何创新和发展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就前者言,作为一种“舶来品”,虽然宏观经济学最初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也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而提出的,但在经历了数次“革命与反革命”的思想争鸣后,宏观经济学取得了一些基本的共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释世界;就后者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国内一批研究者立足中国转型期的特殊制度背景,以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为线索,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解释。但是,系统性的理论学说缺失,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只能讲授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因此,应当构建中国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声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不能做到“寓教于乐”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为抽象。自希克斯将凯恩斯的思想模型化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大多是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或图形来传递。无论是本科阶段学习的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还是中高级经济学倡导的OLG模型、DSGE模型,均是采用数学工具来表达背后的经济学思想,这导致了经济学的“数学拜物教”倾向,不少理论研究者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了背后的经济学思想。这也是宏观经济学被诟病的重点问题之一。曼昆在宏观经济简史中曾经指出,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作为一门科学产生,而更像是一种工程学。因此,可以简单的认为存在两类宏观经济学家,即工程学的宏观经济学家和科学的宏观经济学家。前者的目标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后者的目标则是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即发展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建立基础理论。然而,这些工具和原理,在寻找得以应用的地方是非常缓慢的。也就是说,在没有遇到现实经济问题时,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将重点放到了如何构建精美的理论模型,而忽视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在课堂教授中,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旦遇到经济模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经济学瞬间变为了“黑板经济学”[5]。例如,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利斯科特等人构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负面的技术冲击而不是需求冲击是导致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但是,这种冲击究竟指的是什么,有谁打开过这个黑箱?普利斯科特曾在私下场合举例说,交通拥堵就是一种负面的技术冲击,可是开车的人们是如何决策的,个体决策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些微观基础却从没得到过真正的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精准施策,以便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鉴于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考核体系的改革

在制定教学大纲或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忽视对先修课程如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史的学习。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接触新古典、新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新新古典综合,以及凯恩斯、弗里德曼、卢卡斯、罗默、索洛。如果对经济学流派和经济思想的发展流变完全不了解,宏观经济学学习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与其他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始终是问题导向的,即都是在主流经济学遇到问题时出现新的理论或新的经济学流派。可以说,没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没有“凯恩斯革命”;没有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就没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经济学[6]。另外,宏观经济学也作为其他课程如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分析工具。因此,合理规划课程体系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考核仍然采用统一标准,即授课采用统一教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且统一试卷。这样做的一大好处是便于进行教学评价,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宏观经济学这样思想庞杂的经济学体系而言,统一教材和试卷有可能扼杀授课教师研究与教学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同时,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评教的主体为学生,知识而不是思想往往成为授课教师的最优选择;对于学生而言,虽然经济学思维训练很重要,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分数。如果授课教师偏离了课本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就会大大减弱。因此,改革现有的考核与教师评价机制,鼓励多元化的教学与考评方式,令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真正触及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与前五版相比,第六版《宏观经济学》教材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其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曼昆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优秀思想与内容,并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的博弈分析等相关章节,并尝试引入中国案例。但是,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如曼昆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中理论就落后于实践,如缺乏对金融风险、量化宽松政策以及金融审慎监管等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相关知识的介绍,国内教材自然无法回避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因此,应当及时更新教材,注重对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的吸收与借鉴。另外,纵观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尤其是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普遍采用的是美国数据与美国案例。这固然与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是按照美国模式所编写有关,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内理论研究的滞后。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中国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不仅很难对美国的案例感同身受,形成直观、真切的认识,而且会质疑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举例来说,国外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经济产生强烈的负效应;但是,来自中国的实践表明,由于政府的底线思维以及强大的经济干预能力,政策不确定对中国经济只有弱的负向影响。作为一门致用的学问,宏观经济学始终都是问题导向的,是需要用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我国宏观经济研究所采用的若干统计方法已经与世界接轨,也出现了专注于解释与说明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如新供给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未来应当在科学性、原创性与本土化的原则基础上,探索构建根植中国土壤、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都是借助于抽象的图表和公式传递背后的经济思想。但是,同样的思想也可以通过经济学故事的形式更加形象的表达出来。正如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克鲁格曼援引琼•斯维尼和理查通•斯维尼1978年发表的《货币政策与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中的案例,通过探讨托儿所为什么会出现需求危机,简单明了地阐述了经济衰退的原因与治理机制。在日常的宏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如果是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将经济模型背后的核心思想讲述出来,再对其数学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许授课效果要更好。另外,宏观经济学本质上并不枯燥,只是由于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滞后,以往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而作为其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也忽视了对案例教学的深入研究。但是,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授课教师没有将宏观经济理论以一种形象化地、人性化、简单的方式描述出来。为了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可以开展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目前流行的授课模式由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在具体应用时,应当针对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灵活运用,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模仿央视财经评论的形式,对最新发生的国际政治经济事件进行讨论;再如,安排专门的课时用以以专题形式针对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在经过资料搜集和小组讨论后,形成一份专题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又或者是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学校,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经济形势,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回顾所学习过的宏观经济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许文立,许坤.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J].经济资料译丛,2017,(1):20-24.

[2]齐昊.保罗•罗默: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16,(4).

[3]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6):3-11.

[4]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5,(9):13-15.

[5]陈彦斌,陈惟.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J].经济学动态,2017,(1):1-4.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2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3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4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三、结语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5

宏观经济作为高校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宏观经济学具备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总是缺乏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问题;教学效果

宏观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旨灌输宏观模型的推导,不注重理论模式实际背景的讲解与解释,以及不注重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为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宏观经济学不进理论抽象而且模型繁杂,学生对于教材中包含的图形、模型与专业术语等都难以了解与掌握,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但宏观经济学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简单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考核方面做出了调整,即除了考试成绩,还着重开创了部分实验课程,但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没什么显著的改变,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记笔记,由于授课篇幅较大,学生往往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索。

2、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有着两次含义,所以“教学”不仅局限于“较”,更为重要的是“学”。但传统教学方式与灌输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生的积极性,盲目听从教师的安排,即上课听教师讲,没有独立思索,课后等教师安排作业等。在学习中,学生仅注重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没有真正做到“学”,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的创建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纵观国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他们在教材中有效融合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而我国却无法选取较为适宜的安排模仿经济形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体制存在差异性,教师缺乏丰富的经济社会经验。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学了需要认真听讲与记笔记,更为重要的是主动思索,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论精髓。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灌输的前提下,增添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在课前先整理一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标记出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再加以复习。基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课堂灌输阶段来看,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小组讨论、主体讲座等;可以增加热门话题讨论,如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点,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派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导致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学派提出的观点,以及观点的限制与背景等加以分析,从而解除心中的疑惑,即学生会发现各学派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它们假设的前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存在哪个学派推导不正确的说法。基于问题的思考及思维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宏观理论都具备假设的前提,不是绝对精确的真理。这样,在日后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对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与假设条件加以重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以批判性眼光分析各种经济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主动创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批判地吸收与掌握不同学派的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又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最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较短,不够健全,不是一门较为精确的科学,在处理相关经济问题与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难与选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习素养。

3、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如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与重难点,如从加息至减息等。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若一直延续图形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即融合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实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具备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货币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性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财政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背景下的财政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基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自然对这样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布置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让学生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点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帮助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把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等,从而真正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人才。

作者:李坤泽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6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众多学者(战勇,2008;祖晓青,2010;李海明和翁卫国,2011)从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初级教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的教改关注的较少。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和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比较起来,经济学基础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高级课程则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作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间的中级课程,则更多地起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作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在大一开设宏观经济学(初级教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二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本文就我们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尝试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我们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使用曼昆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而,在这里主要分析该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1.理论的抽象程度高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在美国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是用来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的,教材内的案例主要是来于美国。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结构完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发展充分。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我国,市场发育还相对不完善,国内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主体,还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宏观学经济的理论。其结果是,这些理论对学生往往显得抽象难懂。

2.与宏观经济实际联系紧密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对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要具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基础,要有较高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有对一些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宏观经济的科研基础。

3.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强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首先对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三个重要变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作了一般性的介绍;接着,从长期角度(当价格伸缩性时)分别考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即第3-8章的古典理论);然后,从短期角度(当价格粘性时)分析这三个重点问题(即第9-13章的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讲述了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整个课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系统的将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使得这些宏观经济理论表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手段比较简单教师在课堂中大多采用口授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解的非良性教学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其中大量的数学推导,导致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此门学科缺乏兴趣,产生畏难的态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分析过程,而教师们往往采取口授的方式,使得原本艰涩难懂的推导变得更加无趣,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兴趣。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常常觉得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2.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非常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特点是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教材安排也比较很适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但是该教材采用的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缺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式的案例。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以及美国的案例,缺乏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缺乏能够贴近当代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前沿的话题。这使得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进一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这种对分数的过分推崇往往会扭曲事实的真相,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得教师习惯于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授课,学生也主要以书本学习为主,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只是理解它的数学推导或者它的计算公式就足够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

4.课时安排的相对偏少从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方面来看,我们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是54个学时。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54学时显然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常常需要赶进度。每上一次课(一次课三个学时)需要讲完一章的内容,差不多是三十页的教学内容;即使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要完全吸收课题上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的时候,教师已经在往后面赶教学进度了。其结果是,学生后面的课自然听不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改进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一些主要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提高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1.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包括自己主讲的内容和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课堂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能够从所学知识中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好的课堂设计还要突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课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和精选,课堂问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把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而不是只记住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所学知识的用处,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2.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将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需要以章为单元,概述基本内容、强调基本概念、讲解重点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讲解转为活跃的讨论研究。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的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讲授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来,或者是在讲完某个原理后,随即向学生提出一个跟原理应用相关的问题,通过“即问即答”,引导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7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创新;调控;转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与就业、国民收入及构成、总需求及总供给、要素与禀赋、经济政策及经济预期、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等经济现象,其中经济周期理论、就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货币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是构成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使宏观经济学可以发挥积极效用,探讨其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转变的必要性

1.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传统宏观经济学并无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其发展始终契合国家不同社会背景及历史时期,为此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需积极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使其在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需求的同时,能带领我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从中累积更多先进、高效的经济发展经验,纵观国际分析经济发展方向,在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同时,为持续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指明方向。2.颠覆总量分析法。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总量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经济探究手段,其存在研究范畴窄、脱离微观基础等问题,影响宏观经济学应用成效,为此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需朝着现实化、针对化、微观化方向发展,使其能从微观经济中总结创新与转变依据,吹散以数字化、虚拟化为主的经济研究泡沫,使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得以拓展且富有实效性。

二、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的意义

1.解决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探讨价格水平,解决产品价格问题,其所探讨的价格水平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指引国家科学定价,在深入分析货币供需情况基础上,了解国民需求总体水平,使产品定价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学注重分析货币供需关系,在调节货币利息率、供给关系同时,可以影响总的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关系。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过于粗糙,容易造成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产生通货膨胀缺口,需求过度并影响价格稳定性。通过创新与调整宏观经济学,其研究视域得以拓展,跳脱以往收入决定论研究局限,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实况,合理供给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数量,使价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有效发挥政府效用。政府是施行宏观调控决策,践行宏观经济学的“主力军”,为此政府需依据国家建设与发展实况,灵活创新与转变宏观调控策略,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需求调节等政策均能发挥积极效用,有效控制周期性经济波动,在规避通货膨胀问题同时,使经济衰退进程得以抑制。通过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及其调控方向,政府所施行的各项政策可以相互配备、互相支持,灵活运用扩张型及紧缩型政策,继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效用。

3.合理施行货币政策。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给量是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基础上,相关政策得以丰富、优化,能充分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合理的推行货币政策,例如在银行中注入更多准备金,丰富银行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类型,适当下调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达到扩大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刺激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提高总需求量,使通货膨胀问题得以有效控制与解决。

三、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的方略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意义进行分析可知,其在抑制经济波动,引导国民经济步入正轨的同时,可结合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新需求,针对具体问题找到合理施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端口,同时可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丰富宏观调控政策,优化宏观调控手段,继而立足新时代找到经济衰退源头,秉持创新与转变思想,提高宏观经济学实践成效。基于此,为使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更加科学、合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需求,探讨其创新与转变方向势在必行。

1.施行供给侧结构改革。自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以来,党中央不断探寻宏观调控创变方向,通过创新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使我国宏观经济更加稳定、健康,其中供给侧改革于2015年施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将其视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干。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目的是,打破我国经济深度发展不协调、调整期不均衡及不可持续等经济发展局限,使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各个环节,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策略指引下,找到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降税费等改革手段加持下,使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趋于良好,例如我国工业制造业在去产能政策加持下,于2017年底累积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并退出约8亿吨煤炭产能,安置多达110万分流职工。

2.优化金融监管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发展重要一环,为此需积极融入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管理能力,在金融市场中探寻发展良机,为营建和谐、高效、健康、稳定金融市场发展氛围,我国政府需秉持创新与转变精神,在宏观经济学引导下优化金融监管政策,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削减企业融资成本,优化金融体系,降低投资理财风险,引导更多闲散资金流入金融市场,同时有效解决我国经济扩张时期遗留问题,确保金融市场和谐、稳定。例如,政府在不同地区设立金融监管小组,负责施行国家颁布的金融监管规范,保障金融市场始终处于国家监督管理范畴,该小组还需做好投资理财宣传及教育工作,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掌握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规避个人投资理财风险,使其成为保障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最小细胞,继而在带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同时,抑制其“野蛮生长”,使金融市场盲目扩张势头得以控制,凸显宏观调控方向转变价值。

3.完善货币政策。立足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停止趋势性增长大环境,探寻货币政策创变基点,使货币政策得以完善,近年来我国央行在宏观经济创新理念支持下,采用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政策,实现基础货币投放目标,在以往政策工具加持下达成降息降准目标,保持经济运行流动性,合理控制宏观杠杆率及金融风险。我国在货币政策创新与调整下,社会融资退出刺激政策,使其融资结构得以优化,这一点从银行信贷回暖,金融市场扩张趋势得以控制等方面可以看出,同时银行内影子业务大幅降低,凸显货币政策完善及施行价值。

4.积极施行财政政策。我国立足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新常态,不断优化、革新宏观经济学,通过施行极具针对性与创新价值的财政政策,使国家财政赤字率随之下降,财政赤字规模得以稳定,充分展现边际税率降低赤字政策实效性。为使财政政策得以发挥积极效用,国家将其与金融政策整合到一起,例如通过施行金融策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自2017年以债券形式共置换债务约4万亿元,凸显其积极财政政策及金融风险防范双重价值。

5.培育优质金融管理人才。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上的转变离不开人才,只有经济研究学者具备创新意识,能立足市场经济发展实况,关注国民经济发展动态,才能保障宏观经济学始终处于发展与优化创新状态,为我国经济建设夯实理论基石,有效规避传统宏观经济学遗留问题。基于此,我国需立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常态,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通过施行高校与企业合作育才策略,弥补高校对金融市场关注不到位,对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缺失认知不足等劣势,依据市场经济发展切实需求,培育优质金融管理人才,树立宏观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意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实况,调用社会资源树立宏观经济学创新目标,遵循国家调控方向制定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积累宏观经济创变经验,为宏观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具有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颠覆总量分析法必要性,可以有效解决价格问题,发挥政府效用,合理施行货币政策,为此我国需施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金融监管政策,完善货币政策,积极施行财政政策,培育优质金融管理人才,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步态稳健、思想先进、政策有效,在助力经济良性发展同时,使我国立足国际经济发展洪流中并创造更高价值。

参考文献:

[1]宫松杨.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J].知识经济,2016(13):10.

[2]陈享光,刘霄.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6(06):11-17.

[3]黄毅,舒银燕.宏观调控反思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25-28.

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8

在教师教学中,也要结合各个教师研究方向的不同,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教师掌握的专业特长,对学生全面化培养,多角度教学,不断提升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大力指导学生进行团队科研创作。给不同的小组提出一定难度的课题,各个小组在相应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创作,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学习创作,加强师生交流,在创作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加大基础知识学习

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限,缺乏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认识,对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专业水平极低,为方便以后经济教学,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力度,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由于经济组块表述方式多样、理论模式复杂、与社会联系紧密、社会实践性较强,在经济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把相同概念的不同解释搞混,使得教学质量不高,为提高红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不同理论的特点,对宏观经济学相应的概念进行全面的讲解,并举出恰当的例子予以补充,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充分吸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扩宽学生解决问题途径

宏观经济学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解决资源配置和使用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由于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多而杂,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扩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正确指导学生对待问题

在宏观经济教学工程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确指导学生科学对待经济问题。在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求学生能从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针对事物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进行失业经济学讲授过程中,教师提前让学生针对学校食堂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学生们积极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述说:食堂有的饭菜销售情况不佳、有时食堂营业状况不好,就餐人员过少、部分同学不吃食堂的饭菜等等。之后,教师让同学们针对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在经过一轮分析探讨过后,大家总结出食堂运营状况主要与食堂饭菜质量有关,不合口的饭菜使得学生不愿意去食堂就餐,同时,食堂运营受天气影响较大,雨天、阴天等就餐人员也过少。之后,大家对如何提高食堂营业质量进行了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正确引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