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政策范例

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1

国家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正面效用,然而政府干预并不会总是呈现出其有益的一面,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使得财政支出呈现出非理性行为如贪污腐败问题,极易产生政府干预之负效应,政府失灵亦然普遍地存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鉴于市场失效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弊端,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控、监管方为可取有效,亦即使用更为得当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换言之,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须通过市场机制恢复市场与社会的经济活力,尊重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促使各类主体在民主协商与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在法治保障下反复博弈以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整体效益,实现宏观调控的科学发展。

2、“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之功能定位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意味着需要对宏观调控进行重新定位,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性功用。《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毋庸置疑,“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不仅需要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更需要对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清晰明确的认定。在西方自由经济理论中,政府只是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服务,不应对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凯恩斯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推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在理论上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在实践中指导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繁荣。此后,宏观经济学便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学说。人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自身有很多的缺陷,除了依赖市场机制外,还应发挥政府的积极干预作用,对社会经济整体进行宏观调控。在我国,宏观调控最早可追溯到中共中央1984年10月20日发表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为宏观调控的明晰化提供了契机。1993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正式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所谓宏观调控,即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自身有很多的缺陷,还应发挥政府的积极干预作用,对社会经济整体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以公权干预与救济的方式对私权滥用行为实施法律制裁,以加强控制公权的无序性、扩张性和私权无对抗力的易破坏性的方式,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当然,我国宏观调控在从原来对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单向调控”变为有时需要抑制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双向调控”,以及其他系列扩张性调控当中,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诸如政府不守承诺、不注重私益保护、宏观调控政策朝令夕改等问题。宏观调控决策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保调控者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瞬息万变,任何宏观调控决策或宏观调控行为兼具适时性与滞后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难保宏观调控决策在世界经济的动荡与冲击下能够产生预期的效益。另一方面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政府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为顺应时展而诞生,至今仍未摆脱强烈的行政色彩。政府涉入经济活动时,常借“宏观调控”之名行“行政干预”之实。在非法治化运作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决策者时常出现寻租或被俘的情形。同时宏观调控中信赖保护缺位纵容了调控权力的行使,使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没受到应有的法制约束。这既影响和削弱了公民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信任度,也产生了与政府宏观调控措施预期相反的后果。宏观调控亟待立法机关制定相关法律,确立相关的原则和规则。

3、“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之法治路径

3.1国家宏观调控法治化进路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制定法具有明确性、公开性、可行性、安定性、普遍性、不矛盾性、不溯及既往性。法治的原则决定了经济法的核心任务在于双重防范,即防范国家经济权力和私人经济权利滥用对公民经济自由权的侵犯。宏观调控势必引起直接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政府宏观调控权力的扩大化促使宏观调控涉及的经济关系日益重大。但国家经济调节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法,脱离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规制,难免发生调节不当或权力滥用,使国家调节非但不能妥善地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反而扰乱正常经济结构和运行秩序。纵观我国宏观调控经验,尽快把国内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定宏观调控法,是目前我国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立法实践而言,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宏观调控的立法经验,有效发挥法律移植的优越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加强宏观调控立法,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例如美国的《充分就业和国民经济平衡增长法》、《经济稳定法》、《联邦储备法》,德国的《经济稳定增长促进法》,欧盟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公约》,英国于1988年制定的《财政稳定法》,日本的《国民生活安定紧急措施法》,美国于2008年10月颁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等。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立法逐步成熟,有法学专家组起草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草案)》、经济法学者制定的《宏观调控法(草案)学者讨论稿》、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宏观调控法(草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法》(草案)也正在修改中。固然我国颁布了许多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但缺乏一部系统化的宏观调控法。总结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要更好地应对非正常状态的经济波动,应明确界定调控主体及其权力与责任,细化对调控措施决策与实施的监督与评价程序,融合市场要求与民意,确立预期明确的法律规范并严格地法治化运行,以保障国家调节正确恰当地发挥积极作用与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宏观调控法治化,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效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3.2国家宏观调控法律责任机制的规范化

目前我国的政策式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政府控制经济的传统之上的,其在实质上外化为政府行政权力优于国民个人权利的观念。因此,在法律赋予国家宏观调控权力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与救济机制,是为当务之急。就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而言,一般需注意以下几点:

(1)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是宏观调控主体。宏观调控主体也即与受调控主体相对应的调控主体,包括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决策主体违反决策程序的行为,应当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决策主体违反决策程序的规定即对决策权的滥用或是作出缺乏民主的决策,缺乏审慎的决策极易导致损害后果,因此追究决策主体违反程序的法律责任是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要求。在决策主体承担违反程序的法律责任的同时,需建立决策合理性审查原则,督促决策者慎重审查,以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否则将与其违反程序一样承担决策被撤销或相关负责人受处罚等责任。执行主体未按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导致受调控主体的利益损失则应承担政策执行不到位或缺位的责任。监督主体未尽到监督职责,应比照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所承担的责任进行处罚,即对受调控主体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违法行为是法律问责的对象。违法的宏观调控行为的主要表现为:其一,宏观调控主体有作为或不作为一定行为的义务,不履行或者违反该特定的义务,该行为即构成违法;其二,调控行为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包括决策中、执行中或监督中的违法,抑或是程序上或者实体上的违法;其三,调控行为缺乏法律的根据,调控主体的调控权权限由法律界定,超越权限的调控行为即属违法。

(3)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形式。经济法责任的形式主要包括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方面的责任、经济行为方面的责任、经济信誉方面的责任、经济管理行为方面的责任等。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其责任形式应该在经济法责任形式的范围内。由于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方面的责任强调责任人应以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给被损害者以补偿,除商业银行等少数调控主体之外,其他大多数调控主体无法以国家财产或个人资金承担该类责任;经济行为方面的责任强调应对责任人的经济行为做出某种限制,这类责任主要针对被调控主体,但被调控主体不是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主体;经济信誉方面的责任以责任人经济信誉受到损失作为代价,该类责任也只适用于诸如商业银行等调控主体;而经济管理行为方面的责任表现为限制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行为,这项责任主要针对调控主体,尤其是政府部门。因此,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形式应采用经济管理行为方面的责任为主导,以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方面的责任和经济信誉方面的责任为辅助的模式。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2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宏观经济角度,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对市场经济进行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和引导。一个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包含许多要素:国家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结果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客体;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外汇等是宏观调控的手段或工具。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当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宏观调控通过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另一种是,当总需求过于扩张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宏观调控通过加息、紧缩财政开支等措施来抑制通胀。因此,宏观调控一般都把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个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艺术就在于找到稳定和增长的平衡点,也可以说是找到四个主要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在西方国家也曾经出现过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所谓“滞胀”。这更是宏观调控所要努力避免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都是政府重要的职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

二、海关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从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在国家机关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都是履行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国家机关。

除此之外,海关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1.从海关职能与职责来看海关的宏观调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是规定我国海关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海关的执法依据,是我国海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和基石。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

2.海关能更地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一般来说,任何经济政策都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政策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越能及时发挥作用。而海关在减少政策时滞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确保政策的科学性方面发挥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海关位于宏观调控过程的前哨,能及时掌握真实客观的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制定的正确与否提供依据,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提供判断指标,这样能更好地为宏观调控发挥预警作用。同时海关因其综合监管进出境的特殊性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真实可靠的经济运行信息资料,为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依据。

如实例一可见: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1个月我国共出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349.3万吨,价值19.5亿美元,分别比前年同期下降67.5%和29.2%。共出口稻谷和大米93.1万吨,下降18.9%。出口135.2万吨,增长19.6%。2008年前11个月我国共进口大豆3414万吨,同比增长22.4%。海关总署统计司2009年1月4日发出预警报告: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由于大豆在进出口中占了很高的比重,此次的预警主要指大豆领域的外资控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就认为“海关的预警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

3.海关能够全面、科学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要保证调控政策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除宏观调控政策正确性极为重要外,政策执行机关的执行力也显得极为重要,它是决定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而目前我国这个宏观调控的部门主要有发展民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常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计划手段,如国家投资规划、配额制度;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显然,多部门多种手段联合调控是最有效途径。而海关由于其调控的综合性和敏感性很强,在这方面的作用无可替化。

近年来,海关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善通关便利化与贸易安全并重的监管大格局,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海关是具体和综合执行国家调控政策的机关。海关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第二,海关是集中对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以及人员进行监管的部门。有条件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数据,不仅能够快速反映进出口方面政策落实的情况,还能为下一步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提供最可靠最新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关税筹集财政收入以及再分配的职能直接构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杠杆。

例如,为抑制化肥出口过快增长,保证国内化肥供应,确保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008年来国家多次调整出口调控政策抑制化肥出口。2008年1月1日和2月15日两次调整关税政策,控制尿素、磷酸二氢铵及其与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部分含磷复合肥等化肥品种的出口;4月1日起对过磷酸钙和钾肥征收30%的出口暂定关税;4月20日至9月30日对所有出口化肥加征100%特别出口关税,并延长至12月31日,且将氮肥关税上调至于150%,有效遏制了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保障了对内化肥供应。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3季度,我国累计出口化肥898.7万吨,价值40.4亿美元,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分别增长11.4%和93.7%,出口平均价格上涨73.9%。自5月份起出口规模呈现连续环比下降,9月份跌至30万吨以下,是2007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海关等部门执行政策到位,国家关于化肥出口政策取得显著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目前国内市场化肥价格大幅下滑,原料价格上涨,以及限制出口关锐政策的持续实施,极可能导致国内化肥企业产能下降、停产或者倒闭,进而造成国内化肥供给紧张和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国家应该适时适度调整化肥出口政策,国家应该适时适度调整化肥出口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金融危机后国家贸易经济面临的形势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只有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际国务院早在2008年12月1日起就宣布,再次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税率,取消部分钢材、化工以及粮食等102项产品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铝材以及粮食等共计23项产品的出口关锐,并降低氮肥、磷肥等共计31项产品的特别出口关税,提高磷灰石和硅等5项产品的出口关税,这是继2008年国家大幅度提高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加强对“两高一资”以及粮食、化肥等敏感商品的出口控制以来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出口关税调整,出口关税政策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海关作为国家出口关税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重要参与者,应积极参与和有效落实出口关税政策。

四、如何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近年来,海关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做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完善出口关税政策,已被我国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因为完善出口关税不但在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在当前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对于刺激出口、刺激国内经济复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完善出口关税的意义、如何完善出口关税以及我国海关在出口关税政策调控的实际操作方法与途径予以具体阐述。

(一)完善出口关税政策的巨大意义

出口关税的直接作用就是通过调整税负增加或者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达到抑制或者促进征税商品出品的结果,从征收或者增加出口关税水平来说,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经济稳定、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优化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实现节能减排、以及减少贸易摩擦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具体来说:

首先,对基础性原材料征收出口关税、调整出口退税是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经济稳定的有效措施。由于从2007年6月开始,国家连续7次大规模对基础原材料如粮食、化肥、钢材、矿产品等原材料采取征收或者提高出口关税的调控措施,控制这些基础原材料的出口,通过增加这些基础原料的国内市场供给,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且这一宏观调控的效果从2008年3月开始已经较为明显,如下图(CPI变化趋势图,单位%)所示可见,2008年通货膨胀率逐月持续下降。

其次,在国际贸易大额顺差带给我们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压力时,我国实施了加大出口征税力度、降低出口退税和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后,效果开始显现,贸易顺差在增速和总量上都出现了下降,如2008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为1809.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855.4亿美元下降了2.7%,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减少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缓解我国外汇管理面临的国际压力,减少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再次,完善出口关税能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出口自主品牌的比重偏低,缺乏核心技术,品牌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一方面给国内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不利于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雷同,不也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走向“贸易强国、品牌大国”的道路,所以必须通过完善出口关税来优化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另外,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5年以来,国家通过实行加征出口关税、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陆续取消了1115个“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对300多个商品开征出口关税。这些出口政策的调整对抑制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过快增长速度起到了良好作用。2007年,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量普遍出现下降或增速回落。据海关统计,其中煤炭出口量为5317万吨,同比下降16%;原油出口389万吨,下降38.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643万吨,下降28.9%。

(二)出口最优关税的研究与思考

影响出口关税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完税价格(从价计征法)或数量(从量计征法),一个是关税税率。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或数量由商品成本等市场因素确定,政府很难干预,只能通过调整关税税率来影响出口关税征收水平。因此,对出口最优关税的研究就转化为对出口最优关税税率的研究[7]。

而对出口最优关税的研究,国内经济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应片面追求出口贸易量的发展,而应该对出口量、出口进度和出口市场进行适当调控,以避免贸易条件恶化,改善出口贸易效益;另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条件恶化问题可以实行个案处理,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政府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8]。两种不同的观点,均有最优关税税率的确定方法,各有优势。

这两种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最优出口关税的计算方式,但共同点均认为应该实施出口关税等政策对出口进行适当的控制,以消除“大国贫困化增长”,避免贸易条件恶化。随着我国出口量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以及外贸依存度的提高,研究并确定出最优出口关税的计算公式,对于中国未来外贸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海关参与出口关税政策调控的实际操作办法与方式

1、完善出口税收征管机制,提高出口税收征管水平。

一直以来,海关税收围绕进口税收的征管,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密和完善的税收征管机制。但对于出口税收,海关在征管机制上仍较为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方面:一是出口征税在立法上才刚刚起步。今年10月,总署针对目前出口审价的实际情况,下发了《海关出口货物审价工作规程(试行)》,有效的规范了出口审价作业程序,但相对于复杂的出口征税操作,显然这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二是在作业程序上,目前海关H2000系统的出口征税程序直到2005年我国对出口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时才开始启用,系统较为简单且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三是在岗位配置上,现有的海关岗位设置在出口征税基本由原有进口征税岗位人员附带完成,岗位规范、设施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征管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海关严密出口操作加强出口监管的新要求。四是在计征方式上,目前出口关税基本上沿用进口关税从价计征的方式,手续较为复杂且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出口审价资料和制度的基础上,这在目前出口征管制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显然较为困难。

为此,面对出口关税政策越来越为重要手段并日益运用广泛的新形势下,海关可以通过加快完善出口税收征管机制,组织力量制定和完善出口征管法律制度,完善H2000系统征税程序,加强对出口征税管理资源的配置,建立与出口新形势相对应的、与进口通关对等的工作机制,再造出口货物的通关流程。与此同时,根据出口关税服务于宏观调控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特点,实行从量计征关税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9]。

2、增强出口监管,完善出口税收绩效评估机制。

加强出口监管是今年以来海关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建立完善出口税收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出口税收应收尽收是海关加强出口监管工作整体方案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出口关税政策直到近几年才作为重要工具加以运用,海关目前的税收绩效评估机制在出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进口轻出口。以目前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为例,2006年总署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完善税收任务和质量考核的方案》,改革了税收任务考核办法,将转出货物税收也纳入转出海关税收任务完成数内,完善了税收征管质量指标,将指标增加为11项,对税收的考核重点从“量”上转变为了“量质并举、以质为主”上。虽然后来经过了几次完善,但绝大部分指标均建立在进口的基础上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与目前出口税收数量日益增长以及作用日益重要的形势越来越不相符合。二是重结果轻过程。一直以来,海关税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更是保持在三成左右,完成税收任务也一直是海关的头等任务之一。因此不可避免海关税收绩效评估体系更加注重于结果。即使是总署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比如由向直属海关下达税收指令性任务,变为由各关自行预测后上报计划,再由总署进行考核,以及改革质量考核办法,由强调“量”变为强调“质”,其落脚点还是税收征收的结果,没有体现海关税收征收过程中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实际上,与进口税收强调征收不同,出口税收应体现在管理上。如果说,进口税收是以“管”来实现“征”,而出口税收则是以“征”来实现管。也就是说,出口征税的重点不存于征收了多少关税,而是在于通过征税实现了怎么样的效果。因此,为与当前海关加强出口监管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各级海关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出口税收绩效评估机制。在具体设计上,除了借鉴进口税收绩效评估体系的有关指标,重点应放在出口监管水平、通关效率、以及与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吻合度上。同时,海关总署建立相应的出口关税监控机制,通过及时分析出口统计数据和收集出口征税过程中的行业性问题,研究出口税收调控效果、形势和动态,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政策意见和建议。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创新;调控;转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与就业、国民收入及构成、总需求及总供给、要素与禀赋、经济政策及经济预期、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等经济现象,其中经济周期理论、就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货币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是构成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使宏观经济学可以发挥积极效用,探讨其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转变的必要性

1.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传统宏观经济学并无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其发展始终契合国家不同社会背景及历史时期,为此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需积极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使其在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需求的同时,能带领我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从中累积更多先进、高效的经济发展经验,纵观国际分析经济发展方向,在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同时,为持续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指明方向。2.颠覆总量分析法。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总量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经济探究手段,其存在研究范畴窄、脱离微观基础等问题,影响宏观经济学应用成效,为此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需朝着现实化、针对化、微观化方向发展,使其能从微观经济中总结创新与转变依据,吹散以数字化、虚拟化为主的经济研究泡沫,使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得以拓展且富有实效性。

二、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的意义

1.解决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探讨价格水平,解决产品价格问题,其所探讨的价格水平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指引国家科学定价,在深入分析货币供需情况基础上,了解国民需求总体水平,使产品定价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学注重分析货币供需关系,在调节货币利息率、供给关系同时,可以影响总的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关系。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过于粗糙,容易造成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产生通货膨胀缺口,需求过度并影响价格稳定性。通过创新与调整宏观经济学,其研究视域得以拓展,跳脱以往收入决定论研究局限,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实况,合理供给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数量,使价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有效发挥政府效用。政府是施行宏观调控决策,践行宏观经济学的“主力军”,为此政府需依据国家建设与发展实况,灵活创新与转变宏观调控策略,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需求调节等政策均能发挥积极效用,有效控制周期性经济波动,在规避通货膨胀问题同时,使经济衰退进程得以抑制。通过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及其调控方向,政府所施行的各项政策可以相互配备、互相支持,灵活运用扩张型及紧缩型政策,继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效用。

3.合理施行货币政策。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给量是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基础上,相关政策得以丰富、优化,能充分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合理的推行货币政策,例如在银行中注入更多准备金,丰富银行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类型,适当下调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达到扩大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刺激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提高总需求量,使通货膨胀问题得以有效控制与解决。

三、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的方略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意义进行分析可知,其在抑制经济波动,引导国民经济步入正轨的同时,可结合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新需求,针对具体问题找到合理施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端口,同时可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丰富宏观调控政策,优化宏观调控手段,继而立足新时代找到经济衰退源头,秉持创新与转变思想,提高宏观经济学实践成效。基于此,为使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更加科学、合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需求,探讨其创新与转变方向势在必行。

1.施行供给侧结构改革。自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以来,党中央不断探寻宏观调控创变方向,通过创新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使我国宏观经济更加稳定、健康,其中供给侧改革于2015年施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将其视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干。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目的是,打破我国经济深度发展不协调、调整期不均衡及不可持续等经济发展局限,使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各个环节,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策略指引下,找到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降税费等改革手段加持下,使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趋于良好,例如我国工业制造业在去产能政策加持下,于2017年底累积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并退出约8亿吨煤炭产能,安置多达110万分流职工。

2.优化金融监管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发展重要一环,为此需积极融入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管理能力,在金融市场中探寻发展良机,为营建和谐、高效、健康、稳定金融市场发展氛围,我国政府需秉持创新与转变精神,在宏观经济学引导下优化金融监管政策,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削减企业融资成本,优化金融体系,降低投资理财风险,引导更多闲散资金流入金融市场,同时有效解决我国经济扩张时期遗留问题,确保金融市场和谐、稳定。例如,政府在不同地区设立金融监管小组,负责施行国家颁布的金融监管规范,保障金融市场始终处于国家监督管理范畴,该小组还需做好投资理财宣传及教育工作,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掌握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规避个人投资理财风险,使其成为保障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最小细胞,继而在带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同时,抑制其“野蛮生长”,使金融市场盲目扩张势头得以控制,凸显宏观调控方向转变价值。

3.完善货币政策。立足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停止趋势性增长大环境,探寻货币政策创变基点,使货币政策得以完善,近年来我国央行在宏观经济创新理念支持下,采用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政策,实现基础货币投放目标,在以往政策工具加持下达成降息降准目标,保持经济运行流动性,合理控制宏观杠杆率及金融风险。我国在货币政策创新与调整下,社会融资退出刺激政策,使其融资结构得以优化,这一点从银行信贷回暖,金融市场扩张趋势得以控制等方面可以看出,同时银行内影子业务大幅降低,凸显货币政策完善及施行价值。

4.积极施行财政政策。我国立足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新常态,不断优化、革新宏观经济学,通过施行极具针对性与创新价值的财政政策,使国家财政赤字率随之下降,财政赤字规模得以稳定,充分展现边际税率降低赤字政策实效性。为使财政政策得以发挥积极效用,国家将其与金融政策整合到一起,例如通过施行金融策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自2017年以债券形式共置换债务约4万亿元,凸显其积极财政政策及金融风险防范双重价值。

5.培育优质金融管理人才。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上的转变离不开人才,只有经济研究学者具备创新意识,能立足市场经济发展实况,关注国民经济发展动态,才能保障宏观经济学始终处于发展与优化创新状态,为我国经济建设夯实理论基石,有效规避传统宏观经济学遗留问题。基于此,我国需立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常态,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通过施行高校与企业合作育才策略,弥补高校对金融市场关注不到位,对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缺失认知不足等劣势,依据市场经济发展切实需求,培育优质金融管理人才,树立宏观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意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实况,调用社会资源树立宏观经济学创新目标,遵循国家调控方向制定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积累宏观经济创变经验,为宏观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具有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颠覆总量分析法必要性,可以有效解决价格问题,发挥政府效用,合理施行货币政策,为此我国需施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金融监管政策,完善货币政策,积极施行财政政策,培育优质金融管理人才,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步态稳健、思想先进、政策有效,在助力经济良性发展同时,使我国立足国际经济发展洪流中并创造更高价值。

参考文献:

[1]宫松杨.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J].知识经济,2016(13):10.

[2]陈享光,刘霄.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6(06):11-17.

[3]黄毅,舒银燕.宏观调控反思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25-28.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4

关键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行政管理

经济政策是以宏观经济为目的,政策为导向,是国家政府部门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为了达到管理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经济政策是正常的施政行为,主要是由工商、公安、记者等部门配合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组成,更直观的说,就是国家领导人站在高处,纵观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哪里出现了好,坏,快,慢进行调节与控制。随着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政策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实际的市场宏观调控之中,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一、经济政策的含义与分类

(一)含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尽管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完全操控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来维持社会经济的秩序。而这种手段就是经济政策,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从而达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以及收入等目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保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也需要在经济政策中加入一些弹性的空间,使得经济政策可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发的调整,从而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分类

作为一种促进国家市场经济稳健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本身具有全面性和繁琐性,但是我们也可以将其简单地划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其中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指的是政府面对市场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或者是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细则。如现阶段我国一直提倡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是微观经济政策中,对于就业导向的一种促进。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收入政策等,是一种为了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主要形式来看主要是采取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政府调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政策可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以及国有资源分配,同时也可以充分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制定更加规范科学的市场机制,从而达到长效经营的目标。举例来说,当现有的市场机制自我调节功能已经严重失灵的时候,会出现较为突出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国家进行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从而更加有效地抑制膨胀或紧缩,达到调节市场经济的目标。经济政策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宏观调控手段,是指综合运用行政权(主要指行政发挥作用的二次分配手段,比如财政预算),立法权(主要指通过国家暴力机器限制资本流入流出,约束资本自我膨胀,可以理解为阻止热钱流入流出等这样的战略层设阻,防止资本逃逸脱罪),司法权(主要指通过国家暴力机器具体打击资本自我膨胀,可以理解为国家机器在打击资本去贩卖人口、培育性奴、买卖人体器官、洗钱等这样的战术层设阻,防止资本逃逸脱罪),引导资本向社会良性动力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小则改动产业面貌,大则更改国民福利,所以其调控抓手必须坚强有力才行。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削弱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制度,政府权威太弱无法驱动立法、司法实施宏观调控。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少。社会主义制度则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方面的难题。秘诀在于社会主义有公有制。以我国为例,我国国有企业强大,因此,政府调控国有企业即可调动宏观调控。如我国非常著名的国有企业———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占据了通讯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其行业影响力不可估量。

(二)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更加巨大的促进意义。通常情况下,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对市场内企业的积极引导作用。实际上,经济政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则,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需要加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运用,不断发挥其重要意义。

三、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价值

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范畴,但是二者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是一种政府通过运用合理的支出与税收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人为的调整。一般来说,财政政策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财政工作的具体目标、原则进行调整,是一种利用税收来调整社会需求的常见手段。当政府利用税收进行压制或刺激社会需求,就会对国民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而货币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进行制定的,通过利用货币发行、利率调整,来对通货膨胀与紧缩进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目标制定的具体政策,他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主要是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进行国民收入的调整和引导就业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财政政策也成为了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市场经济的供需结构,还对社会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意义。通过对财政政策的简单分类,可以将其分为膨胀性、中性以及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可以实现财政政策的灵活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当国民生产总值严重过剩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通过施行扩大财政支出和扩大社会需求的手段,来刺激市场经济中消费力的提升;当供需关系中出现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时,则可以适当的增加税收、减少财政赤字、提高税率的方法,以实现降低市场经济中的消费力的目标。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就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财政政策,以实现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价值。举例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体现在具体的财政政策中,就是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对于绿色产能经济提供减免税的政策优惠。同时,还积极运用消费引导的手段,免征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品,实现了市场经济的宏观导向作用;另外,当面对高额的房价和十分不理智的消费群体,我国政府也出台了新的房产税征收制度,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冷却,减少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泡沫,尽可能抑制消费者对于房地产的狂热消费能力,从而促使房地产行业能够获得更加稳健、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无论是我国大力倡导的绿色金融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是抑制型的征收高额房产税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稳定国民经济,尽可能避免突然上涨和急速上涨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能够在平稳的上涨中实现持续发展。

(二)货币政策

当国民经济的需求量出现大幅的波动或者存在异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货币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解,从而实现供需均衡。其目的与财政政策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一旦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需求量过高,就可以减少相应的货币供给。另外,良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节和优化,利用价格变动来促使社会资源向更加高效的方向流动,供需同样影响着价格,价格上升,利润也会上升;价格下降,利润自然也会下降。而降息作为货币政策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从国际市场上来分析我国和美联储的降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央行的降息并不会提供流动性,就降息而言,影响更多的是新增贷款,但是就目前国内经济形势降息带来的新增贷款需求并不一定多,也就造成了降息没有效果的结果。而降准也是很直接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最强大的武器了,银行由于需要维持的准备金的减少和追逐利润的驱使会增加资金放出,市场流动性因此增加。货币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2015年,美元相对强势,其他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贬值。许多国家如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开始降息以刺激本国经济。其逻辑在于(市场化的)降息一方面刺激内需,一方面降息减少了本币的吸引力,促使资金流出本国,导致本币贬值,从而提升出口竞争力。我国的汇率制度是一种较多的参考美元汇率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是其代价就是人行会被迫对冲外汇储备导致的储备占款变动。在外汇储备占款迅速增加的时候,通过提高准备金率锁住许多基础货币,而在2015年,外汇储备占款下降的风险较大,如果再不降准以对,有可能发生通缩。因此,在我国降准是应对经济趋冷、资金流出的较好货币政策,能够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绝对的优势,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价值。同时,面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和矛盾时,经济政策也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承担着积极引导、多效缓解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为我国的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保驾护航,引导其走向长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嘉?.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7(01):13-14.

[2]陈素慧.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41-45+61.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5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升级、清洁能源的应用等手段和措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最初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后被各国逐渐重视和采纳。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所有法律规范的统称。其主要反馈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包括了财税法、计划法、金融法三个方面;其调整对象的地位一般是不平等的,其一般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的时候也有相互合作的关系。

(三)低碳经济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是在减少碳排放量,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我们共同居住家园的目标。在其实行的初期,由于经验和技术的局限,有的甚至由于利益的问题会导致出现阻力,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稳定、长期的手段和措施加以保护,宏观调控法就是保障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的有力措施之一。首先,宏观调控法,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包含了确定性指引和不确定性指引,宏观调控法对低碳经济的实现也有着指引作用。其通过规定低碳经济实现应该具备的模式和条件,指引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向着低碳经济的目标迈进。其次,宏观调控法,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保障实施作用。宏观调控法,通过规定适合低碳经济的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通过规定必须做的事项,规范未达到甚至破坏相关的法律规定的惩罚措施,保证宏观调控法中低碳经济相关规定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宏观调控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亟待解决,接下来将分析低碳经济视角下,宏观调控法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现行的宏观调控法对于低碳经济实现的激励和支持力度较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只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现行的税收制度,虽然有对于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激励需求。其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适用范围小,并且比较分散,对于低碳经济实现的激励效果不明显。比如说消费税中与环境有关的课税税种只有、个,与低碳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和税目就更少,不能起到对低碳经济的激励和扶持作用。其次,现行的宏观调控法对于低碳经济的规定可操作性较低,缺乏强制性规定,导致违法成本较低,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不够。现行的立法虽然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有的甚至在法律出台的时间方面早于国际水平,但是这些的规定大多数限于原则性要求,实际的执行性和操作性较弱,对企业的强制和约束不够。第一,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规定,其规定多限于节能方面的规定,而对于减排的具体数目就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比如说对于温室气体的具体排放量就没有进行规定,导致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降低。第二,关于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约定的违法成本较低,未能有效的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最后,缺乏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制度性规定。比如说对于碳税制度,这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趋势和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还有关于碳金融制度、碳交易制度等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涉及,但是在国际上特别是发到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实施,并且成为阻止我们进行交易的贸易壁垒。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宏观调控法的完善建议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6

1.规划导向

规划是规制策划,国民经济的规划主要是指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性的政府机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所形成和组成的规划系统,或称规划体系。对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的计划。日不我国的5年计划,到目前经济进行了12个五年计划。这既是规划也是指导,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政策调控

政策是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发展方向。政策调控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政策调控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控,首先是财政政策,其次是货币政策,最后是产业政策。当然后续的还有投资、流通、分配、价格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3.法律方面的调控

法律调控主要是指利用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的一些调控。比如为了利用有效和有限的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正确利用,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循环生产法》,这一法律的出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信息导向作用

信息导向作用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经济信息给全社会,用于指导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和投资方向,以避免企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行政干预作用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是需要一些强硬手段来维持的。政府的行政干预就是属于这类的强硬手段。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有时会和市场规律发生冲突,因此不是万不得已,政府的行政干预越少越好。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形式下,政府的干预还是必须的,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周期要缓慢,所以政府要使用政策进行强硬的干预。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对象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所以,实际中是采用组合手段的综合调控,其主要目标是使国民经济按照中央政府的预定目标发展。

1.通过调控能够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特别是保证质和量的同步增长。

2.保证就业的增长,有效解决民众生活问题,通过就业的增加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

3.保证物价的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物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是一个具体的民生问题,所以宏观调控将物价的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4.宏观调控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三、财政政策的使用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7

根据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性特征,一方面,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实施审计监督。一是对国家“宏观性部门”的审计。通过对有宏观调控职能的国家财经管理监督部门和市场主体主管部门(如财税、金融、发改、建设、国土、物价、工商、国资等)调控监管市场经济包括本部门经济活动的审计,以及对领导干部任期履行宏观经济调控职责情况的审计,监督这些部门及领导干部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履行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合理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宏观调控规范有序,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效益,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创造优良环境。二是对国家“宏观性资金”的审计。通过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公共财政、信贷等资金(基金)特别是各类专项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支持重点领域的资金的审计,监督这些资金来源(收入归集)和运用(支出分配)的合法有效情况,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对国家“宏观性项目”的审计。通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教育发展、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及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这些项目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改善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奠定坚实基础。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挖掘增产节约潜力

当前国家财政比较困难,建设资金不足,财力又过于分散,损失浪费比较严重。同时,部分企业不仅利润下降,亏损上升,而且严重地存在着潜亏挂账、虚盈实亏问题,这是财政的一大隐患。为此,要围绕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积极加强大中型企业的审计监督。要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当前烟草行业潜亏挂账、虚盈实亏的问题比较严重。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检查企业盈亏问题,除研究外部原因外,重点是检查内部问题,如产品质量品种、企业生产流通、影响亏损挂账的因素和“三角债”、资金周转等问题。并要进行一些审计调查,针对存在的重要问题,查找产生原因,提出挖掘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改善外部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既审计监督,又帮助解决问题,为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工作。

三、社会审计

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行为及活力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强社会审计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由于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所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政府和社会公众都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为重要。为了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法律规定必须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者编制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中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社会审计行业拥有一批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能根据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供包括股份制改造、记账和设计会计制度、税务、资产评估以及管理咨询在内的各类专业服务。

四、内部审计

宏观调控政策范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民经济;调控思想及价值

引言

文化,是经济运行的环境与背景,和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根据市场信号行动的理性经济人,也是在特定时代与社会关系中的文化人。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组成了经济活动背景,且通过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行为方式的影响,来影响经济活动效率,突出了文化背景对经济运行的价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灵活利用传统文化,做好国民经济调控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中的国民经济调控思想

(一)轻重论为核心的国家干预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轻重是特有的一个范围,最早用来对钱币分量进行表示,在《管子•轻重》中,指商品价格贵贱、物价与货币的相对关系。在该书中对货币的职能和作用、商品贵贱的原因、国家控制商品货币流动的办法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在轻重论中,涉及轻重之势、轻重之学、轻重之术这几个思想。轻重之势主要阐述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轻重论中强调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对市场进行操作,对农民进行剥削兼并,进而导致贫富悬殊,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到君主统治,是封建经济的主要破坏力量[1]。国家需要通过控制物资、供求、物价、工商业直接经营等途径,对商人资本势力进行抑制,对富商大贾进行打击,且可以获取很多收入。轻重之学主要阐述的是以轻重价格理论为核心进行国家干预,轻重价格理论是核心内容,其中涉及货币谷物理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理论。在轻重论中强调,价格变化规律是夫物多则贱,寡则贵。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可以通过对市场中商品数量的控制,人为对供求进行改变,进而对商品价格进行调节。在轻重论中强调,工商业、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中,以货币、粮食为两个基本工具。因此国家可以对两种产品价格关系进行改变,进而调节商品供需,对物价进行掌控,提升财政收入。轻重之术主要阐述的是国家干预制定的具体政策措施,其中涉及国家垄断经营,也就是严格把控矿山、盐铁、森林等资源,垄断经营。国家对所有自然资源进行垄断时,可以做到官天财;并且国家直接掌握铸币权、货币发行权。在《管子》一书中强调,善于利用刺激消费发展生产的需求管政策思想[2]。并且在该书中讨论了消费需求问题,鼓励富人奢侈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好处;国家还需要因时制宜,灵活利用应对政策。该种把握最佳时机、相机抉择的理念和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几乎一致。

(二)善因论为核心的自由放任思想

第一,先秦孔老的因民之所利而利和无为而治思想。在先秦时期,孔子与老子都是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提倡者。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属于人的本性,因此统治者应该推行国民之所利而利的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听凭人民自由发挥其聪明才智,政府尽可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政府需要做的是足食和足兵。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仁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强调利用鼓励民间经济发展的政策[3]。后来由孟子发展仁政学说强调政府不应打扰百姓生产,不妨碍农民生产与商人经营,给百姓实惠。在《老子》中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个性的行动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应任意而为。在经济政策上,道家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坚持自然无为原则,利用万民的创造力,反对任何干预,放松对民间经济活动的管制,减轻赋税,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二,司马迁银山论全面阐述了自由放任主义。在我国古代,司马迁是最为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其基于入儒道思想,强调把善因论作为核心的经济自由放任主张。善因论的因、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因都蕴藏着放任、顺应的意思,百姓可以去获利的意思。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驱动力的,不用外在强制干预,该种动力属于人的求利欲望。人的该种求利本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是自然的,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受该种求富本性驱动,人们会全力勤于自己的职业[4]。并且,司马迁还对市场的价格变化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市场供需法则运动规律,该种市场机制如同看不见的手把社会经济调整成最适状态,不用人为干预。因此,国家政策需要善者因之,顺应经济发展自然规律,给私人贸易和生产等活动最大自由,鼓励其发挥才智和自由竞争,不进行较多抑制与干涉,采取放任态度。

二、传统文化中的国民经济调控思想价值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中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司马迁善因论和管子轻重论,对国民经济生活、尊重市场机制、积极调控市场关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中蕴藏着宏观经济理论先行元素,给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

(一)通过因民之所利而利、善者因之的经济思维,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善者因之,强调的是求利天性是经济发展动力,统治者需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给私人贸易和生产等经济活动最大自由,只要人们不妨百姓和不害于政,便可以鼓励其发挥才智和自由竞争,进而实现民富国富。对该思想中的内涵进行吸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市场主体,提升市场活力,充分利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不是起到全部作用[5]。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成熟,但是仍然受到市场主体活力等因素影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可以全面解决上述问题。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领域,促进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创建市场规则。并且,利用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促使市场可以充分在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此外,需要鼓励主体发挥聪明才智,促使企业、个人具有更多的空间、活力进行财富创造。

(二)通过轻重论合理内涵与积极要素,发挥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轻重论中,强调国家利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直接参加市场活动,在宏观层面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管理与调控。例如,利用吞吐物资,对市场中商品供求数量进行调节,实现商品价格调节,控制商品流动。现如今,想要充分发挥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调节需要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尊重,通过事先调节与自觉调节,解决市场经济中政府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并且,想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还需要注重政府机构改革,提升行政效率;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市场监督、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规划统筹方面。此外,还需要创建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性与经济性管制,例如,在自然环境、卫生、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需要加大管制力度。

(三)通过相机抉择思想、需求管理思想,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

在汉语中,相机有观察情况、见机行事的意思。从当下我国经济新常态情况来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得较为复杂,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不能以已有理论与手段为基础,而是需要顺应经济形势变化,相机选择政策工具,掌控好最佳时机,推出与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在管子的书中,强调善于利用刺激消费需求的形式,对生产进行发展。需求侧管理逻辑,是政府调控需求,需求指引供给[6]。现如今,外需受到较大冲击,内需转变成增长和稳定经济的动力。因此,为了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需要做好三大攻坚工作。具体来讲,需要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便,保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引导,把快速调节结构和持续扩大内需进行深度融合。并且,在对需求侧管理重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供给侧管理,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适应性,减少低端与无效供给,增加中高端与有效供给,进而对人们在生态环境、物质文化方面不断升级的需求、个性化需求进行满足。

三、以传统文化转换和创新国民经济调控思想的策略

(一)突破政府和市场完全对立的二分法,坚持辩证法和两点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并发挥政策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能彼此取代、否定对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方法论基础。详细来讲,就是需要打破政府和市场完全对立的二分法,坚持辩证法和两点论,也就是政府和市场之间不仅需要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还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树立政府和市场有机共生关系理念

无论是善因论,还是轻重论,任何一方主张都很难支撑经济的健康运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论的宏观调控理论,需要树立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机制两者共生关系理念。详细来讲,在政府制定的制度、政策基础上,市场需要依托政府提供的良好环境,在政府监管下运行;在市场运行中,政府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做好事先调节和自觉调节,在宏观领域与长期发展中,正确指导市场运行,成为良好运行的市场部分,市场运行内生于政府调控。完善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还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7]。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宏观调控需要从市场经济入手,侧重改善民生,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人民作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与相关制度,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注重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促使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进行共享,进一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此外,需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进行结合,有效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坚持社会主义性质。

(四)根据新时代经济实践的新发展,不断优化宏观调控方法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具有结构优化、速度换挡、动力调整等特点。在政府宏观调控中,需要对宏观调控手段、方法进行不断优化与创新。例如,针对稳定经济增长层面,可以提出区间调控模式;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可以提出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模式;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下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可以提出见机行事相机调控方式。

(五)立足现代指引先进文化,避免受到固有文化糟粕和外来消极因素影响

先进文化,不是简单重复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而是现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积极面向未来创造文化。先进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不存在矛盾的,其是传统和现代磨合的产物。该种文化接受传统、检验传统,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需要尊重历史选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还需要注重支持与引导,若无法正确引导,优秀文化因素有可能被商业浪潮吞没。国家有责任在政策层面,对先进文化进行反映,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文化创新,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对不同文化层面进行协调,促进发展面向未来、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六)先进文化需要与先进生产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联系

我国文化建设需要有战略思维,在我国部分地区物质落后和精神贫困是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文化,是上层建筑,其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针对当下情况来讲,不和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文化,很难成为先进文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还处在休整状态,在未来将会和其他科技领域结合,创造奇迹。我国不能错过信息革命,和工业革命存在一定差异,信息革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领域革命,先进文化就是该场革命的先导,先进文化需要参与、反映、利用在该场革命中。

结语